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笛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绪论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取域:从型制上划定研究范围,就历史沿革来厘清乐器起源、类属等问题;对20世纪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前四章陈述20世纪中国笛乐发展。第一章记述20世纪初期笛子在各地民间音乐中担当的比重不同角色。长期以来,大多数演奏者,或是自娱自乐,或是在乐队中身兼数职,皆因其草根本色而分散于各地未被载入史册。自“新音乐”在中国萌发,笛子也加入弄波风潮,逐渐成为舞台艺术的一员。
     第二章探讨1953-1965年的情况。1953年冯子存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成为笛乐舞台独奏先锋,笛乐也因此在表演形式、表演者社会地位、创作模式等方面脱胎换骨,产生一批以民间音乐为依托的作品与表演者。1956年“全国音乐周”笛曲《早晨》问世,象征着南北笛乐分驰并存在同一首乐曲中,地域风格界线逐渐消弭。紧随而起的大量笛曲与专业演奏者,受音乐院校教育影响,在演奏与创作上逐渐脱离了与地方风格紧密联系状态,融入作曲意识。为满足不同类型乐曲的演奏需求,乐器改良成为此时期的热点。此阶段笛乐朝“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国家在场”意识的与19世纪以来的“西乐东渐”,对时代观念、行为,皆有强大的主导作用。
     第三章着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笛乐的探讨,时间从1966-1976年。吹奏朗朗上口的红色歌曲,向样板戏学习,使得笛曲越练越具备“歌乐化”、“声腔化”的特质。
     第四章论述1976年至20世纪末的发展情形。1977年恢复高考,音乐院校恢复招生,“改革开放”浪潮使得笛乐从“一”走向多元化。198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器乐观摩演出”,使得新一代笛子演奏者崭露头角。在作曲家笔下,有别于传统音乐的作曲语汇,为笛乐创造了新的意象空间;女性演奏者的出现,不再囿于传统的社会身分与形象,大胆参与到消费文化中;海峡两岸笛乐文化交流使彼此资讯相互容受,台湾笛界举办国际性笛子协奏大赛,塑造新的时代经典,对大陆笛乐经典进行了一系列再塑造、再定位。
     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经由对过往发展的归纳,希冀提供未来发展的经验与方向。
The introduction is the territory to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study:Delimit the range of the study from the system, distinguish the origi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from historical evolution, kinds of question of the belonging and so on, Carry on the summary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which predecessors have complete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of this articl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flute in the 20th century. Chapter one records that the Dizi take on different roles of proportion of the regional folk music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a long time, most players, either the soloist of recreating by oneself, or the players who play several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orchestra, all of them dispersed all over China and did not go down in the history because their social status. Sprout from "the new music" in China, the bamboo flute also joins this wave and becomes a member of the stage music gradually.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events which happened in 1953-1965. In 1953, Feng Zichun, participated in "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Music And Dance", was a pioneer in the soloist of Dizi.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form of Dizi in 20th century,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performers, the creation mode of Dizi music, completely reborn and there produced a batch of flute music which take folk music as a backing and performers who play this kind of music. In 1956, during the performances of "National Music Week", the Dizi piece "Morning" was published, and symbolized that the south and north flute music begin to coexisting in the same piece and the boundary of the region style begins to be eliminated gradually.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flute music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Playing familiar red songs, and learn the "Yang Ban Xi" causes the flute music of this period has the specialities of melody. At the end of the frenetic times, the education was paid the attention again. Re-enrollment of the conservatories of music made the contact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and caused the flute music develops from "one" to diversification.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time from 1976 to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1982, Ministry of Culture held the demonstration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and this activity also was the first nationwide instrumental competition after "the Culture Revolution". This competition makes the new generation bamboo flute performers become rising stars gradually, and this situation declares that new major personages become the owner of the Yellow River. Different from the music vocabulary with whole traditional rules, composers create different image space for flute music. Female performers joined in this stage. They were no longer limited and held in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social status and figure, but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umer culture boldly.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culture exchang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 also the benefici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Because of the opening acceptance of a lot of information, Taiwanese composers reshaped and relocated this classical flute music. In addition, holding the international China flute concerto competition and creating the new classical era promote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flute music.
     The conclusion is the retrospect of the centurial China flute music course. By the summary of the passing development, hope that we can provide the experience and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引文
1郑德渊.中国乐器学——中国乐器的艺术性与科学理论[M].台北:生韵出版社.1982:20.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9):25-42,54
    2王青.古笛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硕上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1尹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乐器——琴、瑟、筑、竽、笛[J].乐器科技简讯,1975(3):24-28.
    2吴钊.篪笛辩[J].音乐研究,1981(1)
    3张居中.考古新发现——贾湖骨笛[J].音乐研究,1988(4) 97-98.
    1王子初.骨笛骨哨[J].乐器,2001(7)(8).
    2王青.古笛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硕上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5:104-105、164-166。田边尚雄认为竹属类乐器分篪、籥、箫三种,篪就是短横笛。此说根据杜佑《通典》:“篪,世本云,暴辛公所造。旧志云,日管,非也,虽不知暴辛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舜时西王母献琯,则是已有此器,辛公安得造篪乎?此虽为传说,但其为物颇古可知。或即中国民族居原住地时所使用之横笛。
    4 Curt Sachs.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M]. N.Y.,1940:179-180转引自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71.
    5[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336-337.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27.
    2【梁】萧统,【唐】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49-255.
    3【晋】崔豹.古今注[M]//风俗通义(及其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
    4【明】朱载堉,冯文慈点校.律昌精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640.
    1【清】徐养原《荀勖笛律图注·笛考》.转引自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70.
    2郭沫若.历史人物[M].海燕书店,1949:4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27.: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61.;[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337-338.转引自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71.
    3【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17.
    4【汉】应劭.风俗通义[M]//风俗通义(及其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1.
    1【采】陈旸.乐书.转引自曲广义.膜笛探源[J].中国音乐学,1996(1).
    2蔡振家.中国笛的音准、音域与音色:笛膜的Duffing振子模型[C].台北:传统乐器学述研讨会,2005.
    3【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16.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27.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17-2119.
    1【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4.
    2【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68.
    3【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2.
    4【清】李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255-256.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陈其射.杨荫浏对中国现代乐律学研究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0(4).
    1 Frederick Lau. Individuality and political discoursein solo dizi compositions [J]. Asia Music,1996.
    2 Frederick Lau. Forever Red:the invention of solo dizi music in post-1949 China[J]. British Joural of Ethnomusicology,1996(5).
    1李书印.独奏曲·吹管乐[C]//《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河南卷.北京:新华书店,1997:1197.
    2曾祥嗣.吹奏乐—吹奏乐述略[C]//《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北京:新华书店.1996:797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C].北京:新华书店,1997:31-32.
    1蒋咏荷.笛子教材[C].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64.录有笛了二重奏《顶嘴》。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新华书店.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新华书店. 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
    1李丽敏.文化的嫁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
    2陈正生.评《辞海》郑觐文词条2009-08-05[2010-03-02]http://www.zhongyuetujian.net/bbs/redirect.php?tid=20&goto=lastpost
    3冯光钰.回眸20世纪中国现代民乐创作[J].四川:音乐探索,1999(1):4.
    4程午加.二十年代民族器乐活动情况的回忆[J].北京:中国音乐,1982(4):92.
    5李丽敏.文化的嫁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
    6萧友梅.复兴国乐之我见[M]//萧友梅.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论专著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36-738.
    1萧友梅.复兴国乐之我见[M]//萧友梅.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论专著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36-738.
    2“节目单”参考资料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为主。在大同乐会等多数音乐研究会的节目单中,已有多数琵琶独奏、古琴独奏、箫独奏等节目,但唯独“笛子独奏”在附录的节目单中,并未见到。
    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C].北京:新华书店,1992:1603.
    4陆春龄采访纪录,2009-05.
    1孙克仁、林友仁、应有勤、夏飞云.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体制的形成和沿革[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11.
    1《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体制的形成和沿革》一文11页提到:有一位见报应聘而来的高子铭,是擅长北方笙、笛、管、箫、唢呐的河北青年艺人。他把北方吹打乐种的一些乐器带入音乐组。
    2郑体思.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J].武汉:黄钟,1998(2):47-51.
    3李丽敏.文化的嫁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
    4孙克仁、林友仁、应有勤、夏飞云.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体制的形成和沿革[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10。
    5高子铭.现代国乐[M].台北:正中书局,1959:10.
    1关于新笛的研发者,郑体思发表于《中国音乐年鉴》2002卷《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概况》第357页:原中央研究院胡彦久试制成功的十一孔新笛(有膜孔、无膜孔的各一支),半音孔齐全,解决箫、笛类的转调问题。高子铭1959年《现代国乐》第73页曾提到:此笛是物理学家丁燮林发明(关于当初发明此笛的一套理论,刊于新笛专册),中央研究院与民国25年(1936年)在上海制造,我算是第一个吹奏成功的人。有木质、竹质两种,原设有膜孔,即拟不改变横笛的本色,所以当初发明人曾经声明说:“这是我国旧笛的改良,不是西洋长笛(Flute)的仿制。”关于新笛研发者,据屠式璠《由“丁燮林11孔笛”引发的思考——<与爱笛生的对话>系列之三》考证,丁燮林与胡彦久为同事,1940年前后同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物理所所长是丁燮林,研发的是丁氏11孔笛。
    2在台湾的国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仍设有这个编制,只是现在的团员多以大笛贴上胶带代替无膜孔新笛。根据王次恒的说法,2010-04-27.
    3高子铭.现代国乐[M].台北:中正书局,1959.
    4郑体思.陈济略教授和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J].四川:音乐探索,1990(4)3—5.
    5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124.
    6郑体思“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概况[C].北京:中国音乐年鉴,2002.:360.
    7新笛独奏《往事》(扬琴伴奏)(黄锦培曲)。此曲描写生活历程之三阶段:(一)[梦],叙述美丽完善之理想境界;(二)[奔腾],叙述以奔放之热情与活动,从事于理想生活之追求;(三)[游丝],叙述事过境迁,无论理想获得与否,在记忆中留下者,不过如游丝一般之飘渺而已。
    1郑体思“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慨况[C].北京:中国音乐年鉴,2002:363-367.
    1全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闭幕——优秀节目参加全国会演云南日报:1953-3-29转引自彭闪闪.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茅慧.新中国舞蹈事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转引自张振涛.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保护民间音乐的一项措施[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彭闪闪.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7.
    1萧芳.祖国的艺术宝藏是无限丰富的.河北日报:1953-3-28转引自彭闪闪.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陆金山采访记录,2009年10月29日.
    3在节目单上的曲目为《喜相逢》、《小寡妇上坟》二曲,但在笔者2003年进行采访所得的口述资料中,冯子存演奏的是《放风筝》、《喜相逢》二个曲子。
    4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编.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华北区代表团演出[C].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3.
    1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编.民间音乐舞蹈晚会[C].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3.
    2方堃采访纪录,200-03-09.。
    3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研究部资料组辑.华北区参加全国会演节目参考资料[C].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3.
    1方堃采访记录,2004-03-09.
    2本部分资料主要参考陈乾.1956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院硕士论文,2009.
    1中国音乐家协会.今年将举办第一届音乐周[J].人民音乐,1956.转引自陈乾.1956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9.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录音磁带部分)[C].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
    2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1[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M].浙江:西湖书社出版,1981.
    2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124.
    3本段资料是依据笔者2009年10月29日陆金山采访纪录写成。这段往事回忆,陆金山亦曾在《中国竹笛》发表《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笛子专业会议情况追忆》,后收录于俞逊发、于宝臣《笛坛精英繁星录》大事记,第259页。
    1“爬山调”是内蒙流行的一种民歌体裁,当时具体演奏的是“爬山调”的哪一首曲子,陆金山在采访中并未多加说明。
    2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63-164.
    1张振涛.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保护民间音乐的一项措施[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3)
    1郑觐文.箫笛新谱[C].上海:中华书局,1924:23.
    2童斐.中乐寻源[M].上海:中华书局,1925:87.
    3关于蒋咏荷详细资料请参见后文,第二章第三节。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148.
    2郑觐文.箫笛新谱[C].上海:中华书局,1924:1.
    3蒋咏荷.笛曲讲座[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4:1.
    2003年,长期生活在内蒙古的李镇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为我开设”二人台”课程,教授梅的吹奏,曾经谈起他向山西梆子艺人了解过山西梆子并没有使用梆笛伴奏。2008年,我曾向在河北地区做过民间音乐普查的张振涛老师询问小笛子在河北的使用状况,他明确表示在他们的普查中,没有乐班乐社使用小笛子。2009年采访天津陆金山教授,他是河北阳原人,只听过永年县的梁培印吹奏小笛子,其余河北地区吹奏小笛了的情况并不多见。2010年采访屠式璠,他对梆子戏使用梆笛伴奏的问题关注已久,在他累积的数据中,只有河北梆子使用小笛子,其它地区并不使用。
    2刘森采访纪录.2009.11.22.
    3乔建中.开一代师宗领笛乐风骚——纪念赵松庭先生80诞辰[J].人民音乐,2003(11).
    1安默儿(Christine Ammer.).猫头鹰编译组译.科林斯音乐辞典(The Happer Collins Dictionary) [C].台北:猫头鹰出版,2001初版,2004二版:520.
    2安默儿(Christine Ammer.).猫头鹰编译组译.科林斯音乐辞典(The Happer Collins Dictionary) [C].台北:猫头鹰出版,2001初版,2004二版:473.
    1赵松庭.笛艺春秋[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0.
    2赵松庭.笛艺春秋[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4
    3刘森在访问之中明确表示,并不乐见他的演奏冠以“新派”的说法,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早期”左派”、”右派”的影响。
    1傅谨.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J].福建艺术,2009(3).
    1 http://learning.wenda.sogou.com/question/29258073.html 2009-05-14
    2 http://learning.wenda.sogou.com/question/29258073.html 2009-05-14
    3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8.
    4资料来源于音响【古埙与洞箫】文案。陈重,ISRC CN-A65-02-500-00/A.J6 北京:九州岛音像出版公司.陈重简介.
    5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8.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1870.
    2节选自阎黎雯.任同祥的笛艺生涯[C]//上海音乐出版社编.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507-509.
    1孟建军.赵金铭与香山京音乐[J].乐器,2009(11).
    2蒋咏荷.笛曲讲座[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4:6.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C].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336-374.
    4屠式璠采访记录,2010.1.
    1本部分资料来源于萧舒文.冯子存笛曲与二人台音乐关系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4.
    2霍伟是冯子存的学生,自1954年进入中央歌舞团工作,为冯子存记录了大量笛谱。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冯子存辞世,生活中霍伟长期协助冯子存教学、回信等。2004年3月,霍伟采访纪录。
    1王铁锤,著名笛了演奏家,长期与冯子存一起在“中央歌舞团“工作。
    2本表“笛曲”资料主要摘自曲俊耀.冯子存笛子艺术[C].四川: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843-845.
    2《中国戏曲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830.
    1“镗场子”并不是指某一特定曲牌名称,而是指戏曲开场之前的器乐合奏。戏曲过场音乐也称为“镗场子”。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据霍伟表示,《五梆子》根据二人台牌曲《碰梆子》改编。所以,现在;《五梆子》、《碰梆子》二曲共存于二人台牌曲之中。
    3中央歌舞团编《冯子存笛了曲选》的乐曲解说,笛曲《黄莺亮翅》原本是山西梆子的曲牌。据霍伟表示,冯子存创作《黄莺亮翅》时运用曲牌旋律,在原牌曲的基础上加了半个衬句。但笔者认为,二人台牌曲《大救驾》旋律更接近笛曲《黄莺亮翅》。
    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
    1曲俊耀.冯子存笛子艺术[C]. 四川: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62.
    22004年3月,霍伟采访纪录。
    3刘管乐生平资料主要摘录于下列二篇文章:1、乔志忱.把毕生精力献给民族音乐事业——笛子演奏家刘管乐[C]//向延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3). 沈阳:春风文艺出社,1994.
    2、陆金山、靳学东.不朽的笛音——记著名笛子大师刘管乐[C]//上海音乐出版社编.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4在陆金山、靳学东《不朽的笛音——记著名笛子大师刘管乐》记载为:1918年1月24日,刘管乐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1本部分的资料来源于2009-09李崇望采访记录,因部分内容与李崇望于2009-10发表文章相同,故此说明。
    李崇望.忆民族器乐演奏大师刘管乐、闫海登、殷二文——庆祝天津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而作.http://www.folkmusic.org.cn/News/Show.asp?id=386[2009-12-1]
    2李崇望 采访记录,2009,9.
    3李崇望.忆民族器乐演奏大师刘管乐、闫海登、殷二文——庆祝天津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而作.http://www.folkmusic.org.cn/News/Show.asp?id=386[2009-12-1]
    1刘管乐.笛子吹奏法讲座[C].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1977,油印本.
    1乔志忱.把毕生精力献给民族音乐事业——笛子演奏家刘管乐[C]//向延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3). 沈阳:春风文艺出社,1994.
    2华音网:赵松庭纪念网站.http://www.huain.com/zst/ [2009-01-12]
    1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
    1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毛宇龙.陆春龄笛子艺术[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
    3照片转引自SCF.陆春龄的《鹧鸪飞》录音[OL].爱乐人走四方.2002.05.05[2009-04-03]http://www.bh2000.net/special/patzak/detail.php?id=1860
    1毛宇龙.陆春龄笛子艺术[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
    2从事艺术表演以来,陆春龄始终活跃在笛子表演舞台上,未曾因年迈或身体不适而暂别舞台。2007年4月,87岁高龄的陆春龄在上海举办了《陆春龄艺术生涯80周年》音乐会,他依然登台与众学生一同演出。对于以气息为本的管乐演奏而言,确属不易。
    1刘森探访记录,2009.11.22
    2孟建军.穿越时代的笛声——访著名音乐家刘森[J].乐器:2006(11),10-13.
    32007年,刘森赴香港举办笛子音乐会,之后也陆续有笛子独奏演出。但于此之前,刘森都担任指挥一膱,极少涉及笛子独奏演出。
    4屠式璠.《牧笛》乐谱的故事——纪念刘炽先生逝世周年[C/OL].1999-11-05[2009-12-20]马迪笛子艺术网站.http://www.madidizi.com/content_news.asp?ID=215
    1黄尚元.聆听刘森CD有感[C/OL].2005.8.8[2009-12-20]华音网:http://news.huain.com/html/2005.08.08/news_155330. html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35.
    1在周林生《刘森竹笛演奏风格之我见》文中命名为“点吐音”,对于笛子演奏技巧的名称、符号,尚未有较为权威或统一的说法。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李镇笛了曲选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
    11960年,简广义、黄尚元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事刘森。
    2刘森采访纪录,2009.11.22.
    3黄尚元.悲说旷世金笛简广义[C/OL].2003.05.02 [2009-12-20]华音网.http://news.huain.com/html/2003.05.02/news_10341.html
    4华音网.笛箫名家——黄尚元生平简介.2006.05.08[2009-12-20]http://news.huain.com/zt/62.html
    1刘森采访纪录,2009.11.22.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辞典[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138.国立音乐院词条.
    3居其宏.新中国音乐使[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5.
    1居其宏.新中国音乐使[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0.
    2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67.htm
    3陆金山采访记录,2009.10.29.
    4秦德祥编著.高山流水——常州音乐名家[M].待出版.关于蒋咏荷的资料由屠式璠、秦德祥提供,并已得到秦德祥允许引用。
    1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网站.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学校简介.2009-04-07[2009-12-20]http://www.ccomedu.com/mainweb/index.html
    2华音网:黄尚元先生逝世专题.20060508[2009-12-20]http://news.huain.com/zt/62.html
    3琴园国乐团.一声横玉远穿云——北派名家曾永清的笛艺世界音乐会节目单曾永清个人简介[C]台北:琴园,2004.
    4陆金山采访记录,2009.10.29.
    1上海师范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校报.发明“七孔笛”实现中国竹笛千百年来重大变2009-12-29.[2010-2-10]http://shsdb.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255146
    2韩国鐄.民族乐器的改良1946-1976[J]//刘站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1946-1976).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
    3屠式璠.走近赵松庭[J].中国乐器,2001(8).
    1陈其射.杨荫浏对中国现代乐律学研究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0(4).
    2沈洽.20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2).
    3同上
    1郑觐文.箫笛新谱[C].上海:中华书局,1924:7.
    2陈正生.郑觐文与20世纪初民族乐器改革[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8(S1).
    3凌律.大同乐会民族乐器图片简释[J].乐器,1982(1):7.套接式管身为大同乐会罗松泉在1930-1935间完成改良。为了解决竹笛因温度、湿度变化所造成的音准问题,罗松泉受西方长笛启迪,在吹孔和指孔之间,将笛身截成两段,并以可活动的圆形铜制套筒衔接起来,可以随时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长短。此种改良方式,刘管乐也曾尝试,请参见前述“以民间音乐为依托的早期笛家”。
    4陈正生.竹笛改革谈.2001-10-08.[2010-02-22]http://suona.com/instr/ph20011008.htm
    1陈正生.郑觐文与20世纪初民族乐器改革[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8(s1).
    2屠式璠.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C].中国音乐年鉴,1995:162.
    1王晓俊.中国近现代笛类改良乐器述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
    2屠式璠.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J].中国音乐年鉴,1995:166-167.
    3戴亚.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五线谱版)[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屠式璠.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J].中国音乐年鉴,1995:169-173.
    1蔡敬民.新竹笛笛子及演奏[C].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3.
    2蔡敬民.蔡敬民笛曲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56.
    3蔡敬民.关于新竹笛教学[J].中国音乐,1988(2):70.
    4蔡敬民.新竹笛笛子及演奏[C].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73-74.
    5蔡敬民.蔡敬民笛曲选续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05.
    6赵松庭.排笛-介绍将几根笛子扎在一起演奏的方法[J].乐器科技,1979(2):51.
    1赵松庭.排笛-介绍将几根笛子扎在一起演奏的方法[J].乐器科技,1979(2):51.
    2图片9-1、9-2、引自王晓俊.近现代中国竹笛改革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7.
    3萧友梅.对于大同乐会仿造旧乐器的我见[M].乐艺,1931.//萧友梅.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论专著卷[M].S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C].商务印书馆,1978:402.
    1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7.
    2《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转引自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7.3《人民日报》1968.12.22.转引自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0.
    4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97-98.
    1土娘.《苗岭的早晨》究竟是谁创作的?http://club. eladies. sina. com. cn/thread-891157-1-1. html 2008.04.05 [2010-01-04]
    2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魏军.战地新歌:“文革”音乐的历史转型[J].黄钟2009(3).http://baike. baidu. com/view/15222. htm
    5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1-110.
    6同上
    1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2-113.
    2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1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林谷芳.雅俗的得兼与开拓——文化美学观下的当代笛艺发展[J].人民音乐,2005,(10).
    1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36-37.
    2曾永清.乱云飞(龙音RA-011004C)文案前言,2001.1.1
    1刘富吉、黄裕钧.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40年演奏曲谱汇编[C].台北:琴园艺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75-76.
    1邢继芳.难忘的笛声——怀念着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J].人民文学.2005“爱与和平”征文专号
    2同上
    3巴金.随想录[M].人民文学:版社,1980.
    4常树蓬,1940年7月生,河北泊头人,卒于2008年。1966年毕业十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任人民音乐出版社二编室副主任、主任:编审、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委会常务编委、《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特约编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65-166.
    1陆金山采访记录,2009.10.29.
    2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3赵松庭.笛艺春秋[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3.
    4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1丰成全.我的竹笛情结[C/OL]. 世界文化遗产网.2006-07-05[2010-01-04].http://www.wchol.com/html/xin/2006/0705/63.html
    2华音网:赵松庭纪念网站.http://www.huain.com/zst/index.htm
    3赵松庭.笛艺春秋[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1-13.4“口笛”最初是俞逊发为了训练口劲,将竹管截成约指头大小,在管身打一吹孔,随身携带的练习小乐器。型制上,口笛与出土音乐文物“骨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并非依照出土乐器仿制。“文革”期间,作曲家白诚仁与俞逊发合作创作看u笛曲《苗岭的早晨》,也是“文革”金曲之一。
    1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1龙平平,张曙.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J].党的文献,2007(4).
    2周清、浩清、许新宇.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J].检察风云,2007(13).
    3张奇志.邓小平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纪念邓小平对中央音乐学院扩招批示三十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1沈浩(1885-1959),字养卿,世居无锡青果巷,儒医世家。幼承家学,笃读经史,年甫及冠,设馆授课,尔 后问业于胡最(勖)良、汪艺香、汪伯容诸前辈,造诣益深,尤擅针灸内儿诸门,遐迩闻名。笃性颇廉介,贫病求治辄不计酬,豪门权贵则深恶痛绝。解放前劣绅钱某依附国民党反动头子汤恩伯,煊赫一时,曾饬役赉金邀诊,当遭先生呵斥:吾岂为汝铜臭折腰耶!时人称颂。雅谙音律,丝竹古琴无不娴熟,酷嗜昆曲。春秋佳日,高朋满座,觞咏达日堪称韵事。爱兰成癖,故其室曰耕兰草堂,常以丹青自娱,工书善画,着有诊灸图行世。
    1酉公.擪笛口诀[J].戏曲艺术,1983(1).
    2郑觐文.箫笛新谱[M].上海:中华书局,1924:15.
    1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赵松庭的学生詹永明在南方片、张维良于北方片获奖。1989山城杯、1995全国器乐大奖赛、1995第三届中国民族器乐协奏大赛(台北),戴亚夺得“三连冠”
    2赵松庭.笛艺春秋[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屠式璠采访记录,2010.01.
    2本文所涉及讨论的大赛仅限1982年-2000年之间全国性的大赛,只包设有“笛”项目的器乐比赛,以及获奖作品包含笛曲作品的部分。
    3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熊志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第一期汇演(南方片)//俞逊发、余宝臣.笛坛精英繁星录·大事记[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63.
    2唐强. 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J].中国音乐,1982(3).
    3俞松林.盛况空前前途无量——第一期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述述[J].人民音乐,1982(5):12-13.
    4俞松林.盛况空前前途无量——第一期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述评[J].人民音乐,1982(5):12-13.
    5人民音乐刊讯.在济南举行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J].人民音乐,1982(10):5.
    6曲广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第二期汇演(1982年9月北方片)笛界活动
    简况//俞逊发、余宝臣.笛坛精英繁星录·大事记[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第264-267.
    77曲广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第二期汇演(1982年9月北方片)笛界活动简况//俞逊发、余宝臣.笛坛精英繁星录·大事记[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第264-267.
    1张殿英.’95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述评[J].人民音乐,1998(8).
    1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揭晓[J].人民音乐.1984(3)
    2详细名单省略,只录与笛乐相关获奖作品
    1李焕之.当代音乐中国[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61.
    2耿涛.论20世纪中国竹苗独奏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46-48.
    3居其宏.越与重构: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态势[J].黄钟,1989(1):9.
    1牛苗苗.简析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思潮”的形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
    2孙谊.浅谈谭盾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手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4).
    3胡登跳.民族器乐曲创作综述[C].中国音乐年鉴,1988:26.
    4郭树荟.从民间到专业化改编与创作中的竹笛艺术[J].音乐艺术,2006(2)
    1钱兆熹.民乐创作艺术技巧思维的新发展——我的实践与体会[J].人民音乐,2000(11)
    1居其宏.新中国音乐使[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
    1王志伟.悠悠笛声意深韵浓——评俞逊发笛子独奏会[J].中国音乐,1984(2),88.
    1屠式璠.《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座谈会书面发言.2003.12.16[2009.12.3] http://www.huain010m
    2胡锡敏.一幅有声的山水画——听俞逊发的笛子曲《秋湖月夜》[J].人民音乐,1984(4):21-22.
    3王志伟.悠悠笛声意深韵浓——评俞逊发笛子独奏会[J].中国音乐,1984(2),87-88.
    1赵毅衡.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J]. 文艺研究,2007(12).
    2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07-209.
    1[美]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M].台北:商周出版,2003:19.
    2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学理论概述[J].音乐艺术,2003(2).
    2李娟.民族音乐学中的社会性别研究——一个新颖独特却依旧边缘的研究视角[J].中国音乐学,2006(1).
    1蒋欣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认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1).
    2王丽莉.性别研究在音乐中的现状及研究方法[J].艺术教育,2007(2).
    1高子铭《现代国乐》11页提到:中华国乐团即中广国乐团,对外用“中华国乐团”之名,对内用“中广国乐团”。
    2海军国乐队、陆战队国乐队、陆军陆光国乐社等。
    3内政部、中央信托局、台泥公司、正风国乐团(第一商标国乐团)等等。
    4大学如台湾大学、国立师范大学;中学如建国中学、北一女、成功、光仁以及各个小学。
    5中华国乐团、第一商标国乐团、中国电信国乐社、台中市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等。
    6许常惠.中国新音乐史:台湾篇1945-1985[C]//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1946-1976).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217.
    71983年,董榕森鉴于“教育部”辅导多所大专院校成立“实验管弦乐团”,但未顾及“国乐团”设立,因此联合多位乐界人士,共同向“教育部”举行简报,力陈发展传统音乐的意义。于是,1984年9月由“教育部“设立“国立艺专实验国乐团”,原以国家与文化、民族与音乐、理论与实务、教学与演奏等学术研究与发展为宗旨,故冠以“实验”二字。后为执行“教育部”艺术教育推广、“文建会”艺术季等文化活动,于1990年由行政院通过“实验国乐团设置要点”设置,2008年改隶“国立中正文化中心”。3月,正式成立“台湾国家国乐团”,隶属“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之“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
    1梅家玲.性别,还是国家?50、80、90年代台湾小说论[M].台北:麦田人文出版社,2004.
    1陈中申.我对笛子的追寻之路[C].音乐会节日单
    1陈中申采访,2009.05.11.
    2吴瑞呈.笛乐风格形成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研究所,1980.
    3制作地。一般中国笛子会在笛子管身刻上产地、制笛师的名字。
    1陈中申采访,2009.05.11.
    2陈中申采访,2009.05.11.
    3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1此处笛曲三种类别的风格划分,引自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11.
    2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3高子铭.现代国乐[M].台北:中正书局:1959.
    4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51932年由万华青年团体“艋舺共励会”主办,比赛项目主要以西乐乐器为主。
    5“台湾省文化协进会”为倡导音乐艺术,举办“全省音乐比赛”,于1947年—1955年举办“全省音乐比赛大会”。初期只设有成人组,1954年加入儿童组、初中组与高中组,比赛项目只有声乐、钢琴、小提琴与作曲,未设“国乐组”,后因经费问题于1958年停办。
    1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2台北市立国乐团.《台北笛管艺术节》节目单[C].台北:台北市立国乐团,2005.
    3林采韵.玩了廿年陈中申要吹特别的梆笛协奏曲[N/OL].中时电子报.2008-02-22[2010-04-03].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022200029+110513 +20080222+news,00. html
    1台北市立国乐团.《台北笛管艺术节》节目单[C].台北:台北市立国乐团,2005.
    2杨忠衡.“华人音乐”百年来修得什么正果?“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公布始末及其影响[N].台湾:中国时报,1995-10-15.
    3“翻印”曲谱的情况与前述“女王唱片””的出版情况雷同,出版社将书谱名更改,重新排版,或将书籍作者隐为“本社编辑部”,并将原书简体字改为繁体字,在台销售。
    4沈清松.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311
    [01]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M].上海:中华书局,1924.
    [02]童斐.中乐寻源[M].上海:中华书局,1925.
    [03]郑觐文.中国音乐史[M].上海:大同乐会,1929.
    [04]高子铭.现代国乐[M].台北:正中书局,1959.
    [05]【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06]【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07]全国民族乐器试点组编印.笛箫制作技术参考资料,1959,油印本.
    [08]杨荫浏.中国历代乐器说明[M].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印,全国民族器乐试点组翻印,1959,油印本.
    [09][宋]李防.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11][日]田边尚雄着,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
    [1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浙江:西湖书社出版,1981.
    [1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7]郑德渊.中国乐器学——中国乐器的艺术性与科学理论[M].台北:生韵出版社,1982.
    [18]【汉】应劭.风俗通义[M]//风俗通义(及其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晋】崔豹.古今注[M]//风俗通义(及其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杨荫浏.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2]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1920-1945).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8.
    [23]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1946-1976).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
    [24]王光祈音乐论着选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5]向延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26]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7]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8]【明】朱载堉,冯文慈点校.律吕精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9]沈清松.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
    [30]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2][美]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M].台北:商周出版,2003.
    [33]萧友梅.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论专著卷[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4]梅家玲.性别,还是国家?50、80、90年代台湾小说论[M].台北:麦田人文出版社,2004.
    [35]俞逊发,余宝臣.笛坛精英繁星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6]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7]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8]秦德祥.高山流水——常州音乐名家[M].待出版.
    [01]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研究部资料组辑.华北区参加全国会演节目参考资料[C].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研究部资料组,1953-4-7.
    [02]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编.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华北区代表团演出[C].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3.
    [03]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编.民间音乐舞蹈晚会节目单[C].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3.
    [04]蒋咏荷.笛曲讲座[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4.
    [05]蒋咏荷.笛子教材[C].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
    [06]中央歌舞团编.冯子存笛子曲选[C].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07]中央歌舞团编.冯子存笛子曲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08]刘管乐.笛子吹奏法讲座[C].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1977.油印本.
    [09]蔡敬民.新竹笛笛子及演奏[C].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10]蔡敬民.蔡敬民笛曲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1]霍伟编.冯子存笛子曲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2]赵松庭.笛艺春秋[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3]刘管乐.刘管乐笛子曲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14]蔡敬民.蔡敬民笛曲选续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15]俞逊发 胡锡敏.中国竹笛[C].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90.
    [16]上海音乐出版社编.中国竹笛名曲荟萃[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17]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8]曲俊耀.冯子存笛子艺术[C].四川: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9]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李镇笛子曲选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0]刘富吉、黄裕钧.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40年演奏曲谱汇编[C].台北:琴园艺术文化公司,2002.
    [21]李协勤.李协勤笛子曲论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琴园国乐团.松庭流芳——[赵松庭]浙派笛艺宗师八十冥诞纪念音乐会节目单[C].台北,琴园,2003.
    [22]琴园国乐团.一声横玉远穿云——北派名家曾永清的笛艺世界音乐会节目单[C].台北:琴园,2004.
    [23]台北市立国乐团.《台北笛管艺术节》节目单[C].台北:台北市立国乐团,2005.
    [01]吴瑞呈.笛乐风格形成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80.
    [02]王晓俊.近现代中国竹笛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
    [03]周可奇.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1.
    [04]陈悦.赵松庭的笛乐创作与婺剧音乐的渊源关系[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3.
    [05]萧舒文.冯子存笛曲与二人台音乐关系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4.
    [06]王青.古笛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07]彭闪闪.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7.
    [08]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09]蔡佩芸.1949-2008台湾竹笛音乐的发展与保存[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10]陈乾.1956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9.
    [11]李丽敏.文化的嫁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中国 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
    [12]缪仪琳.赵松庭的笛乐艺术——笛乐的创造理论与教学[D].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毛宇龙.陆春龄笛子艺术[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
    [14]刘扬.俞逊发笛子艺术探微[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
    [15]Frederick Lau. Music and Musicia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zi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 Illinois:Univ. of Illinois,1991.
    [01]萧友梅.对于大同乐会仿造旧乐器的我见[J].乐艺,1931.
    [02]李抱忱.抗战期间的乐器问题[J].乐风,1942(1).
    [03]杨荫浏.谈笛音[J].礼乐,1947(16).
    [04]查阜西.答谈笛律[J].礼乐,1948(2)
    [05]杨荫浏.再谈笛律答阜西[J].礼乐,1948(2)(3)
    [06]杨荫浏.写给吹奏箫笛的同志们[J].新音乐从刊,1950(4)
    [07]杨荫浏.再写给吹奏箫笛的同志们——讨论笛膜问题[J].新音乐从刊,1950(4)
    [08]尹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乐器——琴、瑟、筑、竽、笛[J].乐器科技简讯,1975(3)
    [0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9)
    [10]赵松庭.排笛-介绍将儿根笛子扎在一起演奏的方法[J].乐器科技,1979(2)
    [11]许国屏.竹笛名称应当统一[J].乐器,1979,(3).
    [12]龙为光.也谈竹笛名称的统一[J].乐器,1980(6).
    [13]吴钊.篪笛辩[J].音乐研究,1981(1)
    [14]唐强.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J].中国音乐,1982(3)
    [15]程午加.二十年代民族器乐活动情况的回忆[J].中国音乐,1982(4).
    [16]俞松林.盛况空前前途无量——第一期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述评[J].人民音乐,1982(5).
    [17]人民音乐刊讯.在济南举行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J].人民音乐,1982(10).
    [18]孙克仁 林友仁 应有勤 夏飞云.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体制的形成和沿革[J].中央音
    乐学院学报,1982.
    [19]酉公.擪笛口诀[J].戏曲艺术,1983(1).
    [20]树蓬、家骙.简广义笛曲创作诌议[J].人民音乐,1984.
    [21]王志伟.悠悠笛声意深韵浓——评俞逊发笛子独奏会[J].中国音乐,1984(2)
    [22]秦鹏章.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的联想[J].人民音乐,1984(3)
    [23]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揭晓[J].人民音乐,1984(3)
    [24]孙谊.浅谈谭盾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手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4).
    [25]胡锡敏.一幅有声的山水画——听俞逊发的笛子曲《秋湖月夜》[J].人民音乐,1984(4)
    [26]张居中.考古新发现——贾湖骨笛[J].音乐研究,1988(4).
    [27]蔡敬民.关于新竹笛教学[J].中国音乐,1988(2).
    [28]居其宏.越与重构: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态势[J].黄钟,1989(1).
    [29]郑体思.陈济略教授和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J].音乐探索,1990(4)
    [30]沈洽.20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2).
    [31]周林生.刘森竹笛演奏风格之我见[J].乐器,1995(1).
    [32]耿涛.中国竹笛的传统称谓应变革乐器[J].乐器,1995(3).
    [33]曲广义.膜笛探源[J].中国音乐学,1996(1)
    [34]张殿英.’95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述评[J].人民音乐,1998(8).
    [35]陆金山.“吹破天”——笛子大师冯子存[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8(1)
    [36]郑体思.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J].黄钟,1998(2).
    [37]冯光钰.回眸20世纪中国现代民乐创作[J].音乐探索,1999(1).
    [38]陈其射.杨荫浏对中国现代乐律学研究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0(4)
    [39]周可奇.竹笛表演艺术50年[J].乐器,2000(5).
    [40]钱兆熹.民乐创作艺术技巧思维的新发展——我的实践与体会[J].人民音乐,2000(11).
    [41]屠式璠.走近赵松庭[J].中国乐器,2001(8).
    [42]王子初.骨笛 骨哨[J].乐器,2001(7)(8).
    [43]牛苗苗.简析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思潮”的形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
    [44]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学理论概述[J].音乐艺术,2003(2)
    [45]耿涛.论20世纪中国竹苗独奏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
    [46]乔建中.开一代师宗领笛乐风骚——纪念赵松庭先生80诞辰[J].人民音乐,2003(11).
    [47]邢继芳.难忘的笛声——怀念着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J].人民文学,2005“爱与和平”征文专号.
    [48]蔡振家.中国笛的音准、音域与音色:笛膜的Duffing振子模型[C].台北:传统乐器学述研讨会,2005.
    [49]林谷芳.雅俗的得兼与开拓——文化美学观下的当代笛艺发展[J].人民音乐,2005(10).
    [50]蒋欣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认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1)
    [51]郭树荟.从民间到专业化改编与创作中的竹笛艺术[J].音乐艺术,2006(2).
    [52]陆金山.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笛子专业会议情况追忆[J].中国竹笛,2006(6)
    [53]孟建军.穿越时代的笛声——访著名音乐家刘森[J].乐器,2006(11).
    [54]周清 浩清 许新宇.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J].检察风云,2007(13)
    [55]龙平平 张曙.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J].党的文献,2007(4)
    [56]王丽莉.性别研究在音乐中的现状及研究方法[J].艺术教育,2007(2).
    [57]赵毅衡.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J].文艺研究,2007(12).
    [58]陈正生.郑觐文与20世纪初民族乐器改革[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8(S1).
    [59]张振涛.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保护民间音乐的一项措施[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3)
    [60]孟建军.赵金铭与香山京音乐[J].乐器,2009(11)
    [61]张奇志.邓小平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纪念邓小平对中央音乐学院扩招批示三十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62]傅谨.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J].福建艺术,2009(3)
    [63]曾智安 高翠霞.论笛的三个层面与唐诗的关系[J].乐府学第四辑,2009.
    [64]魏军.战地新歌:“文革”音乐的历史转型[J].黄钟2009(3).
    [65]杨荫浏.昆曲伴奏之乐器[N].《锡报》元旦增刊《昆曲特刊》,1937.1.1
    [66]杨忠衡.“华人音乐”百年来修得什么正果?“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公布始末及其影响[N].台湾:中国时报,1995-10-15.
    [67]屠式璠.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C].//中国音乐年鉴1995卷,1995.
    [68]胡登跳.民族器乐曲创作综述[C].//中国音乐年鉴1988卷,1988.
    [69]唐朴林.综述·民族创作及学术活动[C].//中国音乐年鉴1989卷,1989.
    [70]郑体思.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概况[C].//北京:中国音乐年鉴2002卷,2002.
    [0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0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
    [0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C].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0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
    [05]《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06]《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07]《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08]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0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C].商务印书馆,1978.
    [1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辞典[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录音磁带部分)[C].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
    [12]《中国民族民间戏曲志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戏曲志集成·山西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0.
    [1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8.
    [1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1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两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16]Christine Ammer.安默儿着,猫头鹰编泽组译.The Happer Collins Dictionary音乐辞典[C].台北:头鹰出版,2001初版,2004二版.
    [01]百度百科:http://baike. baidu. com
    [02]华音网:赵松庭纪念网站.http://www. huain. com/zst/index. htm
    [03]华音网:黄尚元先生逝世专题.http://news.huain.com/zt/62.html
    [04]琴园网站:http://www.chin-yuan.com.tw
    [05]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
    [06]笛韵:http://www.diyun.com/
    [07]屠式璠.《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座谈会书面发言[C/OL].华音网.2003-12-16[2009-12-03]. http://www.huain010m
    [08]丰成全.我的竹笛情结[C/OL].世界文化遗产网.2006-07-05[2010-01-04].http://www.wchol.com/html/xin/2006/0705/63.html
    [09]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印发《内地(祖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
    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简章》的通知[L/OL]2006-02-24.[2009-12-30].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49095
    [10]屠式璠.文采千年传佳树荷香万里结莲蓬——忆笛箫书、谱的编辑者常树蓬[C/OL].[2009-12-22].笛韵:http://www.diyun.com/gg/csp2.htm
    [11]屠式璠.纪念刘炽先生逝世周年[C/OL].[2009-12-20]笛韵.http://www.madidizi.com/content_news.asp?ID=215
    [12]屠式璠.由“丁燮林11孔笛”引发的思考——《与爱笛生的对话》系列之三[C/OL].[2009-12-20].笛韵.http://www.diyun.com/gg/csp2.htm
    [13]黄尚元.悲说旷世金笛义[C/OL].2009-05-02[2009-04-03].http://news.huain.com/html/2003.05.02/news_10341.html
    [14]李崇望.忆民族器乐演奏大师刘管乐、闫海登、殷二文——庆祝大津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而作[C/OL].2009-12-01[2009-12-13].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http://www.folkmusic.org.cn/News/Show.asp?id=3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