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运输发展方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货物运输系统是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方式关系交通运输发展全局。合理而有效的发展方式对于提高货物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货物运输业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在数量方面的需求为主要任务,货物运输的发展以透支地球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货物运输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我国已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货物运输发展不能够、也不可能建立在牺牲环境和无节制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以扩大运输基础设施规模为发展重点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货物运输发展方式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尽管有关货物运输发展的理论相当多,但对货物运输发展方式进行系统研究的很少,尤其是基础理论十分匮乏,亟待突破。
     本文以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和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为基础,对货物运输发展方式基础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首先界定了货物运输发展方式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划分了货物运输发展方式的类型,分析了影响货物运输发展方式的因素。接着通过分析货物运输发展速度、货物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货物运输结构、货物运输资源、能源消耗状况,全面系统地审视了我国货物运输业发展的当前状态及现行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表现,指出了我国货物运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然后阐述了货物运输发展的理想状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现代物流发展等新的历史条件对货物运输发展产生的影响和货物运输需求的变化,明确了未来我国货物运输应选择的发展方式类型。最后,从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外部条件的约束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货物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了货物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确切涵义和思路,给出了我国货物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As a subsystem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the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cerns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an overall situation. Rational and effective developing wa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benefits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reight transportation eve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ing way.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task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to meet the rapid increasing quantity need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resulting that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veloped at a cost of overdrafts the earth's resources and sacrifi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freight transport will face more and more stringent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 the future. It is impossible for China to take destroy-protect development road, which developed countries did. The freight transportation can not, and be impossibly develops base on the sacrifice of environment and uncontrolled consumption of the resources. The developing way, which is high input, high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and low efficiency, and focuses on expand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can not adapt to the fast and good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be difficult to continue, and needs to change urgently. Searching after the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way according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becomes a primary task. However, in existing research, though there are considerable relational theories of the freight transportation's development,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the basic theory is so few that it needs a breakthrough.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oes some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developing way of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Firstly, i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measures the types of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Secondl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e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the resources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t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can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non-adaptability of developing way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n, it points out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such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 logistics and so o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s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It also points out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way from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external conditions. Finally, it indicates the exact meanings, and gives the ideas and the main channel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way.
引文
1 Arnulf Grubler.The Rise and Fall of Infrastructures—Dynamics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ransport,Physica-Verlag,Heidelberg,1990
    2 荣朝和.必须重视和加速国民经济的运输化.科技导报,1990,(4):23~26
    3 荣朝和.论运输化.1991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 荣朝和.论运输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 韩彪.交通运输发展理论[M].1993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4.
    6 熊永均.铁路与经济增长.1997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7 王际祥.铁路货运需求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数量与结构分析.1995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8 曹钟勇.城市交通论.1995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9 王稼琼.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17(3):294-299
    10 王稼琼.世界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科技导报.1992.(12):57~60
    11 朱中彬.论可持续运输.中国铁路,1998,(3):21~24
    12 荣朝和.关于经济持续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运输体系的思考.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资源与环境科学分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3~237
    13 李连成.资源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发展途径[C].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224—230
    14 魏际刚.制度激励与中国运输结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1(7):53-57
    15 魏际刚.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场份额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30-33
    16 魏际刚.基于制度分析的运输发展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69-72
    17 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制度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18 程世东.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J].综合运输,2006(12):20-22
    19 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途径[J].综合运输,2006(5):5-9
    20 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综合运输,2006(11):5-7,12
    21 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综合运输,2007(2):9-12
    22 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与途径选择[J].综合运输,2007(3):11-13
    23 詹成志.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保障机制探讨[J].重庆经济,2007,(5):5-8
    24 岳永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4(5):50-52
    25 钱丽英.转变铁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J].理论学习与实践,2005,(1):27-28
    26 张茅.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7(23):4-7
    27 张茅.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J].综合运输,2007,(12):5-8
    28 张茅.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交通先行[J].求是杂志,2008,(3):40-42
    29 张磊.道路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长安大学,2008,5
    30 索沪生.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http://2006.moc.gov.cn/06shandong/jiaotongxw/200801/t20080102_456458.html,2007-12-29
    31 李盛霖.应对挑战科学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保障,http://www.mot.gov.cn/zhuzhan/gongzuohuiyi/quanguojiaotong_GZHY/2009jiaotonggongzuo_HY/baogaojiedu/200901/t200 90116_552063.html,2009-1-15
    32 姜革锋.抓住机遇科学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运输保障,http://2006.moc.gov.cn/06neimenggu/zhongyaojh/200902/t20090204_555204.html,2009-2-4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moc.gov.cn/zizhan/siju/kejiaosi/guanlipindao/guanliwenjian/200903/t20090309_563598.html,2009-2-26
    无编改内容
    1 [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
    2 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3 戴学章.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大连干部学刊,2008,24(3):13-16
    4 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5 〔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德怀特.H.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6 燕晓飞.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第9-10页
    7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
    8 姜霞.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7.5
    9 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1979(英文版).第8、9页.引自:张光照.发展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1995,第3页
    10 郭熙保.论发展的真义[J].经济评论,1998,6:28-32
    11 小朱维卡斯.经济发展导论.1979年英文版,第8、9页.引自:张光照.发展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1995,第3页
    12 戴学章.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大连干部学刊,2008,24(3):13-16
    13 蒋永穆,杨建川.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4 于洪平.发展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15 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6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17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EB/OL].http://finance.eastday.com/eastday/finance 1/m/20071211/ula3282327.html
    18 郭熙保.论发展的真义[J].经济评论,1998,6:28-32
    19 周振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1996(10)
    20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1 蒋秧生.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北方经贸,2008(10):12-15
    22 周叔莲,刘戒骄.如何认识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理论前沿,2008(6):5-9
    23 张军扩.转变经济方式从增长到发展的一词之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401/07364693895.shtml,2008-04-01
    24 张磊.道路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长安大学,2007,5
    25 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途径[J].综合运输,2006(5):5-9
    26 荣朝和.运输发展理论以运输化为主要线索的新进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19(4):502-508
    27 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4页)
    28 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的制度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83页)
    29 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与途径选择[J].综合运输,2007,3:11—13
    30 吴金明,荣朝和.对运输业属性认识的理论综述[J].铁道学报,2004,26(5):13-16
    31 刘芳.关于运输业基本属性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2):244-246
    32 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5 Amulf Grubler.The Rise and Fall of Infrastructures—Dynamics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ransport,Physica-Verlag,Heidelberg,1990
    36 韩彪.交通运输发展理论[M].1993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4.
    37 熊永均.铁路与经济增长.1997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8 赵淑芝.运输系统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6-7)
    39 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制度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40 凌强.日本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与成效.世界地理研究,2008.6:150-157
    42 王稼琼.世界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科技导报.1992.(12):57~60
    6 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之比较[J].中国能源,2007,29(10):19-22
    7 铁道部统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J].中国铁路,2008(3):43
    8 李连成,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综合运输.2008.3:6-10
    9 荣朝和.论运输化.1991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 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途径,综合运输,2006.5:5-9
    2 引自Carruthers R,Bajpai JN&Hummels D,Trade and Logistic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in Krumm K & Kharas H(ed),EastAsiaIntegrates:ATradePolicyAgendafor SharedGrowth,世界银行,华盛顿,2003年。
    3 《中国物流——寻找先驱者》,摩根斯坦利公平研究,2001年。
    4 塔斯曼经济,《对自驾车者可承受的货运价格》,运输工人联合会2000年
    5 交通部公路司的一位官员说“路上行驶的货车有近1/3的是送货后空驶回来的”,《深圳日报》,参见中国经济网,2004年11月24日。
    6 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合作项目.中国道路运输政策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交通部,《2004公路和水路运输发展统计报告》
    8 运输和地区服务部,《工作文件60:纵观澳大利亚公路货运行业》,2003年
    9 通常状况为,平均有效载荷40.5吨,每年的利用160000公里,10%的空载
    10 在成本模式中,根据统计数据,所有车的基本量为72270公里。如果能使其成倍至144540公里,中国的货车利用率将会同北美大型城际间货车持平。
    11 宋金鹏,马天山,邵海鹏,魏立锋.交通信息下危险品道路运输动态路径选择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2:141-144
    12 张茅.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运输,2007.12:5-8
    13 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
    14 http://bbs.rednet.cn/a/a.asp?B=81&ID=13657468
    15 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
    16 张茅.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运输,2007.12:5-8
    17 肖昭升.我国综合运输结构问题成因分析综合运输,2003.9:8-11
    18 姚天恩.在发展中借鉴让交通运输业走向成熟[J].宏观经济管理,2005,5:48—50
    19 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合作项目.中国道路运输政策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2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23 张茅.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运输,2007.12:5-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
    2 方福前.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J].江汉论坛,2001(2):5-9
    3 朱茵,唐祯敏.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运输业的转变[J].综合运输,2002.11:21-23
    4 张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30
    5 汪鸣.现代物流理念下的运输发展理论创新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5
    6 程世东.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综合运输.2006.12:20-22
    7 史言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
    9 宋金鹏,马天山.工业化进程中货运运输需求变化分析.武汉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857-861
    10 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07.
    11 李连成.重化工业化对“十一五”交通运输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4,(19):26-28
    12 刘敬青.货物运输需求相关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2):1—5
    13 商岳.我国运输需求结构分析[J].中国水运,2007,5(11):163-164
    1 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途径[J].综合运输,2006(5):5-9
    2 张茅.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7,23:4—7
    3 张圣忠,徐敏,吴群琪.论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的结构性失衡[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6-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将实现“三个转变”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0804xinwen/200804/t20080424_482036.html,2008-4-25
    5 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J].综合运输.2007.2:9-12
    6 马静.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7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8 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J].综合运输,2007,(2):9-12
    9 马静.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节约型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研究[R].2008,1
    11 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的制度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2 徐立娟.货物运输物流化:内涵、特征和目标[J].物流技术,2007,26(11):49-51
    13 张宇航.道路货运业有关物流认识的误区[J].综合运输,2008,2:47-48
    17 余兴源.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18 韩晓东.企业集成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7,6:157-158
    19 朱孔来.关于集成创新内涵特点及推进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8,6:41-45
    [1]Arnulf Grubler.The Rise and Fall of Infrastructures—Dynamics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ransport,Physica-Verlag,Heidelberg,1990
    [2]荣朝和.必须重视和加速国民经济的运输化.科技导报,1990,(4):23~26
    [3]荣朝和.运输发展理论以运输化为主要线索的新进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19(4):502-508
    [4]荣朝和.论运输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韩彪.交通运输发展理论[M].1993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4.
    [6]熊永均.铁路与经济增长.1997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7]王际祥.铁路货运需求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数量与结构分析.1995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8]曹钟勇.城市交通论.1995年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9]王稼琼.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17(3):294-299
    [10]王稼琼.世界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科技导报.1992.(12):57~60
    [11]朱中彬.论可持续运输.中国铁路,1998(3):21~24
    [12]荣朝和.关于经济持续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运输体系的思考.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资源与环境科学分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3~237
    [13]李连成.资源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发展途径[C].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224-230
    [14]魏际刚.制度激励与中国运输结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1(7):53-57
    [15]魏际刚.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场份额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30-33
    [16]魏际刚.基于制度分析的运输发展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69-72
    [17]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制度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18]程世东.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J].综合运输,2006(12):20-22
    [19]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途径[J].综合运输,2006(5):5-9
    [20]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综合运输,2006(11):5-7,12
    [21]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综合运输,2007(2):9-12
    [22]王东明.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与途径选择[J].综合运输,2007(3):11-13
    [23]詹成志.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保障机制探讨[J].重庆经济,2007,(5):5-8
    [24]岳永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4(5):50-52
    [25]钱丽英.转变铁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J].理论学习与实践,2005,(1):27-28
    [26]张茅.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7(23):4-7
    [27]张茅.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J].综合运输,2007,(12):5-8
    [28]张茅.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交通先行[J].求是杂志,2008,(3):40-42
    [29]张磊.道路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5
    [30]索沪生.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http://2006.moc.gov.cn/06shandong/jiaotongxw/200801/t20080102_456458.html,2007-12-29
    [3 1]李盛霖.应对挑战科学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保障,http://www.mot.gov.cn/zhuzhan/gongzuohuiyi/quanguojiaotong_GZHY/2009jiaotonggongzuo_HY/baogaojiedu/200901/t20090116_552063.html,2009-1-15
    [32]姜革锋.抓住机遇 科学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运输保障,http://2006.moc.gov.cn/06neimenggu/zhongyaojh/200902/t20090204_555204.html,2009-2-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moc.gov.cn/zizhan/siju/kejiaosi/guanlipindao/guanliwenjian/200903/t20090309 563598.html,2009-2-26
    [34]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
    [35]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36]戴学章.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大连干部学刊,2008,24(3):13-16
    [37]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38]马尔科姆吉利斯,德怀特.H.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9]燕晓飞.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第9、10页
    [40]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
    [41]姜霞.区城交通运衡不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5
    [42]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1979(英文版).第8、9页.引自:张光照.发展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1995,第3页
    [43]郭熙保.论发展的真义[J].经济评论,1998,6:28-32
    [44]小朱维卡斯.经济发展导论.1979年英文版,第8、9页.引自:张光照.发展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1995,第3页
    [45]蒋永穆,杨建川.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6]于洪平.发展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47]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4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49]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EB/OL].http://finance.eastday.com/eastday/financel/m/20071211/u 1 a3282327.html
    [50]周振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1996(10)
    [51]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52]蒋秧生.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北方经贸,2008(10):12-15
    [53]周叔莲,刘戒骄.如何认识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理论前沿,2008(6):5-9
    [54]张军扩.转变经济方式从增长到发展的一词之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401/07364693895.shtmi.2008-04-01
    [55]胡学勤.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差别,http://lib.tzswdx.gov.cn/wenku/zbjjzzfs/051221163130587340832415282573974,html
    [5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 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57]王涛.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领导理论与实践,2007(4):7-8
    [58]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4页)
    [59]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的制度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83页)
    [60]吴金明,荣朝和.对运输业属性认识的理论综述[J].铁道学报,2004,26(5):13-16
    [61]刘芳.关于运输业基本属性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2):244-246
    [62]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63]赵淑芝.运输系统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
    [64]凌强.日本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与成效.世界地理研究,2008.6:150-157
    [65]程世东.我国运输市场的发展及管理政策的变迁[J].综合运输,2008(9):4-8
    [66]http://www.china-mor.gov.cn/tdgk/tdgk_2008.html#【国家铁路车站】
    [6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节约型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研究[R].2008,1
    [68]http://www.moc.gov.cn/zhuzhan/tongjixinxi/fenxigongbao/tongjigongbao/200804/t20080418_480524.html
    [69]陈帅,孙有望.资源紧缺型社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构优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四期:97-99
    [70]李连成,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08.3:6-10
    [71]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与排放状况及其与典型国家之比较[J].中国能源,2007,29(10):19-22
    [72]铁道部统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J].中国铁路,2008(3):43
    [73]Carruthers R,Bajpai JN & Hummels D,Trade and Logistic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in Krumm K & Kharas H (ed),East Asia Integrates:A Trade Policy Agenda for Shared Growth,世界银行,华盛顿,2003年
    [74]《中国物流——寻找先驱者》,摩根斯坦利公平研究,2001年
    [75]塔斯曼经济,《对自驾车者可承受的货运价格》,运输工人联合会2000年
    [76]交通部公路司的一位官员说“路上行驶的货车有近1/3的是送货后空驶回来的”,《深圳日报》, 参见中国经济网,2004年11月24日。
    [77]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合作项目.中国道路运输政策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8]交通部,《2004公路和水路运输发展统计报告》
    [79]运输和地区服务部,《工作文件60:纵观澳大利亚公路货运行业》,2003年
    [80]宋金鹏,马天山,邵海鹏,魏立锋.交通信息下危险品道路运输动态路径选择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2:141-144
    [81]张茅.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运输,2007.12:5-8
    [82]http://bbs.rednet.cn/a/a.asp?B=81 &ID=13657468
    [83]肖昭升.我国综合运输结构问题成因分析.综合运输,2003.9:8-11
    [84]姚天恩.在发展中借鉴让交通运输业走向成熟[J].宏观经济管理,2005,5:48—50
    [8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2006年度中国交通信息化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86]吴汪友,刘兴富.整合公路货运资源的对策[J].综合运输,2007,(3):78—81
    [87]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89]方福前.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J].江汉论坛,2001(2):5-9
    [90]朱茵,唐祯敏.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运输业的转变[J].综合运输,2002,11:21-23
    [91]张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30
    [92]汪鸣.现代物流理念下的运输发展理论创新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5
    [93]朱孔来.关于集成创新内涵特点及推进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8,6:41-45
    [94]马天山,樊一江.交通运输与能源和环境战略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4):116-120
    [95]宋金鹏,马天山.工业化进程中货运运输需求变化分析.武汉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857-861
    [96]史言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
    [97]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机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02
    [98]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07.
    [99]李连成.重化工业化对“十一五”交通运输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4,(19):26-28
    [100]刘敬青.货物运输需求相关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2):1—5
    [101]商岳.我国运输需求结构分析[J].中国水运,2007,5(11):163-164
    [102]张茅.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7,23:4—7
    [103]张圣忠,徐敏,吴群琪.论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的结构性失衡[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6-19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将实现“三个转变”
    [105]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0804xinwen/200804/t20080424_482036.html,2008-4-25
    [106]徐立娟.货物运输物流化:内涵、特征和目标[J].物流技术,2007,26(11):49-51
    [107]张宇航.道路货运业有关物流认识的误区[J].综合运输,2008,2:47-48
    [108]今井贤一,伊丹敬之,小池和男.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金洪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109]姚小涛,席酉民.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中间层组织及其博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32-35
    [110]余兴源.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4
    [111]李宝山.集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2]海峰,李必强,肖文韬.基于知识创造的企业组织集成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16(6):75-77
    [113]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14]马静.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115]韩晓东.企业集成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7,6:157-158
    [116]荣朝和.企业的中间层理论以及中间层组织在运输市场中的作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6
    [117]张正亚,李杰,邹志云.集成化道路货物运输模式探讨[J].公路与汽运,2003,3(6):82-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