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透视现代朱子学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冯友兰和罗光为例,旨在分析二人在朱子学资源的现代承接和扭转中,如何创造新理学和生命哲学,由此展示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体系建构的内在关联。
     第二部分,以牟宗三和刘述先为例,旨在分析二人立足于心学立场将朱熹判定为别子为宗,从而为其发扬心学的现代价值奠定基础,由此展示朱子学解读中现代性诠释的特点。
     第三部分,以钱穆、陈荣捷、余英时为例,旨在分析史学进路,以朱述朱方式对朱子学的还原和维护,由此侧重展示朱子学现代研究中的知识学积累的重要。
     第四部分,以赵纪彬、侯外庐、任继愈、张立文、陈来为例,旨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进路的朱子学批判性研究的价值和贡献,由此展示中国大陆的马克思主义进路的朱子学研究的继承性、发展性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五部分,对20世纪朱子学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的多元性进行总结,对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形成、发展的关系进行揭示,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feature of modern Zhu Xi' thought by means of Zhu Xi's thought study in 20th century and furthermore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Xi'thought study and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thesis:
     In the first part, I took Feng Youlan and Luo Guang as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levance of the two who inherited and transform the resources of Zhu Xi's thought study in order to create the neo Confucianism and anima philosophy, and to reveal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Xi's thought stud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In the second part, I took Mu Zongsan and Liu Shuxian as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ssertion of Bieziweizong in the position of Mind-Heart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value of their Mind-Heart, and to reveal the feature of modern Hermeneutics in Zhu Xi's thought study.
     In the third part, I took Qian mu, Chen Rongjie and Yu Yingshi as example to analyze that interpreting Zhu by way of Zhu has reverted and remained Zhu Xi's thought study by means of historic course, and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accumulation in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fourth part, I took Zhao Jibin, Hou Wailu, Ren Jiyu, Zhang Liwen and Chenlai as example to analyze the value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critical study by means of Marxism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y course, and to reveal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 of Marxism in Chinese mainland.
     In the fifth part, there is a conclusion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study way and study aim of Zhu Xi's philosophy study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Xi's philosophy study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引文
①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501页.
    ②皮锡瑞.经学通论:卷四[M].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508页.
    ②王秋.康有为、谭嗣同三世说的差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第26页.
    ①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说明第3页.
    ②卢雪昆论述,引自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说明第4页.
    ①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M].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25页.
    ②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M].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2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8-24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9-260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1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1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3页.
    ⑦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3页.
    ⑧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9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7-328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8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2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0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年.第33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4-335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4-335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6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7.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33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339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1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2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2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4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5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5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210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2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9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4-185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5-146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7-158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6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06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06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0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0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09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1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5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7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7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8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9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19-620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0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0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1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1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2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2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2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2-623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5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7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7-628页.
    ①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8页.
    ②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9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8-629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3页.
    ①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3636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6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6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7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7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8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9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9-640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1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7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7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9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0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0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1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1-652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4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4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5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5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7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8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59-66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0页.
    ③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0页.
    ④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1页.
    ⑤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3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3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4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4-665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65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4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5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5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6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7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7-67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8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9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9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79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0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1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1-682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2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3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5-686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6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6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7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8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1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1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2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2-693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明.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3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3-694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4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5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5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6页.
    ⑦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9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1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1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2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2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3-714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5-716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6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19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2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20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26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27-72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3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4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5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6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9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0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0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1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1-742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2-743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3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4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5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6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6-74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7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8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8-749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49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0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0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1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2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2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3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4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4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6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6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7-75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8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8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9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9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9-76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0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0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0-761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1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3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5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5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6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6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7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8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8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9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69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1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2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3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4-775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6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6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984年.第777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9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0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0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1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2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3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3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4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5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6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6-787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8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1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1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2,793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5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5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6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6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7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8页.
    ⑦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8页.
    ⑧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8页.
    ⑨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99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00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01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03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04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05-80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2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3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4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5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5页.
    ⑥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7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8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8-819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9-820页.
    ④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20-823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23页.
    ⑥详见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25-827页.
    ⑦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28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29页.
    ②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31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f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32页.
    ④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8页.
    ⑤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30页.
    ①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32页.
    ②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35页.
    ③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41页.
    ④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28页.
    ⑤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28页.
    ①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33页.
    ②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33页.
    ③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33页.
    ④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33-134页.
    ⑤罗光书中原文此处无“,”的标点,语义不通,疑为排版之误,结合上下文,本文引用时做了改正。
    ⑥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40页.
    ⑦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42页.
    ⑧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43页.
    ①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143-144页.
    ②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9页.
    ①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下[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05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1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94-395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
    ①李山.牟宗三传[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亦可详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②李山.牟宗三传[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②可详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3-325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②以上四点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
    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①朱熹:朱文公集:卷七十五序[M],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5-186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①陈代湘.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J].湘潭大学杜会科学学报,2001,(5).第11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9-120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4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0页.
    ④参见陈代湘.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J].湘潭大学杜会科学学报,2001,(5).第112页.
    ①参见陈代湘.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J].湘潭大学杜会科学学报,2001,(5).第112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999年.第221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27-228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7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8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32-433页.
    ①张载.正蒙·太和篇[M],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
    ②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九[M],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2页.
    ①张载.正蒙·大心篇[M],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57页.
    ②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M],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③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59页.
    ①朱熹.朱文公文集:卷第三十九[M],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①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9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9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前言第4页.
    ②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论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
    ①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页.
    ⑥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9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9-10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0页.
    ⑥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0页.
    ⑦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3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4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5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1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2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2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3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2-6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3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64-65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3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5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7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79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78-79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1-8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7-88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89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90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90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99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01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02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2-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39-144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50-151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51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5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95-196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96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96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97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97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17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18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20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21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22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25-226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29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32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3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3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69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0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0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0-271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1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1-27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2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2-27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27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1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3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5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5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7页.
    ④详见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7-368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8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68-369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7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74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77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79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80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90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92-39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96-397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97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97-398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399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0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2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3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4页.
    ⑥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5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6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7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7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8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09页.
    ⑥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0页.
    ⑦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1页.
    ⑧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2-413页.
    ②陈荣捷.朱子道统观之哲学性[J].东西文化,第15期.第25-30页,引自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3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4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4页.
    ①陈荣捷.朱子道统观之哲学性[J].东西文化,第15期.第25-30页,引自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4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4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5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5-416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6页.
    ⑥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0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0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1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1-422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2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2-42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3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4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5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5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5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5-426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6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27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67-468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68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69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69-470页.
    ⑤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0页.
    ⑥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1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5-476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6-477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7-478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9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79-481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81页.
    ②以上五点,详见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95-596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3-4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2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2-523页.
    ①详见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5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7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7-528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8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8-529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29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0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1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1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2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2-533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5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6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6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6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6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7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7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7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7-538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8-539页.
    ②详见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9页.
    ③详见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39-540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0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4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4-545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5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5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7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7-548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549页.
    ①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自序第2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3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3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3页.
    ②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自序第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2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3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1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例言第1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5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59-160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0页.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1页.
    ①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1页.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1页.
    ③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2页.
    ④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3页.
    ⑤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2页.
    ⑥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3-24页.
    ⑦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4页.
    ①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4-25页.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5页.
    ③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5页.
    ④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6页.
    ⑤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7、28页.
    ①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7页.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7页.
    ③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9页.
    ④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0页.
    ⑤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0-31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3页.
    ⑦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7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7页.
    ④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4页.
    ①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5页.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5页.
    ③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5页.
    ④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9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7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7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3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6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1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6页.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5页.
    ③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0-4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8-179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79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1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1-18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3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3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88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93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9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9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96-197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0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0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09-21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24-22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26-227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2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29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3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3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39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39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53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5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57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5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59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7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7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7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8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82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9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0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2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2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3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43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61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61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6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64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7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74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77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80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8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88页.
    ①以上10点,详见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88-414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92-393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93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96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9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96-397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397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00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0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1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1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1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27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3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32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40-44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44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45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4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47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5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63页.
    ②详见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66-467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68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68页.
    ②详见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6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70页.陈来对钱穆的考订工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体参见本文关于陈来朱子学的研究部分。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81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81-482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8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8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91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497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0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04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0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12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13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13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24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27-52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1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2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3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4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4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6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7页.
    ⑦详见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7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3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4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49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2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3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3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4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6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7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7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7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7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58页.
    ⑧钱穆指出:“朱子亦教人静,又教人敬,学者当分别而观,尤当会通而求,始见朱子意所在。”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6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568-582页.
    ②钱穆指出:“朱子教人做心地工夫,必身心并重,内外交修,俾勿陷入于空寂.朱子又极重言礼,清儒如焦循辈,每讥宋儒好言理,轻言礼,横渠设教固无此弊,朱子尤常以理字礼字并提,力矫时人重理轻礼之非。清儒每蔽于门户,不肯平心细求,亦其病也。”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85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85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88-590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2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2-593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3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3-594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4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5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5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5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6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6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7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7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7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8页.
    ⑨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9页.
    ⑩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59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0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0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1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1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2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5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5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0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1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3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4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4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5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5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6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7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7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8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8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8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19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0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3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4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5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7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7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7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8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8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28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0页.
    ①此处引文中的人名“颜习斋”在书中为“颜习齐”,显系错误,本文引用时做了修改。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0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0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1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2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2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2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3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4页.
    ⑨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5页.
    ⑩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5页.
    11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39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0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0-641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1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2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3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4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4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4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2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5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6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7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7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7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7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8页.
    ⑨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9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59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0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0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1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1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2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4页.
    ⑨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4页.
    ⑩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5页.
    11 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6页.
    12 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69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671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15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6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7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8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8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29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36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38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36页.
    ⑨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37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37-738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39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4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4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4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5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5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5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6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7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7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8页.
    ⑥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8页.
    ⑦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8页.
    ⑧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8页.
    ⑨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9页.
    ⑩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69页.
    11 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70页.
    12 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70页.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70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巴蜀书社,1987年.第771页.
    ①陈来.朱子学论著丛刊序[A],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3页.
    ①陈来.朱子学论著丛刊序[A],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3页.
    ①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前言第19页.
    ①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04-505页.
    ②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8页.
    ③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8页.
    ④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9页.
    ⑤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9页.
    ①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9页.
    ②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9页.
    ③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9页.
    ④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00页.
    ①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01页.
    ②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15页.
    ③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34页.
    ④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37页.
    ①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46页.
    ②胡适.中国之文艺复兴,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15-516页.
    ①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自序第2-3页.
    ②参看Wing-tsit Chan,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broad,"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 S. Ⅹ Ⅻ, Nos.1 & 2, Dec.,1985, pp.1-15,引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自序第9-10页.
    ③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自序第10-12页.
    ④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自序第12页.
    ①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引言第1页.
    ②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7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②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引言第3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64页.
    ①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2-214页.
    ②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0-254页.
    ③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302页.
    ④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1-435页.
    ⑤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1-178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1-2页.
    ②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5页.
    ③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5页.
    ①陈荣捷对朱熹思想极力维护,在20世纪朱子学研究中,钱穆与之相类似。
    ②四朝见闻录:卷四[M].
    ③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0-522页.
    ④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4页.
    ⑤朱子语类:卷一○六[M].
    ⑥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7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8页.
    ②朱子语类:卷三[M].
    ③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8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二册[M],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第293页.本文根据巴蜀书社版本对此问题亦有述论, 详见“钱穆朱子学研究”部分。此处参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②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6页.
    ③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6页.
    ④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6-401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②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1页.
    ③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1-395页.
    ④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2-408页.
    ⑤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6页.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7页.
    ②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6-440页.
    ③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2-446页.
    ④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2页.
    ⑤详见陈荣捷: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2-425页.
    ①引语中的数字为陈荣捷《朱子新探索》一书,对相关研究的排列序号.本文引用时保持原貌,一是尊重原文,而是便于研究者检索.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②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③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②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③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①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②参见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1页.
    ③陈荣捷.朱子门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一第6-7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8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8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8-9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7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91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90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5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总序.
    ①朱文公文集:卷七一[M],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73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73-174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24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25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27页.
    ④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31页.
    ⑤象山先生全集:卷一八.删定官轮对剳子[M]
    ⑥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32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52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851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531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620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 [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0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0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1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1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⑥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⑦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⑧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283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3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3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3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3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4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5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4页:
    ⑥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5页.
    ⑦赵纪彬.赵纪彬文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985年.第285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6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6-287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7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7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8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9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0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1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1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1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1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2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2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4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4-295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6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6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7-298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7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8页.
    ⑥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8-299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9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9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0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0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0页.
    ⑥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0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1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1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2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3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3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1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9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9-320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2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3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0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6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7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7页.
    ⑤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8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9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9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5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5-596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6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7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8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8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8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8-599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9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9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9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0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0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0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1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1-602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2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2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2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3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3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3-604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4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4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5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5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6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6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6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7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7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7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8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7-608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8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8-609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9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9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9-610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0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0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0-61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1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1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3-614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4-615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5-616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6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6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7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7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7页.
    ⑥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0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1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2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3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3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4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4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4-625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5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6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6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7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7页.
    ⑥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0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3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7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7-638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9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39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0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0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1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1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2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2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3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4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4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5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7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7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7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47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90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90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90-69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91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0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1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1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1-722页.
    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3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4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5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6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6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7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7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29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0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1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2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2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3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3-734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4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4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5页.
    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5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6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7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8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8-739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39页.
    ①本文因任继愈为主编者,故尔此部分中的关于朱熹思想的研究,用“任继愈”指称此套《中国哲学史》的观点。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3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12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17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23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0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1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1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1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⑤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243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3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7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7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8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5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0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0-251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2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2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3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4-255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4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5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⑤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7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8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8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8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1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1-262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⑤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65-266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前言第1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前言第1页.该书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发行,订正本改动不大.鉴于张立文的在20世纪朱子学研究中以及中国当代哲学中的地位是1981年版本的《朱熹思想研究》奠定的,本文选择以《朱熹思想研究》一书的1981年版为主要研究文本,对其修订本也予以参照。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9页.
    ③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2-87页.
    ④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⑤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①此处标点有误,参照修订本,在引用时做了修改。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36页.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41页.
    ③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44页.
    ④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1年.第598页.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24页.
    ③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3页.
    ④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
    ③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5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
    ③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
    ④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
    ①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
    ②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
    ③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①非闻.中年学者在大陆的崛起——访<朱熹思想研究>作者张立文[N].香港镜报月刊,1983,(7).亦见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19-520页.
    ②引自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20页.
    ③引自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20页.
    ④张立文.朱熹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8页.
    ⑤张立文.朱熹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张立文.朱熹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②张立文.朱熹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①陈荣捷.评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附录于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4页.
    ②详见陈荣捷1987年为《朱子编年考证》一书初版发行时所作的序.亦可见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序.
    ①引文中“《学蔀通辩》”一语在所引书中遗漏了“学”字,本文引用时做了补正.该引语来自吉田公平对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一书的书评,发表于《东方》1999年2月号,本文引自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12-513页.
    ②详见陈荣捷1987年为《朱子编年考证》一书初版发行时所作的序.亦可见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序.
    ①本文引用的版本为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在“理”字后有“气”字,为多出的字,造成语义不通。本文引用时做了改正。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一书,在1988年初版后,于2000年增补了其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研究成果“朱子与三君子”、“朱子与李延平”、“朱子淳熙初年的心说之辩”三篇内容,此三篇研究成果在1988年版的书中已有提及和简要说明.新版与旧版差别不大,本文鉴于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是1988年初版后引起的反响,因此本文主要以1988年初版本为研究文本.在新版中还增加了一个附录:1987年陈荣捷对《朱熹哲学研究》一书的书评。陈荣捷在书评中对陈来朱子学研究进行了高度评价,本文参考了相关论断。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2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2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2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3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3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3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3页.
    ④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3页.
    ⑤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4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4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4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96页下注释.
    ④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0-115页.
    ⑤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3页下注释.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49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49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49-150页.
    ④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l.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5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5页.
    ④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5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6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6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6-7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79页.
    ②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86页.
    ③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91页.
    ④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52页.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内容提要第7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④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24、25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二三四卷序论补第3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二三四卷序论补第3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二三四卷序论补第32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4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5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9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9页.
    ⑤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996年.绪论第10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10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7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9-120页.
    ⑤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2-33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③郑家栋.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7页.
    ①陈来.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序,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3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1-2页.
    ②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2页.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4页.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4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4-5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②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③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④详见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17页.
    ①赵纪彬.赵纪彬文集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8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1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2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2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绪论第2-3页.
    ①上述两点具体见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2页.
    ①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16页.
    ②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17页.
    ③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20页.
    ④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16页.
    ①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27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巴蜀书社,1986年.第159页.
    ①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自序第1页.
    ①徐复观.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M],引自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157-158页.
    [1]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朱熹撰.朱子诸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丘瑞浚编辑.朱子学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4]郑端辑.朱子学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5]王懋竑纂订.朱子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6]李绂.朱子晚年全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8]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9]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10]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1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2]侯外庐.侯外庐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3]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14]侯外庐.社会发展史的一些问题[M].北京:展望出版社,1950年.
    [15]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
    [18]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9]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侯外庐主编,张岂之等编.中国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编.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白寿彝.纪念侯外庐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赵纪彬.赵纪彬文集》1、2[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赵纪彬.赵纪彬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5]杜国庠.杜国庠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26]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28]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上海:现代书局1960年.
    [30]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3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3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3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3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37]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9]熊十力.熊十力全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2]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唐君毅.人文精神之发展[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4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肖疌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4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4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8]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一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49]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
    [50]汪晖.公理与反公理》,《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51]汪晖.科学话语共同体》,《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二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52]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3]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4]杨寿堪,王成兵.实用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5]成海鹰,成芳.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6]杨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7]张祥龙,杜小真,黄应全.现象学思潮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8]张耀南,陈鹏.实在论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孙尚扬,刘宗坤.基督教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0]宋志明,孙小金.20世纪中国实证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1]李其驹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2]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3]胡伟希.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4]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65]张宝明.20世纪人文思想的全盘反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66]阮青.20世纪百年学案·哲学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67]邹铁军等.现代西方哲学:20世纪哲学述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8]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编.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69]卜祥记.哲海探航:20世纪中国哲学的艰辛开拓[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70]丁立群,李小娟主编.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71]王守常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哲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72]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73]方松华.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74]吴阶平,季羡林总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75]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6]丁祖豪等.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7]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
    [78]贺麟.贺麟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9]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80]朱杰人主编.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1]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82]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83]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
    [84]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85]周德昌编.朱熹教育思想述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86]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87]吴以宁编.朱熹及宋元明理学[M].保定:中国宋史研究会1989年.
    [88]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89]高全喜.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90]李秀雄.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91]粟品孝.朱熹与宋代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2]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93]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4]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5]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6]彭永捷.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97]庞景仁.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98]王国猛,徐华.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99]杨天石.朱熹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00]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1]洪军.朱熹与栗谷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2]李有兵.道德与情感:朱熹中和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3]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104]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5]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6]张毅.苏轼与朱熹[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7]钦伟刚.朱熹与<参同契>文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108]赵峰.朱熹的终极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9]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关系探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0]邹其昌.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1]杜敏.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2]赵显圭.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113]王健.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朱熹思想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4]林国标.清初朱子学研究:对一种经世理学的解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5]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116]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7]柴文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8]龚书铎主编,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卷[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9]龚书铎主编,李帆.清代理学史:中卷[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120]龚书铎主编,张昭军.清代理学史:下卷[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121]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2]张昭军.晚清民初的理学与经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3]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4]束景南.朱子大传》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5]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6]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27]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28]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9]郭奇.朱子学新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0]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1]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2]陈荣捷.朱学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3]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4]陈荣捷.朱子门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5]陈荣捷编著,杨儒宾等译.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6]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
    [137]钱穆.朱子新学案:中[M].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138]钱穆.朱子新学案:下[M].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
    [139]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40]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41]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142]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143]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4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45]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五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6]辛华,任菁编.内在与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4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8]田文军编.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149]王鉴平.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M].程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0]殷鼎.冯友兰[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151]陈岱孙等.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2]蔡仲德编.冯友兰研究》第一辑[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153]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4]范鹏.道通天地:冯友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155]郑家栋,陈鹏选编.追忆冯友兰[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56]郑家栋,陈鹏选编.解析冯友兰[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57]单纯,旷昕主编.解读冯友兰.亲人回忆卷[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158]单纯,旷昕主编.解读冯友兰.学人纪念卷[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159]单纯,旷昕主编.解读冯友兰.海外回声卷[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160]单纯,旷听主编.解读冯友兰.学者研究卷[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167]胡军主编.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8]刘东超.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M].程度:巴蜀书社2002年.
    [169]宗璞.冯友兰:云在青天水在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170]冯友兰.冯友兰自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1]田文军.冯友兰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2]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173]宋志明,梅良勇.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74]金春峰.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175]郁有学.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冯友兰的哲学道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6]单纯.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M].程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7]湘人等.冯友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8]李中华.冯友兰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17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0]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18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2]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总论[M].台 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83]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8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5]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86]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7]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88]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18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90]王兴国.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191]王兴国.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93]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论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4]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95]闵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196]殷小勇.道德思想之根——牟宗三对康德智性直观的中国化阐释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7]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198]刘述先.新时代哲学的信念与方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9]刘述先.中西哲学论文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200]刘述先.文学欣赏的灵魂[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201]刘述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202]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203]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4]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5]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清代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206]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207]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魏晋、隋唐佛学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
    [208]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元、明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209]罗光.生命哲学再续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210]罗光.形上生命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
    [211]罗光.中外历史哲学之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文物出版社,1982年.
    [212]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3]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14]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15]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216]张立文,(日)町田三郎主编.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17]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编.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218]张立文,李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219]张立文,(日)町田三郎主编.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朱舜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0]张立文,默明哲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宋元明清部分:第三卷[M].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
    [221]张立文主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223]张立文.李退溪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224]张立文主编.儒学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225]张立文、周桂钿主编.中国唯心论史[M].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6]张立文.“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现代的度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7]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8]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229]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0]陈来.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231]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32]陈来.宋明理学家年谱续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233]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4]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235]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236]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237]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38]张岂之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编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9]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40]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4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24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24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5]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96年.
    [246]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7]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996年.
    [248]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49]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250]张岱年.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
    [25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5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53]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54]冯契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55]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56]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57]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58]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59]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260]张锡勤编.中国近代哲学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261]张锡勤,霍方雷编.陆王心学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262]张锡勤.戊戌思潮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63]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4]张锡勤.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265]张锡勤等主编.中国伦理思想通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266]魏义霞.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267]魏义霞.比较哲学:当代哲学重建的历史关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8]魏义霞.理学与启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69]柴文华等.中国非儒伦理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270]柴文华等.中国人伦学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71]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272]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3]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迈向后实践哲学的理论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7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