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上下关系时间词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间词语”为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词语之一。这我们永不能直接看见或摸着的无形成分,究竟如何被我们人类归纳成词语单位的呢?再者,汉语中有和我的母语(日语)同样的特点,那就是与具有对立关系的语素“上”或“下”组成的时间词语即“上下关系时间词语”的存在。那么,为何在如英语和法语等代表的语言里不存在,而汉语和日语里则存在呢?本文中在这些问题的前提下,从词语内部的语素组合形式入手,逐步地分析并试图完成以下三项目标;壹——解释汉语中,上下关系时间词语的语素组合特点。;贰——解释汉语中,上下关系时间词语组织和切分时间的功能。;叁——用时间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解释时间词语的结构与功能。
     首先确认时间词语在我们语言中的所处位置并观察汉语时间词语的内部形式。词语是经过众多语义的有机结合下才形成的具有理据性的名称。而一般这些语义的组成呈现于语素的组合上,因此可以说,时间词语的内部形式上隐含着语言使用者对于每一时间概念的捕捉方式。从语法的角度来观察上下关系时间词语便会发现,它们的语素组合关系都属于其中的偏正关系这一类。分为“正”的部分的语素和“偏”的部分的语素后可以知道,“正”部语素与整个词语的指称功能一致,而“偏”部语素是对“正”的部分加以限制区分,使整个词语不仅能够指向一个具体的时间单位,而且能够显示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所指向的语言单位在同一级的语言单位(同一范畴的语言单位)中所处的位置。
     这些上下关系时间词语主要出现在“日(天)”、“周”、“月”、“年”这四个时间单位中,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制为现代汉语中时间单位的四大范畴,“日范畴”、“周范畴”、“月范畴”和“年范畴”并为了了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与英语、法语、日语的比较中加以分析。每种语言的“偏”部语素承担区分语素,并且表示时间的顺序关系。该四个主要范畴里,包括汉语和日语的特点之一,即上下关系词语在内,共有五种类别的词语。以语言使用者发话或发文的时间点为发言参照。依靠这发言参照形成的时间词语称为“发言参照时间词语”(如,“本周”、“上个星期”,等)。反之则称“非发言参照时间词语”(如,“正午”、“下午”,等)。将四个主要范畴以发言参照的有否来划分后,便出现众多有趣的语言规律。从这些规律中能够看出,英语和法语在发言参照的平面上称得上是一个序列性语言。而汉语和日语是各种类别的词语混杂地栖息在一起的多种性质语言。在非发言参照的领域里与发言参照词语同样,英语和法语都属于序列性语言。而汉语里这四个范畴的词语都以上下类词语来表示。因此,汉语是在这四个范畴里属于纯粹的上下类语言。也就是说,非发言参照的领域里所有的词语都以上下关系的纯空间概念隐喻而成的。
     我们将汉语上下关系时间词语的语素分为开头语素、中间语素和结尾语素,这三类语素。中间语素出现在词语的中间部分,由“一”、“半”、“个”来承担。该三类语素中的中间语素充当辨认切分类型时的标记。从此得出划分切分类型的第一个标记群;往外切分型的标记:中间语素“一”、“一个”、“个”;往内切分型的标记:中间语素“半”、“半个”。
     时间的流逝为间接认知的最先变化经由正知流向一直到可想象认知的最后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所述得出出现上下关系时间词语的原因。假设一,从太阳的升降运动中认知到时间的流逝及其顺序后,从中抽出了在众多时间概念
    
    上可运用的义素成分,即“上”和“下”的方位义和顺序(先“上”后“下”)。
    假设二,书写方向在无意识中左右了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思维的方向。母语者即认
    知主体在从上到下书写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认知到事件的前后顺序概念,而将它引
    用在时间的流逝上面了。
     世界中,无形成分的时间是经过多种渠道诞生在语言的世界中。其中,借助
    有形成分的隐喻而形成的时间词语为数不少,这是不可否认的。
引文
齐沪扬,1998年,《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赵艳芳,2001年,《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赵南元,2002年,《认知科学揭秘》,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甦、汪安圣,2001年,《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桂诗春,2000年,《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建国,1999年,《时间-空间飞船》,地质出版社
    皮亚杰(王宪细等译),1996年,《发生认识论原则》,商务印书馆
    胡塞尔(杨富斌译),2000年,《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华夏出版社
    列夫(李维译),1999年,《思维与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
    陈宜张等,2002年,《脑的奧秘》,清华大学出版社
    山梨正明,2001年,《认知语言学原理》,黑潮出版社
    下山刚等,1997年,《儿童期的成长与学习》,学艺图书
    榊原洋一,1995年,《何为人类的成长?》,筑摩新书
    泽田允茂,1993年,《思考法的论理》,讲谈社
    王尚文,2000年,《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P.萨伽德(朱菁译),1999年,《认知科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吴志钢,1984年,动作和时间关系的分析,《中国语文》,第2期
    陈平,1988年,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张清常,1993年,汉语的时间词“礼拜”“星期”,《中国语文》,第6期
    石毓智,1995年,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第1期
    张海莹,2003年5月8日,英汉翻译,《社会科学报》
    申小龙,1988年,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钢,《北方论丛》,第5期
    张公瑾,1992年,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几个理论问题,《民族语文》,第6期
    杨剑桥,1991年,关于文化、思维的关系的几点思考,《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
    江蓝生,2002年,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4期
    陆俭明,1991年,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汪国胜,1990年,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第1期
    张清常,1993年,汉语的时间词“礼拜”“星期”,《中国语文》,第6期
    戴浩一,1990年,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国外语言学》第4期
    戴浩一,1991年,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国外语言学》第1期
    黑田航等,1998年11月,月刊《语言》,大修馆书店
    
    
    梅家驹等,1996年,《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荣等,2000年,《上海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王力等,2000年,《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许慎、段玉裁,2000年,《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廷琚等,1997年,《拉丁语汉语小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ella Thompson, 1995年,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erre, 1997年, 《Larousse》, Librairie Larousse
    久松潜一,1993年,《新潮国语辞典》,新潮社
    原田种成等,1992年,《汉日汉字辞典》,三省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