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民族志、互文性理论及音乐形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对湖南瑶族还家愿仪式与梅山教仪式音乐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与比较研究。
     文章首先对蓝山县瑶族还家愿、资兴市瑶族梅山教中的“祭梅山神”仪式,以及隆回县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中的“和娘娘”仪式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而揭示出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之间所具有的深层的文化互文关系。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梅山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区域界定等相关内容,并对瑶传道教与梅山教的文化内涵及分类给予了界定。
     第二章中,笔者运用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方法,对具有瑶传道教色彩的湖南蓝山瑶族还家愿、资兴市瑶族祭梅山神,及隆回县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中的“和娘娘”仪式及其音乐活动过程进行了全程实录。
     第三章主要是对上述音乐的风格与形态特征进行的描述与剖析,笔者力求从音乐方面观照和审视出如上个案之间所存在的文化互文关系。
     第四章中,笔者运用互文性及表演民族志的相关理论,分析和阐释了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之间的文化内涵,瑶、汉梅山教仪式之间所具有的文化关系,及瑶、汉道教仪式音乐及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第五章主要是结合笔者的多次考察感受,对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生存、发展现状给予的初步考察。
     第五章是在笔者数次田野工作收上对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与解读。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论如下:其一,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音乐是梅山文化历史语境中瑶、汉文化互动、交融的结果;其二,上述仪式及其音乐活动的描述与分析充分说明梅山文化中至今仍存在着一种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类型二维并置的局面;其三,两种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是瑶、汉民族对“三峒梅山”信仰的选择性继承、吸收与改造的结果。其中,瑶族梅山教的信仰体系、仪式及音声特性,具有鲜明的瑶传道教文化色彩;其四,基于对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以“和娘娘”仪式为例)及瑶族还家愿仪式音乐结构的分析,结合蒲亨强先生提出的“核腔”理论一瑶族音乐“大声韵”(do-mi-sol)结构特性的“核腔”是北音“宽声韵”(sol-do-re)与南音“小声韵”(la-do-mi)两类不同结构的音调在江汉荆楚一带长期融合、相互适应的产物”,本文论证了瑶族传统音乐中“核腔”结构的形成与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音乐中的“核腔”结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研究同时说明以瑶族梅山教、瑶族还家愿为代表的湖南瑶传道教仪式音乐的形成是梅山文化历史语境中,瑶、汉文化互动、互融的历史产物,此结论亦进一步论证了瑶族来源于“核心圈”(又称“古梅山峒区域”)内的这一观点。
Based up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sic Ethnography, Intertextuality and Music Morphology,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exhaustive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study on the Yao ethnic group's ritual music for promise fulfillment in Hunnan province, ritual music of the Meishan faith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the ritual for promise fulfillment in LanShan county, the Yao ethnic group's sacrificial ritual for the Moundety in Zixing city and the Han ethnic group's HeNiangniang ritual of Meishan faiths in the old Meishan mountainous area in Longhui county, and then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m so as to reveal the inner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group and the Meishan faiths withi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Meishan.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regional scoping of the Meishan culture and related links,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group and the Meishan faiths.
     Chapter 2 gives complete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Yao ethnic group's ritual for promise fulfillment in Hunan provience, the Yao ethnic group's ritual for the Moundety in Zixing province and the Han ethnic group's HeNiangniang ritual of Meishan faiths in the old Meishan mountainous area in Longhui county by applying the writing method of Musical Ethnography.
     Chapter 3 analyzes the styl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mentioned ritual music so as to reveal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Chapter 4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ritual of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group, the rite of the Meishan faiths, elaborates the cultural ties between the Meishan faiths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and that of Yao ethnic group, and analyze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o ethnic group's ritual music of the Daoism and the Han ethnic group's ritual music of the Daoism by theories of intertextuality and Performance Ethnography.
     Chapter 5 elaborat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ritual music of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Hunan and the ritual music of the Meishan faiths based on the author's multiple fieldworks.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shows:1. Ritual music of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group and ritual music of the Meishan faiths are results of the exchanging and interacting between the culture of Yao ethnic group and the culture of Han ethnic group; 2. There is a juxtaposing state existing in Meishan culture——coexistenc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fishing culture; 3. The two styles of rituals and their music of the Meishan faiths derive from the Yao and Han ethnic groups' inheritance, assimi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an Dong Mei Shan"(三峒梅山)faiths. The Yao ethnic group's belief system of Meishan faiths, the rituals and the sounds are of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group. 4.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Heqiang (main structure of melody)"formulated by Prof. Pu Hengqiang, the analysis on musical structure of the Han ethnic group's ritual music of Meishan faiths in the old Meishan mountainous area (taking "He Niangniang"ritual for example) and the Yao ethnic group's ritual music for promise fulfillment shows that formulation of "Heqiang"of traditional Yao ethnic group's music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Heqiang of Han ethnic group's ritual music of Meishan faiths in old Meishan mountainous area. Meanwhil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ulation of the ritual music of the Daoism succeeded by the Y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Hunan province is the historical creation of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Yao ethnic group's culture and Han ethnic group's culture, Which also reaffirm the academic viewpoint—the Yao ethnic group originates from the "inner circle"(the original Meishan mountainous area).
引文
①有关“梅山教”的分类,笔者把它分为:瑶族梅山教、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有关后者的称谓目前有几种说法:一是本土称呼为:“元皇教”(或“师公教”、“梅山巫教”),因该教派尊太上老君为自己的始祖,并尊称老君为“元皇”,因此称“元皇教”;二是学术界称其为:“古梅山峒区域梅山教”、“巫傩信仰”或“梅山师公教”。它属于湘中地区的以信奉“三峒梅山”为主的,集巫道傩、梅山民歌为一体的,具有驱傩、还愿、求子、求财、和神功能的一种汉族民间宗教。具体参见田艳《古梅山峒区域梅山教探究——以师公的信仰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倪彩霞《族群变迁与文化融合——梅山地区宗教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第89-97页。李新吾等《虎匠与师公(和梅山)阐事科仪异同比较——针对“梅山教”与“瑶传道教”的关系》,载于梅山文化研究会编《第五届梅山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9年11月刊印,第36-43页。李怀荪编著:《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溪冲梅山虎匠科仪本汇编》,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民国九十年)年版,第135-153页。以及杨德湘《梅山师公教(和娘娘》法事及其渊源与文化内涵》,载于陈子艾等主编《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待版)。
    ②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9页。
    ①“三峒梅山”,它是以瑶族为主体的“梅山峒蛮”所信奉的,以渔猎民俗为主的一种民间信仰。内容包括:上峒梅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看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具体参见马铁鹰《“三峒梅山”概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1-23页。
    ②本文所要探讨的“梅山文化”概念,它是以“三峒梅山”信仰为主,兼具巫道文化特性的,以湘中地区为中心,并向周边省市辐射的一种区域性的民间文化的泛称。同时,它具有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二重性,其中,“梅山教”仪式信仰是其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③参见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2-22页。有关第一层次的“核心圈”又称为“古梅山峒区域”,具体论述参见第一章。
    ①“和娘娘”仪式,是至今流传于湖南湘中地区的,一种集巫道傩、梅山民歌为一体的汉族民间信仰。据邹升云师公讲,有关“和娘娘”法事的来历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有三宫六院,集三千美女,八百娇娥供他玩乐。因女性太多,大部分美女至死都未曾与皇帝见面。她们死后,心有不甘,阴魂在民间妇女身中附体,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因此,为了安慰这些“娘娘”,通常要举办法事供奉她们。据杨德湘先生研究,“和娘娘”法事也是苗瑶民族的传统习俗。参见杨德湘《梅山师公教(和娘娘》法事及其渊源与文化内涵》,载于陈子艾等主编《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待版)。
    ②宋恩常:《寻找梅山教法主和梅山地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6-31页。
    ③吕鹏志:《译者前言——走进西方道教研究的殿堂》,载于[法]索安著《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①转引自陈耀庭:《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介绍》,《中国道教》1981年第2期,第65-67页。
    ②转引自周振锡、史新民等:《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③[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④周振锡、史新民等:《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⑤笔者根据http://dlib.cnki.net.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2010年9月6日。
    ⑥史新民编著:《道教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⑦http://www.daoinfo.org/?q=node/682
    ⑧转引自曹本冶、史新民:《道教科仪音乐研究现状与展望》,《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第65-68页。
    ⑨甘绍成:《青城山道教音乐与外地道教音乐的关系》,《交响》2003年第4期,第32-40页。
    ①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黄钟》2010年第2期,第88-99页。
    ②宁宜:《汉魏晋南北朝湖南道教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7年硕士论文。
    ③张有隽:《瑶族研究国际化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第1期,第74-75页。
    ④[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⑤[日]冈田宏二:《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赵令志、李德龙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⑥[法]雅克·勒穆瓦纳:《瑶族的宗教:道教》,覃光广、冯利译,《世界民族》1987年第2期,第41-47页。[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2-25页。
    ⑦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1-40页。
    ⑧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导言》,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1-4页。
    ⑨杨成志:《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1942年第1-2期合卷,第16-23页。
    ①雷泽光:《广西北部盘古瑶的还愿法事》,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二卷)1943年3、4期合刊,第41-49页。
    ②[法]雅克·勒穆瓦纳:《瑶族的宗教:道教》,《世界民族》1987年第2期,第41-47页。
    ③胡起望:《论瑶传道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61-67页。
    ④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107-112页。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第91-95页。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第61-64页。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四)》,《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68-72页。
    ⑤赵家旺:《瑶族宗教与道教的“三清”崇拜》,《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83-86页。赵家旺:《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21-26页。
    ⑥张泽洪:《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道教——以南蛮、氐羌族群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33-37页。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第98-103页。张泽洪:《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40-48页。张泽洪:《步罡踏斗——道教仪礼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张泽洪:《道教传入瑶族地区的时代新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第67-70页。
    ⑧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162-169页。
    ①张桥贵:《近现代瑶族宗教的道教化及其特点》,《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32-38页。
    ②黄贵权:《盘瓠文化与瑶族文化关系简论》,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7页。黄贵权:《云南蓝靛瑶巫术初探》,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99页。黄贵权:《云南蓝靛瑶民俗中的百越文化因素探析》,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140页。黄贵权:《瑶族的书面语及其文字初探》,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207页。黄贵权:《本土民族学视野中的靛村瑶族——那洪村蓝靛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黄贵权:《瑶族志:香碗——云南瑶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73页。
    ③黄贵权:《瑶族度戒意义的历史演变》,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115页。黄贵权、李清毅:《瑶族度戒初探》,载于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15页。
    ④张劲松:《瑶族度戒调查及其傩仪初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第93-97页。
    ⑤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赵廷光:《瑶族度戒与道教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60-68页。赵廷光:《瑶族祖先崇拜与瑶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黄钰:《<盘王书>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第64-69页。
    ⑦刘保元:《瑶族古典歌谣集成<盘王歌>管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89-93页。
    ⑧黄友棣:《连阳瑶人的音乐》,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42年第4期,第28-35页。
    ⑨刘伟民:《广东北江瑶人的传统与歌谣》,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1-61页。
    ⑩刘小春:《瑶族“还盘王愿”与<盘王歌>浅探》,《民族艺术》1993年第3期,第131-139页。刘小春:《瑶族盘王舞简述》,《民族艺术》1986年第3期,第155-163页。刘小春:《瑶族生殖舞蹈文化之透视》,《民族艺术》1992年第3期,第145-153页。
    11彭兆荣:《族性中的音乐叙事——以瑶族的“叙歌”为例》,《音乐艺术》2001年第2期,第27-34页。彭兆荣:《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34页。彭兆荣:《仪式叙事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53-58页。彭兆荣:《民族认同的语境变迁与多极化发展——从一个瑶族个案说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27-35页。彭兆荣:《瑶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号》,《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第27-30页。 彭兆荣:《论原始文化表述的象征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距——瑶族文化研究札记》,《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第65-68页。彭兆荣:《迁徙性民族叙事范式——瑶族文化研究札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59-65页。彭兆荣:《仪式音乐叙事中的族群历史记忆——广西贺州地区瑶族“还盘王愿”仪式音乐分析》,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327页。
    ①蓝雪菲:《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第28-43页。
    ②蒲亨强:《苗瑶畲三族民歌及其文化背景比较研究——兼论三个民族的族源关系》,《民族艺术》1989年第3期,第95-109页。蒲亨强:《苗瑶畲三族民歌音调之比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12-17页。
    ③周楷模:《广东排瑶<耍歌堂>仪式音声解读——兼议“音声体系”的建构》,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267页。
    ④傅湘仙:《瑶族祭祀音乐论》,《艺术探索》1992年第1期,第18-29页。
    ⑤黄华丽:《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中歌娘角色及音声特点》,《音乐创作》2006年第3期,第97-98页。黄华丽:《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联村“还盘王愿”传承的现状》,《艺术教育》2006年第3期。黄华丽:《瑶族还盘王愿仪式歌娘角色的传承现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第194-195页。黄华丽:《湘南瑶族<盘王大歌)仪式及音乐——以礼曲“七任曲”为例》,《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第170-186页。黄华丽:《湘南瑶歌不同族类的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第76-79页。
    ⑥盘承乾:《瑶族宗教仪式及其音乐舞蹈》,《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第70-73页。
    ⑦尹祖钧、盘鲜恩:《河口瑶族道教音乐调查》,《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3期,第49-50页。
    ⑧肖文朴:《瑶族“还盘王愿”仪式及其音乐研究》,《艺术探索》2007年第5期,第29-37页。
    ⑨徐祖祥:《瑶族的宗教与社会:瑶族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⑩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①黄海、邢淑芳:《盘王大歌——瑶族图腾信仰与祭祀经典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1-1683页。
    ③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二、三卷),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4-1372页。
    ④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721-735页。
    ⑤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⑥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
    ⑦杨民康、杨晓勋:《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版。
    ⑧黄建福:《盘瑶神画像研究——以广西金秀县道江村古堡屯盘瑶神画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21页。
    ①庄惠兰:《广西盘瑶还大愿仪式中的神圣与世俗》,厦门大学文化人类学专业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2页。
    ②黄青仟:《亲疏与远近之间——桂林恭城瑶族宗族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17页。
    ③白雪静:《“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46页。
    ④范泽容:《湖南江华地区瑶族长鼓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74页。
    ⑤凤军:《桂北盘瑶歌咏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51页。
    ⑥周楷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2007年哲学博士论文。
    ⑦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15-21页。
    ⑧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梅山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36-40页。
    ⑨[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2-25页。
    ①赵砚球:《梅山神——过山瑶的狩猎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32-37页。赵砚球:《还盘王愿中的音乐——茶坪、莽山还愿歌堂调查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64-65页。
    ②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黄钟》2001年第3期,第12-17页。袁征:《梅山教与梅山民歌——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三》,《云梦学刊》2002年第1期,第77-79页。
    ③李怀荪:《梅山神张五郎探略》,《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第50-54页。
    ④“和梅山”仪式,它是一种以演傩戏为载体,以写意性的艺术手法再现“三峒梅山”信仰中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场景。它属于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中“和娘娘”仪式的一部分,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仪式进行表演。
    ⑤曾迪:《梅山傩戏(和梅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4-118页。
    ⑥倪彩霞:《师公戏“三元”祖师考》,《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99-105页。
    ⑦徐祖祥:《论过山瑶道教的科仪来源和教义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51-156页。
    ⑧刘云中:《洞口瑶区的梅山文化》,《湖南文史》2004年第3期,第59-60页。
    ⑨宋恩常:《寻找梅山教法主和梅山地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6-31页。
    ⑩徐祖祥:《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中国道教》2003年第3期,第27-33页。
    11顾有识:《壮侗语诸族梅山教人物神祗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第29-35页。
    12张子伟:《沅湘梅山教的民俗特征》,《邵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37-40页。
    13尹建德:《湖南城步的梅山教》,《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第78-80页。尹建德:《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55-61页。
    ②杨民康、吴宁华:《瑶族“还盘王愿”、“度戒”仪式音乐及其与梅山教文化的关系》,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387页。
    ②田艳:《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探究——以师公的信仰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王娟:《梅山图考》,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02-217页。
    ⑤李怀荪编著:《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溪冲梅山虎匠科仪本汇编》,新文丰出版社,2001(民国九十年)年版。
    ⑥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第一届1995年10月在邵阳市新邵县召开;第二届1997年10月在湖南益阳安化县召开;第三届2003年10月在湖南邵阳隆回县召开;第四届2006年9月在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召开;第五届2009年11月在湖南娄底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召开(笔者参加了本届会议),及2010年7月在长沙、南岳、新化举行了“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
    ⑦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梅山文萃》(内部资料),2001年7月刊印。
    ①http://dlib.cnki.net中国知网,检索截止日期2010年6月28日。
    ②马铁鹰:《梅山文化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③黄镇:《梅山拾萃》(内部资料),湖南省民协与邵阳市民协2000年编辑刊印。
    ④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版。
    ⑤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湘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李勇兵:《湘西与湘中傩戏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区域文化史专业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石萍:《湖南新化县广阐宫傩仪音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肖琼芳:《湖南梅山山歌初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Seeger, Anthony. "Ethnography of Music." Helen Myers -ed.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W. W. Norton and Co.1992, p346.
    ②杨民康:《音乐民族志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①[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美]卢克·拉斯特(Luke Lassiter):《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③转引自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页。
    ④分析评价("analytical evaluation",即局外人的评价)和民间评价("folk evaluation",即局内人的评价)两个概念。"analytical evaluation"被局外者所使用,是研究者基于多种文化的体验,以及为了理解人类行为的目的;"folk evaluation"是局内人对其自身行动的解释。Merrim, Alan P.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Ⅲ: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pp32-33.
    ⑤该观点为马林诺夫斯基(Branislow Malinowski)创立的现实主义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之一。参见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①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②[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③“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在随后的《小说文本:转换式言语结构的符号学方法》中详细论述了“互文性”概念的内容。克氏认为,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都是对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广义互文性一般是指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文本)的互动作用(文学文本是对社会文本的阅读和重写);所谓狭义,是用互文性来指称一个具体文本与其他具体文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袭、重写等关系。参见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30页。
    ④黄汉华:《音乐互文性问题之探讨》,《音乐研究》2007年第3期,第79-88页。
    ⑤张谦:《当现实照进梦想——宝莱坞电影<德芙达斯>的音乐文化解读》,《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第210-214页。
    ⑥司松林:《结构的力量——二胡曲创作的互文性》,《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3期,第39-42页。
    ⑦赵书峰:《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互文性研究——以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大团沅组“还家愿”仪式音乐为例》,载《中国音乐》2010年第4期,第131-136页。
    ⑧汪森、余娘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郑长天:《瑶族“坐歌堂”的结构与功能:湘南盘瑶“冈介”活动研究》(序),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魏美仙:《生活与舞台的互文——云南沐村旅游展演艺术的个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③ Michael, L.Klein.Intertextuality in Western Art Music, Indina University Press,2005.
    ④转引自[英]特伦斯·霍克斯(Terence Howkcs):《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⑤濡化(enculturation)和涵化(acculturation)是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濡化是由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提出的。简单地说,文化濡化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传播过程,而文化涵化则是发生在异文化之间横向的传播过程。参见[美]卢克·拉斯特著《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75页。
    ①转引自陈铭道:《一时多少豪杰——民族音乐学学科人物》,《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第35页。
    ②伦·帕·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载于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版,第206—225页。
    ③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2页。
    ①转引自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①“梅山峒蛮”,是指早期生活居住在梅山文化区“核心圈”内(或称“古梅山峒区域”)以苗、瑶、侗、土家族等多民族的总称。具体参见粟海《梅山蛮民族史略考》,《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82-87页。
    ②转引自李祥红、任涛主编:《江华瑶族》,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9页。
    ①[唐]姚思廉撰:《梁书·张缵传》(卷34),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02页。
    ②[唐]魏徵等编撰:《隋书·地理志》(卷31),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09-610页。
    ③[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南蛮传》(卷86),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29页。
    ④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⑤[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⑥李本高:《瑶族(评皇券牒)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郑德宏、李本高整理译释:《盘王大歌》(下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63-278页。
    ②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卷269),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8页。
    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⑤郑德宏、李本高整理译释:《盘王大歌》(下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76-277页。
    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奉世高主编:《瑶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③http://www.cnyaozu.com/html/50/1/1242/1.htm
    ④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①http://news.lvren.cn/html/ditu/hunanditu/2009/1215/32650.html
    ②[宋]章惇:《梅山歌》,载于[清]厉颚辑撰《宋诗纪事》(卷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45-546页。
    ①[宋]晁补之撰:《鸡肋集》(卷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第57-58页。
    ②蓝山县瑶族志编纂委员会编:《蓝山县瑶族志》,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页。
    ③有关“抛牌”法事的大致内容,另请参见田艳《古梅山峒区域梅山教探究——以师公的信仰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①转引自粟海:《梅山蛮民族史略考》,《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85页。
    ②本文中所使用的图片除已标注的拍摄者之外,其余均由笔者本人拍摄。
    ①曾迪:《奉家山瑶人寨遗址初探》,《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第84-85页。
    ②转引自粟海:《“梅山蛮”民族史略考——苗瑶民族的发祥地“梅山”》,载于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梅山文萃》(第二卷)(内刊),2001年7月,第20页。
    ③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①李怀荪编著:《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溪冲梅山虎匠科仪本汇编》,新文丰出版社,200年版,第115页。
    ①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①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15页。
    ①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益门村五组杨书家师公保存。
    ②李怀荪:《梅山神张五郎探略》,《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第52页。
    ①李朝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派——梅山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8月11日第1419号第二版。
    ②转引自http://bbs.rednet.cn/thread-23627941-1-1.html.
    ①庹修明、方敏:《梅山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简论》,载于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编《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内部资料),2006年10月刊印,第659页。
    ①倪彩霞:《族群变迁与文化融合——梅山地区宗教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第97页。
    ②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19页。
    ③李新吾等:《虎匠与师公<和梅山)阐事科仪异同比较——针对“梅山教”与“瑶传道教”的关系》,载于梅山文化研究会编《第五届梅山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9年11月刊印,第36-43页。
    ①过山瑶的“挂灯”仪式,又称为小型“度戒”或“功德修成”仪式。通过“挂三盏灯”仪式,可以使自己的一生生活得更加美好,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后辈积德行善。同时,为以后参加的大型“度戒”仪式做准备。
    ②转引自[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5页。
    ①转引自李新吾:《梅山是苗瑶诸“蛮”的发祥地》,载于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梅山文萃》(第二卷)(内部资料),2001年7月刊印,第50页。
    ②李朝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派——梅山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8月11日第1419号第二版。
    ③杨自吾:《梅山文化研究之我见》,载于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梅山文萃》(第一卷)(内部资料),2001年7月刊印,第3页。
    ①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2页。
    ②[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4页。
    ③胡起望:《论瑶传道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62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94)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0册,第14196页。
    ②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2-22页。 ①李朝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派——梅山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8月11日第1419号第二版。
    ②杨自吾:《梅山文化研究之我见》,载于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梅山文萃》(第一卷)(内部资料),2001年7月刊印,第3页。
    ③蒋永星:《值得研究的梅山文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第18页。
    ④郭兆祥:《漫谈“梅山文化”和“湖湘民间文化”》,载于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编《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6年10月刊印,第299页。
    ⑤李朝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派——梅山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8月11日第1419号第二版。
    ⑥杨仁里:《梅山文化探幽》,载于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编《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2006年10月,第225-226页。
    ①转引自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②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990-991页。
    ③“梅山图”是乾隆九年(1754年)绘制的,1992年发现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瑶族乡,现存干该县博物馆。
    ④莫纪德:《神秘画卷悠悠瑶史——恭城观音瑶族(梅山图)简析》,载于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编《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2006年10月,第285页。
    ① http://www.guilinlife.com/News/news/shownews.asp?NewsID=36018
    ②曾迪:《梅山图——瑶族祖山的历史见证》,载于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编《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2006年10月,第583-588页。
    ③王娟:《梅山图考》,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页。
    ①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7页。
    ②[法]安娜·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宫宝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修订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何芸、吴伍栋、乔建中:《瑶族民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③“复叙性上下句体乐段”,即以上下句式为基本结构,进行多次至数十次即兴性变化反复的曲体类型。参见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9页。
    ①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②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①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①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①周振锡、史新民等:《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②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①黄贵权:《瑶族的书面语及其文字初探》,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②黄贵权:《瑶族的书面语及其文字初探》,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206页。
    ③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①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117页。
    ②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①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9页。
    ②黄友棣;《连阳瑶人的音乐》,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42年第4期,第31页。
    ①有关“纳发调”的来源,据《零陵地区志·民族志》记载,据说是歌圣刘三妹在家乡发生洪水时,水淹到家门,她和妹妹站到高山上,但妹妹仍是害怕,刘三妹就唱歌来安慰她。妹妹被姐姐优美动听的歌声所吸引,忘掉了恐惧,就用“拉发”声来帮腔。参见零陵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零陵地区志·民族志》(内部资料),2001年刊印,第121页。
    ②黄友棣:《连阳瑶人的音乐》,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42年第4期,第31-32页。
    ①刘小春:《瑶族“还盘王愿”与<盘王歌>浅探》,《民族艺术》1993年第3期,第135页。
    ②赵登厚:《从<盘王歌>看瑶族歌谣的特色》,《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第64页。
    ①傅湘仙:《瑶族祭祀音乐论》,《艺术探索》1992年第1期,第18-29页。
    ①蓝山县瑶族志编纂委员会:《蓝山县瑶族志》,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①雷泽光:《广西北部盘古瑶的还愿法事》,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二卷)1943年3、4期合刊,第49页。
    ①尹建德:《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59页。
    ①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①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25页。
    ①笔者于2009年7月30日考察了蓝山县瑶族梅山教仪式,由于受论文篇幅限制,其仪式及其音乐没有全部呈现,只是在下文中收录了一首[收兵]仪式歌曲,做为比较的素材。
    ②三句体对应性乐段,这种曲式结构多是从上下句体乐段演化而来,即在上下句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一句进行反复或变化反复而成。参见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①新化县文化局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新化资料本)(内刊),1987年11月刊印。
    ①刘红:《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以天功科仪为例展开的讨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52页。
    ①“诰文”,古代曾作为训诫勉励的文体。道教信仰体系中,每一个神灵都有一尊“圣诰”。常讲述该神功德威力。参见张志哲主编《道教文化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63页。
    ①这些现象正如钱茸教授认为,在典型的湘中心区域,民歌中微升sol音的出现,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参见钱茸《从方言的存在与流失谈中国多元音乐的维护》,《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第47页。
    ②“加腔”即加用“拖腔”的简称,是形成唱腔句式首部、中部或末部扩充变化手法之一。参见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248页。
    ①于会泳先生认为,“搭尾”的因素是“句后衬字”,即:“由于唱词句式之尾部增加了若干词逗这一主要原因,而使唱腔在句式之后或落腔之前相应地增加一或几个幅度比例不规整的乐逗,从而形成创腔的句末扩充变化。”参见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228页。
    ②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①为便于直观地对比分析,笔者将新化县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中的[造桥]音乐由bB调移到G调,并省略了歌词部分。
    ②周青青:《汉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9页。
    ①谱例B来自于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5页。
    ①谱例来自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新化资料本》(内刊),1987年11月,第134页。
    ①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修订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①刘红:《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以天功科仪为例展开的讨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53页。
    ①[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②[法]雅克·勒穆瓦纳:《瑶族的宗教:道教》,覃光广、冯利译,《世界民族》1987年第2期,第46页。
    ①胡起望:《论瑶传道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63页。
    ②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40页。
    ③范颖:《论互文解构与互文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8页。
    ④张有隽:《十万大山瑶族道教信仰浅释》,载于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
    ⑤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四)》,《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69页。
    ⑥所谓宗教融合,就是不同宗教信仰和习俗的汇合。参见[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⑦转引自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①张有隽:《十万大山瑶族道教信仰浅释》,载于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②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40页。
    ③黄建福:《盘瑶神画像研究——以广西金秀县道江村古堡屯盘瑶神画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3页。
    ④[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4页。
    ⑤黄钰:《瑶族(评皇券牒>初探》,载于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⑥转引自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①[唐]刘禹锡:《蛮子歌》,载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54),三泰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3页。
    ②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9页。
    ③刘小春:《瑶族生殖舞蹈文化之透视》,《民族艺术》1992年第3期,第145-153页。
    ①转引自[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5页。
    ②[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4页。
    ③[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48页。
    ④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2页。
    ①郭于华:《导论:仪式——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视角》,载于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第35页。
    ③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第35页。
    ①转引自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第35页。
    ①李祥红、任涛主编:《江华瑶族》,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②赵砚球:《梅山神——过山瑶的狩猎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32-37页。
    ③湖南省资兴市龙溪乡中塘瑶族村盘祥光师公保存的梅山教经书,笔者于2009年8月搜集。
    ①赵砚球:《梅山神——过山瑶的狩猎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32-37页。
    ②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
    ③转引自赵砚球:《梅山狩猎神信仰与瑶族传统文化——以郴州瑶族狩猎活动为例》,参见http://ms01.5d6d.com/thread-1154-1-1.html中国梅山论坛
    ①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②杨民康、吴宁华:《瑶族“还盘王愿”、“度戒”仪式音乐及其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61页。
    ③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④刘保元:《论宗教与瑶族民间文学的关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第1页。
    ⑤郑德宏、李本高等选编:《瑶人经书》,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63-366页。
    ①[法]雅克·勒穆瓦纳著:《瑶族的宗教:道教》,覃光广、冯利译,《世界民族》1987年第2期,第46页。
    ②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84页。
    ④参见http://www.yaozu.net/portal.php?mod=view&aid=33瑶族在线网
    ①胡起望:《瑶族研究五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②由湖南资兴市龙溪乡中塘瑶族村盘祥光师公保存。
    ①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1页。
    ②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0页。
    ③[唐]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载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54),三泰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5页。
    ④李本高:《瑶族<评皇券牒>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⑤李怀荪编著:《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溪冲梅山虎匠科仪本汇编》,新文丰出版社,2001(民国九十年)年版,第116页。
    ①转引自徐祖祥:《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中国道教》2003年第3期,第27页。
    ①尹建德:《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59页。
    ②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25页。
    ③杨民康、吴宁华:《瑶族“还盘王愿”、“度戒”仪式音乐及其与梅山教文化的关系》,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62-363页。
    ①[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①[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②[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③蒋述卓:《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④转引自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3页。
    ⑤[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⑥蒋述卓:《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转引自[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①[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4页。
    ①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②李怀荪:《梅山神张五郎探略》,《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第52-53页。
    ③[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②转引自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③[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④[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①转引自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②黄贵权:《瑶族的书面语及其文字初探》,载于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主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页。
    ③黄贵权:《本土民族学视野中的靛村瑶族——那洪村蓝靛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④李筱文:《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⑤黄友棣:《连阳瑶人的音乐》,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42年第4期,第32页。
    ⑥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⑦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324页。
    ①[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张桥贵:《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165页。
    ③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7页。
    ①刘小春:《瑶族盘王舞简述》,《民族艺术》1986年第3期,第162页。
    ②周振锡、史新民等:《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③[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①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2页。
    ②白雪静:《“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③刘小春:《瑶族盘王舞简述》,《民族艺术》1986年第3期,第155-163页。
    ①江应梁:《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于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36-37页。
    ①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胡建国主编:《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二)》,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74页。
    ①如新化县文化局1987年11月刊印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新化资料本》,搜集了有关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中的部分唱腔音乐。 区,分别将其三音增、缩一个小二度后而融合转化形成的新音调模式。参见蒲亨强《Do Mi Sol三音列新论》,《黄钟》1987年第3期,第41-42页。
    ①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83-404页。
    ②“红坛”是以射击为主捕获猎物而扎的“坛”;“肉坛”是指以装索为主捕获猎物而扎的“坛”。
    1.[美]艾伦·帕·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穆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2.[法]安娜·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宫宝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3.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6.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7.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8.[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10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冯光钰、袁炳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二、三卷),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
    12.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14.[日]冈田宏二:《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赵令志、李德龙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5.奉恒高编著:《瑶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6.胡起望:《瑶族研究五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何芸、吴伍栋、乔建中:《瑶族民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8.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黄海、邢淑芳:《盘王大歌——瑶族图腾信仰与祭祀经典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黄贵权:《本土民族学视野中的靛村瑶族——那洪村蓝靛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1.黄贵权:《瑶族志:香碗——云南瑶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23.李怀荪编著:《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溪冲梅山虎匠科仪本汇编》,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民国九十年)年版。
    24.李筱文:《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5.李祥红、任涛主编:《江华瑶族》,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6.李本高编撰:《湖南瑶族源流》,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27.李本高:《瑶族<评皇券牒>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版。
    2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9.刘红:《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以天功科仪为例展开的讨论》,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
    30.[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梅山文化研究会编:《第五届梅山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9年11月刊印。
    33.马铁鹰:《梅山文化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5.蒋述卓:《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38.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9.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修订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40.[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1.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
    42.[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43.史新民编著:《道教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44.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编:《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6年10月刊印。
    45.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7.汪森、余娘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王谨:《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魏美仙:《生活与舞台的互文——云南沐村旅游展演艺术的个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徐祖祥:《瑶族的宗教与社会:瑶族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3.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梅山文萃》(内部资料),2001年7月刊印。
    54.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55.杨民康、杨晓勋:《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版。
    56.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57.杨民康:《音乐民族志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58.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59.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60.赵廷光:《瑶族祖先崇拜与瑶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62.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63.周振锡、史新民等:《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64.张劲松、赵群、冯荣军:《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岳麓书社,2002年版。
    65.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山版社,1992年版。
    66.郑长天:《瑶族“坐歌堂”的结构与功能:湘南盘瑶“冈介”活动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67.张桥贵:《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9.陈耀庭:《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介绍》,《中国道教》1981年第2期,第65-67页。
    70.陈铭道:《一时多少豪杰——民族音乐学学科人物》,《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第30-46页。
    71.曹本冶、史新民:《道教科仪音乐研究现状与展望》,《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第65-68页。
    72.傅湘仙:《瑶族祭祀音乐论》,《艺术探索》1992年第1期,第18-29页。
    73.范颖:《论互文解构与互文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6-30页。
    74.甘绍成:《青城山道教音乐与外地道教音乐的关系》,《交响》2003年第4期,第32-40页。
    75.顾有识:《壮侗语诸族梅山教人物神祗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第29-35页。
    76.梁钊韬:《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1942年第1-2期合卷,第16-23页。
    77.雷泽光:《广西北部盘古瑶的还愿法事》,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二卷)1943年3、4期合刊第41-49页。
    78.黄友棣:《连阳瑶人的音乐》,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42年第4期,第28-35页。
    79.黄钰:《<盘王书>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第64-69页。
    80.黄汉华:《音乐互文性问题之探讨》,《音乐研究》2007年第3期,第79-88页。
    81.黄华丽:《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中歌娘角色及音声特点》,《音乐创作》2006年第3期,第97-98页。
    82.黄华丽:《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联村“还盘王愿”传承的现状》,《艺术教育》2006年第3期,第28-29页。
    83.黄华丽:《瑶族还盘王愿仪式歌娘角色的传承现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第194-195页。
    84.黄华丽:《湘南瑶族<盘王大歌>仪式及音乐——以礼曲“七任曲”为例》,《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第170-186页。
    85.黄华丽:《湘南瑶歌不同族类的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第76-79页。
    86.胡起望:《论瑶传道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61-67页。
    87.蒋永星:《值得研究的梅山文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第18-20页。
    88.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 (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1-40页。
    89.[法]雅克·勒穆瓦纳:《瑶族的宗教:道教》,覃光广、冯利译,《世界民族》1987年第2期,第41-47页。
    90.[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2-25页。
    91.刘云中:《洞口瑶区的梅山文化》,《湖南文史》2004年第3期,第59-60页。
    92.刘保元:《瑶族古典歌谣集成<盘王歌>管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89-93页。
    93.刘保元:《论宗教与瑶族民间文学的关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第1-4页。
    94.刘伟民:《广东北江瑶人的传统与歌谣》,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1-61页。
    95.刘小春:《瑶族“还盘王愿”与<盘王歌>浅探》,《民族艺术》1993年第3期,第131-139页。
    96.刘小春:《瑶族盘王舞简述》,《民族艺术》1986年第3期,第155-163页。
    97.刘小春:《瑶族生殖舞蹈文化之透视》,《民族艺术》1992年第3期,第145-153页。
    98.粟海:《梅山蛮民族史略考》,《娄底师专》2001年第1期,第82-87页。
    99.李怀荪:《梅山神张五郎探略》,《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第50-54页。
    100.倪彩霞:《师公戏“三元”祖师考》,《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99-105页。
    101.倪彩霞:《族群变迁与文化融合——梅山地区宗教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第89-97页。
    102.彭兆荣:《族性中的音乐叙事——以瑶族的“叙歌”为例》,《音乐艺术》2001年第2期,第27-34页。
    103.彭兆荣:《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34页。
    104.彭兆荣:《仪式叙事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53-58页。
    105.彭兆荣:《民族认同的语境变迁与多极化发展——从一个瑶族个案说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27-35页。
    106.彭兆荣:《瑶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号》,《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第27-30页。
    107.彭兆荣:《论原始文化表述的象征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距——瑶族文化研究札记》,《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第65-68页。
    108.彭兆荣:《迁徙性民族叙事范式——瑶族文化研究札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59-65页。
    109.蓝雪菲:《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第28-43页。
    110.蒲亨强:《苗瑶畲三族民歌及其文化背景比较研究——兼论三个民族的族源关系》,《民族艺术》1989年第3期,第95-109页。
    111.蒲亨强:《苗瑶畲三族民歌音调之比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12-17页。
    112.蒲亨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42-46页。
    113.蒲亨强:《Do Mi Sol三音列新论》,《黄钟》1987年第3期,第39-46页。
    114.蒲亨强:《论核腔对民歌调式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年第1期,第17-25页。
    115.盘承乾:《瑶族宗教仪式及其音乐舞蹈》,《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第70-73页。
    116.钱茸:《从方言的存在与流失谈中国多元音乐的维护》,《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46-49页。
    117.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30页。
    118.宋恩常:《寻找梅山教法主和梅山地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6-31页。
    119.司松林:《结构的力量——二胡曲创作的互文性》,《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3期,第39-42页。
    120.肖文朴:《瑶族“还盘王愿”仪式及其音乐研究》,《艺术探索》2007年第5期,第29-37页。
    121.徐祖祥:《论过山瑶道教的科仪来源和教义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51-156页。
    122.徐祖祥:《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中国道教》2003年第3期,第27-33页。
    123.尹建德:《湖南城步的梅山教》,《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第78-80页。
    124.尹建德:《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55-61页。
    125.尹祖钧、盘鲜恩:《河口瑶族道教音乐调查》,《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3期,第49-50页。
    126.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黄钟》2001年第3期,第12-17页。
    127.袁征:《梅山教与梅山民歌——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三》,《云梦学刊》2002年第1期,第77-79页。
    128.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第30-46页。
    129.杨匡民:《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色问题探索》,《音乐研究》1980年第3期,第86-92页。
    130.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导言》,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一卷)1937年第3期,第1-40页。
    131.周青青:《汉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8-78页。
    132.赵砚球:《梅山神——过山瑶的狩猎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32-37页。
    133.赵砚球:《还盘王愿中的音乐——茶坪、莽山还愿歌堂调查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64-65页。
    134.赵登厚:《从<盘王歌>看瑶族歌谣的特色》,《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第64-67页。
    135.曾迪:《奉家山瑶人寨遗址初探》,《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第84-87页。
    136.曾迪:《梅山傩戏(和梅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4-118页。
    137.张子伟:《沅湘梅山教的民俗特征》,《邵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37-40页。
    138.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黄钟》2010年第2期,第88-99页。
    139.赵书峰:《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互文性研究——以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大团沅组“还家愿”仪式音乐为例》,载《中国音乐》2010年第4期,第131-136 页。
    140.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15-21页。
    141.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107-112页。
    142.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第91-95页。
    143.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第61-64页。
    144.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四)》,《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68-72页。
    145.张有隽:《瑶族研究国际化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第1期,第73-78页。
    146.张谦:《当现实照进梦想——宝莱坞电影(德芙达斯)的音乐文化解读》,《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第210-214页。
    147.赵家旺:《瑶族宗教与道教的“三清”崇拜》,《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83-86页。
    148.赵家旺:《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21-26页。
    149.张泽洪:《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道教——以南蛮、氐羌族群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33-37页。
    150.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第98-103页。
    151.张泽洪:《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40-48页。
    152.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梅山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36-40页。
    153.张泽洪:《道教传入瑶族地区的时代新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第67-70页。
    154.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162-169页。
    155.张桥贵:《近现代瑶族宗教的道教化及其特点》,《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32-38页。
    156.张劲松:《瑶族度戒调查及其傩仪初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第93-97页。
    157.赵廷光:《瑶族度戒与道教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60-68页。
    158.白雪静:《“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59.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湘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160.范泽容:《湖南江华地区瑶族长鼓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61.凤军:《桂北盘瑶歌咏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62.黄青仟:《亲疏与远近之间——桂林恭城瑶族宗族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63.黄建福:《盘瑶神画像研究——以广西金秀县道江村古堡屯盘瑶神画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64.李勇兵:《湘西与湘中傩戏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区域文化史专业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65.宁宜:《汉魏晋南北朝湖南道教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
    166.石萍:《湖南新化县广阐宫傩仪音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67.田艳:《古梅山峒区域梅山教探究——以师公的信仰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68.王娟:《梅山图考》,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69.肖琼芳:《湖南梅山山歌初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70.庄惠兰:《广西盘瑶还大愿仪式中的神圣与世俗》,厦门大学文化人类学专业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171.周楷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2007年哲学博士论文。
    172.李朝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派——梅山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8月11日第1419号第二版。
    173.[南朝·宋]范哗编撰:《后汉=书·南蛮传》(卷86),中华书局,1965年版。
    17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54),三泰出版社,2008年版。
    175.[清]厉颚辑撰:《宋诗纪事》(卷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76.[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卷269),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7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94)中华书局,1977年版。
    178.[汉]王逸:《楚辞章句》(卷2),中华书局,1989年版。
    179.[唐]魏徵等编撰:《隋书·地理志》(卷31),中华书局,1973年版。
    180.[唐]姚思廉撰:《梁书·张缵传》(卷34),中华书局,1973年版。
    181.[宋]晁补之撰:《鸡肋集》(卷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182.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年版。
    183.张志哲主编:《道教文化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84.蓝山县瑶族志编纂委员会:《蓝山县瑶族志》,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
    185.零陵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零陵地区志·民族志》(内部资料),2001年刊印。
    186.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187.新化县文化局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新化资料本》(内刊),1987年11月。
    188.盘承乾等收集整理:《盘王大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89.郑德宏、李本高等选编:《瑶人经书》,岳麓书社,2000年版。
    190.郑德宏、李本高整理译释:《盘王大歌》(下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
    191.Michael,L.Klein. Intertextuality in Western Art Music, Indina University Press,2005.
    192.Merrim, Alan P.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Ⅲ: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pp32-33.
    193.Seeger, Anthony. "Ethnography of Music." Helen Myers-ed, 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W. W. Norton and Co.1992, p346.
    194.http://www.cnyaozu.com/html/50/1/1242/1.htm
    195.http://www.guilinlife.com/News/news/shownews.asp?NewsID=36018
    196.http://bbs.rednet.cn/thread-23627941-1-1.html.
    197.http://www.yaozu.net瑶族在线网
    198.http://dlib.cnki.net中国知网
    199.http://www.daoinfo.org
    200.http://baike.baidu.com/view/1741214.htm
    201.http://www.lanshan.gov.cn/col/col6426/index.html蓝山县政府网
    202.http://www.zixing.gov.cn/sitepublish/sitel/index.htm资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203.http://baike.baidu.com/view/694703.htm?fr=ala0_1_1
    204.http://news.lvren.cn/html/ditu/hunanditu/2009/1215/32650.html
    205.http://ms01.5d6d.com/thread-1154-1-1.html中国梅山论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