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伦理向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础性范畴。马克思著作中生产力概念不外乎两种含义,一是作为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生产能力,一是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客观物质力量。但这两种含义不是彼此矛盾、相互分离的,它们在《资本论》中通过用经济学话语来表征哲学思维,完成了融合。然而综观国内外关于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有诸多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角度,但缺少从伦理向度研究和阐发生产力理论的成果,而伦理向度恰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应有之意,是该理论的重要内涵。主要体现在:现实的人是生产力的伦理基础;生产力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精神生产力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作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伦理归宿。从伦理向度认识生产力理论不仅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而且能更好地指导社会生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完善,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Marxism, is a basic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s writings the concept of productivity is nothing more than two meanings, one as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areas of political economy, one area as the objective material for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he two meanings are not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they are in the《On Kapital》by using words to characterize 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thought, complete fusion. Yet looking at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theory of materialism,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nd research point of view, but the lack of research from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the results and elucidate the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while the ethical dimension is precisely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meaning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t is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Mainly reflected in: real people engaged in the ethical basis of productivity; productivity contains peopl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the spirit of productiv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people's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ethic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home. From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vity theory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a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productivity theory, but also to better guid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productive forces, improv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引文
①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②参阅:张军:《现代汉语辞海》(修订版),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996页。
    宋涛:《<资本论>辞典》,济南:山东人出版社,1988年,第542页。
    ①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第29页。
    ②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①《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4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19页。
    ③于光远:《有关生产力经济学的两个问题》,《生产力研究》,1987年第1期,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88页。
    ②鲁品越:《知识经济时代与生产力理论的重构》,《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9期,第27页。
    ①熊映梧:《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新千年经济学的头号课题》,《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1期,第5页。
    ②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理论探讨》,2003年第3期,第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第10页。
    
    ①参阅,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第56-62页。
    熊映梧:《生产力系统论》,《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第63-65页。
    ①(苏)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0页。
    ②(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86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04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77-78页。
    ③(美)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张宜生、肖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④(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8-69页。
    
    ①(英)G.A.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7、46页。
    ②同上书,第146页。
     ①参见陈延斌、任越:《新伦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②参阅:张军:《现代汉语辞海》(修订版),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996页。宋涛:《<资本论>辞典》,济南:山东人出版社,1988年,第542页。
    ③(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4页。
    ⑤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82页。
    ②同上书,第195页。
    ③同上书,第235页。
    ④G.A.COHEN:《Karl Marx’Theory of History:A Defens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第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5页。
    ②同上书,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页。
    ①王小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1-202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7-9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3页。
    ③同上书,第453页。
    ④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②同上书,第284页。
    ③同上书,第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1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②同上书,第73页。
    ③同上书,第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①[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②同上书,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
    ③同上书,第118-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4、16、19、20、23、24、25、26、27、31、40、42、44、46(上、下)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5]《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6]《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8](苏)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9](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1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11](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12](美)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张宜生、肖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4](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15](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16] [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陈延斌、任越:《新伦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21]宋涛:《<资本论>辞典》,济南:山东人出版社,1988年。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23]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24]王小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25]于光远:《有关生产力经济学的两个问题》,《生产力研究》,1987年第1期。
    [26]鲁品越:《知识经济时代与生产力理论的重构》,《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9期。
    [27]熊映梧:《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新千年经济学的头号课题》,《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1期。
    [28]熊映梧:《生产力系统论》,《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29]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理论探讨》,2003年第3期。
    [30]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31]林娅:《关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问题的几点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5期。
    [32]刘伯斌:《生产力定义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刍议》,《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2期。
    [33]许光伟:《对生产力定义、层次和发展动因问题的综述》,《生产力研究》,1997年第1期。
    [34]吴文新、王喜平:《对生产力范畴的人学理解及其意义》,《生产力研究》,1998年第6期。
    [35]秦裕华:《科学地理解生产力概念的新内涵》,《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997年第12期。
    [36]秦裕华:《生产力概念新内涵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999年第12期。
    [37]焦坤:《论生产力概念嬗变的不同语境》,《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
    [38]武高寿:《评“泛生产力”》,《生产力研究》,1997年第2期。
    [39]吉颜波:《应该重新定义生产力——把认识力纳入生产力内涵》,《理论探讨》,1997年第1期。
    [40]孔维萍:《论生产力范畴现代内涵的界定及其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1](英)G.A.COHEN:《Karl Marx’Theory of History:A Defens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42]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0450.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