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学教育及医药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代特殊性赋予了元代医学独特的内涵:“庙学合一”的三皇庙学、医户制度、科举停废对医人的影响、蒙古统治者重医工之特有心态和传统、儒→医→官的流行路径等。这些都使元代医学管理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元代医学教育及医药管理,学术界已做了一些关注及研究。其中,部分研究者的成果颇有价值,但多数成果,材料使用较为单一、述多论少、深度不够,使研究者的一些观点、结论有再检讨的必要。本研究借助于前人学术贡献,采用历史学科实证、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对元代医学教育、药品及行医管理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探讨。以《元史》、《元典章》等正史、政书中所载的相关史料为基础,结合元人文集、方志、笔记等文献材料,相互印证,将元代医学教育、医药管理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因素紧密结合,展示元代医学管理较为真实面貌,弥补元代医学研究之缺失。
     前言。第一部分点明本论文选题出发点和研究价值。庸医问题及相关研究的缺乏引起了本人对元代医学管理的兴趣和关注。元代医学管理制度独特的内涵、学术界流行的一些关于元代医学的错误观点、相关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研究范式方面值得再检讨等,使得元代医学教育及医药管理的研究具有独有的学术价值。这是笔者选择该题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第二部分将有关元代医学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述评。肯定前人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学术价值,同时指出不足和可商榷之处。
     第一章:元代医学教育管理。本章对官办医学建立的时间、分布范围、在三皇庙学体制及社会中的地位、教官和学生来源及其出路、师生考核、世医的影响、教师的待遇地位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元朝中央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及医药管理是事实,但因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重视医学教育、医药管理的法令、规定,真正在地方上得到落实的并不多。因此,官办医学教育不可能,事实上也不是元代培养大批合格医生的场所。
     第二章:医药管理。主要对元代制药、售药及用药三个管理层面进行剖析,认为元朝政府对医药管理还是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尤其是对毒药的管理,不可谓不严。但因时代局限、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政府在民间制药、售药管理、用药监督等方面“有心而无力”,造成医药管理效果不佳。
     第三章:行医管理和庸医问题。本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检、分析大量史料,肯定了元朝政府在行医管理上所做的努力和历史性贡献。探讨了元代行医管理实施困难效果不佳的诸多原因,其中时代的局限是最主要的。对元代儒医与医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的剖析。认为:“由儒而医”风气在元代为最盛的原因是科举停废。元朝统治者重用医工是由医而仕的基础。儒→医→仕是当时一个颇为流行的现象。第二部分论述了元代的庸医问题、评析了元朝政府在禁庸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效果。认为,行医资格管理是保证行医质量的门槛,它左右着禁庸医的内容及形式;而禁庸医的成效高低,又反过来影响着行医资格管理的具体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结语。一是本人对元代医学研究的认识和反思: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空间较大,但必须要发现和使用新材料。学术界对元代行医管理和医药管理的研究需要加强。改变医学史考察传统的以医学本体研究为主的路径。元代医学史研究的特殊性对研究者是否掌握波斯语等非汉语语言的要求。二是未来研究展望。主要指出本论文需要解决而未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例如:三皇庙学的实质,非汉族统治、多民族融合给医学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既是笔者的困惑,也是本人未来努力的方向。
     附录。《元史》、《元典章》和元人文集中所记载的有关元代医学之材料汇编。其中,元人文集包括《全元文》(李修生主编)所收录所有元人文章。《通制条格》、元人笔记、方志等所载元代医学材料过于分散,数量少,故不收录。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era endows unique connotation of medicine in the Yuan Dynasty:the Temple School with three Emperors of one syncretic temple and school, the system of medical health care, the influence on clinicians because of the abol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ongolia rulers' unique attitude and tradition on a highly regarded group of clinicians and the prevalent path of Confucianism→Medicine→Officer.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n medicine management in the Yuan Dynasty have significant value.
     Some attentions and research have been done on the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Some research findings among them are valuable, but mos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material used is relatively simplex and lack of depth of research so that some opinions or conclusions of these researchers do have the necessity for further review. Based on the previou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this paper adopts the empirical, inductive and comparative methods of history discipline to undertake a relatively deep discussion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medical education, medicine and med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Ordinances of the Yuan Dynasty, this paper is also combined with the Yuan anthology, local records, notes and other documents to confirm each other, closely combining the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with the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real appearance of medicine management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preface which specifie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research value of the paper. Quack problems and lack of research led me to produce interests and concerns on the medicine management.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medicin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Yuan Dynasty, prevailing wrong points of views in academia about the medicine in the Yuan Dynasty, problems in present research and research paradigms make the research on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the Yuan Dynasty have a unique academic value. This is my original inten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e topic.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s about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ndings on medicine by means of classification. The paper Affirmed the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value of previous research while it also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and what is still open to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author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the setup time, the distribution range, the position of the temple school system with three Emperors, sources and employ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sessment of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the influence of generations of doctors and the treatment status of teachers of the official medical school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This is a fact, but atten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medical management was not really implemented in local places because of various restricted elements. 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to set up the official medical schools. Actually the official medical schools were not the the main places in which many qualified doctors were trained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d on three managemental levels of pharmacy, drug sale and medication. The thesis claims that the government gave a certain attention to medical management, especially was strict with the management of poison.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era, management system and other factors, the government had no great achievements to pharmaceutical, drug sale management and drug supervision resulting in the bad effect in medical management.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medical practice managements and quack problem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confirm the efforts and historic contribution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med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by consulting and analyzing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ata. Then the thesis explores different reasons of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of poor med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finds that the limitation of the times is the biggest problem. The thesis also diss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onfucianism doctor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ocial conduct from learned men to doctors is most prevailing because of the abol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rulers of the Yuan Dynasty put medical engineering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t is the foundation from doctors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s trend from learned men to doctors and officials starts to prevail at that tim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quack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effort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devoted to making to ban quacks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nagement of practice qualification is a guarantee to ensure the medical quality. It influenc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baning quack, and the effect of baning the quack, in turn, affects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The two aspects exist side by side and play a part together reciprocal causation.
     The last part is about conclusion. Firstly it is about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n medical research on the Yuan Dynasty. The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space is larger, but new materials must be found and used. I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on the medical practice and medical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medical ontology in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history should be Changed. Mastering the Persian and other foreign language is a new requirement due t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the Yuan Dynasty. Secondly, it is about the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in future. This paper mainly points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which needs solving but failed to solve. For example: the essence of the Temple school with three Emperors, what influence will be brought to medicine in the dynasty ruled by non-Han rulers in the times of the multi-national integration? These problems are not only the author's confusion but also my focus in the future.
     Appendix:material compilation comes from the recorded one from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Ordinances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Anthology composed by peoples in the Yuan Dynasty. Among them, the anthology on medicine composed by Yuan people in the Yuan Dynasty, which includes all articles in Quan Yuan Wen Edited by Li XiuShen. Materials come from Pass system of Georgia, Notes of Yuan people and Local Records were not indexed here in view of the excessively scattered distribution and limited quantity.
引文
1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2参见拙文:《元代“庸医泛滥”之历史解读》,《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9期。
    1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
    2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元史论丛》第5辑 1993年;《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3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6武香兰:《元代医学经费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6期
    7薛磊:《元代三皇祭祀考述》,《元史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3辑,2010年。
    8参阅武香兰:《元代医学教师职能特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3期;武香兰:《元代医学管理制度研究》,《医学与哲学》,2009年,8期;武香兰:《元代医学经费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6期。周俊兵:《元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成就》,《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6期。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2009书社,1996年,第七章。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欧阳周:《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工吉民:《中国历代考医与医学之制》,《广济医报》,1920年2月1期。
    1罗伊.波特主编《剑桥医学史》,张大庆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68。
    2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页212—214。
    2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相关著述有:甄志亚、傅维康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郭成圩主编:《医学史教程》,成都:四川科学技術出版社,1987年;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讲义》,香港:医药卫生出版社,1968年;吕尚志编:《中国古代医学家的发明和创造》,香港:上海书局,1971年;上官良甫:《中国医学发展史》,香港:新力出版发行公司,1974年;任勉芝:《中国医学史大纲》,香港:新亚医药出版社,1976年;刘伯骥:《中国医学史》(上、下册),台北:华冈出版部,1974年;郑曼青、林品石编著:《中华医药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史仲序:《中国医学史》,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杜聪明:《中西医学史略》,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
    3参阅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2003年第4期;王小军:《中国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史学月刊》,2011年第8期。
    1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288。
    2薛磊:《元代三皇祭祀考述》,《元史论丛》,2010年,第13辑,页214。
    3同上。页218.
    1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页116。
    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页329。
    3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293。
    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页123。
    5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33。
    6高伟:《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萧启庆:《近五年来海峡两岸元史研究的回顾,1992—1996年》,《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从书,1999年,页437。
    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页349—352。
    1余赢鳌、蔡景峰著《医药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章,页84。
    2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页76-77。
    3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33。
    4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22。
    5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22。
    1翁传心:《慈溪县医学创立讲堂记》,《开庆四明续志》卷七;袁桷:《慈溪县医学》,《延祐四明志》卷十四。
    2龚纯:《宋金元的卫生组织》,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6月2期,页142。
    3同上。
    4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载《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页275。
    5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页271。
    1李治安:《元代冗官述论》,载《宋辽金元史》,2006年,第3期,页63。
    2同上,页68。
    3同上,页68。
    1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页12。
    2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识分子和科举》,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页675。
    1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元史论从》,第5辑 1993年。
    2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
    4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5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6欧阳周:《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7张世清:《元代医祀三皇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七期。
    8薛磊:《元代三皇祭祀考述》,《元史论丛》,第十三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9(日本)水越知:《元代的祀庙祭祀与江南地域社会---三皇庙与赐额赐号》,《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欧阳周:《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第七章,页324。
    13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
    14甄志亚:《中国医学史》第五章第三节,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详见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元史》卷八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学校》,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页2033。
    2《元史》卷八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学校》,页2033—2034。
    3欧阳周:《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设立学校》),台湾故宫博物院,1972年。
    2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元史论丛》第5辑 1993年;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王吉民:《中国历代考医与医学之制》,《广济医报》,1920年2月1期。
    3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十四《本路医学》,《宋元四明六志》本。
    4《元史》卷九《本纪第九·世祖六》,页179。
    1林过:《三皇庙记》《定陶县志》卷一0,1961年刻本;《曹州府志》卷九,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2揭傒斯:《增城三皇庙记》,《揭文安公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3虞集:《丰州路慈利州重建三皇庙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三,《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4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5胡祗通:《创建三皇庙记》,《紫山大全集》卷一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刘壎:《丰郡三皇庙碑》,《水云村泯稿》卷十四,清道光爱余堂刊本。
    7袁桷:《献州交河县三皇庙碑》,《清容居士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8张养浩:《济南路改建三皇庙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元至治四年刊本。
    1赵凤仪:《医学记》,《温州府志》卷一九,明弘治十六年。
    2程钜夫:《永新州医学祭田记》,《雪楼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安熙:《医学谕诸生文》,《默庵先生文集》卷四,清康熙三十二年金侃抄本。
    4《和林金石录·三皇庙残碑》,《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12册,页832。
    5应奎翁:《三皇庙记》,《至正四明续志》卷九,宋元方志丛刊。
    1翁传心:《慈溪县医学创立讲堂记》,《开庆四明续志》卷七,清咸丰四年刊《宋元四明六志》本。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十四《慈溪县医学》,《宋元四明六志》本。
    2据原文“越六年庚辰冬十月”及至元后并无甲戌年,故“至元后甲戌”误,应为元统甲戌1334年。
    3苏济:《三皇庙记》,《泾县志》卷九,民国三年刊本。
    4吴澄:《宜黄县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5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二《宋元四明六志》本。
    6刘埂:《丰郡三皇庙碑》,《水云村泯稿》卷二,清道光爱余堂刊本。
    7柯九思:《三皇庙学记》,《嘉定县志》卷一九,万历三十三年本。
    8李良玉:《常熟州三皇庙记》,《琴川续志草》卷九,钞本。见《全元文》第37册,页130—131。
    9黄溍:《浦江县三皇庙记》,《文献集》卷七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苏天爵:《前卫新建三皇庙记》,《滋溪文稿》卷二,民国徐世昌刻本。
    1吴海:《潮州三皇庙记》,《闻过斋集》卷三,明抄本。见《全元文》第54册页216。
    2据魏初:《青崖集》卷三记载,怀州三皇庙重修于至元乙酉(1295年)。但因它是由医学教授赵元、张渊、管勾张嗣始建于王子岁(1252年),在建元之前,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故不列出。
    3程钜夫:《雪楼集》卷十三载“大德初,王东野为吉安路永新州官医提领……初为永新时,手建庙学三月三、九月九有事于三皇,唯取给医家”。由此可知永新州的三皇庙医学建于大德初(1297或1298年),具体年代不详。
    4高伟认为元代的三皇庙制度建立在至元初年,即1264年左右,其根据之一是阎复:《定兴县三皇庙记》,《静轩集》卷四。细读《静轩集》卷四发现定兴县“国初改筑”的只是三皇庙,它和医学合一却是在大德九年,即1305年。参见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1苏天爵《庆都县新建三皇庙记》中关于庆都三皇庙兴建的时间是“至元六年庚辰”。据上下文及1269年是已巳年而非庚辰年断定此“至元六年庚辰”应为后至元六年,即1240年。
    2根据许有壬《至正集》卷四四《大都三皇庙碑》的记载,大都三皇庙在元贞元年(1295年)前已经存在,应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但具体年代不祥,故上表中不列出。
    3赵凤仪:《医学记》,《温州府志》卷一九。另外,吴澄也曾云“医有学,学有庙,庙以祀三皇,肇自皇元,前所为有也”,可见,元代医和庙是不分家的。另见《宜黄县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
    4陈得芝:《从“九儒十丐”看元代儒士的地位》,《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424。
    5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十四《本路医学》,《宋元方志丛刊》本。
    1袁桷:《庆元路医学记》,《清容居士集》卷十八,《宋元四明六志》本。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医学科目》。
    3《元典章》卷九《吏部卷之三·官制三·医官》;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
    4《元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页376。
    5《元典章》卷七《吏部卷之一·官制一·内外诸官员数》。
    1《元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二》,页2617、2170、2171、2171、2173、2176。
    2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一七《司属·官医》,江苏古籍出版社,
    3赵凤仪:《医学记》,《温州府志》卷一九,明弘治十六年本。
    4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北京。
    5池内功:《异民族支配与国家祭祀》,载《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郝时远、罗贤佑主编,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6年,页157—-158。
    1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2孟繁清:《元代的学田》,《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3王恽:《大元国卫辉路创建三皇庙碑铭》,《秋涧集》,卷五九,四部从刊本。
    4元明善:《遂州三皇庙记》,《重修保定郡志》卷二五,1966年影印天一阁明刻本。
    1何梦桂:《建德路新建三皇庙记》,《潜斋先生文集》卷九,清顺治刻本。
    2刘壎:《丰郡三皇庙碑》,《水云村泯稿》卷二,清道光爱余堂刊本。见《全元文》第10册,页406--407。
    3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4许规五:《昆山州重建三皇庙记》,《吴郡文萃续集》卷一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王章:《重建三皇庙记》,《舒城县志》卷八。四部丛刊本。
    6王祎:《淳安县三皇庙碑》,《王忠文公文集》卷一六,四部丛刊本。
    7牟巘:《平江路新建三皇庙记》,《苏州府志》卷三六,清光绪八年刻本。
    8袁桷:《庆元路医学记》,《清容居十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9袁桷:《奉化州三皇庙碑》,《清容居士集》卷二五,四部丛刊本。
    10虞集:《抚州路崇仁县重修三皇庙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三。
    1黄溍:《浦江县三皇庙记》,《文献集》卷七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黄溍:《海宁州三皇庙祭日记》,《金华黄先生集》卷一0,四部丛刊本。
    3翁传心:《慈溪县医学记》,《四明续志》,烟嶼楼校本,见《全元文》第31册,页107—108。
    4应奎翁:《三皇庙记》,《至正四明续志》卷九,宋元方志丛刊。
    5苏天爵:《庆都县新建三皇庙记》,《保定郡志》卷二五,天一阁藏本。
    6蒲道源:《三皇庙记学》,《闲居丛稿》卷十四,傅增湘校本(清遐寄斋钞本)。
    7魏初:《重修怀州三皇消记》,《青崖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乌斯道:《三皇庙重修仪门记》,《春草斋文集》卷一,明崇祯二年萧基刻本。
    9王恽:《大元国卫辉路创建三皇庙碑铭》,《秋涧集》卷五九,弘治(四部丛刊)本。
    1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537。另参阅薛磊:《元代三皇祭祀考述》,《元史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3辑,2010年,页216-217。
    2宋绍昌:《高平县新修庙学记》,《山西通志》卷一三,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3周稹翁:《兴修儒学记》,《寿昌县志》卷一二,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4鲁贞:《开化县学记》,《桐山老农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郑介夫:《太平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明刊本。
    6蒲道源:《三皇庙学记》,《闲居丛稿》卷十四,傅增湘校本。
    1郑玉:《邵武路泰宁县重修三皇庙记》,《师山先生文集》卷四,明嘉靖十四年(1535)郑氏家塾刻清代补修本。
    2林过:《三皇庙记》《定陶县志》卷一0,1961年刻本;《曹州府志》卷九,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3王恽:《大元国卫辉路创建三皇庙碑铭》,《秋涧集》卷五九四部丛刊本。
    4牟巘:《平江路新建三皇庙记》,《苏州府志》卷三六,清光绪八年刻本。
    5阎复:《定兴县三皇庙记》,《牧庵集》卷二九,四部丛刊本。
    6卢挚:《三皇庙碑》,《永乐大典》卷五七七0《十六麻·沙长沙府十九诗文》。
    7刘岳申:《永丰县重修三皇庙碑》,《申斋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柯九思:《三皇庙学记》,《嘉定县志》卷一九,万历三十三年本。
    9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10张养浩:《莱州县三皇庙记》,《张文忠公文集》卷一五,元至治四年刊本。
    11贡师泰:《福州三皇庙学田记》,《玩斋集》卷七,嘉靖十四年徐万璧重修本。
    12牟巘:《常熟州重修三皇庙记》,《吴郡文粹续集》卷一七,1921年吴兴刘承干《吴兴丛书》本。
    13虞集:《澧州路慈利州重建三皇庙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1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2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3详见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537。
    4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田崇点校本,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出版社,1991年。
    5吴澄:《宜黄县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百卷本。
    6翁传心:《慈溪县医学创立讲堂记》,《开庆四明续志》卷七,清咸丰四年刊本。
    7吴炳:《祥符县拟修三皇庙记》,《祥符县志》卷八,清乾隆四年刊本。
    8苏天爵:《庆都县新建三皇庙记》,《保定郡志》卷二五,天一阁藏本。
    9虞集:《抚州路崇仁县重三皇庙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10同上。
    1李治安:《元代县官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2胡祗通:《铨词》,《紫山大全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第七章,页329。
    3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阎复:《定兴县三皇庙记》,《静轩集》卷四,四部丛刊本;元好问:《三皇堂记》,《遗山集》卷三三,四部丛刊本;魏初:《重修怀州三皇庙记》,《青崖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史》卷七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郡县三皇庙》,页1902。
    6揭傒斯:《增城三皇庙记》,《揭文安公集》卷五,豫章从书本。
    7揭傒斯:《增城三皇庙记》,《揭文安公集》卷五。
    1《元史》卷七十七《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三皇庙祭祀礼乐》,页1915。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设立医学》。
    3吴澄:《抚州路重修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
    4黄溍:《浦江县三皇庙记》,《文献集》卷七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陆文圭:《三皇殿讲堂记》,《墙东类稿》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章:《重建三皇庙记》,万历八年《舒城县志》卷八。
    3应奎翁:《三皇庙记》,《至正四明续志》卷九,宋元方志丛刊本。
    4柳贯:《龙兴路医学教授听壁记》,《柳待制文集》卷一四,《四部丛刊》本。
    1蒲道源:《三皇庙记学》,《闲居从稿》卷十四,傅增湘校本。
    2《元典章》在此的书写有误。据上文在“本处”两字后应有“医户”等字样,在“及”之后应有“官”等字,惟如此句子方可通顺,句意才能完整。另参见陈高华、张帆、刘晓、党宝海《元典章》点校,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页1107。
    3《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讲究医学》。
    4刘壎:《丰郡三皇庙碑》,《水云村泯稿》卷十四,清道光愛余堂刊本。
    1吴澄:《抚州路重修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2吴澄:《宜黄县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3蒲道源:《三皇庙记学》,《闲居丛稿》卷十四。
    4张养浩:《济南路改建三皇庙记》,《张文忠公文集》卷一五,元至治四年刊本。
    5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元史论丛》第5辑1993年。
    6周尚文:《医学讲堂记》,《鲁山县志》卷九,明嘉靖三十一年本。
    7牟巘:《平江路新建三皇庙记》,《苏州府志》卷三六,清光绪八年刻本。
    8刘巘:《丰郡三皇庙碑》,《水云村泯稿》卷十四,清道光爱余堂刊本。
    9卢挚:《三皇庙碑》,《永乐大典》卷五七七0《十六麻·沙长沙府十九诗文》。
    10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11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二,《宋元四明六志》本;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12张养浩:《沂州三皇庙记》,《张文忠公文集》卷一五,元至治四年刊本。
    1虞集:《抚州路崇仁县重修三皇庙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本从刊》本。
    2袁桷:《献州交河县三皇庙碑》,《清容居士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3孙华孙:《三皇庙记略》,《松江府志》卷二二,明正德七年刊本。
    4柯九思:《三皇庙学记》,《嘉定县志》卷一九,万历三十三年本。
    5陈基:《重修三皇庙记》,《夷白斋稿》卷三一,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
    6祝慥:《三皇庙碑》,《林县志》卷一四,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7阎复:《定兴县三皇庙记》,《静轩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8牟巘:《常熟州重修三皇庙记》,《吴郡文粹续集》卷一七,1921年吴兴刘承干《吴兴丛书》本。
    1郑玉:《绩溪县三皇庙记》,《师山先生文集》卷五,明嘉靖十四年(1535)郑氏家塾刻清代补修本。
    2苏天爵:《前卫新建三皇庙记》,《滋溪文稿》卷二,民国徐世昌刻本。
    3苏天爵:《庆都县新建三皇庙记》,天一阁藏《保定郡志》卷二五。
    1李良玉:《常熟州三皇庙记》,《琴川续志草》卷九,钞本。见《全元文》第37册,页130-131。
    2《元史》卷七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郡县三皇庙》,页1902。
    3袁桷:《重建医学记》,《延祐四明志》卷十四《本路医学》,《宋元四明六志》本。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
    5《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科目》。
    6太医院对医学十科习读《圣济总录》的卷数有不同的规定。见《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
    7牟巘:《平江路新建三皇庙记》,《苏州府志》卷三六,清光绪八年刻本。
    1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四库全书》百卷本。
    2虞集:《吉安路三皇庙田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五,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从刊》。
    3袁桷:《衢州重修三皇庙碑》,《清容居士集》卷二五,四部丛刊本。
    4贡师泰:《福州三皇庙学田记》,《玩斋集》卷七,嘉靖十四年徐万璧重修本。
    5程钜夫:《永新州医学祭田记》,《雪楼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蒲道源:《洋州三皇庙记》,《闲居丛稿》卷十四,傅增湘校本。
    7方回:《送桐江吴教授南牕序》,《桐江续集》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虞集:《吉安路三皇庙田记》,《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二五,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从刊》。
    9宋朝最高医官为和安、成安、成和、成全大夫,均为从六品,见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 中华书局,1957年;金朝最高医官为保宜大夫,从四品上,见《金史·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
    1参见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页271。
    2李治安:《元代冗官述论》,《宋辽金元史》,2006年,第3期。
    3《元史》卷二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页490。
    4《元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页549。
    5《元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页551。
    6《元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页555。
    7陈得芝:《从“九儒十丐”看元代儒士的地位》,《蒙元史研究从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页15。
    2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459。
    3吴澄:《宜黄县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4梁天祥:《三皇庙记》,《随州志》卷三二,清同治八年刻本。
    5《元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高智耀传》,页3072—-3073。
    6《元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高智耀传》,页3073。
    1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元史论丛》第5辑1993年。
    3《元典章》卷一《诏令》。
    4《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页3718—3724。
    5方回:《送桐江吴教授南牕序》,《桐江续集》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元史论丛》第5辑,1993年。
    7黄仲元:《送欧阳臣夫序》,《有宋福建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四,四部从刊三编影印明嘉靖刊 本。
    1李谦:《涿州新建庙学记》,《涿州志》卷一0,明嘉靖本。
    2宋绍昌:《高平县新修庙学记》,《山西通志》卷一三,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3卢挚:《三皇庙碑》,《永乐大典》卷五七七0《十六麻·沙长沙府十九诗文》。
    4揭傒斯:《增城三皇庙记》,《揭文安公集》卷五,豫章丛书本。
    5苏天爵:《前卫新建三皇庙记》,《滋溪文稿》卷二,民国徐世昌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贡师泰:《福州三皇庙学田记》,《玩斋集》卷七,明嘉靖一四年徐万璧重修本。
    7吴澄:《建康路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宜黄县三皇庙记》,《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一。《,四库全书》百卷本。
    8刘诜:《吉安重修三皇殿记》,《桂隐文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张养浩:《沂州三皇庙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元至治四年刻本。
    2牟巘:《平江路新建三皇庙记》,《苏州府志》卷三六,清光绪八年刻本。
    3危素:《三皇祭礼序》,《危太樸文集》卷一0,191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4楚惟善:《三皇庙记》,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卷二0。
    5吕溥:《论三皇》,《竹溪稿》卷下,续金华丛书本。
    6许有壬:《大都三皇庙碑》,《至正集》卷四四,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1《明史》卷五十《礼志四》,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页1294。
    1根据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一文中所列表格编制。参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2翁传心:《慈溪县医学创立讲堂记》,《开庆四明续志》卷七,清咸丰四年刊《宋元四明六志》本
    3傅若金:《赠世医李宜卿序》,《傅与碱文集》卷三五,民国三年《嘉业堂丛书》本。
    1苏天爵:《元故尚医窦君墓铭》,《滋溪文稿》卷一九,民国徐世昌刻本。
    2刘敏中:《儒医卫君墓志道铭》,《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卷一一,元刻本。见《全元文》第11册,页664。
    3吴澄:《送医家吴教授序》,《吴文正公全集》卷一五,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4吴澄:《送医士蔡可名序》,《吴文正公全集》卷一六,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
    5陈栎:《赠医士程尧叟序》,《陈定宇先生文集》卷二,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6段奎:《赠师陆君祥序》,《强斋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吴海:《赠医师郭徽言序》,《闻过斋集》卷一,明抄本。见《全元文》第54册,页166。
    8王寔:《医说赠戚遵道》,《东吴小稿》卷三,民国合众图书馆丛书本。
    9蒋易:《赠世医李敬义序》,《鹤田蒋先生文集》卷下,北京图书馆藏京师图书馆抄本。
    1陈谟:《为欧阳志学谢医序》,《海桑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2贝琼:《赠医师沈光明序》,《清江贝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3谢应芳:《赠医士张恒斋序》,《龟巢稿》卷一四,四部丛刊本。
    4虞集:《医说赠易晋》,《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三一,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1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五章,页88—90。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讲究医学》。
    1袁桷:《庆元路医学记》,《清容居士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2《元史》卷一七二《列传第五十九·袁桷传》,页4026。
    3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1刘敏中:《儒医卫君墓志道铭》,《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卷一一元刻本,见《全元文》第1册,页664。
    2蒋易:《赠世医李敬义序》,《鹤田蒋先生文集》卷下,北京图书馆藏京师图书馆抄本。
    3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4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设立学校》。
    2王恽:《保医儒胡琏状》,《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二,弘治本(四部丛刊)。
    3黄缙:《成全郎江浙官医提举葛公墓志铭》,《黄文献集》卷九上,丛书集成初编本本。
    1赵忠敬:《医学正范公祖塋记》,1941年《潍县志》卷四0,民国1941年本。
    2徐明善:《送医教授方实惠序》,《芳谷集》卷一,1920年豫章丛书本。
    3危素:《故天临路医学教授严君墓铭》,《危太模文续集》卷一0,191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4魏初:《有元故京兆医学教授赵公墓志铭》,《青崖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陈栎:《送汪存耕之建宁医教序》,《陈定宇先生文集》卷二,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6《衢州府志·人物志·技术》,明天启二年刻本(1622年)。
    7《元史》卷八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学校》,页2034。
    8《元典章》卷九《吏部三·医官·选医学教授》。
    9张养浩:《济南路改建三皇庙记》,《张文忠公文集》卷一五,元至治四年刊本。
    1吴澄:《送医家吴教授序》,《吴文正公全集》卷一五。
    2姚燧:《南京路医学教授李君墓志铭》,《牧庵集》卷二九,四部丛刊本。
    3许有壬:《故济宁路医学教授李君墓碣铭》,《至正集》卷五八,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4傅若金:《赠世医李宜卿序》,《傅与礪文集》卷三五,民国三年《嘉业堂从书》本。
    5《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试验医人》。
    6《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试验医人》。
    7赵凤仪:《医学记》,《温州府志》卷一九,明弘治十六年本;《温州府志》卷一六,明万历十六年本。
    8元统元年(1333年),科举被废。王振国由此认为,医学科考可能随之夭折。见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页349。尽管王文中对此观点没有举证,但笔者赞同。依据有三,一医学科举本就是依儒学例而开始的,儒学科考既废,医学亦不能幸免。二当时,科举的基础已不存在。请参阅姚大力:《元朝科举制度的兴废及社会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2年,第6期。三除了赵凤仪《医学记》中记有关于医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外,再无其它相关记载见世。若医学科举在儒学科考废除的条件下还在继续,数量不少的医学记载行文中,不记“振古未有也”(赵凤仪《医学记》中语)之大事,似不可能。
    9《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科目》,页2018。
    1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变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研》,页30一33。
    2吴澄:《送陈景咨序》,《吴文正公全集》卷一五。
    3参阅高伟《元代医家入仕现象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许有壬:《大都三皇庙碑》,《至正集》卷四四,清宣统三年石刻本。
    5郑介夫:《太平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明刊本。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官罚俸例》。
    2胡祗通:《贺丁适之得教授职序》,《紫山大全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胡祗通:《送任教授之任序》,《紫山大全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王义山:《送张士隆赴广州教授序》,《稼村类藁》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见《全元文》第3册,页115。
    5王恽:《便民三十五事》,《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0,弘治本(四部丛刊)。
    6《庙学典礼》卷四《教授俸例》,浙江古籍出版社,王颋点校,1992年3月。另《元史》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五上·食货·俸秩》有“二十九年,定各处儒学教授俸,与蒙古、医学同”的记载。
    1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廪禄》,杨积庆等点校,江苏古籍出版,1999年。
    2据江苏镇江地方志有关学者考证,《至顺镇江志》一书撰修时间应为至顺初年。参见《至顺镇江志》前言,杨积庆等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3。
    3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廪禄·俸钱》,杨积庆等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566。
    4参阅陈得芝《从“九儒十丐”看元代儒士的地位》,《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页428-429。
    5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0《便民三十五事》。
    6《庙学典礼》卷四《教授俸例》,浙江古籍出版社,王颋点校,1992年3月。
    7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廪禄》。
    8详细内容请参见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1参见孟繁清《元代的学田》,《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2黑城出土的F111:W55(麻纸,残,行草书,263×143毫米)记有“蒙古教授月支钞陆十两禄米-石每石折钞二十五两计钞八十五两”的字样,说明有些地方的蒙古学教授是有禄米的。见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捌俸禄类,科学出版社,1991年。
    3陈高华:《元代地方官学》,载《元史论从》第5辑,1993年。
    1《元史》卷九六,《食货四·赈恤》,页2476。
    2刘埙:《呈州转廉访分司救荒状》,《水云村泯稿》卷一四。
    3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廪禄》。
    4《元史》卷九六《志第四十五·食货四·市》,页2469。
    5《元典章》卷一五《户部一·禄廪》。
    6胡祗通:《论积贮》,《紫山大全集》卷二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郑介夫:《太平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明刊本。
    2据上文,元一石米大致合钱十两(贯),一石米即100升,即一两可购米10升,2两可购米20升,这与胡祗通说讲“匹夫匹妇,日米二升”基本一致。
    3参见王育民:《元代人口考实》,《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4至元时,胡祗通曾指出“府吏月俸六贯,年来米价直不下一十贯,日得二百文,可籴二升,仅充匹夫一日之养,……”可为佐证。见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胡祗通:《民间疾苦状》,《紫山大全集》卷二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魏初:《奏章》五,《青崖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史》卷九四《志第四十三·食货二·盐法》,页2386。
    2《元史》卷九四《志第四十三·食货二·盐法》中“二十六年,增为五十贯。元贞丙申,每引又增为六十五贯”的五十贯、六十五贯应为至元钞,五十贯即相当于中统钞十贯(十两),六十五相当于贯中统钞十三贯(十两)。据《元史》卷93《志第四十三·食货一·钞法》载“二十四年,遂改造至元钞,自二贯至五文,凡十有一等,与中统钞通行。每一贯文当中统钞五贯文”。
    3郑介夫:《太平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明刊本。
    4许有壬:《故济宁路医学教授李君墓碣铭》,《至正集》卷五八,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5吴澄:《送医家吴教授序》,《吴文正公全家》卷一五。
    1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识分子和科举》,索介然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
    2方回:《送仇仁近溧阳州教序》,《桐江续集》卷三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程端学:《送花教授秩满序》,《积斋集》卷二,台湾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保申医义》。
    3参阅高伟:《元代医家入仕现象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武香兰:《元代医学教师的职能特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危素:《故天临路医学教授严君墓铭》,《危太樸文续集》卷一0,191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5许有壬:《故成全郎诸路医学提举郜公墓志铭》,《至正集》卷五八。
    6胡翰:《何遁山墓志铭》,《胡仲子文集》卷九,明刻本。见《全元文》第51册,页331。
    7《洪武苏州府志》卷四一《人物·方技》。
    8《弘志徽州府志》卷十《人物·艺术》。
    9黄溍:《成全郎江浙官医提举葛公墓志铭》,《黄文献集》卷九上,丛书集成初编本本。
    10《元史》卷二八《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页629—630。
    1根据后文“元贞、大德以后创制官府,尤当减并。…内伺、医卜、乐官不得混授文武散阶”,此处应是后至元初年,即1336年前后。
    2黄溍:《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公神道碑》,《金华黄先生集》卷二六,四部丛刊本。
    2胡祗遹:《民间疾苦状》,《紫山大全集》卷二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蒲道源:《三皇庙记学》,《闲居丛稿》卷十四,傅增湘校本。
    5郑介夫:《太平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明刊本。
    6《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保申医义》。
    7《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保申医义》。
    1《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医学》;《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官罚俸例》。
    2《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医学》。
    3《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禁治庸医》。
    4《元典章》卷九《吏部卷之三·官制三·医官·拟四件》。
    1吴海:《闻过斋集》卷一,明抄本。
    2梁寅:《赠医师邓文可序》,《梁石门先生集》卷二,清光绪十五年钟礼志刻本,见《全元文》第49册,页409-410。
    3 Roy.Port Illustrat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cine.张大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325。
    4同上,页347。
    1梁寅:《赠医师邓文可序》,《梁石门先生集》卷二,清光绪十五年钟礼志刻本,见《全元文》第49册,页409-410。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
    3《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官罚俸例》。
    4苏天爵:《扬州路学田记》,《滋溪文稿》卷二,民国徐世昌刻本。
    5吴宽:《平吴录》,纪录汇编本。转引自邱树森《元代文化史探微》,南方出版社,2001年,页159。
    6邱树森:《元代文化史探微》,南方出版社,2001年,页159。
    1《元史》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页141。
    2《元史》卷九《本纪第九·世祖六》,页181。
    3《通制条格》卷三《医户析居》,黄时鉴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讲究医学》。
    5《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讲究医学》。
    6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六《民俗志》,田崇校点本,南京出版社,1991年。
    1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二,《宋元四明六志》本。
    2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五章,页210。
    3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三,《风俗·户口》,杨积庆等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86-89。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
    5《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
    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第十四,《宋元方志丛刊》本。
    2《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医学》:《元典章》卷32《礼部五·医学·医学官罚俸例》。
    3《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学校》;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七《学职·医学》;牟巘《陵阳集》卷二二《三皇庙疏》记有:“千万世实蒙垂祐,十三科各务精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五记曰:“医有十三科,考之《圣济总录》,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则通兼言。”陶宗仪先说十三科,但列举却是十科,自相矛盾.据他生活的年代,写这段笔记时,医学科目早合为十科了,‘十三科’应为笔误,但却说明以前曾为十三科。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其中的“正骨兼金疮科”和“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在《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中分别写为“正骨兼金镞科”和“产科兼杂病科”:在金疮和金镞差别明显,限于史料,无法考证两者的正误。
    5《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科目》中关于大方脉杂医科之《圣济总录》为八十二卷,且没有注明卷的起始;《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中却记为:“《圣济总录》八十三卷第二十一至一百卷,一百八十五至一百八十七卷。”此从《元典章》。
    6“科”字原缺,此据《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科目》及《至正条格》条格卷三一《医药·科目》补。
    7《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科目》。
    8《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
    9《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中记为:“一十六卷,第一百五卷至一百一十六卷。”《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中记“一十七卷,第一百五至一百二十一卷。”显然,《典章》的记载有误。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中记为:“一十三卷,第一百二至一百一十二卷。”误,因102至112卷只有11卷。另据《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中记“一十三卷,第一百二至一百一十四卷。”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中将此误记为:“八卷,第一百一十六至一百二十四卷。”误,因116至124卷应有9卷。根据《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中记“八卷,第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四卷。”
    3《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和《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关于此《圣济总录》总卷数的记载一样都是二十一卷,但卷的起始不同。
    5《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通制条格》卷21《医药·科目》。
    6《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科目》中记为:“《千金翼方》四卷,一百九十一至一百九十四卷。《元典章》卷32《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中只有四卷总数,无卷的起始记载。
    7《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周礼春官》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大祝掌六祝之辞”。
    8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第59页。
    9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载《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1《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顾从德翻刻宋本,1956年版,页31—32。
    2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
    3参阅王辉:《“祝由”新解》载《文史》第四十四期,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9月。
    4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四部丛刊本。
    2王实:《听雪先生集》卷三 民国合众图书馆丛书本。
    3《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中华书局,1973年,页776。
    4《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中华书局,1905年,页1803。
    5《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05年,页1876。
    6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13页;《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页2878。
    1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第2878页。
    2黄仑(澳)王旭东:《医史与文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3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持禁斋戒法》,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日本文政十二年(1829)重雕元大德梅溪书院刊本。
    1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三十《禁经下·禁蛇毒第十七·禁蛇敛毒法》。
    2《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科目》;《元典章》卷32《礼部五·医学·医学科目·程式太医合设科目》。
    3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三十《禁经下·禁金疮第十二·禁血不止法》。
    4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禁喉痹第十·禁目痛法》。
    5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
    1《明史》记载,明代医学分为十三科,其中有祝由科;《清朝通典》卷二八《职官典·太医院》载太医院医疗部门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及正骨九科。无祝由科。
    2朱震亨:《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以邪崇论》,《丛书集成初编》本。
    3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揭文安公集》文集卷三豫章丛书本。
    4黄缙《慈溪县医学记》,《金华黄先生集》卷一0 四部丛刊本。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孝节·行孝·禁卧冰行孝》;《元史》卷一九七《孝友一》。页4443。
    2《元史》卷一九七《孝友一》。页4458。
    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四部丛刊本。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孝节·行孝·禁割肝剜眼》
    1王实:《赠太医提举潘仁仲先生》,《听雪先生集》卷三,民国合众图书馆从书本。见《全元文》第49册,页80—81。
    2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416—447。
    3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六《泻热门·发狂辨》,校刊影印本《中国医学大成续集》1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4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211页
    5柯绍忞:《新元史·本记》,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6拙文《元代医学开设“祝由书禁科”原因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4期,页93-95。
    7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一七《司属·官医》
    8《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孝节·行孝·禁卧冰行孝》
    9《元史》卷一百0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禁令》,页2682。
    1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2《元史》卷八十五《志第十三五·百官一》,页2122。
    3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4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5廖育群、傅芳、郑金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页148、230、259、336-337。
    6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页166。
    1宋本:《元故中顺大夫刑部员外郎崔君墓志铭》中华书局影印本《永乐大典》卷二七四四。见《全元文》第33册,页237—239。
    2《宋史》志一一0《选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册,页3689。
    3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华书局,1957年版。
    4司马光:《司马光奏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128。
    1《宋史》卷一五七《志第——0·选举三》,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页3689。
    1《元史》卷八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页2220-2221。
    2《元史》卷八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页2221--2222;《元典章》卷七《吏部卷之一·职官·内外文武职官》。
    3孔(克)齐:《制药当谨》,《至正直记》,庄敏、顾新点校,《宋元笔记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131。
    4孔(克)齐,《草药疗病》,《至正直记》,页132。
    1此处时间应为1359年(至正十九年)而非1299年(大德三年)。因孔(克)齐主要生活经历是在元末,另外,《至正直记》是孔(克)齐在至正年间为避农民起义而居住四明(今宁波)时所撰写的。
    2孔(克)齐,《滚痰丸》,《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从书本》,庄敏、顾新点校,页页134。
    3李祁:《赠医士颜一中序》,《雲陽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元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禁令》,页2687。
    1《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买卖毒药》。
    2黄溍:《养斋蒋君墓志铭》,《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八,四部丛刊本。
    3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选》,页1500。
    1《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货卖假药》。
    2《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买卖毒药》。
    3《元史》卷一0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禁令》,页2687。
    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选》,主编徐征、张月中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1500。
    2元代药铺也有叫做“生药铺”的。刘唐卿《刘夫人苦痛哭存孝》,《元曲选外编》,页43;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元曲选》,页3375。
    3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元曲》第一卷,主编徐征、张月中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272-273。
    4《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买卖毒药》。
    5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鲙》,《全元曲》第一卷,主编徐征、张月中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186。
    6《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毒药》。
    7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元曲》第一卷,页294。
    1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见《全元曲》第一卷,页3407—3434。
    2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页57。
    3胡祗通:《赠宋代序》,《紫山大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李俊民:《张伯宜药局疏》,《荘靖集》卷一0,明刊本。
    5黄溍:《养斋蒋君墓志铭》,《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八,四部丛刊本。
    6陈栎:《赠医士程尧叟序》,《陈定宇先生文集》卷二,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7《元典章》卷四十二《刑部卷之四·诸杀一·谋杀·药死本夫》。
    1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2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四《饮伤脾胃论》,校刊影印本《中国医学大成续集》1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3《朴通事谚解》卷下,《奎章阁丛书》本,页272—274。
    1王沂:《老胡卖药歌》,《伊滨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沂:《贾胡歌》,《伊滨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戴良:《高士传》,《九灵山房集》卷十一,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4《马可·波罗游记》一一八章,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页287—288。
    5《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买卖毒药》。
    6《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沿街货药》。
    1《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假医》。
    2《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货卖假药》;《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买卖毒药》;《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治沿街货药》。
    3《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卷之十九·诸禁·禁货卖假药》;《通制条格》卷二十一《医药·假医》。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5《元史》卷八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页2222。
    6陈元靓:《事林广纪》戊集卷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
    7李俊民:《本州庙学筑墙疏》,《荘靖集》卷一0,明刊本。
    1孔(克)齐:《服药关防》,《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从书本》,庄敏、顾新点校,页133。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1《元史》卷一0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杀伤》,页2678。
    2王仲文:《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全元曲》第四卷,页2316。
    3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全元曲》第五卷,页3375。
    4《元典章》卷四十《刑部卷之二·系狱·病囚医人看治》;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七《禁治死损罪囚》,陈高华、孟繁清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458。
    5《元典章》四十《刑部卷之二·系狱·病囚考证医药》。
    6《元史》卷六二《地理五》,页1495。
    7《元史》卷二一《本纪第二十一·成宗四》,页472。
    8《元史》卷二0《成宗三》,页439、443。
    1王恽:《罪囚医药事状许狱丞行》,《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九。
    2《宋史》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中华书局,1977年,页4992。
    3《宋史》载“五年,岁终比较,宣州、衢州、福州五病死囚,当职官各转一官;舒州病死及一分,惠州二分六厘,当职官各降一官。”见《宋史》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中华书局,1977年,页4993。
    4《康熙起居注》,页1119。转引自(加)陈捷先:《康熙与医学——兼论清初医学现代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390。
    1《元史》载有“丁丑(按:至大四年五月),禁毋以毒药酿酒。”《元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页542。
    2戴良:《仓州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3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4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5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6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7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8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页208
    9孔(克)齐:《草药疗病》,《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从书本》,庄敏、顾新点校,页133。;《制药当谨》,《至正直记》,页131。
    1孔(克)齐,《草药疗病》,《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从书本》,庄敏、顾新点校,页页132。
    2《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大恶》,页2652。
    3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页77。
    1(法)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余(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页319。
    2《唐六典》卷14常寺医令职掌条,中华书局,1992年。
    3《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医学科目》。
    1《元史》卷一0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页2638。
    2《元史》卷二四《本纪二十四·仁宗一》,页546。
    1《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医学·试验太医》。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试验医人》。
    3《通制条格》卷二十一《医药·医学·试验太医》中记有“御史台奏‘……各处教授提领行医个勾当省不得的也有’。”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试验医人》。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2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3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4姚燧:《医隐阎君阡表》,《牧庵集》卷二七,四部丛刊本。
    5邓文原:《医学教授李君墓碣》,《巴西文集》,傅增湘校清钞本。
    6黄溍:《成全郎江浙官医提举葛公墓志铭》,《黄文献集》卷九上,四库全书本。
    7谢应芳:《赠医士顾彦文序》,《龟巢稿》卷一四,四部丛刊本。
    8《苏州府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9朱震亨:《格致余论序》,《格致余论》卷首,《丛书集成初编》本。
    1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2《元典章》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试验狱医》。
    3苏天爵:《禁治死损罪囚》,《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年,页458。
    4《元典章》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试验狱医》。
    5陈栎:《赠医士程尧叟序》,《陈定宇先生文集》卷二,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6《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医学·医学科目》。
    2本埠·调查医术,《大公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八。转引自路彩霞《清末京津庸医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常建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133。
    3本京新闻·考验行道医家,《至宗爱国报》宣统元年五月二十四日。转引自路彩霞《清末京津庸医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常建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133。
    4北京·部饬调查医生,《大公报》宣统元年二月十二。转引自路彩霞《清末京津庸医问题初探》,《中 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常建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133。
    1北京地方志委员会编:《北京志·卫生卷·卫生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页327。
    2《马可·波罗游记》一五0章,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页347--348。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图134,页522。
    1胡祗通:《民间疾苦状》,《紫山大全集》卷二三《杂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见《吏学指南》(外三种),杨讷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243。
    2胡祗通:《论定法律》,《紫山大全集》卷二二《杂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见《吏学指南》(外三种),杨讷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220-221。
    3《元典章》卷三十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4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5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页368。
    6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22。
    1高伟:《元代医家入仕现象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徐明善:《送医教授方实惠序》,《芳谷集》卷一,1920年豫章丛书本。
    3陈栎:《送汪存耕之建宁医教序》,《陈定宇先生文集》卷二,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4傅若金:《赠世医李宜卿序》,《傅与礪文集》卷三五,民国三年《嘉业堂丛书》本。
    5危素:《故天临路医学教授严君墓铭》,《危太模文续集》卷一0,191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6苏天爵:《元故尚医窦君墓铭》,《滋溪文稿》卷一九,民国徐世昌刻本。
    7谢应芳:《赠医士张恒斋序》,《龟巢稿》卷一四,四部丛刊本。
    1吴澄:《赠董其潜序》,《吴文正公集》卷十五,《元人问津珍本丛刊》本。
    2黄溍:《成全郎江浙官医提举葛公墓志铭》,《黄文献集》卷九上,四库全书本。
    3宝祐年间,即1253—1258年间,是南宋理宗赵昀在位统治时期。
    1揭傒斯:《奔清甫墓志铭》,《揭文安公集》文集卷七,豫章丛书本。
    2《元史》卷一六八《许国祯传》,页3962-3965。
    3程钜夫:《雪楼集》卷十三《杨氏先莹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九《人材》,四部丛刊本,杨积庆等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5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抱一翁传》,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6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二《资善大夫太医院使韩公行状》,民国徐世昌刻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7程钜夫:《雪楼集》卷八《太原宋氏先德之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刘敏中:《中庵集》卷十七《河南谷氏昭先碑铭》,元刻本。见《全元文》第11册,页635-637。
    1高伟:《元代医家入仕现象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页241-248。
    3徐明善:《送医学教授方实惠序》,《芳谷集》卷一,1920年豫章丛书本。
    4陈栎:《送汪存耕之建宁医教序》,《陈定宇先生文集》卷二,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5傅若金:《赠世医李宜卿》,《傅与礪文集》卷三五,民国三年《嘉业堂丛书》本。
    6谢应芳:《赠医士张恒斋序》,《龟巢稿》卷十四,四部丛刊本。
    7梁寅:《赠儒医罗诚之序》,《量石门先生集》卷二,清光绪十五年钟礼志刻本。
    8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页75
    1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2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十二章,页271。
    3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页364-366。
    4同上,第七章,页364。
    5余赢鳌、蔡景峰著《医药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章。
    6罗天益:《卫生宝鉴》卷三《福医治病》。
    1胡翰:《择术》,《胡仲子文集》卷三,明刻本。见《全元文》第51册,页259—261。
    2《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禁治庸医》。
    3朱震亨:《格致余论》卷首,《丛书集成初编》本。
    4邓文原:《医学教授李君墓碣》,《巴西文集》傅增湘校清钞本。
    5蒋易:《送医士邹文彦序》,《鹤田蒋先生文集》卷上,北京图书馆藏京师图书馆抄本。
    6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7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1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2陈梦赉:《中国历代名医传》,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
    3危素:《故天临路医学教授严君墓铭》,《危太朴文续集》卷十,191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4刘楚:《赠医士郭和卿序》,《槎翁文集》卷十一,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
    5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6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7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8宋本:《元故中顺大夫刑部员外郎崔君墓志铭》中华书局影印本《永乐大典》卷二七四四。见《全元文》第33册,页237--239。
    9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10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11孔(克)齐:《至正直记》,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庄敏、顾新点校,1987年,页134-135。
    12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13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14杨维桢:《赠医士莫仲仁序》,《东维子文集》卷一一,明正嘉刻本。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2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3王仲文:《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全元曲》卷四,主编:徐征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全元曲》卷五,主编:徐征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元典章》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6《元典章》四十《刑部卷之二·系狱·病囚医人看治》。
    7《元典章》四十《刑部卷之二·察狱》。
    8《元史》卷一百二《刑法一·职制》,页2621。
    9《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四·恤刑》,页2690。
    1《元典章》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试验狱医》。
    2苏天爵:《禁治死损罪囚》,《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年,页458。
    3《元典章》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试验狱医》。
    4释大:《送台医冯善甫序》,《蒲室集》卷七,元刻本。见《全元文》第35册,页394。
    5郑介夫:《太平策》,《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明刊本。
    6陈谟:《为欧阳志学谢医序》,《海桑集》卷五 四部丛刊本。
    1胡翰:《医前论》,《胡仲子文集》卷二,明刻本。见《全元文》第51册,页254。
    2李存:《赠姜永吉学医序》,《番阳仲公李先生文集》卷二0,明永乐三年刻本。
    3刘楚:《赠医士郭和卿序》,《槎翁文集》卷十一,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
    4吴澄:《吴文正公全集》卷一五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刊本《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5《元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八·吴澄传》,页4014。
    6详细内容请参阅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1《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假医》。
    2《元典章》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3王恽:《论禁庸医事状》,《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六。
    1 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2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十二章,页271。
    3《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假医》,浙江古籍出版社,黄时鉴点校,1986年。
    4同上。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2朱震亨:《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以邪崇论》,《丛书集成初编》本。
    3柯绍态:《新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序纪》,民国九年天津退耕堂刻本。
    1《元典章》卷四十《刑部卷之二·系狱·病囚医人看治》。
    2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七《禁治死损罪囚》,陈高华、孟繁清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458。
    3《元典章》卷四十《刑部卷之二·系狱·罪囚患病分数》。
    4《元典章》卷四十《刑部卷之二·系狱·罪囚患病分数》。
    1《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2《元典章》卷四二《刑部卷之四·诸杀一·杀亲属》。
    3《元典章》卷四二《刑部卷之四·诸杀一·医死人》
    4《元典章》卷三二《礼部卷之五·学校二·医学·禁治庸医》。
    5《元典章》卷四一《刑部卷之三·不睦·打死亲兄》。
    6《元典章》卷四一《刑部卷之三·不孝·张大荣服内宿娼》。
    7《元典章》卷四二《刑部卷之四·诸杀一·戏杀》。
    8《元典章》卷四二《刑部卷之四·诸杀一·误杀》。
    1《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中华书局,1992年,页675。
    2《元史》卷一六八《许国祯传》,页3962。
    1 《元典章》卷五三《刑部卷之十五·约会·医户词讼约会》。
    2《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黄时鉴点校,1988年,页135。
    1朱震亨:《格致余论》卷首,《丛书集成初编》本。
    2邓文原:《医学教授李君墓碣》,《巴西文集》,傅增湘校清钞本。
    3戴良:《抱一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4戴良:《沧洲翁传》,《九灵山房集》卷二七,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5朱右:《撄宁生传》,《白云稿》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1原缺年号。中统与大德间二十年应为癸未年,即1283年。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台北:故宫博物院,1972年。
    《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黄时鉴点校,1986年。
    《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黄时鉴点校,1988年。
    《吏学指南(外三种)》,浙江古籍出版社,杨讷点校,1988年
    《庙学典礼(外二种)》,浙江古籍出版社,王埏点校,1992年。
    《秘书监志》,浙江古籍出版社,高荣盛点校,1992年。
    《元代奏议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上册陈得芝点校,下册邱树森、何兆基点校,1998年。
    《至正条格》,韩国中央研究院,2007年。
    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点校本,1957年。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张庭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刘昀:《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魏徵 令狐德棼:《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柯绍忞:《新元史》,民国九年天津退耕堂刻本。
    司马光:《司马光奏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朴通事谚解》,《奎章阁丛书》本。
    《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顾从德翻刻宋本,1956年版。
    孙思邈:《千金翼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日本文政十二年(1829)重雕元大德梅溪书院刊本。
    罗天益:《卫生宝鉴》校刊影印本《中国医学大成续集》1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朱震亨:《格致余论》,《丛书集成初编》本。
    忽思慧:《饮膳正要》,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续刊》本。
    陈高华、张帆、刘晓、党宝海点校:《元典章》,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59年。
    孔(克)齐:《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荘敏、顾新点校,1987年。
    叶子奇:《草木子》,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59年。
    《马可·波罗游记》,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四部丛刊本,杨积庆等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元]熊梦详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宋元四明六志》本。
    [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田崇校点本,南京出版社,1991年。
    [元]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宋元方志丛刊。
    [清]冯桂芬:《苏州府志》,光绪八年刻本。
    [民国]曹允源:《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清]黄彭年:《畿辅通志》,同治十年本。
    [清]杨笃:《潞城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民国]丁锡田:《潍县志》,1941年刊本。
    [明]张才:《重修保定郡志》,1966年影印天一阁明刻本。
    [清]周尚质修、刘藻著:《曹州府志》,乾隆二十一年本。
    [明]祝銮:《太平府志》,弘治十年本。
    [清]梅大鹤:《庐陵县志》,同治十年刻本。
    [民国]王泽溥、王怀赋:《林县志》,1932年石印本。
    [清]沈彤:《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本。
    [明]王瓒:《温州府志》,弘治十六年本。
    [清]沈传义:《祥符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清]朱成熙:《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光绪元年本。
    [民国]李德淦、洪亮吉:《泾县志》,民国三年石印本。
    [明]韩浚:《嘉定县志》,万历三十三年本。
    [明]陈继儒:《松江府志》,崇祯三年本。
    [清]张可元:《寿昌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明]孙铎:《鲁山县志》,嘉靖三十一年刊本。
    安熙:《默庵先生文集》,清康熙三十二年金侃抄本。
    贝瓊:《清江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程端学:《积斋集》,台湾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程钜夫:《雪楼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栎:《陈定宇先生文集》,康熙三十三年陈嘉基刻本。
    陈谟:《海桑集》,四部丛刊本。
    陈基:《夷白斋稿》,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
    戴良:《九灵山房集》,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
    段奎:《强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傅若金:《傅与礪文集》,民国三年《嘉业堂丛书》本。
    方回:《桐江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桐江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5年。
    贡师泰:《贡礼部玩斋集》,明嘉靖一四年徐万璧重修本。
    胡祗通:《紫山大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胡翰:《胡仲子文集》,明刻本。
    黄溍:《文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金华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黄仲元:《有宋福建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刊本。
    何梦桂:《潜斋先生文集》,清顺治刻本。
    蒋易:《鹤田蒋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藏京师图书馆抄本。
    揭傒斯:《揭文安公集》,豫章丛书本。
    李存:《番阳仲公李先生文集》,明永乐三年刻本。
    李俊民:《荘靖集》,明刊本。
    李祁:《雲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继本:《一山文集》,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金侃抄本。
    刘楚:《槎翁文集》,明嘉靖元年(1522)徐冠刻本。
    刘呙:《刘彦昺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吴郡文萃续集》卷一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诜:《吉安重修三皇殿记》,《桂隐文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辰翁:《须溪集》,豫章丛书刻本。
    刘壎:《水云村泯稿》,清道光爱余堂刊本。
    刘敏中:《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元刻本。
    刘岳申:《申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柳贯:《柳待制文集》,《四部丛刊》本。
    梁寅:《梁石门先生集》,清光绪十五年钟礼志刻本。
    鲁贞:《桐山老农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吕溥:《竹溪稿》卷下,续金华丛书本。
    牟巘:《陵阳集》,1921年吴兴刘承干《吴兴丛书》本。
    蒲道源:《闲居丛稿》,傅增湘校本。
    释大诉:《蒲室集》,元刻本。
    释来复:《虞邑遗文录补集》,清抄本。
    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
    苏天爵:《滋溪文稿》,民国徐世昌刻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舒岳祥:《閬风集》,1951年嘉业堂校刊本。
    唐元:《筠轩集》,明正德十三年程敏政辑张芹刊《唐氏三先生集》本。
    王礼:《麟原后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祎:《王忠文公文集》,明正统间鄱阳刘傑编刊本。
    王义山:《稼村类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王恽:《秋涧集》,弘治本(四部丛刊)。
    王寔:《聽雪先生集》,民国合众图书馆丛书本。《东吴小稿》卷三,民国
    魏初:《青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危素:《危太樸文集》,191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吴澄:《吴文正公全集》,明成化二十年(1484)《草庐吴文正公文集》本。
    吴海:《闻过斋集》,明抄本。
    乌斯道:《春草斋文集》,明崇祯二年萧基刻本。
    许有壬:《至正集》,清宣统三年石印本。
    徐明善:《芳谷集》,1920年豫章丛书本。
    谢应芳:《龟巢稿》,四部丛刊本。
    阎复:《静轩集》,四部丛刊本。
    姚燧:《牧庵集》,四部丛刊本。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本。
    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杨维桢:《东维子文集》,明正嘉刻本。
    张伯淳:《餋蒙先生文集》,明宣德七年重印元刻本
    张养浩:《张文忠公文集》,元至治四年刊本。
    朱德润:《存复斋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朱右:《白云稿》,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刊本。
    郑玉:《师山先生文集》,明嘉靖十四年(1535)郑氏家塾刻清代补修本。
    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张志远主编:《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严世芸主编:《中医学术史》,上海:上海中医学院,1989年。
    李经纬、李志东编著:《中国古代医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李良松、郭洪涛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孙文奇编著:《中国历代名医集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史阑华等编:《中国传统医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
    欧阳周:《中国元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廖育群主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医学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
    陈乐平著:《医俗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陈得芝、邱树森、丁国范等著的《元朝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元朝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良宵 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岗:《中国元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罗伊.波特主编《剑桥医学史》,张大庆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徐征等主编:《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甑志亚、傅维康主编:《中国医学史》,台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
    刘伯骥:《中国医学史》(上、下册),台北:华冈出版部,1974年。
    陈胜昆:《中国传统医学史》,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9年。
    《中国疾病史》,台北:自然科学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
    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
    (日本)石田秀美:《中国医学思想史——もぅ一の医学》,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日本)吉田荘人:《中国名医列传》,东京:中央公论社,1992年。
    (法国)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余(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
    (美国)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梁治平(校):《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4期。
    马明达:《元朝三皇庙学考》,《宋元明清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薛磊:《元代三皇祭祀考述》,《元史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3辑,2010年。
    武香兰:《元代医学教师职能特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武香兰:《元代医学管理制度研究》,《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8期;
    武香兰:《元代医学经费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武香兰:《元代太医院使群体特点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周俊兵:《元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成就》,《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第6期。
    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
    王吉民:《中国历代考医与医学之制》,《广济医报》,1920年2月1期。页168。
    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2003年第四期。
    王小军;《中国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史学月刊》,2011年第八期。
    姚大力:《元朝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2年,第6期。
    萧启庆:《近五年来海峡两岸元史研究的回顾,1992—1996年》,《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丛书,1999年。
    陈得芝:《从“九儒十丐”看元代儒士的地位》,《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孟繁清:《元代的学田》,《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李治安:《元代县官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路彩霞:《清末京津庸医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常建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高伟:《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7(4)。
    李治安:《元代冗官述论》,《宋辽金元史》,2006年,第3期。
    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
    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变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研》,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高伟《元代医家入仕现象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王育民:《元代人口考实》,《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龚纯:《元代的卫生组织和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12月4期
    王辉:《“祝由”新解》《文史》第四十四期,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9月
    黄仑(澳)王旭东:《医史与文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
    张群:《元代烧埋银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吴伟、姜荿发:《我国元代户籍分类制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任冰心:《元代庸医泛滥之历史解读》,《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9期。
    任冰心:《元代医学开设“祝由书禁科”原因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4期。
    (日本)池内功:《异民族支配与国家祭祀》,《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郝时远、罗贤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日本)水越知:《元代的祀庙祭祀与江南地域社会---三皇庙与赐额赐号》,《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识分子和科举》,《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索介然(译)中华书局,1993年。
    (日本)中国医学の历史」东洋学术出版社(1997/03)。
    (日本)「モソコル医学史」(蒙古医学史)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1/10)。
    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南京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
    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
    严季澜主编:《中医文献检索》,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年。
    王吉民、傅维康合编:《中国医史外文文献索引》,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1966年。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华书局,198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