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甫国际评论写作特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旅美华人梁厚甫(1908—1999)是著名的作家、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他的国际评论常刊登在香港、新加坡的报刊之上,《参考消息》在一段时期内亦曾经常转载梁文,海外报人在国内知名度之高,难出其右。梁厚甫的国际评论主要论述的是当时美国或者国际上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这对于其读者了解世界大势提供了丰富的资讯。梁厚甫的国际评论在写作技巧上甚有特色,引人入胜,这也使得梁文吸引了大量读者,广为人们所喜爱。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么一位优秀的国际评论家,目前国内尚无学者对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于梁厚甫本人、喜好梁厚甫评论的人,乃至中国新闻史,都是一种遗憾。本论文主要就梁厚甫的国际评论的写作特色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这部分分为三部分展开,通过梁厚甫具体的评论作品,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梁文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和分析。其中,在微观的部分,文章主要是探讨梁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在中观的部分,文章主要是探讨梁文在说理论证上的特色;在宏观的部分,文章主要是探讨梁文在结构层次上的特色。以此,希望本论文能对人们了解梁厚甫国际评论特色有所帮助。
LiangHoufu(1908—1999), the Chinese lived in America, was a famous writer and critic.Form the 60s to the early of 90s in twentieth century, Liang's international comments werepublished by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 of HongKong and Singapore frequently, the《CankaoXiaoxi》had often cited his comments once in a period. So Liang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one ofthe journalists oversea to the Chinese people. Liang's international comments mainly talkedabout American or international substant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issues at thattime, which provided abundant information to the readers helping them to know the generalsituation of the world. Liang's international comments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on writing skill,which attracted plenty of readers and won their favor. However, there is no scholar in Chinastudy LiangHoufu, such a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critic, deeply and systemically. It is a pity toLiangHoufu himself, to the people like Liang's comments, even to the journalistic history ofChina. The study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s the writing feature of Liang's international comments.So, this part of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featureof Liang's international comments from microcosmic, middle-view and macroscopical respect inturn.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part, the paper discuss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of Liang'sinternational comments.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paper discuss the illation of those comments.And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paper discuss the framework of the comments. By the work, I hopethe paper can be beneficial to people to comprehend the feature of Liang's internationalcomments.
引文
1 梁厚甫:《我的治学经过》,《世界经济导报》,1987年1月5日和12日。
    2 《中国新闻年鉴》(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8l页。
    3 梁厚甫:《三十年旅美记者生涯》,《新闻爱好者》,1994年05期。
    4 同上。
    5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202页。
    6 梁厚甫:《是什么原因令到美国人希望香港安定繁荣》,香港《明报》,1984年7月11日。
    7 同上。
    8 梁厚甫:《谈“和平演变”》,《世事纵论》,1992年1月。
    9 梁厚甫:《战争与和平问题》,香港《世事纵论》,1985年6月第13期。
    10 梁厚甫:《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打起来吗?》,香港《明报》,1980年3月6日。
    11 杨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第134页。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第615页。
    13 李法宝著:《新闻评论:发表与表现》,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第215页。
    14 同上,第221页。
    15 程世寿,胡思勇:《当代新闻评论写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220页。
    16 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45页。
    17 同上,第235页。
    18 熊中民:《论说文章修辞》,红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432页。
    19 梁厚甫:《由两面人到三面人》。
    20 梁厚甫:《美国经济的前景》。
    21 熊中民:《论说文章修辞》,红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413页。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年12月第1版,1996年修订第3版,第205页。
    23 梁厚甫:《总结70年代的美国》,香港《明报》,1980年3月12日。
    24 梁厚甫:《不应该把社会科学视为一种不学而能的学文》,香港《良友画报》。
    25 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35页。
    26 熊中民:《论说文章修辞》,红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306页。
    27 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00页。
    28 梁厚甫:《是什么原因令到美国人希望香港安定繁荣》,香港《明报》,1984年7月11日。
    29 梁厚甫:《智者不能为计的美国经济》,新加坡《南洋商报》,1974年11月19日。
    30 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31 同上,第146页。
    32 梁厚甫:《齐恒晋文之事》,香港《良友画报》。
    33 同上。
    34 梁厚甫:《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打起来吗?》,香港《明报》,1980年3月6日。
    35 同上。
    36 梁厚甫:《美国商界的“年轻化”》,新加坡《联合早报》,1985年1月25日。
    37 同上。
    38 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39 同上,第157页。
    40 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30页。
    41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28—129页。
    42 同上,第142页。
    43 梁厚甫:《由“压力锅”谈到“后苏联时期”的局势》,《世事纵论》,1992年3月。
    44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45页。
    45 梁厚甫:《美国大选的形势》,《世事纵论》,1988年8月。
    46 同上。
    47 同上。
    48 同上。
    49 杨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09页。
    50 程世寿,胡思勇:《当代新闻评论写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30页。
    51 杨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13页。
    52 程世寿,胡思勇:《当代新闻评论写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31页。
    53 程世寿:《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139—140页。
    54 梁厚甫:《美国重视知识》,新加坡《南洋商报》,1983年1月21日。
    55 梁厚甫:《“曲线反共”的设想》,香港《星岛日报》,1971年5月15日。
    56 梁厚甫:《从较大的形势谈起》,香港《星岛日报》,1972年2月21日。
    57 梁厚甫:《加州疯狂了!》,新加坡《南洋商报》,1970年9月2日。
    58 梁厚甫:《撒切尔夫人膺选之后》,香港《明报》,1979年6月12日。
    59 梁厚甫:《美国的“墨裔美国人”问题》,香港《明报》,1979年5月19日。
    60 梁厚甫:《一个新美国的出现》,《南洋商报》,1980年2月25日。
    61 梁厚甫:《经济之癌——石油与黄金》,香港《明报》,1979年5月20目。
    62 梁厚甫:《美国经济的转机到了》,新加坡《南洋商报》,1979年5月11日。
    6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86页。
    64 梁厚甫:《由“压力锅”谈到“后苏联时期”的局势》,《世事纵论》,1992年3月。
    65 梁厚甫:《美国的圣诞节》,香港《星岛日报》,1971年12月24日。
    66 梁厚甫:《比博士更崇高的桂冠人》。
    67 梁厚甫:《思想与国民性》。
    68 梁厚甫:《美总统访问中国的来因》,新加坡《南洋商报》,1971年7月26日。
    69 梁厚甫:《撒切尔夫人膺选之后》,香港《明报》,1979年6月12日。
    70 梁厚甫:《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打起来吗?》,香港《明报》,1980年3月6日。
    71 梁厚甫:《三十年旅美记者生涯》,《新闻爱好者》,1994年05期。
    72 《中国新闻年鉴》(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81页。
    73 梁厚甫:《三十年旅美记者生涯》,《新闻爱好者》,1994年05期。
    74 《2000中国人物年鉴》,中国人物年鉴出版社,第434页。
    75 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92页。
    1,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熊中民:《论说文章修辞》,红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宋振华等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4,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6,李德民:《评论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7,程世寿,胡思勇:《当代新闻评论写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8,杨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9,田望生:《新闻评论他说》,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0,王兴华:《新闻评论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1,王振业,胡平:《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2,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13,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14,程世寿:《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15,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6,周建明:《新闻评论写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7,周雨:《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18,《大公报》香港馆编撰,《大公报历史人物》,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19,东山编:《梁厚甫通讯评论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20,符绩才编:《梁厚甫文选》,新世纪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1,梁厚甫:《海客随笔》,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出版。
    2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范敬宜:《且引文脉贯新章》,《采写编》,2003年04期。
    2,申琦,梁扬:《中西融会古今贯通》,《阅读与写作》,2005年04期。
    3,梁厚甫:《三十年旅美记者生涯》,《新闻爱好者》,1994年05期。
    4,黄家雄:《释义新闻评论说理的一种好方法》,《新闻前哨》,2006年04期。
    5,陈文莉:《试论受众本位意识》,《新闻大学》,2000年第2期。
    6,谢明辉:《新闻评论的受众观念》,《新闻大学》,2000年第4期。
    7,周雨:《梁厚甫其人其事》,《报林》,1994年01期。
    8,马世琨:《新形势下的国际评论写作》,《新闻战线》,1998年06期。
    9,马世琨:《国际评论写作应有新思路》,《新闻记者》,1996年05期。
    10,田波澜:《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新闻知识》,2006年03期。
    11,魏明革:《中美评论写作之比较》,《新闻爱好者》,2004年01期。
    12,程丽红:《幽默的力量》,《写作》,2000年09期。
    13,张元顺:《让人爱看是华章》,《传媒观察》,1999年04期。
    14,徐颖:《新闻评论中新闻与评论的融合》,《传媒观察》,1999年09期。
    15,王洪斌:《试谈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理论观察》,1999年03期。
    16,周振清:《经济评论写作思絮》,《新闻知识》,1999年07期。
    17,沈九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新闻知识》,1996年05期。
    18,沈九涛:《由此及彼生发议论》,《阅读与写作》,1994年03期。
    19,朱惠民:《新闻评论写作的形象思维》,《新闻界》,1995年0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