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羽绘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吴大羽,中国第一代的油画家,中国油画的拓荒者。早年,留学于法国,对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的绘画有深刻领会。归国后,主要在杭州艺专执教。1950年被艺专辞聘,回到上海。他的绘画,早期具有印象派的特点,晚期(70年代后期至逝世)在油画的“气、势、韵”的表达上,达到了一种新境界,创作出一批富有诗意的作品,很好地做到了中西融合。目前,国内对吴大羽绘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他的绘画具有“诗性”这一特征研究还不多,这恐不利用我们了解吴大羽绘画整体面貌。
     由于吴大羽具有丰厚的东西方文化的积养,使他的绘画,既有西方的特点,又有东方的情韵,画面里充满诗性的语言。
     本文通过对吴大羽艺术生涯的梳理,重点研究吴大羽晚期的绘画作品,通过对他晚期作品里的笔触、架构、色彩、题材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展示吴大羽绘画的视觉语言特征——“诗性绘画”,并力图把对吴大羽研究置于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通过一种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最终来论证吴大羽绘画对当下的启示和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动荡而曲折,我们在回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路径的时候,吴大羽是一个回避不过去的人物,其作品本身也很值得我们研究。
Wu Dayu wa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il painters in China.When Wu Dayu was young, he went to France for further study. The masterpieces created by Paul Cézanne, Pablo Picasso and Henri Matisse laid deepimpression to Wu Dayu. After backing China, Wu Dayu was taught inHangzhou Fine Art collage. In1950, Wu Dayu was fired, and went back toShanghai.
     In the early stage, his paintings had characteristics of Impressionism, however, in the late period (from late1970s to his death), he reached a new realm onthe expression of “spirit, momentum, character” and created a number of poetic works, which mad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put their eyes on studying the works ofWu Dayu, but the study on the “sense of poem” is weak, and such phenomenoncan not help us catch the whole features of Wu Dayu’s works.
     Thanks to the profound knowledge of western culture, Wu Dayu’s worksshow not only the western feature, but also oriental romantic charm, and theappearance of a picture turns a language as sense of poem.
     This essay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later works of Wu Dayu, by analyzingthe art career of Wu,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brush stokes, layouts, colors,and theme. We finally find out the symbol of Wu’s visual language---“art’s senseof poem”. We tried to put Wu’s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modern art, and we also use different means to demonstrate Wu’s paintings’enlightenment to current art field and the meanings which give us. In the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s turbulent andwhen we review the path of such development, we shouldn't neglect studyingWu Dayu.
引文
1王维,《鹿柴》,载《辋川集》。
    1[古罗马]贺拉斯著:《诗艺》,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页142。
    2北宋·张舜民《跋百之诗画》。
    3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4杨振宇:《诗性的力量——吴冠中、许江论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载许江、杨桦林主编:《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页216。
    5《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页37。
    6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载杭间、张丽娉编选《清华艺术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页71。
    7《滕固之悲》,载《美术报》2004年10月23日。
    8《存持美的灵魂——吴冠中、许江谈话录》,载《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页97。
    9王慕兰:《那些人那些事——艺边谈墨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页50。
    10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第4期。
    1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第4期。
    2此段参见邵大箴:《恒定性与变化性——关于艺术现代性的思考》,载潘公凯主编《“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人民出版社,2010),页18。原载《文艺研究》(2007)第4期。
    3杜大恺:《水穷云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页193、194。
    4许江:《生命的诗性和虔诚》,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9-31。
    1据吴大羽子女回忆。参见黄文中:《心灵的彻悟——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页2。
    2吴崇兰:《人在洋邦》(美国,2005),页153、157。
    3陈创洛整理:《吴大羽谈艺录》,载《上海美术家通讯》2002年第4期,页42;第7期,页17。41924年1月27日,“霍普斯学会”在巴黎成立,(希腊文Phoebus,即阿拉伯文Apollo。)次年改名为“海外艺术运动社”,学会“抱定为国人世人创造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之信念”。
    1吴崇兰:《我的小叔吴大羽》,载《人在洋邦》(美国,2005),页153、157。
    1“这势象之美,冰清月洁,含着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他具有各种艺术门面的仿佛,”引自吴大羽:《谈艺录》,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0。
    2艺术,林风眠曾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一说。参见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原载《亚波罗》(西湖国立艺术院院刊)(1928)第一期。
    1顾之(林文铮):《色彩派吴大羽氏》,载《亚波罗》(1929)第8期,页28、29。
    2《良友》(1934)第88期。
    1艾中信:《油画风采谈》,载《美术》(1962)第2期,页8。
    2朱膺:“读油画《滂沱》”,载《美术》(1982)第6期,页8、9。《滂沱》一画,刊于《美术》(1981)第
    3吴冠中:《评选日记》,载《美术》(1984)第11期,页18。
    1黄文中:《心灵的彻悟——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2倪淑颖《:画道万千象生意端——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1。
    1曾长生:《从现象学探吴大羽纸上作品的深层结构》,载《吴大羽纸上作品》(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页7-16。
    2张金玉:《画内与化外》,《典藏》(台北)2000年第4期;黄光男:《中国抽象表现绘画垦荒者——吴大羽画展》,《艺术家》(台北)2001年3月号。
    3蔡耀庆:《长耘空漠——吴大羽先生的绘画艺术》,载《吴大羽画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页12-16。
    1闵希文:《心灵的彻悟——忆中国油画第一代垦荒者吴大羽》,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32。
    2黄文中:《心灵的彻悟——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2005),页2。
    3吴崇兰:《我的小叔吴大羽》,载《人在洋邦》(2005),页153、157。
    4吴冠中:《吴大羽现象》,载何燕屏、黑马选编:《吴冠中画韵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页427。
    5陈创洛整理:《吴大羽谈艺录》,载《上海美术家通讯》2002年第4期,页42。
    6陈创洛整理:《吴大羽谈艺录》,载《上海美术家通讯》2002年第7期,页17。
    1吴崇兰:《我的小叔吴大羽》,载《人在洋邦》(2005),页152。
    2毕克官、黄远林编著:《中国漫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页37。
    3吴崇兰:《我的小叔吴大羽》,载《人在洋邦》(2005),页153。
    4黄文中:《心灵的彻悟——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2005),页3。
    5李超:上海油画“大事记”,载《上海油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页278。
    6“该会发起于1919年8月,经过短期筹备,于10月成立。”引自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页209。
    7黄利群编著:《留法勤工俭学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页15-17。8同4,页280。
    9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页209。
    10乔志强:《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9),页252。
    1黄文中:《心灵的彻悟——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2005),页2。
    2吴崇兰:《我的小叔吴大羽》,载《人在洋邦》(2005),页153。
    1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6。
    2转引注释②,载[德]N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美术学院的历史》,陈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页201。
    4李金发:《李金发回忆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页50、51。
    1注:此处吴大羽记忆有误,应为1927年乘火车由陆路回国。
    2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第4期,页2。
    3[法]布德尔(Bourdelle,A.)著:《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啸声译,页3、12。
    4祖慰:《朱德群传》(文汇出版社,2001),页41。
    5[法]Apollinaire:《阿波利奈尔论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李金发:《李金发回忆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页53。
    7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72。
    1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72-80。
    2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第4期,页2。
    3“年表”,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56。
    4《申报》1924年3月12日,第4版。
    5《李风白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页1。
    6李风:《旅欧华人第一次举行中国美术展览大会之盛况》,载《东方杂志》第21卷,第16号,页3。
    1张学勤:《杭州:有蔡元培的故居吗?》,载《浙江日报》,2010年8月13日,第16版。21928年3月,国立艺术院成立,吴大羽为西画主任教授。
    3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载《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96),页53。原载《亚波罗》,第一期。
    4张坚编著:《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页49。
    1丁天缺:《顾镜遗梦》(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页32。
    2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8。
    3刘江(佛庵):《回忆在吴大羽工作室学习的两年》,载吴冠中等:《锋火艺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页263。
    4曹增明:《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的老师吴大羽》,载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页52。
    5参见丁天缺、庄华嶽、朱德群、赵无极、刘江、曹增明等,吴大羽学生的回忆性文章。
    7朱德群:《忆吴大羽先生》,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1。
    1关于“笔痕”的词汇,引自水韧(李朴园):《何物艺术运动社》,载《亚波罗》(1929)第八期,页19-26;顾之(林文铮):《色彩派吴大羽氏》,载《亚波罗》(1929)第八期,页27-29;闵希文:《非凡的色彩画家宏伟的创作力——记吴大羽先生》(东海堂,1995),页27-32;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6-20。
    1顾之(林文铮):《色彩派吴大羽氏》,栽《亚波罗》(1929)第8期,页28。
    2林文铮在他的《色彩派吴大羽氏》里,谈到了吴大羽的作品《春》:“全幅的结构亦简单老到,用笔不似风景画之点滴而纯用长条或椭圆之色块,表现得潇洒豪放,颇有点卢恼Renoir之风趣。”(页28)《春》参加了第一届“艺术运动社”展览(上海法比联欢会,1929);《风景》参加了“首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南京,1928)。
    1在《色彩派吴大羽氏》一文中,林文铮描述了吴大羽六张画,但没说出处。而在同期杂志刊有李朴园《何物艺术运动社》一文中,明确指出“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中,有吴大羽作品《风景》、《渔船》,这正好与后面一文中出现的作品相互应证。
    2顾之:《色彩派吴大羽氏》,载《亚波罗》(1929)第8期,页27、28。
    3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6-20。
    1布里奥Bourriau等编:《色彩》(华夏出版社,2006),刘国彬译,页50。
    3中国油画学会编:《油画家》,1996年第4期,页2。
    4吴大羽:《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载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页341。
    1注:恩柯勒派柯娃编写:《万能的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3)杨永译,绘图者为阿康斯坦金诺夫斯基,转译自1950年版的苏联童话。
    4丰子恺等作:《上海美术作品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页50。
    1王慕兰:《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页54。
    2《把他摆回他应得的地位——赵无极访谈记录》,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页25。
    3“吴大羽研讨会发言”,载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年第4期。
    5朱德群:《忆吴大羽先生》,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3。
    6吴崇兰:《人在洋邦》(2005),页153、154。
    7《吴大羽纸上作品》(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页2。
    2朱朴:《林风眠先生年谱》,载《林风眠——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学林出版社,1996),页149。
    3邢同和,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
    4《难忘同济建筑学与城规专业——访邢同和校友》,载“百年同济”官网。
    5潘耀昌主编:《足迹:从上海美校到上大美院》(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页8。
    6丁浩:《美术生涯70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7“上海油画雕塑院大事记”,邱瑞敏主编:《上海油画雕塑院四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页391。
    8李辉:《丰子恺的窘状》,载《传奇黄永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原载《打丰战报》(1967)第1期,页312。
    1“上海油画雕塑院大事记”,邱瑞敏主编:《上海油画雕塑院四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页392。
    2王慕兰:《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页54。
    3曹增明:《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的老师吴大羽》,载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页54。
    4“吴大羽研讨会发言”,载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年第4期。
    5朱叶青:《吴大羽》,载《那年那天》(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34。
    6米谷,1918年出生,原名朱禄庆,曾用学名朱吾石,1934年入杭州艺专高中部学习。1961年,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引自吴琼:《大地米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页138-147。
    1吴琼:《大地米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页87。
    2《红花》(615815cm)(1960),油彩作品。
    3《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1949-1984油画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页38。
    5“年表”,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56。
    1本章里,用于论文说明的,关于吴大羽作品的图片皆选自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画册。
    2汪亚尘:《洋画漫谈》,收录王震选编《汪亚尘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页221。原载《民报》
    1《存持美的灵魂——吴冠中、许江谈话录》,载《美术观察》,2006年第十期,页99-100。
    1“羽师最爱用普蓝,这颜色本是画家们最犯忌的,但到了羽师画上却是得心应手,获得了擂鼓巨响的效果,震动着观者的心灵。”引自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载《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20。
    2“一九七九年冬,我突然收到同窗好友朱瑞序从上海来信,谈起吴师的情况,并谓吴师作画因国内颜料变色,想要点法国颜色。我即买了法国Le Franc-B0urgeois牌大瓶油画颜料,装了一大纸箱寄去,。直到最近林天民先生讲吴师八年以后的画用的颜色很好,画没有变色,听说是外国寄来了,想来那就是我寄的颜色了。”朱瑞序(朱膺),1935年入杭州艺专学习。参见朱德群:《忆吴大羽先生》,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页22。
    1《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编,1996年第4期,第2页。
    1张彦远:《论画体工用榻写》,《历代名画记》第2卷,页24。
    2吴大羽:《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载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页341。
    1《吴大羽纸上作品》(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页425。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98。
    1曹增明:《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的老师吴大羽》,载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页53。
    2吴崇兰:《人在洋邦》(2005),页153、157。
    3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6。
    4朱德群:《忆吴大羽先生》,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1。
    5《赵无极访谈记录》,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页24。
    1王慕兰:《吴大羽的诗人情结》,载《那些人那些事——艺边谈墨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页47。
    2吴大羽:《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载郑朝编:《西湖论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页340。
    1吴大羽:《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载郑朝编:《西湖论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页341。
    2《赵无极访谈记录》,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页24。
    3许江:《生命的诗性和虔诚》,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9。
    4王慕兰:《那些人那些事——艺边谈墨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页47、50。
    1引自《吴大羽纸上作品》(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页425。书中,关于吴大羽手稿的图片,由于字体及时间久远,已难以辨认。
    1朱光潜:《诗论》(湖南:岳麓书社,2010),页4。
    2晋陆机,载“叙画之源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页3。
    3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页575。
    4维柯(1668—1744),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其主要著作是《新科学》。
    5[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页152、153。
    1[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页36、37。
    2“文王”,《大雅》,载《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页367。
    3北宋·张舜民《跋百之诗画》。
    4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5[美](James Cahill)高居翰著,洪再新等译:《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三联书店,2012),页106。
    1出自《毛诗大序》.
    2《赵无极访谈记录》,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4。
    3闵希文:《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8。
    1许江:《生命的诗性和虔诚》,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30。
    1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页90、91。
    1龚云表:《沈行工——一个人的江南》,载《艺术面对面:我的画家朋友漫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页39。
    1朱光潜:《诗论》(湖南:岳麓书社,2010),页55、56。
    1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页460。
    1“吴大羽研讨会发言”,《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1996年第4期。
    1张晓凌:《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起源》,载《造型艺术》2012年第5期,页54。
    1吴大羽:《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载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页340。
    2吴冠中:《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载《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7。
    3曹增明:《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的老师吴大羽》,载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页53。
    1吴大羽:《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载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页340。
    2“吴大羽研讨会发言”,载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第4期。
    1“第一阶段是从1900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第二阶段是从20年代初到1950年;第三阶段是从1950年到1978年;第四阶段是1978年以后。”——水天中,《20世纪中国油画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性人物》,载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第131-13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许江:《生命的诗性和虔诚》,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9、30。同上。
    2吴冠中:《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载《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7。
    11953年,与台湾师大学生到八仙山写生。载“朱德群年表”,祖慰:《朱德群传》(文汇出版社,2001),页219。
    2朱德群:《忆吴大羽先生》,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页12。
    4《把他摆回他应得的地位——赵无极访谈记录》,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页24。
    5赵无极、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著:《赵无极自传》(文汇出版社,2002),邢晓丹译,页38。
    6赵无极、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著:《赵无极自传》(文汇出版社,2002),邢晓丹译,页213。原载《赵无极》——大皇宫国家美术馆展览图录,1981年。
    7吴冠中:《孤独者——悼念吴大羽老师),载《吴冠中散文精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页247。原载《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5期。
    1许江:《生命的诗性和虔诚》,载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9\30。
    2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页20。
    1陈瑞林:《故土难忘——纪念林风眠诞生110周年》,载许江杨桦林主编:《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页48。
    2朱朴编著:《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页19。
    3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载《亚波罗》第七期。转引自朱朴编著:《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页71。
    4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载《文汇报》,1962年1月5日。
    1见王均初:《中国美术的演变》(1934)中“现代重要的画家”部分。转引自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页239。
    2《美术家》(香港),1981年第22期。载朱朴编著:《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页110。
    3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页207。
    4陈瑞林:《故土难忘——纪念林风眠诞生110周年》,载许江、杨桦林主编:《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页49、51。
    5(水靱)李朴园:《何谓艺术运动社》,载《亚波罗》(1929)第8期,页24。
    6苏天赐:《林风眠的绘画艺术》,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62。
    1何怀硕:《大师的心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页169。
    2《摸索》,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49。
    1《中国油画》(1997)第1期(总66期),页1。
    2王嘉骥:《常玉——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载《常玉的模特儿——女人和猫》(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2001),页30。
    3顾跃编著:《常玉》(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页8。
    4何燕屏、黑马选编:《吴冠中画韵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页455-460。
    1杜大恺:《水穷云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顾跃编著:《常玉》(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页190。
    2原载1921年3月21日至24日,上海《新申报》。6月,被上海《晨光》第1卷1期节录转载。徐悲鸿著:《徐悲鸿书信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王震编,页6。
    3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三联书店,2005),页61。
    4《把他摆回他应得的地位——赵无极访谈记录》,载《吴大羽》(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页24。
    1赵无极、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著:《赵无极自传》(文汇出版社出版,2002)邢晓丹译,页14。
    3啸声:《抒情抽象——赵无极画展观后》,载赵无极、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著:《赵无极自传》(文汇出版社,2002)邢晓丹译,页219。原载于《文汇报》1998年12月29日。
    1苏天赐:《我站在画布面前》,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4。
    3龚云表:《缤纷与空灵——纪念著名油画家苏天赐先生》,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82。
    5“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学术研讨会纪要,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129。
    1苏天赐:《我站在画布面前》,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8。
    4曹意强:《论苏天赐》,载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页9。.
    1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页56。
    2载《中国美术报》(1988)第5期。
    3吴冠中:“吴大羽研讨会”发言,载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油画家》(1996)第4期。
    1应创作于1937年11月中旬之前,因为当时的学生因抗战撤离杭州,在校长室左下角,搁着这幅新作。引自吴季鑫:“从《血手》说起”,载吴冠中等著:《烽火艺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友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页21-22。
    1朱朴编《林风眠先生年谱》,是年“春,响应市委号召,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组织的下乡劳动锻炼,深入到郊区川沙县严桥蔬菜生产队,。当时同去的有上海美术家副主席赖少其,副秘书长陈烟桥、油画家吴大羽、关良等。引自《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96)页149、150。
    2“美术课代课教授吴大羽指导我看天空中的云的立体,几何形构成,引领抽象的空间概念。”“在这里,我回想起刚踏进同济的岁月,同济五年的大学生活。”邢同和,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巧的是,朱膺1956年9月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执教。注:邢同和,《难忘同济建筑学与城规专业》,引自“百年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题网站。
    11972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曹增明上海吴大羽家中探望他,“我看他面容衰老多了,但一谈起话来,却又目光如电,还是那么敏感而有精神。提到“道义”二字,还是那样果决,声色凛然。他用手背拍一下我的胸口,又用手心拍一下自己的胸口,说:“艺术根本还在道义。”引自曹增明:《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的老师吴大羽》,载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页54。1985年,也是深秋的一个中午,曹再去,未得见。
    1朱叶青:《那年那天》(三联书店,2005),页34、35。
    黄利群编著.留法勤工俭学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张洪祥、王永祥编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张尚仁.欧洲认识史概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上海文史馆编.上海地方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编.上海文化年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符静.上海沦陷时期的史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
    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
    宋忠元编.中国美术学院历史回顾[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郑朝编.林风眠研究文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潘耀昌.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史(1928—1995)[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吴冠中等著.锋火艺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许江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七十周年纪念(1928—1998)[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杨桦林、焦小健编.与历史同行——中国美术学院建校75周年图片选缉[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许江、杨桦林主编.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陈烟桥.上海美术运动[M].上海:大东书局,1951.
    李超.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1900—2000)[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黄可.上海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邱瑞敏主编.上海油画雕塑院四十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唐)司空图、(清)袁枚.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人,1963.
    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況周颐、王国维,周振甫译注.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顾迁.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汉)董仲舒,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刘海粟.欧游随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黄蒙田.艺苑交游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5.
    闵希文.闵希文文集[M].上海:东海堂出品,1995.
    晨光辑注.徐志摩书信[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李金发.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祖慰.朱德群传[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赵无极、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著,邢晓丹译.赵无极自传[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陈耀王.泥塑之神手也:张充仁的艺术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丁天缺.顾镜遗梦[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5.
    王慕兰.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秦宣夫.秦宣夫文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许江.南山肖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刘伟冬主编.苏天赐文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徐悲鸿.徐悲鸿书信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李霖灿.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袁韵宜编.庞薰琹艺术研究[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林风眠——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万青力.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倪贻德.倪贻德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郎绍君.郎绍君美术时评[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王镛.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何怀硕.大师的心灵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霖灿.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徐悲鸿.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陶咏白.中国油画(1700—1985)[M].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潘耀昌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林星岳.中国油画百年史[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2.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M].北京:三联书店,2008.
    李超主编.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乔志强.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
    潘公凯主撰.中国现代美术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林风眠画集[M].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89.
    中国现代新派绘画的摇篮——杭州艺专师生展[M].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7.
    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M].上海:三联书店,1998.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M].上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衣淑凡.常玉油画全集[M].台湾:大未来艺术出版社,2001.
    朱德群[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民初西洋美术的开拓者[M].台湾:大未来画廊,1996.
    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M].台湾: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
    林泊佑主编.吴大羽画展[M].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
    上海油画雕塑院编.吴大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吴大羽[M].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
    吴大羽纸上作品(上、下)[M].台湾: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罗念生译.诗学;[古罗马]贺拉斯,杨周翰译.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意]克罗齐,朱光潜等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英]威廉·荷加斯,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意]维柯,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美]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
    [美]卡斯顿海雷斯,李田心译.现代艺术的美学奥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英]苏立文(M.Sullivan),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日]关卫,熊得山译.西方美术东渐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俄]康定斯基,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俄]康定斯基,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德] N·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陈平译.美术学院的历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美]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常宁生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法]赖那克,李朴园译.阿波罗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法]达恩·弗兰克(Dan Franck),王姤华译.巴黎的盛宴:1900—1930年间的艺术巴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英]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薛华译.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法]波德莱尔,郭宏安译.现代生活的画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法]Apollinaire.阿波利奈尔论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法]布德尔(Bourdelle,A.),啸声译.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英]里德,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德]盖格尔(Geiger,M.),艾彦译.艺术的意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德]阿尔森·波里布尼,王端廷译.抽象绘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江丰.国立杭州艺专同学创作上的问题[J].人民美术.1950,(5).
    江丰.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J].美术.1954,(创刊号):5-8.
    林秀玲.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艺术的接触初探[J].中外文学.2000,(12).
    尚辉.意象油画百年[J].美术.2005,(6).
    包华石.中国体为西方用:罗杰·弗莱与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J].文艺研究.2007,(4):141-144.
    于洋.作为策略与资源的“融合”方案——重读民初画坛的“中西融合”论[J].美术研究.2008,(4):13-20.
    傅怡静.国立杭州艺专赴日办“西湖艺展”考证[J].美术研究.2010,(1).
    程亚鹏.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历程及意义[J].世界美术.2011,(4):91-96.
    孔令伟.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艺术运动:1912—1949[J].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11,(4):49-56.
    刘巧楣.想像的字体——布莱斯·马登的《王红公蚀刻》图册[J].台湾:台大历史学报.2011,(6):169-255.
    罗钢.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J].济南:文史哲.2012,(1):5-21.
    陈池瑜.中国绘画之文化价值[J].南京:艺术百家.2012,(2):103-109.
    李杰.从现实形象向绘画造型的转换[J].文艺批评.2012,(3):109-112.
    颜同林.论新诗的形式探索与绘画之关系[J].新文学研究.2012,(4):154-158.
    张晓凌.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起源[J].美术报.2012,(971).
    [法]达尼埃尔·马尔什索,丁天缺译.论赵无极的近作七幅风景(1973—1978)[J].美术译丛.1981,(1):50-51.
    汪亚尘.近五十年来西洋画的趋势[J].东方杂志.1922,2,10,第19卷(3).
    李风.旅欧华人第一次举行中国美术展览大会之盛况[J].东方杂志.1924,第21卷(16):30-36.
    陈抱一.关于西洋画上的几个问题[J].国画月刊.1935,第1卷(4).
    陆丹林.谈新派画[J].国画月刊.1935,第1卷(5).
    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J].上海艺术月刊.1942,(5、6、7、8、10、11、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