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新闻与参与式监督—草根新闻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崛起,带来了草根新闻的蓬勃发展。在我国,草根新闻人正在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我们的社会日常公共事务中来。草根新闻在“躲猫猫”、“华南虎事件”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政府邀请网民们参与其中协助调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草根新闻在当今新闻行业中的地位和对于整个社会公共领域完善的促进作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草根新闻在整个新闻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叙事模式以及最终的舆论生成模式上都与传统新闻大不相同。草根新闻让民众重新获得了新闻话语权、媒体接近权和使用权,还积极造就了理性公民的形成,培养民主意识和塑造社会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大环境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草根新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网络暴力、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新闻责任感的大幅度缺失。
     笔者将从传播学及公共领域的相关理论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结合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研究探讨了草根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差异性所在,其独特的特点是什么,两者之间形成差距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草根新闻的舆论形成、舆论引导功能,草根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民主化意识的促进,最后指出草根新闻的困境与不足之处,并针对草根新闻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参考性的对策。
The sharp rise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brought a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roots journalism. In our country, grassroots journalist is participating in our daily public affairs with enthusiasm. Grassroots new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ide-and-seek" and the "south China tiger incident". The government even has invited netizens to have a voice in the investigation. 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e grassroots news ha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media industry and has promot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social publicsphere.
     See through the appearance to perceive the essence,grassroots journalism are very diffien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news in the news production mode, communication mode, narrative mode and the final opinion formation model. Citizen has got the news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from grassroots journalism. Aslo, the grassroots journalism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rational citizen.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publicsphere.and have a subtle influence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Grassroots journalism, of course,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network violence, fake news. and vast scale lack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sphere. combined the culturology and sociology,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a serie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assroots journalism and the traditional new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roots journalism and the gap between grassroots journalism and the traditional new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analys the opinion formation, opinion leading, promotion of the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which the grassroots journalism put forth effort on. At last,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y of grassroots journalism,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 of the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grassroots journalism.
引文
[1]马艳.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与发展[D].陕西:西北大学,2009
    [1]余颖.江西师范大学.《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2010年6月,P7-8
    [1]王又锋.草根新闻崛起下的传统新闻业[J].青年记者,2008(5)
    [2]郭华.草根新闻评议[J].青年记者.2009(4)
    [3]余建清.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7)
    [1]邵培仁.章东轶.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J].新闻界,2004(4)
    [1]王娟,李甜华.草根新闻及其现状思考[J].科技广场,2007(12)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5
    [1]宫秀军.公民新闻的理论主张和社会影响[J].青年记者,2008(17)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李希光.秦轩.《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1]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
    [2]方兴东.博客世界漫游和商业化浪潮EB/OL]. http://blog.blogchina.com/fangxd/113.html
    [1]微博反腐是指互联网用户通过微博客这一特定的新兴自媒体,对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批评和揭发的社会现象
    [2]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
    [1]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构造和功能》.P1-P2
    [1]张玮.人民网.《传者失控:网络媒体的传播者分析》.2006年2月24日
    [2]约翰.弥尔顿.《论自由》.2009年10月1日版
    [3]彼得.斯坦纳.《纽约客》.1993年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3月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1]莫梅锋.刘欣.《“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实证分析》.新闻界.2007年8月
    [1]人民网.《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2011年5月16日http://media.people.com.cn
    [2]莫梅锋.刘欣.《“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实证分析》.新闻界.2007年8月
    [1]莫梅锋.刘欣,《“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实证分析》.新闻界.2007年8月
    [2]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2012年.P8-9
    [1][美]丹.吉摩尔.《草根媒体》.陈建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P23
    [2]刘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网络传播》.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3]刘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网络传播》.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1]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2012年,P187
    [2]参见中国网:《胡锦涛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草根名义借王出海》http://www.china.com.cn/news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p45
    [1]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2012年,P202
    [1]王琦.《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解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6期
    [2]樊亚平,《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1期
    [1] J.S.Mill.《OnLiberty》.1947edition.P.16
    [2]甄书秀.《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期
    [3]王力.《浅谈网络新闻传播层次结构的效率》.新闻传播.2009年第9期
    [1]黄利飞.《网络话语权释放的得与失》.青年记者.2010年第16期
    [2][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P62
    [1][英]齐格豪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版.P14
    [1]李戈.《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南方论坛.2007年第7期
    [1]喻国明.李彪.《2009年上半年中国舆情报告(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33卷第2期
    [1]孙燕.《网络拍客的传播学关注》.今传媒.2008年第12期
    [1]郑一卉.《虚拟世界中的一阵骚动—草根新闻批评》.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1996年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2年11月,
    1.马艳.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与发展[D].陕西:西北大学.2009
    2.余颖.江西师范大学.《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2010年6月
    3.王又锋.草根新闻崛起下的传统新闻业[J].青年记者.2008(5)
    4.郭华.草根新闻评议[J].青年记者.2009(4)
    5.余建清.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7)
    6.邵培仁.章东轶.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J].新闻界.2004(4)
    7.王娟.李甜华.草根新闻及其现状思考[J].科技广场.2007(12)
    8.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5
    9.宫秀军.公民新闻的理论主张和社会影响[J].青年记者,2008(17)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2.李希光.秦轩.《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13.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
    14.方兴东.博客世界漫游和商业化浪潮[EB/OL]. http://blog.blogchina.com/fangxd/113.html
    15.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
    16.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构造和功能》.P1-P2
    17.张玮.人民网.《传者失控:网络媒体的传播者分析》.2006年2月24日
    18.彼得.斯坦纳.《纽约客》.1993年
    1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3月
    2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21.莫梅锋.刘欣.《“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实证分析》.新闻界.2007年8月
    22.人民网.《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2011年5月16日http://media.people.com.cn
    23.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2012年.P8-9
    24.[美]丹.吉摩尔.《草根媒体》.陈建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P23
    25.刘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网络传播》.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26.参见中国网: 《胡锦涛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草根名义借王出海》http://www.china.com.cn/news
    2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P457
    28.王琦.《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解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29.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6期
    30.樊亚平.《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1期
    31. J. S. Mill. 《OnLiberty》.1947edition. P.16
    32.甄书秀.《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期
    33.王力.《浅谈网络新闻传播层次结构的效率》.新闻传播.2009年第9期黄利飞.《网络话语权释放的得与失》.青年记者.2010年第16期
    3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P62
    35.[英]齐格豪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版.P14
    36.李戈.《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南方论坛.2007年第7期
    37.喻国明.李彪.《2009年上半年中国舆情报告(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33卷第2期
    38.孙燕.《网络拍客的传播学关注》.今传媒.2008年第12期
    39.九品拍客.酷六网http://v.ku6.com/show/IFthrciAZqCbpkR6.html2010年4月7日
    40.郑一卉.《虚拟世界中的一阵骚动—草根新闻批评》.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4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2年11月.
    42.人民网.《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2011年5月16日http://media.people.com.cn
    4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199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