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是把二者作为一个有着历史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其历史演变的线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框架。本文整合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通过揭示中国现代建筑从发轫到第一个高潮的历史过程,追溯和探寻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建筑得以自发延续的历史源头。
    正文共分六章,前三章为第一部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战争的多维社会环境下,分三个阶段考察中国现代建筑从初始到高潮的历史过程。第一章,1900—1926年,现代建筑的发轫与萌芽。把这一时期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的初始期,考察发源于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进程:现代建筑技术体系的引进,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新式建筑教育和新型建筑师的产生、传统建筑文化复兴以及现代建筑风格的萌芽等。第二章,1926—1937年,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成熟。把这一时期“中国固有形式”建筑作为具有折衷主义性质的建筑文化现象,揭示其产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和内在的矛盾性,揭示其向现代建筑演变的必然性。通过对这一时期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中国建筑师建筑思想的转变等方面的论述,揭示中国现代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第三章,1937—1949年,现代建筑思想的活跃与高潮。把这一时期作为榫接1937年抗战前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高潮与1949年之后现代建筑自发延续的重要环节,通过战时建筑界对“固有形式”的反思、激进的现代主义、现代建筑教育、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师的社会关怀意识等方面内容考察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现代建筑思潮。
    第二部分共分二章,从商品经济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阐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的社会基础。第四章,通过剖析1920、3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实践与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商业化、商品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建筑商业化与
    
    商品化对这一时期现代建筑兴起的经济驱动作用。第五章,阐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建筑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现代建筑意识的建立过程。通过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因素,揭示中国现代建筑兴起的文化土壤。
    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是论文的总结,分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对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整个历史脉络进行回顾和总结
Professor Denong, Zou CET-6 Certificate: Not Passed
    Postgraduate: Qingtan, Deng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Awarded in Tianjin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1997
    
    
    To establish a new research fram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is reached by reconsidering and rearranging the historical ductility and its inherent law. This thesis is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from 1900 to 1949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s self-development after 1949 by 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first climax.
    Part I (Chapter 1-Chapter 3) is mainly the inspection of the perio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the first climax under the multi-social environments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even the wars) from 1900 to 1949. Chapter1 (1900-1926),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its initial stage,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cal system;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in early stage; the emergency of new-style architects and education;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rudiment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 Chapter 2(1926-1937), The mature period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o consider the Chinese intrinsic-style architecture a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to reveal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the inevitability of its evolution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To show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by expounding the spread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ideolog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modern thought in architecture. Chapter 3(1937-1949), Active period and its climax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ideologies. This period is considered the important sector as the joint of the climax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1937 and its spontaneous continuities after 1949. Researches on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ideologies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broke out, through the reflections on "inherent-style", radical modernity, moder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modern urban plan by the architectural circle during the war.
    Part II(Chapter 4 & Chapter 5),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social bas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aspects of commercial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Chapter4-To reveal the rising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riven by commercialize architectural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evitable relations caused by Chinese modern designs and capitalism economies in 1920-1930. Chapter 5-To elaborate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concepts' widespread in China and the establishmen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consciousness. The modernize factors of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e are the soil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rising.
    Part III(Chapter)-Overviews and summaries on all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thoughts in twenties century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important periods
引文
1 邹德侬著,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4
    2 参见建设部科技司下达的科研计划:《建筑部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86-五-1”中国现代建筑理论》
    3 参见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集,华中建筑,1987
    4 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想,汪坦,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起始期的确定,建筑学报,199507:52~54
    6 转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
    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43
    8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04
    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0
    10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11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5
    12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编写方法——致节公同志,社会科学战线,198002:56~60
    13 於可训,论当代文学的历史整合,学习与探索,199901,96~103
    14 转引自:於可训,论当代文学的历史整合,学习与探索,199901,100
    15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1~13
    16 邹德侬著,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序言3
    17 邹德侬著,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2
    18 K.弗兰姆普敦、张钦楠,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1990-1999(共10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9 曾坚、邹德侬,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二,建筑师83:45~50
    20 何立蒸,现代建筑概述,中国建筑,1934,8,Vol.2,No.8
    2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2 李泽厚,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李泽厚自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11~263
    23 转引自:马敏,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近代史研究,199802:130~135
    24 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会议本),1990,621~626
    25 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潮,出处同上,597~620
    26 Guy Alitto(艾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会演化至儒家化的文化吗?读书,199601:42~47
    27 转引自:顾孟潮,从十九世纪中叶世界切片上看中国,华中建筑,198803:109
    28 转引自,英若聪,建筑艺术与经济条件,韩增禄等,建筑·文化·人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6~167
    29 窦武,北窗杂记十一,建筑师6期:207
    30 白青,居所与牢房——有关家的断想,华中建筑,199602
    31 参见: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2、63
    32 童寯,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8
    33 转引自: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17
    34 转引自:伍江,上海建筑百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06
    35 茅以升,钱塘江造桥回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9
    36 吴良镛,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
    37 转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8
    38 杨思信,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901:107~113
    39 赖德霖,现代主义建筑与近代中国,高亦兰,建筑形态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87~92
    40 [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2
    41 转引自:[美]菲力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0
    42 转引自:顾孟潮,从十九世纪中叶世界切片上看中国,华中建筑,198803:109
    43 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和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1~2
    44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78
    45 段治文,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76
    46 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339
    47 李文海等,20世纪掠影,北京:蓝天出版社,2000,66
    48 张复合,中国第一代大会堂建筑,建筑学报,199905,45~48
    49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703
    50 尾崎秀树,动荡的近代中国,北京:百象图书出版社,1991,220
    51 转引自,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营造业,汪坦等,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68
    5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53
    53 近代日本思想研究史会,日本近代思想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6,7
    54 汤景贤,本会二届征求会员感言,建筑月刊,1934,Vol.2,No.4:23
    55 李海清,哲匠之路,华中建筑,1999 Vol.17,No.2:127~128
    56 中国第一代大会堂建筑,建筑学报,199905,45~48
    57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1992
    58 陈朝军,福建船政局考略,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0~128
    59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7
    60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13~14
    61 杨永生,20世纪中国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5
    62 张润武等,济南老建筑·近代卷,济南出版社,2001,149
    63 汪茂林,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出版社,1993,459~460
    64 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09
    65 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
    66 余子明,清末地方自治与城市近代化,人文杂志,199803,104~108
    67 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9~90
    68 转引自,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20
    69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31
    70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27
    71 程栋等,旧中国大博览(上卷),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546
    72 张西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73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11
    74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46
    75 周风,本色教会的讨论,张西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301~302
    76 蔡凌,长沙近代学校建筑,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21~229
    77 傅朝卿: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二十世纪中国新建筑官制化的历史研究,台北南天书局,1992,97
    78 董黎,教会大学——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起点,“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成都,1994
    79 董黎,形态构成与意义转换——格里森的建筑作品评析,华中建筑,1996,Vol.14,No.3:34~37
    80 冯晋,东方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建筑的悖论,建筑师84:10~18
    81 徐苏斌·比较·交往·启示·天津大学研究生论文
    82 范文照,中国建筑之魅力,王明贤等,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学出版社,1997,225
    83 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9
    84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85 范文照,中国建筑之魅力,王明贤,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225
    86 宋剑华,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5
    87 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310~311
    88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序12
    89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70
    90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
    91 梁思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1930),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34
    92 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梁思成文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3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凝动的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10
    94 梁思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1930),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5 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38
    96 沈麋鸣,建筑师新论,时事新报,1932年11月23日
    97 范文照,中国建筑之魅力,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220
    98 转引自: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68
    99 转引自:李树声,“五四”与新美术运动,美术,198906,原载于1934年9月10日《文化建设》月刊
    100 鲁迅,1925年2月9日,看镜有感,鲁迅杂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2
    101 张至刚,吾人对于建筑业应有之认识,中国建筑,1933,10,Vol.1,No.4
    102 沈麋鸣,怎样踏上新建筑的路程,时事新报,1932年12月7日
    103 转引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8
    104 段治文,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151~153
    105 转引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106 李辉,梁思成——永远的困惑,大象出版社,2000,22~23
    107 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03
    108 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40~442
    109 范文照,中国建筑之魅力,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220
    110 为中国建筑师进一言,中国建筑,1934,11,Vol.2,No.11、12
    111 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94
    112 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93
    113 刘俐娜,中国民国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174
    114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91~396
    115 张燕,清末及民国时期南京建筑艺术概述,民国档案,199904:98
    116 刘先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13
    117 董大酉,上海市政府新屋之概略,中国建筑,1933,10,Vol.1,No.4
    118 中国建筑,1933,10,Vol.1,No.4
    119 董大酉,上海市政府新屋之概略,中国建筑,1933,10,Vol.1,No.4
    120 根据郑祖安著《百年上海城》编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84
    121 中国建筑,1935,10,Vol.3,No.5
    122 转引自,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8
    123 转引自,赵立瀛,我国建筑“民族形式”创作的回顾,建筑师9:3
    124 转引自侯幼彬,难忘的1965,建筑百家回忆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3
    125 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17~422
    126 梁实秋,自信力与夸大狂,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00~505
    127 谭嗣同,兴算学议—上欧阳中鹄书,谭嗣同全集·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53~154
    128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杂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
    129 转引自,张慧剑,辰子说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24
    130 转引自:罗志田,物质与文质——中国文化之世纪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131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310
    132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97,81
    133 转引自:陈序经学术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55
    134 [美]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4
    135 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梁思成文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36 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3:70
    137 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15年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评述,建筑学报,200206:59~61
    138 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3:65
    139 郭飞平,中国民国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3
    140 郭飞平,中国民国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7
    141 郭飞平,中国民国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142 郭飞平,中国民国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5
    143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1928年开明书店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0~119
    144 丰子恺,店的艺术,西洋建筑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5,67~84
    145 沈潼,林朋建筑师与“国际式”建筑新法,时事新报,1933年2月15日
    146 林朋建筑师谈室内装饰,申报,1933年8月15日
    147 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3期:71
    148 麟炳,建筑循环论,中国建筑,1934,Vol.2,No.3
    149 何立蒸,现代建筑概述,中国建筑1934,Vol.2,No.8
    150 童寯,建筑艺术纪实,童寯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8
    151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9~120
    152 向培良,艺术形式论,艺术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47-63
    153 黄钟琳,建筑的原理品质述要,建筑月刊,1933,8,Vol.1,No.9、10合订本
    154 刘既漂,中国新建筑应如何组织,东方杂志,Vol.24,No.24:81-84
    155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
    156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
    157 黄钟琳,建筑的原理品质述要,建筑月刊,1933,8,Vol.1,No.9、10合订本
    158 张至刚,吾人对于建筑事业应有之认识,中国建筑,1933,10,Vol.1,No.4
    159 梁思成,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70
    160 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6
    16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国方略·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北京:中华书局,1985,384~387
    162 勒.柯布西耶著,卢毓骏译,明日的城市·陈念中序,商务印书馆,1936,1~2
    163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90
    164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33
    165 童寯,建筑艺术纪实,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5~87
    166 庄俊,建筑之式样,中国建筑,1935,9,Vol.3,No.5
    167 杨永生等主编,20世纪中国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8~119
    168 范文照,中国建筑之魅力,王明贤等主编,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218~225
    169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54
    170 陈从周,梓室遗墨·卷三,北京:三联书店,1999,206
    171 童寯,建筑五式,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172 刘小沁,走进徽因的客厅,中国文艺家,200006:58
    173 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
    174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15
    175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145
    176 转引自: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88
    177 组织与领袖,社会新闻,1933年,Vol.3,No.16
    178 伊仁,民主与独裁,前途,1933年8月,Vol.1,No.8
    17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7
    180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88
    181 张玉泉,中大前后追忆,杨永生,建筑百家回忆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5
    182 唐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杨永生,建筑百家回忆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1
    183 李健吾,建筑是一个伤心的证明,李健吾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
    184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5
    185 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343
    186 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354
    187 罗志田,物质与文质——中国文化之世纪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188 罗志田,物质与文质——中国文化之世纪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189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1
    190 童寯,我国公共建筑检讨,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8
    191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4~15
    192 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梁思成文集(第二卷),中国工业出版社,1984
    193 范文照,中国建筑之魅力,王明贤,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219~222
    194 童寯,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0
    195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7
    196 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新建筑,1942年5月20日出版,转引自: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3:72~73
    197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凝动的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12
    198 参见: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77~288
    199 转引自: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3:72
    200 转引自: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3:72
    201 戴念慈,论新中国的新建筑及其他,张祖刚,当代中国建筑大师戴念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29~240
    202 童寯,中国建筑的特点,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9~111
    203 沈理源,西洋建筑史·后记,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204 童寯,中国建筑的特点,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9~111
    205 梁思成,致梅贻琦的信,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76
    206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凝动的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09
    207 童寯,中国建筑的特点,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9~111
    208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09
    209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90
    210 林建业等,年华似水建筑师节忆往事 ,国立中央大学、私立之江大学——中国最先设立的建筑系创办经过及其轶事,台湾建筑师,199012:84~88
    211 梁思成,致梅贻琦的信,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79
    212 梁思成,致童寯教授的信,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81
    213 参见: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26
    214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32
    215 转引自: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26
    216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90
    217 谈紫电.中国建筑展览会参观记.见:建筑月刊.1936,Vol.4,No.3
    218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1,455~456
    219 梁思成,市镇的体系秩序,凝动的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20
    220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1~284
    221 林徽因,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51~314
    222 林徽因,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51~314
    223 参见: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58
    224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1~284
    225 梁思成,市镇的体系秩序,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19
    226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09
    227 梁思成,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05~308
    228 杨东平,城市季风,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126
    229 丰子恺,西洋建筑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5,24
    230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40
    231 杨嘉佑,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67
    232 郑祖安,“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舞厅,海上剪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25
    233 上海恒利银行新厦落成记,1933年,中国建筑,Vol.1,No.5
    234 麟炳誌,中国建筑,1933,Vol.1,No.4
    235 李欧梵,重绘上海文化地图,见:万象,1999,Vol.1,No.2:36~37
    236 天津《北洋画报》,1928年12月1日,转引自:韩文彬,话说劝业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8
    237 杨嘉佑,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5
    238 李欧梵,重绘上海文化地图,见:万象,1999,Vol.1,No.2:36~37
    239 杨肇辉,银行建筑之内外观,中国建筑,1933,Vol.1,No.4:1~2
    240 百乐门之崛兴,中国建筑,1934,Vol.2,No.1
    241 杜彦耿,北行报告,建筑月刊,1934,Vol.2,No.6
    242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90
    243 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4期:64
    244 转引自,杨嘉佑,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0
    245 转引自,韩德强,市场是什么,读者,200105:64
    246 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史论,[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1992:77
    247 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史论,[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1992:84
    248 转引自:黎尔平,论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哲学,1999,12
    249 [英]肯尼思·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2~53
    250 转引自:伍江,上海建筑百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06
    251 [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12
    252 转引自:汤国华,岭南近代建筑的杰作——广州爱群大厦,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1
    253 [美]霍塞著,越裔译,出卖上海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84
    254 杰夫·柯迪,民国时期上海的住宅房地产业,张仲礼,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71~272
    255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文集,上海出版社,1999,201
    256 沈潼,再谈“国际式”建筑新法·名建筑师范文照之新伴·美国林朋建筑师所倡行,时事新报,1933年4月5日
    257 徐鑫堂,经济住宅,出版者,上海圆明园路二十三号,徐鑫堂建筑工程师事务所,1933
    258 英商先农有限公司,房舍建筑指南,1932年
    259 钦,宏大建筑的设计方法,申报,1934年5月15日
    260 住宅建筑引言,中国建筑,1933,8,Vol.1,No.2
    261 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4期:62
    262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
    263 转引自: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72
    264转引自:王世德,美学辞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570
    265顾孟潮,建筑文化的特征及价值,王化君等,建筑·社会·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4
    266 转引自:杨辛,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
    267 丁韪良,中国人,转引自: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186~187
    268 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文史知识,200001:75~84
    269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41
    270 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第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23
    271 转引自:朱存明,情感与启蒙,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77~78
    272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95~196
    273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62
    274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55
    275 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301
    276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08~209
    277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61
    278 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454~456
    279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0~71
    280 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1
    281 鲁迅,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
    282 转引自: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51
    283 戴岳,美术之真价值及革新中国美术之根本方法,美与人生·东方文库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65
    284 南京市档案馆和中山陵园管理处编,中山陵档案史料选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49~152
    285 丰子恺,西洋建筑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5,78
    286 丰子恺,西洋建筑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5,4
    287 丰子恺,玻璃建筑,现代,1933,Vol.2,No.5
    288 刘既漂,中国新建筑应如何组织,东方杂志,Vol.24,No.24:81~84
    289 林文铮,莫忘记雕刻与建筑,林文铮,何谓艺术,上海光华书局,1931
    290 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0~21
    291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73
    292 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5
    293 中山陵档案史料选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49~152
    294 梁思成,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1931年11月),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70
    295 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建筑月刊,1934,4,Vol.2,No.9
    296 孙宗文,从建筑艺术说到希腊的神庙,申报,1939,9
    297 张至刚,吾人对于建筑业应有之认识,中国建筑,1933,10,Vol.1,No.4
    298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梁思成文集(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299 孔令伟,近代史学科学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写作的影响,新美术,199904:23
    300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69
    30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梁思成文集(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302 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中国国际出版公司,1997
    303 孔令伟,近代史学科学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写作的影响,新美术,199904:23
    304 林文铮,莫忘记雕刻与建筑,林文铮,何谓艺术,上海光华书局,1931
    305 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中国国际出版公司,1997
    306 黄楙林,沪游脞记,上海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58
    307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88
    308 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336
    309 转引自,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营造业,汪坦等,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68
    310 叶晓青,点石斋画报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纪创刊号,1990年10月
    311 张遇等,老上海的写照,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54
    312 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二十号
    313 刘善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6
    314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9
    315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册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11~212
    316 转引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文史哲,199205:3~13
    317 黎庶昌,西洋杂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11
    31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99
    319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300~301
    320 刘善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7
    321 刘善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2
    322 大宇,玻璃时代,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二号,1932年1月2日
    323 丰子恺,玻璃建筑,现代,第二卷第5期三月号(1933年3月)
    324 原载,艺术旬刊,1932年10月,Vol.1,No.4
    325 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美术,198603:55~60
    326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928年初版),6
    327 尚其煦,艺术建设发凡,东方杂志,1931年3月,Vol.28,No.5
    328 卢毓骏,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2000:289
    329 胡适,谈新诗,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23
    330 周红兴,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3
    331 麟炳,对于上海金城银行建筑之我见,中国建筑,1933,10,Vol.1,No.9
    332 庄俊,建筑之式样,中国建筑,1935,9,Vol.3,No.5
    333 转引自: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71
    334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106
    335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110
    336 张大明,现代派在中国现代文坛,现代文学史料,199202:219
    337 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90
    338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东方出版中心,1999,52
    339 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1997
    340 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79
    341 理查.罗蒂,哲学与自然之境,北京:三联书店,1987,中译本作者序
    342 [英] 比尔.里斯贝罗,现代建筑与设计—简明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9
    343 [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2
    344 胡适,胡适自传,合肥:黄山书社,1986,46~47
    345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53
    346 李欧梵,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10~11
    347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27
    348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128
    349 陈独秀,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4版,1923,112
    350 梁思成,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凝动的音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51 转引自:刘曦林,历史地看待历史,美术,199208:51~54
    352 孙中山,建国方略·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384~387
    353 陈序经,陈序经学术论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3
    354 绝尘,住宅革新谈,天津:大公报·小公园的特别区,1928年2月2日
    355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17
    356 刘既漂,中国新建筑应如何组织,东方杂志,Vol.24,No.24:81~84
    357 童寯,中国建筑艺术,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1~152
    358 过元熙,新中国建筑之商榷,建筑月刊,1934,6,Vol.2,No.4
    359 转引自:赖德霖,从一篇报道看柳士英的早期建筑思想,南方建筑,199403:23
    360 张西平等,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366
    361 林征音,说建筑,申报·自由谈,1933年10月12日
    362 张慧剑,辰子说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00~101
    363 林文铮,莫忘记了雕刻和建筑,林文铮,何谓艺术,上海光华书局,1931,46~65
    364 李大钊,圣人与皇帝,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95
    365 刘开渠,八十八师纪念塔雕刻工作,神车(杭州国立艺专校刊),1933年,Vol.3,No.2
    366 童寯,建筑艺术纪实,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5
    367 庄俊,建筑之式样,中国建筑,1935,9,Vol.3,No.5
    368 童寯,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童寯文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69菲力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0
    370 菲力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0
    371 金兹宝,风格与时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6
    372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01
    373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凝动的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90
    37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99
    375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4
    376 方拥,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67
    377 伊利尔·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63
    378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4~15
    379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8
    380 梁思成,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98
    381 梁思成,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凝动的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82 梁思成,城市大纲·序,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51~354
    383 梁思成,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98
    38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69~470
    385 转引自: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5
    386 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上海建筑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建筑,世界建筑导报社,10~15
    387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kxzjzl.htm
    388 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上海建筑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建筑,世界建筑导报社, 10~15
    389 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天津大学博士生论文,1997:94
    390 吴冠中,绘画形式美,美术,197905;关于抽象美,198010;内容决定形式?,美术,198103
    391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90~392,
    392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625
    393 陈志华,“寻根”及其它,北窗集,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62~63
    394 窦武,北窗杂记十一,建筑师6:207
    395 陈志华,“寻根”及其它,北窗集,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62~63
    396 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88~190
    397 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55
    398 戴念慈,论建筑的风格、形式、内容及其他,中国当代建筑大师·戴念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6~168
    399 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5~167
    400 许安之,两种折衷主义建筑,建筑学报,198711:45
    401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使命——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引进,顾孟潮等,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75~180
    402 邹德侬,优秀建筑论——淡化“风格”“流派”,创造“优秀建筑”,建筑学报,199408:37
    403 转引自: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4
    404 张镈,关于帽子、屋顶、亭子之我见,建筑师46:15
    405 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0~1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