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与立法关系是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最核心的部分。香港基本法设计的特区政治体制中行政与立法关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行政为主导,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相互配合。但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的政治实践中,行政主导非但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相反受到来自立法会的严重挑战,立法主导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香港政制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来应该强势的政府却经常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如何协调香港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维护和突出行政主导已经成为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政治课题和法律课题。香港基本法承诺最终达致普选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已于2007年12月29日作出决定,同意于2017年先行普选产生行政长官,立法会全部议员的普选随后进行。在“双普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和巩固行政主导更是一个不容回避且对香港政治发展意义重大的问题。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
     文章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行政与立法关系的一般理论,并对世界上几种典型政体中的行政与立法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第二部分,分两个阶段对香港回归之前的行政与立法关系进行历史回顾和梳理,介绍了从传统政治阶段的总督专制到过渡期随着代议制改革的推行对行政与立法关系的影响之间发生的政制嬗变。第三部分,对香港基本法设计中的行政与立法关系进行规范分析和立法原意阐释。第四部分,对香港回归后的行政与立法关系的发展进行总结,归纳了行政主导原则受到严重挑战的表现形式和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导致行政主导原则受到严重冲击的原因。比如,政制结构性矛盾导致行政长官缺乏稳定支持;基本法法理矛盾导致立法会权力不断增大;港人缺乏国家认同导致行政长官左右为难;缺乏健康的政治文化导致不能凝聚政治共识;行政失误给了反对派可乘之机;外国势力的干预使行政立法矛盾愈加复杂化。第五部分,也是本文最核心的部分,作者对协调和改善香港特区行政与立法关系,维护行政主导,实现强政励治提出建议。作者首先阐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发展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即政制发展必须要与香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相协调;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均衡参与;有利于行政主导体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接着作者从“普选行政长官,提高其认受性”、“保留功能议席,保持均衡参与”、“正视政党存在,建立执政联盟”、“落实沟通管道,加强议行协调”四个方面提出有利于巩固行政主导原则的可行途径。
     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对香港政制的发展满怀信心。相信只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改良大胆革除政制弊端,基本法确定的行政主导原则必将充分实现,行政与立法关系将逐渐迈入和谐发展的新阶段,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港人民主权利的实现作出贡献。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is the core part of all political systems.The brighte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laborated for SAR by Hong Kong Basic Law is the mutual restriction and mutual coordin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with administration as the dominant.But in the political practices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did not get a good developing platform,but received serious challenges from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n the contrary,and the legislative domination tendency was obvious day by day,especially in the key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Hong Kong.The government that should be in the powerful position actually was often in a passive and weak position.The way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and to maintain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legal subject for both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The Hong Kong Basic Law pledged that it will obtain the goal of general election ultimately,and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lso made a decision in December 29,2007,approving the advanced general election of the Chief Executive in 2017 as well as the later general election of the congressman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Given the "double general election",to manifest and consolidate the administrative domination will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This paper aims to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above issue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general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in several typical kinds of regimes in the world.The second part mainly carries on historical review and ca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before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in two stages.The third part carries on standard analysis and original legislative intention interpreta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elaborated in Hong Kong Basic Law.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legislative relations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summaries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he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ve domination after being seriously challenged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causing these serious challenges.For example,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causes the Chief Executive losing stable support;the jurisprudence contradiction of the Basic Law causes unceasingly increasing of the power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the lack of national approval for people of Hong Kong places the Chief Executive into a dilemma;the lack of health political culture causes the incapability to condense political consensus;the administrative fault provides opportunity for the opposite faction;the intervention of foreign strength make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even more complicate.The fifth part is the core of the paper,in this part,the author puts forward proposals to coordinate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in Hong Kong,to maintain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and to realize strong politics.The author firstly defines the four principles needed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which are: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must be coordin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economy and politics;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must be conducive to the balanced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social strata and circles;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must be conducive to the effective mov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system;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must be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Then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feasible ways that are advantageous to consolidate the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in four aspects:"elect the Chief Executive through general election to enhance his or her popularity to the public","keep functional seat and maintain balanced participation","envisage the existence of all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establish the governing alliance","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ridges and enhance the coordination of words and activities".
     The author is confid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Hong Kong after his research.So long as it can face up with the reality and learn from its experience unceasingly,and by its abolishment of the disadvantage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Hong Kong can fully realize the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defined by the Basic Law,and the rel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will step into a new harmonious stage,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 an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of People of Hong Kong.
引文
[1]如现任英王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第30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第25-26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第39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第87页。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第129页。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第129页。
    [1][英]洛克:《政府论》(下),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第89页。
    [2][英]洛克:《政府论》(下),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第83页。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307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315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318页。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321页。
    [5]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四卷,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年8月版。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156页。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187页。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版,第154页。
    [4][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246页。
    [5][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247页。
    [6][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37页。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264页。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254页。
    [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56页。
    [4][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56页。
    [1]沈宗灵著:《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3页。
    [2]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3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15页。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16页。
    [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3页。
    [2][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 1984年版,第45页。
    [3]“德·洛尔默(De Lolme)有一句名言常被人引用。他说,议会除了不能把男人变成女人和把女人变成男人外,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参见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117页。当然,随着英国加入欧共体(后改为欧盟),议会主权原则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4]刘玉萼、石永义编著:《西方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5页。
    [5]吴大英、沈蕴芳:《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18页。
    [7]郑楚宣、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制度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67页。
    [1]郑楚宣、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制度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69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98页。
    [3]刘玉萼、石永义编著:《西方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6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1-102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2-103页。
    [1]《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六条,1962年修正。
    [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八条。
    [3]《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九条。
    [4]《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
    [5]《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五十条。
    [6][法]戴高乐:《希望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第4页。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4页。
    [8][日]木下太郎:《九国宪法选介》,群众出版社 1981年版,第211页。
    [9][法]戴高乐:《希望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第4页。
    [10]郑楚宣、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制度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80页。
    [11]宋玉波著:《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8页。
    [1]郑楚宣、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制度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91-93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27页。
    [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1页。
    [2]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38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28页。
    [4]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第四版),第25页。
    [1]董必武:《论加强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 1986年版,第181页。
    [2]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51-52页。
    [3]姜士林:《宪法论》,见《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 1997年版,第11页;赵振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05页;董和平:《宪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215页;龙太江:《关于“议行合一”几个问题的辨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第31-35页;汪兴祖:《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文汇报》 2004年9月12日第6版;高知鸣:《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原则的比较分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第71-73页。
    [4]吴家麟:《“议行”不宜“合一”》,《中国法学》 1992年第5期;熊泽成:《对“议行合一”的再认识》,《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童之伟:《“议行合一”说不宜继续沿用》,《法学研究》 2000年第6期,第48-57页;王建民:《“议行合一'政体论解析》,《江汉论坛》 2002年第6期,第86-90页;童之伟:《法学界对“议行合一”的反思与再评价》,《江海学刊》 2003年第5期,第114-121页;周永坤:《议行合一原则应当彻底抛弃》,《法律科学》 2006年第1期,第53-61页;张星炜:《“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再认识》,《社会科学研究》 2007年第2期,第51-56页。
    [5]蔡定剑:《中国人大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82页。
    [6]周永坤:《议行合一原则应当彻底抛弃》,《法律科学》 2006年第1期,第53-61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第4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95页。
    [2]沈宗灵著:《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2页。
    [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6页。
    [2]沈宗灵著:《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2页。
    [3]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5页。
    [1]沈宗灵著:《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23-224页。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3年3月版,第154页。
    [3]法国第四共和时期,由于政局不稳,造成国内民生凋敝,民众苦不堪言;国外殖民地纷纷独立,国际地位下降。
    [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4-265页。
    [2]宋玉波著:《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0页。
    [3]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4页。
    [4]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4页。
    [1][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年12月版,第186页。
    [2][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年12月版,第358页。
    [3]宋玉波著:《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1页。
    [4]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7页。
    [1]参见《香港(一九八五年)》,第42页;《香港(一九八六年)》,第14页。
    [2]参见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1-2页。
    [1]参见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3页。
    [2]周平著:《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第1页。
    [3]Richard Hughes,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London:Andre Deutsch,1968.
    [4]G·B·Endacott,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Hong Kong 1841-1962,p.122.
    [5]正如一位香港学者所言“这种中央集权式的政制安排是基于管治上方便和要确保宗主国的意愿能够充分体现而设的。可以使到任何人只要控制到港督,就可以控制整个政府的大动脉。而港督的一切都是从英国来,那么控制力就大大确保了。如果港督是仁慈的独裁者,从现实抽象来看,管理效率就非常高。”参见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90页。
    [6]周平著:《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第4页。
    [1]参见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88、95页;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科学学会编著:《政治参与在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4年版,第16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6页。
    [3]保罗·惠廷,侯雅文,陶黎宝华主编:《香港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页。
    [4]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88页。并参见N.J.Miners,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Chapter Ⅵ.
    [1]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曾景安译,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4年版。转引自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5页。
    [2]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12页。
    [3]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26-27页。
    [4]周平著:《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第2页。
    [5]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30页。
    [1]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153页。
    [2]《香港(一九八五年)》,第33页。
    [3]参见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37页。
    [1]《我们非常关注香港的过渡时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8页。
    [2]参见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38页。
    [3]香港跟英国的其他殖民地不同,它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不存在“独立”的问题,1997年,英国应将香港“还政于中”,而非“还政于民”。对此,中英联合声明第二条已有明确约定“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4]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69页。
    [5]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72页。
    [1]深圳博物馆编:《香港,让历史告诉未来》,海天出版社 1997年版,第349页。
    [1]周平著:《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第166页。
    [2]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4页。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版。第383页。
    [4]所谓“直通车”安排,体现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第六条中:“原香港最后一届立法局的组成如符合本决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 定,其议员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愿意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并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条件者,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确认,即可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议员。”
    [1]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762页。
    [1]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84页。
    [1]邓小平:《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75页。
    [2]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0页。
    [3]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0页。
    [4]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78页。
    [5]邓小平:《要吸收国际的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67页。
    [6]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1页。
    [7]邓小平:《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72页。
    [8]邓小平:《要吸收国际的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67页。
    [1]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13页。
    [2]邓小平:《中国是信守诺言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102页。
    [3]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11页。
    [1]《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7页。
    [2]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83页。
    [3]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83页。
    [4]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84页。
    [1]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20页。
    [1]江伟文著:《香港政制与港人治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4年版,第9页。
    [1]《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5-136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829页。
    [1]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871页。
    [2]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48页。
    [1]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19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111页。
    [1]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6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112页。
    [3]但两个“负责”,含义不同,后面还有论述。
    [4]这一点在就小人蛇案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通过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寻求释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99年5月20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先生,依据基本法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八条第二项规定的职权,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协助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有关条款所遇问题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99年6月26日作出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和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的解释》充分肯定了这一作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1]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178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872页。
    [3]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49页。
    [4]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103-104页。
    [1]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6-7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21页。
    [3]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43页。
    [1]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23页。
    [2]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53页。
    [3]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104页。
    [1]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30页。
    [2]《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5页。
    [3]徐显明:《中外制度文明史上的创举——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确立的行政主导政治体制的几点认识》,《中国人大》2007年6月25日,第21页。
    [1]江海宗:《“高官问责制”有利于加强行政主导》,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00205/13/150_html
    [1]本段内容引自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http://sc.info.gov.hk/TuniS/www.gov.hk/tc/residents/
    [1]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45页。
    [2]参见香港特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二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问题》,(2004年4月)
    [3]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9/200411/04/1336.html。
    [1]刘乃强:《行政会议的实际运作模式——访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中国评论》2007年6月号,第68页。
    [2]刘乃强:《下届香港特首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12月号,第63页。
    [1]刘乃强:《新形势下的民建联》,《中国评论》2007年3月号,第62页。
    [2]斯雄:《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版,第113页。
    [1]江海宗:《从历史高度看特首补选与治港人才》,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46/200506/07/1626.html
    [2]黄江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下的行政立法关系》,肖蔚云主编:《香港基本法的成功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第57页。
    [3]江海宗:《“街头政治”加剧势必损害香港经济》,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46/200403/09/1043.html
    [4]任芸:《选贤能不选捣乱者》,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409/07/1257.html
    [1]刘乃强:《行政会议的实际运作模式——访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中国评论》2007年6月号,第66页。
    [1]王宜:《司法复核成反对派争拗利器》,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2/200610/08/2322.html。
    [2]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1,p.5-7.
    [3]张定淮、宋长青:《香港居民的国民身份认同状况及其原因分析》,张定淮主编:《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第25页。
    [4]Lau Siu-Kai.Hongkongese or Chinese:The problem of Identity on the Eve of Resump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P.5.
    [1]张定淮、宋长青:《香港居民的国民身份认同状况及其原因分析》,张定淮主编:《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第29页。
    [1][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1页。
    [2]江海宗:《监察政府施政与维护行政主导是议员双重责任》,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46/200410/14/1298.html
    [3]斯雄:《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版,第103页。
    [1]姜文:《从“谨慎低调”到“高调介入”》,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606/09/2045.html
    [2]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3]鲁南:《美国在港有重大现实利益》,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606/09/2044.html
    [4]鲁南:《美国在港有重大现实利益》,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606/09/2044.html
    [5]思成:《香港问题上的美国影子》,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6/200405/09/1107.html
    [6]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7]姜文:《从“谨慎低调”到“高调介入”》,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606/09/2045.html
    [1]姜文:《从“谨慎低调”到“高调介入”》,http://www.zjjing.com.cn/GB/channe13/18/200606/09/2045.html
    [2]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3]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4]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5]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6]思成:《香港问题上的美国影子》,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6/200405/09/1107.html
    [1]思成:《香港问题上的美国影子》,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6/200405/09/1107.html
    [2]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3]思成:《香港问题上的美国影子》,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6/200405/09/1107.html
    [4]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1]乔晓阳:《探求香港政制发展正确之路》,2004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在与香港各界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07/08选举安排的决定座谈会上的发言
    [2]孔世平:《香港不可急于普选的七大因素》,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07/04/1633.html
    [3]刘乃强:《治港思路的检讨》,《中国评论》2006年5月号。
    [4]刘乃强:《叶刘淑仪:标签化选举是香港民主健康发展的障碍》,《中国评论》2008年1月号。
    [1]江海宗:《发展民主首先要增强国家认同》,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46/200406/15/1143.html。
    [2]江海宗:《发展民主首先要增强国家认同》,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46/200406/15/1143.html。
    [3]孔世平:《香港不可急于普选的七大因素》,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07/04/1633.html。
    [4][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41页。
    [1]刘梦熊:《急进民主对香港有损无益》,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10/09/1752.html。
    [2]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10页。
    [3]孔世平:《香港不可急于普选的七大因素》,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07/04/1633.html。
    [4][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3页。
    [5]张力平:《邬维庸:普选时间表非当务之急》,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7/200608/03/2156.html。
    [1]刘梦熊:《急进民主对香港有损无益》,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10/0911752.html。
    [2]刘乃强:《普选须先有配套措施》,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7/200608/03/2157.html。
    [3][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129页。
    [4][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30页。
    [5]刘梦熊:《急进民主对香港有损无益》,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10/09/1752.html;郑岩:《在宪制轨道上推进香港民主稳步发展》,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11/02/1779.html。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220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版,第383页。
    [3]《陈方安生致行政长官的公开信》,《苹果日报》2007年8月4日。
    [4]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著:《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2月版。转引自蓝海:《从西方民主理论析“民主派”言行》,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408/09/1214.html。
    [1][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2页。
    [2][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1页。
    [3][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2页。
    [4][英l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1-152页。
    [5]《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在国际展贸中心举行的座谈会的发言。
    [1]《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立法会CB(2) 900/06-07(01)号文件。
    [2]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265页。
    [3]朱维究:《关于香港特区行政主导的反思》,庆祝廉希圣教授75华诞暨国家结构研讨会论文集。
    [1]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55、66页。
    [2]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
    [3]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
    [4]郑军:《口喊“还政于民”心中觊觎治权》,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46/200402/04/1000.html。
    [5][美]施蒂芬·迈尼克著:《民主主义与代议制——不同的选举制度及其优缺点比较分析》,杨支柱、文华译,杜刚建校,《外国法译丛》1996年第3期,第41页。
    [1]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148页。
    [2][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3页。
    [3][[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1页。
    [4]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17页。
    [5]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18页。
    [1]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40页。
    [2]凌友诗:《法理矛盾影响香港行政立法关系》,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408/09/1209.html。
    [3]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265页。
    [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5条(1)(B)规定,凡属公民,无分第二条所列之任何区别,不受无理限制,均应有权利及机会:“在真正、定期之选举中投票及被选。选举权必须普及而平等,选举应以无记名投票法行之,以保证选民意志之自由表现”。
    [2]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4页。
    [3]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页。
    [1]孔世平:《香港不可急于普选的七大因素》,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200507/04/1633.html。
    [2]《列宁选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2版,第51-54页。
    [3]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153页。
    [1]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17页。
    [2]何永康:《变相直选百害而无一利》,基督徒香港守望社著:《过渡期的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广角镜出版社 1998年版,第6-7页。
    [3]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67页。
    [4]何永康:《变相直选百害而无一利》,基督徒香港守望社著:《过渡期的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广角镜出版社 1998年版,第6页。
    [5]杜叶锡恩:《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1月版,第231页。
    [1]《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5页。
    [2]《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在国际展贸中心举行的座谈会的发言。
    [3]文满林:《从菲、泰、印、台乱象看普选》,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8/200605/11/2038.html
    [4]刘乃强:《香港特首选举的特点与意义》,《中国评论》2007年5月号,第67页。
    [5]文满林:《从菲、泰、印、台乱象看普选》,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8/200605/11/2038.html
    [6][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41页。
    [1]文满林:《从菲、泰、印、台乱象看普选》,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8/200605/11/2038.html
    [2]肖川:《香港要警惕“错用民主”》,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403/09/1047.html。
    [3]刘乃强:《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评论》2006年4月号,第69页。
    [4]刘乃强:《香港重建公民社会是当前急务》,《香港信报》2005年11月1日。
    [5][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3页。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46页。
    [2]李飞:《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26日。
    [3]文满林:《从菲、泰、印、台乱象看普选》,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8/200605/11/2038.html。
    [4]邓立光:《普选未必就是成熟的法治》,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302/19/534.html。
    [1]乔晓阳:《齐心协力迈向香港民主发展新历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在与香港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公报》2007年12月30日,A6版。
    [1]乔晓阳:《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2007年12月26日。
    [2]参见肖蔚云:《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行政机关》,《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117页。
    [3]刘乃强:《香港政改的博弈》,《中国评论》2007年8月号,第62页。
    [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1页。
    [5]《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74页。
    [1]刘乃强:《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评论》2006年4月号,第68页。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46页。
    [3]刘乃强:《香港落实行政长官普选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9月号,第58页。
    [4]刘乃强:《香港落实行政长官普选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9月号,第58页。
    [1]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267页。
    [1]刘乃强:《普选须先有配套措施》,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7/200608/03/2157.html
    [2]刘乃强:《香港落实行政长官普选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9月号,第58页。
    [3]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58页。
    [1]叶刘淑仪:《论香港的民主发展》,http://guanghui4.spaces.live.com/blog/cns!344E9CAACE4DE35D!343.entry
    [2]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57页。
    [3]Frank Welsh,A History of Hong Ko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2007.P516.
    [4]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56页。
    [5]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67页。
    [1]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21页。
    [2]杨森:《香港政制改革》,广角镜出版社 1986年8月版,第87页。
    [3]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57页。
    [4]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57页。
    [5]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64页。
    [1]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64页。
    [2]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64页。
    [3]《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7页。
    [4]《香港1984》,第9页。
    [1]邓立光:《检讨现代西方民主政治》,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00210/22/363.html
    [2]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著:《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2月版。转引自蓝海:《从西方民主理论析“民主派”言行》,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408/09/1214.html
    [1][英]M.J.C.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259页。
    [2]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143-147页。
    [3]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63页。
    [4][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0页。
    [5]《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7页。
    [1]《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第136页。
    [2]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第81页。
    [1]参见二○○五年一月五日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在立法会会议上就郑经翰议员提出动议辩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四号报告书》致辞全文。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50年6月版,第316页。
    [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16页。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版,第315页。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15页。
    [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17页。
    [4][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第319-320页。
    [5]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03页。
    [6]乔晓阳:《探求香港政制发展正确之路》,2004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在与香港各界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07/08选举安排的决定座谈会上的发言
    [1]《美英日实行三种不同类型的两院制》,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603/03/1932.html
    [2]《西方国家议会两院制的理念和设计》,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603/03/1931.html
    [3][美]Kenneths W.Thompson著:《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三联书店 1997年,第58页。
    [1]参见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03-204页。
    [2]刘乃强:《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评论》2006年4月号,第69页。
    [3]刘乃强:《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评论》2006年4月号,第69页。
    [1]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47页。
    [2]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51页。
    [3]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55页。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264页。
    [3]J.Lapalombara and M.Weiner(eds.)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p.6.
    [4]Donald Kommers,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89.转引自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394页。
    [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6]王绍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张定淮、黄国平:《香港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147页。
    [2]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第273-274页。
    [3]它的前身是于1991年10月成立的“企联”,以对付在1991年直选做大的“港同盟”。
    [1]马岳、蔡子强:《选举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经验》,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95页、110页。
    [2]张定淮、黄国平:《香港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156页。
    [1]在2007年11月的区议会议员选举中,114万选民投票选出364名区议员,建制派与民主派两大阵营的地区议席重新洗牌,建制派大胜,其中民建联一党便获得115个议席,成为最大赢家。参见陈丽君:《区议会选举与港岛区立法会补选对香港政治影响分析》,《港澳情况通报》,2007年第5期,第3页。
    [2]参见张定淮、黄国平:《香港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157-158页。
    [3]许上福:《反政客乱港大游行”发起者:从沉默到怒吼》,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9/200502/18/1453.html
    [1]水石:《梁家杰为何参选》,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70/200611/07/2376.html
    [2]保罗·惠廷、侯雅文、陶黎宝华主编:《香港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7页。
    [3]张定淮、黄国平:《香港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166页。
    [4]马岳、蔡子强:《选举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经验》,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30页。
    [1]参见香港特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二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问题》,(2004年4月)
    [2]孟庆顺:《“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第113页。
    [1]谢纬武:《港人需要一个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81200409/07/1255.html。
    [2][英]杜叶锡恩着:《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3页。
    [3][英]杜叶锡恩着:《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3页。
    [4][英]杜叶锡恩着:《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2-153页。
    [1]刘乃强:《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评论》2006年4月号,第66页。
    [2]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56页。
    [3]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9/200411/04/1336.html。
    [4]格林斯坦、波尔斯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 1996年。转引自张定淮、黄国平:《香港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165页。
    [5][英]詹宁斯著:《法与宪法》,龚祥瑞,候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176页。
    [6][美]埃尔斯特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114页。
    [1][英]詹宁斯著:《法与宪法》,龚祥瑞,候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42页。
    [2]张定淮主编:《面向2007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252页。
    [3]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第259页。
    [4]刘乃强:《香港的政党与特首选举》,《中国评论》2006年6月号,第64页。
    [1]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9/200411/04/1336.html
    [2]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190页。
    [1]参见刘乃强:《香港的政党与特首选举》,《中国评论》2006年6月号,第66页。
    [2]刘乃强:《香港的政党与特首选举》,《中国评论》2006年6月号,第66页。
    [3]刘乃强:《香港特首选举的特点与意义》,《中国评论》2007年5月号,第66页。
    [1]《曾荫权答问详细摘要》,《文汇报》2005年6月22日,A6版。
    [1]刘乃强:《要是香港出一个强人,反而不美》,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刘乃强:《新形势下的民建联》,《中国评论》2007年3月号,第69页。
    [1]陈丽君:《区议会选举与港岛区立法会补选对香港政治影响分析》,《港澳情况通报》,2007年第5期,第3页。
    [2]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56页。
    [1]公冶平:《警惕香港成为特洛伊木马——香港政改启示录(下)》,大公网,www.takungpao.com,2006年3月21日。
    [2]程介南:《对基本法政治体制的探讨》,肖蔚云主编:《香港基本法的成功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第44-45页。
    [3]刘乃强:《香港中产阶级的困境及出路》,《中国评论》2007年4月号,第60页。
    [4]《“香港全民党”宣布成立》,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3/20/content_868862.htm
    [5]《亲北京人士香港成立全民党》,http://www.chineseunb.com/bbs/printtread.php?t=24397
    [1]《胡锦涛会见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访京团》,《北京日报》2003年9月28日。
    [2]张定淮、涂春光:《香港中产阶级的现实特征及政治态度定位分析》,《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82页。
    [3]刘乃强:《新形势下的民建联》,《中国评论》2007年3月号,第60页。
    [4]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
    [1]杨森:《香港政制改革》,广角镜出版社 1986年8月版,第186-187页。
    [2]曾荫权:《美丽的港人,爱民的政府》,《文汇报》2005年6月22日,A6版。
    [3]周八骏:《管治架构因时制宜的重组》,文汇报,2005年6月14日,A26版。
    [1]学者:《共识政治走回头路》,明报,2005年6月21日,A2版。
    [2]刘乃强:《香港落实行政长官普选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9月号,第65页。
    [3]朱国斌:《中英争拗的后遗症与当前政制论争》,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1401/06/976.html
    [1]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9/200411/04/1336.html。
    [2]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19/200411/04/1336.html。
    [3]《曾荫权答问详细摘要》,《文汇报》2005年6月22日,A6版。
    [1]张定淮、黄国平:《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第53页。
    [2]刘乃强:《行政立法需要开心见诚——访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评论》2007年9月号,第75页。
    [3]刘乃强:《行政立法需要开心见诚——访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评论》2007年9月号,第75页。
    [4]刘乃强:《行政立法需要开心见诚——访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评论》2007年9月号,第75页。
    [1]刘乃强:《行政立法需要开心见诚——访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评论》2007年9月号,第76页。
    [2]刘乃强:《行政立法需要开心见诚——访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评论》2007年9月号,第76页。
    [3]邓小平:《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73页。
    [4]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著:《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2月版。转引自蓝海:《从西方民主理论析“民主派”言行》,http://www.zijing.com.cn/GB/channe13/21/200408/09/1214.html。
    [1]刘乃强:《中央在香港的介入点》,《中国评论》2006年7月号,第62页。
    [2]刘乃强:《一国两制交流合作新框架》,《中国评论》2007年4月号,第60页。
    [1]乔晓阳:《齐心协力迈向香港民主发展新历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在与香港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公报》2007年12月30日,A6版。
    [2]刘乃强:《中央在香港的介入点》,《中国评论》2006年7月号,第62页。
    [3]曾德成:《“一国两制”中的香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委员会编:《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第203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条和附件二第三条的解释》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有关问题的决定》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
    6.《行政长官选举条例》
    7.《立法会议事规则》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2.《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 1986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版。
    4.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
    5.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委员会编:《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6.廉希圣:《廉希圣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8.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9.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03年6月第四版。
    10.蔡定剑主编:《国外议会及其立法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年版。
    11.李树忠著:《国家机关组织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年版。
    12.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3.肖蔚云著:《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14.肖蔚云主编:《香港基本法的成功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15.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6.王振民著:《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一种法治结构的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17.沈宗灵著:《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8.董和平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19.李昌道,龚晓航著《基本法透视》,中华书局 1990年版。
    20.司徒华,李柱铭:《对基本法的基本看法》,1988年版。
    21.黄学海著:《香港前途与基本法》,国际事务书院 1985年版。
    2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西方议会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23.刘玉萼、石永义编著:《西方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4.吴大英、沈蕴芳:《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25.郑楚宣、刘绍春:《当代中西政治制度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6.宋玉波著:《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7.赵振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8.《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
    29.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30.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7年版。
    31.周平著:《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32.保罗·惠廷,侯雅文,陶黎宝华主编:《香港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3.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曾景安译,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4年版。
    34.李昌道著:《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35.许家屯:《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香港联合报有限公司 1993年版。
    36.深圳博物馆编:《香港,让历史告诉未来》,海天出版社 1997年版。
    37.江伟文著:《香港政制与港人治港》,广角镜出版社 1984年版。
    38.张定淮主编:《面向二○○七年的香港政治发展》,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
    39.张定淮:《1997—2005:香港管治问题研究》,大公报出版社 2005版。
    40.斯雄:《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版。
    41.刘青峰、关小春编:《转化中的香港:身份与秩序的再寻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2.林尚立:《选举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3年版。
    43.王玉明著:《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4.基督徒香港守望社著:《过渡期的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广角镜出版社1998年版。
    4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46.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 2004年年版。
    47.马岳、蔡子强:《选举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经验》,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8.史卫民、雷兢璇:《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9.傅金铎,张先义:《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华文出版社 2001年版。
    50.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组织编写《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年版。
    51.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52.俞邃主编《外国政党概要》,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53.周淑真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54.张立平:《外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5.王长江,姜跃等著:《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6.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7.赵晓呼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8.沈远新:《国外执政党代表机制研究》,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3年版。
    59.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2004年版。
    60.王云五主编《美国国会与政党》,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61.徐锋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2.石仑山,马晓燕著《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版。
    63.吴辉著《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东南亚经验的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版。
    64.郑允海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65.刘启云,朱艳圣编著《英国议会》,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2版。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修订第2版。
    4.[英]洛克:《政府论》(下),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四卷,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年8月版。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6月版。
    9.[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 1984年版。
    10.[法]戴高乐:《希望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
    11.[日]木下太郎:《九国宪法选介》,群众出版社 1981年版。
    12.[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年12月版。
    13.[英]诺曼·J·迈因纳斯:《香港的政府与政治》,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6年版。
    14.[英]杜叶锡恩著:《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15.[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16.[美]施蒂芬·迈尼克著:《民主主义与代议制——不同的选举制度及其优缺点比较分析》,杨支柱、文华译,杜刚建校,《外国法译丛》1996年第3期。
    17.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18.[英]M.J.C.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19.[美]Kenneths W.Thompson著:《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0.格林斯坦、波尔斯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 1996年。
    21.[英]詹宁斯著:《法与宪法》,龚祥瑞,候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2.[美]埃尔斯特等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佳日思:《香港新宪政秩序——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与基本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翻印,2007年8月。
    1.刘乃强:《治港思路的检讨》,《中国评论》2006年5月号。
    2.刘乃强:《行政会议的实际运作模式——访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中国评论》2007年6月号。
    3.刘乃强:《下届香港特首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12月号。
    4.刘乃强:《新形势下的民建联》,《中国评论》2007年3月号。
    5.刘乃强:《行政立法需要开心见诚——访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评论》2007年9月号。
    6.刘乃强:《行政会议的实际运作模式——访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中国评论》2007年6月号。
    7.刘乃强:《香港政治问题的关键》,《中国评论》2007年11月号。
    8.刘乃强:《叶刘淑仪:标签化选举是香港民主健康发展的障碍》,《中国评论》2008年1月号。
    9.刘乃强:《香港特首选举的特点与意义》,《中国评论》2007年5月号。
    10.刘乃强:《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评论》2006年4月号。
    11.刘乃强:《香港的政党与特首选举》,《中国评论》2006年6月号。
    12.刘乃强:《香港中产阶级的困境及出路》,《中国评论》2007年4月号。
    13.刘乃强:《香港落实行政长官普选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评论》2006年9月号。
    14.刘乃强:《香港政改的博弈》,《中国评论》2007年8月号。
    15.文满林:《从菲、泰、印、台乱象看普选》,《紫荆》2006年第5期。
    16.江海宗:《“高官问责制”有利于加强行政主导》,《紫荆》2002年第5期。
    17.张力平:《范徐丽泰:“港人治港”并不排除政党治港》,《紫荆》2004年第11期。
    18.江海宗:《从历史高度看特首补选与治港人才》《紫荆》2005年第6期。
    19.江海宗:《“街头政治”加剧势必损害香港经济》,《紫荆》2004年第3期。
    20.任芸:《选贤能不选捣乱者》,《紫荆》2004年第9期。
    21.凌友诗:《法理矛盾影响香港行政立法关系》,《紫荆》2004年第8期。
    22.王宜:《司法复核成反对派争拗利器》,《紫荆》2006年第10期。
    23.颖上:《回归以来香港重要选举的特征分析》,《紫荆》2005年第7期。
    24.江海宗:《监察政府施政与维护行政主导是议员双重责任》,《紫荆》2004年第10期。
    25.姜文:《从“谨慎低调”到“高调介入”》,《紫荆》2006年第6期。
    26.鲁南:《美国在港有重大现实利益》,《紫荆》2006年第6期。
    27.思成:《香港问题上的美国影子》,《紫荆》2004年第5期。
    28.思成:《美国对港政策新动向》,《紫荆》2006年第6期。
    29.思成:《美、英在香港问题上用心深重》,《紫荆》2004年第10期。
    30.春申:《美影响对港政策的圈子已形成》,《紫荆》2006年第6期。
    31.江海宗:《停止干预香港事务符合美国利益》,《紫荆》2006年第6期。
    32.江海宗:《英政府对港施加普选压力》,《紫荆》2006年第9期。
    33.吴酩:《戏说香港的“贾桂情结”》,《紫荆》2004年第4期。
    34.邬维庸:《政制发展须按香港实际情况进行》,《紫荆》2004年第3期。
    35.孔世平:《香港不可急于普选的七大因素》,《紫荆》2005年第7期。
    36.江海宗:《发展民主首先要增强国家认同》,《紫荆》2004年第6期。
    37.时伍熙:《“民主派”实为“乱港派”》,《紫荆》2004年第2期。
    38.金戈:《警惕香港滋生破坏性力量》,《紫荆》2004年第2期。
    39.刘梦熊:《急进民主对香港有损无益》,《紫荆》2005年第10期。
    40.张力平:《邬维庸:普选时间表非当务之急》,《紫荆》2006年第8期。
    41.刘乃强:《普选须先有配套措施》,《紫荆》2006年第8期。
    42.郑岩:《在宪制轨道上推进香港民主稳步发展》,《紫荆》2005年第11期。
    43.蓝海:《从西方民主理论析“民主派”言行》,《紫荆》2004年第8期。
    44.郑军:《口喊“还政于民”心中觊觎治权》,《紫荆》2004年第2期。
    45.江海宗:《政制发展与香港资本主义繁荣》,《紫荆》2004年第5期。
    46.文满林:《从菲、泰、印、台乱象看普选》,《紫荆》2006年第5期。
    47.肖川:《香港要警惕“错用民主”》,《紫荆》2004年第3期。
    48.邓立光:《普选未必就是成熟的法治》,《紫荆》2003年第2期。
    49.邓立光:《检讨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紫荆》2002年第10期。
    50.《美英日实行三种不同类型的两院制》,《紫荆》2006年第3期。
    51.《西方国家议会两院制的理念和设计》,《紫荆》2006年第3期
    52.许上福:《反政客乱港大游行”发起者:从沉默到怒吼》,《紫荆》2005年第2期。
    53.水石:《梁家杰为何参选》,《紫荆》2006年第11期。
    54.谢纬武:《港人需要一个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紫荆》2004年第9期。
    1.山平:《香港政制路在何方》,《世界知识》2006年第2期。
    2.龙太江:《关于“议行合一”几个问题的辨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高知鸣:《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原则的比较分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王绍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吴家麟:《“议行”不宜“合一”》,《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6.熊泽成:《对“议行合一”的再认识》,《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7.童之伟:《“议行合一”说不宜继续沿用》,《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8.王建民:《“议行合一”政体论解析》,《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
    9.童之伟:《法学界对“议行合一”的反思与再评价》,《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10.周永坤:《议行合一原则应当彻底抛弃》,《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11.张星炜:《“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再认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2.林峰:《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法学家》2007年第3期。
    13.王英津:《论现代西方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与平衡模式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4.杨建平:《论香港实行行政主导的必然性》,《中国行政管理港澳台之窗》2007年第10期。
    15.王燕:《论香港回归以来中国内地关于香港问题的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7年第4期。
    16.许崇德,王振民:《由“议会主导”到“行政主导”评当代宪法发展的一个趋势》,《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7.左亦鲁:《试论香港循序渐进的民主进程》,《新视野》2007年第5期。
    18.马进宝、朱孔武:《<基本法>框架下的香港政党制度》,《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19.周建华:《“九七”前后香港政党政治发展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马进宝、朱孔武:《“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政党制度》,《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1.周平:《香港的政党与政党政治》,《思想战线》2006年第6期。
    22.范前锋:《香港政党的特点及其政治影响力浅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3.陈丽君:《香港政党现状与前景探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 期。
    24.孙晓晖:《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现状及其政治影响》,《桂海论丛》2007年第6期。
    25.龚红月、文郁:《香港政治团体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特区与港澳经济月刊》1997年7月期。
    26.关志刚:《行政长官及其权力运作——香港政制系列研究之一》,《深圳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7.金心:《从行政局到行政会议——香港政制系列研究之二》,《深圳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8.陈丽君:《区议会选举与港岛区立法会补选对香港政治影响分析》,《港澳情况通报》,2007年第5期。
    1.汪兴祖:《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文汇报》2004年9月12日。
    2.王家英:《你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明报》2002年7月25日。
    3.《陈方安生致行政长官的公开信》,《苹果日报》2007年8月4日。
    4.刘乃强:《香港重建公民社会是当前急务》,《香港信报》2005年11月1日。
    5.乔晓阳:《齐心协力迈向香港民主发展新历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在与香港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公报》2007年12月30日。
    6.《曾荫权答问详细摘要》,《文汇报》2005年6月22日。
    1.Richard Hughes,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London:Andre Deutsch,1968.
    2.J.Lapalombara and M.Weiner(eds.)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3.Larry Alexander:Constitutional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copy edition).
    4.Laurence H.Tribe: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Mineola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Press,Inc.1988.
    5.Priscilla Leung Mei-fun:The Hong Kong Basic Law:Hybrid of Common Law and Chinese Law,LexisNexis,2006.
    6.Yash Ghai:Hong Kong's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The Resump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 and the Basic Law,Second Edition,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