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考察明清时代众多的女性文学创作,我们发现明清的女作家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词,而且对体式繁杂的散曲、杂剧、传奇、弹词、小说也积极参与创作和评论,而长期以来,对于她们的创作和文学评论是大多数学者们所不关注和重视的,尤其明清女性的戏曲创作是被学术界倍加冷落的,无论是单篇论文还是学术专著都少的可怜,女性戏曲作品乏人问津,既往的很多戏曲研究者也只有徐扶明先生、叶长海先生、王永宽先生、陆萼庭先生等少数学者对有些明清女性戏曲作家的生平做了相关的考证;一些学者对叶小纨、吴藻等个别女性戏曲作家进行了个案研究。但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很多明清女性戏曲作品都是处于被埋没、贬低甚或误读的状况中,而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在重新整理、考证明清女性戏曲创作的同时,应该用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审视明清女性戏曲创作的真实面貌,分析明清女性戏曲创作中所呈现的思想意蕴与戏曲表现方式,及其对中国戏曲传统的继承与开拓,以此给她们在中国戏曲史上客观的定位和评价。为此,本论文试图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经验,在整理和考证明清女性戏曲文本的基础上,细读明清女性戏曲作品中所表达的女性作家自身的真实创作目的和女性的情感与理想,去倾听、还原和展示湮灭于历史记忆中的明清女剧作家们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多姿多彩的创作风貌,把那些真正属于女性创作的主题、意向和叙述方式凸现出来。
     论文第一章首先审视了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明清女性戏曲创作兴起的历史文化因缘。明清女性面对着社会“言须得体”的规范,其内心“恐伤大雅”的焦虑、复杂的曲学与音律知识的掌握,在吟咏性情而“不得恣意直言”的表达困境中创作戏曲必然十分困难。但是,明清一些女性在通晓音律、开通的家庭教育、亲戚师友的切磋、蓬勃的戏曲活动、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参与、剧本的普遍流传等因素影响下,亦孜孜不倦地加入了戏曲创作的行列。
     论文第二章主要进行了基础性的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的整理与考证研究。笔者通过对全国主要图书馆、相关地方志、有关专家的相关戏曲书目论著的检索、查询和考证,得知明清女性戏曲创作者有26人,现著录戏曲有65种,其中杂剧14种,传奇51种。现存戏曲文本有24种,其中杂剧7种,传奇15种,残存2种传奇。从笔者目前文献的整理和考证来看,女性的戏曲创作最早可考者是从晚明万历年间金陵名妓马湘兰开始的,一直到晚清光绪年间闺秀刘清韵与刘氏,明清女性戏曲家们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论文第三章通过对现存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的阅读和审视,认为,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继承传统的戏曲表现内容,但明清的女戏曲家们却用与男性不同的女性视角,躲在虚构的戏曲人物背后真实而深切的表达了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生存境遇、价值追求、人生理想,以及时代女性内在精神的深沉焦虑与无奈,完全没有男性剧作家笔下女性人物的积极热情、主动大胆的情感表现,女性人物对她们的人生前景是非常悲观的,剧作更突出表现和考虑的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与性别、婚姻、家庭或宿命间所蕴涵之各种冲突,这其中与传统伦理意识形态的对话与质疑,不仅透视出明清女性真实的生存现状,而且具有呈现时代的思想演变,阐释女权解放历程的意义。
     论文第四章主要分析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在戏曲传统艺术表现上的继承与突破。明清女剧作家们延续了明清以抒情为主流的戏曲传统,但在戏曲叙事的架构内却以其自身扮演之行动主体作为其抒情叙事的主要表现形式,不注重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而多利用舞台空间的虚拟转化,以舞台独白的方式来推动剧情,构建曲折有致的情节结构。此外明清女剧作家在沿用梦、画、仙等舞台意象之男性戏曲创作传统时,也并不仅止于蹈袭,而从女性视角出发,呈现了此类舞台意象不同于男性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理想。
     论文第五章评论了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中普遍存在的戏曲人物女扮男装的现象。女扮男装是明清戏曲创作之重要艺术传统之一,而明清女剧作家们在刻画剧中主角时,人物亦男亦女的身份刻意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和束缚,在张扬自我才情的同时,力求探询女性实践自我的途径,甚至如吴藻的《乔影》更传达出女性与男性文学传统对话,并期望为中国历代才女寻找文学传统内定位的欲望与意图,这与男性剧作家同类题材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也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反思男女性别的定见以及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从而具有“颠覆与重构”社会性别、文化之意义。
     论文第六章专题性评论了占据现存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一半的多产女戏曲家刘清韵。其剧作真实再现了晚清女性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内在压抑的双重缝隙间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徘徊与彷徨。
     总之,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不仅在数量上是可观的,而且女戏曲家们以女性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明清女性的生命历程和现实生存状态,表达了女性的创作态度与创作目的,尤其是不同于男剧作家的对女性形象的细腻、深切的呈现,应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明清女性戏曲文本为我们提供的这个聆听女性真实生命情感之心曲的重要平台,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ra of female literature studying, we found a woman who not only created a lo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poems, the text Words, but Style complexity of the genre, drama, legend, storytelling, the novel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creative and comments .But Opera is the cre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women in the academic extremely cold, either alone or scholarly writing papers are woefully inadequate, lack of women's Drama. Many researchers have only opera Xu Fuming, Mr Wang Yongkuan, E-ting, a handful of mainland scholars on the life of some of the Ming and Qing female opera writers do the relevant research. Some scholars, such as Ye- Xiaowan, wuzao white female opera writer for the individual case studies. However, in a very long historical period, many female operatic works of the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being buried, Misunderstanding or belittle the circumstances. When we stand on the 21st century today, and re-determine the Ming and Qing female opera creativity, calm and objective attitude should look at the true f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peras, Analysi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emerged from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opera and opera performance Meaning, and the right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Chinese opera in the history of this to their positioning and objective. To this e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omen'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 women, female operatic version of the collation and ver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 that Women who are really creative theme and narrative form intent crime.
     First, in Chapter 1 , female opera creative thesis examine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atrical Cre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is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te.
     In Chapter 2, The main thesis for the basic tex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emale opera finishing with textual research. With the country's main library, related to the Chronicles, experts in the relevant bibliography on with the opera search inquiries and research, the women learned the Ming and Qing Opera artist at 26, with 65 species recorded opera, drama, 14. Legend 51. 24 existing opera, Opera 7, Legends 15, the remnants of the two legends. From my curre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women's operas from the late Ming is the first to be ascertained Ma-Xianglan, until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Ms. Liu-qingyun. Ming and Qing female dramatists have left a precious herita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n Chapter 3,Papers on the existing text to read and look at the Ming and Qing female opera that, Oper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hoice of the main themes of the opera performance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But family memb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emale opera with 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om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survival, the pursuit of value. , as well as the female spirit of anxiety and helplessness. Female characters are very pessimistic about the prospects for their life. Drama is considered more prominent female performance and the pursuit of self-worth and achieving gender, marriage, Contained in the family or fatalism among the various conflicts, including the dialogue with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ethics questioned Ming and Qing women not only perceive the true survival situation, but it has the id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times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women's emancipation.
     In Chapter 4,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operas in the opera's artistic inheritance and breakthroughs. Ming Ming and Qing female playwright who continue to Lyric Opera of the mainstream tradition, But in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opera performance figures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dramatic conflict and the use of the stage space into virtual, Monologue to the stage to advance the plot. Also used in the Ming and Qing female playwright dream paintings cents male imagery and other stage traditional oper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tage show of such images from the male connotation of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ideals.
     In Chapter 5,Commenting on the paper vers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eportment of a man and came to the opera phenomenon. Ming operas disguises herself as a men so important artistic tradition, and the play depicts in the Ming and Qing female playwright protagonist, break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and the self-publicity horn at the same time, strive to explore ways of self-female practice, This male playwright with similar themes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t also question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reflect on the role of female gender stereotypes and social norms, so with "sub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Gender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Chapter 6, Commenting on the existing thematic essays occupy half of the most prolific female vers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emale operatic dramatists Liu -Qingyun. Real plays its women in the late Qing to suppress social unrest andrsonal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between the cracks double pursuit. Women wandering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deas and hesitant.
     In short,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pera is impressive not only in terms of quantity, but women feel feminine perspective and opera performance, Ming reappearance of our true history and the reality of survival in the lives of women. women's creative approach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especially from male to female image of the playwright's fine, the deepest expression of a place in the history ofhinese opera. Meanwhil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the opera version of the real feelings of women listened important platform. Chinese women is of great value for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same significance.
引文
①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易顺鼎《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序》,上海书店,1987年5月影印本。
    ②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商务印书馆,1957年11月初版。
    ③ 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④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1页。
    ⑤ 胡适:《胡适文存》第4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590页。
    ⑥ 沈自徵:《鸳鸯梦·小序》,叶绍袁编《午梦堂集》上册,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版,第387页。
    ①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据1915年中华书局本影印,第3页。
    ②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叙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①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① 陶秋英著:《中国妇女与文学》,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1页。
    ② 参阅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① 《礼记·郊特牲》,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② 《礼记·昏义》,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 《礼记·内则》,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④ 《礼记·郊特牲》,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 《刷礼·天官》,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⑥ 《礼记·昏义》,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⑦ 《礼记·郊特性》,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 [汉]班固:《白虎通义·论妇人之贽》,见《四部精要》12,子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② [唐]宋若华:《女论语·训男女章》,柏经堂,光绪二十九年重刻本。
    ① [战国]韩非:《韩非子·备内》,张觉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①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③ 克里斯·威登:《女性注意实践和后结构注意理论》,大不列颠,1987年版。
    ④ 引自吕智敏主编:《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 [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②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③ 参见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①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17页。
    ① [明]李贽:《书答》,《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页。
    ② 同前注,第165页。
    ③ [明]李贽:《豫约》,《焚书》卷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1页。
    ① [明]钟惺:《名媛诗归·自序》,明末刻本。
    ② 《络纬吟题辞》,见《四库未收书辑刊》七辑十六册,北京出版社影印本,第303页。
    ③ 《宛在篇自叙》,见胡文楷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2页。
    ④ 《樾馆诗自叙》,见胡文楷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2页。
    ① 俞士玲:《论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见张宏生主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② 《两浙鞘轩录》,见胡文楷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24页。
    ③ [清]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三,见《清诗话访佚初编》第九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影印本,第10页。
    ④ 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①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① 史梅:《清代江苏妇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从刊》,第4卷第1期,2001年3月,第66页。
    ② 费庆善等编:《松陵女子诗徵》,柳弃疾序,锡成公司铅印本,1919年版。
    ① 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3,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8页。
    ② [清]王蕴章:《然脂余韵》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4年(1925)铅印本,第19页。
    ③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98页。
    ④ 同前注,第897页。
    ⑤ 同前注,第905页。
    ① 徐坤:《因为沉默的太久》,中华读书报,1996年1月10日。
    ② [清]沈善宝:《名媛诗话》自序,见《清诗话访佚初编》第九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影印本,第1页。
    ③ 王秀琴编集、胡文楷选订:《历代名媛文苑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45页。
    ④ [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卷37,《雅集》,清康熙刊本。
    ① [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卷12,《正雅十》,清康熙刊本。
    ② [清]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傅汝砺妻孙蕙兰》,册41,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影印本。
    ③ 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页。
    ④ 孟宪承,陈学恂,张瑞,周子英:《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① [明]吕坤编:《闺范图说》,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万历本。
    ①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78页。
    ② 梁小玉:《古今女史·自序》,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62页。
    ③ 陆卿子:《咏雪斋遗稿·序》,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76页。
    ① 卫泳:《悦容编·博古》,引自《香艳丛书》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67页。
    ② 叶绍袁:《午梦堂集·序》,叶绍袁编著、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 葛征奇:《墨绣吟草·序》,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63页。
    ④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1,见《袁枚全集》册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70页。
    ① 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917—918页。
    ② 黄媛介,字皆令,杨世功室,著有《湖上草》、《如石阁漫草》。见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卷1,清道光16年(1836)刻本。
    ③ 杜颖陶:《记玉霜移所藏抄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四两期抽印本。
    ④ [清]俞樾:《小蓬莱仙馆诗钞·序》,《著作林》,第5期。
    ⑤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1,见《袁枚全集》,册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70页。
    ①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 [清]恽珠辑:《国朝闺秀正始集》,清道光11年(1831),红香馆刻本。
    ① [清]林以宁:《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还魂记》题序云:“予家与吴氏世戚,先后睹评最早。”清乾隆间梦园刻本。
    ② [清]林以宁:《墨庄诗余·自题芙蓉峡传奇》,《明清闺秀曲二种》,清光绪抄本。
    ③ 见汪启淑:《撷芳集》,卷54,清乾隆间刻本,第12页。
    ① 见[清]袁枚:《随园全集·金纤纤女士墓志铭》卷32,民国七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
    ②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③ [清]张蘩:《双叩阍》自序,见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抄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四两期抽印本。
    ① [明]袁宏道著,刘大杰校编:《袁中郎全集》卷二《虎丘》,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版。
    ②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青岛出版社,第134页。
    ③ 《中秋夜集虎丘四望阁》套[蛮江令]曲,见[明]冯梦龙评选:《太霞新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影印本。
    ④ [明]叶绍袁:《年谱·别记》,见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12页。
    ① 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六,长洲闺秀曹贞秀条,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20页。
    ② 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引《光绪庐州志》卷六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 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引录《杭郡诗续辑》,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④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上海扫叶山房,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⑤ [清]魏谦升:《花帘词·序》,见吴藻《花帘词》,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① 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五,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15页。
    ① 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戏剧艺术,1994年4期,第81页。
    ② 本文所谓“传奇”是指剧作长度在六出以上者:“杂剧”是指剧作长度在六出(含)以下者。这一区别是按照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以剧作长短作为分类的标准来界定的。有关庄一拂的分类标准,陆萼庭解释说:“庄氏标准从严,但不一致,凡八出(不含八出)以上的皆入传奇,六出(不含六出)以下的皆入杂剧。”见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作品的著录问题》,《戏剧艺术》,1992年3期,第124页。
    ① 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34辑,第203页。
    ② 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③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336页
    ① [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卷十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29—933页。
    ② [明]凌虚子缉:《月露音》卷四,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影印本。
    ③ [明]沈自晋重定:《重定南九宫词谱》卷六,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民国问影印本。
    ④ [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0页。
    ⑤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798页。
    ⑥ 参见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338页。
    ① 杜珣选编:《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② 王克文、余方德主编,张西廷编写:《湖州人物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54页。
    ③ 梁孟昭《山水吟》,卷首有明崇祯乙亥八年(1635)葛徵奇序。可见这位女剧作家是明末人。
    ④ 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徵略》卷一,七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① [清]陈文述撰,[清]龚玉晨编:《西泠闺咏》卷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刻暨影印本。
    ② [清]黄文旸编,董康辑录:《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92页。
    ③ 同前注,第1192页。
    ④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著:《浙江人物简志(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① [清]沈祖禹、沈彤辑校:《吴江沈氏诗集录》,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②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331页.
    ③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97页.
    ④ 沈自徵:《鸳鸯梦·小序》,见[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7页。
    ⑤ 李真瑜:《略论明清吴江沈氏世家之女作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8月第13卷,第48期。
    ① [日]八木泽元:《明代女流剧作家叶小纨》,《东方学》,1952年第5期。
    ② [明]叶绍袁:《年谱》,见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30页。
    ③ 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91—892页。
    ①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33页。
    ② 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见《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③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卷一,《清初时期杂剧家作品》(上),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曲史资料从刊·中国古典戏曲总录第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36页。
    ① 《摘金圆》传奇,或云顾必泰撰,必泰,字来屏,浙江嘉兴人。卜世臣之甥。
    ② 张蘩:《双扣阍·自序》,引自杜颖陶《记玉霜移所藏抄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四两期抽印本。
    ③ 蕉园诗社是清初杭州最负声誉的女子文学团体。它的发起人是钱肇修的母亲,也就是林以宁的婆婆顾之琼。顾之琼字玉蕊,著有《亦政堂集》,工于诗文骈体,蜚声大江南北。
    ④ [清]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清道光16年(1836)刻本。
    ⑤ 《杭城坊巷志》引《郭西小志》云:“稗畦表弟钱杏山与妇林亚清亦中表结婚者也。钱长林三岁,俱五月十一日生,至康熙甲戌(1694),稗畦夫妇五十,亚清亦四旬…”可推知林以宁生于此年。另可参见章培恒《洪昇年谱》云:“钱肇修是著名戏曲家,《长生殿》作者洪昇的表弟。康熙三年(1664年),洪昇与黄兰次成婚。适值二十初度,友人为赋《同生曲》,至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林以宁四十岁生时,洪昇为作《后同生曲》,艺林传为佳话。钱长林三岁,俱五月十一日生。洪与黄同一年生。这两对夫妇都是中表结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⑥ 据《历代妇女著作考》言,林以宁为梁瑛《字字香》作序的落款有:“雍正八年春三月望,七十六老妪林以宁题于墨庄。”
    ① 参见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1990年,第34辑。
    ② 今残存七出,辑入姚燮《今乐府选》第112册,浙江图书馆藏钞本。
    ③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473页。
    ① [清]林以宁:《墨庄诗余》,《明清闺秀曲二种》,清光绪抄本。
    ② [清]林以宁:《还魂记》题序,《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清乾隆间梦园刻本。
    ③ 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06页。
    ④ 参见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⑤ 张蘩:《双扣阍·自序》,引自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抄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四两期抽印本。
    ① 参见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4页。
    ② 李怀丈夫曹尔垓即曹尔堪从弟。尔堪字子顾,号顾庵,浙江嘉善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由编修历官至侍讲学士,曾受诏和吴伟业同注唐诗。其事迹见于《两浙輶轩录》卷一等处。曹尔垓的年龄略小于曹尔堪,也必在顺治前后在世。由此可知,李怀亦是清初时人。
    ③ [清]徐树敏、钱岳选:《众香词》,上海大东书局,民国23年(1934)影印本。
    ④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66页。
    ⑤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471页。
    ⑥ 参见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傅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9页。
    ① [清]徐树敏、钱岳选:《众香词》,上海大东书局,民国23年(1934)影印本。
    ② 参见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1990年,第34辑。
    ③ 同前注。
    ① 参见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② [清]沈德牵选编,李克和等校点:《清诗别裁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006页。
    ③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50页。
    ④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474页。
    ⑤ 参见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书中考证:1995年2月,笔者在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检读这部《蠹窗诗文集》时,发现此集在诗集十二卷、诗余一卷、文集卷之后,尚有“文集续刻”一卷,即《寓居澄怀园记》一文。故全集实有十五卷。是集卷首有张令仪作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的自序,但续刻一文则作于六年戊申(1728),确为后来补刻者。王永宽以此文归入卷十四,非是。《蠹窗诗文集》卷五,与王文所引上诗同作于戊子(1708)还有《感怀》:一诗,中有“四十过头鬓欲摧,何时方许两眉开”句,可知张令仪这年已过
    ①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一四清代八,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88页。
    ②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一四清代八,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89页。
    ③ 参见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见《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页。
    ④ 参见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① 参见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② 根据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五《宦绩》沈启震小传,《两浙輶轩录》所引戴璐语以及戴璐《吴兴诗话》所记,由此推之。
    ① 参见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傅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2页。
    ② 参见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③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下编传奇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473页。
    ④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上册,第351页。
    ⑤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上册,第350页。
    ①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上册,第350—351页。
    ②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上册,第350页。
    ③ 吴书荫:《明清戏曲存目钩沉录》,《中华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④ 许齐卓,《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四有其小传,他是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再检光绪重刊乾隆《龙溪县志》卷一二《职官·知县》下著录:“许齐卓,合肥人,拔贡,乾隆十五年任。”下任“陶敦和,常熟人,二十一年任”。又检乾隆丁未(1787)《永春州志》卷八《职官志》的德化县知县下,有“许齐卓,合肥拔贡,乾隆三年署”的记载。因可知乾隆初叶,许齐卓曾在福建仕宦多年。
    ⑤ [清]林之望、汪宗沂纂:《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六十《列女传·才媛》,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19页。
    ① [清]焦循《剧说》卷五,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版,第124页。
    ② 朱凤森(1776—1832),字韫山,清代嘉庆年间进士,著有《韫山六种曲》。
    ③ 辑入朱凤森:《韫山六种曲》,清嘉庆23年(1818)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④ 辑入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⑤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下编传奇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477页。
    ⑥ 周妙中先生《清代戏曲史》著录吴藻卒年为咸丰十一年(1861)。叶长海先生《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一文中吴藻的卒年是同治二年(1863)。有关吴藻的卒年存疑。
    ⑦ 剧演谢絮才虽然性耽书史,却喜黄衫说剑。因身为女子,好似关在樊笼里的病鹤,不能似男子一般远走高飞。为此自悲自叹,画成一幅男装小影,名为《饮酒续骚图》,着男装到书斋玩阅,消遣愤懑,慕想生平意气,展现了作者的襟怀。
    ①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编杂剧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799页。
    ② 吴书荫:《明清戏曲存目钩沉录》,《中华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③ 何珮珠与何佩珠,历来文献有此两种写法。《津云小草》作者名何珮珠,《竹烟兰雪斋诗钞》作者名何佩珠《梨花梦》之作者名,前三卷作何珮珠,后两卷则作何佩珠。笔者由北京图书馆藏清朱丝栏钞本《红香窠小草》及《津云小草》上署名何珮珠判断,似应以何珮珠为是。
    ④ 王永宽先生《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34辑,1990年,217页)一文考证:据珮珠之父“何秉棠《桐花书屋诗草》抄本,从中得到一些线索。集中诗篇大都为道光时作。《中秋夜舟中望月述怀》诗有“焚香近喜亲移塔”句,后自注云:“六女喜弄塔灯。”另有《庚寅元旦用浣碧韵》及《又次蕙生六女韵》诗。据此知何秉棠有六女,三女佩玉之字本作“浣碧”,六女字蕙生。庚寅为道光十年(1830)。此年其第六女既已能诗,那么其第四女佩珠年龄不会太小。假定此年六女蕙生十三、四岁,佩珠至少也十六、七岁。那么,佩珠生年当在嘉庆十九年(1814)前后。”
    ⑤ 胡文楷《历史妇女著作考》卷九谓何佩珠为“张子元妻”,徐扶明先生《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一文进而写为“张子元之妻”,皆有误。胡、徐二先生的根据是珮珠所著《津中小草》王勋序,原文是:“而余独取张子元配何芷香女史之诗,足以见其性情之正,为可钦也,尝读其《津云小草》而知之矣。”这里“张子元配”并非说其夫名张子元,而是仅知其姓张,“张子”为当时的习惯的称呼,“元配”当是“结发之妻”的意思。严敦易先生《何珮珠的<梨花梦>》一文(见《元明清戏曲论集》)中说:“序中称何氏为‘张子元配’,唯未述其夫之名。”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① [清]恽珠辑:《国朝闺秀正始续集》卷十,清道光11年(1831),红香馆刻本。
    ②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九清代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29页。
    ① 严敦易:《何珮珠的<梨花梦>》,见《元明清戏曲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01页。
    ② 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见《戏曲研究》34辑,1990年,第220页。
    ③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十六清代六,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24页。
    ④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和《聊斋志异戏曲集》均言刘名淑曾,字清韵,实误。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将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作为杂剧收入。并介绍作者小传云:“刘淑曾,字清韵,号古香,小字观音。江苏东海人。刘蕴堂女。沭阳钱梅坡室。”此处所记名字未说明出处。误。清代另有女作家刘淑曾其人,字婉媛,江苏仪征人,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
    ⑤ 李志宏先生《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一文中说:“历来都认为刘清韵是东海人,其实是沭阳人。刘氏老师王子扬为《小蓬莱仙馆诗抄》所作序中有言:“古香本沭产,小时侍其尊人蕴堂公业鹾海上,遂远家朐浦。(按朐浦当时属东海县)”
    ⑥ 据李志宏先生《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一文中说:“刘清韵生卒年,以往各种学术著作均作1841年—1900年以后,笔者访得《沭阳县钱氏族谱·第九世》,上载刘氏生于1842年,卒于1915年。”
    ① 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钞·传》,《著作林》第5期,第3页。
    ② 杨古酝:《瓣香阁词后跋》云道:“女史家本华膴,所适钱君梅坡,亦风雅士,家亦素封。女史工诗词,善书画……尝介其邻张西渠明府以诗词及传奇稿属为弁言,兼乞俞曲园丈题句,曲丈亦以为可采,题而返之。余则逡巡未就。迨徐淮水灾,屋庐被没,梅坡夫妇流离至苏,往谒曲丈。丈为之以笔墨求售,并属吴君季英刻传奇印本以集润资,赖以济困而还。见《著作林》第11期,第21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曲稿》,《著作林》第7期,第17页。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钞·自叙》,《著作林》第5期,第6页。
    ③ 同前注。
    ① 见陈栩(天虚我生)所编《著作林》(月刊)第5期。
    ② 见陈栩(天虚我生)所编《著作林》第16期。
    ③ 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均有藏。
    ① 俞樾:《小蓬莱仙馆传奇·序》,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见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第98页。
    ③ 参见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59页。
    ④ [清]古越赢宗季女填词,《六月霜传奇》十四出,铅印本1册,像,改良小说会,清光绪33年(1907),书衣及版心题六月霜,附:秋女士传、遗事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藏。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8—176页。原署“古越嬴宗季女填词,南徐香雪后身正拍”,见《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159页;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8—9页;陈象恭编著《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96—97页。
    ⑤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8页。
    ①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8页。
    ②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页。
    ③ 参见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70页。
    ① 参见凌景埏、谢伯阳:《全清散曲》,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225页。
    ① 女性主义学者Catherine Belsey认为文化文本各式各样,但在虚构的故事、传说、戏剧与诗歌中,许多文化倾向于最自由、也最准确地表现两性关系。参见"General Editor's Preface," in Valerie Traub, Desire and Anxiety: Circulations of Sexuality in Shakespearean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ix.
    ① 李贽对于文学创作曾言:“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见[明]李贽:《杂述·杂说》,《焚书》卷3,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1页。
    ② [明]马湘兰:《三生传玉簪记》,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第2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32—933页。
    ① 有关叶小纨《鸳鸯梦》创作时间,见本文第二章。
    ② 见《鸳鸯梦·小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明崇祯丙子序刻本。
    ③ 《鸳鸯梦·小序》。今人吴梅评曰:“叶小纨《鸳鸯梦》,寄情棣萼,词亦楚楚。惟笔力略孱弱,一望而知女子翰墨,第颇工雅。”见《中国戏曲概论》卷中二,“明人杂剧”,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④ 据上海图书馆藏旧钞本《吴江沈氏闺秀诗》中《叶硕人十八首·小序》:“……硕人少与姊昭齐、妹琼章以诗词相唱和。迨姊妹相继夭殁,硕人痛伤之,乃作《鸳鸯梦》杂剧寄意。”另据《宫闺氏籍艺文考略》曰:“叶纨纨字昭齐,绍袁长女,归赵田袁氏。早卒。遗集一卷曰《愁言》:叶小鸾字琼章,一字瑶期,绍袁第三女。早卒。母宜修为传。遗集一卷曰《返生香》”。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第187页。
    ⑤ 见《鸳鸯梦》第四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明崇祯丙子序刻本。
    ① 《鸳鸯梦》第一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明崇祯丙子序刻本。
    ② 王筠《丙辰春就养北上游温泉感赋(自注:时龄儿官直隶之新城)》诗云:“束羽垂翎四十年,何期重到古温泉!花光匝道添行色,鸟语迎车话旧缘。白发萧萧人老矣,青山迭迭景依然。不堪回首斜阳里,几许离情寄晚烟。”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222,“文徵”22,第11页。
    ③ 男性文人亦屡以笼鸟自喻,如王粲:“步笼阿以踯躅,叩众目之希稠,登衡幹以上干,噭哀鸣而舒忧”(《鹦鹉赋》)、“览堂隅之笼鸟,独高悬而背时”(《莺赋》),以及曹植:“身挂滞于重笼”(《鹦鹉赋》)。
    ④ [清]王筠:《繁华梦》,第二出《独叹》,清乾隆刻本。
    ① 根据剧本吴载功跋,道光五年乙酉,莱山吴载功客沪上,见《乔影》剧本,叹为绝调,为之刻板,于次年问世,故知此剧完成不晚于道光五年。陆萼庭先生以为此剧当作于道光三、四年间。见陆萼庭:《<乔影>作者吴藻事辑》,《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200页。
    ② 《花帘词》,《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5集,第9册,第4页。
    ③ 陈文述在《西泠闺咏》卷十六中谈到吴藻,道:“尝写饮酒读骚小影,作男子装,自题南北调乐府,极感慨淋漓之致。托名谢絮才,殆不无天壤王郎之感耶!”
    ①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5—296页。
    ②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298页。
    ① 有关“主体性”,王瑷玲有一说法:“主体性,是说一个存在物认识到自己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界域(主客对立)的不同,而自己是自我意志与行为的最终且唯一的决定者”。见《明清传奇艺术呈现中之‘主体性’与‘个体性’》,华玮、王瑷玲主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上册,第75页。
    ① [清]朱珪:《全福记·序》,清乾隆年间槐庆堂刊本,序署:“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
    ② 据记载,“杜宪英,以勇略闻于咸同时……既嫁,伉俪甚笃,逾年而洪杨之兵至开封。周与女领乡兵二百人击之。周被敌缚去,女乃刺死敌之骁将左山虎,敌旋溃去。”见易宗夔:《新世说·贤媛》卷5,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313页。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二出《婚引》,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④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三出《得婿》,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飞虹啸》,第五出《快刺》,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同前注,第十出《重圆》。
    ① 张蘩:《双扣阍·自序》,见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抄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四两期抽印本。原序并云:“其中或前后开合处,较真事稍有舛错,一则顾辞理之浹洽,一则祈观场之悦目,且习演者限于脚色必花派均匀,庶能各尽其长,噫嘻!戏者戏而矣,阅斯剧者,当会斯意,或不罪作者之妄臆也。”序后署:“辛卯(1711)端午月题于锦帆涇书馆”。
    ② 参见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① [清]黄文旸编,董康辑录:《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92页。
    ② [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90页。
    ① [明]马湘兰:《三生传玉簪记》,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第2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32—933页。
    ② 参见徐扶明:《<红楼梦>与<红楼>戏》,《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3—236页。
    ③ 此剧收入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上册,第231—352页。
    ①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记载:万荣恩《吴香倩夫人<绛蘅秋传奇>叙》中“闺房倡和,雅号同心,……天乃忌其才而夺之算”及俞用济悼亡的语气,其亡当为寿夭,可能是三十余岁或更早。万序中说她“德性温和,声名贤淑,幼事椿萱,克尽孝道”,“延父嗣,守母丧,抚弱弟”,“辞富安贫”,“雅善诗歌,妙解音律,劈践分韵,有林下风”。她特别喜爱《红楼梦》一书,于嘉庆十年(1805)冬,撰《绛蘅秋》传奇,未竟而卒。见《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49—352页。
    ② 俞用济:《室人吴躧宝香倩传》,引自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③ 《绛蘅秋序》,见《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52页。
    ④ 剧中有《金尽》出以丫鬟金钏为出场的唯一角色,独唱十支曲子,正面而集中地描绘她投井自尽前的心境。还有《演恒》与《林殉》连续二出,采取“戏中戏”(黛玉生曰,戏班到贾府演出)的方式,由林四娘现身说法,演述她为恒王殉节殉情,自刎之情事。这三出戏的内容在小说中只是作了侧面叙述,而且也完全不同于其它的红楼戏曲。
    ⑤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44页。
    ①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45—246页。
    ②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85页。
    ①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87页。
    ② 清代评家张新之亦指出:“‘帕’犹言‘怕’,不放心也,又承泪之物。一还一收,(收)彼此情结……在黛玉则心安意稳,以为此事定矣……。”见《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39—540页。
    ③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88页。
    ④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见《潇湘怨》,《盟心》出,中华书局,1978年,第154页。
    ⑤ 剧本中是这样写的:“奴家因宝玉受责,未免心疼,走去看他,又怕泪眼难干,被凤丫头取笑,只得悄地回来。那知他命晴雯送来半旧鲛绡两幅。奴家初意不解,既而想出他的意思,倒教奴家喜一回,悲一回。当下在鲛帕之上,题了三绝。”见《红楼梦戏曲集》,第49—50页。
    ①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653页。
    ② 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96页。
    ① 参见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② 见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三出《得婿》,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清]黄钧宰撰:《金壶遁墨·奇女子》,《金壶七墨》,清同治癸酉本,卷3。
    ② 参见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五出《筹形》,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吴江沈氏闺秀诗》,《叶硕人十八首·小序》,上海图书馆藏旧钞本。
    ② [日]八木泽元:《明代女流剧作家叶小纨》,《东方学》第5期(1952年),第95页。
    ③ [明]叶天寥纂辑:《午梦堂全集》,《彤奁续些》下,贝叶山房张氏藏版,1936年10月版,第16—18页。
    ④ [明]叶天寥纂辑:《午梦堂全集》,《愁言》附《祭长女昭齐文》,贝叶山房张氏藏版,1936年10月版,第35页。
    ⑤ [明]叶天寥纂辑:《午梦堂全集》,《鹏吹集·季女琼章传》,贝叶山房张氏藏版,1936年10月版,第130页。
    ① [明]叶天寥纂辑:《午梦堂全集》,《愁言》附《祭长女昭齐文》,贝叶山房张氏藏版,1936年10月版,第35页。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提纲》,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一出《惨决》,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④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八出《梦因》,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汤显祖:《复甘义麓》,《汤显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册2,第1367页。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鸳鸯梦》,第三出《赏图》,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④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鸳鸯梦》,第二出《行乞》,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同前注,第十出《殉玉》。
    ② 同前注,第十出《殉玉》,。
    ③ 严敦易:《何珮珠的<梨花梦>》,《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03页。
    ④ [清]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四“国朝杂剧”中有“何芷香一种《梨花梦》。芷香名珮珠,天都女史。”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0册,第181页。
    ⑤ 参看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第34辑,1990年9月,第217—220页。
    ⑥ 参见《梨花梦》卷二,杜兰仙说道:“因忆己亥岁北上舟中,曾梦一丽者,手持梨花一枝,索题诗句,情深意密,洵是可人。”如果剧作是何珮珠生活经历的纪实,那么,《梨花梦》的写作时间应是她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随夫北上之后,作者年约二十一、二岁时。
    ⑦ 何珮珠:《梨花梦》,卷五《仙会》,清道光刊本。
    ①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车文博主编,孙庆民译:《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429页。
    ② 何珮珠:《梨花梦》,卷二《忆梦》,清道光刊本。
    ③ 何珮珠:《梨花梦》,卷一《赠花》,清道光刊本。
    ① 同前注,卷一《赠花》。
    ② 同前注,卷二《忆梦》。
    ③ 同前注,卷四《悲秋》。
    ④ 同前注,卷五《仙会》。
    ⑤ 同前注,卷五《仙会》。
    ⑥ 同前注,卷三《写影》。
    ⑦ 同前注,卷二《忆梦》。
    ⑧ 何珮珠:《梨花梦》,卷一《赠花》,清道光刊本。
    ① [晋]干宝,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一《杜兰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页。
    ② 何珮珠:《梨花梦》,卷一《赠花》,清道光刊本。
    ③ 同前注,卷三《写影》。
    ④ 同前注,卷五《仙会》。
    ⑤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298页。
    ① 严敦易:《何珮珠的<梨花梦>》,《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03页
    ① 王筠:《繁华梦》,第二十四出《出梦》,清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同前注,第二十五出《仙化》。
    ③ 同前注,第二十五出《仙化》。
    ④ 同前注,第二十五出《仙化》眉批。
    ⑤ 何珮珠:《梨花梦》,卷五《仙会》,清道光刊本。
    ① 见[明]叶天寥纂辑:《午梦堂全集》中之《愁言》附《祭长女昭齐文》,第35页。
    ②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1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③ 同前注。
    ①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17页。
    ① 刘消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镜中圆》,第五出《合璧》,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清]朱硅:《全福记·序》,清乾隆年间槐庆堂刊本,序署:“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
    ①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版,1984重印,第359页。
    ② [清]王端淑:《名嫒诗纬初编》,卷12,《正雅十》,清康熙刊本。
    ③ 《繁华梦》,“毕太夫人题词”。张藻是毕沅的母亲。
    ④ 《鸳鸯梦·小序》,明崇祯丙子序刻本。
    ⑤ 《绛蘅秋·序》,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49页。
    ⑥ 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第289页。
    ⑦ 《小蓬莱传奇·序》,清光绪庚子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
    ⑧ 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页。
    ⑨ 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总68期),第83页。
    ①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3页。
    ②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28页。
    ③ [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卷十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929—933页。
    ④ 梁小玉《合元记》传奇,己佚,[明]祁彪《远山堂曲品》著录“此即文长《女状元》剧所演者。”记黄崇嘏之事。张令仪《乾坤圈》写题记云:“造物忌才,由来久矣!蠹窗主人偶于长夏翻阅唐诗,因感黄崇嘏之事,……乃演成一剧,名日《乾冲圈》。”黄崇嘏本事,《玉溪编事》云:“王蜀有伪相周庠者,初在邛南幕中,留司府事。时临邛县送失火人黄崇嘏,才下狱,便贡诗一章日:“偶离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向深笼。”周览诗,遂召见。称乡贡进士,年三十许,祗对详敏。即命释放。后数日,献歌。周极奇之,召于学院与诸生侄相伴。善棋琴,妙书画。翌日,荐摄府司户参军。颇有三语之称,胥吏畏伏,案牍丽明。周既重其英聪,又美其风采。在任将逾一载,遂欲以女妻之。崇嘏又袖封状谢,仍贡诗一篇曰:“一辞拾翠碧江涯,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扳椽,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周览诗,惊骇不已,遂召见诘问。乃黄使君之女,幼失覆荫,唯与老奶同居,元未从人。周益仰贞洁,郡内咸皆叹异。旋乞罢,归临邛之旧隐,竟莫知存亡焉。”见[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六七,妖怪九,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014页。
    ① 见《韫山六种曲》,《才人福传奇》题词,(末上)白:今日戏场演的是才人福,共一十六出乃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要我题不免每出集唐一首,听我吟来。嘉庆23年(1818)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见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见《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71页。
    ③ 参见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二期,第95页。
    ④ 参见严敦易:《刘古香的〈小蓬莱传奇十种〉》,《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40页。据《清史列传·文苑传》:“陆次云,字云士,浙江钱塘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罢归,后官河南郏县知县,以忧归。复起知江苏江阴县。居官有善政,去郏之日,民走送累百里。宰江阴,载酒征歌,风雅好客,一时名士至常郡者,必过访。绩学能诗文,所为诗本性情,时有新意,著述甚富,有《八纮绎史》四卷,《纪余》四卷,《八绂荒史》二卷,《峒溪纤志》三卷,《志余》一卷,《湖坝杂记》一卷,《北墅绪言》五卷。其余论经史者,有《尚论持平》二卷,《析疑待正》二卷,《事文标异》二卷,又有《澄江集》一卷《玉山词》一卷。”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册104,第754页。陆次云之时代早于刘清韵很多,其《沈孚中传》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情节与不少文字为《千秋泪》所沿用,故《千秋泪》剧本于此传。
    ⑤ [清]张令仪:《梦觉关题辞》,《蠹窗文集》,卷14,清乾隆刊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归莲梦》十二回,题“苏庵主人新编”,清初刻本。内容叙述女子白莲岸从白猿仙翁得天书,创白莲教,后助其心爱书生王昌年与未婚妻香雪团聚,自己皈依佛门之始末。见《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影印本。
    ⑥ [清]黄钧宰撰:《金壶遁墨·奇女子》,《金壶七墨》卷3,清同治癸酉本。
    ⑦ 参见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云:“《鸳鸯梦》的本事见于黄周星《张灵崔莹合传》、王稗登《丹青志》、《明史·唐寅传》、褚人获《坚瓠集》、毛奇龄《王文成传》等书。”《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69页。
    ① 张蘩在《双扣阍·自序》中云:“忆余丙戌秋应征北上,设帐于王府,馆课之暇,奉内主命草撰杂剧几种,悉授家优演习,窃念素不解音律,恐终未能合腔叶调耳。今春有姻亲授余以冯氏伉俩叩阍情节,大耸耳目,属余为剧以誌之。然当事者则欲述其真事,以显厥志;操管者或稍避嫌于涉世。故易其朝代更其姓氏而隐括焉。其中或前后开合处,较真事稍有舛错,一则顾辞理之泱洽,一则祈观场之悦目,且习演者限于脚色必花派均匀,庶能各尽其长,噫嘻!戏者戏而矣,阅斯剧者,当会斯意,或不罪作者之妄臆也。辛卯端午月题于锦帆淫书馆”。可见此剧是根据清代实事写成的。主角的姓名包括两个马字,暗寓“冯”字。张蘩《双扣阍·自序》,引自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抄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四两期抽印本。
    ② 参见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二期,第98页。《黄碧签》是依据清朝后期咸丰年间,作者少年时期曾居住过的东海境内的仇家和石家两门忠孝的史实,加以神话手法来创作的。《拈花悟》则是以作者本人入戏,戏中古香自称刘三妹本玉虚仙子。《望洋叹》中叙述了海沭一带几位文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闲居乡里,望洋兴叹的苦情。剧中主角王诩由生扮,王系沭阳人,是刘古香与丈夫钱梅坡的老师。邱履平由净扮,邱是海州南城人,得曾国藩提携以军功擢副将,五十五岁以知县职客死津沽。王菊龛由小生扮,王原籍河北真定,一直客居海州。周莲亭由旦扮,周是沭阳人,自幼随父学画,擅画山水荷花。刘古香写作此剧时,除邱履平外,其余人物均健在。
    ③ 王瑷玲:《明清传奇艺术呈现中之主体性与个体性》,《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88年,上册,第75页。
    ④ 王瑷玲:《明清传奇艺术呈现中之主体性与个体性》,《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88年,上册,第78页
    ① [清]吴藻:《香南雪北词》,清刻本,附录。前有《自识》云:“余昔为倚声之学,闲作金元乐府,因篇什寥寥,未敢问世,剩稿蠹残, 久不省记。今夏曝书,偶于敞箧中检得,滋伯以余之下复为词也,劝授雕人以存。昔时鸿印,遂附刊于词后。庚戌(1850)秋曰蘋苹香自识于香南雪北庐。”
    ②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页。
    ①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8页。
    ② [清]吴载功:《乔影·跋》,《清人杂剧二集》,第301页。
    ① [清]葛庆曾:《观演乔影传奇作》,《乔影·题辞》,《清人杂剧二集》,第290页。
    ② 周莎白:《戏曲舞台时间、空间的魔变》,《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第64页。
    ③ 谭需生:《戏剧本体论纲》,引自《剧作家》1989年第一期,第68页。
    ④ 徐朔方笺校,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六《答孙俟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45页。
    ①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2页。
    ②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③ [中]胡邦炜、[日]冈崎由美著:《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学阐释》,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
    ④ 王筠:《繁华梦》,第2出《独叹》,乾隆刻本。
    ① [奥]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车文博主编,孙庆民译:《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430页。
    ② 王立:《文学意象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③ 汤显祖:《牡丹亭》,《寻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① 汤显祖:《牡丹亭》,《写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② 汤显祖:《牡丹亭》,《写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① [南朝宋]刘义庆撰,黄征、柳军晔注:《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②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页。
    ③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九《写真寄夫》,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镜中圆》,第三出《图形》,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八出《梦因》,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见[日]松浦友久著,尚永亮译:《“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8页。
    ① 见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0页。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二出《仙宴》,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三出《代勘》,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予3月。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三出《代勘》,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参见《小蓬莱仙馆传奇》卷首俞樾序云:是年秋,天大霖雨,洪泽湖溢,女史所居圯于水,于是传奇稿本,皆沉霾于泥淖瓦砾中,不可复得,其存者止此十种矣。
    ①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28页。
    ② [明]袁于令:《玉茗堂批评焚香记序》,[明]王玉峰:《焚香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54)影印本。
    ③ 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二出《仙宴》,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沈自徵《鸳鸯梦·小序》,见[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387页。
    ③ 见《鸳鸯梦》第一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明崇祯丙子序刻本。
    ① 见《鸳鸯梦》第一出。
    ② 见《鸳鸯梦》第三出。
    ③ 见《鸳鸯梦》第三出。
    ① 吴梅著,冯统一点校:《中国戏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 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③ 王筠:《繁华梦》,第二十五出《仙化》,清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④ 何珮珠:《梨花梦》,卷四《悲秋》,清道光刊本。
    ⑤ 严敦易:《何珮珠的《梨花梦>》,《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02页。
    ⑥ 冯沅君:《记女曲家吴藻》,《古剧说汇》,民国丛书(2)69,第377页。
    ⑦ 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页。
    ① 卢前辑:《饮虹簃所刻曲》,王端淑《名媛诗纬》,评《相思砚》,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79重印版。
    ② 俞樾:《小蓬莱仙馆传奇·序》,光绪庚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镜中圆》,第三出《图形》,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予3月。
    ④ 王筠:《繁华梦》,第十二出《行程》,清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 参见[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① 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55页。
    ② 李祥林:《男权语境中的女权意识》,《四川戏剧》,1997年第3期,第10页。
    ① 剧目主要参照李修生主编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么书仪主编的《戏剧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和郭英德著《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 严敦易:《何珮珠的〈梨花梦〉》,《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03页。
    ① 徐扶明:《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3页。
    ② 同前注,第273页。
    ①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① 参见李祥林:《西蜀才女黄崇嘏及有关戏剧》,《文史杂志》,1998年第2期。
    ②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一四清代八,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88页。
    ① 张新建:《徐渭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② [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女状元辞凰得凤》,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62页。
    ③ 同前注,第103页。
    ④ [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女状元辞凰得凤》,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103页。
    ① [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雌木兰替父从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55页。
    ② [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女状元辞凰得凤》,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103页。
    ③ 邓晓芒:《女扮男装与女权意识》,《东方艺术》,1997年1期。
    ① 吴藻:《乔影》,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页。
    ② 同前注,第298页。
    ① 吴藻:《乔影》,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8页。
    ② 参见[清]朱琏:《全福记·序》,清乾隆年间槐庆堂刊本,序署:“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
    ③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页。
    ④ [清]王筠:《今福记》,第四出《会月》,清乾隆年间槐庆堂刊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⑤ 陈节:《从女扮男装故事看传统性别意识对作家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① 何珮珠:《梨花梦》,清道光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叶小纨:《鸳鸯梦》,明崇祯丙子序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 [清]王筠:《繁华梦》,清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有关此剧由定稿到出版的经过,根据王筠之父王元常在《繁华梦·后序》中曰:(女筠)草创就,即呈余勘正,其中有涉于繁冗者,为细加删润,缀以评语,勒为一编。因剞劂无力,藏诸箧中者,已十年矣。戊戌三月,偶出以就正于观察息圃张公,公即转呈毕太夫人,共为激赏,各赐序及诗,以弁册首。观察公仍独力捐金,趋付梓人,俾闺中小言,得以出而问世,吾女亦可欣然自慰,不复以巾帼为恨矣。刻成为志其缘起如此。”
    ③ [清]王筠著,王元常序,《繁华梦·后序》,清乾隆刻本。
    ④ [清]王筠著,王百龄序,《繁华梦·后序》,清乾隆刻本。
    ⑤ [清]王筠:《繁华梦》,第二十五出《仙化》,清乾隆刻本。
    ⑥ [清]王筠:《繁华梦》,第二十五出《仙化》批语,清乾隆刻本。
    ① [清]王筠:《繁华梦》,第二出《独叹》,清乾隆刻本。
    ② [清]焦循:《剧说》卷五,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8册,第196页。
    ③ [清]王筠:《繁华梦》,第二出《独叹》,清乾隆刻本。
    ① [清]王筠:《繁华梦》,第二十五出《仙化》,清乾隆刻本。
    ② 严敦易:《何珮珠的〈梨花梦〉》,《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03页。
    ① 何珮珠:《梨花梦》,卷一《赠花》,清道光刊本。
    ② 同前注,卷五《仙会》。
    ① 叶小纨:《鸳鸯梦》,第四出,明崇祯丙子序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吴藻:《乔影》,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8页。
    ③ 何珮珠:《梨花梦》,卷五《仙会》,清道光刊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 王筠:《繁华梦》,第二十五出《仙化》,清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叶小纨:《鸳鸯梦》,第一出,明崇祯丙子序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③ 叶小纨:《鸳鸯梦》,第四出,明崇祯丙子序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④ 王筠:《繁华梦》,第二十五出《仙化》批语,清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⑤ 吴藻:《乔影》,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8页。
    ① 何珮珠:《梨花梦》,卷五《仙会》,清道光刊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同前注,卷一《赠花》。
    ③ 同前注,卷五《仙会》。
    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33页。
    ① 参照李祥林:《“木兰”情结、性别假面及其他》,《福建艺术》1999年第5期,第20页。
    ②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2000年重印版。
    ③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 《论语》,《阳货》第十七,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2004年重印版。
    ② [汉]班昭:《女诫》,见《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参见李样林《男权语境中的女权意识》,《四川戏剧》,1997年第3期。
    ① 吴藻:《乔影》,见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二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影印1934年刊本,第297页。
    ② 同前注,第297页。
    ③ 同前注,第298页。
    ④ 何珮珠:《梨花梦》,卷一《赠花》,清道光刊本。
    ⑤ 同前注,卷二《忆梦》。
    ⑥ 何珮珠:《梨花梦》,卷二《忆梦》,清道光刊本。
    ⑦ 同前注,卷五《仙会》。
    ①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三十八,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85页。
    ② [唐]李延寿:《北史》,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五,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③ [唐]李延寿:《北史》,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 [唐]李延寿:《南史》,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43页。
    ⑤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7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⑦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六七,妖怪九,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014页。
    ⑧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二《女扮为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2页。
    ①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页。
    ②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245页。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5页。
    ③ [唐]魏征等著:《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2页。
    ④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
    ① 叶嘉莹:《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见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② 同前注,第237页。
    ①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宋]王灼《碧鸡漫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页。
    ②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文学古籍刊行社,见《二奇缘》小引,1957年版。
    ③ [清]孔尚任:《桃花扇·小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① [明]李渔,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脱窠臼”,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②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方物》,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③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处士王心斋先生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9页。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三《张幼于》,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2页。
    ⑤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服饰》,《传世藏书·子库·文史笔记·二》,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101页。
    ①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内篇五《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① [清]吴载功:《乔影·跋》,《清人杂剧二集》,第301页。
    ② 参见邓长风著:《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年,第228页。
    ③ 王筠:《繁华梦》,清乾隆刻本。
    ④ [清]焦循:《剧说》。卷5,《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8,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页。
    ⑤ [清]魏谦升:《花帘词·序》,清刊本,此序署道光九年(1829)。
    ① 有关刘清韵个人的生平、作品介绍,已发表的文章有:姚柯夫:《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考略》,《文献》,第18辑,1983年12月,第30—39页。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66—70页。严敦易:《刘古香的〈小蓬莱传奇十种〉》,《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35—340页。李志宏:《刘清韵生平史料追踪采访记》,《淮阴志林》,1989年4月,第99—102页。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的生平、著作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第94—98页。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350页。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86—594页。
    ② 王诩:《小蓬莱仙馆诗钞·序》,《著作林》第5期,第4页。
    ③ 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钞·传》,《著作林》第5期,第3页。
    ④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钞》,《著作林》第6期,第13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钞》,《著作林》第6期。
    ② 在《小蓬莱仙馆诗钞·自叙》中,刘清韵写道:“人生遭际,可云无憾,第多病不育,亦彼苍予之齿者去其角之例也。”《著作林》第5期,第6页。
    ③ 在《小蓬莱仙馆诗钞·传》中,周丹原云“年末三十,继其娣姒耿逸卿女史女敬才为女。近又罄奁资为梅坡纳簉室,巳生麟儿希肇。”《著作林》第5期,第2页。
    ④ 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钞·传》,《著作林》第5期,第2页。
    ⑤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钞》,《著作林》第7期。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钞·自叙》云:“虽不无歌离、吊梦、遗怀、寄兴之作,以云怨悱,亦几微矣,初无名心,故不自收拾,近得丹原先生契赏,谓不可听其湮没,始于书画余闲,稍稍裒集。自今以往,倘谪限未满,势必如春蚕吐丝,更有缠绵而不尽者。后果前因,岂或昧哉?己丑秋仲清韵自记于小蓬莱仙馆。”见《著作林》第五期,第6页。
    ② 俞樾:《小蓬莱仙馆传奇·序》,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③ 有关作者的真实性问题,严先生认为:“在发现关于刘氏的可靠的材料以前,也许作者的真实性,要部分地给以相当程度的保留,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小蓬莱传奇》的作者,内中是有托名,是有假借,是子虚乌有,是故作疑阵,是有他人著作附合以传。至少这部传奇的校订参加委实不仅一手,单就其风格、情调、气魄等处看来,有几种仿佛也不大像女性的笔墨。总之,这应该可以成为问题。”见《元明清戏曲论集》,第337页。严先生以上的论断,姚柯夫先生《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考略》一文中推翻,证实了刘清韵确有其人,而且确实为《小蓬莱仙馆传奇》的作者。见姚柯夫:《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考略》,《文献》18辑,1983年,第30—39页。
    ④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①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86—594页。
    ②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③ 参见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④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⑤ 参见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 关爱和:《悲壮的沉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一出《埽殿》,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了3月。
    ② 同前注,第二出《仙宴》。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三出《代勘》,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同前注,第三出《代勘》。
    ③ 同前注,第三出《代勘》。
    ④ 同前注,第四出《见母》。
    ⑤ 参见《小蓬莱仙馆传奇》卷首俞樾序云:是年秋,天大霖雨,洪泽湖溢。女史所居圯于水,于是传奇稿本皆沉霾于泥淖瓦砾中,不可复得,其存者止此十种矣。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十出《遇侠》,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同前注,第十出《遇侠》。
    ③ 同前注,第十出《遇侠》。
    ④ 同前注,第十出《遇侠》。
    ⑤ 同前注,第十一出《斩蛟》。
    ① 同前注,第十二出《同升》。
    ② 同前注,第一出《埽殿》。
    ③ 严敦易:《刘古香的〈小蓬莱传奇十种〉》,《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40页。
    ① 吴曾祺编:《旧小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己集(清),册1,第105页。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千秋泪》,第二出《赏概》,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吴曾祺编:《旧小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己集(清),册1,第106页。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千秋泪》,第三出《累官》,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③ 同前注,第三出《累官》。
    ④ 同前注,第三出《累官》。
    ① 同前注,第三出《累官》。
    ② 同前注,第三出《累官》。
    ③ 同前注,第三出《累官》。
    ④ 同前注,提纲。
    ⑤ 同前注,第四出《偕隐》。
    ① 《田七郎》里的叙述是这样的: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见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86页。
    ②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62页。
    ③ 同前注,第662页。
    ① 同前注。
    ②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68页。
    ③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77页。
    ①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80页。
    ② 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
    ①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90页。
    ② 严敦易:《刘古香的〈小蓬莱传奇十种〉》,《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38页。
    ③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57页。
    ① 见《著作林》第八期,第31页。
    ② 这首《高阳台》题注曰:己丑季冬初十日得家报,知母不豫,欲归省。值外子外出,竟夕不寐,遂成此解。己丑为公元1889年,刘清韵时年四十八岁。见《著作林》第9期,第19页。
    ③ 见《著作林》第七期,第15—17页。
    ④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曲稿》,《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中秋对月遣怀〉》之[醉扶归],《著作林》第六期。
    ⑤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曲稿》,《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中秋对月遣怀〉》之[皂罗袍],《著作林》第六期。
    ①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9页。
    ② 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68页。
    ①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天风引》第二出《容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718页。
    ② 同前注,第四出《歌酬》,第722页。
    ① 同前注,第五出《具掷》,第726页。
    ② 同前注。
    ③ 同前注。
    ① 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68页。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炎凉券》,第一出《访相》,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③ 同前注,第八出《宴旧》。
    ① 据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说:《望洋叹》,剧中主角王诩由生扮,王系沭阳人,是刘古香与丈夫钱梅坡的老师。邱履平由净扮,邱是海州南城人,得曾国藩提携以军功擢副将,五十五岁以知县职客死津沽。王菊龛由小生扮,王原籍河北真定,一直客居海州。周莲亭由旦扮,周是沭阳人,自幼随父学画,擅画山水荷花。刘古香写作此剧时,除邱履平外。其余人物均健在。见《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② 华玮点校:《明清妇女戏曲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485页。
    ③ 华玮点校:《明清妇女戏曲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533页。
    ① 华玮点校:《明清妇女戏曲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503页。
    ①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飞虹啸》第五出《快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70页。
    ②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飞虹啸》第三出《坠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1页。
    ③ 同前注,第四出《蒙救》。
    ④ 原文中有关柔娘部份的叙述如下:初更既尽,夫妇喧竞,不知何由。但闻妇曰:“若所为,雷霆恐碎汝颅矣!”王乃挝妇。妇呼云:“便死休!诚不愿为杀人贼妇!”王吼怒,摔妇出。便闻骨董一声,遂哗言妇溺矣……生方哀恸,又白:“拯一溺妇,自言金生其夫。”生挥涕惊出,女子已至,殊非庚娘,乃十八妇也。向金大哭,请勿相弃。金曰:“我方寸已乱,何暇谋人?”妇益悲。尹审其故,喜为天报,劝金纳妇。金以居丧为辞,且将复仇,惧细弱作累。妇曰:“如君言,脱庚娘犹在,将以报仇居丧去之耶?”翁以其言善,请暂代收养,金乃许之。卜葬翁媪,妇縗絰哭泣,如丧翁姑。既葬,金怀刃托钵,将赴广陵,妇止之曰:“妾唐氏,祖居金陵,与豺子同乡。见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中华书局,1978年版,上册,第383—388页。
    ⑤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飞虹啸》第四出《蒙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5页。
    ① 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68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英雄配》,第十出《悼寻》,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了3月。
    ②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黄碧签》,第五出《求子》,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炎凉券》,第五出《联美》,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④ 同前注,第五出《联美》。
    ① 同前注,第八出《宴旧》。
    ② 参见姚柯夫:《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考略》,《文献》第18辑,第32页。
    ③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镜中圆》,第三出《图形》,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氤氲钏》,第一出《判偿》,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参见张问陶:《船山诗草·松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上册,卷5,第129页。
    ③ 严敦易:《刘古香的〈小蓬莱传奇十种〉》,《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39页。
    ④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氤氲钏》,《提纲》,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⑤ 同前注,第十出《证因》。
    ⑥ 同前注,第二出《访美》。
    ① 同前注,第五出《惊钏》。
    ② 同前注,第二出《访美》。
    ③ 同前注,第三出《遗钏》。
    ④ 同前注,第三出《遗钏》。
    ⑤ 同前注,第三出《遗钏》。
    ⑥ 同前注,第五出《惊钏》。
    ① 同前注,第七出《悟因》。
    ② 同前注,第三出《遗钏》。
    ③ 同前注,第五出《惊钏》。
    ① 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70页。
    ② 王乾坤:《文学的承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2页。
    ③ 俞樾:《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序》,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④ 吴梅:《顾曲麈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⑤ 姚克夫:《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介绍江苏近代一位女作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70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镜中圆》,第三出《图形》,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飞虹啸》第五出《快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70页。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炎凉券》,第一出《访相》,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①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鸳鸯梦》,第六出《入选》,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光绪26年庚子3月。
    ② 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钞·传》,《著作林》,第5期。
    [1].[明]叶小纨.《存余草》[M] 一卷,明崇祯,二弃草堂刻本.
    [2].[明]叶小纨.《鸳鸯梦》[M] 一卷,民国11年(1922),长沙叶德辉刻本.
    [3].[明]梁孟昭.《金陵遊草》[M] 一卷,清抄本1册.
    [4].[明]梁孟昭.《山水吟》[M] 1册,清光绪间抄本,卷首有崇祯乙亥八年(1635)葛徵奇序.
    [5].[明]王穉登.《马湘兰传》[M],安雅堂,明末刻本1册(5).
    [6].[清]吴藻.《香南雪北词》[M],清刻本.
    [7].[清]何珮珠.《梨花梦》[M],五卷,清道光刊本.
    [8].[清]何珮珠.《竹烟兰雪斋诗钞》[M],览辉堂藏板,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9].[清]何珮珠.《津云小草》[M],清道光20年(1840),览辉堂刻本.
    [10].[清]张令仪.《蠹窗诗集》[M],刻本,蔡氏螂嬛别馆,清道光24年(1844).
    [11].[清]张令仪.《蠹窗二集》[M] 六卷,清雍正乾隆间,刻本4册.
    [12].[清]王筠.《全福记》[M] 二卷,清乾隆44年(1799),槐庆堂刻本.
    [13].[清]王筠.《繁华梦传奇》[M] 二卷,清乾隆44年(1799),槐庆堂刻本.
    [14].[清]刘清韵.《小蓬莱传奇》[M] 十种,清光绪26年(1900),上海藻文石印本.
    [15].[清]林以宁.《墨庄诗余》[M],清光绪间抄本.
    [16].[清]林以宁.《凤箫楼诗集》[M],刻本1册,蔡氏螂嬛别馆,清道光24年(1844).
    [17].[清]古越赢宗季女填词,《六月霜传奇》[M] 十四出,铅印本1册,改良小说会,清光绪33年(1907),书衣及版心题六月霜,附:秋女士传、遗事等.
    [18].[清]王士禄.《然脂集例》[M] 一卷,刻本,吴江沈氏世楷堂,清道光间吴江沈廷镛,民国8年(1919)重修,1册(12),昭代丛书.乙集.第四帙.
    [19].[清]恽珠辑.《国朝闺秀正始集》[G] 二十卷,附录一卷,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21)红香馆刻本,8册(1函).
    [20].[清]蔡殿斋辑.《国朝闺阁诗钞》[G] 一百卷,蔡氏螂嬛别馆,清道光24年(1844)刻本.
    [21].《明清闺秀曲二种》[G],清光绪间抄本.
    [22].[清]汪端淑.《名媛诗纬雅集》[G],卢前辑.《饮虹簃所刻曲》六十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79年.
    [23].[清]王端淑.《名嫒诗纬初编》[G],卷37,《雅集》,卷12,《正雅十》,清康熙刊本.
    [25].[清]黄虞原编,王鸿绪删定.《明史·艺文志》[M] 四卷,《明史艺文志补编》五卷,《史艺文志附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26].[清]姚燮编.《復莊今樂府選》[G],林以宁《芙蓉峡》,清稿本2册.
    [27].[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8].[清]王蕴章.《然脂余韵》[M]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4年(1925)铅印本.
    [29].[清]沈善宝.《名媛诗话》[M]卷三,见《清诗话访佚初编》第九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影印本.
    [30].[清]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傅汝砺妻孙蕙兰》[G],册41,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影印本.
    [31].[清]汪启淑.《撷芳集》[M],卷54,清乾隆间刻本,第12页.
    [32].[清]袁枚.《随园全集·金纤纤女士墓志铭》[M]卷32,民国七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
    [33].[清]梁绍士.《两般秋雨庵随笔》[M]卷二,上海扫叶山房,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34].[清]魏谦升.《花帘词·序》[M],见吴藻《花帘词》,光绪十年(1884)刻本.
    [35].[清]陈文述撰,[清]龚玉晨编.《西泠闺咏》[M]卷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影印.
    [36].[清]沈祖禹、沈彤辑校.《吴江沈氏诗集录》[G],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37].[清]徐树敏、钱岳选.《众香词》[G],上海大东书局,民国23年(1934)影印本.
    [38].[清]沈德潜选编,李克和校点.《清诗别裁集》[M],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006页.
    [39].[清]朱凤森.《韫山六种曲》[M],清嘉庆23年(1818)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
    [40].[清]黄钧宰撰.《金壶遁墨·奇女子》[M],《金壶七墨》,清同治癸酉本,卷3.
    [41].[明]袁于令.《玉茗堂批评焚香记序》[M],[明]王玉峰,《焚香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编委(1954)影印本.
    [42].[明]凌虚子揖.《月露音》[G]卷四,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影印本.
    [43].[明]沈自晋重定.《重定南九宫词谱》[M]卷六,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民国间影印本.
    [44].[明]吕坤编.《闺范图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万历本.
    [45].[明]王端淑选,(民国)卢冀野校订.《明代妇人散曲集》[M]一卷,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排印.
    [46].[明]程羽文,《香艳丛书》[G]二十集,国学扶轮社校辑,排印本,八十册(七函),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14年.
    [47].[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M],中华书局,1980年.
    [48].[明]叶绍袁.《午梦堂集》[M](宁俭堂排印本,1916),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9].单士厘.《清闺秀艺文略》[M]四卷,抄本,民国间,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书库藏.
    [50].徐乃昌辑.《闺秀词钞》[G]十六卷,补遗一卷,续补遗四卷,小檀弈室刻本,清宣统元年.
    [51].徐乃昌辑.《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G]——五集,清光绪24年(1897)南陵徐氏刊本.
    [52].袁之球编.《袁氏闺钞》[M],铅印本,上海,民国7年(1918).
    [54].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卷3,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8页.
    [55].王秀琴编集、胡文楷选订.《历代名媛文苑简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56].杜颖陶编.《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M],民国间铅印本1册,剧学月刊第二卷抽印本.
    [1].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
    [2].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3].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4].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
    [6].辉群.《女性与文学》[M],上海:启智书局,民国23年(1934).
    [7].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M],北新书局,1933年.
    [8].丁英.《妇女与文学》[M],沪江书屋,1946年.
    [9].周瘦鹃、陈维嵩.《妇人集》[M],大东书局,1932年.
    [10].施蛰存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G],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11].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5月第一版.
    [13].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11月初版.
    [14].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15].[清]姚燮.《今乐考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
    [16].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月版.
    [17].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18].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9].阿英.《晚清小说戏曲目》[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0].董康辑录.《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1].[清]黄文赐编,董康校订.《曲海总目提要》[M],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版.
    [22].北婴编著.《曲海总目提要補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3].书目文献出版社编.《传奇汇考》[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3月版.
    [24].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25].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6].宋联奎等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M],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27].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8].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82页.
    [29].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504页.
    [30].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31].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2].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3].赵景深.《中国戏曲初考》[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34].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36].胡世厚、邓绍基.《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7].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325页.
    [38].(明) 汤显祖撰,(清) 陈同,(清) 钱宜,(清) 谈则评点.《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M]二卷,附录三页,清刻本,2册.
    [39].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G],长乐郑氏影印本,1934年5月版.
    [40].郑振铎纂集.《清人杂剧》[G],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版.
    [41].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G],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2].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G],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43].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44].[清]上海著作月刊社编.《著作林》[G],上海著作月刊社,1907年版.
    [45].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所编辑.《剧学月刊》[G],北平: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所,1932-1936.
    [46].凌景埏、谢伯阳.《全清散曲》[G],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47].凌景埏、谢伯阳.《全明散曲》[G],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48].王永宽、杨海中、么书仪选注,《清代杂剧选》[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9].苏者聪选注.《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50].周道荣等编选.《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51].杜珣选编.《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G],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52].王克文,余方德主编,张西廷编写.《湖州人物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54页.
    [53].[清]焦循.《剧说》[M]卷五,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版,第124页,
    [54].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G],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6].华玮点校.《明清妇女戏曲集》[G],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
    [57].吴毓华、隗芾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58].冯沅君.《古剧说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59].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60].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68页.
    [61].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M],《明清女剧作家和作品初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2].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63].马也.《戏剧人类学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9月版.
    [64].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5].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66].[日本]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版.
    [67].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68].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
    [69].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70].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3页.
    [81].华玮,王瑷玲主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G],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版,2册.
    [82].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83].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史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84].[台湾]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华民国92年8月版.
    [85].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86].于文夫.《中国古代女性社会角色与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7].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G],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8].叶嘉莹.《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89].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0].吴书荫.《明清戏曲存目钩沉录》,《中华文化论丛》[G](第一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91].徐扶明.《〈红楼梦〉与〈红楼〉戏》,《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日本]八木泽元.《明代剧作家研究》[M],谈刊社刊行,昭和34年版.
    [94].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2页.
    [95].[中]胡邦炜、[日]冈崎由美著.《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学阐释》[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
    [96].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G] 10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97].张新建.《徐渭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98].吴曾祺编.《旧小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己集(清),册1,第105页.
    [99].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100].胡适.《胡适文存》[M]第4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01].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2].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天官冢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3].[汉]班固.《白虎通义·论妇人之贽》[M],见《四部精要》12,子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104].[唐]宋若华.《女论语·训男女章》[M],柏经堂,光绪二十九年重刻本.
    [105].[战国]韩非.《韩非子·备内》[M],张觉校注,山东:岳麓书社,2006年版.
    [106].[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卷二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17页.
    [107].[明]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8].[明]钟惺.《名媛诗归·自序》[M],明末刻本.
    [109].汤显祖.《牡丹亭》,《寻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110].[清]章学诚.《文史通义》[M] 卷五《诗话》,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111].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页.
    [112].[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M]卷1,见《袁枚全集》册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3].[明]张岱.《陶庵梦忆》[M]卷八,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114].[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0页.
    [115].汤显祖.《复甘义麓》,《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册2,第1367页.
    [116].[晋]干宝,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卷一《杜兰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页.
    [117].[南朝宋]刘义庆撰,黄征、柳军晔注.《世说新语》[M],《任诞第二十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118].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卷七百九十九《写真寄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19].[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声猿》[M],《女状元辞凰得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20].杨伯峻译注.《孟子》[M]卷六,《滕文公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重印版.
    [121].杨伯峻译注.《论语》[M],《阳货》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重印版.
    [122].[汉]班昭.《女诫》,《后汉书》[M]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3].[梁]萧子显.《南齐书》[M],卷五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85页.
    [124].[唐]李延寿.《北史》[M],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6].[唐]李延寿.《南史》[M],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43页.
    [127].[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7页.
    [12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9].[宋]李昉.《太平广记》[M],卷三六七,妖怪九,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014页.
    [130].[清]赵翼.《陔余丛考》[M],卷42《女扮为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2页.
    [131].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页.
    [13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13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5页.
    [134].[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2页.
    [135].《古本戏曲丛刊·三集》[M],(二奇缘》小引,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136].[清]孔尚任.《桃花扇·小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137].[明]李渔,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M]卷一词曲部,“脱窠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138].[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 卷32《处士王心斋先生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709页.
    [139].[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 卷二三《张幼于》,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582页.
    [140].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 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86—594页.
    [141].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142].关爱和.《悲壮的沉落》[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143].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
    [144].王乾坤.《文学的承诺》[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2页.
    [145].吴梅.《顾曲麈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146].孟宪承,陈学恂,张瑞,周子英.《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147].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48].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
    [149].杜芳琴、王政主编.《社会性别》[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150].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51].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版。
    [152].宋致新.《长江流域的女性文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53].乔以刚.《中国女性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4].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
    [155].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156].禹燕.《女性人类学女性人类学雅典娜一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6月版.
    [157].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158].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59].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60].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60].王政、杜芳琴 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G],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1].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2].李小江.《性别与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3].李祥林.《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M],北京: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164].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著.《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165].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6].张燕瑾.《中国戏曲史论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167].朱承朴,曾庆全.《明清传奇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8].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69].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0].余从,周育德,金水.《中国戏曲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71].蒋星煜.《中国戏曲史索引》[M],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172].蒋星煜.《中国国戏曲史钩沉》[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17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174].吕效平著.《戏曲本质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5].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76].朱文相主编.《中国戏曲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77].(日) 田仲一成著,云贵彬,王文勋译.《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78].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79].林叶清.《清中叶戏曲家散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80].赵景深.《中国戏曲丛谈》[M],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
    [181].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2].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18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年2月版.
    [184].[美] 伊莱思·肖沃尔特编.《新女权主义批评》[M],兰登书屋,1985年版
    [185].[美] 弗里丹著,陶铁柱译.《女性的困惑》[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86].[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诗、语言、思》[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87].[英]克里斯·威登.《女性主义实践和后结构主义理论》[M],大不列颠,1987年版.
    [188].吕智敏主编.《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89].[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190].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191].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9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9页.
    [193].[奥]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M],车文博主编,孙庆民译.《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194].王立.《文学意象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195]. David N. Suggs, Andrew W. Miracle. 《Culture and human sexuality》[M],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Pub. Co., c1993.
    [1].陈书录.《“德、才、色”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女性群体文学的兴盛—明代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
    [2].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J],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第81页.
    [3].李祥林.《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J]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4].郭梅.《中国古代女曲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心态》[J] 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
    [5].唐昱.《明清女性剧作家的“木兰”情结》[J],戏曲艺术,2004年第2期.
    [6].张弛.《对自由平等的憧憬与追求:文学艺术中的女扮男装现象透视》[J],云南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7].王绊、毕茗.《最后的盛宴,最后的聚餐:关于中国封建末世妇女的文学坟化身份与书写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8].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J],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9].李小慧.《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10].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J],戏曲研究,第34期,1990年9月.
    [11].李红慧.《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12].魏崇新.《叶小纨和她的〈鸳鸯梦〉杂剧》[J],中国文化报,2000.8.17.
    [13].姚品文.《清代妇女诗歌的繁荣与理学的关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4].胡晓真.《皇清盛世与名嫒道——评介Susan Mann:Precious 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J],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8年第6期(1998年6月),页247-258.
    [15].鲍震培.《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16].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7].周乐诗.《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J],文艺争鸣,1995年第2期.
    [18].浦汉明.《乔影——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的愤慈与呼号》[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9期.
    [19].李小江.《中国妇女文学的历史踪迹》[J],文艺评论,1986年第5期.
    [20].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1期.
    [21].薛海燕.《论吴藻词曲特质及其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5期.
    [22].张雁.《二十世纪台湾地区中国古代妇女作家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3].陈友冰.《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26卷第6期.
    [24].苏者聪.《略论中国古代女作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25].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正》[J],《戏曲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1990年第9期,第203页.
    [26].林娜.《女弹词中妇女特异的反抗形式—女扮男装》[J],福建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27].苗怀明.《侧恻芬芳绕侠气,惊才绝艳谁能媲——晚清才女刘清韵》[J],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
    [28].王永宽.《清代陕西女曲家王筠》[J],陕西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
    [29].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J],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30].史梅.《清代江苏妇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J],文学评论从刊,第4卷第1期,2001年3月,第66页.
    [31].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作品的著录问题》[J],戏剧艺术,1992年第3期,第124页.
    [32].[日]八木泽元.《明代女流剧作家叶小纨》[J],东方学,1952年第5期.
    [33].[日]松浦友久著,尚永亮译.《“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8页.
    [34].李祥林.《男权语境中的女权意识》[J],四川戏剧,1997年第3期,第10页.
    [35].李祥林.《西蜀才女黄崇嘏及有关戏剧》[J],文史杂志,1998年第2期.
    [36].李祥林.《男权语境中的女权意识》[J],四川戏剧,1997年第3期.
    [37].李祥林.《“木兰”情结、性别假面及其他》[J],福建艺术,1999年第5期,第20页.
    [38].陈节.《从女扮男装故事看传统性别意识对作家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39].薛海燕.《论吴藻词曲特质及其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0].李小江.《中国妇女文学的历史踪迹》[J],文艺评论,1986年第5期.
    [41].单芳.《论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J],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42].朱秋华.《清代海州戏曲作家散论》[J],艺术百家,1996年第1期.
    [43].李祥林.《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J],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
    [44].聂心蓉,谢真元.《阐释学视野的花木兰与女性解放的维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5].李志宏.《清韵满天写传奇——记晚清女戏剧家刘古香》[J],江苏地方志,2003年4期.
    [46].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J],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47].郭梅.《中国古代女曲家批评实践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8]. Pamela Cooper. 《Metamorphosis and sexuality: reading the strange passions of disgrace》,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 36(4) winter 2005, pages 22-39.
    [49]. Raoul Lehuard. 《Art of the Baga: a drama of cultural reinvention》, Arts d'Afrique noire, arts premiers. No. 101, printemps 1997, pages 13-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