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园林设计存在着“失语”现象:缺少自己的设计语言,或者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表达、沟通和解读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具有本土文化和设计特征的中国当代园林作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论文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本土化过程及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首先介绍了1949-2009年间中国现代园林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次是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建构用以量化设计特征的设计语言模型;再是利用设计语言模型,量化中国现代园林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特征,总结出新中国60年来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过程和规律;最后提出了中国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总结,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
     1.系统地综述了1949—2009年间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
     2.系统构建了园林设计语言的框架体系及设计语言的分析模型;
     3.以设计语言分析模型为工具,准确地通过词汇和句法规则量化出定性描述的中国现代园林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特征,图解出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演变历程;
     4.提出了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三种转译方法、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语法框架及本土化作品的保护方法。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there are lots of "aphasia"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lacking of their language, or having not a set of own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How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mak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and create indigenous culture and design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works, is an urgent subject.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eals with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design language of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and explores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ontemporary, viewing from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It divides into four parts:starting with the works of well-known landscape architects in China from 1949-2009 and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s, frameworking the pattern of design language in terms of linguistic methodology, quantitiving design feature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summarizing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and discipline of design language of Chinese landscape for 60 years, finally putting forward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contemporary.
     Conclusion was drawn from an examination for Chinese landscape in the period of 1949-2009 and from the study for its design language. It is as followed:
     1. Making a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in the period of 1949-2009.
     2. Constructing a frame system and an analysis model of design language.
     3. Quantitive study via vocabulary and syntax for design feature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China by the analysis model.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is made for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language of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4. Putting forward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raditional design language, and an grammar framework of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and an protection method of localization work.
引文
[1]李健伟.中国园林的传统与未来——关于园林形式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1989(04):41-45.
    [2]吴焕加.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J].建筑学报,2005(01):41-45.
    [3]肖薇,支宇.从“知识学”高度再论中国文论的“失语”与“重建”——兼及所谓“后殖民主义”批评论者[J].社会科学研究,2001(06):134-138.
    [4]周向频.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J].中国园林,1995(03):24-28.
    [5]朱建宁.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11):1-7.
    [6]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06):18-21.
    [7]杨滨章.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林,2009(11):77-80.
    [8]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16-24.
    [9]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07):61-67.
    [10]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06
    [11]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4-76.
    [12]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11
    [13]谢耳又.浅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06.
    [14]肖辉.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地域性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06.
    [15]吴承照,曾琳.以街旁绿地为载体再生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上海苏州河畔九子公园[J].城市规划学刊,2006(05):99-102.
    [16]王艳春,刘建国.现代园林景观与地域历史文化的对话——徐家汇公园的历史文化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07(07):43-46.
    [17]汪峰.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7(12):60-63.
    [18]卜菁华,孙科峰.景观的语言[J].中国园林,2003(11):54-57.
    [19]秦仁强.现代景观设计中平面性语言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05.
    [20]蒙小英.北欧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研究:1920-1970[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12.
    [21]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04.
    [22]Mayall Kevin Miles. Landscape Grammar[D]. Canada: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2002.
    [23]胡继光.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06.
    [24]易军.建筑设计语言探源——关于主题、文体、基本元素、构件、样式、风格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197-199.
    [25]王琦.建筑语言结构框架及其表达方法之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07.
    [1]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赵兴华.北京园林史话[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周向频,陈结华.上海古典私家园林的近代嬗变:以晚清经营性私家花园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02):87-92.
    [4]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研究,2005(05):82-95.
    [5]刘庭风.缺少批评的孩子——中国近现代园林[J].中国园林,2000(05):26-28.
    [6]杨乐,朱建宁,熊融.浅析中国近代租界花园——以津、沪两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7-21.
    [7]徐大陆.江苏近代园林几多中国之最[J].中国园林,2008(03):39-43.
    [8]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04(05):93-100.
    [9]胡继光.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6.
    [10]刘庭风.民国园林特征[J].建筑师,2005(01):42-47.
    [1]柳尚华.中国风景园林当代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汪菊渊.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01):17-25.
    [3]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二)[J].风景园林,2009(02):98-102.
    [4]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2)[J].中国园林,2005(10):73-78.
    [5]汪菊渊.园林学[A].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6]陈有民.纪念造园组(园林专业)创建五十周年[J].中国园林,2002(01):4-5.
    [7]陈植.论“绿化”[C].陈植造园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8]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1)[J].中国园林,2005(09):1-8.
    [9]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观赏园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0]杜安,林广思.俄罗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概况[J].风景园林,2008(02):48-52.
    [11]汪菊渊.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01):17-25.
    [12]程世抚.关于绿地系统的三个问题[J].建筑学报,1957(07):11-13,38.
    [13][苏]B.H.别洛乌索夫主编,詹可生,王仲夫等校.苏联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4]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房屋建筑(下册)[M].1992.
    [15]华揽洪著.李颖译.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6]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7]赵纪军.现代与传统对话——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设计理论对中国现代公园发展的影响[J].风景园林,2008(02):53-56.
    [18]同济大学等合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1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新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20]孙筱祥,胡绪渭.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文献来自中国期刊网(CNKI).
    [21]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一)——“中而新”[J].风景园林,2009(01)102-105.
    [2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5-146.
    [23]应若.谈建筑中“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口号[J].建筑学报,1981(02):60-63.
    [2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5]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陶然亭公园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59(04):28.
    [26]袁镜身.关于创作新的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59(01):38-40.
    [27]张永朱.十年来的园林修缮[A].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园林工作经验汇编(1949-1959)[C].1960:61.
    [28]杨鸿勋.北京紫竹院公园南大门设计[J].建筑学报,1977(03):45.
    [29]铁铮.陈俊愉院士提出“文态”新概念——重提大地园林化,重视与弘扬文态建设[J].浙江林业,2002(03).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0]李敏.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的发展[J].建筑学报,1995(06):10-14.
    [31]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园林结合生产好,西湖风景面貌新[J].建筑学报,1976(01):44-48.
    [32]北京中山公园管理处园艺班.园林结合生产大有可为[J].建筑学报,1974(06):30-33.
    [33]北京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云南林学院园林系.园林绿化结合生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4]华揽洪著.李颖译.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5]陶然亭公园志编纂委员会.陶然亭公园志[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1999.
    [36]《上海园林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园林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7]劳诚.合肥环城公园造园艺术浅析讨[J].城市规划,1987(04):47-52.
    [38]吴翼.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战略的探讨[J].中国园林,1984(01):2-7.
    [39]余树勋.浅议当前园林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园林,1986(04):39-42.
    [40]管宁生.浅谈现代园林观形成的趋势[J].中国园林,1988(01):56-57.
    [4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J].中国园林,2000(03):6-7.
    [42]仇保兴.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R].2006.
    [43]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J].风景园林,2007(01):55-64.
    [44]俞孔坚,刘向军.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J].中国园林,2004(02):13-16.
    [45]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02):78-82.
    [46]文桦.生态园林和谐城市的一条“自然之道”——访中国著名园林专家程绪珂[J].风景园林,2009(03):13-15.
    [47]王秉洛,谢凝高.“20世纪我国工程科技最伟大的成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推选项目[J].中国园林,2001(02):89-91.
    [48]刘秀晨.60年园林绿化回首[J].中国园林,2009(10):18-20.
    [49]王浩,徐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6(06):56-60.
    [50]吴承照,曾琳.以街旁绿地为载体再生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上海苏州河畔九子公园[J].城市规划学刊,2006(05):99-102.
    [51]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1):70-79.
    [52]林菁,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09):19-23.
    [53]吴承照.从风景园林到游憩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1998(05):10-13.
    [54]朱建达.人造景观建设“当醒”[J].中国园林,1999(02):67-68.
    [55]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2006(03):22-27.
    [56]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03):95-102.
    [57]孔祥伟.关于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的探讨[J].景观设计,2006(02):10-13.
    [58]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01):4-11.
    [59]林潇.景观设计和艺术的讨论——兼与王向荣老师商榷[J].中国园林,2003(04):62-63.
    [60]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1]相西如.挑战·机遇·对策——对境外设计机构大量涌入国内景观设计市场的理性审视[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5(03):15-16.
    [62]孔祥伟.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J].景观设计学,2002(02):18-22.
    [63]刘延捷.太子湾公园总体构思[J].风景名胜,1997(Z1):14-15.
    [64]王向荣,林箐.鱼塘上的公园与城市新区——2007中国厦门国际园艺博览会园博园规划[J].城市环境设计,2007(04):96-101.
    [65]周向频.主题化园林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国当代园林设计的主题化特征解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214-219.
    [66]周向频,杨璇.布景化的城市园林——略评上海近年城市公共绿地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4(03):43-48.
    [67]朱建宁.反思拉·维莱特公园设计[Z].朱建宁的博客——园林专家博客,2008(11).http://bbs.chla.com.cn/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1141&spaceid=4.
    [1]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社,1998.
    [2]朱光亚.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J].建筑学报,1988(08):33-36.
    [3]朱光亚.拓扑同构与中国园林[J].文物世界,1999(04):20.
    [4]赵仁冠.苏州园林——中国园林设计原理分析[J].时代建筑,1986(02):44-49.
    [5]针之谷钟吉著.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室内外视觉环境设计[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8]R·阿恩海姆著.常又明译.色彩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9]刘宝岳,董雅.色彩构成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0]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林箐.理性之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造园艺术分析[J].中国园林,2006(04):9-16.
    [12]林箐.传统与现代之间[J].中国园林,2006(10):70-79.
    [13]布正伟.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新建筑,2000(04):26-29.
    [14]真锅一男,高山正喜著.辛华泉译.设计技法讲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15]本·克莱门茨,大卫·罗森菲尔德著.姜雯,林少忠,李孝贤译.摄影构图学[M].北京:长城出版社,1983.
    [1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1999.
    [1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8]梁敦睦.中国传统园林的点景艺术[J].中国园林,2000(06):65-67.
    [19]汪璞卿.言语与阅读——关于三个建筑思潮的哲学背景的研究[J].建筑师,2007(02):92-94.
    [20]詹克斯·C著.李大厦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2]布正伟.建筑语言结构的框架系统[J].新建筑,2000(05):21-24.
    [23]刘恭.文本的梯度[J].新建筑,1999(03):51-53.
    [24]刘伶,黄智显,陈秀珠主编.岑麟样审定.语言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5]Dan Kiley. Dan Kiley:The Complete Works of America's Master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Boston:A Bulfinch Press Book,1999.
    [2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8]阿尔海姆·R.秩序与无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9]朱祥明.景观作品应经得起”取景”[J].景观设计,2005(03):88-89.
    [30]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1]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
    [32]孔祥伟.关于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的探讨[J].景观设计,2006(03):10-14.
    [33]蒙小英.北欧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研究:1920-1970[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12
    [34]王庭蕙,王明浩.中国园林的拓扑空间[J].建筑学报,1999(01):60-63.
    [35]周向频.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J].中国园林,1995(03):24-28.
    [36]Peter Walker. Minimalist Gardens[M]. Washington Spacemaker Press,1997.
    [37]Cerver, Franciso Asensio. Arco Colour: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M]. New York:Arco Editorial,1996.
    [38]Schwartz, Martha.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M]. Washington:Spacemaker Press,1997.
    [1]王绍增.消费社会与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9(02):25-30.
    [2]王向荣.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5(03):12-14.
    [3]王浩,徐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6(06):56-60.
    [4]董文燕.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承载力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7(05):96-97.
    [5]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林广思.“主题”——言语构筑的中国当代园林[J].新建筑,2005(04):64-66.
    [7]周向频.跨越园林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园林的境遇及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02):31-35.
    [8]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04):82-83.
    [9]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1):70-79.
    [10]林菁,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09):19-23.
    [11]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02):78-82.
    [12]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J].风景园林,2007(01):55-64.
    [13]俞孔坚,刘向军.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J].中国园林,2004(02):13-16.
    [14]仇保兴.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R].2006.
    [15]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05):75-79.
    [16]朱宝信.论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朱德生、李登贵先生《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献疑[J].青海社会科学,2003(01):118-121.
    [17]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9]杜顺宝.历史胜迹环境的再创造.国际公园康乐协会亚太地区会议论文集.杭州.1999:170-173.
    [20]Chambers W. 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M]. London:W. Griffin et al,1772.
    [21]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01):38-42.
    [22]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2006(03):22-27.
    [1]朱光亚.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J].建筑学报,1988(08):33-36.
    [2]王庭蕙,王明浩.中国园林的拓扑空间[J].建筑学报,1999(01):60-63.
    [3]周向频.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J].中国园林,1995(03):24-28.
    [4]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06):18-21.
    [5]肖薇,支宇.从“知识学”高度再论中国文论的“失语”与“重建”——兼及所谓“后殖民主义”批评论者[J].社会科学研究,2001(06):134-138.
    [6]朱光亚,李开然.在城市拓展中的传统园林艺术[J].新建筑,2000(04):5-8.
    [7]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给顾孟潮的信.见:宋启林,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8]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见:宋启林,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9]吴洪德.中国园林的图解式转换——建筑师王欣的园林实践[J].时代建筑,2007(05):116-121.
    [10]姜梅.意义性的建筑解构——解续王澍的《那一天》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J].新建筑,2007(06):113-119.
    [11]Bedard JF. Ed. Cities of Artificial Excavation. New York:R122011.1994.
    [12]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M].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14]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4-76.
    [15]孙筱祥.风景园林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和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04):7-12.
    [16]朱育帆.文化传承与“三置论”——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J].中国园林,2007(11):33-40.
    [17]张晓春.卡洛斯·法拉塔建筑师事务所[J].时代建筑,2004(06):134-145.
    [18]胡文芳.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中国园林,2005(03):11-16.
    [19]邱冰.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04.
    [20][法]P·克莱芒.城市设计概念与战略——历史连续性与空间连续性[J].世界建筑,2001(06)23-25.
    [21]柳尚华.中国风景园林当代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2]胡玎,王越.上海,是否应放慢改造老公园的脚步[J].园林,2008(06):32-33.
    [23]周成玲.城市旧公园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4]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60-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