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文化形态及艺术设计自身条件的变化,它有过不同的名称,从“图案设计”到“商业美术”,从“装潢美术”到“平面设计”,直至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其词它包括“包装装潢”,“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信息设计”、“数码媒体设计”种种变化,它们或名副其实,或张冠李戴,或平行并列,或交替穿插,或反反复复。当我们对这一系列名称进行系统化整理时,就不难发现每一种名称都代表着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特定的平面设计教育形态,并揭示出从理念到方法,从课程到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实验、改革变化与发展。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整理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认识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线索。
     本文正是以专业名称的演化为叙述分析的基本线索,以设计本身的类型与内容、样式变革为背景,通过不同专业名称引导下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变化,整理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脉络,认识其历史进步的规律为新形势下设计教学的新实验、新变革打下基础。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整理与描述了晚清与民国阶段的平面设计教育雏形,它们分别在教会工场的传授讲习、师范学校的手工课程、美术学校的图案教学以及企业的商业美术及授徒为基本形式。第二章叙述与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工艺美术旗帜和“装潢美术”概念下,源自中国传统装裱术的以装饰性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形式与内容。第三章阐释了改革开放后,当现代艺术设计及教育形态出现后,平面设计概念及相关教学改革、引进新课程的情景。第四章论证与分析了在世纪之交,中国逐渐进入以数字化技术支撑的信息化社会,“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出现,与学科更大幅度的增容与交叉的局部。第五章对当前以不同学科名称指导下,不同专业发展理念与模式、多专业方向开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并置、交叉、更迭等情况进行梳理,对其边界的模糊性、样式的边缘性、结构的复合性进行了分析,就不同名称及范围概念中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实验进行了分析,对教学观察中的问题进行了透视与反思。论文试图在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学科的较为复杂的演化历程,明晰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学名变幻中所掩盖的教学内容、课程理念及方式方法的经验,以期待为学科的未来进行时态找到预期的可能景观。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raphic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and the self-conditions of art design, it has different names: from“pattern design”to“commercial art”, and from“decorative art”to“graphic Design”, and even to“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Other names include“packing decoration”,“book binding and layout design”,“advertising design”,“information design”, and“digital media design”. Some of these names match the reality, some are confused with others, some are juxtaposed parellelly, some are alternated with one another, and some are repeated over and over again. While arranging these names in series in a systematic way, we will discover without difficulty that each name represents a certain form of graphic design education in a certain period, as well as reveals the experiment, refor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rom concept to method, from courses to teaching, and from contents to forms. Therefore, by arranging and researching this phenomenon, we can get to know the c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of graphic design to a great ext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professional names as the basic clue of narration and analysis, and with the reform of the types、contents and modes of design, through the change of curricular structure and teaching cont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names, this thesis has arranged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Chinese education of graphic design, as well as got to know the laws of its historical progress, thus having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new experiment and new reform of design education in a new situat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has arranged and described the rudiment of the graphic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following basic forms: the lecturing and study in church workshops, the handiwork courses in normal schools, the pattern teaching in fine-art schools, as well as the commercial art and disciple-teaching in enterprises. The second chapter has narrated and analyzed the teaching forms and contents originating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ounting technology, with decoration as their major technique, under the flag of arts and crafts and the concept of“decorative art”, after the PRC was founded. The third chapter has elucidated the concept of graphic design, the relevant teaching reform,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s, when the modern forms of art design and education emerged after th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as promulgated. The fourth chapter has demonstrated and analyzed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as well as its capacity-increase and partial intersection with various academic disciplines after China gradually came in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upported by digitalized technolog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fifth chapter has arrange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models of different majors, the creation of multi-professional orientations, the setup of courses, and the juxtaposition, intersection, alternation, etc. of teaching cont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me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t present, analyzed the vagueness of boundaries, the edgier aspects of mod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es, analyzed the curricular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in different names, scopes and concepts, as well as thoroughly analyzed and reflected on the problems occurring during teaching observat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get to know the relatively complicated evolution process of disciplin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flection, as well as specify the teaching contents, curricular concepts and the experience of modes and methods covered up by the dazzling change of scientific names, so as to discover expected and possible landscapes for the future progress tense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引文
①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1页
    ②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53页
    ③田君.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J].见:设计教育研究4.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8页
    ④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G].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256页
     ①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66页
    
    ①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博士学位].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②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98页
    
    
    ①上海美术志编委会.上海美术志[G].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2月.306页
    
    ①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94页
    ②林家治.民国商业美术史[G].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7页
    
    ①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92页
    ②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55页
    
    
    
    ①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博士学位].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艺术分册[G].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0年.322页
    
    
    
    ①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93页
    ①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6页
    ①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M].见: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68
    ①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博士学位].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①余璐.余秉楠[G].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①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李硯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页
    ②曹方.学科转型与知识建构: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J].见:设计教育研究3.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16页
    ①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博士学位].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①李硯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页
    ②葛鸿雁.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J].见: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4期
    
    
    
    ①张道一.设计艺术思考之十五——设计艺术随想[J].见:设计艺术.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3年第1期
    ②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G].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443页
    
    
    ①高毅,[德]泽韦林·武赫尔.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G].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228页
    
    ①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32页
    ②邬烈炎.书的概念与概念的书[J].见:新平面6.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0页
    
    ①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G].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285页
    ②张占甫,赵奉堂等.广告装潢设计百科[G].天津科学技术社,1997年.393-406页
    ①张路.欧洲视觉日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5页
    
    ①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6页
    ②乔加.到西方去——乔加德国媒体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93页
    ①杨志麟.六课——平面设计教育系统课程研究[J].见:新平面8,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82页
    ①[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05页
    1、李硯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G].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9年
    3、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朱铭,奚传绩.艺术设计教育大事典[G].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G].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7、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8、曹方.当代设计家的汉字艺术[G].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9、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G].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10、林家治.民国商业美术史[G].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1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艺术分册[G].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0年
    12、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3月
    1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4、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15、陈原川.母语第一辑启点[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16、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乔加.到西方去——乔加德国媒体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18、张占甫,赵奉堂等.广告装潢设计百科[G].天津科学技术社,1997年8月
    19、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上、下)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C].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
    20、上海美术志编委会.上海美术志[G].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2月
    21、周嘉胄.装潢志图说[M].田君注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22、张路.欧洲视觉日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3、余璐.余秉楠[G].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2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25、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G].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26、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8、高毅,[德]泽韦林·武赫尔.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G].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9、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0、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
    31、雷圭元.新图案学[M].商务印书馆,1947年6月
    32、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G].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33、谭平等.角色:设计·以教育的名义[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
    34、刘波.起承转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八工作室影视广告实践课程[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35、陈超南,冯懿有.老广告[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
    36、王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集[G].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5月
    1、[美]史蒂文·海勒,伊利诺·派提特.平面设计编年史[M].忻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2、[美]昆廷·纽瓦克.什么是平面设计[G].初枢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3、[英]拉克希米·巴斯卡拉安.什么是出版设计[G].初枢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
    4、[美]威廉·瑞恩.美国视觉传达完全教程[M].忻雁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
    5、[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八版)[M].丁俊杰,程坪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
    6、[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7、[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杨晶、李建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
    1、邬烈炎.书的概念与概念的书[J].见:新平面6.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
    2、张道一.设计艺术思考之十五——设计艺术随想[J].见:设计与艺术.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3年
    3、葛鸿雁.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J].见: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4期
    4、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博士学位].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曹方.学科转型与知识建构: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J].见:设计教育研究3.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6、张磊.“文革”视觉文化刍议[J].见:新平面8.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
    7、杨志麟.六课——平面设计教育系统课程研究[J].见:新平面8.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
    8、田君.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J].见:设计教育研究4.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4月
    9、林华.电子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论文集[C].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年
    10、林煜峰.三维的平面设计[J].见:新平面11.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2月
    11、张磊、孙俐.新世代插画——插画设计的新趋势[J].见:新平面12.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12、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M].见: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