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2+1”培养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高新技术更加广泛地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发生新的变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主要落在中等职业学校肩上,而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福建理工学校试行“2+1”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首先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2+1”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接着介绍选择合作企业、加强教学组织、加强实践管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然后分析实施“2+1”培养模式时出现四个较突出的问题:传统办学理念阻碍了模式的实施,企业参与不热情阻碍了模式的推进,“双师型”教师紧缺影响了模式的实施,学生实习期间离岗现象影响“1”的实施。最后针对实施“2+1”培养模式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重点强调当前环境下应如何改变观念,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以及完善保障机制。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访谈法来研究实施“2+1”培养模式。
With the policy of opening and reform,the economic structure has changed greatly and high technology has influenced the society deeply, which leads to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technicians needs.Thus secondary vocatioanl school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pecialists, but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ng model of vocatioanl school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requirement of sbcial development and calls for innov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ase of "2+1" cultivating model in Fuji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lication and siginifance of "2+1" model and explores how to choose cooperating enterprise,strengthen teaching organization,improve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and set up monitoring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Four prominent problems are delivered:the traditional ways of education deters the implement of the model;the enterprises need promotion on their support of the new model;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who are good at practice and theory affects the new model;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ould not finish their internship. Som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towards the problems with the stress on how to change ideas and encoura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how to chang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and how to cultivate teachers prac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Lastly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students know the necessity of internship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2+1" model.The methods,such as literature reference,case interview are used in this paper.
引文
[1]《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为博鳌论坛热议焦点》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boao08/2008-04/14/content_14948073.htm。
    [2]邱永渠、黄仁贤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11页。
    [3]杨运齐:《面向市场构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论文选编》2007年12月。
    [1]秦现仓:《浅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教育与职业》,2006年29期。
    [2]聂劲松、白鸿辉:《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合理内核与改革实施》,《职教通讯》,2006年5期。
    [3]《教育部发出<文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4期。
    [4]孙怀玉、李贵敏:《关于“2+1”教育模式的总体框架》,《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期。
    [5]马连华:《情势法则下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年3期。
    [1]郭春鸣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14页。
    [1]孙怀玉、李贵敏:《关于“2+1”教育模式的总体框架》,《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期
    [2]郭春鸣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89页
    [1]李丽:《工学结合“2+1”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Z1期。
    [1]李鸿雁:《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及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08年1期。
    [1]刘太刚主编:《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91页。
    [1]杰拉尔德·C·厄本思、拉里·W·休斯、辛西娅·J·诺里斯著:《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第4版,第116页。
    [1]徐国庆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64页。
    [1]刘太刚主编:《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70页。
    [1]郭春鸣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单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613页。
    [2]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651页。
    [1]温一军:《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龚小勇、包华林、余建军、蒋多、李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教论坛》,2007年12期
    [1]彭李玮:《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中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8期
    [1]方光罗:《试论职业教育公平》,《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2期。
    [2]邱永渠、黄仁贤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怀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211页。
    [3]王晓静:《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冲突及其对策探讨》,《集团经济研究》,http://www.cmo.com.cn/0702x/cyyj/wxz.htm。
    [4]郭春鸣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C4年12月第1版,第216页。
    [1]韩敬波责任编辑:《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42页。
    [2]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1]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22期。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6期。
    [1]刘太刚主编:《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板,第104页。
    [1]李光:《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转变企业人才战略观》,《生产力研究》,2004年2期。
    [2]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2期。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0期。
    [1]《关于开展福建省省级高等职业技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06)95号,http://www.fjedu..gov.cn/Html/2007/01/15296.html。
    [2]邱永渠、黄仁贤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33页。
    [1]《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来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http://www.edu.cn/zheng_ce_wen_jian_770/20061026/t20061026_201989.shtml。
    [1]《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教育部通报》,第24期。
    [2]童国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及方案设计》,《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0期。
    [1]邱永渠、黄仁贤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11页。
    [2]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4期。
    [3]《福建理工学校教学计划管理办法》,《福建理工学校岗位职责及规章制度汇编》,2004年6月。
    [4]陈绍敏、戴四新、蒋燕:《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1期。
    [1]《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人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通知》,《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4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成家林、黄克孝著:《职教模式实验研究》,科普出版社,1999年版。
    [3]杨金土主编:《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邱永渠、黄仁贤主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8]孙琳著:《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光斗,干冀生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清华大学出版,2003年版。
    [10]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人教出版社,1994年版。
    [11]周明星等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冯大鸣著:《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张炼著:《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高教出版社,2003年版。
    [14]古鸿溪主编:《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
    [15]幻李守福主编:《职业教育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钱民辉著:《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中央教科所教育制度研究室编:《怎样办好职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
    [21]吕育康著:《职业教育新论-广义职业教育论与中国教育大转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萧今、黎万红著:《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著:《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李守信主编:《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25]靳希斌主编:《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6]《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版、2001年版。
    [27]杨进著:《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8]欧阳河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顾明远、梁忠义著:《职业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1]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3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著:《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贺国庆著:《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5]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刘电芝著:《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顾明远主编:《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纪芝信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9]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吏》(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钱民辉著:《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1]张新洲主编:《WTO与中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42]Philip.G.Altbach Roben.Berdahl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2005
    [43]Debra D.Bragg.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1
    [44]龚汉东、刘俊:《工学结合中校企合作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5期。
    [45]罗云军、 汪莹著:《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职业技术》,2008年7期。
    [46]相玉红:《高职冶金专业“2+1”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5期。
    [47]张立柱:《改革建筑力学课程适应“2+1”教学模式》,《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5期。
    [48]傅伟:《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期。
    [49]刘晓玲:《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
    [50]宋卫、邱士安、刘强:《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专业课程现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2期。
    [51]吕善广:《努力做好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工作-“驼峰”学生思想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
    [52]盛似春、张明群:《“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期。
    [53]王进君:《中等职业学校“2+1”模式下会计教学与顶岗实习衔接的探讨》,《科技资讯》,2007年22期。
    [54]王丽:《“2+1”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5]孙曙光、刘廷荣、董本宽:《黑龙江东方学院“2+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3期。
    [56]吴金杰、赵长海、周慧琳、公永建:《焊接专业“2+1”教育模式“1”阶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报》,2007年1期。
    [57]吴金杰、孙平、马俊龙:《“2+1 教育模式“1”阶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58]董春华:《试析“2+1”教育教学模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期。
    [59]钟顺东:《谈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5期。
    [60]沈建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5期。
    [61]王周秦:《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2期。
    [62]李霄鹏:《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3期。
    [63]张炜、屠立:《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午1期。
    [64]黎晓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职业》,2007年3期。
    [65]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8期。
    [66]申家龙:《关于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与特色问题分析》,《职教通讯》,2004年6期。
    [67]陈篙:《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教发展的走势分析及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5期。
    [68]解福泉:《对“订单式培养”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期。
    [69]陶西平:《树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教育与职业》,2001年7期。
    [70]马树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进入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职教论坛》,2003年7期。
    [71]赵其贤、谭玉振:《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河南教育》,2001年10期。
    [72]陈胜样:《教育改造文化促进中职发展》,《职教通讯》,2004年11期。
    [7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
    [7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教财(2004)9号)。
    [75]国家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1998]2号1)。
    [7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77]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78]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
    [79]教育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