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刑事立案监督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权由法律授予检察机关行使。刑事立案监督进一步延伸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使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的监督工作正式纳入法制轨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侦查机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的危险。同时,刑事立案监督权也为被害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程序性救济权利,扩大了其权利保护空间。虽然如此,基于我国检察权自身的复杂特点,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性质、权力定位与正当性论证等问题一直缺乏深入探讨。检察机关虽然初步形成了以刑事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初查权、审查起诉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权力监督体系,但它们是如何彼此交融又如何独立行使并未完全理清。从当前立法看,刑事立案监督权的规定属于“原则性”权力,欠缺程序保障,使之在实践中经常被“架空”。由于刑事立案监督直接指向公安机关存在不适当的立案行为或者有“违法”嫌疑,很容易造成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相互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更加紧张,致使公安机关存在规避刑事立案监督的情况。
     在我国宪法中,检察机关被界定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本文以此为立论背景,针对上述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试图对刑事立案监督权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立法中刑事立案监督的规定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冲突,以解决刑事立案监督“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个基础性的命题。本文试图回答,作为检察权衍生出的新兴权力,刑事立案监督与相关权力是如何区别、冲突,又是如何水乳交融一体的,并关注域外检察制度所能为我们改进刑事立案监督带来的借鉴。本文还认真分析了刑事立案监督权的理论来源、法律价值和实践依据,对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前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本文的落脚点,对如何完善现有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科学配置刑事立案监督机构,增进与行政执法机关的有效衔接,加强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的重点监督等问题进行论述。总体上,本文力图呈现出刑事立案监督“现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运行”的真实图景,以期为刑法正确用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贡献自己的力量。
     具体而言,本文由“引言”、“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权力定位”、“国外检警关系与刑事立案监督研究”、“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正当性论证”、“刑事立案监督权的运行现状考察”、“刑事立案监督权制度的完善构想”以及“结语”七个部分构成。在导言里,对刑事立案监督中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状况进行了简短的交代,使我们对刑事立案监督的理论和实践有一种比较直观的认识。
     第一章介绍了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权力定位。从刑事立案监督应该是什么的角度出发,重新界定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概念,介绍了刑事立案监督法律关系以及这种法律关系的主要特点,并续接围绕刑事立案监督与相关司法权的关系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刑事立案与刑事立案监督的关系,由此问题也引申出刑事立案监督范围的界定问题;其次,研究了刑事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相互关系的理论,区分了两种程序的异同与混合;再其次,介绍了刑事立案监督与审查起诉的关系;最后,对刑事立案监督与立案前初查权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二章以国外检警关系与刑事立案监督研究为背景,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刑事立案监督进行了研究。主要围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及俄罗斯检察制度中检察机关和警察的关系,介绍了不同国家中“检警关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理论上“检警一体化”、“检警分离式”和“检警混合式”的检警关系模式,提出了这些检警关系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案监督权制度的一些启示。
     第三章对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创设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对这种权力提供正当性论证。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权这样一种很多国家都未创设的权力,尤其需要进行正当性论证。本章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权力来源,也即刑事立案监督的理论依据;其次,介绍了刑事立案监督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最后,介绍了刑事立案监督的社会实践基础。
     第四章从实证的角度对刑事立案监督权的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结合统计资料,介绍了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的总体情况,不同地域检察机关开展刑事立案监督的各自特点。同时,指出了刑事立案监督的困难与问题,并对造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第五章主要从制度建设出发对现行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提出对策。首先,从法治的角度讨论了刑事立案监督必须法定化的几个核心问题;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了现行刑事立案监督制度设置的不合理性,以保障知情权入手,解决了刑事立案监督权的内部构造;再其次,从“行刑衔接”的角度研究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如何衔接,以及检察机关如何通过监督来促进“行刑衔接”中的刑事立案监督问题;最后,从证据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如何提高刑事立案监督质量,促进公正司法的问题。
     结语部分对本文中刑事立案监督的内容进行了简短的总结,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领域。
The power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s an important legal supervision power, was granted to the procurator organs in 1997 whe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was revised. This gives further extension to the scope of supervision by the procurator organs, formally puts it into the track of legality the work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the procurator organ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duce the danger of failing to place criminal cases on file and investigate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substituting criminal punishments with fines by investigatory organs. Meanwhile,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f criminal cases filing provides victims a new procedural right to relief and expands the protection space of their rights.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complic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urator powers of our country, deep study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f criminal cases filing, the power boundary and legitimacy discussing is still lacking. Although the procurator organs have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powers, the main content of which includes the power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supervision, the power of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the power of examining criminal cases before prosecu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nd independent exercise of each powers have not been fully clarified. According to current laws, the power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is some kind of "in principle" power and lacks procedural safeguards, making it impracticable in practice, and the lack of procedural safeguard mechanism of power is a common problem prevalent in our nation’s legislation. As the power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is exercised over inappropriate behavior in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or illegalities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t is likely to str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curator organs and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which means to divide their functions, each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its own work, and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and check each other, leading to the elusion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Based on Constitution of our country, the procurator organs are defined as the professional organs for legal supervision.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preceding provision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s for the actual problems above reference, tak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to consideration, conduct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f criminal cases filing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provisions in law on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judicial practice, aiming at solv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that what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should be’. The article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how the power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s a new power drives from the procurator power, differs from, conflicts and also blend with relevant powers, and concerns that the foreign procurator systems brings th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upervision of criminal cases filing in our country. Besides, the article takes seriously to analyze the theories origin, legal value and practice basis of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f criminal cases filing, gives a discussion about its legitimacy,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according to current operating situation. In the end, the article’s main underlying objective is to discuss, how to consummate the current systems of supervision over criminal cases filing, assign the organs scientifical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law-enforcement agencies, and strengthen the major supervision about criminal case filing from investigatory organs and so on. Overall, the paper seeks to explain“Now what is, what should be, how to run”about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then make its own contribution to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in“punishing crimes, and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contains 7 parts, namely "introduction",“the relation of foreign police and procurator, and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of criminal cases filing”,“legitimacy demonstration of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and“conclusion”.
     In Introduction, a brief explanation is given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giving us intuitionist cognition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ChapterⅠintroduces the power boundary of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It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should be,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introduces the legal relations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legal relations, then continue t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relevant judicial power.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relation between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supervision of it, thus giving rise to the issue of defining the boundary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second, it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terrelation between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investigation supervision and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mixtures of the two procedures; third, it introduc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examination of criminal cases before prosecution; finally, it conduc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the power of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before placing a case on file.
     ChapterⅡcomparatively studies th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n the foreign prosecutor- police relationship and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curator organs and the police in the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and in Russia’s procurator system, it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the Prosecutor- Police relationship”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y analyzing the theories of“integration”,“un-correlation”and“hybrid”models of the“the Prosecutor- Police relationship”, points out the revelations acquired from the different models in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of our countries.
     ChapterⅢmainly discusses the jurisprudential basis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ower is set up, it needs to supply the jurisprudential basis. As for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that most countries have not set up, we must especially demonstrate its legitimacy.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3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in theory, the resource of power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name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respectively the substantial value and procedural value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the last part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basis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analyzing cases.
     ChapterⅣ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analyzing the statistic materials, it introduc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handling the cases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the procurator organs and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xercising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by the procurator organs in various regions.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exercising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conduc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bout the cause of thi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ChapterⅤ, proceed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current system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Firs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ule of law, discusses some core issues of the view that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must be legally prescribed; second, it studies, from the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unreason ability of the setting of the current system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for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 to know, resolv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upervision power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dministrative-criminal link”, studies how to link th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with criminal justice and how can the procurator organs, through supervision, propel the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in“administrative-criminal link”cases; finally, procee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idence, studies the issue of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promote impartial justice.
     The conclusion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content in this paper of supervision over fi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points out the defects and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field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引文
①上述几种观点来源主要参见如下著作。周士敏:《论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定位》,载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五十年》,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92页;郝银钟:《检察权质疑》,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75页;转引自林玉雄:《谈检察官之双重定位》,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42卷第6期;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5页;法务省刑事局编:《日本检察讲义》,杨磊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林玉雄:《检察官论》,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5页;吴峤滨:《论检察权的性质及其优化配置》,载《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41页;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载《法学》2002年第2期,第14页;姚忠仁、唐德才、郭颖:《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法律监督权能之完善》,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10期,第66页;谭世贵:《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参见韩索华、吴锋:《法律监督——检察权性质的应然性探讨》,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第103—106页。
    ①李永红、李庭华:《刑事立案检察监督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1999年第11期,第40页。
    ②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212页。
    ①转引自刘根菊:《关于刑事立案监督之研讨》,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6期,第141页。
    ②程荣斌:《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③陈志红:《浅谈刑事立案监督的不足与完善》,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9期,第50页。
    ④张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⑤伦朝平等著:《刑事诉讼监督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⑥向泽选著:《法律监督原理》,群众出版社200年版,第138页。
    ①王杰、严宇翔:《刑事立案监督的现状与制度完善》,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5期,第122页。
    ②黄宇宇:《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3期,第48页;梁国庆:《中国检察业务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③莫德勤、刘选:《刑事立案监督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101页。
    ④张智辉、杨诚主编:《检察官作用与准则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序言第3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3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著,苏力、沈叔平译:《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1页。
    ②[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81—582页。
    ①[英]尼尔·麦考密克著,姜峰译:《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修订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②参见谢诚:《浅谈刑事立案的几个问题》,载《公安学刊》2005年第6期,第56页。
    ①转引自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3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6页。
    ②伦朝平等著:《刑事诉讼监督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郭勤、施昌虬:《对刑事立案和撤案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公安学刊》2003年第6期,第46页。
    ③参见[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①刘根菊:《刑事立案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③参见成序、罗波、崔存军:《法治视野下的刑事案件立案程序》,载《政法学刊》2006年第3期,第93页。
    ①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修订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蔡杰:《关于侦查监督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第88、89、91页。
    ①周腾:《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初探》,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0页。
    ①左卫民、赵开年:《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种基于实证的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147页。
    ②参见《北京检察年鉴》,2007年卷和2008年卷。
    ①龙宗智著:《检察制度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②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①吴立强:《审查起诉中发现遗漏罪行可否不经立案侦查直接提起公诉》,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2期,第102页。
    ①吴立强:《审查起诉中发现遗漏罪行可否不经立案侦查直接提起公诉》,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2期,第103页。
    ①慕平:《检察改革的新探索》,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
    ②温洁麟:《论我国检察机关初查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载《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36页。
    ③李效安:《应明确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内部监督制约职能》,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1期。
    ④《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①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查证据等。”这一规定突破了《刑事诉讼法》关于在立案后才能采取侦查措施的规定。于是,初查活动中的调查措施和方法具有侦查性质,故有学者将初查归属于侦查工作的范畴。参见顾敏华:《论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初查的法律地位,》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6期。
    ②伦朝平:《刑事诉讼监督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参见刘方著:《检察制度史纲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樊崇义、吴宏耀、种松志主编:《域外检察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9条和第40条。
    ①参见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282页。
    ②参见[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中的检察机关》,载皮特·J.P.泰克编著,吕清、马鹏飞译:《欧盟成员国检察机关的任务和权力》,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③参见许玉秀:《主观和客观之间》,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92页以下。
    ①参见[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31页。
    ①Michael,Das Arbeitsgebiet des Staatsanwalts,S.423f.转引自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②参见[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③参见[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④参见Stffen,Analyse polizeilicher Ermittlungstaetigkeit aus der Sicht des spaeteren trafverfahrens, 1976; Blankenburg-Sessar-Steffen ,Die Staatsanwaltschaft im Prozess strafrechtlicher Sozialkontrolle,1978,pp.86-96.
    ②Thomas Weigend, Prosecution:’comparative qspects’,in Joshua Dressler,Editor in Chief,Encyclopedia of Crime &Justice,Second Edition,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2.p.2336.
    ③甄贞等著:《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67页。
    ④[日]法务省刑事局编,杨磊、张仁等译:《日本检察讲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①[日]法务省刑事局编,杨磊、张仁等译:《日本检察讲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①参见[日]法务省刑事局编,杨磊、张仁等译:《日本检察讲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②刘立宪、谢鹏程:《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④Andrew Sanders,An Independent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Criminal Law Review,1986,Jan,15-28.
    ①Andrew Ashworth,The“Public Interest”Element in Prosecutions, Criminal Law Review,1987,Sep,594-607.
    ①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②何家弘:《美国的检察机关》,载《检察日报》,2001年7月31日。
    ③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4页。
    ③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352页。
    ②参见[美]琼·雅各比著,周叶谦等译:《美国检察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甄贞等著:《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页。
    ①参见[美]琼·雅各比著,周叶谦等译:《美国检察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②参见刘向文:《论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的历史发展》,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6期,第19页。
    ①樊崇义、吴宏耀、种松志主编:《域外检察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②参见[前苏联]C.诺维科夫著,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译:《苏联检察系统》,群众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①转引自李昕:《俄罗斯民事检察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15页。
    ②樊崇义、吴宏耀、种松志主编:《域外检察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①参见[俄罗斯]古岑科主编,黄道秀等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孙谦:《中国的检察改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①参见[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参见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29页。
    ①李哲宇:《日本的检察制度与侦查结构》,第61页。
    ②参见劳伦斯·M·弗里德曼著,李琼英、林欣译:《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①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政法卷·检察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参见谢鹏程:《法律监督概念应当专门化》,载《法制日报》2004年7月15日第9版。
    ②参见韩索华、吴锋:《法律监督——检察权性质的应然性探讨》,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第104页。
    ④刘金国著:《权力腐败的法律制约》,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5页。
    ①参见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②甄贞等著:《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③陆而启:《论政治文明与检察监督——从观念、制度和运作三维层面的视角》,载张智辉、谢鹏程主编:《中国检察·现代执法理念与检察业务改革》(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谢小剑:《制约模式与配合模式:立案监督的模式转换》,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5期。
    ②参见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④参见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著,郑戈译:《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理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⑤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399页。
    ①参见杨浩:《论刑事立案监督》,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②唐淑真:《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厦门大学2009级硕士论文,第3页。
    ③张有成、李戬:《刑事立案监督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第87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2002年11月8日。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③柴发邦著:《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①[英]肯尼思·麦克利什著,查常平等译:《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中)》,新华出版社2004版,第689页。
    ②[德]乔治·恩德勒等著,王淼洋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325页。
    ③[瑞士]托马斯·弗莱纳著,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④转引自唐淑珍:《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8页。
    ⑥季卫东著:《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①[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张令杰:《程序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第32—33页。
    ③Chief Justic Winslow ,in Hack V. state,141 wis.346,352.
    ④汤唯、孙季萍著:《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①邹明理:《侦查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①参见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参见戴娟:《论刑事自诉案件刑事立案监督》,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20页。
    ①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1998年至2010年工作报告。
    ②数据来源,北京检察年鉴(2006),第15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7页。
    ①蔡杰:《关于侦查监督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第94页。
    ①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参见2007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
    ①雷珺:《云南省刑事立案监督问题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35页。
    ①杨振江:《强化前沿意见深入开展立案监督》,检察日报2001年3月5日。
    ①《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53页。
    ③对于监督权力的法定化问题,很多学者都有撰文指出,只是有的从问题入手,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中缺乏上述权力,导致刑事立案监督不力。参见:邹春、穆凯锋:《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及完善》,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卢庆春、丁振东:《浅谈立案监督后公安机关消极侦查的应对措施》,载《检察实践》2004年第5期;王学成:《刑事立案监督:现状、致因与出路——从广东省检察机关的实践入手》,载《政法学刊》2008年第4期。
    ②对于检察权的构成要素中,也有学者认为检察权的构成要素分为四种,调查权——发现违法的权力;追诉权——对严重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力;建议权——提出意见、督促纠正违法的权力和法律话语权。也有学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立案监督权应当包含对立案活动的知情权、涉嫌违法不立案的质询权和对违法不立案的纠正权三个基本部分。参见陈志红:《浅谈刑事立案监督的不足与完善》,《人民检察》2000年第9期,第50页。
    ①参见杜力夫著:《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②王成:《立案监督立法尚需完善》,《法制日报》2001年8月4日第2版。
    ①张智辉著:《检察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②参见种松志:《检警关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169页。
    ①虽然没有学者直接对这种单一的监督方式提出批评,但都普遍反映出这种方式的不足,都论述了要扩大检察机关参与刑事立案的要求。参见黄宇宇:《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3期;庄志伟:《论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载《公安学刊》2009年第5期;李姌、孙景山:《完善立案监督制度的几点思考》,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4期;胡立新、何志刚:《论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的监督》,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0期。
    ①E·Adamson Hoebel, an thropology: the Study of Man(3ded.),(McGraw-Hill,1996),p.440.
    ①唐淑珍:《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
    ②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奚继军、杜邈:《诉讼监督组工作机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以二分院公诉一处为样本》,载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内部刊物《检察时空》2011年第2期,第39页。
    ②参见陈义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7期,第7页。
    ③参见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65页。
    ①参见田力普主编:《知识产权年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238页。
    ②戴维·米勒著,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地方政府”词条。
    ①杨解君、周佑勇:《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相异和衔接关系分析》,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第34页。
    ②参见陈宝富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检察监督的必要性》,载《法学》2008年9期。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1条。
    ①郭军溪:《如何完善质监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载《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年3期,第30页。
    ①徐继敏:《行政证据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3页。
    ②刘远、王大海:《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①参见张道许:《非法行医案件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2期,第94页。
    ①参见《北京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试行)》,第32条。
    ①王金国:《关于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的立法建议》,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7期,第7页。
    ②参见刘珊珊:《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第84页。
    ①详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第4条,2004年3月18日。
    ②参见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9页。
    ①杜世相著:《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②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①参见龙宗智著:《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参见田平安:《鉴定结论论》,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第26页。
    ②王美丽:《也谈司法鉴定的法律完善》,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52页。
    ②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9页。
    ③参见高一飞、陈海平:《我国侦查权多重制约体系的重构》,载《公安研究》2007年第2期,第51页。
    ①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参见陈岚:《我国检警关系的反思与重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第111页。
    ③参见张智辉著:《检察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133页。
    ①参见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第10页。
    ②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1]樊崇义、吴宏耀、种松志主编:《域外检察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杨蓉、高峻、刘佑生、姚蒙:《国际司法对话:法国司法制度和检法及检警关系》,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1期。
    [4]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刘根菊:《刑事立案监督之研讨》,载《政法论丛》1993年第6期。
    [7]冯春明、杜纪晓、谢浩然:《侦查监督的核心内容是程序监督》,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22日。
    [8]张建伟:《论检察机关批捕权的完善》,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7期。
    [9]晏向华:《批捕权行使问题探析》,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0期。
    [10]谢雁湖:《构筑以检察批捕权为主导的司法审查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6期。
    [11]马贵翔:《侦检关系的本质及其改革》,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8期。
    [12]谷祖颖:《立案监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0期。
    [13]邢娜:《对刑事立案监督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前沿》2000年第5期。
    [14]张有成、李戬:《刑事立案监督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版第6期。
    [15]王学成:《论侦查监督》,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16]李虎恒:《侦查监督概念论析与构建》,载《犯罪研究》2005年版。
    [17]欧阳俊:《中国司法理论与实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马虎银、王安正、郑晓兰主编:《刑事检察理论与实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石少侠:《检察权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0]朱孝清:《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21]王桂五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22]李武康、倪冬梅:自侦案件立案监督之我见,载《检察实践》2001年第3期。
    [23]叶惠英、朱华:《试论强化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载《法学评论》1994年第4期。
    [24]周国均:《侦查程序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01页。
    [25]成序、罗波、崔存军:《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案件立案程序》,载《政法学刊》2006年第3期。
    [26]党晓军:《刑事立案监督若干问题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27]梁翠荣:《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8]周洪波、单民:《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
    [29]孙谦主编:《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1]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32]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何家弘主编:《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5]刘方著:《检察制度史纲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6]宋英辉、张建港:《刑事程序中检、警关系模式之探讨》,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2期。
    [37]张安平:《侦查监督:重在效果——关于侦查监督工作的访谈》,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
    [38]甄贞等著:《法律监督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9]伦朝平等著:《刑事诉讼监督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孙笑侠、冯建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41]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2]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43]王敏远:《论我国检察机关对刑事司法的监督》,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44]叶晓龙:《论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
    [45]苏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洪浩:《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孙谦:《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8]程荣斌著:《检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9]杜力夫著:《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向泽选著:《法律监督原理》,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51]亨金、罗森塔尔主编,郑戈、赵晓力等译:《宪政与权利: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三联书店1996年版。
    [52]孙谦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79—198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53]甄贞等著:《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4]陈瑞华:《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载《政法论坛》1999年版第5期。
    [55] [美]伟恩·R·拉费弗著,卞建林等译:《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 [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8]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59] [日]平野龙一:《刑事诉讼法概要》,有斐阁昭和43年,第30页。
    [60]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著,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 [德]克劳斯·罗科信著,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2]陈业宏、唐鸣著:《中外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
    [63]周国均著:《侦查程序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64]孙谦主编:《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卞建林、刘玫著:《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周其华著:《中国检察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67]李蓉著:《刑事诉讼分权制衡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8]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69]邓思清:《论我国刑事监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0]慕平主编:《检察改革的新探索》,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1]许海峰主编:《检察工作与和谐社会》,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2]许海峰、慕平主编:《法律监督——实践者的理性思考》,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3]金波主编:《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74]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问题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张智辉、谢鹏程主编:《中国检察——刑事政策与证据规则》(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7]朱孝清:《检察机关侦查业务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78]汤唯、孙季萍著:《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左卫民主编:《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0]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89—199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81]谢鹏程:《论检察权的结构》,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82]张穹主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3]左卫民、赵开年:《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84]凌辉、栗树林、金良超编著:《李六如与六十年的变迁》,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85]陈卫东、张弢:《检察监督职能论》,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86]谢佑平著:《刑事诉讼模式与精神》,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7]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8]钟海让著:《法律监督论》,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89]曾宪义主编:《检察制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90]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1] [美]琼·雅各比著,周叶谦等译:《美国检察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92] [日]川岛武宜著,王志安等译:《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3] [英]李约翰.J.爱德华兹著,陈中天等译:《英国总检察长——政治与公共权力的代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94] [日]法务省刑事局编,杨磊译:《日本检察讲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95] [日]伊藤荣树著,徐益初等译:《日本检察厅法逐条解释》,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96]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7] [俄]高尔谢宁著,陈汉章译:《苏联的检察制度》,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编,新华书店1949年10月版。
    [98]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99]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江伟、徐继军:《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01]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2]林玉雄:《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孙谦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99—200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04]莫勤德、刘选:《刑事立案监督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
    [105]王成:《立案监督立法尚需完善》,载《法制日报》,2001年8月4日。
    [106]张子强:《立案监督问题与对策讨论》,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6期。
    [107]宋世杰等主编:《比较刑事诉讼法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杨振江:《强化侦查监督服务构建和谐社会》,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期。
    [109]杨振江:《强化侦查监督提高办案质量》,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期。
    [110]常智余:《论检察机关正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1]张建升:《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着力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全国检察长会议综述》,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期。
    [112]王洪宇:《论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机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113]陈国庆、石献智:《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要求与制度完善》,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4期。
    [114]黄中强、荣剑:《当前刑事侦查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载《检察实践》2004年第2期。
    [115]瞿丰:《侦查监督探析》,载《犯罪研究》。
    [116]肖建国:《应建立公安机关刑事立案记录报检察机关备案制度》,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24期。
    [117]谢向阳、许智军:《浅谈立案监督的法律完善》,载《人大建设》2001年第7期。
    [118]彭安岩:《试论刑事立案备案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消费导刊》2007年第9期。
    [119]潘康仁:《刑事侦察工作可统由公安机关负责》,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6期。
    [120]元明、陶健旺:《逮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1期。
    [121]王志刚、徐伟:《刑事立案监督障碍分析》,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7期。
    [122]蒋毅:《完善刑事立案监督之思考——以增设立案监督权限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8(上)期。
    [123]陶建旺、元明: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立法构想》,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3期。
    [124]梁艳芳:《刑事撤案检察监督刍议》,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25]高一飞、陈海平:《我国侦查权多重制约体系的重构》,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6]晏向华:《撤案程度亟待完善》,载《人民检察》1994年第1期。
    [127]谢进杰:《撤销案件制度研究》,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28]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29]吴四江:《我国侦检关系探索》,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130]陈汉华:《应加强对撤案工作的监督》,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2期。
    [131]薛培:《职务犯罪撤销案件的实证研究——以某副省级城市检察机关2004-2006年职务犯罪撤销案件为视点》,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期。
    [132]周其华:《检察机关不应行使撤销刑事案件建议权》,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7期。
    [1] Ian Dennis, Prosecution Appeals and Retrial for Serious Offences,Criminal Law Review。2004. August.pp.619-638.
    [2] Frank Schmalleger & Robert Gustapson, The Social Basis of Criminal Justice: Ethical Issues for 80’s, 1981, p. 144.
    [3] Albert Alschuler, The Prosecutor’s Role in Plea Bargain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968, p. 50-112.
    [4] George P. Fletcher, Basic Concepts of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Joan E Jacoby, The American Prosecutor: A Search for Identity, 1980, p. 110.
    [6] James B. Stewart, the Prosecutors: Inside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ment's Most Powerful Lawyer, 1987, p. 10.
    [7] Devlin, Patrick, Baron,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in England, 1958, p. 108.
    [8] Lishiying, China Today: the People’s Procuratorial System, 1988, p. 244-46.
    [9] See David M. Nissman:The Prosecution Function,Lexington Books, 1982, p. 2-3.
    [10] John Jay Douglass,Prosecutorial Relationships in Criminal Justice, p. 36; National College of District Attorneys:College of Law, University of Houston, Texas.
    [11] Thomas Weigend, Prosecution:comparative aspect, in Joshua Dressler,Editor in Chief.
    [12] Encyclopedia of Crime & Justice,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2, p. 1212-1250.
    [13] Anne Van Aaken, Eli Salzberger, Stefan Voigt, The Prosecution of Public Figures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Confusion within the Executive Branch-A Conceptual Framework,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amy, 2004, p. 261-287. Vol. 45. N0 4.
    [14] Harold J. Bernar, Justice in Russia - An interpretation of Soviet Law, 1950, p. 91.
    [15] Adnemar Esmein, A History of Coninental Criminal Procedure, 1913, p. 594.
    [16] Michael R. Weisser,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Early Modern Europe, 1979, p.176-177.
    [17] David M. Nissman, The Prosecution Function, 1982, p. 1-2 .
    [18] Frank Schmalleger & Robert Gustapon, The Social Basis of Criminal Justice: Ethical Issues for the 80’s, 1981, p. 125.
    [19] Erik Beckrnan, Law Enforceman in a Democretic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1980.
    [20] Joseph F. Lawless, Jr, Prosecutorial Misconduct, 1985, p. 11-12 .
    [21] Carl Schmitt. The Crisis of Parliamentary Demoerac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1985.
    [22] He Jia Hong, Criminal Prosecution in theP.R.C and the U.S: A Comparative Study ,China Procuratorial Press,1985.
    [23] A H.Birch, Reprpsentation, Pall Mall Press Lld. London, 1971.
    [24] John Jay Daonglass, The Prosecution America, 1977.
    [25] Charles. Huck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ensorate and the New Peklng Regime,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 104l.
    [26] Burton Atlins, The Invisible Justice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1982, p. 423.
    [27] Alan Ni Katz, Legal Tradition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1986, p. 423.
    [28] F. Remington and V. Rosenblum,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Forum, 1960, p. 481, 497.
    [29] Office of the Maryland State Prosecutor: http//www.oag.state.md.us/about.htm, 2008.9.3.
    [30] United States Attorney Office for District of New Jersey: http://www.usdoj.gov/usao/nj/about/index.html.2008.93.
    [31] Federal Criminal Code and Rules, Thomson West, 2003 Edition, p. 129.
    [32] Vernon Bogdan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ople?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5.
    [33] Robert A Dahi, Do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4thEd, Houghton Mifflin Co. Boston, 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