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篇系统研究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博士论文。作者作为一名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十余年的实践者,在审判工作中常常为各种不诚信的诉讼行为所困扰,同时作为一名一直潜心于民事诉讼理论学习与探究的研究者,作者也常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多年来未更多地将相关研究深入化系统化深感遗憾。理论研究的滞后,法律规定的匮乏,审判实践的尴尬,是促使作者对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研究的直接原因。作者希望将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向前推进,以构建起“基本原则→具体制度→责任体系”这样一个完整的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系统,以期最终对审判实践走出困境有所裨益。这即是本文之目的。
     考虑到诚实信用原则是从一个道德原则发展为一个法律原则,同时又跨越了公法与私法多个法律部门,单一的研究方法是不足以对其进行全面透视的。因此,作者立足于审判实践,在使用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将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运用其中,以期对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能够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本文共六章,约二十三万字。第一章“概论”在对诚实信用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上的地位进行了论证。在民事诉讼法“原则—规则”的结构中,诚实信用原则显然是一个法律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具体原则”结构中,诚实信用原则是一个基本原则。而在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体系中,诚实信用原则与其他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处分原则,尤其是辩论原则并非是对立的,互不相融的。一方面诚实信用原则对其他的基本原则发挥着补充和修正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他的基本原则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正确运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本章对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也进行了分析阐述。
     在第二章“诚实信用原则发展论”中,作者以古罗马法为起点,介绍了罗马法、民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及发展,最后重点阐述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上的确立。虽然在德国、日本及我国学术界是否应当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民事诉讼法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在理论上的论战尚未尘埃落定之时,各国已经纷纷在立法上对它予以了确认。只是立法仅仅解决的是实然性的问题,至于应然性的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对此,作者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理学及民事诉讼法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补充分析,从而得出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上出现是现实需要之结论。
     第三章“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比较论”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三对关系上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对关系是道德诚信与民事诉讼法上的诚信的比较。作者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共同点,但也在存在的基础、调整的逻辑起点及范围、违反的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而且道德诚信与民事诉讼法上的诚信具有一种相互间的流动关系。立法使道德诚信法律化,而守法又使法律上的诚信道德化了。第二对关系是民法诚信原则与民事诉讼法诚信原则的比较。作者认为古罗马的诚信诉讼是两者共同的起源;对自由主义的反思是两者共同的观念基础;司法领域则是两者的紧密结合部。但是,法律关系是两者的分界线,两者在主体、内容、客体三个方面均存在相异之处。本章最后就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诚信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诚信的关系从观念、确立途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一方面文章展示了诚实信用在两大法系的民事诉讼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作者也看到了两者之间相互借鉴,彼此靠拢,逐渐接近的现象。
     诚实信用原则从一个抽象的原则到一个具体妥当的判决,这中间的道路即是原则的具体化或制度化的问题。为了防止一般条款所带来的恣意与滥用,诚实信用原则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法律规范和判例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实践。第四章重点介绍了针对当事人的诉讼诚信所建立的各项制度。具体而言包括:1、禁止恶意制造诉讼状态的制度;2、禁止矛盾诉讼行为的制度;3、禁止滥用程序权利的制度;4、禁止妨碍他人的诉讼行为的制度。第五章则重点讨论了法官及其他诉讼主体的诉讼诚信制度。法官是民事纠纷的最终裁判者,纵使其他所有的诉讼主体都诚信行事,如果法官缺乏诚信,对整个民事诉讼制度,乃至整个法治社会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者在第五章中将大部分笔墨集中在了规范法官行为的诚信制度上,主要讨论了自由裁量制度、自由心证制度、防止突袭裁判的制度以及法院之间的诚信制度。此外,在其他诉讼主体中作者选择了证人为代表,探讨了证人诚实作证的制度。
     为了防止诚实信用原则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建立对违反诉讼诚信的制裁措施是必要之举。第六章“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保障论”首先对违反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程序性责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侵权法的角度对违反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民事实体性责任进行了讨论;最后作者指出,在责任体系内部针对违反诉讼诚信行为的侵权诉讼与民事判决既判力之间,法官违反诚信的责任与司法豁免权之间,以及对违反诚信的责任追究与民事诉讼程序安定性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作者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寻找到了解决这三对矛盾的有效途径。
This doctorial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As a judge with 15 year civil court experience, the author has frequently been disturbed by various dishonest behaviors presented in the civil proceedings. At the same time, being a researcher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and doctrinal development in civil procedure, the author also often feels pitiful that the scholars in the field have failed to pursu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ies on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deficiency of law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rial practice have motivated the author to devote her dissertation to this subj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endeavors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legal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China’s civil procedure. Such framework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special rules and the legal liability rules. The author hopes that establishing the new framework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solution of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trial practice.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as a legal doctrine was originated from morality, and now implicates multiple areas within both private law and public law. As such,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examine the subject from any single perspective. In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has leveraged on her civil court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also supplemented the conventional jurisprudence approaches with other methodologies borrowed from ethnics,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six chapters, totaling approximately 230,000 words. Chapter One“General Introduction”defines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firs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octrinal status of such principle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In the structure of“legal principles– legal rules,”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s a legal principle; while in the structure of“basic principle– special principle,”it is a basic principle. Within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civil procedural principles,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flict with the other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parity and reciprocity, principle of disposi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e principle of debate. Rather, it complements the other principles and such others also guarantee that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plays a correct role in the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civil procedure.
     Using the ancient Roman law as the starting point, Chapter Two“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the Roman laws, constitution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civil law, criminal law,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and in particular,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basic doctrinal status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Despite the heated on-going academic debate over whether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many countries have already stipulated such principle in their legislations. However, recognition by the legislation only reveals the law as it is, the academic controversy over how the law ought to be remains to be settled. After analyzing the issue from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s, psychics, sociology, jurisprudence and civil procedure law, the chapter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introducing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to the civil procedural law is of a practical necessity.
     Chapter Thre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Civil Procedure”explores the principle by considering three sets of relationship. The first set compares the moral good faith principle with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civil procedure law. The author argues that while the two have some commonalities, they differentiate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 bases of existence, the logical origins and scopes of regul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violations. In addition, there exists an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change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al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in civil procedure. On the one hand, legislation legalizes the moral principle; on the other hand, observing law vindicates the morality of legal good faith principle. The second set of relationship compares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the contexts of civil law and civil procedural law.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wo share the ancient Roman bonae fidei proceeding concept as their origins and the rethinking of liberalism as their ideological bases, and through judicial practice th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Nonetheless, the different legal relationships governed by the two principles clearly divide them up, as they have distinct subjects, contents and objects. The final set of relationship compares the civil procedural good faith principle embodied in the civil law system and in the common law system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the idea,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expression. While the principle presents itself very differently in the two systems, there also seems to be a trend of gradual convergence of the two systems in this respect by their drawing on experiences of each other.
     From an abstract principle to a specific reasonable judgment, we face the issue of how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principle to specific rul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being abused, detailed statutory law and case law are required for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in practice. Chapter Four introduces the special legal rules that ensure the good faith behaviors of parties involved in civil proceedings. The special rules include those of: (i) prohibiting maliciously initiating civil proceedings, (ii) prohibiting conflicting actions, (iii) prohibiting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and (iv) prohibiting obstructing others’proceeding action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rules regulating the good faith behaviors of judge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in civil proceedings. Because judges make the final judgments, even if all other subjects in the civil proceedings act with honest, without the judges’good faith behaviors fair and just judgments would still be impossible. Therefore, judges’behavior in good faith is critical to the well function of the civil procedure system and to the rule of law in a country. As such,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rules governing judges’trial discretion, free evaluation of evidence, preventing surprise judgments, as well as the good faith cooperation among the courts.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also selects witness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ther subjects in civil proceedings and analyzes the rules of ensuring witnesses’honest testimony in civil actions.
     To prevent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from becoming an empty sloga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relevant legal liability rules for punishing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Chapter Six“Guaranty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Civil Procedure”first discusses the procedural liability resulting from violating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in civil procedure, and then the substantive liability resulting from such violation taking the standpoint of the tort law.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exist certain conflicts in the legal liability system relating to the behaviors violating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which include (i) tort lawsuits and res judicata of civil judgments, (ii) liability of judges’bad faith behaviors and their judicial exemptions, and (iii) the liability for violating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and stability of civil proceedings. The author then tries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such conflic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引文
①[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义务》,中国政法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02第1款第(1)、(2)项。
    ②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③赵万一著:《民法的伦理分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页。
    ①参见:钱弘道著:《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28、6-7页。
    ②参见:苏力:“语境论”,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12页。
    ③罗筱琦著:《民事判决研究:根据与对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参见:[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7页。
    ②参见:孙文恺著:《社会学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参见: [日]《法律学小辞典》,第384页。
    ②Bryan A. Garner ,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Group ,1999, p.168.
    ③Bryan A. Garner ,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Group ,1999, p.701 Good faith : A state of mind consisting in (1)honesty in belief or purposes, (2)faithfulness to one’s duty or obligation,(3)observance of reasonable commercial standards of fair dealing in a given trade or business, or (4)absence of intent to defraud or to seek unconscionable advantage.
    ④俞荣根:“诚信:一个历久长新的民法原则——《论语》与我国民法文化刍议”,载《现代法学》1993年第2期,第92页。
    ①参见:俞荣根:“诚信:一个历久长新的民法原则——《论语》与我国民法文化刍议”,载《现代法学》1993年第2期,第91-92页。
    ②郭明瑞著:《民商法原理(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①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上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②江平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③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2页。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6-557页。
    ⑤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⑥彭万林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①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参见: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③J.F.O’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0, p.10.
    ④[英]罗·古德著:《英国法中的“诚实信用”概念》,转引自:[美]范斯沃斯,孙美兰译:“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1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⑤J.F.O’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0, p.11,102.
    ①See Charles Fried, Contract as Promise, A Theory of Contractual Oblig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81, p.78,85.
    ②See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Contracts 2d (Vol.1-3),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1981,p.99,102.
    ③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④参见:胡夏冰著:《司法权:性质与构成的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⑤参见:[日]中野一郎、松浦馨、铃木正裕编:《新民事诉讼法讲义》,有斐阁1998年版,第285页,转引自: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①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329页。
    ②杨秀清:“解读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3期,第12-13页。
    ③参见:张卫平著:《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②张文显:“规则·原则·概念——论法的模式”,载《现代法学》1989年第3期,第27页。
    ③张保生著:《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1页。
    ④李可:“原则与规则的若干问题”,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71页。
    ⑤[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宋金娜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⑥[美]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86页。
    ⑦李可:“原则与规则的若干问题”,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71页。
    ①[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②[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③[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④R.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TRS). 6th. Impr. London 1991, at 17 infra.转引自:[台]颜厥安:“法与道德——由一个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检讨德国战后法思想的发展”,载《法理学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⑤参见:[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英]西蒙·惠特克著,丁广宇、杨才然、叶桂峰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②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③柴发邦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④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⑤肖建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理论阐释与反思”,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⑥参见: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①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②王锡山著:《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③邓辉辉、李振华:“论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思路”,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1期,第34页。
    ④在中国,诚信原则同样是我们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方略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
    ①张卫平著:《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②转引自:李祖军著:《民事诉讼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③[前苏联]克列曼著:《苏维埃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第20页。
    ④[前苏联]阿·阿·多勃沃里斯基著:《苏维埃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⑤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8-203页。
    ②唐力:“对话与沟通:民事诉讼构造之法理分析”,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42页。
    ①[德]鲁道鲁夫·巴沙曼著,森勇译:《社会的民事诉讼——在社会法治国家民事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文堂1990年版,第l03页,转引自:唐力:“对话与沟通:民事诉讼构造之法理分析”,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42页。
    ②[日]中野真一郎著:《诉讼关系与诉讼行为》,弘文堂1961年版,第73页。
    ①[日]竹下守夫:“诉讼行为与信义原则”,载《判例演习》,第143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②[日]松浦馨:“作为当事人行为规制原理的信义原则”,载《讲座民事诉讼》(4),第246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0-171页。
    ③[日]新堂幸司著:《民事诉讼制度的作用》,有斐阁1993年版,第29页。
    ④[台]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⑤参见:[英国]洛克著,叶启芳、翟菊农译:《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8页。
    ⑥单国军:“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秩序的保障”,载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①[日]小岛武司、石川明译:《欧洲民事程序法》,中央大学出版部1985年版,第84页,转引自:于东辉:“试论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5期,第71页。另外两项机能为:课以当事人诸如释明事实等附带义务;对缺乏实现可能性的权利加以限制。
    ②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168.
    ③常廷彬:“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载《广州外贸外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9页。
    ④[日]棚赖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①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②Douglas Rae, Equlitie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p.65-71.
    ③[日]星野英一著:《私法中的人——以财产法为中心》,第183页,转引自: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④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⑤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何怀宏:“平等与现代性”,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2325,上传时间2005年9月21日,访问时间2007年9月3日。
    ②笔者并不认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差异可以被完全消除,诚实信用原则在这方面的作用虽然是积极的,但仍然是有限的。
    ③参见:[日]上田彻一朗著:《当事者平等原则之展开》,有斐阁1997年版,第9页,转引自: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④参见: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⑤[日]三月章著,汪一凡译:《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79页。
    ⑥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⑦[台]骆永家:“辩论主义与处分主义”,载《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一卷第二期,1975年。
    
    ①张卫平:“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93页。
    ②李锡鹤著:《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页。
    ①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参见:E.Becker-Eberhanrd,[日]高田昌宏译:“辩论主义的基础与界限”,载《比较法学》第35卷第1号,转引自: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③参见:[日]吉野正三郎:《集中讲义民事诉讼法》,第3版(新法对应版),成文堂1998年版,第48页以下,转引自: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平衡》,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④[日]村松俊夫:《真实义务》,有信堂1967年版,第1049页。
    ⑤彭海青:“对民事诉讼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质疑”,载《东方论坛》2000年第4期,第76页。
    ⑥A.wach. Defensionsdflicht und klagrecht. Griihnhut Bd 6 1979 S. 547f.转引自:[台]王甲乙:“辩论主义”,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61页。
    ①参见:[日]林屋礼二、小野寺规夫:《民事诉讼法辞典》,信山社2000年版,第189页,转引自:孟涛:“走向黄昏的辩论主义”,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2001-200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②[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③[日]高桥宏志:“关于辩论主义”,载《法学教室》1990(4),转引自:孟涛:“走向黄昏的辩论主义”,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2001-200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④A.wach. Defensionsdflicht und klagrecht. Griihnhut Bd 6 1979 S. 547f.转引自:[台]王甲乙:“辩论主义”,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61页。
    ⑤参见:[台]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中)》,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541页。
    ⑥[日]三月章:“民事裁判中的诉讼指挥”,载三月章:《民事诉讼法研究》(第八卷),有斐阁,昭和56年,第80页下,上田徹一郎:《民事诉讼法》第二版,法学书院,平成9年,第308页以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另参见:张卫平著:《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①江振林:“辩论主义法理在本案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2001-200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②虽然井上治典对以往人们在辩论主义的理解中缺乏应当由何方当事人提出诉讼资料之视点提出了批评。但是传统辩论主义所考虑的是法院与当事人的关系,而不是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关系。参见[日]井上治典“程序保障的第三波”,载新堂幸司编著:《特别讲义民事诉讼法》,有斐阁,平成5年,第50页下,[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③不负有主张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也可以作为判决的基础。参见:[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平成10年,第675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④[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⑤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6期,第55页。
    ①栗峥:“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系统论”,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3期,第45页。
    ②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③A.wach. Defensionsdflicht und klagrecht. Griihnhut Bd 6 1979 S. 547f.转引自:[台]王甲乙:“辩论主义”,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61页。
    ④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论”,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第88页。
    ①参见: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2页。
    ②张昌文著:《契约伦理与权利——一种理想性的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③曹刚:“诚实信用:从道德到法律”,载《学海》2003年第3期,第173页。
    ④以下论述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增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186页。
    ⑤吕世伦、谷春德著:《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79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②[台]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③吕荣海著:《从批判的可能性看法律的客观性》,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②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2d ed. (New York, 1861), p.15.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③[台]杨与龄主编:《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④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页。
    ①W. Sorley, The Moral Life, see E. Bodenheimer, Jurisprudence–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Law, (Revised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199转引自: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②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53-454页。
    ③[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⑤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0页。
    ①[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②参见:孙笑侠著:《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0页。但笔者认为,这种实体倾向与程序倾向的对立更为准确的说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中对程序法的定位与认识问题,而不是程序法内部的基本要素的对立。
    ③[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④[美]昂格尔著,吴玉章、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①孙笑侠著:《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5页。
    ②[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③[台]林诚二:“论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滥用禁止机能”,载[台]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④[日]管野耕毅:“信义则以及权利滥用的功能”,载[日]加藤一郎、米仓明编著:《民法的争点》,转引自:[台]林诚二:“论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滥用禁止机能”,载[台]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⑤梁彗星:“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①陈桂明、李仕春:“诉讼法典要不要规定基本原则——以现行《民事诉讼法》为分析对象”,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第7页。
    ②关于恶法的论述参见:[台]杨与龄:“恶法的适用”,载[台]杨与龄主编:《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5页。
    ③陈桂明、李仕春:“诉讼法典要不要规定基本原则——以现行《民事诉讼法》为分析对象”,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第9页。
    ④参见: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版,第306页。
    ⑤参见:赵万一著:《民法的伦理分析》,五南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①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版,第292页。
    ②[台]王泽鉴著:《民法实例研习·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版,第158页。
    ③赵万一著:《民法的伦理分析》,五南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④参见:[台]王泽鉴:《民法基础论》(民法实例研习丛书第一册),第185页,转引自:[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①[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②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③参见:[台]王泽鉴著:《民法实例研习·基础论》,第160页,转引自: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①江平、米健著:《罗马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页。
    ②黄风编著:《罗马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③W.W.Buckland, A Text Book of Roman Law from Augustus to Justinian, 2nd edn (1932),p.680.
    ①[古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36页。
    ②Klein,Schuldhafte Parteihandlung s.65 ff.s. 125 ff.;细野博士:《民事诉讼法要义》(第三卷),第190页。转引自:[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③Hellwig,Lehrbuch B.11.s.45转引自:[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④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⑤参见:[意]朱塞佩·格罗索著,黄风译:《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257页。
    ⑥参见:[台]史尚宽著:《债法总论》,荣泰印书馆1978年版,第319页。
    ⑦[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⑧参见:[古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8页。
    ①笔者认为并不能就此得出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程序法的结论,对此后文将详细阐述。
    ②[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①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Cour de cassation, chamber civile, 15 November 1933,Gaz.Pal.1934.1.68(note).extracted Von Mehren-Gordley, op.cit.p.1052-1053.转引自:J.F.C’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0, p.96.
    ③王丽娟:“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演进与司法实践”,载《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第99页。
    ④[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页。
    ①E.J.Cohn, Manual of German Law, 2nd edn(1968),Vo.I,P.97.转引自:J.F.C’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0, p.87.
    ②参见:《德国民法典立法文献》第1卷,第303页,转引自:[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等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③《德国最高法院民事判决汇编》第85卷,第108、117页,《联邦最高法院民事判决汇编》第58卷,第146、147页,转引自: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等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④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等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⑤王丽娟:“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演进与司法实践”,载《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第100页。
    ⑥Williams, The Sources of Law, p.171. E.J.Cohn, Manual of German Law, 2nd edn (1968),Vo.I,p.97.转引自:J.F.C’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0, p.91.
    ⑦E.g.Re.Strum, R.O.413.186, and see also Ziltener v. Honegger, R.O.40.2.26.
    ①Williams, The Sources of Law, p.171. E.J.Cohn, Manual of German Law, 2nd edn(1968),Vo.I,p.165.转引自:J.F.C’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0, p.91-92.
    ②参见:[日]《民事判决录》第26辑,第1947页,转引自:渠涛:“诚实信用原则在日本的研究”,载渠涛著:《民法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③参见:渠涛:“诚实信用原则在日本的研究”,载渠涛著:《民法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日本民事审判实务从大正5(1916)年间开始尝试性地使用诚信原则,进而通过大正9(1920)年以后的审判实践,在判例中确立了诚信原则的地位。目前日本公布的仅合同法领域的诚实信用原则的案件已超过500件。
    ①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0页。
    ②See Robert Summers,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Good Faith in American Contract Law:a General Account,In Reihard Zimmermann and Simon Whittaker(Edited by),op.cit.,p.127诚实信用原则被视为起一个根据具体情况的排除者的作用,把应该被看作恶信履行的不当行为排除。
    ③See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Restatement of the Law Contracts 2d (Vol.1-3),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1981,p.101s.
    ④See Allan Farnsworth,The Concept of Good Faith in American Law,op.cit.,p.2.
    ⑤Obde v. Schlemeyer,Wash.2d 449,353 P.2d 672(1960)。出卖人知道其房子受白蚁危害,他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只是盖住了有白蚁痕迹的地方,修理了因此损害的地方。买受人没有询问房子的白蚁情况,也没有得到出卖人就房子状况作出的任何担保。法院裁定买受人受到了欺诈,有权就其受到的损害得到赔偿。
    ⑥参见: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70页。
    ②韩冰:“中国民法变迁中的诚信原则”,载《广东法学》2005年第3期,第11页。
    ①[台]林纪东:“行政法与诚实信用之原则”,载《法令月刊》第41卷,第10期,第166-167。
    ②[日]中野贞一郎、松浦馨、铃木正裕著:《民事诉讼法》,有斐阁1987年版,第30页。
    ③林喆:“治国重在治吏,治吏重在治约”,载《上?ㄖ票ā?999年第5期,第12页。
    ④张国炎,林喆:“诚实信用原则与现代社会法治目标”,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5期,第25页。
    ⑤张慧平:“诚实信用原则与法治的契合——作为宪法原则的诚实信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7期,第8页。
    ⑥参见陈洁:“诚信价值与责任制政府”,载《中法网·时事观察》2003年第105期,转引自:樊崇义、夏红:“正当法律程序论纲”,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
    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注3。
    ①李蓉:“试论诚信原则在刑事证据制度中的地位”,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上册)》(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
    ②[法]莱昂·狄骥著,郑戈、冷静等译:《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③张慧平:“诚实信用原则与法治的契合——作为宪法原则的诚实信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7期,第8-9页。
    ④荆向莉:“诚实信用原则的宪政思维”,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17页。
    ⑤韩大元著:《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⑥张慧平:“诚实信用原则与法治的契合——作为宪法原则的诚实信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7期,第10页。
    ①闫尔宝:“行政法诚信原则的内涵分析——以民法诚信原则为参照”,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21-27页。
    ③[台]谢孟瑶:“行政法学上之诚实信用原则”,载[台]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207-209页。
    ④刘莘、邓毅:“行政法上诚实信用原则刍议”,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7页。
    ⑤参见:李春燕:“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8页,注4。
    ⑥Westminster Corporation v. London and North Western Railway Company [1905]A.C.426, p.432.
    ①参见: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
    ②J.F.O’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0, p.58-59,63.
    ③龙宗智:“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97、101页。
    ①[美]弗雷德·英博等著,何家弘等译:《审讯与供述》,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②[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著,贺卫方等译:《美国法律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③Stephen A.Saltzburg & Daniel J. Capra:American Rriminal Procedure,Sixth Edition,2000,p.990.
    ④龙宗智:“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01-103页。
    ①转引自:[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②Staudinger,kommentar zu§242 BGB.ss.38 ff.
    ③Friedric's Archiv fuer Buerg,R.Bd.42§32
    ④Planck imzzp. B.3§53
    ⑤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332页。
    ⑥[德]莱奥·罗森贝克著,庄敬华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①参见:[德]汉斯·普维庭著,吴越译:《现代证明责任问题》,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256、260页。
    ②Adolf Baumbach,Elementarbuch des Zivilprozesses.1936.s.3,转引自:[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页。
    ③参见:[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④[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⑤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⑥[日]石田穰著:《证据法的再构成》,第108页,转引自陈刚:“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的研究现状”,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2000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①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②参见:彭海青:“对民事诉讼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质疑”,载《东方论坛》,2000年第4期,第76-77页。
    ③黄一芸、吴东锋:“诚实信用原则这——帝王原则在民事诉讼法领域的尴尬”,载《甘肃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第2页。
    ④参见: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211页。
    ⑤参见: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337页。
    ⑥参见: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第94-95页;参见王福华著:《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以下。
    ⑦参见: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211页。
    ①以上总结受到了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相关内容的启发。
    ①以上条款的译文,参见[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2页。
    ②陈刚、孟涛:“韩国民事诉讼法概论——其沿革、原则及诉讼主体“,载陈刚著:《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③[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董灵:“论合同法诚信原则的经济学基础”,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95-96页。
    ②龙宗智:“正义是有代价的——论我国刑事司法中的辩诉交易兼论一种新的诉讼观”,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第6页。
    ③董灵:“论合同法诚信原则的经济学基础”,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98页。
    ④[美]罗宾·保罗·马洛伊著,钱弘道、朱素梅译:《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诠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转引自赵刚:“信用漫谈:苏格拉底誓死不越狱”,载《经济学家茶座》第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参见:刘莘主编:《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③郑贤君、潘静:“诚信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载北京市依法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④刘莘主编:《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⑤[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5-136页。
    ⑥[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⑦[台]邱联恭著:《程序选择权论》,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29页。
    ⑧Robert Summers,“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 A Plea for“Process Values”, Cornell Law Review 1974, Volume 60, Number 1,p.1-3.
    ①参见:陈虎、散琦:“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5页。
    ②刘莘主编:《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③彼德·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99页。
    ④B·巴伯著,牟斌、李红、范瑞平译:《信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⑤K·海默语。转引自张静:“信任问题”,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第84页。
    ⑥参见:郑也夫著:《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葛畅:“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现代嬗变”,中山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3页;刘莘主编:《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⑦沈敏荣著:《法律限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②陈金木:“诚信与法治——一种文化视角的考察”,载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④参见:高鸿钧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⑤孙莉:“德治及其传统之于中国法治进境”,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第75页。
    ⑥[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⑦陈金木:“诚信与法治——一种文化视角的考察”,载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229页。
    ①H·L·A哈特著:《法律的概念》,第124、252页,转引自:戴维·布林科:“法律解释、客观性和道德”,载布赖恩·莱特编,高中等译:《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页。
    ②单国军:“诚实信用与民事诉讼秩序的保障”,载《学术交流》2003年第9期,第35-37页。
    ③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第80页。
    ①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②[日]森勇:“社会的民事诉讼法书评”,载《民事诉讼法杂志》1990年第25期,第250页。
    ③陈刚、孟涛:“韩国民事诉讼法概论—其沿革、原则及诉讼主体”,载陈刚著:《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④[日]小岛武司、[韩]韩相范主编:《韩国法的现在(上)》,中央大学出版部1993年版,第88页。
    ⑤有关论述参见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①曹刚:“诚实信用:从道德到法律”,载《学海》2004年第3期,第174页。
    ②《荀子·不苟》。
    ③刘李明、冯云翔:“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辩析”,载《学术交流》2003年第7期,第30-31页。
    ④在该案中,被告谋杀了自己的祖父,而该祖父生前立有遗嘱其财产由被告继承。依据纽约州的法规,该遗嘱是有效的,被告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但是法院认为任何人都不应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利益是古老的普通法基本原则No man shall profit from his own wrong.根据该项原则,法院裁决被告无权继承遗产。
    ⑤参见: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405页。
    ①参见:H. Kelsen, Essays in Legal and Moral Philosophy (ed. By Weinberger),p.82-83,转引自: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②以上1、2点的分析受到了赵震江、付子堂关于法律与道德之联系的阐述的启发。参见:赵震江、付子堂著:《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308页。
    ③曹刚:“诚实信用:从道德到法律”,载《学海》2004年第3期,第174-175页。
    
    ①参见: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②参见:孙莉:“德治及其传统之于中国法治进境”,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第76页。
    ③[台]韩忠谟著:《法学诸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①参见:[日]穗积重远著,李鹤鸣译:《法理学大纲》,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第104页。
    ②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赵震江、付子堂著:《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311页。
    ③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35页。
    ④苏国勋著:《理论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23页,转引自: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34页。
    ⑤高道蕴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①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38页。
    ②[英]哈特著,张文显译:《法律的概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③[日]川岛武宜著,王志安等译:《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④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39页。
    ⑤参见:[英]哈特著,张文显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92页。
    ⑥[英]丹尼·罗伊德著,张茂柏译:《法律的概念》(The Idea of Law),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⑦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38页。
    ⑧参见:[日]尾高朝雄著:《法哲概论》,第211-214页,田中耕太郎著:《法律学概论》,第113-126页,转引自:[台]韩忠谟著:《法学诸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①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以诚实信用原则的法理分析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②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0、52页。
    ③[日]中野贞一郎、松浦馨、玲木正裕著:《民事诉讼法》,有斐阁1987年版,第30页,转引自: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①[古罗马]优士丁尼著,徐国栋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②黄风著:《罗马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③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98页。
    ④西塞罗在《论义务》第3卷第61节中将诚信诉讼称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诉讼。
    ⑤[英]巴里·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注释9。
    ⑥参见:[古罗马]盖尤斯著,黄风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
    ⑦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以诚实信用原则的法理分析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①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②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9页。
    ③[英]卡尔·波普著,杜汝安、戴雅民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06页。
    ④斯宾诺莎、哈耶克、诺齐克、米塞斯、布坎南、布鲁诺·利昂尼、穆瑞·罗斯巴德、爱恩·兰德、大卫·弗里德曼、布鲁斯·本森等均持此观点。参见:[美]罗伯特·诺齐克,何怀宏译:《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载《法学与政治》2003年第3期,第89页。
    ⑤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载《法学与政治》2003年第3期,第92页。
    ①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②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载《法学与政治》2003年第3期,第89页。
    ③梁彗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④参见: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①[德]鲁道夫·瓦塞尔曼:“从辩论主义到合作主义”,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①Walford v. Miles [1992]2 AC 128, 138.转引自:[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英]西蒙·惠特克著,丁广宇、杨才然、叶桂峰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②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③[德]赖因哈德·格雷格:“作为诉讼主义的合作”,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444页。
    ④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⑤在保险合同中当事人负有最大诚信义务,源于1766年Mansfield伯爵在Carter v. Boehm一案中的附带意见:“诚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合同和交易。诚信原则禁止任何一方当事人通过隐瞒其私下了解到的情况来使对方当事人基于对该事实的不知和对相反情况的相信而参与交易。”Mellish v. Motteux (1792) Peake 156,157 per Lord Kenyon ; Cornfoot v. Fowke (1840) 6 M & W 358, 379 per Lord Abinger C.C.; James Oldham , TheMansfield Manuscripts and the Growth of English Law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992).转引自:[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英]西蒙·惠特克著,丁广宇、杨才然、叶桂峰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Atiyah,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t, Oxford Universtiy Press1991,p.185-186。
    ②Hondius, Precontractual Liability (1991),P.6, see also:Waltons Stores (Interstate) Ltd., v. Maher.转引自: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③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第95页。
    ①[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②[日]兼子一著:《实体法与诉讼法》,1957年,第158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③[日]兼子一著:《实体法与诉讼法》,1957年,第158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④参见:杜丹:“质疑‘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兼论民事程序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第37-40页。
    ⑤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⑥[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①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汪建成:“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③[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英]西蒙·惠特克主编,丁广宇、杨才然、叶桂峰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4、15、18页。
    ④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①[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Justice William O.Douglas’s Comment in Joint QAnti-Fascist Refugee Comm. v. Mcgrath, See Unites 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 (95 Law. Ed. Oct.1950 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 1951, p.858.转引自: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载《民事程序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③参见:[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2、106页。
    ④参见:[台]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⑥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⑦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①刘荣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再构筑”,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②刘荣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再构筑”,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
    ③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①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②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③参见:张式华、谢耿亮:“诚实信用原则在新《合同法》中的地位及其适用的述评”,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21页。
    ④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第96-97页。
    
    ①[台]邱联恭著:《程序利益保护论》,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27页。
    ②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③参见:[台]邱联恭著:《程序选择权论》,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31、37、38页。
    ①[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6-88页。
    ②最初发表在司法报纸上,1891年整理出版。Franz Klein:《为了将来——对于奥地利民事诉讼改革的思考》,莱比锡和维也纳,1891年,转引自:[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③[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④[奥]Freanz Klein,载《奥地利中央报》,1899年,第438页,引自:L.Levin :《法官的诉讼指挥和会议警察》,柏林,1913年,第33页。转引自:[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①[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②参见:[德] Mugdahn-Hahn编辑:《州高级法院判例集》第3册,莱比锡,1909年,转引自[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③参见:[德]Frity Von Hippel著:《民事诉讼中的真实义务》,法兰克福,1939年,第23页以下。转引自:[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④陈桂明、张锋:“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第451页。
    ⑤张建伟著:《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⑥[荷]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6页。
    ⑦为笔者所加。
    ⑧[日]鹤见佑辅著,鲁迅译:《思想·山水·人物》,载《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01页。
    ①储安平著:《英国采风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2-123页。
    ②在民事诉讼中该观念国内学者有称为公平论战观,如:叶自强:“论民事诉讼的诚信原则”,载《检察理论研究》第20期。也有称为公平诉讼观,参见:李建伟:“公平诉讼观与诚实信用原则”,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③英美法学者普遍认为,与争议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们具有更为强烈的动力通过全面调查来收集对他们最有利的案件事实。由于当事人双方均与案件结果具有自身的利害关系,因此可以推定,所有相关的事实都会得到呈示,而事实真相也由此得以揭示出来。参见:[美]Stephen N.Subrin, Margaret Y.K. Woo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法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④[美]Stephen N.Subrin, Margaret Y.K. Woo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法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⑤上海大学文学院译:《美国民事诉讼法概论》,第103页,转引自:叶自强:“论民事诉讼的诚信原则”,载《检察理论研究》第20期,第61页。
    ⑥叶自强:“论民事诉讼的诚信原则”,载《检察理论研究》第20期,第61页。
    ⑦[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28页。
    ①汤维建著:《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②[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王军等译:《美国宪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③Paul Rishowrth , Liberty,Equality and the New Establishment, Edited by Grant Huscroft and Paul Rishowrth , Litigation Rights Perspective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Portland Oregon,2002, p.97.虽然有观点认为,整个权利法案应当被理解为所有人的利益得到实质平等的保护,因为国家最终应对私人权益受到损害承担责任。但这些对权利法案的变通理解在英美法系国家仍然是颇具争议的,且并非主流观点。
    ④参见:[德]赫尔曼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载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2页;张建伟著:《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⑤参见:樊崇义、夏红:“正当法律程序论纲”,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⑥[美]约翰·V·奥尔特著,杨明成、陈霜玲译:《正当法律程序简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3-64页。
    
    ①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②[英]丹宁勋爵著,刘庸安译:《家庭故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③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①参见:Georffrey C. Hazard,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A Summary View of the common Law System, 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 1999, p.51.
    ②[美]Stephen N.Subrin, Margaret Y.K. Woo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法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③[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岩波书店1973年版,第34页下,转引自:刘荣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第127页。
    ④[日]三月章、青山善充编:“民事诉讼法的争点”,载《法律家》增刊,有斐阁1979年版,第44页,转引自:刘荣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第127页。
    ①参见: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②See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Contracts 2d (Vol.1-3),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1981,p.102,转引自: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71-372页。
    ③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72页。
    ①日本旧民事诉讼法第331条规定对于文书的真实争执的制裁,第339条规定对虚伪陈述的制裁。
    ②Stein/Jonas/Schumann,,Commentary ZP(20th ed),,Introduction, margin number 242et seq: BGHZ1 07,296 with further Proof.转引自:张晓薇:“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第14页。
    ③[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④Max Weber, Wirschaft und Gesellschaft (Studienausgabe),1964,hrsg. Von. Winkennann, Erster Halbband, S. 585.;参见: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0页。转引自:[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⑤参见:Pound, What is the Common Law In Future of the Common Law (1937) 3 ,p.18.转引自:[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6页。
    ①[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135页。
    ②Fikentscher aaO (supra note 37),Bd.2,113f.转引自:[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③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71页。
    ④参见:Gooper, The Common Law and the Civil Law– A Scot’s View, Harv. L.Rev. 63 (1950), p.476.转引自:[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
    ⑤[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著,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比较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①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71页。
    ②See Scott Crichton Styles,Good Faith:A Principled Matter,in A.D.M.Forte (Edited by),Good Faith in Contract and Property,Oxford-Portland Pregon,1999,p.158s,转引自: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69页。
    ③参见:[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著,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比较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④[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227页。
    ⑤Buchanan & co. v. Babco Forwarding & Shipping Ltd. (1997) OB 208, 213-214.转引自:[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页。
    ①Von Mehren, supra note 6,p.l9.转引自:[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②See Scott Crichton Styles,Good Faith:A Principled Matter,in A.D.M.Forte (Edited by),Good Faith in Contract and Property,Oxford-Portland Pregon,1999,p.161.转引自: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第369页。
    ③[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394页。
    ①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②[台]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③[[日]石田穰著:《法解释学的方法》,第122页,转引自: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④于飞著:《公序良俗原则研究——以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⑤[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3页。
    ⑥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2页。
    ①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②[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③[日]石田穰著:《法解释学的方法》,第133页,转引自: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④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312页。
    ⑤参见:[台]王泽鉴著:《民法学说和判例研究》第5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⑥[日]石田穰:《法解释学的方法》,第127页,转引自: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⑦参见: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⑧[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①[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3页。
    ②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③[日]石田穰著:《法解释学的方法》,第135页,转引自:梁彗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④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⑤[日]中野贞一郎:“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载中野贞一郎:《诉讼关系与诉讼行为》,弘文堂1966年版,第72页以下。转引自: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①参见: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313页。
    ②参见:张卫平著:《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类似的观点还可参见: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原论”,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第92页;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359页。
    ①[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②《德国民法典》第242条规定:“债务人有义务斟酌交易习惯,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给付。”
    ③[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47页。
    ⑥[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日]《高等法院民事裁判集》第19卷第5号,第428页,转引自: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①参见: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249页。
    ②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项。
    ③[台]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上)》,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141页。
    ④[台]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上)》,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141页。
    ⑤张卫平著:《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①[日]三月章著:《民事诉讼法》,成文堂1985年版,第331页,转引自:张卫平著:《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②契约法上的前契约义务一般包括协力义务、保护义务、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
    ③陈桂明:“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关于诉讼欺诈的论述详见: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135页。
    ④[台]石志泉:“诚信原则在诉讼上之适用”,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页。
    ⑤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原论”,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第91页。
    ⑥陈桂明:“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⑦See Milarriao, 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 Mlarria-Webster Incorporated,1996. p.170.
    ①Lord Keith in Arnold v.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 [1991] 2 WLR 1177; see also L.B. Curzon编著:《朗文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②See RESTATMENT§§18-20.
    ③Stephen C. Yeazell,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 2004, p.652.
    ④Hagee, 729 F.2d at 514.
    ⑤See Rush v. City of Maple Heights, 167 Ohios St, 221.147 N.E.2d 599. cert. denied, 358 U.S. 814 (1958).
    ⑥See RESTATMENT§22.
    ⑦Talor v. Sturgell, 128 S.Ct. 2161,( 2008).
    ⑧Martino v. McDonald’s System Inc. 598 F.2d (7th Cir. 1971).
    ①Peter R. Barnett, Res Judicata, Estoppel, and Foreign Judg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34.
    ②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290页。
    ③Eli J. Richardson Taking Issue With Issue Preclusion: Reinventing Collalteral Estoppel,65 Miss. L.J. 41,p.55-56.
    ①Sweetman v. Nathan [2003]EWCA Civ 1115, The Times, 1 September 2003.
    ②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 2002, p.246.
    ③See Blonder-Tongue Laboratories, Inc. v. University of Illinois Foundation , 402 U.S. 313 (1971)(作为防御之用); Parklane Hosiery v. Shore, 439 U.S. 322(作用攻击之用),see also RESTEMENT supra note 101,§27.
    ④Bernhard v. Bank of American , 122 P.2d 892 (Cal. 1942).转引自: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6页。
    
    ①Stephen C. Yeazell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 2004, p.713.
    ②John S. Clark Co. v. Fagger & Frieden P.C. 65 F. 3d 26, 28 (4th Cir. 1995).
    ③Montrose Medical Group v. Bulger, F.3rd (3d Cir. 2001).
    ④Stephen C. Yeazell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 2004, p.713.
    ⑤Save Columbia Credit Union Committee v. Columbia Community Credit Union,134 Wn. App.175 (2006).
    ①张家慧著:《当事人诉讼行为法律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版,第161-162页。
    ②[日]兼子一著:《民事诉讼法》,第159页,弘文堂1972年,转引自: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页。
    ①参见: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302页;
    ②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③[台]王甲乙:“民事判决理由之效力”,载《法学业刊》第24期,第5页。
    ④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1969年6月24日民事判决,载《判例时报》第569号,第48页,转引自: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①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②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9页。
    ③[日]新堂幸司:“既判力与诉讼标的”,载《法学协会杂志》第80卷第3号,收录于[日]新堂幸司著:《诉讼标的与争点效(上)》,有斐阁1988年版,第174页。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④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⑤[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1998年版,第559页,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⑥[台]吕太郎:“所谓争点效——简评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台上字第一0二九号、八十八年台上字第五五七号判决”,载《法令月刊》第五十一卷,第十期,第732页。
    ①载《最高法院民刑裁判选辑》五卷二期,第4、2页以下。
    ②参见:江伟、常廷彬:“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第104页。
    ③[日]吉村德重:“判决理由中判断的拘束力”,载《法政研究》,第33卷第3-6号,第449页以下;[日]住吉博:“‘争点效’的本质”,载住吉博:《民事诉讼法论集第一卷》,法学书院1979年版,第187页以下。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④[日]新堂幸司:“附条件给付判决与其效果”,载《民事诉讼杂志》第10号,第9页,转引自:[台]王甲乙:“民事判决理由之效力”,载《法学业刊》第24期,第6页。
    ⑤[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⑥[日]小山升:“关于争点效”,载[日]小山升:《小山升著作集第二卷——判决效的研究》,信山社1990年版,第89页以下;[日]中野贞一郎:“争点效与诚实信用原则”,载[日]中野贞一郎:《过失的推定》,弘文堂1979年版,第201页以下。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⑦[日]中野贞一郎:“论可否承认所谓争点效”,载《法学教室》第二期,4,第61、63、64页,转引自:[台]王甲乙:“民事判决理由之效力”,载《法学业刊》第24期,第7页。
    ①[日]原强:“判决理由中判断的拘束力”,载《法学家杂志》增刊;[日]青山善充、伊藤真编:《民事诉讼法争点》(第3版),有斐阁1998年版,第240页。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日]新堂幸司、铃木守夫编集代表:《注释民事诉讼法第四卷》,有斐阁1993年版,第451页,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④参见: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1998年版,第606页,转引自: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①参见:[台]雷万来等:“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62页。
    ②[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注6。
    ③参见:[日]三月章著:《判例民事诉讼法》,弘文堂,昭和49年,第246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页。
    ④[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⑤[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平成10年,第362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①[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398页。
    ②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403页。
    ③相关判例可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34年9月17日判决,载《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13卷第11号,第1372页下。
    ④相关判例可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36年10月5日判决,载《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15卷第9号,第2271页以下。
    ⑤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25年7月11日判决,载《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4卷第7号,第316页以下。
    ⑥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12月6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468号,第40页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①[日]池田辰夫:“诉讼实施行为中的自我责任”,载新堂幸司编:《特别讲义民事诉讼法》,有斐阁,昭和63年,第329页,收录于池田辰夫:《新世代的民事裁判》,信山社,平成8年,第168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5页。
    ②张卫平:“自认制度机理及理论分析”,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年会论文。
    ③参见:[台]雷万来等:“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陈界融:“论自认的效力”,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第55页。
    ②[日]兼子一、竹下守夫,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平成10年,第10、609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532页。
    ②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8年1973年7月20日判决,转引自:[日]兼子一、竹下守夫,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页。
    ③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1966年7月14日)判决,转引自:[日]兼子一、竹下守夫,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页。
    ④[台]杨仁寿:“论权利滥用禁止原则之适用——评最高法院七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二二八九号民事判决”,载《法令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二期,第42页。
    ⑤陈桂明、刘萍:“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及其法律规则”,载《法学》2007年第3期,第97-98页。
    ①Michele Taruffl, General Report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p.9-10.
    ②Hunter v. Chief Constable of the West Midlands Police [1982] AC 529 at p.536.
    ③参见:[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④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⑤相关实体法的有关讨论可参见:[台]林诚二:“论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滥用禁止之机能”,载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页;[日]营野耕地著,傅静坤译:“诚实信用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法理的功能”,载《外国法评译》1995年第2期,第39-45、90页。
    ①Michele Taruffl, General Report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p.5,15.
    ②汤维建、沈磊:“论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21页。
    ③汤建维:“恶意诉讼及其防治”,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④汤维建、沈磊:“论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24页。
    ⑤Wallis v. Valentine [2002] EWCA Civ 1034, [2003] EMLR 8.
    ①参见:汤建维:“恶意诉讼及其防治”,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②吴燕:“民事恶意诉讼问题探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11页。
    ③刘岚:“‘千年’租期引发租房官司”,载《燕赵都市报》,2004年4月29日第4版。
    ④Harris v. Bolt Burdon [2000] CPLR 9.
    ⑤汤维建、沈磊:“论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24页。
    ⑥在该文中所讨论的诉讼欺诈仅指诉讼参加人恶意串通,虚构民事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通过符合程序的诉讼形式,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从而达到损害他人利益、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的违法行为。见陈桂明、李仕春:“诉讼欺诈及其法律控制”,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118页。
    
    ①Michele Taruffl, General Report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p.15-16.
    ②张晓薇:“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6页。
    ③[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④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⑤张晓薇:“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6页。
    ⑥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⑦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48页。
    ①[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4-26页。
    ②“国家利益说”认为诉的利益是运作民事诉讼制度时发现的国家利益,纠纷是否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得以解决,必须考虑国家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国家对于当事人的诉讼,可以通过诉的利益这一介质进行筛选。参见:[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③“当事人利益说”认为,民事诉讼强调的是对权利的保护,因此,“诉的利益”的衡量尺度应当以当事人在诉讼外或诉讼前的纷争过程和交涉过程予以衡量。参见[台]吕太郎:“诉之利益之判决”,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417页。
    ④“国家当事人利益均衡说”认为诉的利益应当反映出国家利益和当事人利益在诉讼中的均衡和协调,既要保障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获得司法救济,又要兼顾国家的利益,防止当事人滥用诉讼制度所带来的损害。参见邵明:“论诉的利益”,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19页。
    ①张晓薇:“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2页。
    ②[意]卡佩莱蒂等著,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③考夫曼:“对诉讼有效的司法监督的法哲学分析”,载29 F.R.D,第208、211页,转引自:[意]卡佩莱蒂等著,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④参见: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李汉昌:“美国审前程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96页。
    ②徐昕著:《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③Hickman v. Taylor, 329 U.S. 495, 507 (1947).
    ④Charles W. Sorenson, Jr ,Disclosure under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26(a) - "Much Ado About Nothing?",46 Hastings L.J., p.687,690,(1995).
    ⑤See, Ralph K. Winter, In Defense of Discovery Reform, 58 Brook. L. Rev. 263, 263, 271 at 264. (1992). (该文描述了利用开示作为手段击败实质性的诉请; Michael E. Wolfson, Addressing the Adversarial Dilemma of Civil Discovery, 36 Clev. St. L. Rev., at 42-43,(1998).(该文描述了当事人及其律师利用开示程序达到拖延诉讼的技术性目的及增加法院审理的费用)。
    ⑥Stephen C. Yeazell ,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2004, p.451-452.
    ⑦See Ralph K. Winter, In Defense of Discovery Reform, 58 Brook. L. Rev. 263, 263, 271 (1992), p.264; Michael E.Wolfson, Addressing the Adversarial Dilemma of Civil Discovery, 36 Clev. St. L. Rev., at 42-43,(1998).
    ①Brazil, Improving Controls, supra note 57, at 879-80, 928-29; Wayne D. Brazil, Ethical Perspectives on Discovery Reform, 3 Rev. Litig. 51, 62-67 (1982-83) [hereinafter Brazil, Ethical Perspectives]; Flegal, supra note 47, at 24-27; Michael E. Wolfson, Addressing the Adversarial Dilemma of Civil Discovery, 36 Clev. St. L. Rev. at 45, 48 (1988).
    ②徐昕著:《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③Earl C. Dudley, Jr., Discovery Abuse: Some Specific Proposals to Amend the 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26 U.S.F. L. Rev. , pp194-95 (1992). Professor Brazi在1979年期间研究开示程序的问题后所言也许揭示了人们躲避证据开示的实质:开示程序的目的……是尽量少的给予,以致于你的对手不得不不断回头,或许最后不得不离开或放弃。Wayne D. Brazil, Civil Discovery: Lawyers' Views of Its Effectiveness, Its Principal Problems and Abuses, 1980 Am. B. Found. Res. J. at 829.
    ④"fishing expedition" (大陆法系称之为摸索证明):通常是指在一个微小的或不真实的的诉讼请求(a marginal or sham claim)已经提起后,再利用证据开示获得支持自己诉请的事实。.
    ⑤Stephen C. Yeazell ,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2004, p.452.
    ①See Fed. R. Civ. P. 26(b)(2)(iii), 30(a), 33(a); Ralph K. Winter, In Defense of Discovery Reform, 58 Brook. L. Rev. at 264 (1992),. The amendments also authorize nonstenographic deposition transcription. Fed. R. Civ. P. 30(b)(2).
    ②Stephen C. Yeazell ,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2004, p.452.
    ③See, Wayne D. Brazil, Ethical Perspectives on Discovery Reform, 3 Rev. Litig. 51, at 81-85(1982-83), (strengthening of 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11, 26, & 37); Wayne D. Brazil, Improving Judicial Controls over Pretrial Development of Civil Actions: Model Rules for Case Management and Sanctions, 1981 Am. B. Found. Res. J., at 889-90, 929-30.
    ④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页。
    ⑤Joseph. W. Glannon , Civil Procedure: Examples & Explanations ,Aspen Publishers,2006, p.362.
    ⑥See Allan Ides, Christopher N. May , Civil Procedure Cases and Problems, Aspen Law & Business , A Division of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3,p.584.
    ⑦杜闻:“英美民事证据开示若干问题研析”,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6期,第716页。
    ⑧Rubinstein v. Administrators of Tulane Educational Fund ,532 U.S.937 (2001).
    ①Charles W. Sorenson, Jr ,Disclosure under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26(a) - "Much Ado About Nothing?", 46 Hastings L.J. p 719,683-684,747-748, (1995).
    ②Fed. R. Civ. P. 37(a)(2)(A).
    ③FRCP 37(g)
    ④以下内容参见: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25页。
    ⑤Stephen C. Yeazell ,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2004, p.453.
    ①[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②[日]山木户克己:“辩论主义法构造”,载《民事诉讼法论集》,第13页,转引自:雷万来等著:“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30页。
    ③参见:[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5页。
    ④[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3-164页。
    ①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②[台]骆永家著:《民事诉讼法》,1999年版,第124页,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5页。
    ③[德]莱伊波特:“民事诉讼与意识形态”,载阿兰斯编:《西德民事诉讼法的现在》,中央大学出版部,昭和43年,第79页以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④[日]中田淳一:“关于诉讼上的真实义务”,载中田淳一:《诉讼仲裁的法理》,有信堂,昭和28年,第65页以下;山木户克己:《民事诉讼法论集》,有斐阁,平成2年,第20页以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⑤中野贞一郎:《过失的推定》,弘文堂,昭和53年,第156页以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①杨大名、杨良宜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9页。
    ②[德]莱伊波特“民事诉讼与意识形态”,载阿兰斯编:《西德民事诉讼法的现在》,中央大学出版部,昭和43年,第79页以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高桥宏志也采此观点,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③[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④Grunsky, a.a.O., S.184.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6页。
    ⑤Musielak/Stadler, ZPO,§138 Rdnr.5.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6页。
    ⑥Vgl. MunchKomm ZPO-Peters,§138 Rdnr.6.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7页。
    ⑦[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第167-168页。
    ①张家慧:“论当事人诉讼行为与诚实信用原则”,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2001年卷-2002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②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③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④[台]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著:《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175页。
    ⑤[台]王甲乙:“辩论主义”,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①[台]雷万来等:“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39、161-162页。
    ②[台]雷万来等:“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70页。
    ③[台]雷万来等:“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57页。
    ①参见:张卫平:“举证时限制度若干问题探讨”,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9期,第40页。
    ②陈桂明:“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册)》(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③邵明:“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理论”,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第114页。
    ④[德]沃尔弗拉姆·亨克尔:“程序法规范的正当性”,载[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⑤[台]许士宦等:“逾时提出攻击防御方法之失权——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第八十一次研讨会记录”,载《法学业刊》第190期,第120页。
    ⑥陈桂明:“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册)》(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①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②参见:[日]吉野正三郎:“德国简略化法中失权制度的结构与问题”,载《立命馆法学》192号,1987年,转引自: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③参见Fraancoise Grivart de Kerstrat著,William E. Crawford译:New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in France, Oceana Publication Inc., 1978, p.29-42.转引自:陈桂明、张锋:“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载江平、陈桂明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治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④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页。
    ①《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6条第1项,注38。
    ②[台]魏大喨:“第二审新攻击防御方法提出之禁止与缓和”,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第34页。
    ③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④李浩著:《民事证据立法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①陈桂明、张锋:“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初探”,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3期,第84-85页。
    ②当然相关的配套程序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证据失权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江伟、孙邦清:“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反思”,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六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④王亚新:“修订民事诉讼法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3期,第29页。
    ⑤李浩著:《民事证据立法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Soergel-Siebert:《民法典》,第9版,1959年,第242条,评注186,转引自:[德]沃尔弗拉姆·亨克尔:“程序法规范的正当性”,载[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参见: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196条第2项、第276条以及[台]魏大喨:“第二审新攻击防御方法提出之禁止与缓和”,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第34页。
    ③[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299页。
    ④BGH JZ 1963, 32,33 .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05页。
    ⑤事实主张包括起诉时之关于诉讼标的之事实主张及诉讼中其他作为攻击防御方法之事实主张。
    ①Rosenberg/Schwab/Gottwald,Zivilprozessrecht,16 Aufl., 2004, 678.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地2005年12月出版,第302页。
    ②Chudoba, Der ausforschende Beweisantrag, 1993,100m.w.N.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05页。
    ③学者有将具体化义务的功能概括为:使有意义证据程序成为可能;防免对于相对人防御权只妨碍,使法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成为可能。Vgl. Huguenin-Dumittan, Behauptungslast, Substantiierungspflicht und Beweislast, 1980, 19 f.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13页。
    ④[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14页。
    ⑤[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15-316页。
    ①参见:[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82页。
    ②[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17页。
    ③RGZ 1,269,270, Urt.v. 24.4. 1880.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21页。
    ④但学者也有认为德国民事诉讼法并无明文规定以事实陈述之明确化作为主张或争执合法性着前提要件者。其理由系因253条第2项第2款主要是作为诉讼标的之特定化而设,能否作为当事人在诉讼上事实主张及证据方法表明具体化之依据,仍有所疑问。Brehm, bindung des Richters an den zparteivortrag und Grenzen freier Verhandlungswürdigung, 1982, 55; Chudoba, Der ausforschende Beweisantrag, 1993,101。转引自:[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08页。
    ⑤[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做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81页。
    ①[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09-310页。
    ②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③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139页。
    ④参见: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37页。
    ①参见:[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29页。
    ②[台]姚瑞光著:《民事诉讼法论》,1999年版,第243页,转引自:[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82页。
    ③[台]曹鸿兰等:“不必要证据处理程序问题”,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三)》,三民书局1990年版,第239-241页。
    ④参见:[日]新堂幸司著:《民事诉讼法》(第二版补定版),1990版,第302页,转引自:[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83页。
    ⑤[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83页。
    ⑥[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12月出版,第330页。
    ⑦[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82页。
    ①[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90页。
    ②参见:Stein/Jonas/Leipold, ZPO.§138 Rdnr.27, 36.转引自:[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91页。
    ③[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91页。
    ④[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6月出版,第392页。
    ①对过失是否构成证明妨碍大陆法系仍然存有争议。
    ②参见:[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37页;姜世明著:《新民事证据法论》,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81-308页。
    ③Black's Law Dictionary (6th ed.), West Publishing, 1990,p.1401.
    ④Richard.J.Wegner, Ethical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duct Distribution and Maketing Law: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and Secret Recordings, American Law Institute- American Bar Associaiton Continuing Legal Education (mach 16-18 2006).
    ⑤See Steven W. Huang & Robert H. Muriel, Spoliation of Evidence: Defining the Ethical Boundaries of Destroying Evidence, 22 Am. J. Trial Advoc. 191 (1998).
    ⑥See Stefan Rubin, Tort Reform: A Call for Florida to Scale Back Its Independent Tort for the Spoliation of Evidence, 51 Fla. L. Rev. 345, 346 (1999).
    ⑦Editor-in-Chief, His Honour Judge William Rose, Blackstone’s Civil Practice 200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349.
    ①[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02-204页。
    ②参见:[日]松本博之:“不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的具体事实陈述——关于证据提出义务”,载《法曹时报》第49卷第7号,1997年,第1641-1649页。转引自:[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05页。
    ③[台]许士宦:“文书之开示与秘匿”,载《台大法律论坛》第32卷第4期,2003年,第3页;[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中法官之阐明义务与当事人之事案解明义务”,载《万国法律》第47期,2000年,第44-47页。
    ④[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中法官之阐明义务与当事人之事案解明义务”,载《万国法律》第47期,2000年,第46页。
    ⑤[台]许士宦:“文书之开示与秘匿”,载《台大法律论坛》第32卷第4期,2003年,第308-348页。
    ⑥[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06页。
    ①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26(b).
    ②参见:[日]松本博之:“不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的具体事实陈述——关于证据提出义务”,载《法曹时报》第49卷第7号,1997年,第1637页,转引自:[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05页。
    ③[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42页。
    ④93 Eng. Rep. 664 (K.B. 1722).
    ⑤Douglas v. Hello! Ltd (No. 2) [2003] EWHC 55 (Ch), [2003] 1 All ER 1087.
    ①[日]渡边武夫:“当事人证据行为的规范”,载竹下守夫、石川明编:《民事诉讼法讲座》,弘文堂1973年版,第162页。
    ②[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43页。
    ③See:Laurie Kindel & Kai Richter, Spoliation of Evidence : Will the New Millennium See a Further Expansion of Sanctions for the Improper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27 Wm. Mitchell L. Rev. 687, 689 (2000).
    ④[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4-245页。
    ⑤Fed. R. Civ. P. 26(b)(1).
    ①William T. Thompson Co. v. General Nutrition Corp.,593 Supp. 1443,1455 (C.D. Cal. 1984).
    ②Hirsch v. General Motors Corp.,628 A. 2d 1108, 1122 (N.J. Super Cr. Law Div. 1993).
    ③[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8页。
    ④Corales v. Sea-Land Service , Inc., 172 F.R.D. 10 (D. P.R. 1997); Mayes v. Black & Decker (U.S.) Inc., 931 F. Supp. 80 (D.N.H. 1996).
    ⑤Schmid v. Milwaukee Elec. Tool Corp., 13 F.3d 76. 79 (3rd Cir. 1994).
    ⑥See Donald H. Flanary Jr. & Bruce M. Flowers, Spoliation of Evidence: Let's Have a Rule in Response, 60 Def. Couns. J. 553,556-557 (1993).
    ⑦Richard.J.Wegner, Ethical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duct Distribution and Maketing Law: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and Secret Recordings, American Law Institute- American Bar Associaiton Continuing Legal Education (mach 16-18 2006);See also 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 Inc. v. Local 100, 212 F.R.D. 178 (S.D.N.Y. 2003);Cole v. Keller Industries Inc., 132 F.3d 1044 (4th Cir. 1998);Blinzler v.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81 F.3d 1148 (1st Cir. 1996); Schmid v.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13 F.3d 76 (3d Cir. 1994).
    ①Margaret M. Koesel, David A. Bell & Tracey L. Tumbull, Spoliation of Evidence: Sanctions and Remedies for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in Civil Litigation at 34-35 ,(2000).转引自:[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53页。
    ②[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53页。
    ③[台]姜世明著:《新民事证据法论》,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90-291页;肖建华主编:《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155页。
    ④[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页。
    ⑤参见:肖建华主编:《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⑥[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0页。
    ⑦[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45页。
    ①Jackson v Nissan Motor Corp,121 F.R.D. 311 (M.D. Tenn. 1988).
    ②See Stubli v. Big D Int'l Trucks, Inc., 810 P.2d 785, 787 (Nev. 1991).
    ③参见:[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46页。
    ④Margaret M. Koesel, David A. Bell & Tracey L. Tumbull, Spoliation of Evidence: Sanctions and Remedies for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in Civil Litigation 4-6 (2000).转引自:[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6页;Editor-in-Chief, His Honour Judge William Rose, Blackstone’s Civil Practice 200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349.
    ⑤Jeffrey S. Kinsler & Anne R. Keyes Maclver, Demystifying Spoliation of Evidence, 34 Tort & Ins, L.J. 761-764 (Spring 1999).
    ①[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44-46页。
    ①[英]戴维?M?沃克编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出版社1988年版,第261页。
    ②[英]丹宁勋爵著,杨百揆、刘庸安、丁健译:《法律的训诫》,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③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④Mortimer and Kadish, Discretion to Disobey: Study of Lawful Departure from Legal Rules,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p.41-42.转引自: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⑤Goodin, Robert E. 1988. Reasons for Welfare: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Welfare State. Princeton ,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193-204.
    ⑥[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邓海平译:《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53。
    ②参见:[台]蔡章麟:“债权契约与诚实信用原则”,载[台]刁荣华主编:《中国法学论集》,汉林出版社1971年版,第416页。
    ③当然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相对的独立,相互的影响与制衡在任何一种体制的国家中都是存在的。即便是在号称三权分立的美国,在描述三权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的也是checks and balance而不是independence。
    ④[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⑤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⑥Evan Haynes, The Selection and Tenure of Judge ,Newark NJ,National Conference of Judicial Councils, 1944, p.5.
    ①[台]史尚宽著:《宪法论丛》,荣泰印书馆1973年版,第336页。
    ②参见:何鹏等著:《外国刑法学(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③[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1-462页。
    ⑤[美]本杰明?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4页。
    ⑥载《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15卷第4号,第694页,转引自:[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89页。
    ①参见:张乃根著:《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195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9页。
    ③So auch Hirschberg, Der Grundsatz der Verh?ltnism??igkeit, 1981, S.37, 58, 246.
    ④[德]卡尔?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1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杜丹:“质疑‘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兼论民事程序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第40页。
    ③232 U.S. 383 (1941).
    ④308 U.S. 338 (1939).
    ⑤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 2002, p.296.
    ⑥367 U.S. 643 (1961).
    ⑦[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页。
    ①428 U.S. 433 (1976).
    ②468 U.S. 1032 (1984)
    ③约翰?W?斯特龙主编,汤维建译:《麦考密克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④约翰?W?斯特龙主编,汤维建译:《麦考密克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⑤Fiona E. Raitr, Evidence , Sweet & Maxwell, 2002, p.335,转引自:陈桂明、纪格非:“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重新解读”,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02页。
    ⑥1958年5月20日判决,载《新法律周刊》第11期,第1345页,转引自:[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⑦参见:《判例时报》867号,第60页,转引自: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183页。
    ①陈桂明、纪格非:“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重新解读”,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03页。
    ②陈桂明、相庆梅:“民事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初探——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第25-26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9、285-286页。
    ④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⑤徐静村著:《刑事诉讼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44页。
    ⑥李祖军:“自由心证与法官依法独立判断”,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102页。
    ①汪海燕、胡常龙:“自由心证新理念探析——走出对自由心证传统认识的误区”,载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诉讼法学精粹》(2002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②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87-390页。
    ③陈桂明、纪格非:“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类型化分析——以民事证据法为视角”,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65页。
    ④[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⑤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⑥[日]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民事证据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⑦[台]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中)》,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495页。
    ①Gustav Radbruch, Aphorismen zur Rechtsweisbeit, Goettingen, 1963, S. 16.转引自:舒国莹:“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3期,第12页。
    ②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③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④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⑤刘春梅著:《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⑥[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著,吴宏耀、魏晓娜译:《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⑦See J.F.O’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1990, p.11.
    ①Shioppa ,“La Giuria all assembles Constituente France”转引自:Mirjan Damaska , Free proof and its detraction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 vol ,43. N. 441.
    ②[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著,吴宏耀、魏晓娜译:《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③[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周翠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④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⑤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1期,第56-57页。
    ⑥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页。
    ⑦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⑧张卫平:“认识经验法则”,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6期,第9-10页。
    ①《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15卷第7号,第2005页,转引自:[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页。
    ②参见: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395页。
    ③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④[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⑤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86页。
    ⑥[日]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民事证据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⑦陈桂明、纪格非:“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类型化分析——以民事证据法为视角”,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66页。
    ①但是并非所有的判决都会被编入判例汇编,尤其是各州基层法院的判决一般很少被收入。
    ②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③孙万胜著:《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④参见:[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75页。
    ⑤参见:[台]邱联恭著:《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12页。
    ⑥参见:[日]梅吉彦:“突然袭击与诉讼法理论”,载《法学教室》第33号,1983年,转引自: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第49页。
    ①参见:[台]邱联恭著:《司法现代化与程序法》,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21页-122页。
    ②[台]邱联恭著:《司法现代化与程序法》,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22页。
    ③[台]邱联恭等:“心证公开论——着重阐述心证公开的目的与方法”,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七)》,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207页。
    ④[台]邱联恭等:“心证公开论——着重阐述心证公开的目的与方法”,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七)》,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212页。
    
    ①BGBI. 1976, 1 3281
    ②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3-91页。
    ③赵信会:“论民事诉讼中的心证公开”,载《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1页。
    
    ①[台]邱联恭等:“突袭性裁判”,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一)》,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9页。
    ②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③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①Jenny McEwan ,Evidence and the Adversarial Process: the Modern Law, Hart Publishing– Oxford. 1998. p.80.
    ②参见:唐力:“对话与沟通:民事诉讼构造之法理分析”,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50页。
    ③[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①白绿炫著:《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②[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③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④五南法学出版中心编:《民事诉讼法修订资料汇编》,五图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7页。
    ①杜丹:“平衡与融合——解读法官释明制度”,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116页。
    ①Article IV§1.
    ②28 U.S.C.A.§1738 judgments“shall have the same full faith and credit in every cour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as they have by law and usage in the courts of such State.”
    ③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④W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 ,2002, p.256.
    ⑤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⑥210 U.S. 230 (1908).
    ⑦Jose Emesto MEDELLIN, Petitioner, v. TEXAS,128.S.Ct. 1346 (2008).
    ①San Remo Hotel. L.P. v.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Cal,545 u.s.323,125 SCt.2491,(2005).;see also 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2002, p.257.
    ②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③参见Stephen C.Yeazell,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 2004 , p.716.
    ④283 U.S. 522(1931).
    ⑤Durfee v. Duke, 375 U.S. 106 (1963).
    ①Vickie Lyann MARSHALL, Petitioner v.E. Pierce MARSHALL, 547 U.S. 293, 126 S.Ct. 1735 (2006).
    ②See Barrett, The Doctrine of Forum Non Conveniens, 35 California Law Rev. 380 (1947); see also Zurick v. Inman, 426 S.W. 2d 767, 769 (Tenn. 1968).
    ③W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 2002, p.254.
    ④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页。
    ⑤孙邦清著:《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①454 U.S. 235, 247 (1981).
    ②W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2002, p.255.
    ①454 U.S. 235, 247 (1981).译文参考: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译文有所改动。
    ②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③605 F.2d 181 (1979).
    ④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⑤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⑥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英]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第23页,转引自: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②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283页。
    ③参见: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④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参见刘毅:“民事诉讼视野中的证人作证制度之完善——从比较法的视角出发”,载丁巧仁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⑤Mueller Kirkpatrick, Evidence under the Rules, Aspen Publishers, 2000, p.531.
    ⑥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①参见:[英]罗纳德·沃克著,王莹文、李浩译:《英国证据法概述》,西南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编印,第29页,转引自: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②Mueller Kirkpatrick, Evidence under the Rules, Aspen Publishers, 2000, p.600.
    ③609 A.2d 687, 690-91 (D.C. 1992).
    ④Gordon v. United States ,383 F.2d 936 (D.C. Cir.1967).
    ⑤See United States v. Dow, 457 F.2d 246,250 (7th Cir. 1972).
    ⑥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①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222页。
    ①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223页。
    ②Michael H. Graham, Witness Intimidation, Greenwood Press,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c. 1985, p. 227.转引自:毕玉谦:“证人制度研究”,载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③张卫平:“交叉询问制:魅力与异境的尴尬”,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第144页。
    ④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245页。
    ⑤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页。
    
    ①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361页。
    ①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267页。
    ②参见:[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③参见:[日]三月章著,汪一凡译:《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12-313页;张家慧著:《当事人诉讼行为法律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9页。
    ①参见:[日]竹下守夫:“诉讼行为与信义原则”,载《判例演习》第147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See Lonrho plc v. Fayed [1992] 1 AC 448, 468-70, HL.
    ③CPR 3.4(2).
    ④Douglas v. Hello! (No 2)[2003] EWHC 55 (Ch), [2003] 1 All ER 1087.
    ⑤[2001]BCC, 591, CA.
    ⑥Editor-in-Chief His Honour Judge William Rose, Blackstone’s Civil Practice 200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345.
    ①参见: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②Nell Andrews, English Civil Proced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402.
    ③Tuner v. Grovit [2002]1 WLR 107, HL.
    ④参见:[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特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⑤参见: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⑥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①Nell Andrews, English Civil Proced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406.
    ②陈桂明、刘萍:“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法学》2007年第1期,第107页。
    ③Arndt, NJW 1972, 1660,1663 et seq.; Stein/Jonas/Leipold, 19th ed. 1972, annotation of the Former§102 ZPO.; In 1983, sec. 49 a ZPO which allowed the imposition of addition cost upon the attorney had been abolished. Literature points out that sec. 179 (2) a ZPO has not been abolished by mistake, Recherger/Fucik§179 ZPO, margin nr. 5; Petrash, bJZ 1985, 257,262. See also 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p.175.
    ④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 2002, p.228.
    ⑤Brooks Morel,Note and Comment: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A Georgia Perspectiv on Spoliation of Evidence., 17 Ga. St. U.L. Rev,(2001) p.1178.
    ①陈桂明、刘萍:“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法学》2007年第1期,第101页。
    ②Bart S. Wilhoit, Comment, Spoliation of Evidence: The Viability of Four Emerging Torts, 46 U.C.L.A. L. Rev. 631, 647-51 (1998).
    ③See Jay E. Rivlin, Note, Recognizing an Independent Tort Action Will Spoil a Spoliator's Splendor, 26 Hofstra L. Rev. 1006-07 (1998).
    ④Brooks More,Note and Coment: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A Georgia Perspective on Spoliation of Evidence,17 Ga. St. U.L. Rev., (2001), p.1174.
    ⑤[台]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59页。
    ⑥Smith v. Superior Court, 151 Cal.App.3d 591, 198 Cal. Rptr. 829 (1984).
    ⑦Blinzler v.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81 F.3d 1148 (1st Cir. 1996).
    ⑧Schmid v.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13 F.3d 76 (3d Cir. 1994); Glover v. Bic Corp., 6 F.3d 1318 (9th Cir. 1993).
    ①See Wilhoit, supra note 28, at 648.
    ②VerrR 1955,334, Vgl. Musielak, a.a. O, S. 134.
    ③[台]陈荣宗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第二册),台湾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9年版,第68页。
    ④Rosenberg, Beweislast, S. 191: Baumg?rtel, ZZP 69, S. 106; Peters, ZZP 82, S. 221; Grunsky, Grund lagen des Verfahrensrechts 2. Aufl. S. 432; Jauernig, ZPR, 18 Aufl. S. 186f.; Thomas-Putio ZPO. 6. Aufl. S. 286 S. 387f.转引自:[台]陈荣宗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第二册),台湾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9年版,第67-68页。
    ⑤BGH, NJW, 1972, 1131f.
    ①[日]渡边武夫:“当事人证据行为的规范”,载《民事诉讼法讲座》,弘文堂1973年版,第162页,转引自: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②[日]新堂幸司等编:《民事诉讼判例百选》2,有斐阁1992版,第272-273页,转引自: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295页。
    ③[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页。
    ④参见:[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平成10年,第371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467页。
    ⑤[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1页。
    ⑥参见:[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教室》第76期,2001年,第48页。
    ⑦Gottefried Baumg?rtel著, [日]三上威彦译:“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载《判例时报》第585期,1986年,第23页;[台]许士宦在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第五十九次研谈会之发言,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七)》,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29页以下;[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48页。
    ①参见: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②参见: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第50页。
    ③参见:[日]三月章著,汪一凡译:《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27-328页。
    ④[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⑤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⑥在移送管辖的裁定书中法院自然会说明移送管辖的原因,并对当事人的合意管辖协议予以评价和确认。
    ①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241页。
    ②Johnson v.Emerson (1871) LR 6 Ex Ch 329; Wuartz Hill Gold Mining Co v. Eyre (1883) 11 QBD 674; Metropolitan Bank v. Pooley (1885) 10 App Cas 210; Gregory v. Portsmouth CC [2001]1 AC 419, 427, HL., noted P Cane (2000) 1116 LQR 346-51.
    ③Churchill v. Siggers (1854) 3 E & B 929; Clissod v. Cratchley [1910] 2 KB 244.
    ④The Walter D Wallet [1893] p.22.
    ⑤Nell Andrews, English Civil Proced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409.
    ⑥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⑦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246页。
    ①徐爱国:“英美法中‘滥用法律诉讼’的侵权责任”,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第121页。
    ②See Czopp v. Credit Bureau of Santa Clara Valley, 86 Cal. Rptr. 417 (Cal. App. 1970).原告起诉被告滥用诉讼程序,因为被告利用诉讼程序给原告施加压力以迫使原告动用某种基金去归还其借被告的贷款,而该项基金依据法律的规定是免于被执行用于还贷的。
    ③198 Cal. Rptr. 829 (Cal. Ct. App. 1984).
    ④Fada Industries v. Falchi Building Co.,730 N.Y.S.2d 827 (N.Y. Sup. 2001).
    ⑤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⑥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⑦参见:张民安著:《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⑧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①Civ.7.11 janv. 1973,Gaz. Pal. 1973.3.710.转引自:张民安著:《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188页。
    ②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③Bürgerliches Gesezbuch (BGB)著,陈卫东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5、307页。
    ④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⑤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0页。
    ⑥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p.172-173.
    ⑦RGZ 61, 359 et seq.
    ⑧LG K?ln VersR 1967, 92; OLG Miincben OLGZ 1977, 79; RGZ 46, 75.
    ⑨RGZ 1, 94.
    ⑩RGZ 39, 142. 11 RGZ 1, 94.
    ①于敏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②《大审院民事判例集》第22卷第1179页,转引自:于敏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③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76页。
    ①杨立新项目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台]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③《民事裁判书汇编》第19期,第629页,转引自:[台]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④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①Jean Carbonnier, 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 Presse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414,转引自:张民安著:《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②Gérad Légier, 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 quatorzièmeédition,, Daloz,1993,p.97.转引自:张民安著:《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③张民安著:《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186页。
    ④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⑤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51页。.
    ⑥Henry Campell Black, M.A Black Law’s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 West Publishing, 1979, p.160.
    
    ①J.F.Fleming, The Law of Torts 8th ed.,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1992, p.6-12.
    ②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③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166页。
    ①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②以下参见: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516页。
    ③[德]克雷斯安·冯·巴尔著,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3页。
    ①[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0页。
    ②《民事判例集》第四十卷第133页,BGHNJW 1983,2317.
    ③参照:Arenz,ZPR 2.Aufl.S.235f.;Rosenberg-Schwab-Gottwald,ZPR 15.Aufl.S.980;Janernig,ZPR 22.Aufl.S.229
    ①参见:《日本民事诉讼法》第342条。
    ②[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589页。
    ③[日]河野正宪:“诈取判决的既判力”,载[日]河野正宪著:《当事人行为之法的构造》,弘文堂,昭和60年,第323页以下,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页。
    ④[台]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03页以下。
    ⑤[台]陈荣宗等:“诈骗取得确定判决之效力与被害人之损害赔偿请求”,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23-224页。
    ①[台]陈荣宗等:“诈骗取得确定判决之效力与被害人之损害赔偿请求”,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23-224页。
    ②必须指出的是,诈骗取得判决之被害当事人,若被害当事人与对造当事人通谋诈骗法院,因而取得判决,致发生受害情形,被害人咎由自取,不能据判决系诈骗取得为理由,许其进行再审程序。参见:[台]陈荣宗等:“诈骗取得确定判决之效力与被害人之损害赔偿请求”,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33-234页。
    ③参见: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①Thomas E. Baker, The Good Judge, Priority Press Publications, 1999, p.60.
    ②Arenson v.Casson,reckman rutleyco.(1977)a.c.405,p.440.
    ③徐爱国:“英美法中‘滥用法律诉讼’的侵权责任”,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第122页。对于司法错误的救济是向更高级的法院上诉,对于司法压迫和司法腐败的救济是刑事救济和法官撤职。
    ④Article II§4. For impeachment, a majority vote in the House is needed. For conviction and removal from office, a two-thirds majority is needed in the Senate. Article I§3 cl. 6.
    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0页。
    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0页。
    ①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②80 U.S. (13 Wall.) 335 (1872).
    ③435 U.S. 349 (1978).
    ④徐爱国:“英美法中‘滥用法律诉讼’的侵权责任”,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第123页。
    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68-469页。
    ②Thomas E. Baker, The Good Judge, Priority Press Publications, 1999, p.7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91、595页。
    ③Pub. L. No. 96-458, 94 Stat. 2035 (1980) (codified at 28 U.S.C. 331, 332, 372, 604 (1982).该法案的实施之日是1981年10月1日。
    ④这类法官在美国不认为是属于按照宪法第三条规定任命的法官。
    ⑤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根据宪法第三条任命的法官不能罢免,弹劾仍然是唯一的制裁方式。但是司法理事会的决定可能会构成弹劾的基础。
    ⑥Thomas E. Baker, The Good Judge, Priority Press Publications, 1999, p.74.
    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
    ②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④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⑤[日]中野贞一郎:“民事诉讼中的信义原则及禁反言”,载《民商法杂志》第43卷第6号,第67页;竹下守夫:“诉讼行为与信义原则”,载《判例演习》,第143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①[日]三月章著,汪一凡译:《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60页。
    
    ①[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英]西蒙·惠特克著,丁广宇等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英]西蒙·惠特克著,丁广宇等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1.柴发邦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王锡山著:《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4.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陈桂明主编:《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4.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5.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6.谭兵主编:《外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何家弘主编:《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8.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英美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9.张卫平、陈刚编著:《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1. [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2. [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3. [日]高桥宏志著,张卫平、许可译:《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 [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 [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7. [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徐昕、王亦译:《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 [日]高木丰三著,陈与年译:《日本民事诉讼法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 [日]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民事证据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 [日]川岛武宜著:《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 [美]约翰·W·斯特龙主编,汤维建等译:《麦考密克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 [英]丹宁勋爵著,刘庸安译:《家庭故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4.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特著,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6. [德]莱奥·罗森贝克著,庄敬华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7. [德]汉斯·普维庭著,吴越译:《现代证明责任问题》,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8. [台]何孝元著:《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39. [台]骆永家著:《既判力之研究》,三民书局1991年版;
    40. [台]吕太郎著:《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 [台]邱联恭著:《程序利益保护论》,三民书局2005年版;
    42. [台]邱联恭著:《程序制度机能论》,三民书局1996年版;
    43. [台]邱联恭著:《程序选择权论》,三民书局2000年版;
    44. [台]邱联恭著:《司法现代化与程序法》,三民书局1992年版;
    45. [台]姜世明著:《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
    46. [台]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2005年版;
    47. [台]陈计男著:《民事诉讼法论》,三民书局2006年版;
    48. [台]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发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
    49. [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著,罗结珍译:《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0.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1. [日]三月章著,汪一凡译:《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52. [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周翠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 [德]狄特.·克罗林庚著,刘汉富译:《德国民事诉讼的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4. [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5.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6.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9.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0.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61.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 [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著,张茂译:《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64.汤维建著:《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65.张卫平著:《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质转型分析》(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6.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汤维建等著:《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69.李浩著:《民事证据立法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0.李浩著:《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1. [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著,吴宏耀、魏晓娜等译:《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3.叶自强著:《中国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4.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5.叶自强著:《举证责任及其分配标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6.孙笑侠著:《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7.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肖建华主编:《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9.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0.王福华著:《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81.李祖军著:《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2. [美]约翰·V·奥尔特著,杨明成、陈霜玲译:《正当法律程序简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3.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周翠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4.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85.孙邦清著:《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潘剑锋著:《民事诉讼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徐昕著:《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唐力著:《民事诉讼构造研究:以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9.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赵秉志著:《澳门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齐树洁著:《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孙谦、郑成良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有关国家司法改革的理念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3.林剑锋著:《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95.陈界融著:《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刘青山著:《司法判决效力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7.刘春梅著:《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罗筱琦著:《民事判决研究:根据与对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99.张建伟著:《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顾元著:《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兼与英国衡平法相比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张家慧著:《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2.张家慧著:《当事人诉讼行为法律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03. [台]五南法学出版中心编:《民事诉讼法修订资料汇编》,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2000年版;
    104. [台]陈真直著:《阐明权之行使》,台湾司法院2003年出版;
    105. [台]陈中和著:《以当事人进行为原则之调查证据程序法官诉讼指挥权行使之研究》,台湾司法院2002年出版;
    106. [台]蔡长林著:《程序公正理论与事务之研究》,台湾司法院2001年版;
    107.徐亚文著:《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8.李龙著:《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9.段厚省著:《民事诉讼标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0. [美]Stephen N. Subrin ,Margaret Y.K. Woo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1.胡夏冰著:《司法权:性质与构成的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2.张保生著:《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14.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15.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6. [美]弗兰克纳著,关键译:《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117. [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8.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9.沈宗灵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0.张文显著:《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21.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2. [美]庞德著,沈宗灵、唐世忠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3. [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
    124.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5. [英]洛克著,叶启芳、翟菊农译:《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26. [美]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27.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宋金娜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28. [英]哈特著,张文显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29. [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30.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1.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2.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33.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4. [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万俊人等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35.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等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36. [法]莱昂狄骥著,郑戈、冷静等译:《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7. [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38. [美]罗斯科·庞德著,王保民、王玉译:《法理学》(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9. [台]韩忠谟著:《法学诸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0.赵震江、付子堂著:《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1. [日]穗积重远著,李鹤鸣译:《法理学大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2. [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43. [法]彼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4. [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5. [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46. [美]罗斯科·庞德著,陈林林译:《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7.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邓海平译:《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8. [德]考夫曼著,刘幸义等译:《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9. [德]N·霍恩著,罗莉译:《法律科学与法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50.张乃根著:《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1.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2.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3.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4.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5.沈崇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6.刘星著:《西方法律思想导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57.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郑永流译:《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8. Roland R. Foulke著,施宪民译;[日]穗积重远著,李鹤鸣译:《法理学大纲》与《法律哲学AB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9. [英]约翰·格雷著,曹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0. [英]丹尼斯·罗伊德著,张茂柏译:《法律的理念》,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61.孙文恺著:《社会学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62.钱弘道著:《治道的选择——从德治到法治的必然逻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3. [古罗马]优士丁尼著,徐国栋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4.江平、米健著:《罗马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5. [古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66. [意]朱塞佩·格罗索著,黄风译:《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7. [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8. [英]巴里·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9. [台]陈朝璧著:《罗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0.黄风著:《罗马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1.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2.李锡鹤著:《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3.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4.梁慧星著:《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5. [台]史尚宽著:《债法总论》,荣泰印书馆1978年版;
    176. [台]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7. [台]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8. [台]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9. [台]王泽鉴著:《民法学说和判例研究》第5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0. [台]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1. [台]林诚二著:《民法总则》(上、下册),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82. [台]黄立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3. [德]迪特尔·施瓦布著,郑冲译:《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84. [德]卡尔·拉论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5. [台]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6.张新宝著:《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187.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8.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9.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0. [英]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91.梁治平著:《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2.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3.付子堂著:《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4.唐能赋著:《道德范畴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195.余涌著:《道德权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96.沈敏荣著:《法律限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7.陈景辉著:《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8.胡旭晟著:《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99.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00.彭万林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1.赵万一著:《民法的伦理分析》,五南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
    202.渠涛编译:《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3.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04.郑强著:《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帝王条款的法理阐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5. [德]Reinhard Zimmermann、[英]Simon Whittaker著,丁广宇、杨才然、叶桂峰译:《欧洲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6. [台]姚志明著:《诚实信用原理与附随义务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207.于飞著:《公序良俗原则研究——以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8. [台]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9.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0. [英]A·G·盖斯特著,张文镇等译:《英国合同法与案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11.张昌文著:《契约伦理与权利——一种理想性的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2. [美]阿瑟·库恩著,陈朝壁译注:《英美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13. [美]罗斯科·庞德著,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14.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顾培东、禄正平译:《大陆法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15. [美]劳伦斯·傅利曼著,杨桂陵译:《美国法导论》,商周出版社2004年版;
    216. [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7. P·S·阿蒂亚、R·S·萨默斯著,金敏、陈林林、王笑红译:《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8. [日]望月礼二郎著,郭建、王仲涛译:《英美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19. [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0. [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1. [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著,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比较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2. [台]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3.杨立新项目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4.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25.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6.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7.张民安著:《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8.于敏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9. [德]克雷斯安·冯·巴尔著,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30.王继军著:《公法与私法的现代诠释》,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31.刘莘主编:《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2. [美]罗宾·保罗·马洛伊著,钱弘道、朱素梅译:《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诠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33. [日]美浓部达吉著,黄冯明译:《公法与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4.钱弘道著:《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5. [美]格若赫姆·罗珀著,柯华庆、闫静怡译:《博弈论导引及其应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6.高晋康、郁光华等著:《法律运行过程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江平、程合红、申卫星:“论新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
    2.俞荣根:“诚信:一个历久长新的民法原则—《论语》与我国民法文化刍议”,载《现代法学》1993年第2期;
    3. [台]蔡章麟:“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4. [台]石志泉:“诚信原则在诉讼上之适用”,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5.王利明:“试论诚实信用原则”,载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梁彗星:“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7.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
    8.刘荣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9.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论”,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
    10.熊跃敏、吴泽雄:“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11.叶自强:“论民事诉讼的诚信原则”,载《检察理论研究》第20期;
    12.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杨秀清:“解读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3期;
    14.唐力:“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之确立”,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5.张家慧:“当事人诉讼行为与诚实信用原则”,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6.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
    17.徐国栋:“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8.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两题”,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9.徐国栋:“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
    20.徐国栋:“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以罗马法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1. [日]鸠山秀夫,陈思谦译:“债权法上之信义诚实原则”,载《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 [日]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的目的与司法的作用”,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
    23. [台]王甲乙:“辩论主义”,载[台]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24.江伟、常廷彬:“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25.江伟、肖建国:“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4期;
    26.江伟、孙邦清:“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反思”,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27.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8.樊崇义、夏红:“正当法律程序论纲”,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陈桂明、纪格非:“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类型化分析——以民事证据法为视角”,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0.陈桂明、刘萍:“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法学》2007年第1期;
    31.陈桂明、李仕春:“诉讼法典要不要规定基本原则——以现行《民事诉讼法》为分析对象”,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32.陈桂明:“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陈桂明、纪格非:“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重新解读”,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4.陈桂明、相庆梅:“民事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初探——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35.陈桂明、李仕春:“诉讼欺诈及其法律控制”,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36.陈桂明、张锋:“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37.陈桂明、张锋:“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初讨”,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3期;
    38.陈桂明、李仕春:“诉讼契约论”,载《清华法律评论》第2卷;
    39.汤建维:“恶意诉讼及其防治”,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2002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汤维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刍议”,载《法学》2004年第5期;
    41.汤维建、沈磊:“论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2.王亚新:“修订民事诉讼法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3期;
    43.刘荣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再构筑”,载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民事程序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4.刘荣军:“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论”,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5期;
    45.刘荣军:“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9211,上传时间2004年11月
    20日,访问时间2008年9月2日;
    46.葛洪义:“法官的权力——中国法官权力约束制度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47.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载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民事程序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1期;
    49.张卫平:“认识经验法则”,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6期;
    50.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51.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6期;
    52.张卫平:“交叉询问制:魅力与异境的尴尬”,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
    53.张卫平:“自认制度机理及理论分析”,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年会论文;
    54.张卫平:“民事诉讼“释明”概念的展开”,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55.张卫平:“举证时限制度若干问题探讨”,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9期;
    56.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57.张卫平:“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58.张卫平:“举证时限制度若干问题探讨”,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9期;
    59.何怀宏:“平等与现代性,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2325,上传时间2005年9月
    21日,访问时间2007年9月3日;
    60.齐树洁:“英国司法改革与证据制度的发展”,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61.刘金国、周静:“论司法公正——法官的行为哲(科)学”,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62.章武生、杨严炎:“德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评析”,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63.汪建成:“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4.汪建成:“诉辩交易的理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65.叶自强:“民事诉讼观念的变革及其实现机制——从敌对的诉讼斗争到比较公平的论战”,载《法律科学》1997年第1期;
    66.肖建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理论阐释与反思”,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7.肖建华:“论法官心证的客观化”,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
    68.肖建华、李志丰:“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9.邵明:“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理论”,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
    70.王福华:“两大法系中诉之利益理论的程序价值”,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71.李祖军:“自由心证与法官依法独立判断”,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72.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73.杜闻:“英美民事证据开示若干问题研析”,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6期;
    74.孙莉:“德治及其传统之于中国法治进境”,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75.徐昕:“法官为什么不相信证人?证人在转型中国司法过程中的作用”,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3期;
    76.渠涛:“诚实信用原则在日本的研究”,载渠涛著:《民法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陈刚、孟涛:“韩国民事诉讼法概论——其沿革、原则及诉讼主体”,载陈刚著:《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78.陈刚、相庆梅:“当事人主义修正论与英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实证”,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80.龙宗智:“正义是有代价的—论我国刑事司法中的辩诉交易兼论一种新的诉讼观”,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81.龙宗智:“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82.赵信会、李敏:“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研究”,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4期;
    83.杨解君:“当代中国行政法的品质塑造—诚信理念之确立”,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84. [德]鲁道夫·瓦瑟尔曼:“社会的民事诉讼—社会法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 [德]沃尔弗拉姆·亨克尔:“程序法规范的正当性”,载[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 [德]鲁道夫·瓦塞尔曼:“从辩论主义到合作主义”,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 [德]赖因哈德·格雷格:“作为诉讼主义的合作”,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 [德]伯克哈特·汉斯、敏茨伯克著,周翠译:“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回顾与展望”,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9. [德]迪特尔·莱波尔德、弗莱堡:“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与法官的责任”,载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 [美]戴维·布林科:“法律解释、客观性和道德”,载布赖恩·莱特编,高中等译:《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梁彗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2.张文显:“规则·原则·概念——论法的模式”,载《现代法学》1989年第3期;
    93.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3期;
    94.徐爱国:“英美法中‘滥用法律诉讼’的侵权责任”,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
    95. [台]邱联恭等:“心证公开论——着重阐述心证公开的目的与方法”,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七)》,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8年版;
    96. [台]邱联恭等:“突袭性裁判”,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一)》,三民书局1986年版;
    97. [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真实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6年第1期(总第78期);
    98. [台]许士宦等:“逾时提出攻击防御方法之失权——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第八十一次研讨会记录”,载《法学业刊》第190期;
    99. [台]魏大喨:“第二审新攻击防御方法提出之禁止与缓和”,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
    100. [台]姜世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具体化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88期,2005年;
    101. [台]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分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律评论》第63期,2000年;
    102. [台]骆永家:“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教室》第69期,2001年;
    103. [台]许士宦:“文书之开示与秘匿”,载《台大法律论坛》第32卷第4期,2003年;
    104. [台]许士宦:“证明妨碍”,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6期,2001年;
    105. [台]杨仁寿:“论权利滥用禁止原则之适用——评最高法院七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二二八九号民事判决”,载《法令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106. [台]吴明轩:“当事人提出攻击或防御方法之时期”,载《月旦法学杂志》第31期,1997年;
    107. [台]黄国昌:“比较民事诉讼法下的当事人图象——由审理基本原则、证据收集权及证明度切入”,载《政大法学评论》第76期,2004年;
    108. [台]许士宦:“辩论主义之新开展”,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9期,1996.12;
    109. [台]邱联恭:“程序保障论之新开展”,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9期,1996.12;
    110. [台]王兆鹏:“自白与毒果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10;
    111. [台]蔡章麟:“真实义务与诚实信用原则—有关学说及立法例之简单的比较”,载潘维和主编:《法学论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出版;
    112. [台]颜厥安:“法与道德——由一个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检讨德国战后法思想的发展”,载《政大法学评论》第四十七期,1994年;
    113. [台]熊秉元:“人生而自由平等?!——权利的剖析”,载《法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十一期;
    114. [台]王朝扬:“私人违法取证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可利用性探讨”,载《法令月刊》,第五十四卷,第九期;
    115.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载《法学与政治》2003年第3期;
    116. [台]陈荣宗等:“诈骗取得确定判决之效力与被害人之损害赔偿请求”,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
    117. [台]吕太郎:“所谓争点效——简评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台上字第一0二九号、
    八十八年台上字第五五七号判决”,载《法令月刊》第五十一卷,第十期;
    118. [台]雷万来等:“诉讼上自认之法理及其效力”,《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
    119. [台]邱联恭:“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之新容貌及机能演变——著重评析其如何受最近立法走向所影响及相关理论背景”,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九)》,
    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
    120. [台]骆永家等:“阐明权(之一)”,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3年版;
    121. [台]陈石狮等:“事证开示制度(Discovery)与发现真实”,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五)》,三民书局1996年版;
    122. [台]骆永家等:“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和当事人的声明权、异议权”,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七)》,三民书局1998年版;
    123. [台]王甲乙等:“自由顺序主义之检讨(之一)”,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三)》,
    三民书局1990年版;
    124. [台]杨与龄:“恶法的适用”,载杨与龄主编:《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5. [日]森勇:“社会的民事诉讼法书评”,载《民事诉讼法杂志》1990年第25期;
    126.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价值研究——经济与道德的视角”,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127.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128.蔡彦敏:“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的法律再思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129.李祖军:“确信真实,一种新理论的结构性优势——论民事诉讼事实审理的目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130.赵信会:“论民事诉讼中的心证公开”,载《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31.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6期;
    132.李汉昌:“美国民事审前程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
    133.唐力:“对话与沟通:民事诉讼构造之法理分析”,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34.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135.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6.翁晓斌:“论已决事实的预决效力”,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137.李龙:“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第二次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
    138.张家慧:“意思表示不真实诉讼行为的救济”,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39.相庆梅:“民事庭审程序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140.孟勤国:“质疑‘帝王条款’”,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141.徐昕:“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力的均衡分配”,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142. [台]姜世明:“非负举证责任一造当事人是否负一般事案解明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第85期,2006年;
    143. [台]白友桂:“非法取得证据之证据能力”,载《万国法律》2006.12;
    144. [台]林辉煌:“证据排除法则之思辩”(下),载《台湾本土法学》第88期,2006年;
    145. [台]张嘉尹:“法律原则、法律体系与法令概念论”,载《辅仁法学》二十四期;
    146. [日]村永史郎:“日本民事诉讼法之部分修正”,载《万国法律》2003.10;
    147. [台]简资修:“法律经济分析的伦理价值与法学方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4.11;
    148. [台]熊秉元:“正义和效率——法学和经济学的对话”,载《法令月刊》第五十四卷,第七期;
    149. [台]熊秉元:“台湾‘法律经济学’的现在和未来”,载《月旦法学杂志》2004.10;
    150. [台]姜世明:“论民事程序之武器平等原则”,载《辅仁法学》二十三期;
    151. [台]陈荣宗:“民事诉讼法之立法主义与法律政策”,载《法学业刊》第一百O四期;
    152. [台]姜世明:“程序法律安定性之终结者?——民事诉讼法第二七七条但书实务见解之评估(评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上字第一七六四号民事判决)”载《月旦法学杂志》2004.03;
    153. [台]姜世明:“再论程序法律安定性之终结者——民事诉讼法第二七七条但书实务见解之评估(以士林法院九十年度诉字第九七三号民事判决为例)”,载《月旦法学杂志》2007.07;
    154. [台]许士宦:“司法消极主义与司法积极主义“,载《月旦法学杂志》第2期,1995年;
    155. [台]王甲乙:“民事判决理由之效力“,载《法学业刊》第一一四期;
    156. [台]林纪东:“行政法与诚实信用之原则”,载《法令月刊》第41卷,第10期;
    157. [台]翟宗泉:“证人有无伪证之权利”,载刁荣华主编:《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汉林出版社1985年版;
    158.赵钢、占善刚:“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第1997年第1期;
    159.胡玉鸿:“关于‘利益衡量’的几个法理问题”,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160.陈红:“诚信原则与自由裁量权”,载《法学》1997年第4期;
    161.蒲菊花:“举证时限制度的理性分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62.张晓薇:“滥用诉讼权利之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163.李可:“原则与规则的若干问题”,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64.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165.陈界融:“论自认的效力”,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
    166.张晓薇:“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论”,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7.罗筱琦:“中美民事诉讼制度若干概念之比较”,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2期;
    168.李蓉:“试论诚信原则在刑事证据制度中地位”,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上册)》(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9.黄双全:“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设立恶意诉讼损害赔偿制度”,载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0.王铁玲、陆而启:“分流、多元与配套:民事诉讼程序立法完善——从合力与合意角度的观照”,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年民事、行政诉讼法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1.林刚、冯约芳:“论诚实信用原则”,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172.段匡:“利益衡量论的生成与展开——日本民法解释学的若干探讨”,载《月旦商法研究:法学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3.郭卫华:“滥用诉权之侵权责任”,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74.栗峥:“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系统论”,载《法学论坛》2003第3期;
    175.江振林:“辩论主义法理在本案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2001-200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6.张式华、谢耿亮:“诚实信用原则在新《合同法》中的地位及其适用的述评”,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7.陈年冰:“规则、原则、程序——民法基本原则的立法要义”,载《法学》1997年第9期;
    178.刘焯:“社会信任的法律重构”,载《法学》2005年第7期;
    179.韩波:“悖论破解:对抗制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十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0.周成泓:“规则、原则、程序——对法律原则的一个诠释”,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1.黄娟:“对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冷思考”,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182.张慧平:“诚实信用原则与法治的契合——作为宪法原则的诚实信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7期;
    183.刘丹:“论行政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184.胡玉鸿:“论私法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载《法学》2005年第12期;
    185.闫尔宝:“行政法诚信原则的内涵分析——以民法诚信原则为参照”,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86.刘莘、邓毅:“行政法上之诚信原则刍议”,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87. [台]谢孟瑶:“行政法学上之诚实信用原则”,载[台]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三民书局1997年版;
    188.李春燕:“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89.潘荣伟:“政府诚信:行政法中的诚信原则”,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190.单国军:“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秩序的保障”,载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191.马青波:“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分析”,载何文燕、陈刚、廖永安主编:《硕士论丛·民事诉讼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92.何文燕:“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评析”,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93.占善刚:“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探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194.彭海青:“对民事诉讼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质疑”,载《东方论坛》2000年第4期;
    195.曹刚:“诚实信用:从道德到法律”,载《学海》2003年第3期;
    196.曹红冰、何斌:“法律的价值要求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历史、现实考察”,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97.王丽娟:“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演进与司法实践”,载《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
    198.韩冰:“中国民法变迁中的诚信原则”,载《广东法学》2005年第3期;
    199.张国炎,林喆:“诚实信用原则与现代社会法治目标”,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5期;
    200.汪海燕、胡常龙:“自由心证新理念探析——走出对自由心证传统认识的误区”,载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诉讼法学精粹》(2002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01.荆向莉:“诚实信用原则的宪政思维”,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02.杜闻:“简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1期;
    203.程啸:“英美法中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载张新宝主编:《侵权法评论》2003年第1期;
    204.陈虎、散琦:“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5.马景顺:“民事诉讼中的伪证研究”,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7期;
    206.张成龙:“论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司法原则”,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6期;
    207.陈红:“诚实信用原则与自由裁量权”,载《法学》1997年第4期;
    208.董灵:“论合同法诚信原则的经济学基础”,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09.郑贤君、潘静:“诚信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载北京市依法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210.陈金木:“诚信与法治——一种文化视角的考察”,载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编:《诚信与法治》,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211.黄娅莉:“论民事诉讼中适用诚信原则的根据”,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12.刘春兵:“论法律对道德的支持及其限度”,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13.张燕:“谈中西方诚信观念的差异”,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214.闫尔宝:“私法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肯定——学说、判例与立法的联动”,载《山东审判》2006年第5期;
    215.严存生:“规律、规范、规则、原则——西方法学中几个与‘法’相关的概念辨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216.黄效平、王杏飞、赖建云:“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设想”,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
    217.乐岚:“论诉权滥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8期;
    218.颜飞:“论刑事诉讼中的‘突袭性裁判’”,载《重庆社科》2005年第8期;
    219.邓辉辉、李振华:“论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思路”,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1期;
    220.刁胜先:“中西诚实信用原则的比较研究概念”,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21.邓辉辉:“论判决理由的既判力”,载《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222.黄一芸、吴东锋:“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帝王原则在民事诉讼法领域的尴尬”,载《甘肃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223.刘自正、褚卓慧:“论大陆法系民法之权利失效制度”,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24.梁锋:“民事恶意诉讼问题探究”,贵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25.吴燕:“民事恶意诉讼问题探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 Joseph W. Glannon, Civil Procedure Examples & Explanations,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8.
    2. Steven L. Emanuel, Emanuel Law Outlines: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 Inc.2007.
    3. Graham C. Lilly , Principle of Evidence, West Group Publishing 2006.
    4. Edited by Martin P. Golding and William A. Edmundson,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5. Jay Follerg, Dwight Golann, Lisa Kloppenberg, Thomas Stipanowich, Rosolving Disputes Theory, Practice, and Law, Aspen Publishers,2005.
    6. Editor-in-Chief His Honour Judge William Rose, Blackstone’s Civil Practice 200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Group, 2002.
    8. Stephen C. Yeazell, Civil Procedure, Aspen Publishers,2004.
    9. Editor in Chief Charles Plant, Blackstone’s Civil Practice 200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Christopher B. Mueller , Laird C. Kirkpatrick ,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With Advisory Committee Notes, Legislative History, and Case Supplement, Aspen Publishers,2003.
    11. Nell Andrews, English Civil Proced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 Allan Ides, Chrisitopher N. May, Civil Procedure Cases and Problems, Aspen Law & Business , A Division of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3.
    13. Peter L. Murray, Rolf Stürner, German Civil Justice,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4.
    14. General Editor: P.B.Carter QC, Res Judicata, Estoppel, and Foreign Judg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 Peter R. Barnett, Res Judicata, Estoppel, and Foreign Judg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 Richard Clayton, Hugh Tomlinson, Fair Tri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7. J.A. Jolowicz, On Civil Proced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 Stephen A.Saltzburg & Daniel J. Capra:American Rriminal Procedure,Sixth Edition,2000.
    19.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 Margaret M. Koesel, David A. Bell & Tracey L. Tumbull, dan Dan Gourash Spoliation of Evidence: Sanctions and Remedies for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in Civil Litigation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2000.
    21. J.F.O’Connor, Good faith in English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0.
    22. Mueller Kirkpatrick, Evidence under the Rules, Aspen Publishers, 2000.
    23. Elizabeth Cooke, The Modern law of Estopp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4. Edited by Michele Taruffo,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Comparativ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25. Thomas E. Baker,Tthe Good Judge, Priority Press Publications, 1999.
    26. Michael Spence, Protecting Reliance: The Emergent Doctrine of Equitable EStoppel, Oxford-Portland Orgon 1999.
    27. Edited by A.D.M. Forte, Good Faith in Contract and Property, Oxford-Portland Oregon 1999.
    28. Jenny McEwan ,Evidence and the Adversarial process: The Modern Law, Hart Publishing - Oxford. 1998.
    29. James S. Kakalik Analyzing Discovery Management Policies: R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Civil Justice Feform Act Evaluation Data,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1998.
    30. William Twining, Rethinking Evidence Exploratory Essay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4.
    31. Allan Farnsworth, The Concept of Good Faith in American Law, Roman, Centro di studi e ricerche di diritto comparato e straniero, 1993.
    32. Jenny McEwan, Evidence and the Adversarial process: The Modern Law, Hart Publishing– Oxford. 1998.
    33. Edward J. Klonka, Torts in A Nutshell, West Group, 1992.
    34. Burton, Steven J. Judging in Good Fai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5. Atiyah,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t, Oxford Universtiy Press,1991.
    36. Davis P.Currie, Federal Jurisdiction, West Group, 1990.
    37. Goodin, Robert E. Reasons for Welfare: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Welfare Stat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38. Jonathan B. Marks, Earl Johnson, JR. & Peter L. Szanton, Dispute Resolution in American: Processes in Evolution, Corporate Press, Washington, D.C, 1985.
    39. Michael H. Graham, Witness Intimidation, Greenwood Press,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c. 1985.
    40. Charles Fried,,Contract as Promise, A Theory of Contractual Oblig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1.
    41.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Contracts 2d,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1981.
    42. Douglas Rae, Equlit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43. C.D.Baker,Tort(3rd edition),Sweet & Maxwell, 1981.
    44. Henry G. Manne, The Economics of Legal Relationships,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45.吉村德重、竹下守夫、谷口安平编:《讲义民事诉讼法》,青林书院2001年版。
    46.谷口安平著:《口述民事诉讼法》,成文堂1987年版。
    47. [日]小岛武司、[韩]韩相范主编:《韩国法的现在》(上),中央大学出版部1993年版。
    1. Jeff Dosseff , The Elusive Value: Protecxting Privcy During Class Action Discovery, 97 Geo. L.J. 289 (Nov. 2008).
    2. Paul Bennett Maqrrow, When Discovery Seems Unavaliable, It’s probably Avalibalbe, 80-OCT N.Y. St. B.J. 44 (2008).
    3. Ellas C. Selinger, An Unredeemed Promise: How Courts Can Prevent Offensive Collagteral:Estoppel From Undercutting The Policy Goals of Amended Federal Rule of Evidence, 102 Nw. U. L. Rev. 1953, (Fall 2008).
    4. Ashley Camington Perea, Broda Discretion: A Choice in Applying Offensive Non-Mutual Collateral, 40 Ariz St. L.J. 1145 (Fall 2008).
    5. Joel M. Ngugi, Promissory Estoppel: The Life History of an Indeal Legal Transplant, University of Richmond Law Review (January,2007).
    6. Wade Di Pietro, Legal Report,Superior Court Refuse to Applay Doctrince of Paterine of Paternity by Estoppel ,Patrice,Lawyers Journal March 17, (2006).
    7. Yasuhei Taniguchi , Good Faith and Abuse of Procedure Rights in Japan Civil Procedure, Tulan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pring (2000).
    8. David Seidman ,Collateral Estoppel Inapplicable Given Inconsistent Prior Awards , Dispute Resolution Journal November, 2005-January.
    9. Richard.J.Wegner, Ethical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duct Distribution and Maketing Law: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and Secret Recordings, American Law Institute- American Bar Associaiton Continuing Legal Education (mach 16-18 2006).
    10. Emily. J. Sack, Domestic Violence Across State Lines: The Full Faith and Credit Clause, Congressional Power, and Interstate Enforcement of Protection Order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Spring 2004).
    11. Robert L. Ferguson, Jr, Use and Abuse of Discovery, Maryland Bar JournalJuly/August (2004).
    12. Roger Kay, Acting in Good Faith: the Term are still Confusing, Business Law Review Feb. (2002).
    13. Paul Rishowrth , Liberty,Equality and the New Establishment, Edited by Grant Huscroft and Paul Rishowrth , Litigation Rights Perspective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Portland Oregon,2002.
    14. Brooks More,Note and Coment: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A Georgia Perspective on Spoliation of Evidence,17 Ga. St. U.L. Rev., (2001).
    15. . Amelia F. Burroughs, Mythed It Again: The Myth of Discovery Abuse and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26(b)(1), 33 McGeorge L. Rev.(2001).
    16. Scott Crichton Styles,Good Faith:A Principled Matter, Edited by A.D.M.Forte, Good Faith in Contract and Property,Oxford-Portland Pregon,1999.
    17. Laurie Kindel & Kai Richter, Spoliation of Evidence : Will the New Millennium See a further Expansion of Sanctions for the Improper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27 Wm. Mitchell L. Rev. (2000).
    18. Steven W. Huang & Robert H. Muriel, Spoliation of Evidence: Defining the Ethical Boundaries of Destroying Evidence, 22 Am. J. Trial Advoc. (1998).
    19. Bart S. Wilhoit, Comment, Spoliation of Evidence: The Viability of Four Emerging Torts, 46 U.C.L.A. L. Rev. 1 (1998).
    20. Jay E. Rivlin, Note, Recognizing an Independent Tort Action Will Spoil a Spoliator's Splendor, 26 Hofstra L. Rev. (1998).
    21. Stefan Rubin, Tort Reform: A Call for Florida To Scale Back Its Independent Tort for the Spoliation of Evidence, 51 Fla. L. Rev. (1999).
    22. Jeffrey S. Kinsler & Anne R. Keyes Maclver, Demystifying Spoliation of Evidence, 34 Tort & Ins, L.J. (Spring 1999).
    23. Stefan Rubin, Tort Reform: A Call for Florida To Scale Back Its Independent Tort for the Spollation of Evidence, 51 Fla. L. Rev.,(1999).
    24. Michael E. Wolfson, Addressing the Adversarial Dilemma of Civil Discovery, 36 Clev. St. L. Rev.(1998).
    25. Charles Yablon, Stupid Lawyer Tricks:An Essay on Discovery Abuse, Columbia Law Review October,(1996).
    26. Eli J. Richardson Taking issue With Issue Preclusion: Reinventing Collalteral Estoppel,65 Miss. L.J. 41 (1995).
    27. Charles W. Sorenson, Jr ,Disclosure under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26(a) - "Much Ado About Nothing?",46 Hastings L.J. (1995).
    28. Griffin B. Bell and Chilton Davis Varner and Hugh Q. Gottschalk, Automatic Diclosure in Discoery—the Rush to Reform 27 Ga. L. Rev.,(1992).
    29. Morhard, die Informationspflicht der Parteien bei der Erklarung mit Nichtwissen, 1993, S 137.
    30. ANGELA R. LANG, Mandatory Disclosure Can Improve the Discovery System, 70 Ind. L.J., (1995).
    31. Donald H. Flanary Jr. & Bruce M. Flowers, Spoliation of Evidence: Let's Have a Rule in Response, 60 Def. Couns. J. (1993).
    32. Kelly P. Cambre, Spollation of Evidence: Proposed Remdi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in Lousiania Civil Litigation, Loyola Law Review (1993).
    33. Ralph K. Winter, In Defense of Discovery Reform, 58 Brook. L. Rev. (1992).
    34. Earl C. Dudley, Jr., Discovery Abuse: Some Specific Proposals to Amend the 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26 U.S.F. L. Rev. , (1992).
    35. Charles R. Nesson, Incentives to Spollate Evidence in Civil Litigation :The Need for vigorous Judicial Action, 13 Cardozo L. Rev. ,(1991).
    36. Wayne D. Brazil, Ethical Perspectives on Discovery Reform, 3 Rev. Litig., (1982-83).
    37. Michael E. Wolfson, Addressing the Adversarial Dilemma of Civil Discovery, 36 Clev. St. L. Rev. (1988).
    38. Frank F. Flegal, Discovery Abuse: Causes, Effects and Reform, 3 Rev. Litig. 1, (1983).
    39. Robert S. Summers, The General Duty of Good Faith– Its Recog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Cornell Law Review April(1982).
    40. Wayne D. Brazil, Improving Judicial Controls over Pretrial Development of Civil Actions: Model Rules for Case Management and Sanctions, 1981 Am. B. Found. Res. J.
    41. Damaska , Free proof and its detractors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 Vol 43.
    42. Cas Gesetz zur Verainfachung und Beshleunigung Gerichtlicher Verfaheren,BGBI. 1976, 1 3281.
    43. John H. Wogmore, 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 Law, Chadboume Rev. Ed. (1979).
    1. Crane v. Richardson Bike Mart, Inc.,2009 WL 474233 (Tex App.–ELPaso).
    2. Angelo v. Angelo, 2009 WL 448900 ( Wash. App. Div. 2).
    3. Talor v. Sturgell, 128 S.Ct. 2161, 2008.
    4. Jose Emesto Medellin, Petitioner, v. Texas,128.S.Ct. 1346 (2008).
    5. Vickie Lyann MARSHALL, Petitioner v.E. Pierce MARSHALL,547 U.S. 293, 126 S.Ct. 1735 (2006).
    6. Will v. Hallock ,546 U.S. 345,(2006).
    7. Save Columbia Credit Union Committee v. Columbia Community Credit Union,134 Wn. App.175,(2006).
    8. San Remo Hotel , L.P. v.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Cal. 545 U.S. 323, 125 S. Ct. 2491, 2005.
    9. Sweetman v. Nathan [2003] EWCA Civ 1115, The Times, 1 September 2003.
    10. Douglas v. Hello! (No 2)[2003] EWHC 55 (Ch), [2003] 1 All ER 1087.
    11. Wallis v. Valentine [2002] EWCA Civ 1034, [2003] EmIR 8.
    12. 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 Inc. v. Local 100, 212 F.R.D. 178 (S.D.N.Y. 2003).
    13. Douglas v. Hello! Ltd (No. 2) [2003] EWHC 55 (Ch), [2003] 1 All ER 1087.
    14. 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 Inc. v. Local 100, 212 F.R.D. 178 (S.D.N.Y. 2003).
    15. Tuner v. Grovit [2002]1 WLR 107, HL.
    16. Montrose Medical Group v. Bulger, F.3rd (3d Cir. 2001).
    17. Fada Industries v. Falchi Building Co.,730 N.Y.S.2d 827 (N.Y. Sup. 2001).
    18. Advance Fiinancila Corp. v. Ustey, No. Civ. A. 00-0261-RV-S, 2001 WL 102484 (Jan. 24, 2001).
    19. Harris v Volt Burdon [2000] CPLR 9.
    20. Turner v. Grovit [2001]BCC, 591, CA
    21. Gregory v. Portsmouth CC [2001]1 AC 419, 427, HL., noted P Cane (2000) 1116 LQR 346-51.
    22. SCole v. Keller Industries Inc., 132 F.3d 1044 (4th Cir. 1998).
    23. Buchanan & co. v. Babco Forwarding & Shipping Ltd. (1997) OB 208.
    24. Corales v. Sea-Land Service , Inc., 172 F.R.D. 10 (D. P.R. 1997).
    25. McConald’s Coporation v. Steel [1995] 3 All ER 615.
    26. Mayes v. Black & Decker (U.S.) Inc., 931 F. Supp. 80 (D.N.H. 1996).
    27. John S. Clark Co. v. Fagger & Frieden P.C. 65 F. 3d 26, 28 (4th Cir. 1995).
    28. Hirsch v. General Motors Corp.,628 A. 2d 1108, 1122 (N.J. Super Cr. Law Div. 1993).
    29. Schmid v. Milwaukee Elec. Tool Corp., 13 F.3d 76. 79 (3rd Cir. 1994).
    30. Blinzler v.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81 F.3d 1148 (1st Cir. 1996).
    31. Schmid v.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13 F.3d 76 (3d Cir. 1994).
    32. Portillo v. United States, 609 A.2d 687, 690-91 (D.C. 1992).
    33. 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Angland (No.3),Lonrho plc v. Fayed [1992] 1 AC 448, HL
    34. Lord Keith in Arnold v.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 [1991] 2 WLR 1177.
    35. Gargallow v.Merrill , Lynch, 918 F.2d 658, 664 (6th Cir. 1990).
    36. Stubli v. Big D Int'l Trucks, Inc., 810 P.2d 785, 787 (Nev. 1991)).
    37. In re McWhorter, 887 F.2d 1564, 1566 (11th Cir. 1989).
    38. Jackson v Nissan Motor Corp. 121 F.R.D. 311 (M.D. Tenn. 1988),
    39. I.A. Durbin, Inc. v. Jefferson Nat'l Bank, 793 F.2d 1541, 1549 (11th Cir. 1986).
    40. Smith v. Superior Court, 151 Cal.App.3d 591, 198 Cal. Rptr. 829 (1984).
    41. I.N.S. v. Lopez-Mendoza,468 U.S. 1032 (1984).
    42. William T. Thompson Co. v. General Nutrition Corp.,593 Supp. 1443,1455 (C.D. Cal. 1984).
    43. Huner v. Chief Constable of the West Midlands Police [1982] AC 529.
    44. Piper Aircraft Co. v. Reyno, 454 U.S. 235, 247 (1981).
    45. Martino v. McDonald’s System Inc. 598 F.2d (7th Cir.). cert. denied, 444 U.S.966 (1979).
    46. Parklane Hosiery v. Shore, 439 U.S. 322(1979).
    47. Czopp v. Credit Bureau of Santa Clara Valley, 86 Cal. Rptr. 417 (Cal. App. 1970).
    48. E.g., Stump v. Sporkman, 435 U.S. 349 (1978).
    49. United States v. Janis,428 U.S. 433 (1976).
    50. Blonder-Tongue Laboratories, Inc. v. University of Illinois Foundation , 402 U.S. 313 (1971).
    51. Martino v. McDonald’s System Inc. 598 F.2d (7th Cir. 1971).
    52. United States v. Dow, 457 F.2d 246,250 (7th Cir. 1972).
    53. Zurick v. Inman, 426 S.W. 2d 767, 769 (Tenn. 1968).
    54. Gordon v. United States, 383 F.2d 936 (D.C.Cir.1967).
    55. Durfee v. Duke, 375 U.S. 106 (1963).
    56. Mapp v. Ohio,367 U.S. 643(1961).
    57. Obde v. Schlemeyer,Wash.2d 449,353 P.2d 672 (1960).
    58. Bernhard v. Bank of American , 122 P.2d 892 (Cal. 1942).
    59. Hickman v. Taylor, 329 U.S. 495, 507 (1947).
    60. Gulf Oil Corp. v. Gilbert, 330 U.S. 501 (1947).
    61. Weeks v. the United States,232 U.S. 383 (1941).
    62. Frankurter Nardone v. United States, 308 U.S. 338 (1939).
    63. Baldwin v. Lowa State Traveling Men’s Assn., 283 U.S. 522(1931).
    64. Clissod v. Cratchley [1910] 2 KB 244.
    65. Westminster Corporation v. London and North Western Railway Company [1905]A.C.426.
    66. Wuartz Hill Gold Mining Co v. Eyre (1883) 11 QBD 674.
    67. Metropolitan Bank v. Pooley (1885) 10 App Cas 210.
    68. Cromwell v. County of Sac, 94 U.S. 351, 352 (1876).
    69. Bralley v. Fisher, 80 U.S. (13 Wall.) 335 (1872).
    70. Johnson v.Emerson (1871) LR 6 Ex Ch 329.
    71. Armory v. Delamirie,93 Eng. Rep. 664 (K.B. 1722).
    72.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10年第100号判决
    73.日本最高裁判所1969年6月24日判决
    74.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52年4月15日判决
    75.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8年7月20日判决
    76.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9月22日判决
    77.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12月6日判决
    78.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4年7月8日判决
    79.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7月14日判决
    80.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36年10月5日判决
    81.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34年9月17日判决
    82.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25年7月11日判决
    83.日本最高裁判所第二小法庭在昭和37年3月23日判决
    84.日本最高裁判所第三小法庭昭和36年8月8日判决
    85.日本大审院联合部1943年11月2日判决
    86.日本大审院1920年12月18日判决
    87.日本东京高等裁判所1977年7月15日判决
    88.日版札幌高等法院昭和51年11月12日判决
    89.日本札幌高等法院昭和41年9月19日的判决
    90.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95年台上字第2530号判决
    91.台湾最高法院1989年度台上字第2289号民事判决
    92.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84年台上字第4062号判决
    93.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84年度上字第406号判决
    94.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1998年度上字第223号民事判决
    95.德国联邦最高法院1971年12月8日判决
    96.德国联邦最高法院1955年4月16日判决
    97. BGH.NJW 1995, 131
    98. BGHZ 109, 205=BGH. NJW 1990 S. 453 ff.
    99. BGH.NJW 1995, 131
    100.BGH. NJW-RR 1990, 78
    101.NJW 1987, 1497
    102.NJW 1983, 687
    103.BGHNJW 1983,2317
    104.NJW 1983, 687
    105.BGH, NJW, 1972, 1131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