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职业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国家公务员的各种基本运行机制逐步确立起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公务员职业化程度不够,甚至尚未实施职业化进程。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公务员制度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外环境都对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政府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的浪潮为我国的行政改革以及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因此,中国公务员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公务员必须走职业化之路。基于江苏公务员调查,结果也支持了中国公务员必须加快职业化进程和职业化建设这一结论:在对公务员是否应该职业化的思考中,89%的被调查公务员认为公务员应该职业化。
     新公共管理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对政府行政体制的彻底检讨,各国政府希望用最少成本换取更多实效的高效率的需求。从公务员职业化的动机机制角度看,新公共管理和国家绩效管理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务员职业化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公务员的职业化问题源起于韦伯的科层制,公务员职业化是科层制官僚化的内在核心要求。从中国行政改革进程看,公务员职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公务员职业化与市场化和公务员的专业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公务员职业化的重要性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公务员职业化是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其二,公务员职业化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其三,公务员职业化是政府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其四,公务员职业化也是响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必然要求。论文认为,在公务员职业化管理中必须继续强调党政分离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因为只有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才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也体现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视激励、鼓励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
     基于此,论文构建了以职业化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为主线的两条职业化体系框架,认为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即是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以公务员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以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流程为横向体系的整合系统框架。其中,职业化横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流程式的模块:公务员职业化的录用和配置机制、公务员职业化的培训机制和公务员职业化的激励与考核机制;职业化纵向体系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而,论文构建以公务员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化评价体系和职业化指数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最后以法官职业化为案例对公务员职业化的现实和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法官职业化体系完善的建议。
After the nearly ten years development, each kind of basic mechanism of national civil servant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 of which the core question lays in the civil servant professinalization degree to be insufficient, even not yet implemented professinonal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China civil servant's regulations are to face the rec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gardless of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or the overseas environment, all are set a higher request and the challenge to the civil servant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global scope government reform as well as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 reform tide has provided the best benchmarking for our country administrative reform as well as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 development. That is to sa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ing had made the Chinese civil servant have to walk on the road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lso this point is supported by the survey based on the Jiangsu civil servant: fac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o professionalization or not, 89% investigated approve the point that Chinese civil servant should be professionalized.
     NPM(new public management) is come from the revolution of government in west for the efficiency of servant. Looked from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motive,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national achievements in management and th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intrinsic driving influence. On the other hand, bureaucracy is the core concept in his ideas, so the bureaucracy is professionalization's core intrinsic request in the Chinese civil servant professinalization.
     The Chinese civil servant professionalization'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lso manifests in four aspects: First, profession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y request which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legally rules a nation; Secondly, professionalization prevents the corrupt effective way; Thirdly, professionalization is the government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the main way; Finally, professionalization also is the response public depart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inevitably request.
     Based on these points, the paper has taken professionalization from the crosswise system and the longitudinal system as two master lines as professionalization system frames. The civil servant professionalization system is based on th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dea, taking official ability quality model as foundation, and tak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re flow as crosswise system conformity system frame. Among them, the crosswise system of professionalization mainly includes three class formulas: professionalization hiring with disposition mechanism, professionaliz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drive and inspection mechanism; professionalization longitudinal system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d professional skill. Then, the paper constructs three factors as the cor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ization, such as the official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the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The paper finally studie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case of judge and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judge professionalization.
引文
1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页
    2 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2月2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664—665页
    3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58—259页
    4 关于怒江问题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有人量资料,可参考《怒江之争:发展模式的选择之痛》,原松华,《中国投资》,2005年,http://xz.bokee.com/95/2005-07-16/28783.html
    5 如何降低政府决策失误的成本?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wh/200308150222.htm
    6 一般对bureaucracy的翻译有做科层制、官僚制度、官僚体系等名词,本文主要以科层制称之。
    7 此处指的“终身制”,依本人对韦伯官僚体制理论的认知,认为应理解为“常任制”,其与过去国内于部人事制度中所为人非议的“干部终身制”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前者着重于对职位的固定性与不受私人意志影响而变动之保障;后者指对于传统国家干部职务“能进不能出”、缺少正常的离退休制度而有“做到死”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8 公务员不是“干部”而是“公仆”,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6/3089246.html
    9 关于职业化的讨论整理自白琰,东方大成管理咨询公司顾问http://www.chinavalue.net/trackback.aspx?tbid=14364
    10 闽南企业管理网www.mnqg.com出处:中央财经大学,2005-5-26
    11 《简明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43页。
    1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308-309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26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160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478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479
    19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5-376页;第371页。20 在巴黎公社的组织机构上,上设公社委员会,下设十个分委员会,分别是: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外交委员会、司法委员会等。公社委员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它是立法与行政统一机关。公社原有86名委员,但到4月初,因有梯也尔派、甘必大派等21人拒绝参加公社,布朗基又被捕,故公社委员会实有64人。公社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以上十个委员会分管各部门工作,其委员都是公社社员,设主席一人主持各部门工作,并按时向公社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执行委员会:执行公社的法令和其他委员会的决定,是一个常设机构,具体代表公社,其成员由九个专门委员会负责人组成,共九名委员。军事委员会:掌管国民自卫军,武器装备和供应事宜,共七名委员。治安委员会:任务是负责共和国的安全和监视任何行迹可疑的分子,是人民警察机关,共七名委员。外交委员会:任务是负责对外联络,也处理各地公社的联系问题,共七名委员。司法委员会:任务是司法工作,管理一切诉讼案件,共七名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负责改革学校教育事业,任务是草拟关于实行完全非宗教性义务免费教育的一般法令,共九名委员。粮食委员会:掌管首部的粮食事宜,清查各商店所存的一切物品,共七名委员。劳动和交易委员会:负责公共工程和贸易,设法提高工资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同外国的贸 易往来,共八名委员。财政委员会:任务是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巴黎的预算,负责征收税款和银行的事务,共五名委员。(选自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5-376页;第376页。
    22 官僚制所代表的并非公共性的利益,而是特殊性的利益,事实上是某种特殊支配阶级的工具,不过穿上了一层神秘的掩饰外衣。而这层特殊阶级通常便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是建立于纯粹的经济过程,资本的扩张与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是透过市场交换的基础。这一经济而非政治的过程,是在市民社会中达到的,国家机器本身的原则是维持秩序与为财产权提供保障,这样一来,资产阶级无须自己直接控制国家,便可在国家机器的体系下实行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而官僚体制实际上便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并更进一步地确保了其在市民社会中统治地位。
    24 最能证明政府官僚活动增长的莫过于政府编制人数的增长:美国联邦政府的文职官员从1821年的七千人一直增长到1921年的五十多万,到了1977年,这个数字又高涨到二百七十五万。这一增长率远远超过了联邦政府官僚们所服务的人口增长率(哈利维:1998,162-163)。
    2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29 美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根据天尊卓越法务活动部资料,http://www.tz-law.com/,收集整理
    30 英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根据天尊卓越法务活动部资料,http://www.tz-law.com/,收集整理
    31 日本公务员制度主要根据天尊卓越法务活动部资料,http://www.tz-law.com/,收集整理
    32 法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根据天尊卓越法务活动部资料,http://www.tz-law.com/;法国国立里昂行政学院院长高米内第教授、国立梅茨行政学院院长波尔姆斯教授报告,介绍法国公务员制度,http://spa.hust.edu.cn2003-5-27,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在线等资料收集整理。
    33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3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35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36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37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2月6日)。
    38 “三个代表”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的。同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隆重开幕,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9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40 关于各种模式的详细说明参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43 [美]帕特里夏·英格拉姆.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4 [美]罗纳德·桑德斯.美国的公务员队伍:是改革还是转型[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5 对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参考自,陈振明,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No.2
    46 [美]盖·彼得斯.欧洲的公共行政现代化:-种北美视角的分析[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7 [美]罗纳德·桑德斯.美国的公务员队伍:是改革还是转型[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8 [美]帕特里夏·英格拉姆.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9 [英]温森特·怀特.欧洲的公共行政现代化:英国的个案分析[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50 [英]温森特·怀特.欧洲的公共行政现代化:英国的个案分析[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51 田兆阳.美国行政改革走趋势[J].中国公务员,1999,(3)
    52 周建国、王云骏,《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与融合:对中国公共行政发展趋势的思考》,载童星、张鸿雁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53 许庆瑞、郑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22(4)
    54 Wrigh P, Mcmaha 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2, (18):295-230
    55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 R.S. Schule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inking the people with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ummer, 1992
    58 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59 参见朱慈蕴:《职工持股立法应注重人力资本理念的导入》,原载《法学评论》。
    60 参见李宝元著:《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61 参见李宝元著:《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62 参见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63 详细参见吴志华:《把合适的人选用在合适的位置上》,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12月29日,第6版。
    64 许庆瑞、王勇,《知识员工的能力及其测度》,载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新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3-79
    65 Mclagan. Competency Model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80, December: 22-26
    66 McClellan.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 1-40
    67 仲理峰,时勘,胜任力特征研究的新进展,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69 何颖.科学化: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关键[J].学术交流,2001,(1):23—25。
    70 此处的“分类”与其他多数著作、论文在论述公务员的分类时的含义范围有所不同,即不仅指西方的两官分途:将公务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而且还包括了公务员的分类管理: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把分类管理制度也作为本节内容予以论述,是为行文的方便。但少数著作认为分类包含政务官与事务官、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此例可参见徐银华等编著:《公务员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71 柳捷/杨成炬.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本土性资源解析.社会科学家.2004年9月(第5期):60-64
    72 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历史可能性的证明[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2)
    73 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分公务员为政务官与事务官,这与国民党所实行的一党政治没有达到独占垄断的程度密切相关。那时,事务官有无党籍,无关紧要;即使在政务官中,非党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对政治资源的有限控制正是国民党党治脆弱性的表现。详文见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212页
    74 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商务印书馆,2003.50;89-115
    75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三章“职位分类”以专章的形式规定职务分类,1994年1月11日,人事部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然而,就在规定职位分类的同时,确立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分类,并分公务员为十二等共十五级。笔者认为这与过去九品十八级的分类一样,是品位分类的表现。
    76 徐银华.公务员法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77 王金华.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87-90
    78 廖泉文.人力资源考评系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79 王元瑞.党政领导人才的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1 唐宁玉.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2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课题组.企业及市场化与湖北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02(2):4
    83 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九五”预测[J],湖南经济,1999(2):4.
    84 赖荣.转型期经营者职业化进程评价[J].财经科学,2002(2)
    85 Berle A, 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M].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87 刘云:《我国法官制度改革:动因、目标与实现方式》,载《硕士论丛.民诉法学(第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版
    88 郭晓彬:《试论法官同质化》,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89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90 刘云:《我国法官制度改革:动因、目标与实现方式》,载《硕士论丛.民诉法学(第1辑)》,中国检察出 版社,2002版
    91 赵展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页。
    92 龚刃韧著:《现代日本司法透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93 夏锦文:“法官精英化与法学继续教育”,《法学论坛》2002年第1期,第92-97页。
    94 王培韧:《法官能力之比较研究》,中国法官网,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62732
    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序言
    96 王洪祥:《论法官职业化》,2005年10月04日,http://appl.eastday.com/news/fazhi/indexgj.asp?pkey=1174
    97 李邦军和盛景明:《我国法官职业化的实现途径》,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98 徐军华:《我国法官职业化的现实障碍及其改革途径》,湖北社会科学,2004第8期。
    99 徐占峰:《法官职业化的制度障碍及对策》,《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6卷第1期
    100 徐纯志:《法官职业化的现实思考》,http://www.zhupao.com/content/326/329/3170.htm,2005-7-10
    101 徐纯志:《法官职业化的现实思考》,http://www.zhupao.com/content/326/329/3170.htm,2005-7-10
    102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391
    10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p36
    104 人民法院报[N].2002-09-20(3).
    10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34-35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列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2002年版.
    1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2 (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 (日)鹈饲信成.日本公务员法重庆大学出版社 1988
    4 (英)斯科特,伯恩斯.香港公务员.人类政策与实践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
    5 曹新等.WTO规则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 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7 程连昌,徐颂陶,戴光前.国家公务员制度操作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8 初尊贤.公务员管理入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9 丁建权.职位分类原理及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0
    10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1 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读.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12 郭用宪,黄卫平.比较公务员制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7
    13 洪芳宾.行政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14 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学习读本.法律出版社,2005
    15 胡仙芝.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应试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16 胡志刚等.国家公务员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6
    17 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8 金太军等.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9 黄卫平,谭功荣.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0 黄学贤.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1 江苏人事厅.国家公务员必读.法律法规编者,1992
    22 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
    23 郎加.监督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24 李如海,朱庆芳.中国公务员管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25 李盛平等.各国公务员制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6 李仲坤,昂永生.公务员制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7 刘俊生.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8 刘玉浦.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广东省高级公务员公共管理研究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9 皮纯协,张焕光.现代公务员制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30 钱再见等.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1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32 沈开举.行政征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33 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35 谭健.西方公务员制度.北京出版社,1989
    36 唐鑛,朱庆芳.国家公务员录用选拔心理素质测评.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37 王建邦.瑞士政府机构与公务员制度.人民出版社,1984
    38 王健等.WTO规则与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9 王雷保.公务员职位分类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40 王武岭,周俊英,沈计岭.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41 魏赛娟.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42 吴国庆.法国政府机构与公务员制度.人民出版社,1982
    43 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4 徐颂陶.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0.12
    45 徐颂陶.新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46 徐颂陶,原所安.国家公务员实用手册.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47 徐银华,石佑启,杨勇萍.公务员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8 阎青义,李淳.世界各国公务员法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7
    49 阎树森.日本公务员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1
    50 杨秉文等.业务类公务员岗位规范130例.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51 杨解君.行政许可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52 杨景宇,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
    53 杨庆东,蒋玉林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4 应松年.公务员制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5 余汉熙,冯永宁.公务员制度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56 曾毓敏,李如海.《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问答.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57 张锡嘏,卢进勇,王福明等.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58 赵锦良,鲁仁.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59 郑励志.日本公务员制度与政治过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日公务员贿赂犯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公务员.中国公务员杂志社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公务员制度探索:中国公务员制度国际研讨会报告集.学苑出版社,1989
    6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外国公务员制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64 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外国公务员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65 周成新,钟晓渝.公务员依法行政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66 周绍朋,丁德章.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监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67 周绍朋,汪海波.中国转轨时期的政府经济职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68 周绍朋,张孝德.经济安全、预警与风险化解.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69 朱庆芳,初尊贤.公务员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2
    70 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1 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72 盛宇华.当代西方领导学.鹭江出版社,1989
    73 王国祥,盛宇华.行政管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74 盛宇华,李金生.组织激励论.人民出版社,2004
    1 毕可志.黄伟明.论公务员犯罪概念的引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2 布青沪.新加坡公务员管理给我们的启示.宁夏社会科学,2000.4
    3 才秉性.孟宪民.公务员需要的错位与调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2
    4 常乐.从制度上强化对公务员的监控.晋阳学刊,2003.5
    5 陈福今.迎接加入WTO新挑战 提高公务员培训水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
    6 陈福今.努力开创公务员培训事业新局面——在全国行政学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2
    7 陈玲.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模型与实证.公共管理学报,2005.2
    8 陈韶.石柏林.论我国《公务员法》的特色.求索,2005.8
    9 陈社育.余嘉元.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0 陈水秘.探索国家公务员培训新思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
    11 陈振明.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12 程传英.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管理的创新.人才资源开发,2005.9
    13 戴光前.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目标和思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1
    14 邓可祝.公务员道德责任初探.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5 邓晓斌.论国家公务员实绩考核.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4
    16 董礼胜.公务员法将开启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人才资源开发,2005.9
    17 窦泽秀.秦冬杰.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重新设计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1.3
    18 范愿.我国公务员加薪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6
    19 傅小随.“入世”对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4
    20 龚桢志.吴瑕.基于公务员创新的公共部门组织环境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1 何颖.科学化: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关键.学术交流,2001.1
    22 胡果文.公务员的自律和他律.政治与法律,2001.3
    23 胡卫.英国高级公务员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3
    24 胡祖虔.胡仙芝.德国公务员的教育与培训.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3
    25 姜梅英.香港公务员制度与廉政建设.理论学习,2000.7
    26 蒋硕亮.关于建立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几点思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7 金判锡.李秀峰.林长森.日韩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8 金荣枰.陈正志.罗乐.韩国的公务员制度(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1
    29 金荣枰.陈正志.罗乐.韩国的公务员制度(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2
    30 金太军.从法制到法治——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深层思考.学海,2000.3
    31 孔晓明.关于公务员道德规制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
    32 邝少明.论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宪法地位.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3 邝少明.论公务员的含义与范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4 黎军.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变迁谈我国对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完善.行政法学研究,2000.1
    35 李德志.略论国家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5
    36 李广斌.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0.5
    37 李海娟.王瑞飞.公务员与企业员工激励比较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
    38 李和中.发展中国家公务员制度特征与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39 李红艳.国家公务员考评问题及对策.理论学刊,2000.2
    40 李景平.李亮.中外公务员制度之比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1 李贻文.加 WTO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02.7
    42 李永清.香港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原因及范式选择.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8
    43 李真.论职务分析在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44 李志宏.对公务员的绩效评估方法.统计与决策,2002.12
    45 梁丽芝.论我国公务员流动中市场配置机制的完善.广东社会科学,2005.4
    46 梁丽芝.论我国公务员流动机制的完善.求索,2005.7
    47 梁丽芝.贺永祥.略论我国公务员流动评价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湖南社会科学,2005.4
    48 廖昆明.英、法、德、意四国高级公务员的招聘制度.政治学研究,2003.3
    49 刘俊生.公务员权利规范研究——从公共服务协约关系理论出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0 刘俊生.中日公务员权利义务比较研究.政法论坛,2001.1
    51 刘齐家.论我国公务员的素质教育.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2
    52 刘湘宁.论公务员行政的伦理道德依据及行政人格的培养.湖南社会科学,2005.3
    53 陆为民.韩文秀.刘萍萍.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的公务员绩效评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4 骆兰.论政府公务员的“角色错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5 马建珍.窦泽秀.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重新设计及规范实施.南京社会科学,2001.7
    56 南京市地税局课题组.能级管理: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5
    57 宁华强.公务员选拔考核的测评机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58 裴婷婷.何立慧.公务员法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征.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1
    59 祁光华.我国公务员法的创新及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
    60 石宏伟.黄钟.重构公务员工资的合法性基础.学习月刊,2005.9
    61 石庆环.欧美公务员分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62 石庆环.论近现代西方国家公务员录用原则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4
    63 石庆环.西欧公务员制度的类型特征及其历史演变.史学集刊,2000.2
    64 石伟.崔修利.论公务员绩效考核与德能勤绩.广东社会科学,2004.6
    65 宋建平.论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三个代表”取向.南京社会科学,2004.3
    66 孙春伟.国家公务员立法的缺陷与完善.学术交流,2001.6
    67 唐皇凤.公务员制度的变异与控制——对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情况的反思.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1
    68 唐政秋.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学术研究,2000.8
    69 佟宝贵.英国现行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概述.政治与法律,2001.2
    70 汪洋.美国加州的公务员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中国公务员,2000.12
    71 汪永成.香港特区公务员制度再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7
    72 王宝明.中国公务员立法论纲.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73 王宝明.中国公务员立法及公务员法律体系的建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74 王鼎明.美国公务员的选拔和培训.国际人才交流,2000.1
    75 王美文.公务员实绩考核的历史沿革与启示.江汉论坛,2000.12
    76 王明星.浅议公务员轮换交流制度.科学与管理,2000.6
    77 王孝林.简论公务员的诚实素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78 王忠禹.努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_3
    79 魏家福.实行“预期年薪制”建立公务员队伍高效廉洁机制.理论前沿,2004.5
    80 肖萍.论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求实,2001.9
    81 谢水明.法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特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3
    82 谢昕.李春雨.公务员管理与开发的市场培育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4
    83 谢燕.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必要性及措施研究.兰州学刊,2004.4
    84 徐进.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的构建.行政论坛,2005.3
    85 杨炳君.李启康.美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分析及其启示.行政与法,2005.8
    86 杨波.制度变革与价值冲突——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评析.南京社会科学,2002.5
    87 杨波.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与核心价值的冲突.中国行政管理,2001.9
    88 杨林生.余海斌.国内外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1.6
    89 杨时旺.高福来.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
    90 杨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导向:公务员独立人格的追求.南京社会科学,2005.9
    91 尹蔚民.努力开创新世纪公务员培训工作新局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2
    92 尹蔚民.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93 尹蔚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8
    94 应松年.杨伟东.论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1
    95 于瑞云.袁彦东.徐保良.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经济论坛,2000.3
    96 曾宇平.模糊综合评判在公务员综合素质考核中的运用.统计与预测,2000.S1
    97 翟洪昌.刘益民.公务员考生行政职业性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3
    98 张强.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生态性.理论与改革,2001.2
    99 张锐昕.黄波.面向21世纪国家公务员的科技素质.社会科学战线,2001.4
    100 张水辉.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4
    101 张修学.公务员培训的国际借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4
    102 赵宏宇.公务员制度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03 赵宏宇.易正春.比较与创新: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之理性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3.11
    104 赵丽.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05 赵庆梅.法国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制度.国际人才交流,2000.8
    106 赵文丽.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理论探索,2001.2
    107 赵玉霞.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综述.理论学习,2005.7
    108 郑才法.李泽洲.试论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务员能力建设.行政与法,2005.8
    109 周晓云.公务员工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03.6
    110 周志忍.公务员培训的中外比较——一些宏观层面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
    111 朱伟.我国公务员薪酬体系设计的价值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112 朱晓明.金雪军.加快公务员人力资本转换和增值的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1.4
    1 Adams, A.V. and T. Hartnett (1996). Cost Sharing in the Social Sectors of Sub-Saharan Africa: Impact on the Poor,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 338, Washington, D.C.
    2 Boachie-Danquah, Y. (1990). Structural Adjustment, Divestiture and the Fu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Ghana,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Third Series, January-December, 6:83-93.
    3 Boudiguel, J. L. and L. Rouban (1988). Civil Service Policies since 1981: Crisis in Administrative Model or Inertia in Polic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54:179-199.
    4 Christensen, J. G. (1988). Withdrawal of Government: A Critical Survey of an Administrative Problem in its Political Contex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54 (1):37-65.
    5 Dixon, J., A. Kouzmin and N. Korac-Kakabadse (1998). Managerialism—Something Old, Something Borrowed, Little New: Economic Prescriptions Versus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Public Agen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11(2/3):164-187.
    6 Dunleavy, P. and C. Hood (1994). From Ol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New Management, 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 14(3):9-16.
    7 Guam, Lim S. (1997). Sustaining Excellence in Government: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7(1 ): 167-174.
    8 Hood, C.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 (1):3-19.
    9 Hood, C. (1995). Contemporary Public Management: A New Global Paradigm,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0(2): 104-117.
    10 Islam, N. (1993). Public Enterprise Reform: Managerial Autonomy,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Contract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3(2):129-152.
    11 Jordan, B. (1995). Are New Right Policies Sustainable? Back to Basics and Public Choic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4(3):363-384.
    12 Kaul, M. (1997).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s in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7(1):13-26.
    13 Kettl, D. (1997). The Global Revolu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Driving Themes, Missing link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6:446-462.
    14 Kickert, W. J. M. and T. Beck Jφrgensen (1995). Introduction: Managerial Reform Trends in We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1(4):499-510.
    15 Kickert, W. J. M. and F. O. M. Verhaak (1995). Autonomizing Executive Tasks in Dutch Central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1(4):531-548.
    16 Lacey, R. (1997). Internal Markets 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Case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17(1) :141-159.
    17 Lamb,G.(1994) .Some Governance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Public Sector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241,Washington,D.C.,pp.129-135.
    18 Lane,J.E.(1994) .Will Public Management Drive Out Public Administration?As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6(2) :139-151.
    19 Marsh,I.(1994) .The Changing Ethos of Public Service: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53(3) :277-286.
    20 Mascarenhas,R.C.(1993) .Building an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Reforms in Australia,New Zealand and Great Britai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53(4) :319-328.
    21 Miranda,R.(1994) .Privatisation and the Budget-Maximising Bureaucrat,Public Productivity and Management Review,17:355-369.
    22 Mukandala,R.S.(1992) .To Be Or Not To Be:Paradoxes of African Bureaucracies in the 1990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58:555-576.
    23 Nellis,J.(1989) .Public Enterprise Reform in Adjustment Lending,World Bank Working Paper,Country Economics Department,Washington,D.C.
    24 Nunberg,B.(1990)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ssues in Structural Adjustment Lending,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Washington,D.C.
    25 Nunberg,B.(1995) .Managing the Civil Service:Reform Lessons From Advanced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25,Washington,D.C.
    26 Paul,S.(1990)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Sector Adjustment Operations: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92,Washington,D.C.
    27 Pollitt,C.and H.Summa(1997) .Trajectories of Reform:Public Management Change in Four Countries,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17(1) :7-18.
    28 Ridley,F.(1996)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Europe:Comparative Perspectives,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1(1) :16-29.
    29 Rondinelli,D.(1981) .Government Decentralisation in Compa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47:133-45.
    30 Stewart,J.and K.Walsh(1992) .Change i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Services,Public Administration,70(4) :499-518.
    31 Stowe,K.(1992) .Good Piano Won't Play Bad Music: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Good Govern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70(3) :387-394.
    32 Waddington,C.J.and D.A.Enyimayew(1989) .A Price to Pay:The Impact of User Charges in Ashanti-Akim District,Gha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4:17-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