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美术现代化研究之根本是现代转型,即中国美术如何从
     传统走向现代。
     本文立足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以运动陈述的方式,力图体
     现中国美术现代化过程中的主流话语,并在种种阶段性规定中,
     确定各自的主题。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的基本性质是自设自叙,
     但每一次运动又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与西学发生关系,又在
     不同角度质问传统,解构传统。
     中国现代美术的运动进程并非现代主题的“单线绵延”,
     并非以“分幕”的方式展开,也许用“分场”的概念更为合适。
     分幕,是时间接续的概念;分场,是空间转换的概念。现代中国
     美术的每一运动,其前后接续的时间不等,每个系列的运动并非
    一一首尾相连,其错综复杂的程度也实在各不相等。也许在某个
     时期,运动的发生与发展会呈现前后因果关系的逻辑连接,但更
     多的时候是相错展开,同时存在,共同发展。本文把握运动发生
     之头绪,以此揭示整体演进序列中文化范式的替变关系。
     本文以比较研究为基础,采用结构理论,在现象的铺排与
     陈述中,寻找并呈现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本文叙述框架中的两
     个基本命题是:(一)中国美术现代化是现代化和反现代化两种
     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二)中国美术现代化是内发的多向歧生
     的模式系统。因此,本文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作为多个共在体在
     现代情境中的动态交换来研究,提出“资源重组”和多模式的研
     究方法,提出“外来冲奇内部反应—结构整合”的理论分析图式,
    并充分注意现代美术发展中的非主流因素。本文认为多模式的共
     在互生,使中国美术从传统到现代成为连续性的行为,传统与现
     代在经验世界中只是相对性的结构。本文在具体陈述中,注重第
     一手的文献与图像资料,对现时诸家之说,时有厘正。
Thc foundation or the rcscarch or Chinese fine arts modernizat ion is how
    Chinese fine arts heads for modernization from the tradi 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stand of Chinese cultural department.
    It tries to present the keynot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fine arts
    modernization in the way of moving presentation and to fix their own
    subjects in every stage. The bas ic nature of Chinese fine arts
    modernization progress is that it has its own independence and its own
    way of expression. Yet every partial change w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culture from different classes and in different way, and queried and
    destroyed the tradition from various angels.
    In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odern fine arts modern subject is not a
    "single-line extension", neither does it unfold in the way of "separate
    acts". The concept of "separate scenes" might be more suitable.
    "Separate acts " is a time-continuing concept;"Separate scenes" is a
    space-changing concept. Every move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ne arts is
    not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and the complicated degrees also varied.
    Maybe in a certa in time the occurr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vements
    would appear to be the logical link of a causal relation, but mostly they
    unfolded staggeringly,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and developed together.
    This thesis seizes the thread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movements so as
    to expose the alternate relation of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whole
    processing array.
    Basing on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thesis tries to seek and present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 through arranging and stating the phenomena
    with structural theories. The two fundamental topics in the narrative
    frame lie in:
    1). Chinese fine arts moder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counter-modernization.
    2). Chinese fine arts modernization is a spontaneous multiply diverging
    model syst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studied the Chinese fine arts modernizat ion as the
    moving exchange of multi-coexistence in modern circums tances. It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resources reformation" and multi-model.
    It advanc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ng pattern of" external shock-internal
    reaction-structural conformity". I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nonpr incipal elements of modern fine art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holds
    the view that coexistence and mutual derivation of multi-model make
    Chinese fine arts a continual process from the tradition to modernization.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are just relative structures in the empirical
    world. In concrete stating the thes is lays stress on the primary
    literature and pattern material. Frequently it puts forward the
    amendments to the statements of some contemporary scholars.
引文
一、现代美术作品集(含画范、手册类)
    (1) 陈延龄编《北美甲子同人书画集》,北京美术学校,1925年10月。
    (2) 全国美术展览会编《中西画集》,上海,中国文艺出版社,1929年11月。
    (3) 陈树人《陈树人桂林山水写生集》,上海:和平社,1932年10月。
    (4) 中国画会编译部编《中国现代名画汇刊》,上海:中国画会,1935年5月。「按,收王一亭、陈树人、冯超然、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人作品124幅。后附马孟克、胡钟英等人作品5幅。」
    (5) 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管理委员会编《现代书画集》(专集第一种)、《现代西画、图案、雕刻集》(专集第三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
    (6) 郑川谷编绘《战时图画手册》,广州: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2月。
    (7) 重庆市江巴各界五月抗敌宣传大会编《抗敌画展特刊》,重庆:抗敌后援会,1938年8月。
    (8) 方君璧《方君璧画集》,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12月。
    (9) 徐悲鸿编选《画范》(人物),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3月。「按,内收31幅中外人物画。」
    (10) 沈影泉编绘《动物画典》(1、2集),上海:大众书局,1939年4月。
    (11) 浙江省动员委员会战时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老百姓社编《老百姓画集》,浙江省战时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书刊发行部,1940年5月。
    (12) 陈尔康编绘《抗战画范》,杭州:中正书局,1940年6月。
    (13) 全国国画展览会筹委会编《一九五三年全国国画展览会纪念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7月。
    (14) 《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6月。1卷,58页,全彩图,8开。「按,该集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从1951年到1956年已出版的油画、水彩、版画、雕塑和单幅画选编。」
    (15) 《十年中国绘画选集(1949-195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览会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5月。
    (17) 陶咏白主编《1700-1985中国油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4月。
    (18)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现代美术选集》(中国画,共6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6月。
    (19)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现代美术选集》(油画,共4册),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7月。
    (20) 杨力舟主编《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图目》,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2版。
    (21) 荆其敏、张丽安、邱上嘉《天津的建筑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二、现代美术理论与批评
    (1) 黄忏华编述《近代美术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9月。
    (2) 华林《艺术思潮》,上海:出版合作社,1925年9月。
    (3) 倪贻德《艺术漫谈》,上海;光华书局,1927年1月。「按,内收《近代艺术之趋向》、《新的国画》、《艺术之都市化》、《女性与艺术》、《作者与观众》、《天才与艺术》等。」
    (4) 傅彦长、朱应鹏、张若谷《艺术三家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11月。
    (5) 华林《艺术文集》,上海:光华书局,1927年11月。「按,内收《艺人生活》、《艺术世界》、《艺术与公众生活》、《柱石之进化》等。」
    (6) 邓以蛰《艺术家的难关》,北京:古城书社,1928年2月。「按,内收《艺术家的难关》、《戏剧与雕刻》、《中国绘画之派别及变迁》、《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会因论及中西画的区别》、《民众艺术》等。」
    (7) 张若谷编《艺术十二讲》,上海:昆仑书局,1928年8月。「按,内收张道 藩《画与看画的人》、李金发《今后中国到文艺复兴之途径》、陈抱—《写实与美学》等」
    (8) 苏州美术专门学校、苏州美术馆出版科编《沧浪美》,苏州:沧浪美术社,1928年9月。「按,内收周礼恪《最近各国美术界之趋势》、黄觉寺《新艺术建设的途径》、颜文梁《我所希望于艺术界者》、徐悲鸿《美术演讲》、宜生《艺术是什么》等。」
    (9) 柯仲平《革命与艺术》,上海:狂飙出版部,1929年1月。
    (10) 叶秋原《艺术之民族性与国际性》,上海:联合书店,1929年11月。
    (11) 范祥善编《现代艺术评论集》,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1月。「按,内收丐尊《艺术与现实》、丰子恺《中国画与西洋画》、林文铮《何谓艺术》、李朴园《谈谈艺术运动》等。」李桦《美术新论》,桂林:青年艺术社,1943年。
    (12) 李朴园《艺术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7月。「按,内收《艺术大会与艺术运动》等。」
    (13) 曾仲鸣《艺术与科学》,上海:嘤嘤书屋,1930年7月。「按,内收《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民众》、《艺术家与自然》等。」
    (14) 林文铮《何谓艺术》,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3月。
    (15) 徐朗西《艺术与社会》,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6月。「按,内收《艺术与社会》、《艺术社会主义》等。」
    (16) 姚渔湘编《中国画讨论集》,北平:立达书局,1932年10月。「按,内收丰子恺《中国画的特色》、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陶冷月《国画之新的研究》、陈衡恪《文人画的价值》、汪亚尘《论国画创作》、胡佩衡《中国山水画写生的问题》、倪贻德《新的国画》等。」
    (17) 郑午昌等《国画面面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按,内收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蒋锡曾《中国画之解剖》、丰子恺《中国的绘画思想》3篇论文。」
    (18) 向达、婴行《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
    (19) 林风眠《艺术与新生活运动》,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5月。
    (20)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29页,32开。
    (21) 新艺术社编《新艺术全集》,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3版。「按,内收刘海粟《艺术与人生》、倪贻德《近代艺术的趋向》、俞寄凡《新理想派的艺术观》、滕固《伟大的艺术》、张嘉铸《纯观》、王济远《东邻画展之狂热》、John Ruskin《美》 (刘师训译)等。」
    (22) 张牧野《现代艺术论》,北平:个人刊,1936年6月。
    (23) 《战时艺术论文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丛书,第1辑),58页,32开。「按,内林风眠《抗战建国与艺术教育》、常书鸿《战时的艺术教育》、李朴园《抗战与民族艺术再建设》、王曼硕《会画界在抗战时期的工作》、雷圭元《战时的艺术家》等。」
    (24) 朱应鹏《抗战与美术》,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按,内收《推动美术宣传》、《美术家当前的任务》等。」
    (25) 滕固编《中国艺术论丛》,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7月。「按,内收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之空间意识》、秦宣夫《我们需要西洋画吗》、吕凤子《中国绘画的变》等。」
    (26) 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编《战时美术论丛》,广西省立艺术馆,1940年5月。「按,内收《非常时期的美术》(集体意见)、陈晓南《绘画题材的新发现》、黄显之《战时艺术的内容与技巧》、张安治《画觉的正义感及其责任》、陆其清《如何制作宣传画》等。」
    (27) 俞剑华《国画研究》,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8月。
    (28) 向培良《艺术通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9月。
    (29) 蔡仪《新艺术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7月。
    (30) 滕白也《我的美术生产化、生活美术化主张》,22页,23开。
    (31) 滕白也《中国美术革命的主张》,30页,64开。
    (32) 沈叔羊《国画六法新论》,重庆:峨嵋出版社,1944年6月。
    (33) 阿杨《新艺散谈》,福建崇安: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1944年8月。「按,内收《从学画到学习木刻》、《论国画的革命》、《木刻的艺术价值》、《漫画的真实性》、《素描与木刻》等。」
    (34) 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12月。
    (35) 沃渣《新美术论文集》,牡丹江: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1947年8月。「按。内收艾思奇《美术工作与群众的进一步结合》、徐悲鸿《全国木刻展》、王朝闻《狭隘的趣味如何妨碍创作》等。」
    (36)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香港:春风出版社,1948年7月。
    (37) 黄茅《新美术讲话》,广州:人间书屋,1951年1月。
    (38) 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7月第3版。
    (39) 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12月第2版。
    (40) 钱松喦《砚边点滴——国画技法经验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2月第2版。
    (41)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3月。
    (42) 张望编《鲁迅论美术》(增订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2月版。
    (43) 《江丰美术论集》(上、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12月。
    (44) 刘米娜编《刘开渠美术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年8月。
    (45) 叶宗镐选编《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
    (46) 周积寅编《俞剑华美术论文选》,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
    (47) 沈鹏、陈履生编《美术论集》(第四辑)“中国画讨论专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48) 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0月。
    (49) 《王朝闻集》第1-4卷,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11月。
    (50) 王震、荣君立编《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9月。
    (51) 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1-4),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52) 黄小庚、吴瑾编《广东现代画坛实录》,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10月。
    (53) 刘玉山、陈履生编《油画讨论集》(美术论集·第五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54) 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论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55) 刘纲纪编《邓以蛰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2月。
    (56) 赵志钧编《黄宾虹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按,此照版权页所录,扉页记为1990年·北京」
    (57) 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58) 陈泊萍编《蔡若虹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5月。
    (59) 《黄般若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6月。
    三、现代美术史(料) 著述及现代美术家专题研究
    (1) 李朴园等《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2月。
    (2) 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福建崇安: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1944年7月。
    (3) 王扆昌主编《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国美术年鉴》,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中国图书集志公司总发行,1948年10月10日。
    (4) Dagny Cart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A'SART,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48.
    (5) 陈烟桥《上海美术运动》,上海:大东书局,1951年6月。
    (6) 《中国建筑简史》(第二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年10月。
    (7) 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
    (8) 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
    (9)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6、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8) 陈瑞林编《现代美术家陈抱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
    (9) 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12月。
    (1O) 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2月。
    (11) 《王式廓艺术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10月。
    (12) 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10卷/下),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12月。
    (13) 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5月。
    (14) 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
    (15) 凌承纬、凌彦《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9月。
    (16) 王秉舟主编《南京艺术学院史1912-1992》,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11月。
    (17) 汤皇珍《云山·泼墨·张大千》,台北: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18) 尚辉《颜文樑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19) 李超《上海油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11月。
    (20) 朱朴编著《林风眠》,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1月。
    (21) 王琦主编《当代中国美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
    (22) 陈履生《刘国松评传》,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年7月。
    (23) 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24) 伍江编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25) 范梦《中国现代版画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6月。
    (26) 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97年7月。
    (27) 《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4月。
    (28) [英]Michael Sullivan《东西方美术的交流》(陈瑞林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
    (60) 李伟铭辑录整理《高剑父诗文初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四、其他
    (1) 《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2年。
    (2) 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上海:东亚书局,1932年1月第4版。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一卷(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
    (4)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5) Edward W.SaidL: Orientalism, 1978.参见王宇根译本《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5月)。
    (6) 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7)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
    (8) 《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
    (9)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
    (10) 《林铖:西海纪游草/斌椿:乘槎笔记·诗二种/志刚:初使泰西记/张德彝: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5月。
    (11)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11月。
    (12) 《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载泽:考察政治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2月。
    (13)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14)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4: The Peopulic Pt. I: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 edited by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ing Fairb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5) [美]Paul A.Cohen《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7月。
    (16)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17) 《毛泽东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19) 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1991.参见赵旭东、方文译本《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
    (20) 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2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2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
    (23) 施忠连《现代新儒学在美国》,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
    (24)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
    (25)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26) 乐黛云、勒·比松主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7)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此书于1935年由北平人文书店出版,原名为《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1936年经作者修订增改后以现名再版。原著为竖排繁体,今改版重印。
    (28) 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此书为20年代“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结果,1923年12月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4年4月已出致第4版。现改版重印,略有调整。
    (29)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