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养老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方法,系统分析论证了作为人权和宪法权利的公民养老权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机制。通过提出并界定公民养老权的概念、考察公民养老权的历史发展、探讨公民养老权的法律属性以及确认和保障公民养老权的意义,论述了中国公民养老权的正当性,分析了中国公民养老权的权利结构。本文还阐述了中国公民养老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应完善立法和健全司法救济制度,以保障公民养老权的实现。公民养老权的实质是生存权。对公民养老权的尊重和保护立基于现代社会的人权理念,它是实质正义观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Our era is an era towards the right, an era in which right is much more concerned and respected, and an era in which the discourse of right becomes more public. We ar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a right-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 legal issues, to think and solve social problems.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kind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is a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which the world is facing. China has entered into the community of the old-age and the aging speed is even faster. The problem of pension has become an overall and strategic problem. From the re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the core of the problem of pens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old-age righ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making the Jurisprudence analysis of the old-age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China is facing an era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has been entering into old-age society.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legal character and significance of insurance of old-age right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old-age right. It also discusses the properness, the right structure and consisting elements of old-age right based on the reviewing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old age right. The article also researches the status and actual problems of old-age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and propos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and legal relief system to realize the old-age right.
     The core viewpoints of this article: Old-age right is one of basic human rights. Old-age right belongs to constitutional rights and is one of the civic social rights. Old age right in China refers to existence insurance right, health insurance right, attendance righ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etal satisfaction right.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s logically started with and based on the citizen’s old-age right. Old-age right in China possesses its justifiability because of the moral suppor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ized form. The essence of old-age right is that people have the survival right when they are old. Respecting and prospecting the old-age righ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is coincidental with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 It is based on the basic human right conception of pursu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eople’s freedom and dignity.
     The innovative viewpoints of this article:
     First, the article researches old-age right in China from the re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right on Jurisprudenc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rticle raises and defines the concept of old-age right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legal attributes of i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old-age right bears the characters of human right and constitutional right.
     Secon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perness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ese tradition of culture and the formal insurance of the present rules is the institutional and moral basement of the properness of old-age right. In the article, the theory of social law, the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theory of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are used to prove the justification to offer old-age right in China.
     Third, the article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structure and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old-age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It also discusses the right subject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ight and the object of the right.
     Forth,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es and problems of age-old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It also discusses the security system and actionability of the right and offer suggestions on how to perfect the judicial relief system.
     The article has six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contain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monst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old-age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s.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old-age right from the re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and right. It is reflected that the old-age right is a matter-of-course right when people get old and is an obligation if the government, the society and the members of families. The second part concludes and criticizes the status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of old-age right from law respective is getting deeper, but not enough. The essential method of law protection is from the respective of right. In order to research old-age right from a higher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it from respective of right, and human right. It is an obligation of the time of right for academic law to pay attention to old-age problem. The third par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core point and logic of demonstration and builds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The first chapter: general principles of old-age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Firstly, the concept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is set up.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age right in China and some other rights, namely citizen’s qualification right, equality right, right of existence, right of social insurance, labor right. Second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legal characters of old-age right. It argues that old-age right belongs to human right and constitutional right. At las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irming and protecting old-age right. It argues that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to protect old people’s existence, health and taking par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esides that, the method of right protection is stable and continuable, which could make old people feel being respected.
     The second chapte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old-age right. The article discusses and critici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old-age right both in China and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old-age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could bring us reference and apocalypse.
     The third chapter: the justification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Firs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lture tradition basement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s regarded as the moral basement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Secondly, the theory of social law, the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theory of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are used to prove the justification to offer old-age right in China. The Social Right, which extends the state’s obligation citizens and which means to keep the citizens away from dread and shortage. The protection of old-age right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 justice. The substance of old-age right is the right of existance when people get old. The insurance of living and health of old people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 justice and a part of the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on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 old-age right in China possesses justification because of the insurance of legal system.
     The forth chapter: the structure of old-age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The subjects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are citizens over sixty. The obligation bodies are state (i.e. government), society, family and citizens themselves. Citizens, as obligation subject, refers to the people who bear the aging insurance fee.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right is existence insurance right, health insurance right, attendance righ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ed right and metal satisfaction right. The objects of the right are represented physically as living maintenance, home and mentally as careness and gratifi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the status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First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on old-age right i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area.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that is, the faultiness of legislation and institu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develops unevenly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units: urban and countryside. Besides that, some other problems existed as well. The faultiness of law leads to the systemic loss of old-age right. The comedow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leads to the comedown of the concept of old-age right.
     The sixth chapter: realization of age-old right of Chinese citizen. First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njoyment and realization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It points out that legal right is a static, possible and objective right. The confirmation and declaration of people’s right by the law only provide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people to enjoy the right and obtain the benefits contained in the right.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erfect status of human right, the legal right has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ctual right through perfect system, proper and effective methods. The realization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is to transform the right from legal right to actual right. Secondly,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It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build up and perfect a new model of old-age insurance, conform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aging, build up a uniform aging insurance system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ep by step, and an social aging service institution is our development goal. Third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ld-age righ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legal status of Chinese old-age right and how to perfect it. It also analyzes the actionability of Chinese old-age right and how to perfect the legal relief system on old-age right in China. At las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necessary limitation on old-age right in China. The balance between private profits and public profit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realization of old-age right in China should be adapted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ocial economy.
引文
①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的讲话:《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年龄人群的社会》,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②参见《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1 年 12 月 16 日通过,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①参见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杨魁信,邵宁译:《人口学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57 页。
    ②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2002.
    ③参见《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①参见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载《人口学刊》,2000 年第 3 期,第 30 页。
    ②参见丁士军:《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①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5 期,第 3 页。
    ②参见联合国《2002 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①参见《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②参见联合国《世界老龄问题宣言》,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③文章中所引我国《宪法》《婚姻法》《劳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条,载“法律快车网”,http://www.law time.cn
    ④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页。
    ⑤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34-366 页。
     ①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165 页。
    
    ①参见《欧洲社会宪章》,载“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 rights china.org
    ②参见《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载“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 rights china.org
    
    ①参见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 页。
    ②参见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5 页。
     ①[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3 页。
    ②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5 期,第 3 页。
    ①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0-305 页。
    ②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4 页。
    ③[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41-42 页。
    ④[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49 页。
    ⑤参见[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8 页。
    ①[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3 页。
    ②转引自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0 页。
    ③[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1 页。
    ④常健:《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 页。
    ⑤[英]戴维·米勒等著,邓正来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21 页。
    ①T.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p14
    ②T.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p28
    ③T.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p11
    ①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20页。
    ②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0 页。
    ③[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21 页。
    ①[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272 页。
    ②转引自胡大伟:《论生存权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第 57 页。
    ③转引自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1 页。
    ①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5 页。
    ②参见李希光、郭晓科:《人权报道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03 页。
    ③参见胡大伟:《论生存权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第56 页。
    ④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93 页。
    ①参见徐显明:《生存权论》,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60 页。
    ②转引自胡大伟:《论生存权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第 57 页。
    ③参见徐显明:《生存权论》,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74 页。
    ①[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 页。
    ②参见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1 期,第 32页。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36 页等。
    ③参见[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4 页。
    ①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 页。
    ②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8 页。
    ③[英]内维尔·哈里斯等著,李西霞、李凌译:《社会保障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5页。
     ①[英]内维尔·哈里斯等著,李西霞、李凌译:《社会保障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页。
    ②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利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8 页。
    
    ①参见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5 页。
    ②董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4 页。
    ③参见李洪钧等:《民主自由人权文献资料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32 页。
    ④参见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0 页。
    ①参见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1 页。
    ②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3页。
    ③参见徐显明:《生存权论》,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 571 页。
     ①参见徐显明:《生存权论》,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 572 页。
    ①[美]路易斯·亨金著,信春鹰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 1997 年版,序言。
    ②转引自关今华:《人权保障法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3 页。
    ③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1 页。
    ④转引自[美]贝思·J·辛格著,王守昌等译:《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 页。
    ①李步云:《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载王家福、刘海年、李林主编:《人权与 21 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②吕世伦:《法理念探索》,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46-347 页。
    ③[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④[美]路易斯·亨金:《美国人的宪法权利与人权》,载《法学译丛》1981 年第 6 期,第 1 页。
    ⑤自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5 页。
    ①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357 页
    ②孙国华:《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8 页。
    ③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3 页。
    ④参见[挪]A·艾德等著,黄列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 页。
     ①参见[挪]A·艾德等著,黄列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②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6 页。
     ①参见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5页。
    ②参见[挪]艾德等著,黄列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页。
     ①参见黄金荣:《权利理论中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1 页。
    ②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谈索》,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59-360 页。
    ①参见丁海湖、房文翠:《人权: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价值基础》,载《行政与法》,2006 年第 9 期,第 91 页。
    ②参见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1 页。
    ③T.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p15.
    ①潘荣伟:《论公民社会权》,载《法学》2003 年第 4 期,第 28 页。
    ②参见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1 期,第 25页。
    ③参见龚向和:《社会权的历史演变》,载《时代法学》2005 年第 3 期,第 31 页。
    ①参见[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 页。
    ②参见王元华:《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有效性及其限度》,载《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 1 期,第 71 页。
    ③李德龙:《论老年人基本权利之宪法保障》,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44-45 页。
    
    ①参见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 534-536 页。
    ②参见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8 页。
    ③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37 页。
     ①T.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p29
     ①参见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74 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 页。
    ③《列宁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3 页。
     ①参见樊启荣:《社会保障立法观念的演进及其取向》,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期,第 14 页。
    
    ①L. Bryson, Welfare and th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1992.p56.
    ②V. George and P. Wilding, 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London: Routledge, 1985.p98.
     ①参见丁建定、杨凤娟著:《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5-156 页。
    
    ①参见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 页。
    ②参见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5 页。
    
    ①参见高尚、袁力:《国外养老保险立法的启示》,载《华东经济管理》2004 年第 4 期,第 193 页。
    ②参见李哲:《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载“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 court.org
    ①参见吕志勇:《经验借鉴:德国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载“齐鲁保险网”, http://www.qlinsurance.com.
    ②Hudson , B. Robert, The Future of Aged-Based Public Polic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20.
     ①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1 页。
     ①参见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25页。
    ②参见[日]田多秀範:《現代日本社会保障論》,光生館 1994 年版,第 18 页。
    
    ①[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9 页。
    ②参见[日]古川孝顺著:《社会福祉改革》,誠信書房 1995 年版,第 20 页。
     ①[日]坂脇昭吉、中原弘二著,杨河清等译:《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版,前言第 2 页。
    ①参见陈红:《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及启示》,载《国际经济合作》2000 年第 6 期,第 54 页。
    ②参见[日]坂田周一著:《社会福祉政策》,有斐阁 2000 年版,第 25 页。
     ①参见[日]古川孝顺著:《社会福祉改革》,誠信書房 1995 年版,第 20 页。
     ①参见张守文:《社会法论略》,载《中外法学》1996 年第 6 期,第 11 页。
    ①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167 页。
    ②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8 页。
    ③转引自谢伟峰:《西周敬老养老制度及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第 1 期,第 13 页。
    ④参见《大同篇》,载“中国心大同网”,http://www.xindatong.net
     ①参见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 页。
    ②参见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载《人口学刊》2001 年第 1 期,第 47页。
     ①转引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载《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 1 期,第 33 页。
    ②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39 页。
    ①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9 页。
    ②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46 页。
    ③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47 页。
    ①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48 页。
    ②参见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 页。
    ③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 页。
    ④参见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0 页。
     ①参见李拥军:《论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2005 年第 8 期,第 79-83 页。
    ①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26 页。
    ②参见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6-47 页。
    ③转引自王元华:《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有效性及其限度》,载《扬州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72 页。
    
    ①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 页。
    ②参见张守文:《社会法论略》,载《中外法学》1996 年第 6 期,第 10 页。
    ①参见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 页。
    ②参见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北三民书局 1984 年版。转引自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 页。
    ③参见龚晓洁、杜以芬:《试论社会法对实现社会公正的意义》,载《济南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期,第 42 页。
    ④参见张守文:《社会法论略》,载《中外法学》1996 年第 6 期,第 11 页。
     ①Helen I Clarke, Social Legislation(1940),第 117 页。转引自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 页。
    ②参见王为农:《日本的社会法学理论:形成与发展》,载《浙江学刊》2004 年第 1 期,第 34 页。
     ①参见毛德龙:《论世界各国社会法理论之发展趋势》,载“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②参见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财经问题研究》2002 年第 11 期,第91 页。
     ①参见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15 页。
    ①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32 页。
    ②参见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29 页。
    ③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 页。
    ④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7 页。
    ①参见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yfzs.gov.cn
    ②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 页。
    ③参见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载《外国法译评》1999 年第 2 期,第 52 页。
    
    ①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8 页。
    ②参见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9-80 页。
    
    ①参见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8 页。
    ②参见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1 页。
    ③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2 页。
    ①[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102 页。
    ②转引自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修订版,第 32 页。
    ③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修订版,第 32 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52 页。
    ①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82-507 页。
    ②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7 页。
    ③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 4 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4 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 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0-61 页。
    ②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02-303 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202 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64 页。
    ②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7 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8 页。
     ①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0-51 页。
    ②参见张惠平、王霄艳:《论社会保障权的合法性基础》,载《理论探索》2006 年第 4 期,第 13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 页。
    ②[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51 页。转引自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1 页。
    ③参见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1 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 页。
    ②[美]庞德著,沈宗灵、董世忠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 73 页。
    ③参见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 页。
    ①Ronald Do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1977,xi.90.转引自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33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32 页。
    ③参见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的价值与社会共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79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88 页。
    ②参见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1 页。
    ③郭春玲、丁军:《刍论公民权利与和谐社会构建》,载《理论导刊》2007 年第 5 期,第 23 页。
     ①参见田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
    ①参见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1 页。
    ②吴来苏:《推进代际公正 建设和谐社会》,载《伦理学研究》2006 年第 9 期,第 1 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 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86 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89 页。
    ①参见吴忠民:《论代际公正》,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3 期,第 45 页。
    ②吴来苏:《推进代际公正 建设和谐社会》,载《伦理学研究》2006 年第 9 期,第 2 页。
    ①参见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18 页。
    ②参见 1982 年联合国《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载“中国人权网”,http://www.china human rights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5 页。转引自董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5 页。
     ①参见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载《人口学刊》2001 年第 1 期,第 47页。
     ①参见征汉年:《道德权利基本问题研究之一》,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 law info .com
    
    ①转引自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2 页。
    ②参见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81-282 页。
    
    ①参见王启富、刘金国:《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6 页。
    ②参见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26 页。
    ③参见马新福、薛长礼:《论劳动权的制度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第 33 页。
     ①参见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7 页。
     ①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8 页。
    ①参见刘红臻:《人权的制度表达》,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1 期,第 13 页。
     ①参见刘红臻:《人权的制度表达》,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1 期,第 14 页。
    ②Korea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1999, Living Profile and Welfare Servic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in Korea.p35
     ①参见穆光宗:《精神赡养论》,载中国老年学学会编:《家庭健康和谐》,远通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8 页。
    
    ①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1 页。
    ②转引自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36 页。
    ③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8 页。
    
    ①参见[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36 页。
    ②[日]大须贺明著, 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 页。
    ③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6 页。
    
    ①张平吾:《社会学》,台北三民書局 1994 年版,第 431 页。
    ②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序言第 1-2 页。
    ③参见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7 页。
    ④姜向群:《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9 页。
    ⑤参见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9-45 页。
     ①参见刘红臻:《人权的制度表达》,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4 期,第 14 页。
     ①参见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6 页。
    
    ①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7 页。
    ②参见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9-50 页。
    
    ①转引自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0 页。
    ②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0-121 页。
     ①参见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6 页。
     ①参见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2-113 页。
     ①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宪章》,载“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 rights china.org
     ①参见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9-100 页。
     ①夏勇:《权利发展说》,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25-526 页。
     ①参见《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①参见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4 页。
     ①参见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6 页。
     ①参见吴鹏森:《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1-214 页。
     ①马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6 期,第 130 页。
     ①引自《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
     ①参见刘翠宵:《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3 页。
    
    
    ①参见王德文:《三万亿养老金缺口倒逼养老制度改革》,载《中国改革》2006 年第 5 期,第 15 页。
    ②参见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66 页。
    ①引自《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
    ②薛长礼,谭晓辉:《中国劳动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载《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 2 期,第 54 页。
    ③参见《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
    ④参见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0 页。
    ①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67 页。
    ②参见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载《人口学刊》2001 年第 1 期。
    ①参见唐灿:《关注养老制度面临的新问题》,载《长江日报》2006 年 9 月 14 日。
    ②参见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载《人口学刊》2001 年第 1 期,第 51 页。
    ③丁士军:《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 页。
    ④参见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载《浙江学刊》2005 年第 2 期,第 207 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9 页。
    ②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第115 页。
    ③参见王林、李凡:《权利冲突逻辑结构的理论思辩——以权利冲突界定的“靶式结构”为视角》,载“法律思想网”,http://www.law-thinker.com
    ④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15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 页。
    ②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9页。
     ①参见《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69 页。
    ②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94 页。
     ①参见 2006 年 10 月 30 日《大连晚报》。
     ①参见丁士军:《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 页。
     ①参见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载《外国法译评》1999 年第 2 期,第 51 页。
     ①参见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载《外国法译评》1999 年第 2 期,第 53 页。
    ①参见余林霏:《浅谈宪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载“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网”,http://www.fxy.fjnu.edu.cn.
    ②参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老龄委员会 2006 年 9 月 21 日发布,载“中国老龄网”,http://www.cnca.org.cn.
     ①参见徐小玲:《我国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的若干问题探讨》,载《福建政府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 4 期,第 32 页。
    ①王建学:《论社会保障权的司法保护》,载《华侨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89 页。
    ②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1 期,第 30 页。
    ③黄金荣:《权利理论中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8 页。
     ①参见[日]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90 页。
    ②参见 M·谢宁:《作为法律权利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载[挪]艾德等著,黄列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51 页。
     ①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1 期,第 29 页。
     ①参见《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5 页。
    ①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载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中国法理学精粹》(2003 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9 页。
    ②参见丁文:《权利限制论之疏解》,载《法商研究》,2007 年第 2 期第 139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9 页。
    ④沈仲衡:《西方法哲学利益观书评——兼论利益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 5 期,第 104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92 页。
    ②参见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5 期,第 73-88 页。
    ③参见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5-66 页。
    ①参见征汉年、章群:《利益:权利的价值维度——权利本原解析之一》,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7 期,第 33 页。
    ②参见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7-78 页。
    ③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5 期,第82 页。
    ④转引自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7 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 页。
    ②[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98 页。
    ③参见[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98 页。
    ①参见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7 页。
    ②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 页。
    ③参见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 页。
     ①T. H. Marshall ,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T.H. Marshall and T. Mottomore,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London: Pluto, 1992.p 27.
    ②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91 页。
    ①参见《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②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页。
     ①[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 页。
    ②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的讲话:《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年龄人群的社会》,载“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6、《列宁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5、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6、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7、马新福: 《法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9、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0、郑成良:《现代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1、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3、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孙国华:《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1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16、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17、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8、吕世伦:《法理念探索》,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
    19、王家福、刘海年:《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版。
    20、王家福、刘海年:《人权与 21 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21、周旺生:《法理探索》,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2、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23、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4、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5、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法律出版社 1999 年。
    26、王启富、刘金国:《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版。
    27、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8、林喆:《权利的法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29、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0、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5 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1、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 2000 年版。
    32、关今华:《人权保障法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版。
    33、刘翠宵:《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34、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35、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统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6、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7、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8、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版。
    39、刘连泰:《<国际人权宪章>与我国宪法的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40、张平吾:《社会学》,台北三民書局 1994 年版。
    41、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42、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华龄出版社 2004 年版。
    4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44、史径探:《社会保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45、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6、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7、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48、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49、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 2003 年版。
    50、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1、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利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52、常健:《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53、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年版。
    54、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55、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56、董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7、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58、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9、刘诚:《社会保障法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年版。
    60、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61、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62、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63、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4、丁士军:《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
    65、和春雷:《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66、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的价值与社会共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 年版。
    67、田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
    68、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中国法理学精萃》(2003 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69、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中国法理学精萃》(2005 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70、眭鸿明:《权利确认与民法机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1、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7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
    73、李洪钧等:《民主自由人权文献资料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74、李希光、郭晓科:《人权报道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75、谭世贵:《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法制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76、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
    1、[挪]A·艾德等著,黄列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英]H·L·哈特著,张文显、郑成良等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3、[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年版。
    5、[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6、[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版。
    7、[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
    8、[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9、[美]约翰·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10、[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著,周叶谦译:《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1、[英]罗伯特·伊斯特著,周长征等译:《社会保障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年版。
    12、[加]拉·米什拉著,郑秉文译:《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3、[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王献平译:《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4、[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15、[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6、[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17、[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8、[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9、[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20、[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21、[美]路易斯·亨金著,信春鹰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 1997年版。
    22、[英]亚当·斯密著,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版。
    23、[英]戴维·米勒等著,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4、[美]罗斯科·庞德著,沈宗灵、董世忠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25、[美]马歇尔·N·卡特、威廉·G·希普曼著,李珍等译:《信守诺言—美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版。
    26、[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27、[英]科林·吉列恩等著,杨燕绥等译:《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年版。
    28、[美]约翰 B·威廉姆森、弗雷德 C·帕姆佩尔著,赵陵、马胜杰等译:《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9、[英]韦恩·莫里森著,李桂林等译:《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0、[美]范伯格著,王守昌、戴栩译:《权利、自由和社会正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1、[英]内维尔·哈里斯等著,李西霞、李凌译:《社会保障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2、[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33、[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34、[日]坂脇昭吉,中原弘二著,杨河清、冯喜良、吕学静译:《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年版。
    35、[日]大木雅夫著,华夏、战宪斌译:《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6、[英]布莱恩·巴里著,孙晓春、曹海军译:《正义诸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37、[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38、[美]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
    39、[美]德沃金著,李常青译:《法律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年版。
    40、[美]昂格尔著,吴玉章等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4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2、[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等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43、[德]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44、[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45、[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46、[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47、[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等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48、[美]贝思·J·辛格著,王守昌等译:《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年版。
    49、[德]威廉·冯·洪堡著,林荣远等译:《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0、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杨魁信,邵宁译:《人口学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1、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 5 期。
    2、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上),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3、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下),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4、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5期。
    5、马新福:《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法律机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
    6、马新福、王琦:《社会保障立法刍议》,载《当代法学》2002 年第 6 期。
    7、马新福、薛长礼:《论劳动权的制度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
    8、姚建宗:《权利思维的另一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6 期。
    9、姚建宗:《略论法的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最根本价值》,载《河北法学》1991 年第 3 期。
    10、徐显明:《生存权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 年第 5 期。
    11、李 龙:《论生存权》,载《法学评论》1992 年第 2 期。
    12、张守文:《社会法论略》,载《中外法学》1996 年第 6 期。
    13、王伟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 4 期。
    14、郑贤君:《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 2 期。
    15、付子堂:《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论纲》,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 2 期。
    16、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5 期。
    17、沈仲衡:《西方法哲学利益观书评——兼论利益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载《当代法学》2003 年第 5 期。
    18、张 姝:《保障公民生存权是国家的义务》,载《长白学刊》2004 年第6 期。
    19、征汉年、章群:《利益:权利的价值维度——权利本原解析之一》,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7 期。
    20、马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6 期。
    21、危兆宾、蒋志松:《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探析》,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22、姚远:《养老: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载《人口研究》1996 年第 6期。
    23、龚晓洁、杜以芬:《试论社会法对实现社会公正的意义》,载《济南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24、薛长礼、谭晓辉:《中国劳动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载《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25、丁文:《权利限制论之疏解》,载《法商研究》2007 年第 2 期。
    26、王为农:《日本的社会法学理论:形成与发展》,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 1 期。
    27、朱宏军:《中国转型期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9 期。
    28、王希仁:《老年人权益论》,载《宁夏社会科学》2000 年第 2 期。
    29、陈文亮:《完善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制度》,载《法学杂志》2002 年第 4 期
    30、郭春玲、丁军:《刍论公民权利与和谐社会构建》,载《理论导刊》2007年第 5 期。
    31、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 2 期。
    32、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载《人口学刊》2001 年第 1 期。
    33、胡大伟:《论生存权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
    34、卓 越:《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诉求》,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2 期。
    35、金泓汎:《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载《??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0 期。
    36、马宏芳:《我国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制度性分析》,载《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 年第 9 期。
    37、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载《社会工作》2007 年的 2 期。
    38、范进学:《权利概念论》,载《中国法学》2003 年第 2 期。
    39、吴来苏:《推进代际公正 建设和谐社会》,载《伦理学研究》2006 年第 9 期。
    40、谢东梅:《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41、湘君:《德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及其实施》,载《人权》2006 年第 6 期。
    42、高和荣:《文化变迁下的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研究》,载《学术论坛》2003 年第 1 期。
    43、邵 芬、杜爱萍:《中德养老保险制度之比较》,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 5 期。
    44、张惠平、王霄艳:《论社会保障权的合法性基础》,载《理论探索》2006年第 4 期。
    45、刘红臻:《人权的制度表达》,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1 期。
    46、郑功成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载《群言》2002年第 4 期。
    47、王元华:《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有效性及其限度》,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
    48、刘 诚:《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评述》,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49、张梦阳、张淼:《权利理论的证成与批判》,载《当代法学》2003 年第 4 期。
    50、陈 红:《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载《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 4 期。
    51、董溯战:《德国、美国养老社会保障法的比较研究》,载《宁夏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52、李拥军:《论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2005 年第 8 期。
    53、丁海湖、房文翠:《人权: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价值基础》,载《行政与法》,2006 年第 9 期。
    54、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 2 期。
    55、李晓莹:《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及经验启示》,载《财政研究》2002 年第 8 期。
    56、沈洁:《日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的走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57、樊启荣:《社会保障立法观念的演进及其取向》,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58、于宏:《权利救济:含义与方法》,载《法制与社会》2007 年第 7 期。
    59、李艳霞:《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的治理危机及趋向—以公民权利为视角》,载《东南学术》2005 年第 6 期。
    60、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 年第 11 期。
    61、赵丽宏:《我国与西方养老现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学术交流》2005年第 12 期。
    62、龚向和:《社会权的历史演变》,载《时代法学》2005 年第 3 期。
    63、郑贤君:《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 年第 2期。
    64、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1 期。
    65、左传卫:《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的理想与现实》,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 6 期。
    66、潘荣伟:《论公民社会权》,载《法学》2003 年第 4 期。
    67、陈红:《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及启示》,载《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第 9 期。
    68、谢伟峰:《西周敬老养老制度及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第 1 期。
    1、Hudson , B. Robert. The Future of Aged-Based Public Polic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T.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3、David Marsland, Welfare or Welfare State?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6.
    4、Judith Tendler, Good Government in the Tropic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5、Ulrich Beck, The Cosmopolitan Manifesto, New Statesman, 1998.
    6、Korea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1999, Living Profile and Welfare Servic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in Korea.
    7、Graetz, M. and Mashaw, J.L. (1999). True security: rethinking American social insuranc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8 、 T.H. Marshall,“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in T.H. Marshall and T.Mottomore,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London: Pluto, 1992.
    9、Carl Wellman, An Approach To Rights: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Moral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10、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e.2002.
    11、Daniel N Shaviro, Making sense of social security refor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2000.
    12、Dalmer D. Hoskins, Donate Dobbernack, Christiane Kuptsch, Social security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13、Robin White, EC social security law, London: Longman, 1999,
    14、John Dixon and Robert P. Scheurell, The State of Social Welfa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Cross-National Review, Praeger Publisher, 2002.
    15、[日]正村公宏:《福祉国家から福祉社会まで》,筑摩書房 2000 年版。
    16、[日]坂田周一:《社会福祉政策》,有斐阁 2000 年版。
    17、[日]古川孝顺:《社会福祉改革》,誠信書房 1995 年版。
    18、[日]田多秀範:《现代日本社会保障論》,光生館 1994 年版。
    1、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的讲话:《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年龄人群的社会》,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3、联合国《2002 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载“东方老年网”,http://www.zj60.com
    4、吕志勇:《经验借鉴:德国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载“齐鲁保险网”,http://www.qlinsurance.com
    4、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yfzs.gov.cn
    5、《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 年 12 月 12 日发布,载“新华网”,http://www.news.cn
    7、王林,李凡:《权利冲突逻辑结构的理论思辩——以权利冲突界定的“靶式结构”为视角》,载“法律思想网”,http://www.law-thinker.com
    8、余林霏:《浅谈宪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载“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网”,http://www.fxy.fjnu.edu.cn
    9、毛德龙:《论世界各国社会法理论之发展趋势》,载“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10、《欧洲社会宪章》和《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载“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 rights china.org
    1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老龄委员会 2006 年 9 月
    21 日发布,载“中国老龄网”,http://www.cnca.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