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开发广西的思想与政策实践研究(1885-19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边疆史地研究作为我国传统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治史者的关注。近代以降,更是经历两次研究高潮,唤醒了国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学术研究热潮,至今仍方兴未艾。广西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不仅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也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因此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历史上来看,广西为守护我国的西南门户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还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为地方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而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指“开发”,是指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设和治理。晚清时期尤其是中法战争后,出于应对国内外剧烈而复杂的环境变迁,以马丕瑶、张鸣岐、苏元春等为代表的广西官员或主动、或被动的提出了各种开发和建设广西的思想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尽管前贤时人对近代广西的开发活动有所述及,但对晚清时期广西开发的思想和实践缺乏全面、详细的论述,同时亦缺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分析。有鉴于此,本文以晚清时期中法战争后至清帝退位间近三十年(1885—1911)为研究时段,以广西为研究载体和视域,力图通过梳理与研究各种开发、建设广西的思想主张和政策,考察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综合探讨,对各种思想主张和政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参考。
     本文认为,中法战争后,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广西地方政府中的有识官员,出于国防的需要,对广西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于是,他们纷纷提出诸如移民实边、修建铁路、兴办教育等建议,主要涉及农业、工矿业、交通、文化教育等内容。尽管其初衷是“固边圉”,但客观上为广西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当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晚清时期大环境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也并不能完全实现“固边圉”的目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而已。另外,领导力量、正确的指导思想、符合地方实际的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总之,只有从地方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有效的开发政策和措施,实现促进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最后,尽管晚清时期开发广西的历史活动并没有完全实现“固边圉”、“靖地方”的目的,但部分获得成效的经验仍值得总结,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于区域建设的建议或启示。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study has been long concerned with the researchers. Since modern times, it has experienced two research climaxes, and awakened th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rontier areas. From the1980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s lifted a new round of upsurge, and still will be unfolding. Guangxi located between Southern and southwest in China,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gateway for ASEAN and frontier area, but also the most convenient passageway that face to the sea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Thus it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mong coordinated regions,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ASEAN and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bility. Historical speaking, Guangxi ha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order to guarding the portal of the southwest of our country. Besides,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is land had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s in practice. By all of these, it leads to promote the local development i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refers to "development", meaning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bou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r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the Sino-French War, facing to the complicated and fiercely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 Guangxi officials like Ma Pi-yao(马丕瑶),Zhang Ming-qi(张鸣岐),Su Yuan-chun(苏元春)proposed a variety of idea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Guangxi. To some extent, these ideas were put into practice and obtained a few results. Although many people have talked about these activities, there are still lack a exposition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d analysis (multi-level perspectives and theoretical) about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policy practice.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makes the time (from1885to1911, nearly thirty years) as the study period and brings Guangxi into the research carrier and horizon. In the research, we try to sort out kinds of thoughts and policies, and argue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lso try to summary and evaluate them through talking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comprehensive. At last, we hope this essay can provid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current to the future.
     In our opinion, after the Sino-French War, the necessary of national defense makes people who no matter the Qing government or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Guangxi offic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rontier and aware the importanc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Guangxi. Therefore, they hav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migration to the frontier, building the railways, initiating the education and so on, mainly about agriculture, mining, 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spite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is "solid borderland", these still objectively make contribution to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Guangxi. Of course, we should see the fact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se measures can't be fully realized the purpose—"solid borderland"—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 influence, but be eased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the leadership, the correct guiding ideology and actual measures are also indispensable conditions. In short,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it is necessary that make correctly and effectively policies and measures should from the local actual conditions. Finally, although these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did not fully achieve purposes,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hat provide us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and inspir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still worth to summary.
引文
①朱从兵,孙凯:《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
    ②[美]库珀著;刘洋译:《如何做综述研究·序言》,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步平:《让中国边疆学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近年来不断有此类论文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如《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于逢春,2006年第1期)、《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毕奥南,2006年第2期)、《“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李大龙,2007年第3期)。
    ③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林荣贵主编:《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④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李大龙:《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杜文忠:《边疆的法律——对清代治边法制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孙建民:《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⑥罗贤佑主编:《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⑦杨德颖主编:《中国边境贸易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版;杨清震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⑧杨慧婷:《宋教仁边疆史地研究论析》,湘潭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近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亦刊发此类文章,如《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贾建飞,2004年第1期)、《显学的背后:沈垚西北史地学论述》(郭丽萍,2005年第1期)、《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述略》(伍成泉,2006年第2期)、《时代变局下知识分子对“致知”与“致用”的探索——从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说起》(孙喆、王江,2009年第2期)。
    ①朱金甫:《要重视边疆地区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年第4期。
    ②张晓虎:《清代边疆开发史导论提纲》,《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③戴逸:《边疆开发活动中的人和环境》,《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
    ④戴逸;《加强边疆开发史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马汝珩:《清代边疆开发史研究的内容及意义》,《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马大正:《深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之管见》,《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
    ③成崇德:《对清代边疆开发史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
    ④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冷土:《十年来清代边疆开发史研究概况》,《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⑥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一九九一年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⑦马汝珩,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张世明:《清代边疆开发不平衡性:一个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的考察》,《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张世明:《清代前后期藏族地区开发的比较研究》,见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0—367页;成崇德,张世明:《清代西藏开发研究》,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方铁:《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厉声:《新千年改版之际的祝贺、回顾与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⑤厉声:《史论结合的创新之作——<中国边疆经略史>读后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⑥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⑦马大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见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⑧《东北通史》(李治亭主编)、《北疆通史》(赵云田主编)、《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西藏通史》(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南通史》(方铁主编)、《海疆通史》(张炜,方垫主编),以上著作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于2003年。
    ⑨梁四宝,燕红忠:《清代边疆开发的经济动因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①《60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厉声,贾建飞)、《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部边疆研究评述》(吕文利)、《60年来东北边疆研究论衡》(于逢春)、《西南边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方铁)、《新中国海疆史研究60年》(李国强)、《60年来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研究》(刘清涛)、《边疆史视野下西藏研究60年》(张永攀)、《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研究60年》(孙宏年),以上论文均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②需要说明的是,海疆研究理应纳入学术回顾的视野,但我们从课题需要出发在此予以省略。不正之处,敬请斧正。
    ③钟祥财:《试论中国历史上开发边疆的经济思想》,《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④刘云虹:《从<实业计划>看孙中山开发西部的构想》,《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王林,颜春杰:《孙中山开发西部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学术论坛》2003年第1期;李忠良:《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林关征:《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伍成泉:《魏源的边疆开发思想浅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⑥马大正,李大龙主编:《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①厉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②董万仓:《光绪初年吉林东部边疆的开发》,《北方论丛》1980年第5期。
    ③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④步平:《东北边疆开发与近现代化过程》,《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5期
    ⑤高月:《三十年来清末东北地区新政改革研究综述》,《东北史地》2009年第1期。
    ⑥赵云田:《清朝统治蒙古经济政策管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⑦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⑧闫天灵:《略论民国时期对内蒙古开发道路的认识与认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⑨厉声:《新疆近代史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
    ⑩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1995年版。
    11马曼丽:《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马大正,李大龙主编:《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绪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③张世明:《论联豫在清末新政期间对西藏的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0年6期。
    ④成崇德,张世明:《清代西藏开发研究》,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⑤秦和平:《清末民初对滇西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
    ⑥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李硅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方铁等:《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⑦周立英:《从云南看近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女学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⑧刘文俊,杨天保:《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对外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⑨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⑩覃延欢等主编:《广西史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唐凌:《民国时期的广西经济开发:史实与评价》,《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③钟霞:《清末新政与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以广西为例》,《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④秦宏毅:《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改良》,《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秦宏毅:《抗战时期的广西农场合作事业》,《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秦宏毅:《抗战时期广西的农业开发评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⑤侯宣杰,陈炜:《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⑥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
    ⑦吴小玲:《近代钦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对外交往》,《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范玉春:《矿业移民与西南地区社会变迁的个案分析——以广西合山煤矿开发及移民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
    ⑧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②陈炜:《近代族际商业网络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广西为释例》,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巴蜀书社2008年版。
    ③陈炜,赵健:《近代民商与边疆地区的民族经济开发——以广西少数民族农家经济变迁为释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陈炜:《近代商人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家经济》,《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④刘爱新:《近代城镇经纪业与广西民族经济融合》,《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刘爱新:《网络化市场中介:近代广西经纪业(1885—1956年)》,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王晓军:《清代广西提督苏元春与桂西南边境地区交通建设述评》,《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⑥祝远娟:《苏元春与广西西南边疆经济的发展》,《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⑦刘启强,陈峥:《苏元春与清末广西边防建设》,《广西地方研究》2009年第10期。
    ⑧朱从兵:《张鸣岐与清末广西铁路筹建》,《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张伟:《张鸣岐与晚清广西矿业开发》,《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钟霞:《张鸣岐与清末广西近代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⑨侯宣杰:《华侨与近代广西民族地区的开发》,《八桂侨刊》2002年第4期;陈岗:《侨力资源与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开发——以近代广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唐凌:《论民国时期民族经济融合中的政府力量——对广西边疆稳定基本构成要素的新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①张玉莲:《论近代广西疫病流行与边疆开发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刘方富:《近代边疆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广西八角的产销为视角》,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卢勇:《民国时期广西水利在边疆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保险”事业的历史解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学位论文。
    ④宁金:《民国以来广西专业村建设与边疆农村经济开发研究——以宾阳县高明瓷器村为释例》,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黎日萃:《近代广西边防建设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探究(1885-1911)》,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厉声,李国强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1998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国强:《在探索中开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年来科研成就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正式创刊于1991年,2001年改为现在的版面。笔者认为,作为历史学类核心期刊,尤其是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内的权威性刊物,其所刊论文具有代表性,可以大致说明我国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
    ⑧在这443篇论文中,研究广西的论文共有11篇,分别是:《张鸣岐与清末广西近代化》(钟霞,2003年第2期)、《明代广西交通建设述略》(吴小凤,2003年第4期)、《论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宾长初,2003年第4期)、《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熊春云,2004年第1期)、《明代广西班军制度研究——兼论班军的非军事移民性质》(彭勇,2004年第3期)、《矿业移民与西南地区社会变迁的个案分析——以广西合山煤矿开发及移民为例》(范玉春,2005年第4期)、《论民国时期民族经济融合中的政府力量——对广西边疆稳定基本构成要素的新认识》(唐凌,2006年第2期)、《铁路筹建与清末广西边防》(朱从兵,2006年第3期)、《近代右江流域城镇圩市发展与民族经济融合》(陈炜,2007年第1期)、《清代广西天后宫的地理分布探析》(滕兰花,2007年第3期)、《文教普及与边疆秩序——清前期对广西府江流域的文教治理》(徐毅,2010年第3期)。
    ①夏松涛:《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的开拓之作——读魏文享著<中间组织: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有感》,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近代史学刊·第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①傅林祥:《交流与交通》,“总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桂平梧郁道:驻桂林府,辖三府一直隶州(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郁林州);左江道:驻南宁府,辖四府(南宁府、泗城府、太平府、镇安府);右江道:驻柳州府,辖四府(柳州府、庆远府、思恩府、浔州府)。
    ①《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百六十《广西统部》,四部丛刊续编本。
    ②(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七十三《志四十八·地理二十》,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94页。
    ③(清)张联桂:《广西舆地全图》,见蒙起鹏编纂:《广西通志稿·地理二·疆域二》,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④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七十三《志四十八·地理二十》,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94页。
    ②《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1。
    ③侯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以清代广西城市为中心》,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⑥光绪《百色厅志》卷二《舆地·山川》。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①同上,第8页。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黄宽重:《北宋晚期对广西的经略——以程节、程邻父子为中心的讨论》,见《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边臣与疆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8—225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人口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垦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垦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③刘文俊,杨天保:《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对外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唐凌:《清朝大修桂柳运河原因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水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垦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④(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志九十六·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57页。
    ⑤(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志九十六·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58页。
    ⑥(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志九十六·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58页。
    ⑦(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志九十六·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58页。
    ⑧民国《桂平县志》卷二九《纪政·食货中》。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2页。
    ②光绪《容县志》卷六《舆地志·物产下》。
    ③光绪《容县志》卷六《舆地志·物产下》。
    ④民国《融县志》第四编《经济·物产》;民国《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制造物》。
    ⑤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4页。
    ⑥原文注:参看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清代矿厂统计·各省矿业情况》。原表统计顺治元年至道光十八年广西报矿产为126,停办矿产为111,在开矿产为15。今据光绪十八年刻羊复礼之《镇安府志》卷十六《矿厂》云:镇安硫磺矿于雍正、乾隆、嘉庆各朝“屡有开采,所得备作军需”。此条彭书漏计,故补入。是以广西报开厂数应为127,停开数为111,道光十八年在采数应为16。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4页注②。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7页。按此处原文有注释,具体内容如下: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所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821年(道光元年)各省铁矿“在采厂数”,广西从1736年(乾隆元年)起,开始有在采铁矿厂1各,以后逐渐增至6厂至7厂。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以后,又增至9厂
    ②黄现璠等:《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页。
    ③依次为苍梧戎圩、平南大乌(今大安)、桂平大湟江口和临桂大圩。
    ④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0页。
    ⑤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0页。
    ①郑维宽:《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基于人地关系演进的视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90页。
    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2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11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71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19—420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29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38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45—546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5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43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50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22页。
    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10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41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44页。
    ⑧张振勋:《张弼士侍郎奏陈振兴商务条议》,页一四,《招商设立贷耕公司议》。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71页。
    ①光绪《百色厅志》卷七《人物·忠义》。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八辑:晚清广西大事记、广西文史资料目录》,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版,第13页。
    ③《署两广总督德寿等剿广西会匪电》,庾裕良,陈仁华编:《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9页。
    ④《广西巡抚王之春筹剿广西乱匪折》,庾裕良,陈仁华编:《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页。
    ①(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417页,
    ②(清)岑春煊:《乐斋漫笔》,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③佚名:《记广西匪乱近状》,《东方杂志》1910年第7期。
    ④颜小华:《近代教会视域下得广西匪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2页。
    ⑥孙卿玮:《清末广西民变研究(1902-1911年)》,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佚名:《记广西匪乱近状》,《东方杂志》1910年第7期。
    ①(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五《志一百·食货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2页。
    ②光绪《贺县志》卷七,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转引自刘文俊,杨天保:《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对外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92。
    ④民国《桂平县志》卷二九《纪政·食货中》。
    ⑤民国《贵县志》卷十一《实业·工业》。
    ⑥《李忠节公奏议》卷3。
    ①(清)广西清理财政局编:《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清宣统二年(1910)广西官书局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辑:《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83—93页。
    ①《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12。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098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31。
    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5页。
    ⑤韦福安:《清末民初广西的地缘政治形态及其成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韦福安:《清末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的变迁及其影响》,《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
    ②(清)徐建寅:《欧游杂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③程霖,王防,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④[日]吉泽诚一郎:《西北建设政策的形成:南京国民政府与区域经济开发》,见郑起东,史建云主编:《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43页
    ①《越南条约》,王铁崖编:《近代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68页
    ②《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竞争》,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4页。
    ③《续议商务专条附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3页。
    ④《续议商务专条附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2—623页。
    ⑤该款规定:“除兵船及运载兵丁、军械之传外,所有法国及北圻船只,从谅山至高平,复由高平至谅山,经过龙州至高平并高平至龙州之河(此二河,一名松吉江,一名高平河)。此项船只,每次路过,即每吨纳纱银五分,惟船内所载货物,一概免税。”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16页。
    ①[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①(清)徐建寅著;何守真校点:《欧游杂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①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出版地不详,1946年版,第2页。
    ②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出版地不详,1946年版,第2页。
    ③《奉旨著陶模慎选廉明忠信之吏持平劝导地方等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2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④光绪《百色厅志》卷八《补录》。
    ①《百色厅志》始修于光绪七年(1881),次年完成,而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此时中法战争已结束,广西尤其是百色地区成为中越边境,因此修志者予以补录,以呼吁重视和加强对土地地区的治理。
    ②《两广总督李瀚章、广西巡抚马丕瑶陈请升上思州为直隶厅缘由并请归辖情形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辑,第208—209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11。
    ④需要说明的是,该奏折的具体内容由张之洞、李秉衡、苏元春三人共同商讨拟定,并由张之洞撰稿上奏朝廷。
    ⑤《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⑥《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⑦《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①《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②《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③《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④《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⑤《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⑧《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①(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52页。
    ②(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52页。
    ③(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52页。
    ④(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52页。
    ①《恭报接受广西藩篆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②《谢护广西巡抚恩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③《举劾府县等官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④《举劾属员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二。
    ⑤《举劾属员片》,《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三。
    ⑥《复顾紫封大令》,《马中丞(丕瑶)遗集·书牍》卷二。
    ①《致张丹书方伯》,《马中丞(丕瑶)遗集·书牍》卷二
    ②《驱逐劣幕片》,《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③《驱逐劣幕片》,《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④《护理广西巡抚谢恩折》,《张中丞(丹叔)奏议》卷一
    ⑤《特参劣员折》,《张中丞(丹叔)奏议》卷一
    ⑥《请选蒙古王公勋旧子弟送入陆军部贵胄学堂肄业折》,《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赵侍御奏稿·李秉衡等人奏议公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2005年版,总第25615—25624页。
    ⑦《请选蒙古王公勋旧子弟送入陆军部贵胄学堂肄业折》,《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赵侍御奏稿·李秉衡等人奏议公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2005年版,总第25615—25624页。
    ①《暂护广西巡抚李秉衡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页。
    ②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③《督办军务广西提督苏元春等奏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页。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11。
    ⑤《筹议广西边防折》,《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十五》。
    ①《谢授广西布政使恩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
    ②《卷首·国史本传》,《马中丞(丕瑶)遗集》。
    ③《冬令校阅省营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④广西留日学生稿:《筹办广西全省铁路刍议》,《东方杂志》1906年第11期。
    ①刘蓉:《陕西各路垦荒事宜疏》,《刘中丞奏议》卷十三。转引自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④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文集》之三,《饮冰室合集》卷一,中华书局,1989,第47页。
    ⑤樊锥:《劝湘工》,《湘报》第56号,第476页;《湘报类纂》甲下,《论著》,第45页。转引自周秋光,陈叙良:《清末湖南社会流动与湖南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见欧阳恩良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⑥《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转引自苏德:《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⑦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⑧《广西巡抚张鸣岐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5辑,第987页。
    ⑨民国《桂平县志》卷二九《纪政·食货中》。
    ①《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7。
    ②光绪《大清法典则例》卷一六四《户口·田赋》。
    ③《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④《广西巡抚史念祖拟请恳荒以资裨补广西钱粮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00—101页。
    ①《广西巡抚史念祖拟请恳荒以资裨补广西钱粮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00—101页。
    ②《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③《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④《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⑤《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⑥《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⑦《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⑧《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①《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②《广西巡抚林绍年奏变通章程招商垦荒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10页。
    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13页。
    ①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②陶模:《劝谕陕甘通省栽种树木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三十五。
    ③徐锡麟:《熙朝新语》卷九引尹会一:《敬陈末一输》。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附<清人笔记中社会经济史料辑录>》,中华书局2005年(2008重印)版,第558页。
    ④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七《政事二》。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附<清人笔记中社会经济史料辑录>》,中华书局2005年(2008重印)版,第557页。
    ⑤《南汝光道任内禀稿·丁中丞批牍》,《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2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2005年版,总第13181页。
    ⑥左宗棠:《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左文襄公咨札》。
    ⑦冯桂芬:《劝树桑议》,《校邠庐抗议》卷上。
    ⑧《<蚕桑实济>序》,《马中丞(丕瑶)遗集·文集》。
    ①《请免新绸税厘并择奖员绅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二
    ②《请免新绸税厘并择奖员绅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二。
    ③《请免新绸税厘并择奖员绅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二
    ①《广西巡抚史念祖奏种植树木卓有成效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8辑,第107—108页。
    ②《广西巡抚张鸣岐奏广西商办铁路已设立公所并拨助官款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846—847页。
    ③冯桂芬:《兴水利议》,《校邠庐抗议》卷上
    ④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30页。
    ⑤光绪《百色厅志·图说》。
    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8页。
    ⑦魏源:《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1页。
    ⑧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勘定回疆记》。
    ⑨魏源:《魏源集》下册,《军储篇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3页。
    ①魏源:《魏源集》下册,《军储篇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4页。
    ②《康有为全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③《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开办矿务大概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辑,第1087—1088页。
    ④《广西巡抚史念祖试办煤矿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2页。
    ⑤《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开办矿务大概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辑,第1087—1088页。
    ⑥《开缺广西巡抚李经羲奏请试采南丹芒场锡矿以养贫工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99—100页。
    ⑦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58页。
    ⑧《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⑨《广西巡抚张鸣岐请为开办矿务官员抚恤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5126页。
    ⑩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有色金属工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1《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请拨款开办富贺煤矿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15—116页。
    ①《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开办矿务大概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辑,第1087—1088页。
    ②谢光绮:《请开粤西矿利条陈》,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7。
    ③《两广总督谭钟麟附琼州北海试办开采情形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22页。
    ④《广西巡抚林绍年改设矿政调查局遴委员拟议办理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07—108页。
    ⑤《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①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②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③反对修建铁路,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清政府对铁路认识还较为模糊,而且还因战争而对西方列强有惧怕之心,所以对其保持警惕。应该说,这是一种必然的反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惧怕之心影响到了清政府对铁路的判断,并由此造成中国铁路建设的迟缓以及埋下日后甲午战争失败的阴霾。
    ④《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8页。
    ⑤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113页。
    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刘壮肃公(省三)奏议》卷二
    ②《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编:《洋务运动》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2页。又,原书中有编者案:此疏系薛福成代拟,亦见于《庸庵续编》卷上。
    ③同上,第144—145页。又,原书中有编者案:此疏系薛福成代拟,亦见于《庸庵续编》卷上。
    ④《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0页。
    ⑤(清)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点校:《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2—886页。
    ①(清)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2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5页。
    ③从19世纪90年代起,西方列强进入了帝国主义垄断阶段,列强对华侵略策略发生转变,由早期的商品倾销改为资本输出为主。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帝国主义国家以侵夺铁路权为核心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欧洲列国对中国用柔缓侵略论》,《清议报》1898年前后,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0页。
    ①《胡烯棻变法自强疏》,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1—202页。
    ②《抚院张奏广西边防关系重要应行筹办大端折》,《广西官报》1908年第33期。
    ③《抚院张奏广西边防关系重要应行筹办大端折》,《广西官报》1908年第33期。
    ④钟霞:《张鸣岐与清末广西近代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⑤《抚院张奏广西边防关系重要应行筹办大端折》,《广西官报》1908年第33期。
    ①陈晖:《湘桂铁路运输经济论》,《广西建设研究》1939年第5期。转引自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②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③清政府邮传部图书通译局官报处:《交通官报》,己酉年(1909年)第2期。
    ④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⑤佚名:《论中国南部之可危》,《东方杂志》1904年第10期。
    ①广西留日学生稿:《筹办广西全省铁路刍议》,《东方杂志》1906年第11期。
    ②《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中国事纪》,《东方杂志》1907年第2期。
    ③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335页。
    ④宣统三年三月初五日《广西谘议局第四次报告书》。转引自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①广西留日学生稿:《筹办广西全省铁路刍议》,《东方杂志》1906年第11期。
    ②《广西巡抚张鸣岐奏广西商办铁路已设立公所并拨助官款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846—847页。
    ③《外务部、度支部、邮传部议复张鸣岐折》,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40页。
    ①宣统三年三月初五日《广西谘议局第四次报告书》。转引自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第319页。
    ②广西腹地线,是指规划中的铁路线路的起始点和终点均在广西境内的路线。
    ①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②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③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①光绪《百色厅志》卷三《舆地·水利》。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③《刘坤一复苏子熙(元春)书》,《刘忠诚公遗集》卷十一。
    ④民国《龙州县志》上册,第32页。
    ⑤《筹修沿边马路拟就办法并请饬左右江各属一律勘修缘由文》,《广西官报》1910年星期报第65期。
    ⑥《致锡清弼直刺》,《马中丞(丕瑶)遗集·书牍》卷二
    ⑦《邮传》,《广西官报》1909年星期报第25期。
    ①《邮传》,《广西官报》1909年星期报第25期。
    ②《抚院张奏广西边防关系重要应行筹办大端折》,《广西官报》1908年第33期。
    ①《抚院张奏广西边防关系重要应行筹办大端折》,《广西官报》1908年第33期。
    ②钟霞:《张鸣岐与清末广西近代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③《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4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8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3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4页。
    ②同上,第32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5—317页。
    ②《请选蒙古王公勋旧子弟送入陆军部贵胄学堂肄业折》,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4册《赵侍御奏稿·李秉衡等人奏议公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2005年版,总第25615—25624页。
    ③(清)徐延旭:《重修浔州学宫记》,《桂平县志》卷四七《纪文·文录二》。
    ④张第:《倡建文昌祠并澄江书院序》,民国《上林县志》卷十四《艺文部中·文类二》。
    ⑤《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4辑,第337—340页。
    ⑥《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添防城学额并将廉州府学额内拨出三名归入钦州学额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4辑,第814-816页。
    ①《广西巡抚张联桂请设广西客籍学额以彰文教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4辑,第903—905页。
    ②《广西巡抚张联桂等奏准添设百色等厅县学拔贡名额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4辑,第1041—1042页。
    ③孙以敬:《重建桂平县学记》,《桂平县志》卷四七《纪文·文录二》。
    ④《桂平县志》卷三四《纪人·贤能传》。
    ⑤《广东巡抚张人骏等筹设两广游学预备科造就高等师范请饬立案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5辑,第666—667页。
    ⑥《广西巡抚张鸣岐为酌拟造就土官办法并请变通承袭旧例以资治理而重地方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7辑,第157—159页。
    ①《广西巡抚张鸣岐为酌拟造就土官办法并请变通承袭旧例以资治理而重地方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7辑,第157—159页
    ②《广西巡抚张鸣岐为酌拟造就土官办法并请变通承袭旧例以资治理而重地方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7辑,第157—159页
    ③《广西巡抚张鸣岐为酌拟造就土官办法并请变通承袭旧例以资治理而重地方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7辑,第157—159页
    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801—5803页。
    ①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①《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31。
    ②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17《归顺直隶州》。
    ③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12《南宁府》。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99。
    ⑤《两广总督李瀚章、广西巡抚马丕瑶陈请升上思州为直隶厅缘由并请归辖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辑,第208—209页。
    ⑥《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14。
    ⑦《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19。
    ①凡有功之臣,政绩突出,考核卓异或任期届满又办事公道,“深得民心”者,均可升职,这些人包括文武官员和土官。给予物质奖励或赏恤,多是作战有功的将士:一是建立王朝过程中政绩卓著者;二是抵御外国侵略有功者;三是镇压农民起义得力者。
    ②《举劾府县等官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一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74。
    ①《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93。
    ②张鸣岐:《查明那马通判殴銮等员庸劣不职请旨革职永不叙用事》,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号03—5475—129。转引自李静:《张鸣岐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3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69。
    ④《宣统政纪》卷39。
    ⑤《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68。
    ⑥《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93。
    ⑦《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93。
    ⑧《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93。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八辑:晚清广西大事记、广西文史资料目录》,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版,第9—10页。
    ②沈奕巨:《清末广西的边防炮台建设》,《广西地方志》2006年第1期。
    ③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垦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如陕西巡抚刘蓉就曾明确指出:“欲民之乐于垦荒,必使知有余利;欲民之有余利,必使得为世业;欲民之得位世业,必先明示限制,详定章程。”(刘蓉:《筹办陕西各路垦荒事宜疏》,《皇朝道咸同光奏议》第29卷。)
    ③《广西巡抚史念祖臣各属续垦荒田情形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65页。
    ④《抚部院准农工商部咨奏定推广农林章程行局遵照文》,《广西官报》1909年第22期。
    ①《抚部院准农工商部咨奏定推广农林章程行局遵照文》,《广西官报》1909年第22期。
    ②《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各属开垦荒田实在亩数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56—157页。
    ③《广西巡抚史念祖拟请恳荒以资裨补广西钱粮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00—101页。
    ④《广西巡抚林绍年为变通章程招商垦荒奏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⑤唐凌:《民国时期的广西经济开发:史实与评价》,《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另据广西地情网载,有关水利修建情况为“新开水利290处,修竣旧有水利360余处”。(http://www.gxdqw.com/Item/599.aspx)
    ⑥《广西巡抚史念祖拟请恳荒以资裨补广西钱粮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00—101页。
    ⑦《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各属开垦荒田实在亩数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56—157页。
    ⑧《广西巡抚林绍年为变通章程招商垦荒奏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846—847页。
    ①《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各属开垦荒田实在亩数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56-157页。
    ②《广西巡抚史念祖奏种植树木卓有成效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8辑,第107—108页。
    ③《抚部院准农工商部咨奏定推广农林章程行局遵照文》,《广西官报》1909年第22期。
    ④《抚部院招考中等农业学堂学生示文》,《广西官报》1909年第1期。
    ⑤《总办农林实验场兼讲习所黄道铨开办本场所宗旨并布规则示》,《广西官报》1908年第20期。
    ①《抚都院奏陈历禁烟办法折》,《广西官报》1909年第13期。
    ②《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各属开垦荒田实在亩数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56—157页。
    ③《广西巡抚史念祖奏种植树木卓有成效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8辑,第107—108页。
    ④《广西巡抚史念祖臣各属续垦荒田情形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3辑,第165页。
    ⑤《广西巡抚史中丞奏种植树木办有成效折》,《经世报》1897年第3期。
    ⑥民国《上林县志》卷十《官秩部·宦绩》
    ⑦熊春云:《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①《保李秉衡折》,《马中丞(丕瑶)遗集·奏稿》卷二。
    ②李媛:《浅议苏元春移民实边实效》,2007年“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黎日萃:《近代广西边防建设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探究(1885—1911)》,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凭祥市志编委会:《凭祥市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④凭祥市志编委会:《凭祥市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①民国《崇善县志》第三编《政治·实业行政》,
    ②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版,332页。
    ③《马中丞(丕瑶)遗集》卷首《国史本传》
    ④宾长初:《广西近代桑蚕业述论》,《河池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⑤李秉衡:《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广东巡抚马公神道碑铭》,《马中丞(丕瑶)遗集·神道碑》。
    ⑥宾长初:《广西近代桑蚕业述论》,《河池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⑦唐志敬编:《清代广西历史纪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8页。
    ①同上,第609页。
    ②同上,第610页。
    ③《桂林机坊》,《马中丞(丕瑶)遗集·杂著》,
    ④《抚都院奏陈历禁烟办法折》,《广西官报》1909年第13期。
    ①民国《崇善县志》第三编《政治·实业行政》。
    ②《广西禁止毁窃桑秧告示》,《马中丞(丕瑶)遗集·杂著》
    ③唐凌:《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马丕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④《广西巡抚史念祖奏种植树木卓有成效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8辑,第107—108页。
    ①光绪《宁明州志》卷下《风俗纪·土产》。
    ②民国《龙津县志》第6编《经济》。
    ③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④刘方富:《近代边疆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广西八角的产销为视角》,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20页。
    ⑤《广西巡抚史念祖试办煤矿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2页。
    ①《开缺广西巡抚李经羲奏请试采南丹芒场锡矿以养贫工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99—100页。
    ②《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12。
    ③《广西巡抚林绍年改设矿政调查局遴委员拟议办理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07—108页。
    ④《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请拨款开办富贺煤矿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15—116页。
    ⑤《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有色金属工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⑦《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⑧《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请拨款开办富贺煤矿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15—116页。
    ⑨《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⑩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33页。
    11《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12《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7。
    ①民国《钟山县志》卷十《实业·矿》。
    ②《宣统政纪》卷42。
    ③《广西巡抚史念祖试办煤矿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2页。
    ④《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开办矿务大概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辑,第1087—1088页。
    ⑤《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开办矿务大概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辑,第1087—1088页。
    ⑥《广西巡抚史念祖试办煤矿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2页。
    ⑦《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⑧《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93。
    ⑨《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7。
    ⑩《广西巡抚史念祖奏开办矿务大概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1辑,第1087—1088页。
    ①《开缺广西巡抚李经羲奏请试采南丹芒场锡矿以养贫工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99—100页。
    ②《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③《开缺广西巡抚李经羲奏请试采南丹芒场锡矿以养贫工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99—100页。
    ④《开缺广西巡抚李经羲奏请试采南丹芒场锡矿以养贫工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99—100页。
    ⑤《广西巡抚林绍年改设矿政调查局遴委员拟议办理片》,《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07—108页。
    ⑥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
    ⑦《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⑧《两广总督张人骏等复陈广西筹办矿务及派员招商情形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23—125页。
    ①《刘坤一复苏子熙(元春)书》,《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卷十一
    ②民国《龙州县志》卷三。
    ③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6页。
    ④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7页。
    ①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8页。
    ②民国《龙津县志》第10编。
    ③据记载:“龙南军路从龙州县起,经菊该屯、大里城、鸭水滩、那堪、凭祥、隘口等地,至镇南关国界前,全长55公里。其中除大里城至鸭水滩路段,一边临河,一边为石壁,工程殊巨未开通外,其余鸭水滩至镇南关路段可通行六匹马牵引的马车和小汽车。”(《龙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4—515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史志编审委员会编:《广西公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⑤《民政》,《广西官报》星期报1910年第65期。
    ⑥陈晖:《广西交通问题:广西大学经济研究室研究报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9页。
    ①民国《龙州县志》卷三。
    ②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4页。
    ③《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编:《广西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④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1页。
    ⑤刘郁卿:《民国年间轮船业概况》,政协柳州市柳南区委员会编:《柳南文史汇编(第6—10辑)》,2010年版,第184页。
    ①刘郁卿:《民国年间轮船业概况》,政协柳州市柳南区委员会编:《柳南文史汇编(第6—10辑)》,2010年版,第184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1年版,第24页。
    ③《奏筹款展接广州至龙州电线折》,《张靖达公(树声)奏议》卷七。
    ④龙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3页。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邮电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①《军事》,《东方杂志》1905年第6期。
    ②《宣统政纪》卷15。
    ③民国《龙州县志》卷三。
    ④民国《龙州县志》卷四。
    ⑤民国《龙州县志》卷四。
    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十辑,1991年版,第47页。
    ⑦据载:“县属土司地,民俗索尚耕种,行商小贩所谋不逾粟帛。自光绪中叶中法战争大军云集,粤东商贾陶尾而来。及条约缔结,辟龙州为通商口岸。……还来轮船通行,受文明之指导,始渐出而竞争商利”。(民国《龙州县志》第70页。)
    ①如《广西通志稿》记载,在清宣统和民国初年间,“凭祥、隘口两处商业均比上、下石发达,因两处系龙(州)、越(南)交通往来运输必经之路,每逢圩期,均有马车十余架来往运输货物,资本达三千元的商店有四五家,后龙镇公路修通,商贩更是络绎不绝,商业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凭祥市志编委会编:《凭祥市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②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外日报》1906年1月10日。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上》,《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7页。
    ②方平:《公共领域与清末上海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见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近代史学刊·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③以广西高等教育为例。广西的高等教育机构始自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广西巡抚黄槐森上奏朝廷请于桂林文昌门外旧机器局创办广西体用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丁振铎改广西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继任巡抚柯逢时将广西大学堂改名为广西高等学堂,3年后改为广西官立简易师范学堂,次年又改为广西官立优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巡抚林绍年在桂林开办法政讲习所,次年改为法政学堂。1914年改为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④民国《桂平县志》卷三八《纪人·艺术传》。
    ⑤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⑥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⑦同上,第316页。
    ⑧侯宣杰:《清末教育变革与广西边疆社会》,《教育评论》2009年第5期。
    ⑨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①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②专门学堂如:为培养师资而开设的初级师范学堂、广西官立优级师范学堂,为振兴实业培养人才设立的广西农林学堂,以及广西法政学堂、巡警学堂、典狱学堂、警察督练所和陆军小学等。在这些学堂中,张鸣岐对广西法政学堂用力最勤。详情参见《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请楝发粤闽等省举贡来桂考选学习法政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总第1006—1007页。
    ①《奉旨日本学堂章程变通著各省酌定人数电咨总署核办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2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②陈春源编:《广西留学史》,广西省政府教育厅1934年版,第2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56。
    ④广西清末重要史事(中)(http://www.newgxu.cn/html/2004-07/5878.htm).
    ①《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三《赵廷臣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册,第10030—10031页。
    ②《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三《赵廷臣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册,第10030页。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九《学校考七·直省乡党之学》,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第1册,第5493页。
    ④《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三《鄂弥达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册,第10809页。
    ⑤《清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学校考八·直省乡党之学》,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第1册,第5495页。
    ①《广西大事记之清十一》,《广西地方志》,2004年1期。
    ①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42—1143页。
    ②《岑督批示广西铁路办法》,《申报》1906年11月14日第3版。
    ①两广官报编辑所:《两广官报》第1—2期。
    ②必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42页。
    ③[美]韩书瑞,[美]罗友枝著;陈忠丹译:《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④和卫国:《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5页。
    ②吴劳丽著;汤芸译:《羁縻: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朝西北边疆政策制定的动态性》,《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边臣与疆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0页。
    ③《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请拨款开办富贺煤矿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第115—116页。
    ①《抚院张奏广西边防关系重要应行筹办大端折节录》,《广西官报》1908年第33期。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52页。
    ③锡良:《安阳马公遗集序》,《马中丞(丕瑶)遗集》。
    ④(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96页。
    ⑤[美]韩书瑞,罗友枝著;陈仲丹译:《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2页。
    ②谭肇毅主编:《新桂系政权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辑.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Z].第5—7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德宗景皇帝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79.
    4.何嗣焜编.张靖达公(树声)奏议[Z].《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5.(清)李秉衡.李忠节公(鉴堂)奏议[Z].《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6.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辑印.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Z].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2005.
    7.(清)撷华书局编.谕折汇存[Z].北京:撷华书局,光绪十七年(1891)至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8.宣统政纪[Z].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清)张联桂.张中丞(丹叔)奏议[Z].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Z].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迟云飞编.清史编年·第十二卷·光绪朝(下)、宣统朝[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Z].商务印书馆,1936.
    3.潘向明编.清史编年·第十一卷(光绪朝·上)[Z].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李秀清等点校.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一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二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四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六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九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十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十一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1.沈桐生辑.光绪政要[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12.(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修.来宾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岑溪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3.(清)陈如金修;华本松纂.百色厅志[Z].光绪十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清)冯德材等修;文德馨纂.郁林州志[Z].光绪二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5.(民国)古济勋修;吕浚堃等纂.陆川县志[Z].民国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6.(清)顾国诰等修;何日新,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Z].光绪十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7.广西僮族自治区档案馆编.龙津县志:民国三十五年修纂草稿[Z].南宁:广西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0.
    8.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人口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9.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交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邮电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1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1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科学技术协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1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有色金属工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1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垦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水利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6.(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Z].民国三十一年油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17.(民国)何其英等修;谢嗣农纂.柳城县志[Z].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8.贺县志[Z].民国二十三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9.(民国)黄昆山等修;唐载生等纂.全县志[Z].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0.(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Z].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1.(民国)黄旭初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2.(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Z].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3.(民国)黄旭初监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Z].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4.(民国)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县志[Z].民国九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5.(民国)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6.(民国)江碧秋修;潘宝篆纂.罗城县志[Z].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7.(清)黎申产辑.宁明州志[Z].光绪九年原刊,1970年重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8.(民国)李繁滋纂.灵川县志[Z].民国十八年石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9.(民国)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Z].民国三十五年油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30.(民国)梁杓修;吴瑜等纂.思恩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31.(民国)刘振西等纂.隆安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32.龙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33.(民国)莫炳奎纂.邕宁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34.(民国)欧卿义修;梁崇鼎等纂.贵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35.(民国)区震汉等.龙州县志[Z].民国25年版,南宁:广西博物馆1958年油印本,1970.
    36.(民国)潘宝疆等修;卢钞标纂.钟山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37.凭祥市志编委会编.凭祥市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38.(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39.(清)全文炳修;伍嘉犹等纂.平乐县志[Z].光绪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0.(清)沈秉成修;苏宗经,羊复礼纂.广西通志辑要[Z].光绪十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1.(清)羊复礼修;梁年等纂.镇安府志[Z].光绪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2.(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Z].民国三十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43.(民国)吴国经等修;萧殿元等纂.榴江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4.(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45.(民国)杨盟等修,黄诚沅纂.上林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6.(清)易绍悳修;封祝唐纂.容县志[Z].光绪二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47.(民国)玉崑山纂.信都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8.(民国)藏进巧修;唐本心纂.雒容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9.(民国)张岳灵修;黎启动纂.阳朔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50.昭平县志[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51.(民国)郑湘畴纂修.平南县志[Z].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52.(民国)周赞元等纂修.怀集县志[Z].民国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1.(清)岑春煊,恽毓鼎.乐斋漫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5.
    3.(清)李鸿章.李鸿章全集[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欧阳辅之编.刘忠诚公(坤一)遗集[Z].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
    5.马吉森,马吉樟编.马中丞(丕瑶)遗集[Z].《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6.(清)马丕瑶撰.蚕桑简易法[Z].清光绪三十三年河东道署刻本,《四库未收书目辑刊》第4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王树枬编.张文襄公(之洞)全集[Z].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
    9.(清)萧凤韶.广西善后刍议[Z].《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1.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广西社会科学院情报资料室编.《东方杂志》中广西史料摘编[G].南宁:广西社会科学院情报资料室,1984.
    3.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4.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编.《清实录》广西资料辑录(五)[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5.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编.《清实录》广西资料辑录(六)[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6.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广西古代职官资料汇编[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7.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晚清和民国时期广西统计史料摘编[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8.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9.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附《清人笔记中社会经济史料辑录[G].北京:中华书局,2005(2008重印)
    11.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2.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3.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4.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南开大学历史系辑.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G].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7.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孙毓堂.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9.唐志敬编.清代广西历史纪事[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20.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G].北京:中华书局,1962.
    21.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962.
    22.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3.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4.庾裕良,陈仁华编.广西会党资料汇编[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5.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八辑:晚清广西大事记、广西文史资料目录[Z].南宁:广西区政协文史 资料编辑部,1993.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十辑[Z].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1991.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Z].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1992.
    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G].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东方杂志[J].
    2.广西官报[N].
    3.两广官报[N].
    4.申报[N].
    5.政治官报[N].
    1.广西通志馆,广西图书馆编.申报广西资料索引[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广西通志馆旧志整理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编.广西文献资料索引[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3.程霖,王防,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1840—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楚双志.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6.《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边臣与疆吏[C].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方铁等.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8.冯尔康.清史史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9.[美]费正清,[美]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年(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美]费正清,[美]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1.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史志编审委员会编.广西公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4.《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编.广西航运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5.黄体荣.广西历史地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16.黄现璠等.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1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8.李志茗.大变局下的晚清政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9.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0.刘文俊,杨天保.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对外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2.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
    23.马大正等.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修订版)[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4.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5.马汝珩,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6.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7.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8.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29.覃延欢等主编.广西史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0.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1.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2.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3.孙建民.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4.唐勇编.陆兵与广西对外开发纪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35.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6.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一九九一年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7.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8.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9.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0.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1.杨国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2.杨国强.晚清士人与世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3.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44.张天政.近代宁夏开发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5.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6.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7.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8.郑起东,史建云主编.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9.郑维宽.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基于人地关系演进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0.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1.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52.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3.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4.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5.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包伟民.“地方政治史”研究杂想[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9(3).
    2.宾长初.广西近代桑蚕业述论[J].河池师专学报,1991(4).
    3.陈岗.侨力资源与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开发——以近代广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5).
    4.陈炜.近代族际商业网络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广西为释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戴红军.清末民初广西地方政府实业政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6.戴宏军,彭越.清末“新政”时期广西当局实业政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4).
    7.戴逸.加强边疆开发史的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1986(5).
    8.段金生.从边缘到内地化的过程[J].思想战线,2010(1)
    9.樊端成.近现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透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方铁.西南边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3).
    11.何丰伦.中法战争后广西边防建设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2).
    12.和卫国.清代中前期的广西农业经济[J].广西地方志,2006(4)
    13.侯宣杰.清代壮族边疆地区的林果生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14.侯宣杰.清末教育变革与广西边疆社会[J].教育评论,2009(5).
    15.黄震.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惠富平.中国古代西部农牧业开发史略[J].古今农业,2007(3).
    17.贾磊.中越边界粤越段对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江敏.近代融江流域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以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冷土.十年来清代边疆开发史研究概况[J].清史研究,1991(2).
    20.李冠杰.苏元春移民实边及其实效[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C].崇左,2007.
    21.黎日萃.近代广西边防建设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探究(1885—1911)[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2.李云.近代回族与边疆地区经济开发研究:以广西为视域[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梁四宝,燕红忠.清代边疆开发的经济动因及其影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
    24.刘方富.近代边疆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广西八角的产销为视角[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5.刘建军,泮君玲.商部——农工商部与传统农业的改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6.马赤农.移民实边开发边疆——苏元春固边卫国的战略思想的启示[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C].崇左:2007.
    27.马健芳.留学生对近代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初探——以马君武、雷沛鸿为例[J].广西地方志,2008(1).
    28.马勇.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5).
    29.莫家仁.岑春煊治桂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1995(2).
    30.宁金.民国以来广西专业村建设与边疆农村经济开发研究:以宾阳县高明瓷器村为 释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1.欧阳湘.清末边疆省份司法改革的特殊政策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3).
    32.唐凌.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马丕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33.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3).
    34.唐凌.民国时期的广西经济开发:史实与评价[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5).
    35.唐凌.论民国时期民族经济融合中的政府力量——对广西边疆稳定基本构成要素的新认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2).
    36.唐凌.论清至民国桂西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政府与民间力量[J].百色学院学报,2008(6)
    37.田正平,张建中.近代边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创立与演变——以中央政府一级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8(1)
    38.王奎.商部(农工商部)与清末农业改良[J].中国农史,2006(3).
    39.王晓军.清代广西提督苏元春与桂西南边境地区交通建设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40.王震.近代广西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1.韦福安.清末民初广西的地缘政治形态及其成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2.武海军.蔡希邠与中法战争后的广西边疆[J].中国地名,2006(8)
    43.吴秀梅.岑春煊与清末新政(1901—190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4.熊春云.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
    45.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4(4)
    46.颜小华.近代教会视域下的广西匪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7.叶羽脉.中越边界广西段对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8.张丽.近代广西邮政发展研究(1897—1937)[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9.张伟.张鸣岐与晚清广西矿业开发[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50.郑起东.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51.郑维宽.边疆危机与行政应对——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J].安徽史学,2008(6)
    52.钟霞.张鸣岐与清末广西近代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2).
    53.钟霞.清末广西新政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4.钟霞.清末新政与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05(11).
    55.朱从兵.张鸣岐与清末广西铁路筹建[J].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2).
    56.朱从兵,一个言官的尴尬——赵炳麟的铁路筹建思想与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7.朱从兵.铁路筹建与清末广西边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3).
    58.朱从兵,孙凯.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1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