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民族·民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亟待建立团结稳定大一统国家的现实需求,使得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民族政策与十七年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并肩,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成双重的文艺约束,但民族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成了一种保护,允许了艺术家们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容纳了十七年主流电影所不能容纳的艺术元素,从而开辟了另一方艺术天地,成就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经典。
     本论文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光明隐喻、身份隐喻和情爱隐喻为研究视电,探讨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及其民族、民间元素是如何糅合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丰富折射着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魅力。
     第一章分析建国后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的产生过程,探讨《内蒙人民的胜利》在主题、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政策的双重约束、人物设置、情爱故事、民族元素等方面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产生的范本作用及深远影响。
     第二章结合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中的理论,研究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出现的疾病隐喻的类型、疾病隐喻的特征以及疾病隐喻的作用。
     第三章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光明隐喻的内涵、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光明隐喻的多义性指涉,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视觉/光明话语,隐喻党/毛泽东/解放军等为民族地区所带来的温暖与解放。
     第四章讨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身份与政治身份之间的不同组合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探讨这种组合中出现的几类特殊人物形象:解放军、复原军人、养子养女等来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与民族、民间元素在电影中的体现。
     第五章通过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出现的情爱元素特征及其情爱隐喻模式的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及其女性社会政治地位的逐步提升。
     本文之所以选择上述的四个隐喻作为核心点来介入和探讨,首先就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出现的频率性和类型化而言,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疾病隐喻、光明隐喻,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这些隐喻,折射了十七年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对电影极大的干预与影响,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与同期的其他电影相比,在人物的身份设置上,当民族身份与政治身份形成不同的组合时,便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展现着明显的新中国力求通过影视媒介来宣传民族政策,建立团结和平的大一统民族国家的时代需求等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无论是涉及情爱主题的电影数量比例之高,还是情爱尺度的大胆,又都远超乎同期的其他电影,这一特征,弱化了政治意识形态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政治意识形态传输的僵硬性,塑造了鲜明真实的民族人物形象,提升了艺术魅力,强化了艺术价值。因此,本论文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提炼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几个关键点,以点带面,串联起数个立体的截面,结合具体的史料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比较,研究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及其民族、民间元素的糅杂化体现及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
'The 17 Years" is a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period of tim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are great achievements during this time.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 united and steadfast country contributes to the prominence of the film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However, the ethnic polic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On the one hand, together with the mainstream political ideology, it functions a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rt and literatur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since it allows the artists to develop some artistic elements which could not be permitted in the mainstream films. Many classics of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have thus been produced.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several metaphors adopted frequently in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The 17 Yea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llness metaphor, brightness metaphor, identity metaphor and love metaphor, the author aims to find out some common features shared by the films and illustrate how 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ideology, ethnic policy, the ethnical and the folk mixing together in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The 17 Years".
     Chapter one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film Spring in Inner Mongol, which is the first film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The 17 Year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is film and The Victory of People in Inner Mongol,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emplary role that The Victory of People in Inner Mongol has played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it has casted on later films in this fiel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s, the functions of political ideology and ethnic policy, characters, love stories and ethnical elements etc.
     Chapter two probes into the types, character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taphors of illness, which occur in the film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The 17 Years", with Susan Sontag's comments in Illness As Metaphor a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the polysemous references of the brightness metaphor. It will illustrate how the political ideology functions in the films and how a series of ocular words are adopted to signify the warmth and liberation that have been brought to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 by The Party, Chairman Mao and The Liberation Army.
     Chapter four is a study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ba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thnical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several special groups of characters, such as the PLA soldiers, ex-servicemen, foster children etc., the manifesta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ethnical policies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ethnical and the folk will be further explained.
     Chapter five is the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and metaphorical modes of love in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17 Years". The female images of the minor nationalit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us will be evaluated.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metaphors as the focal point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17 Years", which is owning to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firstly, the metaphors of illness, the metaphors of brightness etc. are frequently adopted in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and to some degree they even become archetypes, which reflect the interference and influence of political ideology and ethnical policies on film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Comparing with other films,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have portrayed some special characters. These characters reveal exactly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when the country tries to advocate its ethnical policies and calls for a united and peaceful nation where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ould live harmoniously; Secondly, in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17 Years", the theme of love have been more frequently and open-mindedly touched upon. This feature weakens the rigidity of the transference of political ideology, helps to create many vivid characters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raise the artistic glamour of the art and strengthens the value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to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s to refine some important points shared by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17 Years". Basing o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social background,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illustrate the embodiment and hybridity of political ideology, the ethnical policies, and the ethnical and folk features of the films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17 Years" and to evaluate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se films.
引文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156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③转引自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P288
    ④夏衍.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P452
    ①季洪.新中国电影建设事业四十年(1949-1989),内部资料)(转载于沈芸.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始末(1949-1967).当代电影.2005年第4期)
    ②茅盾·文化战线上取得的胜利——应《苏维埃俄罗斯报》之请而作》,载《茅盾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P552
    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P367
    ①“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②毛泽东:为赴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的中央访问团所作题词(1950年),转引自《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P67.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P204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②公浦.谈谈民族电影创作,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25
    ③“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该话是成荫在一次创作会上的感慨,后来成为十七年编剧和导演们的口头禅。详见荒煤《你走得太快了,成荫!》,载于1984.05.25《人民日报》。
    ④黄宗江.谈谈《农奴》,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18
    ①赵松.关于导演选择演员和处理演员的工作——坚持“四个第一”的初步体会,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58
    ②韦林岳.谈谈《农奴》的摄影,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220
    ①赵实.世纪之交:寻求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对策.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
    ①(日)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 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228-250.
    ②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5)
    ③吴峥、王义、杨十宏.“十七年”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科学之友.2007(09)
    ④程郁儒.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思想战线.2009(05)
    ①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电影文学.2008(07)
    ②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轨迹.电影学院内部资料.1999
    ③张英进著,胡静泽.影响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7
    ④鸟尔沁.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化空间.民族文学研究.2003(4)
    ①杨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轨迹审视与探索.西北民族大学硕十毕业论文.2005
    ②这些书籍详见参考文献。
    ①《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P8。
    ②干学伟回忆道,“因听说毛主席觉得片名不好,我就转请主席给改个片名,毛主席让人电告我改为《内蒙人民的胜利》。”见干学伟:《忆周总理对<内蒙春光>的关怀》,载《电影艺术》1983年第1期。
    ③郑文森《评<内蒙人民的胜利>》,《人民日报》1951年3月16日,见编者按。
    ①《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P2。
    ②转载自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③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王爷庙(金兴安盟乌兰浩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④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①《人民日报》,1950年4月28日。
    ②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3卷日记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P352。
    1王学伟:《影片<内蒙春光>的“复活”:记周总理关怀电影工作的一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2期;又可见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②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P64。
    ③统计来自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④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3卷日记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P352。
    ①干学伟《影片<内蒙春光>的“复活”:记周总理关怀电影工作的一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2期。
    ②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③《关于<内蒙春光>暂时停演与修改问题》,《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年5月20日。
    ④时间的情况,见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⑤该语为著名导演成荫所言,后多为其他艺术家引用。“‘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这是在一次创作会上,你概括并且反映创作人员心情的一句话,这是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编剧和导演们的口头禅。”见荒煤《你走得太快了,成荫!》,《人民日报》1984年5月25日。
    ① 《<内蒙春光>座谈会议记录摘要》,《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年5月20日。
    ①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3卷日记卷》,中1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P354-388。
    ②电影局艺委会主任蔡楚生同志发言说“电影在技术方面发展很快,如在仓库搁上儿年就可 惜了,损失太大了,还是修改的好……”,见干学伟:《影片<内蒙春光>的“复活”:记周总理关怀电影工作的一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2期,又见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①王震之《<内蒙春光>的检讨》,《人民日报》,1950年5月28日。
    ②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P65。
    ③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①齐锡宝记录《周总理在<内蒙春光>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年5月20日。
    ①郭学勤.《内蒙人民的胜利》.开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中国民族报.2010.10.1
    ②例如《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文化卷》中认为,《草原上的人们》、《山江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等电影形成了一种近乎中国特点的“类型片”或者说样式,即在爱情表达、特点时期的民族政策的宣扬之间建构某种经典模式,这些都会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完成“可看性”与“特定意义”的转换。(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文化卷.北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01.P362)
    ①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77
    ②《内蒙春光》座谈会记录摘要,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5.20
    ①邵荃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结合的问题.文艺报.1950年第三卷第一期
    ②郑文森.评《内蒙人民的胜利》.人民日报.1951-03-16
    ①少舟.闪烁多民族生活缤纷光彩的新中国银幕——兼及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民族性问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瓦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17
    ①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57-58
    ①《内蒙春光》座谈会记录摘要,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5.20
    ②东北电影厂出品内蒙人民的胜利.人民日报.1951.03.16
    ③郑文森.评《内蒙人民的胜利》.人民日报.1951-03-16
    ①东北电影厂出品 内蒙人民的胜利.人民日报.1951.03.16
    ①钟惦棐.看《内蒙春光》.人民日报.1950.04.30
    ②布赫.一个蒙古人看一部蒙古片——《内蒙春光》.人民日报.1950.04.30
    ①王海平,张军锋主编.回想延安.1942.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P194
    ②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①备注:统计的数字来自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979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出版。关于类型片的统计数字来自于陈山《红色的果实——“十七年”电影中的类型化倾向》,载于《电影艺术,Film Art》2003年第05期。
    ②类型片的分类见吴琼著《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③单从时间的划分而言,《一串项链》具体的完成时间已是文革,但因为其剧本的完成、拍摄是文革前,且此后的近十年都没有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到1975年才有了《沙漠的春天》这样一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因此,笔者将《一串项链》也划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来讨论。
    ①李资源著.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P263.
    ①李资源著.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P263-264.
    1李建中.世纪大疫情[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P70.
    2(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41
    ①道格拉斯(Douglas)洁净与危险(Purity and Danger)1976,P114
    ②刘琪.作为物的身体和作为疾病的疯癫——读《疯癞与文明》.西北民族研究.2006(1)
    ③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8
    ④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7
    ①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53
    ②见程巍的译者卷首语,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③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65
    ④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68
    ①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69
    ②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03.P68
    ③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15
    ④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24
    ①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第15分册医药卫生,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10.P126
    ②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19
    ①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78-79
    ①百度母藏音译卓玛嘎尔姆,“度母”,亦称“救度母”、“多罗母”等。相传白度母是观世音萨左眼眼泪所化。据藏传佛教说,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度母是他化身的救苦救难本尊,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尊象;二十一尊度母的颜色都不相同,最受尊敬、寺庙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
    ②藏语,原意是打开锁链的兵。金珠的汉语意思是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的汉语意思是兵,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的意思。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该称呼就成了解放军的专有称呼,沿用至今。
    ③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第15分册 医药卫生,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10.P124
    ①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第15分册 医药卫生,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10.P124
    ②胡奇.五彩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P70
    ③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60 ①李俊.探索与实践——影片《农奴》导演工作小结.,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50
    ②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76
    ①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第15分册医药卫生,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10.P121
    ②《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P162
    ③周恩来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儿个问题1957年8月4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4 ①《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P137
    ②玛拉沁夫,珠岚琪淇珂编剧.草原晨曲,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P34
    ①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03.P55
    ①曹靖华著.匕花集·窃火者.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P180
    ①黄宗江.谈谈《农奴》,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20
    ②黄宗江.谈谈《农奴》,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23-124
    ①黄宗江.谈谈《农奴》,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24
    ①李俊.探索与实践——影片《农奴》导演工作小结.,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44
    ②李俊.探索与实践——影片《农奴》导演工作小结.,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46
    ③黄宗江.谈谈《农奴》,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24
    ④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21-122
    ①苏珊·桑塔格.疚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29
    ②关于“结核病”的概念,《辞海》(1997年版)定义如下:结核病,俗称“痨病”。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多由呼吸道感染,偶见消化道感染。病理特征为结核形成和干酪样病变。肺结核最为常见,其他组织或器官,如淋巴结、胸膜、腹膜、脑膜、心包膜、肠、骨、关节、泌尿生殖器官、皮肤等都可患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时,除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清瘦、潮热等外,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极少数经淋巴、血行播散而发生粟粒状结核病,有高热及毒血症等症状。采用抗结核药(异烟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和必要的手术治疗有效。预防采取卡介苗接种、早期发现(包括家畜检疫)、早期治疗和隔离消毒等措施(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③余凤高.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2
    ①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20
    ②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43
    ③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24
    ④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26
    ⑤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4.P58
    ①毛泽东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53.06.P13
    ②毛泽东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53.06.P39
    ③(苏)列别杰夫辑:徐谷明等泽;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编辑.党论电影.时代出版社,1951.
    ④贾伟.“病之花”:略谈西方文学中“疾病”的文化内涵.甘肃高师学报,2008(3)
    ⑤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①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37-40
    ②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18
    ③冯寿农.勒内·吉拉尔对俄狄浦斯神话的新解[J].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8).
    ①周学海主编.性传播疾病防治问答.哈尔滨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P6
    ②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37
    张洪德等改编.无形的战线反特电影故事集.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P169
    ①“三突出”原则是于会泳总结的样板戏创作经验,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证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②1953年《文艺报》第1期社论.克服文艺的落后现象,高度地反映伟大的现实[A]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M],P109
    ①孙钦华.艺术品位和价值取向——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精品电影的思考,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217
    ①吉雅泰.《内蒙纯光》观后.人民日报.1950.4.29
    ①景虹梅.激情燃烧的岁月——“十 七年”电影的辉煌与尴尬.齐鲁艺苑(出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1).P39
    ②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中国到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75
    ③《摩雅傣》的编剧公浦在《谈谈民族电影创作》中提到,“《摩雅傣》是我们创作的第二个剧本,创作的素材来自生活。我曾曾对被人歧视离群索居的所谓“琵琶鬼”进行多次采访,我还亲眼目睹驱逐琵琶鬼出村的惨状,可以说感触颇深,酝酿了很久,1958年才写出剧本。琵琶鬼的悲惨命运被称之为傣族的“白毛女’
    ①张洪德等改编.无形的战线反特电影故事集.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P174
    ①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81
    ①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柯山红日六幕八场歌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
    ②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柯山红日六幕八场歌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
    ①白辛著.冰出上的来客.北京市:群众出版社,1963.P1
    ①玛拉沁夫,珠岚琪洪珂编剧.草原晨曲 电影剧本.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P78-79
    ②高缨.电影文学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P62
    ①云照光.电影文学剧本鄂尔多斯的风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P103
    ②白辛著.冰出上的来客.北京市:群众出版社,1963.P83
    ①(德)思斯特·卡西尔著;刘述先泽.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42
    ②叶舒宪著.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07.P60
    ③当这时候,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止义于世,火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舍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汉谟拉比王法典》,中泽本,见《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占部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8页)
    ④叶舒宪著.英雄与太阳 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07.P61
    ①(转载自)王建.云南少数民族原始思维与文学审美论.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2
    ②《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市:学苑出版社,1990.10.P568
    ③《东方红》是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革命歌曲,曲调采自陕北民歌,原为农民歌手李有源所创作的《移民歌》,后来由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修改后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歌词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呀,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哪里人民得解放。”1964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我国文艺界创作了一部以《东方红》命名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文革”期间,《东方红》歌曲曲调被用为毛泽东专有的音乐形象。
    ①黄宗江.谈谈《农奴》,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19
    ①铁道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工团集体创作;刘镇,任莫执笔 邵光琛,李中汉作曲.两代人四幕歌剧.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P3
    ②铁道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工团集体创作;刘镇,任莫执笔 邵光琛,李中汉作曲.两代人四幕歌剧.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P14
    ③铁道部鸟鲁木齐铁路局文工团集体创作;刘镇,任莫执笔邵光琛,李中汉作曲.两代人四
    幕歌剧.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P27
    ①胡奇.五彩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P82
    ①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1.01.P54-55
    ②毛泽东.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电报(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刘先照主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P42
    ③周恩来.稳步地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1956年7月24日),刘先照主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P129
    ①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P42
    ②李资源著.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P232
    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上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72
    ①朱丹西等.猛河风暴.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1954.P17
    ②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42
    ③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32
    ①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53
    ②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72
    ①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11
    ②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P18
    ①李俊.探索与实践——影片《农奴》导演工作小结.,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46-147
    ①李俊.探索与实践——影片《农奴》导演工作小结.,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147-148
    ②晓浩著.西藏,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藏实录.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9.P9
    ①1955年度兵员征集和军人复员工作按期完成儿十万复员军人陆续参加经济建设.人民日报.1956.04.0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人民日报.1955.06.16
    ①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上.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P264-265
    ②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上.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P395
    ①傅秋涛.在实行全民皆兵中复员转业军人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日报.1958.10.15
    ①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82
    ②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82-183
    ①高缨著;王仲清插图.电影文学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P21
    ②高缨著;王仲清插图.电影文学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P31,P55
    ①高缨著;王仲清插图.电影文学剧本 达吉和她的父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P31,P90
    ①刘澍著.去日留痕红色影星的暮年岁月.北京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01.P335
    ②《五多金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建国10周年而定制的一部电影。针对建国十周年献礼片都是重大题材,缺少轻松愉快的喜剧片的情况,夏衍致电云南省委宣传部袁勃同志,希望云南组织力量创作一部以大理白族载歌载舞的生活为内容的轻松愉快的喜剧片,不要写什么路线斗争,不以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和农林牧副渔的内容为北京,也不要出现党委书记和毛主席的相片,要把该片拍成哪个国家都能上映的影片。(公浦.参与创作《五多金花》
    剧本的经过.杨恒灿主编;大理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当代文化名人文史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2.)
    ①张洪德等改编.无形的战线反特电影故事集.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P174
    ①海默改编;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编辑.草原上的人们.北京市:北京艺术出版社,1954.P51
    ①刘达丽著:共和国的歌声.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09.P18
    ②《韩秀英》为内蒙东部蒙古族说唱书(乌力格尔),是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属于情歌,早期歌词有20多段,后来歌手们在传唱中根据抒情的需要和生活情境的变化,不断地加以充实。
    ①转载自彭荆风.芦笙呜咽.文史天地.2005(2)
    ②王玉胡等著.电影文学剧本绿洲凯歌.备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P19
    ③海默改编;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编辑.草原上的人们.北京市:北京艺术出版社,1954.P51
    ①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P462
    ②季康,公浦编剧.电影文学剧本五朵金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P63
    ③季康,公浦编剧.电影文学剧本五朵金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P64
    ①大理和《五朵金花》的作者季康,罗培衡著.隔不断的情缘.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P48-49
    ②季康,公浦.电影文学剧本摩雅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2.P83
    ①胡耀邦.妇女快马再加鞭 顶着跃进半边天.中国妇女.1960(6)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刘三姐八场歌舞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P22
    ②蓝青.虚与实——漫谈影片《刘三姐》的艺术处理.电影艺术.1961(6)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刘三姐八场歌舞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P21
    ①王玉胡等著.电影文学剧本绿洲凯歌.北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P6
    ①王玉胡等著.电影文学剧本绿洲凯歌.北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P12
    ①尹鸿,凌燕著.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长沙市: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P64
    ②欧琳.天山的红花电影文学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8
    ①王玉胡等著.电影文学剧本绿洲凯歌.北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P8-9
    ①王玉胡等著.电影文学剧本绿洲凯歌.北京市:中国Gian影出版社,1960.P92
    ②欧琳.天山的红花电影文学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5
    ③欧琳.天山的红花电影文学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P9
    ①例如胡耀邦1960年3月6日《在“庆功表模迎‘三八’、高举红旗齐跃进”广播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中提出:“我国妇女所以能够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还由于不断求上进的结果,学政治,学技术,学文化,在生产上敢于同男同志比,在学习上也敢于和男同志比。”极大地认可了女性为新中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鼓励女性在各个方面进一步的提高。(胡耀邦.妇女快马再加鞭 顶着跃进半边天.中国妇女.1960(6))
    ②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视点与主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P180
    1、荒煤.中国电影文学论文选上.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2、荒煤.中国电影文学论文选下.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05
    3、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05
    4、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5、(日)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 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影视文化》编辑部编.影视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09
    7、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8、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9、郦苏元等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0、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1、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蓝1949-1985.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2、梅朵.相伴6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12
    13、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06
    14、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
    15、王人殷.蔡楚生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16、谢柏梁,袁玉琴.中国影视艺术简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17、蒲震元,杜寒风主编.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1
    18、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主编.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1
    19、陈墨.百年电影闪回.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0、刘书亮.电影艺术与技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1、苗棣,周靖波主编.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2、徐长威.影视鉴赏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3、张健主编.影视艺术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4、王凤胜.周恩来文艺思想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5、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新中国电影五十年第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6、李文斌.耕耘集.长征出版社.1993.08
    27、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03
    28、周廷诚.电影100年1895-1995.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
    29、陈荒煤.周恩来与艺术家.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05
    30、王淳华.世纪影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04
    31、燕治国.渐行渐远的文坛老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04
    32、张维.电影民族学论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2
    33、鲁晓鹏.文化·镜像·诗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5、周扬.周扬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03
    36、蔡楚生.蔡楚生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06
    37、蔡楚生.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
    38、江曾培主编;陈荒煤(卷)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17集电影卷1.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2
    39、本书编辑委员会编;陈荒煤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18集电影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997.11
    40、陈荒煤总主编;程季华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电影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41、陈荒煤总主编;贾芝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民间文学集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08
    42、陈荒煤总主编;晓雪,李乔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少数民族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10
    43、陈荒煤总主编;张庚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戏剧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08
    44、陈荒煤总主编;李庚,许觉民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一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0
    45、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2、(苏)托洛普采夫(C.A.T o p o пцe B)中国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1982.01
    47、丁亚平.电影的踪迹 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03
    48、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07
    49、王人殷.在党的阳光下成长 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03
    50、苗棣,周靖波.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1、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52、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53、捍卫党对电影事业的领导.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54、张篷舟、张仪郑.1952年人民手册.上海大公报.1952.07
    55、罗艺军、李晋生.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0年代)(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07
    56、罗艺军.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57、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5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01
    58、张掮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初探.中央民族学院科技处出版.1982.12
    59、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
    60、黄会林.中国电影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62、耿占春著.隐喻.北京市:东方出版社,1993.
    63、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响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7
    64、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5、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6、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上海 三联书店.2009.01
    67、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68、夏衍.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69、季洪.新中国电影建设事业四十年(1949-1989),内部资料
    70、茅盾·文化战线上取得的胜利——应《苏维埃俄罗斯报》之请而作》,载《茅盾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72、《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7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74、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5、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北京市: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01.
    76、王海平,张军锋主编.回想延安.1942.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77、李建中.世纪大疫情[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8、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9、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80、(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1、道格拉斯(Douglas)洁净与危险(Purity and Danger)1976,P114
    82、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3、刘鄂.《老残游记》自评[A].刘鄂及《老残游记》资料[C].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4、谭光辉.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社科出版社.
    85、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526
    86、程至中.穿越时空的对话——鲁迅的当代意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7、[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泽,北京:三联书店,2003.
    88、巴金.巴金文集(十三卷后记)[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89、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90、李资源著.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91、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第15分册医药卫生,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
    92、周恩来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57年8月4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3、曹靖华著.飞花集·窃火者.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94、余凤高.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9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6、毛泽东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53.06.
    97、(苏)列别杰夫辑;徐谷明等译;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编辑.党论电影.时代出版社,1951.
    98、周学海主编.性传播疾病防治问答.哈尔滨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9、叶舒宪著.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07.
    100、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06.
    10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刘述先译.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2、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贵州十年文艺创作选歌谣集.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05.
    103、中南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辑.中南少数民族山歌选.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54.
    104、中国作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编.新疆歌谣.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05、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编.内蒙古歌谣.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06、《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市:学苑出版社,1990.
    107、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1
    108、刘先照主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
    109、刘先照主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
    110、李资源著.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1、刘澍著.去日留痕红色影星的暮年岁月.北京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01.
    112、刘达丽著.共和国的歌声.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13、大理和《五朵金花》的作者季康,罗培衡著.隔不断的情缘.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P48-49
    114、尹鸿,凌燕著.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长沙市: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15、李佳俊.文学,民族的形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05
    116、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
    117、云照光.电影文学剧本鄂尔多斯的风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
    118、季康、公浦.摩雅傣.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119、季康、公浦.五朵金花.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120、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白毛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21、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白毛女.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122、水华等改编;贺敬之、丁毅执笔.电影文学剧本 白毛女.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123、中国京剧院导演室音乐组编.京剧白毛女选曲.音乐出版社.1959
    124、栗粟、李佩、向林.罗昌秀四川宜宾“白毛女”四幕话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02
    125、上海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白毛女沪剧.北京宝文堂书店.1955.09
    126、贺敬之、丁毅执笔.白毛女新歌剧.新华书店.1949.01
    127、彭荆风、陈希平.芦笙恋歌.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128、彭荆风.边寨亲人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129、石鲁.暴风里的雄鹰.艺术出版社.1956
    130、玛拉沁夫、珠岚琪淇珂编剧.草原晨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
    131、王玉瑚、布哈拉.哈森与加米拉.艺术出版社.1954
    132、海默改编.草原上的人们.北京艺术出版社.1954
    133、朱丹西等.猛河风暴.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1954
    134、孙瑜.武训传电影小说.新亚书店.1951
    135、欧琳.天山的红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
    136、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农奴.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
    137、李准.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138、李双双 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139、林艺.阿娜尔罕.北京出版社.1962
    140、王家乙、纪叶.金玉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
    141、王玉胡等.绿洲凯歌.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
    142、季康、公浦.摩雅傣.云南人民出版社.1962
    143、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144、梅定.锡城的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06
    145、白辛.冰山上的来客.群众出版社.1963
    146、长春电影制片厂第四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天民执笔.鸿雁.吉林人民出版社.1961
    147、程秀山、王吾增.草原风暴.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
    148、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柯山红日 六幕八场歌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
    149、梁少华、梁耀庭.秦娘美黔剧.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04
    150、胡奇.五彩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51、赵云声、刘凤禄主编.山间铃响马帮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
    152、陈宗凤等改编,李沛泉、田丰作曲.红鹰四幕五场歌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9
    153、国防文工团话剧队集体创作,洛水等执笔.遥远的勐垅沙 三幕九场话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9
    154、洛水编剧.遥远的勐垅沙.云南人民出版社.1961
    155、陈靖.金沙江畔.北京出版社.1959
    156、薛恩厚、安西编剧, 贺飞等音乐设计.金沙江畔 评剧.音乐出版社.1965
    157、浙江越剧二团改编;曾昭弘执笔.金沙江畔越剧.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
    168、柳州《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刘三姐七场歌舞剧.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159、“刘三姐”资料汇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0
    160、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刘三姐八场歌舞剧.中国戏剧出出版社.1961.
    161、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刘三姐修订本七场歌舞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3.08
    162、萧甘牛,萧丁山辑.刘三姐民间故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
    163、阿诗玛.明天出版社.1990.01
    164、赵德光主编.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65、赵德光主编.阿诗玛文献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166、赵德光主编.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67、李缵绪编.阿诗玛原始资料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68、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阿诗玛-撒尼民间叙事长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07
    169、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重新整理.阿诗玛彝族民间叙事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70、吴枫、金素秋.阿黑与阿诗玛京剧.宝文堂书店.1956
    171、赵德光.主编阿诗玛文艺作品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07
    172、民族图书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计记1949-1983.内蒙古人民印刷厂印刷.1984.12
    173、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合编.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49-1979.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74、张洪德等改编.无形的战线反特电影故事集.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175、林予、姚冷著,郑家声、杨步生绘画.边寨烽火,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5)
    2、吴峥、王义、杨士宏.“十七年”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科学之友.2007(09)
    3、程郁儒.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思想战线.2009(05)
    4、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电影文学.2008(07)
    5、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轨迹.电影学院内部资料.1999
    6、乌尔沁.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化空间.民族文学研究.2003(4)
    7、杨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轨迹审视与探索.西北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8、沈芸.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始末(1949-1967).当代电影.2005年第4期
    9、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10、公浦.谈谈民族电影创作,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1、干学伟:《忆周总理对<内蒙春光>的关怀》,载《电影艺术》1983年第1期。
    12、郑文森《评<内蒙人民的胜利>》,《人民日报》1951年3月16日
    13、干学伟、张悦《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14、王学伟《影片<内蒙春光>的“复活”:记周总理关怀电影工作的一例》,《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关于<内蒙春光>暂时停演与修改问题》,《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 批评7》,1950年5月20日。
    15、《<内蒙春光>座谈会议记录摘要》,《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年5月20日。
    16、王震之《<内蒙春光>的检讨》,《人民日报》,1950年5月28日。
    17、齐锡宝记录《周总理在<内蒙春光>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电影局艺术处资料批评7》,1950年5月20日。
    18、郭学勤.《内蒙人民的胜利》.开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中国民族报.2010.10.1
    19、邵荃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结合的问题.文艺报.1950年第三卷第一期钟惦桨.看《内蒙春光》.人民日报.1950.04.30
    20、布赫.一个蒙古人看一部蒙古片——《内蒙春光》.人民日报.1950.04.30刘珙.作为物的身体和作为疾病的疯癫——读《疯癫与文明》.西北民族研究.2006(1)
    21、吴锡平.反抗隐喻的病痛——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N].中华读书报, 2005 04 08.
    22、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6
    23、冯雷.从“疾病”的隐喻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现代性.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24、谭光辉.晚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文化论坛,2007.2
    25、燎荧:《“人……在艰苦中成长”——评丁玲同志的<在医院中>》,见《解放日报》(1942.6.10)
    26、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解放日报.1942.3.11
    27、陈山.红色的果实——“十七年”电影中的类型化倾向.电影艺术,FilmArt.2003(05)
    28、贾伟.“病之花”:略谈西方文学中“疾病”的文化内涵.甘肃高师学报,2008(3)
    29、王冬梅.疾病隐喻与女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7.
    30、王冬梅.性病隐喻与两性身体叙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病”意象探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1、马小麒.隐喻和阐释——文学作品中的肺结核功能探微.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27卷第2期
    32、李静.疾病的隐喻与疗救——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5.
    33、程桂婷.噬血的狂欢——试论现代小说中肺病意象的隐喻意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4、葛红兵,郭玉红.病重的中国——“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隐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5、马小麒.肺结核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意义.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5月.
    36、景虹梅.激情燃烧的岁月——“十七年”电影的辉煌与尴尬.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1).
    17王建.云南少数民族原始思维与文学审美论.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2
    38、1955年度兵员征集和军人复员工作按期完成几十万复员军人陆续参加经济建设.人民日报.1956.04.02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人民日报.1955.06.16
    40、傅秋涛.在实行全民皆兵中复员转业军人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日报.1958.10.15
    41、彭荆风.芦笙呜咽.文史天地.2005(2)
    42、胡耀邦.妇女快马再加鞭 顶着跃进半边天.中国妇女.1960(6)
    43、蓝青.虚与实——漫谈影片《刘三姐》的艺术处理.电影艺术.1961(6)
    44、钟希明.认同焦虑与疾病的空间隐喻——以丁玲《在医院中》为例.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