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及其空间集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解决研究经费而诞生,到如今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中重要的一员,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而创立,为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高新技术的重要辐射源,而且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组织机构,它还可以充当中介机构,促使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达成更多的实质性合作,成功的大学科技园还依托大学以及自身雄厚的智力资源,不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了区域创新的步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大学科技园的重视得到了加强。我国大学科技园建立起步的时间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只有十几年时间,但借鉴世界大学科技园成功的经验,大学、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较迅速,并且在区域发展中已经开始发挥其创新作用。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探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特点,并对其在空间上引起的集聚现象进行分析。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第二部分阐述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产生及其发展作一回顾,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作重点分析;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大学科技园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这一部分既是论文探讨的一个重点,也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一第五章的论述作一铺垫;第五部分是论文探讨的核心部分,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对大学科技园引发相关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和集聚进行重点论述,这是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前面的分析作一概括和总结。
     本文在对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作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为背景区域,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进行定位,由其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大学科技园引发的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进行重点论证。纵观全文,其主要特色是从区域发展角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定位和研究,因此对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大学科技园对区内大学、企业有集聚作用,并共同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From the 1950s till now,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 have experienced more than half of a century in the world. First it was to convert the result of research or for the budget in the university. But now, Science Park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parts in the innovative system of region,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arisen much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Science Park relies on universities, and it can not only help to convert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commodities but also become a high-new-technique radiation. As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it also acts as a medium to urge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set up more cooperations in innovative field. Successful Science Parks , relying on the intelligence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mselves, hatch the high-new-technique enterprises continuously. So it can make the innovative region develop more quickly. Along with the coming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eople pu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cience Park.
    In our country, Science Parks established much later. Form the late 1980s till now,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en years or also. But based 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Parks,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re in many ways with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and build Science Parks, which makes Science park of our country develop more quickly, and it has already started to exert its innovative function on many regions. From the geographical angle, this article chooses a particular region to study Science Park's functions, and analyzes the gathering-together phenomenon in space caused by Science Park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motive, the research angle, research methods and defines the research object clearl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Science Park; The third part looks bac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 in the world, and especial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The forth part confirms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Park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oint in this article but also a groundwork to the next part; The fifth part is the central part,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gethering phenomenon caused by Science Park,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its function in space; The sixth part advanc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ake a wide view of the whole article, its mainly particular feature is the angle to study Science Park from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o some of it' conclusions are useful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o bulid the innovative system of region. Though analys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Science Park can bring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to gether together, and perhaps this three parts can become a new economy-increasing point gradually, so this conclusion can provided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a new way of thinking to the research of Science Park.
引文
[1] 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Conceicao Vedocello, Science Parks and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geographical proximity between the agents as a driving force,Techonvation, 17(9), 1997,491-502
    [3] 肖玲,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
    [4] 王佩军,上海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历史机遇、潜在优势和前景展望,《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7期
    [5] 黄崴,兴建大学城:新一轮的大学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lated Research Parks, History of Aurrp.http://www.aurrp.org/2003-8-20
    [7] 魏心镇,王缉慈等,《新的产业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 张翰卿,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城市规划》,2001年第7期
    [9] 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10] 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细胞—科技工业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11] 金周英,《软技术:创新的空间与实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2] 柳御林,《技术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3] 肖云龙,《别无选择—中国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14] 石定寰,《国家创新系统一现状与未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5] 王德禄,《区域的崛起—区域创新理论与案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6] Sexenian.A.Silici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Netrepreneurs,1999 Http//:www.ppic.org/publications/
    [17] 赫胜华,美国对大学研究园提供的政府支持,《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2期
    [18] Steven J.Bass, Japanese Research Parks: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1998,32(5)
    [19] 杨友文,叶敏,大学的功能及其实现,《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20] 钟坚,世界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模式,《特区经济》,2000年第8期
    [21] 《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2] 《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3] 杨玉良,建设大学科技园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趋势所在,《中国科技产
    
    业》,2001年第6期
    [24] 林渊,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政策环境,www.pkusp.com.cn/cn/employee/lunl.htm 2002-1-3
    [25] 谢仁业,大学科技园:发展趋势与借鉴,《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7期
    [26] 曹桂全,避免认识误区建设好大学科技园,《上海科技产业》,2000年第8期
    [27] 林宝琨,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的探讨,《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28] 吴平等,科技园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7—8期
    [29] 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0] 曹斌等,办大学科技园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积极因素研究,《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第1期
    [31] 吴平等,大学科技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定位,《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7—8期
    [32] 王秉安,《区域竞争理论与实证》,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2期
    [3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34] 徐国弟等,《21世纪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5]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十五期间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及浙江的定位和作用,《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6] 覃成林,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12期
    [37] 李雁梅等,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扩散特征与发展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第3期
    [38] 鲍海君,徐建春,郑升,长江三角洲“硅湖”构建与布局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
    [39] 田伯平,长江三角洲新产业带的兴起与海峡两岸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1期
    [40] 崔大树,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3期
    [41] 刘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对比研究与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策略选择,《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2] 三方牵手,共闯“险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圆桌会谈”系列报道之一,《文汇报》,2003-12-12
    [43]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7
    [44] 刘冬,《超越硅谷—中国高技术企业发展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5] 《中国高科技年鉴》,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46] 网址: http://www.scipark.com, 2003-8-20
    [47]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
    [48] 杨小鹏,现阶段我国大学科技园规划选址分析,《南方建筑》,2001年第3期
    [49] Gordon IR and McCann P 2000: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 Urban Studies, 37(3) 513-532
    [50] Knox. Paul, Urban Soci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 Hall, 2000
    [51] 冯云廷,《城市集聚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2] 杰弗里·萨克斯等,《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3]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4] 王伯伟,大学城—城市范围的资源重组和开发,《建筑学报》,2001年第9期
    [55]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www.cutech.edu.cn, 2003-8-20
    [56] 韦钰,创造大学科技园美好的明天,《中国科技产业》,2000年第12期
    [57] 宁钟等,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8] M.卡斯特尔等,《世界上的高技术园区—21世纪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59] 叶文等,我国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浅析,《改革与战略》,2000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