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空心砖的制作工艺与画像构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汉代空心砖墓为研究对象,从空心砖的制作工艺和画像构成入手,分析空心砖画像在墓葬中的分布,以及在墓葬三维空间中的布局特点和寓意。
     文章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以郑州的西汉时期空心砖为材料,分析西汉空心砖单个印模的数量、题材和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变化情况。
     第二章以单块空心砖为分析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大量完整和残碎的空心砖表面和内部所遗留的制作遗痕,分析空心砖坯的制作工艺;通过对空心砖表面画像排列组合的细致观察,分析空心砖画像的模印程序。
     第三章分别以郑州和洛阳发掘的单个空心砖墓为分析对象,对郑州南关发掘的分布集中的10座西汉空心砖墓,从墓葬不同位置画像的分布、不同时期画像演变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出郑州汉代空心砖画像构成的“郑州模式”;对洛阳烧沟附近墓葬形制和位置相近的空心砖墓,从空心砖的尺寸大小画像的制作工艺、画像的内容和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烧沟61号汉墓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出了洛阳空心砖由模印画像向模印彩绘画像再向彩绘空心砖发展演变和空心砖墓主的社会阶层由低向高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是在空心砖墓的三维空间和丧葬礼仪的时间序列下,分析画像在墓葬中如此布局的观念性因素。
     文章采取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方式,逐层深入,希望通过该项研究能够试图还原单个印模如何组成一幅完整的空心砖画像,单块空心砖如何在一座空心砖墓组合成一个满室生辉的墓室空间的完整的过程。
This article regards the hollow brick of Han Dynasty tomb in Zhengzhou and Luoy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looking 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picture brick's constitution, I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ollow bricks in the tombs, as well as its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 inside the tomb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treats the hollow brick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Zhengzhou as the main object. I also in this part analyze the amount and category of the singl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further more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cks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The second chapter, with the single hollow brick as the analysis object, focuses on the the producing technology.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my field work on a large amount of hollow bricks. I also discuss its printing program through my examination on the configu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images.
     The third chapter has two separate section. The first part, by discussing10tombs in Zhengzhou Nanguan. proposes a definition "Zhengzhou mode" from the view of the spatial location, imagery style and so on. While the second part takes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ombs near Luoyang Shaogou by looking at their size, the producing process of the bricks, the contents and artistic style of the images, etc. I also treat the ditch61Han tomb in Luoyang as a case study, and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 developmental trace starting from the printed picture, painted picture to the painted hollow brick.
     The fourth chapter shift the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ional influence on the layout of the tombs.
     This article, taken from micro to macro narration, bears th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restore a process of how a mold-printing composes a complete image on the hollow brick and how a single hollow brick act a crucial role in constructing a tomb space.
引文
3“室墓”的概念是由黄晓芬提出的,见氏著:《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7月第一版。
    4赵世纲:《郑州二里岗汉画象空心砖墓》,《考古》1963年第11期。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上作队:《河南新安铁门镇西汉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8贺官保:《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考古》1964年第8期。
    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第8、9期。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11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象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12余扶危、张剑:《洛阳金谷园车站11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04期。
    1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14黄明兰:《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
    15李松:《淅川县下寺汉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16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邓县文化馆:《河南邓县发现汉空心画像砖》,《考古》1982年3期。
    17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乾元北街空心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18洛阳地区文管会:《宜阳县牌窑西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向阳肥料社汉代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20梁晓景:《洛阳金谷园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21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河南淅川汉画像砖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
    22乔栋、幕建中:《洛阳北邙45号空心砖汉墓》,《文物》1994年第7期。
    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仓西街两座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
    24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密县密新商场汉墓和陶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
    25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新郑山水寨沟汉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90年第1期。
    26河南省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另据《南阳汉代画像砖》,通过对南阳发掘的48座画像砖墓进行研究,分为五型,其中20余座为空心砖和实心砖混合使用的墓葬。
    27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
    28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金谷园东汉墓(IM337)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
    29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邮电局372号西汉墓》,《文物》1994年第7期。
    30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5期。
    31刘洪淼、孙角云:《河南巩义市发现汉代五铢钱纹空心砖》,《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3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33赵清:《河南密县周岗汉画像砖墓》,《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
    3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博物馆:《河南新密市李堂画像砖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35赵清:《河南荥阳县康寨汉代空心砖墓》,《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
    3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九洲城西汉墓的发掘》,《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37史家珍;李娟:《洛阳新发现西汉画像砖》,《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
    3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C8M574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39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洛阳市文物上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441)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40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西汉墓》,《文物》2004年第11期。
    41沈天鹰:《洛阳出土一批汉代壁画空心砖》,《文物》2005年第3期
    4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365)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43www.smxdaily.com.cn/xbcf/2001/08/03/20010803cf0.htm
    4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康店叶岭砖厂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3期。
    45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火车站西汉墓(IM1779)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
    4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张就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12期。
    47 www.aynews.net.cn/Article/jrxw/200712/15988.html
    48 www.zkwh.gov.cn/news/view.asp?id=967
    47王寄生:《闻喜西官庄汉代空心砖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4期。
    50孔次青:《山东曲阜纪庄发现汉代空心砖》,《考古》1964年9期。
    51孙德润:《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2年第3期。
    52《襄汾县南寨汉空心砖墓》,《文物世界》1993年第1期
    53杨柳:《湖北老河口市出土汉代空心画像砖》,《考古》1996年第3期。
    54傅方笙;顾承银:《山东金乡县发现汉代画像砖墓》,《考古》1989年12期。
    55李启良;施昌成:《陕西平利县发现汉画像砖墓群》,《文博》1993年第2期。
    56张卉英:《甘肃甘谷县发现三方汉代画像砖》,《考古》1994年第2期。
    57刘卫鹏:《咸阳马泉镇西汉空心砖墓清理报告》,《文博》2000年第6期。58《山西集中发掘一批汉代空心砖墓葬》,新华网2002年1月19日。
    49 news.socang.com/2006/08/17/0208408789.html
    60 www.10van.com/html/News/SocialNewscoment/2008-12/20/081757835.html
    61《山西垣曲发现一处汉代古墓群》,新华网2009年3月24日。
    62李繁玲:《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167-168页。
    63《史记》一共把全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为:关中地区,豫州、究州地区,巴蜀地区,赵、燕、代地区,齐鲁地区,西楚、南楚地区,东楚地区,两广、越地区。详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一版。
    6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页。
    65俞伟超主编:《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将西汉早期的墓葬分为六个区,分别为关中地区、三晋两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汉、四川盆地、长沙和江淮)、山东北部及东部地区、北方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中北部)和辽东地区。
    66黄晓芬将汉代的墓葬共分为八个区域,即河南地域、长安周边地域、华北地域、山东地域、长江中游地域、长江下游地域、华南地域。参见氏著:《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7月。
    67刘庆柱、白云翔将汉墓分为十三个区域,分别是即关中地区,包括函谷关以西、陇山以东、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中原地区,以洛阳为中心,东至山东西境,西迄三门峡,北抵石家庄—太原一线,南至南阳:幽燕地区,今北起燕山、长城一线,南至河北保定、阜城、山乐陵、无棣一线,西自太行山余脉,尔达大海的区域:北方长城地带,包括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北部和甘肃东北部;东北地区,包括秦汉长城障塞以南的辽宁省境内,东至沈阳至抚顺间的西汉长城墩台线,东南抵鸭绿江右岸宽甸一带的燕汉长城,大体上以赤峰至秦皇岛一线为其西界;山东地区,指今天山东省:苏皖地区,指今天江苏、安徽两省境内江汉地区,指长江中游和汉水中、下游地区,即今湖北省境内的大部分辖地:湘鄂(江南)赣地区,包括今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和湖南、江西两省;东南地区,包括今浙江、附件和上海;岭南地区,指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川渝地区,指今四川省和重庆市;甘青宁地区,包括今甘肃全境、青海东部(青海湖以东湟水流域)和宁夏南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园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
    68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考古》2000年第7期第81-87页:
    69(明)曹昭著:《格古要论》,景明刻本《夷门广牍》卷六:
    70(明)曹昭著、舒敏编、王佐增:《新增格古要录》,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第3页;
    71(消)周亮上著:《书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第50页:
    72(清)张燕昌撰:《金石契》(清乾隆四十三年刻嘉庆增修本),见四库未收书辑刊编辑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 (史部第2辑第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第197页。
    73《故都旬刊》1946年第2期。
    74《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第21期,第30页。
    75《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4期。
    76《河南博物馆馆刊》1937年8月第11集。
    77俞平伯:《美人画砖拓本(附说明)》,1925年6月21日作,载1925年7月13日《语丝》(周刊)第35期。俞氏是知名的美术家,他尽管没有发现别人对砖的时代的认定的错误,但是《美人画砖拓本》的定名则是比较接近画像砖的称谓。
    78《中央日报》1937年第七版,《文物周刊》第二十九期。
    79《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80《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63页。
    81这组画像砖大约1916年前后出土于洛阳郊区的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墓砖从墓室中被拆出后,经经上海商人转手盗卖出中国。1925年,巴黎古董商卢芹斋(C. T. Loo)将竞拍所得的这组文物转赠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Otto Fischer, Die Chineseische Malerei der Han-Dynastie, Berlin:Neff Verlag,1931,pp.82-83,
    82北京考古学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函装一册,上下卷。前有顾廷龙撰文,论述汉圹砖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内容考辨等,后有编者短文,简述其事。书中所收全为各处(个人和单位)收藏拓片,以河南空心砖为主,其中上卷收拓片69幅,下卷收几何形纹砖拓片52幅,铺首砖拓片8幅,楼树砖拓片17幅,人物砖拓片11幅,货币砖拓片7幅,营造砖拓片12幅,车御砖拓片7幅,骑射砖拓片6幅。
    83线装二册 署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印行。
    84许敬参: 《河南省博物馆馆刊》,1937年第11期。
    85艺苑真赏社,上海1953年初版,1956年修订版。
    86《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87容庚:《汉武梁祠画像考释》,燕京大学出版社,1936年。
    88《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63页。
    89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1961年第11期。
    9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二队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由许顺湛、张超人、王润志作序。
    91氏编著:《洛阳西汉画象空心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5月版。
    92氏编, 《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30页。
    93开封地区文管会、密县文管会供稿,河南古代艺术研究会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94周到、吕品、汤文兴编,《河南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4月。
    95洛阳古墓博物馆黄明兰编著,《洛阳汉画像砖》,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
    96郑州市博物馆张秀清、张松林:中原石刻艺术馆周到编著: 《郑州汉画像砖》,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
    97薛文灿、刘松根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10月。
    98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99《文物》1979年第12期第61页。
    100《文物》1980年第3期。
    101《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
    102《四川文物》1989年第5期。
    103《考古》2000年第4期。
    104《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105《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3期。
    106《中原文物》1980年第3期。
    107《四川文物》1987年第1期。
    108《美术》1987年第4期。
    109《中原文物》1989第3期。
    110《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111《考古》1993年第8期。
    112《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113《美术研究》1999年第3期。
    114《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115《四川文物》2002第4期。
    116《美术之友》2003第3期。
    117《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4期。
    118《美术大观》2009年第4期。
    119滕固:《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载《张菊声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
    120氏著:《汉唐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56页。原载《文物与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17-227页。
    121《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122《四川文物》2001第1期。
    123《当代艺术》2008年第1期。
    124W. Fairbank. "A Structural Key to Han Mural Art.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no.1.p53.
    125《美术研究》1997年第2期。
    126《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
    127(美)贝格立著、奚国胜译、彭劲松校: 《商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起源和发展》, 《南方文物》2009年第1期。
    128氏编: 《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30页。
    129氏著:《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77页。
    130《中国画像砖全集河南画像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页。
    131李文杰:《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哉国晚期空心砖工艺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678页。
    132原文载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6.No.1,March.1941.王世襄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1-60页,1945年10月。
    133氏著:《汉唐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利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56页。原载《文物与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17-227页。
    134邢义田著:《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2011年月版,第47页。
    135同上,48页。
    136载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中国汉画研究》(第二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252页。
    137(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版。
    138Anthony J. Barbieri-Low, 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139(日)菅野惠美:《中国汉代墓葬装饰の地域的研究》,勉城出版2012年。
    140(美)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第16页。
    141通常以公元前206年为汉元年,但是刘邦称帝是在汉五年(前202)二月,此前为汉王,由项羽在前206年大封诸侯时所封。另外要注意的是,因秦及汉初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故汉元年是从前207年十月进咸阳降子婴开始计算的,但汉元年的大部分月份都在前206年。
    142元始五年十二月(5年),王莽鸩杀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以两岁的孺子婴为帝位继承人。并挟元帝王皇后封他为“摄皇帝”。公元6年五月,王莽再晋为“假皇帝”,年号居摄。公元九年(始建国元年)元旦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新”
    143徐承泰编著:《中国考古学(二)·秦汉部分》,武汉大学考古学讲义未刊稿。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把秦和两汉从考古学的角度分为6期,即秦和西汉前期,从秦始皇统一到西汉的景帝约80年;西汉中期,从汉武帝到昭帝约70年:西汉后期,从汉宣帝到平帝,共约70年:新莽时期,包括孺子婴的居摄年间和此后刘玄的更始年间,并可将重新发行五铢钱的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以前的东汉初期也包括在内,前后共约35年;东汉前期,从汉光武帝到和帝,共约70年;东汉后期,从汉安帝到献帝的初平年间,共约90年。该书把东汉的历史从考古学的角度分为前期和后期,而很多考古发掘报告对东汉的材料分期分为三期,如《洛阳烧沟汉墓》中把发掘的东汉墓葬分为早、中、晚三期。相比较而言,我认为徐先生的分期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说更为适用。
    144王彦民等:《郑州人民公园秦、汉墓发掘简报》,载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一)》,第745页。
    145郑州市级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九洲城西汉墓的发掘》,《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49-55页
    14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西汉墓》,《文物》2004年第11期。
    14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第30页。
    148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第30页。
    149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乾元北街空心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第5页。
    15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8-9期第19页
    15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巩义万宝苑昱盈阁公寓汉墓群发掘报告》,《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15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康店叶岭砖厂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3期。
    155第一型五铢钱的直径为2.3厘米,第二型2.2-2.3厘米,第三型2.1和2.3厘米,第四型2.3厘米,第五型2.2厘米。见《洛阳烧沟汉墓》第215-224页。
    15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15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画像空心砖墓》,《考古》1963年第11期。
    15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向阳肥料社汉代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15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仓西街两座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
    160赵清:《河南密县周岗汉画像砖墓》,《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161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新郑山水寨沟汉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90年第1期。
    162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密县密新商场汉墓和陶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
    163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像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164洛阳地区文管会:《宜阳县牌窑西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165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邙45号空心砖汉墓》,《文物》1994年第7期。
    166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6期。
    16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168二里岗M33称为桃形纹;布厂街M1、M4,南关M159,北二街M5称为麟趾纹。
    17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上),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
    17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第40页。
    17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28页
    17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文物精华玉器》,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4年11月第1版。
    174汤兆基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6页.
    17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下),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图版三六。
    176林寿晋:《战国细木工榫结合工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178麦英豪、黄淼章、谭庆芝:《广州南越王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版第51页。
    179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2期。
    180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8期。
    18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8版第286页。
    182发掘报告尚未发表。
    183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84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考古》1979年第4期。
    185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
    186汉代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是纸在他改进以前已经出现了。
    187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188罗福颐、王人聪:《印章概述》,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页。
    189曹锦炎:《古代玺印》,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6页。
    190曹锦炎:《古代玺印》,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77页。
    191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2006年3月版第100页。
    192同上,第268页。
    193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丛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86页。
    194(春秋)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9页。
    19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33-54页。
    19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发现战国时期大型制陶作坊遗址》,《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第4--8页。
    197 Derk Bodde," The Idea of Social Class in Han and Pre-Han China", in W.L.Idema and E.Zurcher ed., Thought and Law in Qin and Han China, Leiden:E. J. Brill,1990, pp.41-42.
    198(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十一,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365页。
    199吴毓江撰,孙启志点校:《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第255页
    200吴毓江撰,孙启志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第66页。
    201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99页。
    202 Derk Bodde,"The Idea of Social Class in Han and Pre-Han China", in W.L.Idema and E.Zurcher ed.. Thought and Law in Oin and Han China,Leiden:E. J. Brill,1990,pp 26-41.
    203《汉书·食货志》
    204曹焕旭:《中国古代的工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页。
    20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九洲城西汉墓的发掘》,《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第49页。
    20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一队张湘:《洛阳新发现的西汉空心画像砖》,《文物》1990年第2期第61页。
    207李献奇、杨海钦:《洛阳又发现一批西汉空心砖墓》,《文物》1993年第5期。
    208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像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20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汉画像空心砖墓》,《考古》1963年第11期。
    21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8-9期。
    21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212《新安县李村1号北宋壁画墓》,载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8页
    213《山西通志》卷三十
    214《太平县志》
    215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1301贞。
    216郭沫若:《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载氏著《天地玄黄》,新文艺出版社,上海,1954年。
    217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9月版,第126页
    218史景成:《考工记之成书年代考》,《书目季刊》1971年春季第5卷第3期,台北。
    219夏纬瑛:《周礼书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79年。
    220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1页。
    221王燮山:《“考工记”及其中的力学知识》,《物理通报》1959年第5期。
    222《考工记》,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第10页。
    22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张就慕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12期。
    224(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225洛阳古墓博物馆、黄明兰编著:《洛阳汉画像砖》,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6页。
    226李文杰:《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战国晚期空心砖工艺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678--688页。
    227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77页。
    229(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230(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231王壮飞:《制砖》,《建筑月刊》1934年年第2卷第10期。以下烧砖过程的描述均从王壮飞的文章中概括而来。
    23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九洲城西汉墓的发掘》,《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第49-55页。
    23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8、9期第22页
    23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第43页。
    23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仓西街两座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第86页。
    236邢义田:《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载氏著《画为心声》,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第48页。
    237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238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和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69页。
    239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1961年第11期。
    240杨泓:《汉唐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56页。
    241(日)菅野惠美:《中国汉代墓葬装饰の地域的研究》,勉城出版2012年。
    244夏鼐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华书局2009年9月版第62页。
    24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46陈直校正:《三辅黄图·未央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
    24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安铁门镇西汉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248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24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25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365)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251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页。
    252左右两个墓室一共出土的数量。
    253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页。
    255阎根齐主编:《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256洛阳地区文管会:《宜阳县牌窑西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258李献奇、杨海钦:《洛阳又发现一批西汉空心砖》,《文物》1993年第5期。
    259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2页。
    26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长葛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华夏考古》1992年第1期。
    262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
    263沈天鹰:《洛阳出土一批汉代壁画空心砖》,《文物》2005年第3期。
    26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5期。
    265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2页。
    266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87页.
    267陈少丰、宫大中:《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艺术》,《考古》1977年第6期。
    268陈少丰、宫大中:《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艺术》,《考古》1977年第6期。
    269邢义田:《汉代壁画的发展和壁画墓》,载氏著《画为心声》,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第27页。
    27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271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54页。
    272同上,第55页。
    273郭沫若:《洛阳韩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1964年第02期。
    274孙作云:《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傩仪图——打鬼迷信、打鬼图的阶级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
    275李继闵著:《九章算术校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191页。
    276(唐)李淳风等注释:《孙子算经》,卷中。
    277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第98页。
    278班固撰、颜师吉注:《汉书·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2月版第1690页。
    279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版第146页。
    280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版第34页。《积古斋钟鼎款识》卷十:建安弩机有“所市八千五百”铭文。《贞松堂集古疑问续集》:“东郡白马十石弩机,直八千。
    281王仲荦:《金泥玉屑从考》,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版第9页。
    282阎步克著:《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08页。
    283(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433页。
    284李继闵著:《九章算术校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347页。
    28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一上,第18页。
    286(汉)应劭撰、陈立疏证:《白虎通义》,万有文库第13页。
    28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8页。
    288同上,第12页。
    289关于士的阶层的变化详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9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93页。
    291以上详见余英时《土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92李如森:《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293李如森:《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29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第1543页
    295(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381页。
    296王凯旋编著:《秦汉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25页。
    297(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第1633页。
    29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299杨泓著:《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300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92页。
    301郭彧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第384页。
    302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1-262页。
    303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认为三晋地区是战国晚期空心砖墓最早出现的地区。
    304黄晓芬认为:“郑州、洛阳周边还发现有战国晚期的空心砖墓,代表西汉建造空心砖墓之滥觞。”参见氏著:《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7月版第99页。
    305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徐承泰认为,战国中期开始,在郑州一带出现了空心砖墓。见徐承泰编著:《中国考古学通论(三)·战国秦汉部分》讲义第13页。
    306瓯燕认为洛阳汉代空心砖墓是承袭战国时期韩国的空心砖墓而来,见《洛阳汉墓之管见》,载《洛阳考古四十年——一九九二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7《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400页)认为“战国以来,空心砖墓便在郑韩地区出现并流行,而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胡进驻(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东周郑韩墓葬研究》55页)则明确地提出“空心砖椁墓基本可以确定是战国晚期韩国人所创。并且在战国晚期时,只流行于韩国境内。”另外,在郑韩故城从事考古发掘20余年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俊才研究员,曾在郑韩故城发掘过大量空心砖墓,他更认为空心砖墓起源于战国中期的郑韩故城。
    30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上),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3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1页。
    3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3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上),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444页。
    313董睿:《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墓葬建筑材质和内部空间的转变及社会原因》,《郑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145-150页。
    314(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913页。
    315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
    3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版第851页。
    310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西亚斯东周墓地》,大象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42页。
    318马俊才、祝贺:《河南新郑胡庄韩王陵考古发现概述》,《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319(汉)班闻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印第1555页。
    320(汉)司马迁撰,(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3271页。
    321唐汝明、卫广扬、徐全章:《安徽天长县汉墓棺椁木材构造及材性的研究》,《考古》1979年第4期。
    322吴达期、徐永吉、邹厚本:《高邮神居山二号汉墓木材的鉴定》,《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323(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3270页。
    324(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3263页。
    3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326蔡全法、马俊才:《郑州市郑韩故城韩宫城遗址》,文物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年第204页。
    32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页。
    328同上
    329杨伯峻注解:《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235页
    330关于这个问题,余英时在《土与中国文化》中论述十分详细。
    33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页。
    332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10、211页。
    333木椁墓外椁板的厚度大致在14-16厘米左右,如安徽六安市白鹭洲战国墓M566,见《考古》2012年第5期29页。空心砖墓四壁空心砖的厚度一般在14-18厘米左右。二者厚度的接近我想不是偶然,可能后者有仿前者的可能性。
    334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2—94页。
    3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3页。
    336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
    337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4页。
    338同上,第51页。
    339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49页。
    340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49页。
    34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印第1106页。
    342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33页。
    343同上。
    344(美)巫鸿:《从“庙”到“墓”——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载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版第550页。
    34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46-81页。
    34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8月版第52页。
    347杨天宇撰:《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57页。
    348(美)巫鸿:《马王堆再思》,载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版第109页。
    349(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版第22页。
    350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西汉墓》,《文物》2004年第11期。
    35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35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第8、9期。
    353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象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35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汉画象空心砖墓》,《考古》1963年第11期。
    35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35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第8、9期。
    357吴曾德,肖亢达:《就大型汉代画像石墓的形制论“汉制”——兼谈我国墓葬的发展进程》,《中原文物》1985第3期。
    358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象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359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7页。
    360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页。
    36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6年3月印第150页。
    36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电子版第587页。
    363(汉)刘熙著:《释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页。
    364郭彧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第384页。
    365(南唐)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148页。
    366(晋)郭璞著,(宋)邢昺疏,李传书整理,徐朝华审定,《尔雅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24页。
    367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757页。
    368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7月版第2页。
    369(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版第27页。
    370郑州博物馆编著:《郑州新通桥汉画像砖艺术》,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74页
    371《墨子》,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一版第47页。
    372《四书章句集注·孟子》,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一版第368页。
    37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生活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16页
    375谷闻:《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带装饰部位》,《文物》1977年第6期第67页
    376郑岩:《关于汉代丧葬画像观者问题的思考》,载氏著《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版第164页。
    377贺西林:《从长沙楚墓帛画到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图像理路》,载《艺术史研究(5)》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46页。
    378如在向阳M2上人物御龙画像位于门扉的中间靠下位置,在新通桥空心砖墓墓壁的两块空心砖上都有连续模印的人物御龙画像。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月第1版;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
    [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9月第1版;
    [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宋]洪适:《隶释·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第1版;
    [明]曹昭撰,杨春俏编著:《格古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1版;
    [明]王佐撰:《新增格古要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
    [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9月第1版;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第1版;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第1版;
    [清]张燕昌撰:《金石契》(清乾隆四十三年刻嘉庆增修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编辑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史部第2辑第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
    [清]王先谦撰:《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1版;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清]周亮工著,朱天曙编校整理:《周亮工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杨伯峻注解:《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
    吴毓江撰,孙启志注解:《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1版;
    李继闵著:《九章算术校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徐元浩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杨天宇撰:《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何清谷校释:《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1版;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黄寿祺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1版;
    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闻人军译注:《考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语丝》1925年7月13日(周刊)第35期;
    王壮飞:《制砖》,《建筑月刊》1934年年第2卷第10期;
    许敬参:《汉朱书圹砖小记》,《河南省博物馆馆刊》,1937年第11期;
    《中央日报》1937年第七版,《文物周刊》第二十九期;
    《故都旬刊》1946年第2期;
    《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1932年12月第30期。
    王寄生:《闻喜西官庄汉代空心砖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4期;
    冯汉骥:《论盘舞》,《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于豪亮:《祭祀灵星的舞蹈画像砖的说明》,《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安铁门镇西汉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王燮山:《“考工记”及其中的力学知识》,《物理通报》1959年第5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8-9期;
    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1961年第11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画像空心砖墓》,《考古》1963年第1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贺官保:《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考古》1964年第8期;
    孔次青:《山东曲阜纪庄发现汉代空心砖》,《考古》1964年9期;
    周到:《河南新野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考古》1965年第1期;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通桥汉代画象空心砖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文物》1973年第7期;洛阳博
    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6期;
    余扶危、张剑:《洛阳金谷园车站11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04期;
    黄明兰:《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考古》1979年第4期;
    唐汝明、卫广扬、徐全章:《安徽天长县汉墓棺椁木材构造及材性的研究》,《考古》1979年第4期;
    刘志远:《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文物》1979年第12期;
    蒋英炬:《汉画执棒小考》,《文物》1980年第3期;
    周到等:《河南汉画像砖的艺术风格与分期》,《中原文物》1980年第3期;
    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
    李松:《淅川县下寺汉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孙德润:《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2年第3期;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邓县文化馆:《河南邓县发现汉空心画像砖》,《考古》1982年3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乾元北街空心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张湘:《中国山水画渊源浅谈》,《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吴达期、徐永吉、邹厚本:《高邮神居山二号汉墓木材的鉴定》,《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洛阳地区文管会:《宜阳县牌窑西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向阳肥料社汉代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高文:《浅谈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四川文物》1987年第1期;
    梁晓景:《洛阳金谷园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张秀清:《郑州汉代画像砖艺术》,《美术》1987年第4期;
    罗伟先:《对“收获播种”画像砖的再探索》,《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8期;
    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的出土与研究》,《中原文物》1989第3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仓西街两座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
    李卫星:《四川彭县“泗水捞鼎”画像砖质疑》,《四川文物》1989年第5期;
    傅方笙、顾承银:《山东金乡县发现汉代画像砖墓》,《考古》1989年12期;
    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新郑山水寨沟汉画像砖墓》,《中原文物》1990年第1期;
    河南省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
    尤振尧:《苏南地区东汉画像砖墓及其相关问题的探析》,《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密县密新商场汉墓和陶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金谷园东汉墓(IM337)发掘简报》,《文物》1992 年第12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5期;
    宋治民:《论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3年第8期;
    《襄汾县南寨汉空心砖墓》,《文物世界》1993年第1期;
    李启良、施昌成:《陕西平利县发现汉画像砖墓群》,《文博》1993年第2期;
    吕劲松:《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5期;
    张卉英:《甘肃甘谷县发现三方汉代画像砖》,《考古》1994年第2期;
    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河南淅川汉画像砖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邮电局372号西汉墓》,《文物》1994年第7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邙45号空心砖汉墓》,《文物》1994年第7期;
    赵清:《河南密县周岗汉画像砖墓》,《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刘洪淼、孙角云:《河南巩义市发现汉代五铢钱纹空心砖》,《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杨柳:《湖北老河口市出土汉代空心画像砖》,《考古》1996年第3期;
    赵清:《河南荥阳县康寨汉代空心砖墓》,《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
    郑州市级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九洲城西汉墓的发掘》,《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简·詹姆斯著,贺西林译:《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美术研究》1997年第2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博物馆:《河南新密市李堂画像砖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张淑霞:《许昌汉魏画像砖、石的特点及艺术价值》,《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黄雅峰:《河南汉画像砖艺术特色分析》,《美术研究》1999年第3期;
    蔡全法、马俊才:《郑州市郑韩故城韩宫城遗址》,文物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年;
    孟庆利:《汉墓砖画“伏羲、女娲像”考》,《考古》2000年第4期;
    刘卫鹏:《咸阳马泉镇西汉空心砖墓清理报告》,《文博》2000年第6期;
    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考古》2000年第7期;
    王建纬:《弋射·收获图与中国山水画》,《四川文物》2001第1期;
    刘兴林:《汉代“薅秧画像砖”再认识》,《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袁曙光:《四川汉画像砖的分区与分期》,《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魏学峰:《四川汉代画像砖的艺术价值论》,《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C8M574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发现战国时期大型制陶作坊遗址》,《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
    王翠云:《洛阳汉代画像砖艺术》,《美术之友》2003第3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365)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2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火车站西汉墓(IM1779)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西汉墓》,《文物》2004年第11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巩义万宝苑昱盈阁公寓汉墓群发掘报告》,《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王苏琦:《四川汉代“龙虎座”西王母图像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
    沈天鹰:《洛阳出土一批汉代壁画空心砖》,《文物》2005年第3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康店叶岭砖厂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3期;
    陈成军:《河南新野画像砖戏车图像考议》,《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3期;
    史家珍;李娟:《洛阳新发现西汉画像砖》,《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
    徐时程:《论汉画像砖艺术的绘画性特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4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张就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12期;
    高雅丽:《从中国画浅说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当代艺术》2008年第1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吉利区汉墓(C9M2441)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马俊才、祝贺:《河南新郑胡庄韩王陵考古发现概述》,《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李艾东:《浅析四川地区东汉画像砖的内容与形式》,《美术大观》2009年第4期;
    王思礼、赖非、丁冲、万良:《山东微山县汉代画像石调查报告》,《考古》1989年第8期;
    河南省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
    邹城市文物管理处:《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文物》1994年第6期;
    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考古》1999年第6期;
    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大庙晋汉画像石墓》,《文物》2003年第4期;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2期;
    [美]贝格立著、奚国胜译、彭劲松校:《商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起源和发展》,《南方文物》2009年第1期;
    史景成:《考工记之成书年代考》,《书目季刊》1971年春季第5卷第3期。
    王树柟:《汉魏六朝砖文》(线装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印行;
    容庚著:《汉武梁祠画像考释》,北京:燕京大学出版社,1936年;
    郭若愚编著:《模印砖画》,上海:艺苑真赏社,上海1953年初版,1956年修订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编著:《郑州二里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8月第1版;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二队编:《河南出土空心砖拓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
    湖北省博物馆编著:《随县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黄明兰编著:《洛阳西汉画象空心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开封地区文管会、密县文管会供稿,河南古代艺术研究会编辑,河南省考古学会古代艺术研究会编:《密县汉画像砖》,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12月第1版;
    周到、吕品、汤文兴编:《河南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洛阳古墓博物馆、黄明兰编著:《洛阳汉画像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郑州市博物馆张秀清、张松林;中原石刻艺术馆周到编著:《郑州汉画像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南阳文物研究所编:《南阳汉代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主编,吕品编著:《中岳汉三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河南省文物局编制:《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 地图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薛文灿、刘松根编:《河南新郑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全二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杏园东汉墓壁画》,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8第1版;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黄明兰、郭引强编著:《洛阳汉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阳主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代铜器窖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韩保全、程林泉、韩国河编著:《西安龙首原汉墓》,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郑州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郑州古墓壁画精选》,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全8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阎根齐主编:《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河村(全两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高文、王锦生编著:《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香港:国际港澳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河南博物院编著:《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王稼句:《中国现代名家读画美文》,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马汉国主编:《微山汉画像石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张松林主编,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西汉礼制建筑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都咸阳考古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3月第1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程林泉、韩国河、张翔宇编著:《长 安汉墓》(上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南郊秦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张长寿、殷玮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二十世纪郑州考古》,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汤兆基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麦英豪、黄淼章、谭庆芝著:《广州南越王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1月北京第1版;
    《中国画像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砖全集》(全3册),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全3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门峡向阳汉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移民局、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著:《郧县老幸福院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曾国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郑州博物馆编著:《郑州新通桥汉画像砖艺术》,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唐安国相孺人壁画墓发掘报告》,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南越宫苑遗址——1995、1997年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程林泉、张翔宇、张小丽、王久刚编著:《西安东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著:《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百泉、郭柳与山彪》,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编著:《永城黄土山与酂城汉墓》,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编著:《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编著:《南阳丰泰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8月第1版;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发掘报告》(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下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南阳镇平程庄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淅川东沟长岭楚墓群》,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淅川刘家沟口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第1版;
    贺西林、郑岩主编:《中国墓室壁画全集1·汉魏晋南北朝卷》,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李久昌主编:《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2011年5月第1次印刷;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新乡老道井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第1版;
    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编著:《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全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郑西亚斯东周墓地》,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黄雅峰主编:《汉画像砖发掘报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全十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郭沫若:《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载氏著《天地玄黄》,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第1版;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9月第1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1版;
    罗福颐、王人聪:《印章概述》,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63年7月第1版;
    林寿晋:《战国细木工榫结合工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第1版;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 版;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1版;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美]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
    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6年6月第1版;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美]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孙机:《汉代物质资料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第1版;
    王学理:《秦物质文化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河南考古四十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第1版;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曹焕旭:《中国古代的工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4月第1版;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1版;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杨育彬、袁广阔主编:《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第1版;
    [奥]阿洛瓦·里格尔著,刘景联、李薇蔓译,邵宏校:《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美]张光直:《青铜挥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扬之水:
    《诗经名物新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郭静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信立祥: 《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杨树达: 《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李济:《安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范毓周、孙华、韦正、梅建军审定:《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增订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 版;
    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曹锦炎:《古代玺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李京华:《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第二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7月第1版;
    王良田:《西汉梁国》,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刘东校:《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李零:《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英]科林·伦福儒、[英]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颜娟英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美术与考古》,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7月第1版;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1版;
    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侯旭东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1版;
    杨爱国:《幽明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王伊同著:《五朝门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
    李京华:《李京华文物考古论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葛兆光: 《古代中国的思想、历史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劳斡:《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编:《汉长安城遗址研究》(上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张柏春、李成智主编:《技术史研究十二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阎崇东:《两汉帝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杨泓:《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1版;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王家范:《史家与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李零:《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7年8月第1版;
    曹意强、麦克尔·波德罗主编:《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杨泓:《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日]川胜义雄著,徐谷芃、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1版;
    黄冕堂编著:《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黄展岳;《先秦两汉考古论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美]夏含夷:《远方的时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美]巫鸿:《美术史十议》,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
    [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日]佐竹靖彦:《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1版;
    [美]杨晓能著,唐际根、孙亚冰译:《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第1版;
    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逯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 店,2008年12月第1版;
    [美]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发现我们的过去—考古学》(第三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
    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
    [澳]文青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徐克谦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美]巫鸿著,文丹译,黄小峰校:《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美]巫鸿著,梅枚、肖铁、施杰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1版;
    [日]守屋美都雄著,钱杭、杨晓芬译:《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颜娟英主编:《中国史新论:美术考古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第1版;
    宿白:《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美]艾兰,张海晏等译:《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第1版;
    [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第1版;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
    邢义田: 《地不爱宝——汉代的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
    邢义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 版;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第1版;
    吕宗力:《汉代的谣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王爱和著,金蕾、徐峰译,徐峰校:《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美]伊佩霞著,范兆飞译:《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研究——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美]艾兰著,杨民等译:《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第1版;
    [美]杜卜、文以诚著,张欣译:《中国艺术与文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8月第1版;
    巫鸿、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美]艾兰著,汪涛译:《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版;
    [英]罗森著,邓菲、黄洋、吴晓筠等译:《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1年12月第1版;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赖德霖:《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赖德霖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易晴:《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郑岩:《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美]巫鸿著,肖铁译,巫鸿校,:《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美]伊沛霞、姚平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上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美]伊佩霞、姚平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CHINA Dawn of Golden Age,200-750 AD, The Metropolit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2005.
    W.Fairbank, A Structural Key to Han Mural Art,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artin J.Powers, 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John Major, Heaven and Earth in Early Han Thought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of the Huainanz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Mark Edward Lewis,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Mark Edward Lewi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Lillian Lan-ying Tseng, Picturing Heaven in Early China, Cambri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2011.
    Eugene Yuejin Wang (汪悦进),Ascend to Heaven or Stay in the tomb?——Painting in Mawangdui Tomb 1 and the Virtual Ritual of Revival in Second Century B.C.E China, Amy Olberding, Philip J.IvenHoe eds., Mort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11.
    Wilma Fairbank, Adventures in Retrieval——Han Murals and Shang Bronze Mol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schusetts.
    Anthony J. Barbieri-Low, 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Otto Fischer, Die Chineseische Malerei der Han-Dynastie, Berlin:Neff Verlag,1931.
    The Mediation of Ornament, The 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1989
    Bollingen Series XXXV-3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