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90年代散文的创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散文创作与理论探索的繁荣景观,既是一个文学史事实,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现象。这一景观的出现与持续除了特定的时代语境因素之外,其与九十年代散文刊物之间亦形成了特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与当代文学史上其他各时期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散文刊物除了继续承担作品刊载的功能之外,还充当着理论建构、话语引领、观念突围、壮大潮流与整合流派等多方面的作用。
     《美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刊物。这一刊物的创办及其在多方面有意为之的求新求异,在20世纪九十年代散文的发展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美文》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过程和功能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该时期散文繁荣的可能与创新。探讨《美文》与20世纪90年代散文发展的关系,既是检视这一时期散文成果的理想窗口,又是探讨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思潮互动关系的有力切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20世纪90年代《美文》的发展概况。内容包括创刊背景、办刊历程与宗旨、栏目设置与读者接受等几个方面。二、《美文》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美文》关于“大散文”、“行动散文”、“报人散文”等口号的提出,既是《美文》理论建构的集中体现,也是《美文》在编辑与引领创作方面的指导思想。《读稿人语》等特色栏目,形成了编者、作者、读者有效交流的理想平台。三、《美文》散文作家的群体类型与审美探索。《美文》散文创作的作家群体,大致可分为老生代散文作家、学者型散文作家、西部散文作家和杂类散文作家等四个类型。他们分别在散文创作上进行了各自富有特色的美学探索。比如老生代作家的圆润浑厚之风,学者型散文作家的才情兼具之异、西部作家的苍茫高远之致、杂类作家的自然朴实之韵等。《美文》在创作上力推“大散文”,具体表现为真实生活的再现与咀嚼、历史现象的深究与细察以及生命价值的反思与求索。依托这样的编辑运作,“大散文”的审美理念得到了多样化、多样态的体现。《美文》期望通过题材上的驳杂多样,手法的不拘格套与艺术崇真求实、多变灵通,实现“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的三者统一。四、《美文》与20世纪散文思潮之关系。围绕“大散文”与“艺术散文”的论争,《美文》既树立了自己刊物形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与发展流向。主编的“自主”与刊物的创新相辅相成,从而使《美文》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有影响力的重要刊物。五、《美文》发展道路反思。《美文》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市场性与文学性的矛盾及其为解决这一矛盾所付出的努力,不仅见证了文学在90年代商业语境下的艰难与挣扎,也为新时代语境中文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的新的关系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当下散文创作亦多有启示。
Prosperity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essay in the 1990s is not only a fact of literary history, but also a literary phenomenon worthy of in-depth research.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which have a special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prose publications not just a resul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function of the essay publications of this period that publishing works, establishing theory system, leading discussion, breaking ideas, expanding trend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history period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Meiwen"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essay publications in the 1990s. It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1990s because it interes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ortance of "Meiwen "in the 1990s may reflect the prosperity and limitation of the period.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 with "Meiw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ssay in the 1990s is not only an ideal window of the period but also a powerful tangent point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of writing and social cul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eiwen " in the 1990s which including the founding background, the history and the running purpose, the columns and several aspects of reception of "Meiwen ". Secon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at posed by "Meiwen ". The slogans "Great Prose", "Action Prose" and "Journalists Prose" were of great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which guided the editor and leaded author embodie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eiwen". What's more, "The editor say "is a characteristic column of "Meiwen "which formed the ideal platform for editors, authors and reader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hree, the prose writers groups and aesthetic exploration in "Meiwen". The group of prose writers in "Meiwen"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older generation prose writers, scholars prose writers, western prose writers and miscellaneous prose writers. They have different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s. Such as round and thick atmosphere of scholarly prose writers, both of talent and passion of poetry prose writer, broad vision of western writers, natural and simple of miscellaneous prose writers. Though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feeling and chewing the real life, thinking and rethinking the historical phenomenon and searching the value of life and exploration, "great prose" was given to public by "Meiwen". Relying on the editing operation, the aesthetic philosophy of "great prose" has been varied and diverse. In order to realize "a sense of reality, a sense of epic, true emotions", "Meiwen" establish a heterogeneous and diverse subject matter, worship practices in informal and pursue truth in aesthetic exploration. Four, "Meiwen" resumed relation with the ideological trend in the literature of 1990s. Around the "Great Prose" and "Art Essay" debate, "Meiwen" established a good image of publications, and leaded to a certain trend of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ssay in this period. The "independence" of chief editor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ublication complement with each other tightly. Therefore, "Meiwen"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essay publication in 1990s. Finally, reflect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iwen".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which between markets and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iwen". Lots of efforts to re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witnessed not only the difficulties and struggles in context of the literature which influenced by market economy in 1990s, but also made a positive exploration in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al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The contemporary prose also can draw some inspirations from "Meiwen".
引文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5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1]邵燕祥、林贤治主编.宿命的召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01页
    [1]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陈剑晖.新时期散文观念与散文论争.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7页
    [1]由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月刊,原为1984年10月创办于郑州的《奔流》杂志,后独立设制。先后由丁琳、卞卡、王剑冰主编。
    [2]由福建省文联主办的散文双月刊。
    [3]由河北作家协会、邢台市文联主办的,1988年1月创刊。创办时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2003年改为上、下月刊,上半月刊为“精华版”,下半月刊为“选刊版”。先后由尧山壁、李景森、贾兴安等主编。
    [4]由湖南省益阳市文联主办的1985年底创刊,邹岳汉主编。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5页
    [2]同上
    [3]同上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5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1]肖云儒.“大散文”小谈.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1页
    [2]董子竹.“后现代”与“大散文”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2页
    [3]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5页
    [1]贾平凹.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及办《美文》三年.报刊之友.1995年第6期:第4页
    [1]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3年第4期:第4页
    [1]穆涛.稿边笔记.美文.1996年第2期:第30页
    [2]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3年第4期:第4页
    [3]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4年第7期:第1页
    [1]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5年第4期:第48页
    [1]周涛.散文的容器.美文.1995年7月:第43页
    [1]王新民.贾平凹与《美文》创新.今传媒.2009年第4期:第49页
    [2]孙见喜.关于散文理论一辨.美文.1994年第10期:第48页
    [3]《美文》编辑部.美文广角.美文.1994年第2期:第48页
    [1]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4页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页
    [2]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4年第1期:第48页
    [3]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5页
    [1]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2年创刊2号:第4页
    [2]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页
    [3]贾平凹.在《美文》创刊五周年纪念会上致辞.美文.1995年第11期
    [4]穆涛.行动散文的意味.美文.1999年第3期:第15页
    [5]同上
    [6]黄宾堂、龙冬.让散文行动起来.美文.1999年第1期:第17页
    [1]《美文》编辑部.“报人散文奖”征文.美文.1999年第1期:第48页
    [2]贾平凹.《散文研究》序.散文研究.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1]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5年第1期:第48页
    [2]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4年第11期:第1页
    [3]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九八年七期编前设想.美文.1998年第7期:第4页
    [4]刘亚丽.读稿人语.美文.1993年第3期:第48页
    [1]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4年第11期:第1页
    [2]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4年第11期:第1页
    [1]陈亚丽.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71页
    [1]陈亚丽.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72页
    [2]杨绛.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美文.1993年第9期:第6页
    [3]萧乾.老北京胡同.美文.1994年第1期:第16页
    [4]萧乾.我的学历·尴尬.美文.1998年第12期:第20页
    [1]张中行.故园人影.美文.1993年第5期:第14页
    [1]季羡林.清塘荷韵.美文.1998年第1期:第4页
    [1]吴冠中.三方净土转轮来:黑白灰.美文.1993年第8期:第4页
    [1]陈平原.窗外的风景.美文.1994年第10期:第11页
    [2]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3]红柯.给兵马俑吹口气.美文.2000年第1期:第4页
    [1]红柯.给兵马俑吹口气.美文.2000年第1期:第4页
    [2]马丽华.《青藏苍茫》——篇首与后记.美文.1999年第9期:第40页
    [1]马丽华.苦修的僧人.美文.2001年第3期:第53页
    [2]马丽华.《青藏苍茫》——篇首与后记.美文.1999年第9期:第40页
    [3]刘亮程.狗这一辈子.美文.1995年第7期:第44页
    [4]同上
    [1]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庄.美文.1996年第5期:第39页
    [2]刘成章.壶口瀑布.美文.1995年第4期:第37页
    [3]刘成章.壶口瀑布.美文.1995年第4期:第38页
    [1]刘成章.走进纽约.美文.1999年第6期:第45页
    [2]周涛.离婚的人有胆,不离婚的人有心.美文.1993年第3期:第16页
    [1]杨振宁.邓稼先.美文.1995年第2期:第34页
    [2]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5年第2期:第48页
    [1]李钢.爆米花看电影.美文.1996年第4期:第7页
    [2]周涛.读人两篇·蓝李钢.美文.1997年第9期:第5页
    [3]邵燕祥、林贤治主编.宿命的召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01页
    [1][法]卢岚.蓝人巴拉.美文.1999年第9期:第10页
    [1]张爱玲.更衣记.美文.1994年第2期:第48页
    [2]红柯.敬畏苍天.美文.2001年第1期:第4页
    [3]红柯.敬畏苍天.美文.2001年第1期:第5页
    [1]曹明华.生存压力.美文.1999年第4期:第4页
    [2]刘烨园.精神收藏.美文.2000年第1期:第6页
    [3]刘烨园.不死得死.美文.1992年创刊4号:第7页
    [1]转引自袁勇麟.中外散文的比较与展望——,94中国散文国际研讨会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71页
    [1]陈剑晖.论当代散文思潮的发展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48页
    [2]贾平凹.《美文》发刊词.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5页
    [3]刘锡庆.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散文百家.1993年第11期:第18页
    [4]高建群.散文要清理门户.美文.1994年第2期:第30页
    [1]贾平凹.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及办《美文》三年.报刊之友.1995年第6期:第4页
    [2]刘锡庆.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第23页
    [3]当代散文作家写作随访.美文.1998年第1期—1999年第12期:封2
    [1]刘锡庆.更新观念,净化文种.散文百家.1993年11月:第18页
    [2]参见南帆.文类与散文.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3]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5页
    [1]刘锡庆.更新观念,净化文种.散文百家.1993年第11期:第18页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美文.1994年第12期:第92页
    [3]徐迟.说散文.长江文艺.1962年第4期
    [4]贾平凹、南帆.关于大散文的对话.智性.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页
    [5]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5页
    [1]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美文.1994年第12期:第92页
    [2]刘锡庆.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第23页
    刘锡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77页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页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页
    [2]贾平凹.《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美文.1996年第1期:第4页
    [3]贾平凹.《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美文.1996年第1期:第4页
    [4]《美文》1994年第1期至第7期
    [5]林贤治.论散文精神.美文.1994年第2期:第32页
    [1]杨文丰.阳光·月光——散文笔记.美文.1994年第4期:第42页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页
    [2]黄嗣.贾平凹与川端康成创作心态的相关比较.贾平凹研究资料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1]贾平凹.江浙日记.《美文》.1997年第4期:第15页
    [1]贾平凹.江浙见闻.《美文》.1996年第10期:第16页
    [1]贾平凹.老西安.美文.1999年第11期:第5页
    [2]转引自黄嗣.贾平凹与川端康成创作心态的相关比较.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3]贾平凹.四十岁说.贾平凹文集.转引自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4]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4年第1期:第48页
    [1]贾平凹、南帆.关于大散文的对话.智性.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页
    [2]贾平凹.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散文大系.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第二卷第126页
    [3]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九八年七期编前设想.美文.1998年第6期:第4页
    [4]贾平凹.雪窗问答.美文.1994年第5期:第5页
    [5]梁颖.贾平凹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身份认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0页
    [1]范培松.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第103页
    [1]刘锡庆.更新观念,净化文种.散文百家.1993年第11期:第18页
    [2][德]本雅明著.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54页。
    [1]参见粱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1]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92页
    [1]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1992年创刊号:第4页
    [2]贾平凹.《美文》发刊辞.1992年创刊号:第4页
    [1]贾平凹主编.美文[J].西安市文联主办
    [2]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
    [3]贾平凹.贾平凹文集(十四卷本).王永生主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贾平凹、南帆.智性——美文典藏系列丛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5]贾平凹、南帆.时尚——美文典藏系列丛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6]贾平凹、南帆.朋友——美文典藏系列丛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7]贾平凹、南帆.昨天——美文典藏系列丛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8]贾平凹、南帆.体验——美文典藏系列丛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9]巴金.随想录[M].上海:新知·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7年.
    [10]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1]贾平凹.散文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曾令存、贾平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洪子诚.重返八十年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4]陈亚丽.文海晚清——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6]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7]吴励生、叶勤.解构孙绍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18]席扬、吴文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19]袁永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20][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22]雷达主编.贾平凹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23]刘锡庆.更新观念.净化文种[J].散文百家.1993年11月
    [24]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J].美文.1994年第12期
    [25]刘锡庆.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26]刘锡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7]范培松.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J].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28]黄发有.《美文》与散文创作的文化语境及其审美流向[J].文艺评论.2005年第5期
    [29]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0]陈亚丽.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1]袁勇麟.中外散文的比较与展望——94中国散文国际研讨会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32]王充闾.论九十年代中国学者散文[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33]叶公觉.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观[J].当代文坛.1995年第1期
    [34]徐迟.说散文[J].长江文艺.1962年第4期
    [35]王光明.公共空间的散文写作——关于90年代中国散文的对话[J].文艺评论.2000年第5期
    [36]贾平凹.中国散文的九个问题[J].新闻周刊.2002年6月10日
    [37]朱立立.对散文“深层介入”的一个新收获——《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略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8]潘大华.大散文概念与大散文文体[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9]贾平凹、王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40]秦海林.论“大散文”与“艺术散文”[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41]丁晓原.现代散文的命名与释义[J].苏州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42]黄发有.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改制[J].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43]王凌虹.现代散文文体边界的模糊及原因[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2卷第5期
    [44]王兆胜.关于散文文体的辩证理解[J].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45]丁鹏、段云华.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消费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16卷第3期
    [46]祝孝成.文学期刊的反思[J].文化观察.2004第3期
    [47]韩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20卷第5期
    [48]杨经建.文学期刊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49]王岩峰.试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变异[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0]潘正文.20世纪90年代文化生态与散文的艺术发展[J].当代文坛.2005年第6期
    [51]于炜.贾平凹“大散文”观的理论误区与现实意义——再看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散文论争[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2]于炜.对“文体净化”观的再思考——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散文论争[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3]孙郁.近三十年的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54]陈思和、丁帆、苏童等.作家.是属于时代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55]王兆胜、贾平凹散文的魅力与局限[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56]江正云.论文学空间及其消费形态[J].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57]杜书瀛.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58]陈剑晖.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J].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59]丁帆.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60]徐兆寿.西部生态与西部文学的几种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37卷第1期
    [61]付建舟.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2]王本朝.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部文学[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19卷第6期
    [63]李继凯.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十年[J].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64]梁颖:《贾平凹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身份认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5]刘彩霞.《随笔》与新时期思想散文[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9日
    [66]曹海芹.贾平凹散文创作流变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