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社会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淮南子的社会思想内容丰富,这首先归结于汉初以前诸多思想家关于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淮南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还为淮南子社会思想理论体系的架构有益的启示。刘安个人的家族遭遇、渊博学识、思想倾向及其身份地位也决定了淮南子社会思想的博大精深。当然,汉初复杂的社会环境也为刘安深化淮南子社会思想的认识提供了现实条件。
     淮南子社会思想以道论和人性论为理论基石,提出道是宇宙万物发展演化之根本规律,气是宇宙万物形成之物质本源。人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特质,改善了前人对人性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建设,淮南子既深化了理论基础,也把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宇宙演进和人性变化的基础上,针对汉初之现实问题,淮南子社会思想提出了社会变迁论和社会价值体系,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和谐自然的社会秩序。社会问题观是淮南子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联系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是其阐述社会控制论的现实依据。淮南子社会控制论是刘安阐述国家管理的政策策略,它分别从思想、经济、军事、政治以及法律等层面提出了种种措施,这些措施就是淮南子实现其理想社会的具体手段。淮南子社会思想设想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风俗淳美,人人适欲,自由发展,秩序井然。
     吕氏春秋为淮南子社会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们在理论基础、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控制论以及理想社会观等方面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在人性论和社会问题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二者对社会价值观的认识有所不同,由此而以为应当采取的社会控制手段也就不同,最终设想出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也存在这一定的区别。
     淮南子和春秋繁露成书于相似的历史时期,这使得二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有诸多共同点,二者在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控制论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儒道在根本立场上的不同,二者社会思想观点的差异是主要的。淮南子理想社会的终极追求是自由与和谐,而春秋繁露则更强调社会稳定和秩序井然。
Huainanzi's social thought is rich in content, this is due primarily to the explorati on and research of many thinkers about the field before the early Han dynasty. These r esults not only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uainanzi, also provide beneficial enlig htenment for the system of Huainanzi's social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Liu An's personal experience, knowledge, ideological tendency and status also determ in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Huainanzi's social thought. Of course, the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for Liu An to deepen Huainanzi's social thought
     . Huainanzi's social thought make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Dao as the the oretical foundation, it says that Dao is the basic law of the universe evolution, Qi is th e material universe formation origin. Humanity has two qualities: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ttribute, to improve the previous cognition of human nature. By this constr uction, Huainanzi not only deepens the theoretical basis,but also connects the nature o f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ociety together organically. Based on the evolution and ch ange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actual problems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Huainanzi i nterpretes the social idea of system theory of 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value,it also e xpound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soci al order. The social problems of concept is the core of Huainanzi's thought system of society, it is the link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ties, and it is set realistic basis of social control theory,too. Huainanzi's social control theory describes the policy strategy of t he national management, it says separately dimensions of the various measures,such a s the ideological, economic, military, political and legal, and so on.These measures is the Huainanzi's specific method to achieve the ideal society. Huainanzi's social thoug ht conceives ideal social prospects, it contents beautiful custom, suitable desire for ev eryone, free development, orderly, and so on.
     Lushichunqiu Annals provid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Huainanzi's social tho ught,.the two book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ory, social values,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an ideal society. But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he th 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problems,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about the unde rstanding on social values between them, and so the means of social control should be taken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deal social model eventuall y conceived.
     Huainanzi and Chunqiufanlu finished in the similar history period, this makes that there are many common points about the real social problems, and this also makes t he two books have similarities in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ontrol theory, etc. But beca use of the different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ideas of the two is the main.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Huainanzi's ideal societ y is free and harmonious, and Chunqiufanlu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ly social.
引文
1 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7,第164页
    2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18-119页
    3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17页
    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页
    5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0页
    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46页
    7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5页
    8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0页
    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6页
    10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0页
    1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0页
    1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80页
    13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240页
    1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38页
    15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100页
    1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24页
    1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2页
    1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14页
    19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93页
    20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13页
    21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97页
    2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6页
    2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79页
    2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34页
    2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29页
    26 陈广忠.《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第377页
    27 辛志凤.蒋云斌.等.《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2页,第127页,第140页
    28 陆玉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52页
    2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74页
    30 李小龙注译.《墨子》.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74页
    3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4页
    3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957页
    3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969页
    3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60页
    3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679页
    3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958页
    37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301页
    38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658页
    39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753页
    40 陈广忠.《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第477页
    4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979页
    42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48页
    4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69页,第1201页
    44 黄留珠:《论司马迁的大历史观》,见《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8,第368页
    45 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48页
    4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65-266页
    4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69-1170页
    4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24页
    4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37页
    5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46-347页,第351页,第353页,第375页
    5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85-386页,第414页
    5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07页
    5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24页,第548页
    5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80页,第698页
    5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098页
    5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097页
    57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47-148页
    58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703页
    59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478页
    60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77页
    61 顾伟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宇宙论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2期.第68页
    62 李道湘.《论<淮南子>天体演化学说的历史地位》.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第60页
    63 杨有礼.《<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64 熊铁基.新秦汉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330-331页
    65 马庆洲.《淮南子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40页
    66张怀承.中国哲学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80页
    67 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09页
    68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69 熊铁基.新秦汉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330页
    70 徐志刚注译.《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6页
    71 徐志刚注译.《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6页
    72 徐志刚注译.《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71页
    73 徐志刚注译.《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6页
    74 徐志刚注译.《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56页
    75 蓝旭.译.《四书·孟子》.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270页
    76 蓝旭.译.《四书·孟子》.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70页
    77 蓝旭.译.《四书·孟子》.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250页
    78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85页
    79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76页
    80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77页
    81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77页
    82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69页
    83 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240页
    84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41页
    8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80-181页
    8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55页
    87 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8页
    88 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1页
    8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79页
    9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页
    9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1页,第66页
    9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61页
    9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1页
    9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1页
    9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39页,第762页
    96 熊铁基.《新秦汉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337页
    97 顾伟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宇宙论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2期.第72页
    98 于首奎,试论《淮南子》的宇宙观,文史哲,1979年第5期,第69页
    9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7页
    10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12-213页
    10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3页
    0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06页
    0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75页
    10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77页
    10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36页
    10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4页
    10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08页
    10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74页,第479页
    109 李祥俊.《道通于一---北宋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28页
    11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38页,第97页
    111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258-264页
    112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100页
    113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334页
    114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264页
    11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38页,第306页
    11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38页,第10页
    11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38页,第970页
    118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第190页
    119 刘爱敏.《淮南子》儒道融合的人性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105页
    20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60页
    2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24页
    12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73-374页
    12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85页,第445页
    12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68-369页
    12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91-592页
    12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01页
    12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39页
    12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第402页
    12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17页
    130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60页
    13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83页
    13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18页
    13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67页
    13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04页
    13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97页,第626-627页,第636-637页
    13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77页
    13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74页
    13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61页
    13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72页
    14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10页
    14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24页
    14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13-414页
    14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09页
    14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97页
    14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97页
    14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03页
    14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09-710页
    14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11页
    14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6页
    15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94页
    15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80页
    15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03页
    15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57页
    15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33页
    15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页
    15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06页
    15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80页
    15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06页,第337页
    15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10页
    16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9页
    16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99-700页
    162 钱穆.《黄帝·秦汉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32-140页
    16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703页
    16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879-880页
    16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77页
    166 陈辉,《西汉豫州儒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7页
    16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93-1200页
    16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04页
    16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61页
    17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97页
    17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9页
    172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23页,第726页
    173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433页
    17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75页
    17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42页
    17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138页
    177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733页
    17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16页
    17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50页
    18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03页,第796页
    18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5页
    18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
    183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5页
    18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187页
    18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80页,第698页
    18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24页
    18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47-548页
    18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48页
    18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18页
    190 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19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2页
    19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7-98页
    19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06页
    194 李少波《淮南子的社会变迁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9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01页
    19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75页,第683页
    19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69-670页,第681页
    19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74页
    19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52页,第1153页
    20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88页
    20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0页
    20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页,第92页
    20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44页
    20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30页
    20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46页
    20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9-90页
    207 李少波《淮南子的社会变迁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0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8-360页
    20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2页
    21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01页
    211 李芹主编.《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92页
    212 李少波.《淮南子》社会控制论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1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
    21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96页
    21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6页
    21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57页
    217 李少波.《淮南子》社会控制论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1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44页
    21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85页,第445页
    22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02页,第446页
    22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32页
    22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70页,第672页
    22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7页
    22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33页
    22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7-428页
    22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34页
    22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26页
    22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05页
    22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12页
    23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29页
    23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2-793页
    23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00页,第815页
    23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2页
    23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07页
    23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28页,第832页
    23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22页,第828页
    23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11页
    238 李耀.《论<淮南子>的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淮南子研究》第四辑.黄山书社.2011年5月;张德广.《论
    <淮南子>民本思想基本内容及其制度保障》.《淮南子研究》第四辑.黄山书社.2011年5月
    23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45页
    24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45页
    24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46页
    24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49页,第961页
    24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20页,第963页
    24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38页
    24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43页
    246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5页
    24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2页
    24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1-352页
    24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61页
    25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12页
    25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52页
    25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32-733页
    25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30页
    254 李少波.《淮南子的社会变迁轮》.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5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
    25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14页
    25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42页
    25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9页
    25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92页
    260 谷斌等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39页
    261 翼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216页
    262 管曙光陈明.主编.《四书五经》.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第695页
    263 管曙光陈明.主编.《四书五经》.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第695页
    264 蓝旭.译.《四书·孟子》.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40页
    265 辛志凤.蒋云斌.等.《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83页
    266 辛志凤.蒋云斌.等.《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88页
    267 辛志凤.蒋云斌.等.《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34页
    268 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57页
    269 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36页
    27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85页
    27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68页
    272 廖名春、陈兴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巴蜀书社2004年.第11-12页
    273 竹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02页
    27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75页
    27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86页,第393页,第409页
    276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71页,第479页,第482页
    27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540页
    27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85页
    27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00页,第405页
    28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6页,第375页
    28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80页
    28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50页,第1051页
    283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第100-101页
    284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47页
    28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901页
    28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751页
    287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95页
    288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01页
    28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67页
    29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80-181页
    29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55页
    292 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8页
    293 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撰.《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1页
    29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54页
    29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45页
    29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79页
    29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64页
    29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68页
    29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55页
    30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07页
    30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56页
    30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6页
    30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07页
    30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8页
    30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84页
    30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10页
    30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69页
    30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08页.第411页
    30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08页
    31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88页
    31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86页
    31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51页
    31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6页
    31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51页
    31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4页
    31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89页
    31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89页
    31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55页
    31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56页
    32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45页
    32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13页
    32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02页
    32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38页
    32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59-260页
    32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40页
    32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22页
    32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31页
    32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10页
    32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16页
    33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72页
    33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40页
    33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70页
    33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42页
    33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68页
    33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6页
    33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59页
    33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86页
    33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36-537页
    33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35页
    34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75页
    34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8页
    34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56页
    34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30页,第534页
    34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51页
    34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56页
    34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29页
    347 高亨注译.商君书.中华书局.1974
    34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86-687页
    34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58页
    35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701页
    35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94-695页
    35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04-105页
    35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60页
    35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13页
    35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9页
    35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33页
    35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6页
    35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21页
    35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70页
    36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74页
    36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38页
    36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86页.另:《孝行览》:“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也,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乎孝。”此说与《上农》有别,但传统认为治国之本为农业,末为商业,故采用传统说法。《孝行览》此说,比较少见,当属该篇作者个人观点。
    36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91页
    36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30-231页
    36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8页
    36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22页
    36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9页
    36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71页
    36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81页
    37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80页
    37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6页
    37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47页
    37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80-181页
    374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67-468页
    37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26页
    37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50页
    377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69页
    378 张富样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13页
    37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88页
    38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13页
    38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5页
    38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9-800页
    38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20页
    38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446页
    38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701页
    38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51页
    38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08页
    38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2页
    38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6页
    39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94页
    39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18页
    39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39页
    393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41-242页
    39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43页
    395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34页
    396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73页
    397 参见张德广撰《论淮南子民本思想基本内容及其制度保障》与李耀撰《论淮南子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收于安徽淮南子研究会主编的《淮南子研究》第四卷;赵清文撰《淮南子中的惠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见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金春峰所撰《汉代思想史》第六章“淮南子的思想特点及其政治上的消极倾向”也有论述。
    398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49页
    399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44-545页
    400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40页
    401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35页.第537页
    40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30页.第534页
    403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2;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1,第19页;洪家义.《吕不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9,第96页
    40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24页
    40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952.953页
    406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403页
    407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408页
    408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24页
    409 龚留柱.《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1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23页,第25-26页
    41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825页
    412 龚留柱.《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1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8-249页
    414 余治平.《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求索.2004年第6期
    415 曾详旭.《试论汉初学术集团和学风建设》》.求索.2004年第10期
    416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802页
    417 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701页
    418 冀昀主编.《先秦元典·庄子》.线装书局.2007年5月.第365页
    419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113-1114页
    420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053页
    421 唐晏(清).《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第157页
    422 唐晏(清).《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第216页
    423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078页,第1083页,第1085页
    424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425 戴维.《春秋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44页
    426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427 刘太祥.《汉代游学之风》.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28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116页
    429 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26页,第37页,第91页,第176页,第186页
    43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431 蓝旭.译.《四书·孟子》.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270页,第290页
    432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76页,第181页,第183页
    43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02页
    434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4页
    435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8页
    436 牟成文.从“天人合一”的源处追寻其原初价值意义.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437 孙秀伟.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宇宙形上学的发展.兰州学刊.2009年第10期;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38 周宁.董仲舒对黄老道家学说的吸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花琦.董仲舒体系建构对黄老学的吸收借鉴.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39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第3版.第130页
    440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01页
    441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08页
    442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33页
    44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36页
    44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72页
    445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67页
    446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40页
    447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3页
    448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23页
    449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19页
    450 牟成文.从“天人合一”的源处追寻其原初价值意义.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451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4页
    452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11页
    45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19页
    45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19页
    455 张立文.《董仲舒哲学核心话题探赜》.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
    456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17页.第206页
    457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8页
    458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第3版.第155页
    459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460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1页
    461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8页
    462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63页
    463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40页
    464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3页
    465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1页
    466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36页
    467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61页
    468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469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5页
    470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第3版.第162页
    471 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472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4页
    473 范哗(宋).司马彪(晋).《后汉书》.黄山书社.1996年2月.第692页
    47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3页
    475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92页
    47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2页
    477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王寿南.《中国历代思想家》(汉).九州出版社.2011年
    478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88页
    479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36页
    480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第3版.第164页
    481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62页
    482 娩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7页
    48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90页
    484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801页
    485 张俊峰.《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内涵和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486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801页
    487 李晓宇.《“大一统”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学海.2008年第6期
    488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795页
    489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89页
    490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4页
    491 马勇.《董仲舒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92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88页
    493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80页
    49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62页
    49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180页
    496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588页
    497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5-176页
    498 王启涛、高林远.论《春秋繁露》的和谐观.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9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8页
    00 张俊峰.《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内涵和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01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54页.第357页
    502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53页
    50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54页
    50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88页
    505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36页
    506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32页
    507 李晓宇.《“大一统”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学海.2008年第6期
    508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19页
    509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11页
    510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
    11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36页.第235页
    12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40页
    513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14页
    514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52-353页
    515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4页
    516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54页
    517 曾振宇 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80页
    518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62页
    519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62页
    520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14页
    521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90页
    2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
    2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
    52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8页
    525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375页
    526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8页
    527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29页
    528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54页
    529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8页
    530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20页
    53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021页
    532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1103页
    53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34页,第137页
    53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9页
    535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308页
    536 陈广忠.《淮南子脚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61页,第66页
    537 牟钟鉴.《一部研究<淮南子>的力作—读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哲学动态.2006年第2期
    538 辐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8-169页
    539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08页
    540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140页
    541 陈广忠.《淮南子斠注》.黄山书社.2008年6月.第746页
    542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36页
    54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5页
    54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207页
    545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598页
    46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第68页
    547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642页
    548 据严可均,此书可能是宋人所托,但就刘向献书一事看,与《汉书·楚元王传》相印证,此事不虚。
    549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646页
    550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585页
    551 范哗(宋).司马彪(晋).《后汉书》.黄山书社.1996年2月.第697页
    552 班固(汉).《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847页
    553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554 张震泽.《许慎年谱》.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555 吴数平.《东观汉纪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556 范晔(宋).司马彪(晋).《后汉书》.黄山书社.1996年2月.第1137-1138页
    557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62页
    558 范哗(宋),司马彪(晋).《后汉书》.黄山书社.1996年2月.第902-903页
    559 陈桐生.《<史记>与<淮南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卷第2期
    560 陈广忠.《淮南子研究书目》.黄山书社.2011.第5页
    561 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7.第161页
    562 李银芝.《试论<史记>有无史料征引自<淮南子>》.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63 转引自牟钟鉴之《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78年9月出版
    1、淮南子集释,何事撰,中华书局,1998
    2、淮南子考论,马庆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淮南子科技思想,陈广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淮南子研究,孙纪文著,学苑出版社,2005
    6、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王巧慧,科学出版社
    7、淮南子研究第二卷,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黄山书社,2008
    8、淮南子集解,叶昀校勘,广益书局,1936
    9、《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牟钟鉴著,齐鲁书社,1987
    10、淮南子全译,(西汉)刘安等著许匡一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1、《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陶磊著,齐鲁书社,2003
    12、淮南子-建构的道经,邓俊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3、淮南子兵略训译注,祝融译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14、淮南子斠诠(上下),陈广忠撰,黄山书社,2008
    15、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安徽大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6、吕氏春秋.张富祥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1
    17、春秋繁露新注.曾振宇.傅永聚.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
    18、荀子简注.章诗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9、汉书.班固.中华书局.1962
    20、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21、后汉书.范晔.中华书局.1965
    22、商君书.高亨注译.中华书局.1974
    23、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汪汉卿;张杰,安徽大学学报,1993-03-02
    24、再谈《淮南子》中的生物进化观,芶萃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07-02
    25、试析《淮南子》关于“权”的思想,戴黍,孔子研究,2006-07-25
    26、汉初时代转型与《淮南子》的学术境遇,戴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30
    27、《淮南子》文艺观的儒道混融分析,薛秀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8
    28、《淮南子》人才思想初探,魏实,人才研究,1988-03-01
    29、《淮南子》的“无为”哲学,吴方桐,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4-30
    30、《淮南子》与《文心雕龙》,马白,文史哲,1991-06-30
    31、《淮南子》的政治哲学,杨守戎,安徽大学学报,1991-06-30
    32、试析《淮南子》中所见的“法”,戴黍,江淮论坛,2006-04-30
    33、《淮南子》研究初探,陈丽华,兰台世界,2007-10-15
    34、《淮南子》的自然价值观,章晓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5
    35、《淮南子》法律思想刍议,华友根,学术月刊,1985-04-01
    36、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宇宙论体系——论《淮南子》的宇宙论,顾伟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07-02
    37、千秋疑案——《淮南子》与西汉削藩,王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12-31
    38、淮南王刘安生于何年?,吴方桐,齐鲁学刊,1981-10-28
    39、试论《淮南子》对“法”、“德”、“风俗”的糅合,戴黍,伦理学研究,2007-03-10
    40、简论《淮南子》的人学思想,丁原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1-20
    41、阳燧·阴燧·钻燧考,陈广忠,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02
    42、《淮南子》文艺生态学思想述评,高翔,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10-28
    43、《淮南万毕术》及其物理知识,洪震寰,中国科技史料,1983-06-30
    44、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张南,历史教学,1986-05-01
    45、道·人·史:《淮南子》的论治维度及思想史意义,戴黍,现代哲学,2007-03-25
    46、淮南王与豆腐文化淮南王与《淮南子》,淮南年鉴,2000/01/01
    47、刘安与《淮南子》关系考论,马庆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5
    48、《淮南子》对老庄融合的贡献,徐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8
    49、略论《淮南子》、王充及其他——兼答周桂钿同志,冯憬远:吕鸿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6-30
    50、《淮南子》——汉初黄老之治的理论总结,黄钊,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5-01
    51、论《淮南子》天体演化学说的历史地位,李道湘,兰州大学学报,1990--10-01
    52、第十三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综述《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牛福德,淮南年鉴,2007-01-01
    53、《天周》封《淮南子》影饗初探, 马慶洲,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00-08-01
    54、从《兵略训》看齐文化对《淮南子》成书的影响,谷中信一;王海清,管子学刊,1993-10-01
    55、浅析《淮南子》的政治思想多元化,毛洪生,大众文艺,2010/12
    56、《淮南子》法律思想探析,康宁,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7、《淮南子》“众适”思想的现实意义——兼谈群众文化工作,毛洪生,大众文艺,2010/10
    58、《淮南子》高诱注佚文辑考,李秀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02
    59、论《淮南子》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王险峰;张鸷远,理论月刊,2010/02
    60、《淮南子》昆仑神话源自《离骚》考,宋小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61、《淮南子》正义思想探究,陈延斌;孟凡拼,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62、一座学术丰碑——论《淮南子》的时代特征,姚治中,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63、胡适与安乐哲对《淮南子》中“道”的不同解读,陈小霞,淮南师范学 院学报,2010/01
    64、《淮南子》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改铸,邓联合,人文杂志,2010/01
    65、冲突与医治:《淮南子》化解危机的哲学,张立文,江海学刊,2010/01
    66、《淮南子》的文艺理论观,欧阳昌雄,大众文艺,2009/23
    67、浅谈胡适对《淮南子》的研究,陈小霞,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8、论《淮南子》的生命美学精神,赵国乾,学术论坛,2009/11
    69、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李秀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70、《淮南子》对上古神话的整理,赵自勇,安徽史学,2009/04
    71、析《淮南子》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张良宝,民族艺术研究,2009/03
    72、从《淮南子》看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轨迹,闫孟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73、论《淮南子》高诱注的宗经、崇儒意识,李秀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74、《淮南子》的得失观,严铭,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6
    75、浅谈《淮南子》与道、儒、法家思想的关系,朱远俊,大众文艺(理论),2009/09
    76、论刘安的命运悲剧——兼及《淮南子》浓烈的祸患意识成因,王启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77、秦汉杂家道法思想述论——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考察文本,王志林,法学杂志,2009/02
    78、儒道互补后的美学创生——《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轩小杨,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79、试论汉代道家的养生思想,杜宗才,绥化学院学报,2008/06
    80、论《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内涵,刁梦洲,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81、《淮南子》中所见秦汉时人疾病观,孙文祝;姜英辉,新学术,2008/06
    82、修辞、语言行动与政治合法性——《淮南子》札记,费振钟,书城,2008/09
    83、《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徐飞,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84、略论秦汉子书中的养生与治疗思想,赵鸿君;刘庆宇,中医药文化,2008/03
    85、试论汉代道家生态保护思想,杜宗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86、试论汉代道家的生态和谐观,杜宗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3
    87、论汉初对庄子思想的接受,王宏力;张爱辉,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4
    88、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钱善刚,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89、《淮南子》的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章晓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90、《淮南子》儒道思想融合论略,戚贵政,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2
    91、以治为重心:试析《淮南子》之道,戴黍,江淮论坛,2008/01
    92、论《淮南子》的文学价值,吕书宝,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20
    9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谈《淮南子》的理政治国思想,高巍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9-06
    94、圣王与治道——试论《淮南子》的圣王史观,戴黍,天津社会科学,2007-09-23
    95、从《淮南子》的“君本”、“民本”思想看构建现代企业和谐关系,李营,东方企业文化,2007-11-15
    96、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杨栋、曹书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01
    97、唐前《淮南子》流传略考,马庆洲,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30
    98、《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马育良,中华文化论坛,2007-10-25
    99、淮南王刘安谋反冤案辨析,漆子扬,新学术,2007-06-15
    100、《吕氏春秋》《淮南鸿烈》合论,刘康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06-30
    101、一部研究《淮南子》的力作——读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牟钟鉴,哲学动态,2006-02-26
    102、《淮南子》中的“无为”及其思想史意义,戴黍,哲学研究,2006-03-25
    103、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淮南子》思想研究,王国良,安徽史学,2006-11-15
    104、《九歌》为刘安及其门客所撰考,周远斌,云梦学刊,2006-09-15
    105、刘安及宾客著述考略,漆子扬,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01-25
    106、《淮南子》高诱注与许慎注的区分,王明春,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5
    107、《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戴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0
    108、“因循”与“治道”——《淮南子》中“因”的四重涵义,戴黍,江淮论坛,2005-10-25
    109、淮南王刘安谋反论略,周文龙,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5
    110、经典的源流及其意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淮南子》,戴黍,学术研究,2005-06-20
    111、《淮南子》思想的基本逻辑,金容燮,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2-28
    112、《淮南子》许慎注、高诱注中的双音节新词,赵奇栋;华学诚,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4-30
    113、《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郭沂,孔子研究,2003-11-25
    114、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余治平,求索,2004-06-30
    115、《淮南子》用人伦理思想探微,吕锡琛;龙国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9-28
    116、论《淮南子》对道家无为观的创造性诠释,雷健坤,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05-01
    117、《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唐劭廉;王中元,茂名学院学报, 2002-05-15
    118、《淮南子》对道家文艺观的秉承与悖离,孙纪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
    119、《淮南子》对庄子的积极阐释,方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120、《文心雕龙》与《淮南子》,陈良运,文史哲,2000/03
    121、《淮南子》自然哲学述论,钱善刚,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122、略论《淮南子》与“黄学”的关系,陈剑昆;周军,淮阴师专学报,1997/04
    123、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做到知人善任——《淮南子》一书对我们的一点启示,贺福安,企业家天地,1997/Z1
    124、刘安生平事迹辨析,王云度,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
    125、《文选》注引许慎《淮南子》注辑录,蒋礼鸿,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
    126、生命的自我审视——《淮南子·精神训》探微,魏敦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
    127、陆贾、道家思想和《准南子》,田中麻纱已;邓红,甘肃社会科学,1992/02
    128、楚学与汉初黄老之学,丁原明,文史哲,1992/04
    129、《文子》与《淮南子》究竟谁抄谁的,王三峡,荆州师专学报,1990/03
    130、试论淮南王刘安对学术文化事业的贡献,陈化新,社会科学研究,1989/05
    131、《淮南子》的风俗论,丁毅华,学术月刊,1991/06
    132、《淮南子》政治思想刍议,于首奎,东岳论丛,1989/05
    133、读《淮南子》札记,傅亚庶,东北师大学报,1989/03
    134、《淮南子》形而上学探研,董平,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
    135、《淮南子》思想的基本倾向,陈远宁,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9/02
    136、为《淮南子》正名,于首奎,齐鲁学刊,1988/05
    137、引用《淮南子》篇名辨误,张涛,文献,1988/03
    138、《淮南子》的伦理主题述略,柴文华,江汉论坛,1988/06
    139、再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燕国材,心理科学通讯,1988/01
    140、本体论和个体论的结合——《淮南子》在批评史上的贡献之一,潘世秀,兰州大学学报,1987/04
    141、《淮南子》“阴阳之神”与“两性同体”崇拜,龚维英,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7/04
    142、淮南律辩——评《淮南子》在历史中的作用,郑荣达,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01
    143、试论《淮南子》的本体论思想,黎振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03
    144、论《楚辞》与刘安、《淮南子》之关系,陈广忠,社会科学,1984/04
    145、关于黄老哲学的性质问题——对《黄老帛书》和《淮南子》道、气理论的剖析,吴光,学术月刊,1984/08
    146、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熊铁基,文史哲,1981/02
    147、《淮南子》社会历史观初探,鲁人,齐鲁学刊,1980/01
    148、试论《淮南子》的宇宙观,于首奎,文史哲,1979-05-31
    149、论《淮南子书》的思想,周辅成,安徽史学,1960-04-30
    150、《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吕子方,安徽史学,1960-03-01
    151、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高晓荣,安徽文学,2008,2
    152、《淮南子》的治国思想研究,林飞飞,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53、《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林超,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54、《淮南子》政治哲学研究,黄建跃,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55、《淮南子》伦理思想研究,高晓荣,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56、《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刘中元,安徽大学,2007年
    157、论《淮南子》的军事思想,徐剑,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58、《淮南子》政治思想研究,李耀,安徽大学,2007年
    159、《黄帝四经》与《淮南子》治道法律思想比较研究论,李云,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60、《淮南子》的生态世界观简论,章晓丹,西北大学,2004年
    161、论《淮南子》的德育思想,杨敏,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62、《淮南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龙国智,中南大学,2003年
    163、《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赵欣,山东大学,2010年
    164、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胡海迪,辽宁大学,2009年
    165、《淮南子》认识论研究,川津康弘,西北大学,2008年
    166、《淮南子》道论探微,刘爱敏,山东大学,2006年
    167、刘安与《淮南子》,漆子扬,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68、《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王雪,西北大学,2005年
    169、《淮南子》研究,孙纪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70、《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林琳,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171、从理想社会构思到社会政治实践——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陈博,西北大学,2003年
    172、《淮南子》研究,马庆洲,北京大学,2001年
    173、《淮南子》与黄老思潮,邹丽燕,北京大学,1994年
    174、《淮南子》新探,雷健坤,南开大学,1999年
    175、《淮南子》与汉初的庄学,朴胜显,北京大学,1999年
    176、《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余治平.求索.2004年第6期
    177、试论汉初学术集团和学风建设.曾详旭.求索.2004年第10期
    178、从“天人合一”的源处追寻其原初价值意义.牟成文.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179、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宇宙形上学的发展.孙秀伟.兰州学刊.2009年第10期;
    180、董仲舒对黄老道家学说的吸收.周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81、董仲舒体系建构对黄老学的吸收借鉴.花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82、董仲舒哲学核心话题探赜.张立文.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
    183、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内涵和特点.张俊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184、中国道家新论.陈广忠.《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
    185、廖名春、陈兴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186、道家与中国哲学.陈广忠梁宗华.人民出版社.2004
    187、中国学术思潮史(子学思潮).周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88、《论司马迁的大历史观》,黄留珠.《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8
    189、两汉思想史.祝瑞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90、中国哲学发展史.张怀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91、淮南子考论.马庆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92、新秦汉道家.熊铁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93、秦汉思想史.周桂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94、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
    195、社会学概论.李芹.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96、吕不韦评传.洪家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9
    197、董仲舒评传.王永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98、春秋繁露新注.曾振宇.傅永聚..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
    199、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马小虎.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中国历代思想家(汉).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王寿南..九州出版社.2011年
    201、许慎年谱.张震泽.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202、综合与重构-《淮南子》与中国传统文化,雷健坤/著,开明出版社,2000
    203、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杨有礼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04、《淮南子》与刘安的法律思想,段秋关,群众出版社,1986
    205、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陈静,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06、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李振宏主编,岳麓书社,2001
    207、汇集各家学说的巨著——《淮南子》,陈一平,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208、淮南子科技思想,陈广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09、中国老学史.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 2版
    210、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科学出版社.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