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环翠堂版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十六世纪后期是中国古代印刷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人们对书籍的要求,不是作为精细的艺术品或贵族化的象征,而是作为传播各种知识的实用工具。尽管在质量上被认为远不及宋代,但在商业化的程度和传播的范围方面,晚明的刻书业却远非两宋所能比拟。在数量印刷的浪潮中,书坊的刻书取向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图景。来自徽州的刻书者代表了以精品化为依归,灵活运用版画图像及其它经营手段,以实现个人目标最大化的一种出版策略。附着于书籍的版画,在此也具有了多种层面上的功能:作为文本的解释,作为传播观念的工具,作为优雅生活的寄托,甚至作为书坊的品牌象征。这些情况突破了以往“复制木刻”的习惯性概括,对此的探知,亦非靠图像风格上的分类便能获得,而须从出版文化和社会史方面,寻求具体细节上的还原。无论从版画印本的水准、功用,还是刻书的流程来看,汪廷讷的环翠堂书坊都是极具典型性的一例。本文对汪氏与环翠堂,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徽州书坊刻书模式的探寻,或许能为我们认识晚明纷繁复杂、多重交织的出版业,提供一种触碰到“具象的真实性”的可能。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saw the great development in publication industry surpass ever periods before. The books, in the demands of Ming populace, did not function as exquisite artistic objects and symbols of aristocracy identity, but as a tool conveying all sort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lthough largely admitted inferior on quality to Song Dynasties, the publication industry of Ming superior to Song in the depth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scope of transmission. In the trend of mass publication, the activities of book stores beca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The publishers originated from Huizhou prefecture stand for the fashionable publication strategy that is take the advantage of fine versions and print illustrations in order to maximize intentional personality. The print images, which is subordinate to books, are therefore endowed with diverse functions:b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be the tools of spreading ideas and thoughts, be the embodiment of elegant lifestyle, and even be the brand of book store itself. Take this situation in mind, the generalization term'reproduced wood-block print' we are used to in our scholarship have to be outreached to some extent.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not only we ne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iconographic style, but also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publication and social history, in order to re-contextualize historical details. Wang Tingne's book store Huancuitang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whether we counts from the quality of illustrated versions, functions of prints, and the procedure of publication. The study of Wang Tingne himself and his Huancuitang, and the subsequent exploration of publication mode of Huizhou book store,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e dissertation,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cated publication industry in late Ming period, and provide us a possibility to touch the "specific reality"
引文
1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并无“环翠堂版画”这一概念。目前可见的环翠堂刊本中,共有《环翠堂乐府(?)祝记》、《环翠堂乐府重订天书记》、《环翠堂乐府投桃记》、《环翠堂乐府彩舟记》、《环翠堂乐府义烈记》、《环翠堂新编出像狮吼记》、《环翠堂新编出像种玉记》、《袁了凡先生释义琵琶记》、《袁了凡先生释义西厢记》、《人镜阳秋》、《坐隐奕谱》十一部印本附有版画插图,至于《环翠堂园景图》则似乎具有独立版画的性质,为方使起见,我将这些版画统称为环翠堂版画。
    3[美]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页37。
    4以往的研究中,多将此事件归入所谓的“徽派版画”,实误,而“徽州版画”、“徽州刻书”等概念又难以涵摄此动态传播过程,故本文以“徽州风”命名。有关“徽派版画”的讨论可参见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未刊稿,页142-153、177-182。
    7这一概念来自小林宏光的研究,详细的解释见“学术史考察”部分。
    8因为这个缘故,学者们大多将环翠堂版画为“金陵派”的代表。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68。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页5658。周芜,“金陵古版画概述”,《金陵古版画》(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页77。
    7参见周芜,“金陵古版画概述”。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页153-171;——“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年增刊,页73-75。张国标,《徽派版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页184190。
    8[清]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扬州:广陵书社,2007),页92-102。
    9当为《坐隐图》。参见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页236。
    10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页103-104。
    11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12见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第五章第三节,“建安、金陵、新安、武林诸流派的版画”,页60-78。
    13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页51-5814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页16-17参见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页77。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67-169。黄镇伟,《坊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页165-168。张国标,《徽派版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页175-190。
    16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出版社,1983。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7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8宿自,《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9饯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周进生,《明清画谱画诀初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末刊稿。蒋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未刊稿。
    21董捷,《明清刊<西相记>版画考析》,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周亮,“明刊本<琵琶记>版画插图风格研究”,《艺术探索》,2009年2月,页814、19。
    22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未刊稿。
    23马孟晶,“文人雅趣与商业书坊——十竹齋书画谱和箋谱的刊印与胡正言的出版事业”,《新史学》十卷期,1999年9月,页1-53。
    24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记>版画插圖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台大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2。
    25 Ma Meng-Ching, "Fragmentation and Framing of the Text:Visuality and narrativity in Late-Ming Illustrations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 Wing",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rt and Art History and the Committee on Graduate Studies of Stanford University,2006, pp.220-221.
    25萧丽玲,“版画与剧场:從世德堂刊本《琵琶记》看萬曆初期戲曲版画之特色”,《艺术学》第五期,1991年3月。——,《晚明版画与戲曲和绘画的关系——以<琵琶记)为例》,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圖书文物组硕士论文,1991,末刊稿。
    27林麗江, “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区域与网路——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臺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页299-328
    28参见蒲慕州主编,《生活与文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页404-450。
    29[日]井上進,“藏书と讀书”,《东方学报》,第62期,1990,页109445。——,“书肆·书贾·文人”,荒井健编,《中化文人の生活》(东京:平凡社,1994),页304-338。
    32[日]小林宏光(Hiromitsu Kobayashi), "Publishers and their hua p'u in the Wan-li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ainting Manual in the Late Ming",《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4,页167-198.
    33吴光清(Kwang Tsing Wu), "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7, 1942 1913, pp. 203-260.
    31 Soren Edgren, "Southern Song Printing at Hangzhou" ,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61, 1989, pp. 1-212.
    35 Ellen Widiner, "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A Stud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Publishing"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6.1,June 1996, pp.77-122.
    Nancy Berliner, "Wang Tingna and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in Huizhou".Orientations, (January 1994),pp.67-75
    37 Xia Wei, "The Huizhou Style of Woodcut Illustration" .Orientations, (January 1994), pp. 61-6 6.
    38 Michela Bussolti, Gravurps de llui: etude du livre illustre chinois :de la fin du ⅩⅥe siecle a la premiere moitie du ⅩⅦe siecle. Paris: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2001.
    (?)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ung. Fujian(11th 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 "Masaben: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Jianya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 in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eds., The Sung-Yuair-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Cynthia J. Brokaw, 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hao Book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7.
    (?)Robert Hegel,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h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CA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ynthia J. Brokaw, Kai-wing Chow, (ed.)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42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表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文丹译,黄小峰校,页1。
    43老一辈学者研究晚明版画,多依版画产地和刻工籍贯划分为“徽派”、“金陵派”等流派,再归纳出各自风格。参见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页98-99。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页63-66。周心慧,《中国山版画通史》,页128-17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11-12。由于刊刻者频繁流动,线索交错,此说多有自相矛盾之处。近来有学者提出按风格演变划分,或主张取消派别,重建地域性个案研究。相关论述见周亮,“从明清金陵、苏州版画的演变观其风格的同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页113-117、124。周亮,“明刊本<琵琶记>版画插图风格研究”,《艺术探索》,2009年2月,页8-14、19。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页177-182。
    44[美]高彦颐,《闺塾师》,页45-50。
    45徐学林,“明代徽州以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8。
    16包括《坐隐先生集》十二卷、《坐隐先生订棋谱》二卷、《题赠》三卷、《坐隐园戏墨》一卷。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8。
    17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完藏,南京、四川省及旅大大市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不全。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8。
    18《环翠堂园景图》出版年代未有定论,徐学林认为刊于万历三十七年。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延讷”,页88。
    19即《梨云寄傲》二卷、《可雪斋稿》二卷、《秋碧轩稿》二卷、《月香亭稿》二卷、《纳锦郎传奇》一卷、《太平乐事》一卷、《草堂余意》二卷,共七种十二卷。
    70其中王磐(约14701530)撰《坐隐先生精订王西楼乐府》一卷.梁辰鱼(约1521~1594)撰《坐隐先生精订梁少白江东白苎》一卷,金銮(1506?-1595?)撰《坐隐先生精订金白屿萧爽斋乐府》一卷,冯惟敏(1511-1578)撰《坐隐先生精订冯海浮山堂词稿》二卷。
    71即《无如子赘言》一卷、《赘言续》一卷。
    72即《真傀儡》一卷、《一文钱》一卷、《再生缘》一卷、《齐东绝倒》一卷、《男王后》一卷。
    73又名《韦将军闻歌纳妓》、《广陵月重会姻缘》。现存沈泰《盛明杂剧》本,第二十五卷,卷首题“新都昌朝汪廷讷着,西湖彦雯汪樗评”,“武林山公王象坤,士张穆四维阅”,正名作“韦将军闻歌纳妓,张才人度曲止喧,禄山兵扰残宫禁,广陵月重会姻缘”。李云峰,《汪廷讷戏曲研究》,页30。
    74《环翠堂坐隐集选》四卷据此摘选,分为诗一卷、词一卷、南北曲一卷、随录一卷,前有萧和中序,《四库存目》、道光《通志》及光绪《通志》著录。李云峰,《汪廷讷戏曲研究》,页19。
    75义名《刘婆惜画丽舫寻梅》。
    56又名《黄善聪诡男为客》。
    57又名《钟离令捐奁嫁婢》。
    58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著录此剧,列为“能品”。《祁氏读书楼目录》、《鸣野山房书目》亦著录此剧。
    59又名《东郭氏中山救狼》。
    60又名《绍兴府同僚认父》。
    61又名《叶孝女报仇归释》。
    62又名《薛季昌石室悟棋》。
    63董捷认为此本为汪延讷后人刊行,此时汪氏极有可能已不在人世。参见董捷,“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新美术》,2011年4月,页65。
    64徐学林作40余种,并未将《袁了凡先生释义琵琶记》计算在内。不过,环翠堂的刻书总数可能不止于此,仍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延讷”,贝87。
    65李云峰,《汪延呐戏曲研究》,页22。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t延讷”,页91。
    66《贩书偶记续编》、《明代版刻综录》卷七第十一页著录,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第十九种,并据此版本影印,题“环翠堂乐府投桃记”。其内容据吕天成《曲品》说:“潘用中事,见小说。余初欲谱之,今汪此记,甚有情趣。”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9。
    67[明]汪廷讷著,李占鹏点校,《汪廷讷戏曲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页24。
    68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版画》收录此刊本。1955年《古本戏曲丛刊二集》第二十一种据此影印,题“环翠堂乐府义烈记”。《中国版刻综求》卷七第十一页、《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9。
    69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页66。
    70[明]汪廷讷著,李占鹏点校,《汪廷讷戏曲集》,页11。
    71[清]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页376。
    72《明代版刻综录》卷七第十一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贩书偶记续编》著录。1955年《古本戏曲丛刊》二集第二十种据此版本影印。此书还有天启间环翠堂刊本。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9。
    73[明]汪廷讷著,李占鹏点校,《汪延呐戏曲集》,页27-28。
    74《西谛书目》著录。《古本戏典丛刊》二集第十八种系据明万历间环翠堂刊本影印。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9。
    75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挝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页312
    76《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1955年《古本戏曲从刊》二集第十七种据此影印,为汪氏《环翠堂乐府》刊本。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延讷》”,页90。
    77[明]汪廷讷著,李占鹏点校,《汪廷讷戏曲集》,页
    78元阙名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亦以其为监本。李云峰,《汪廷讷戏曲研究》,贝27。
    79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页96。一说四本之外,还有清同治元年(1862)瑞鹤山房抄本,现己未见。[明]汪廷讷著,李占鹏点校,《汪廷讷戏曲集》,页5。
    80《狮吼记》最初有万历环翠堂刊本,今国内已不可见,现藏日本京都大学。明末毛晋编刻《乡刻演剧》收入此剧。《绣刻演剧》凡六集,每集收入十剧,分六次陆续出齐,共收剧六十种,所收剧皆长篇.除干实甫《西厢记》为北杂剧外,均为南戏传奇,但此本今已罕见。清初汲占阁重印《乡刻演剧》,一次出齐,总名为《六十种曲》。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社出版《六十种曲》铅字排印本,胡墨林断句,叶圣陶、徐调孚校订。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开明纸型重印《六十种曲》,吴晓铃校,于汲古阁本、开明本的错字、俗字大多校订改正。1955年郑振锋主持的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将《狮吼记》、《种玉记》、《天书记》、《三祝记》、《投桃记》、《彩舟记》、《义烈记》环翠堂七种传奇收入《丛刊》二集出版,出版之《狮吼记》系郑氏所藏汲古阁刊本。1958年,中华书局据文学古籍本重印《六十种曲》,后多次重印,主是目前最流行的《六十种曲》及《狮吼记》的版本。今所见较完善之《狮吼记》版本,皆由汲古阁本一脉传下。聂文莉,“明环翠堂刻本《狮吼记》述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页90。
    81据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环翠堂本《狮吼记》为王静安旧藏,后归于日本京都大学,此前国内未见。聂文莉,“明环翠堂刻本《狮吼记》述考”,页88。仝婉澄认为此说有误,京大藏环翠堂刻本《狮吼记》注明为“胜本忠兵卫寄赠本”,并尢王国维印记。仝婉澄,“论环翠堂自刻本《狮吼记》”,《文化遗产》,2009年2月,页65。
    82聂文莉,“明环翠堂刻本《狮吼记》述考”,页88。
    83吕天成评价道:“惧内从无南戏。汪初制一剧,以讽扮榆,旋演为全本,备极丑态,总堪捧腹。未段悔悟。可以风笄帏中矣。”[明]吕天成,《曲品》,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页2235。
    84毛晋汲古阁本作“狭游”
    85《明代版刻综录》卷七第十一页、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及吴梅待价书目均著录《元本出相西厢记》为明万历间环翠堂刊本,版口题“环翠堂乐府”,插图较精,并署陈聘洲、陈震衷刻,插图风格异于环翠堂诸本。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8。
    86此说据董捷,待考。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页131。
    87吴梅曾收藏一部,后归于傅惜华,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日人傅田章氏在其《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一书中,未作具体著录,亦未注出收藏情况,则日本应亦无此书。蒋星煜,“汪廷讷校环翠堂乐府本西厢记”,《艺谭》,1985年1月,页80。
    88萧丽玲在对《琵琶记》诸本插图的研究中,将其表现方式概分为以人物活动为主和山水册页插图,并指出二者在发展上有前后相承的关系,大致以刻印于万历二十八年的环翠堂本为界。萧麗玲,《晚明版书与戲曲和繪书的关系——以<琵琶记>为例》,页50-64。马孟晶认为,环翠堂本《西厢记》体现出晚明戏曲版画叙事成分降低的演变趋势,构图上画面推远,人物活动隐于广阔的山水庭园之间,强调抒情式的诗意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记》版书插圖论晚期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页220。另据董捷分析,晚明的趣味之变,使版画脱离了汪耕式的繁缛装饰风格,而向文人绘画的形式靠拢。从构图、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来看,环翠堂本《西厢记》正是“由一味追求精细工致的风格占主导向学习文人绘画和追求艺术个性的风格占主导过渡时期的一个实例”。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策画考析》,页27-28:《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页158159。
    89周心慧认为二人很可能是南京刻工。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68。据周芜推断,陈聘洲等刻此本似在金陵或苏、杭等地。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66。
    90林丽江认为《人镜阳秋》初版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徐学林认为刊于万历二十八年,周芜、周心慧皆作万历三十八年刊。四人均术对所订定的时间作出论证。林麗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页310,徐学不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江廷讷”,页87。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65-6。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68。
    91天启五年(1625)后再版的《人镜阳秋》为二十三卷,新加卷题名“续貂”,卷中林景伦所作《坐隐先生纪年传》附有插图一幅。此刻本现藏台北国家图书馆,大陆似未曾见。林麗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页311。
    92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788。林麗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页328。Michela Bussott i, Gravures de Hui:etude du livre illustre chinois:de la fin du ⅩⅥe siecle a la premiere moitie du ⅩⅦe siecle. Paris: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2001, p.338.
    93其中索书号为A16908的藏本最为完整,现存二十卷,缺第一、十二卷:其次是索书号为A01275的藏本,现存十八卷,缺第十二、十三、十六、二十二卷;索书号为A01276的藏本,现存十三卷,缺第一、七、十一、十三、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卷;索书弓为A16907的藏本仅存十卷,缺第一、二、三、七、八、九、十二、十三、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卷。
    94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为万历庚子(1600)新都汪氏环翠堂原刊、天启五年(1625)后增补本,卷首有18篇序文,依次为余孟麟《人镜阳秋序》、沈懋孝《人镜锐阳秋录》、黄汝良《刻人镜阳秋序》、祝世碌《人镜阳秋序》、袁福徵《叙人镜阳秋》、李登《读汪昌朝人镜阳秋》、袁黄《人镜阳秋赞有序》、骆日升《人镜阳秋序》、杨武烈《叙人镜阳秋》、詹景凤《叙人镜阳秋》、汪可进《人镜阳秋序》、王穉登《人镜阳秋赞》、程涓《人镜阳秋序》、张凤翼《人镜阳秋序》、郑之惠《阅人镜阳秋题语》、张金砺《弁人镜阳秋首》、张大蕴《叙汪昌朝先生人镜阳秋》、汪廷呐《人镜阳秋自叙》,卷末有罗之化跋,末署“后学罗之化顿首谨跋”,由林景伦增补,框高24.1公分,宽16.6公分,索书号02519。
    95[明]汪延讷,《人镜阳秋》,“人镜阳秋采考书目”,中国国家圖书馆藏。
    96[明]王穉登,<人镜阳秋赞>,[明]汪延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97[明]张凤翼,《处实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一三五三册,页641。
    98“阳秋”即《春秋》。东晋时,因避简文帝司马昱(320-372)母郑后阿春讳,改春为“阳”。如孙盛(约 302-374)的著名史书《晋阳秋》。林丽江亦认为,《人镜阳秋》题名意为“以人为鉴而寓春秋褒善之意云”。林丽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页311。
    99牛文利,《汪延讷及其剧作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未刊稿。
    100[明]鄭之惠,<阅人镜阳秋题语>,[明]汪延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圖书馆藏。
    101[明]李登,<讀汪昌朝人镜阳秋>,[明]汪延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圖书馆藏。
    102“原大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秧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徙遍大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页7222。“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气之变,已有其所从来。而文成(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唱其新说,鼓动海内,嘉靖以后,从王氏面诋朱子者始接踵于人间。”[明]顾炎武,《目知录》。
    103陈梧桐、彭刃,《明史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66。
    104李涛、刘锋杰,《知识分子过剩与社会价值裂变——晚明性灵文学思想诞生新论》。
    105常州士人唐顺之(1507-1560)抱怨道:“其屠沽细人,有一碗饭吃,其死后则必有一篇墓志;其达官贵人与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间者,其死后则必有一部诗文刻集。”[日]大内白月,《支那典籍史谈》(东京:昭森社,1944),页61。
    106[明]李登,<讀汪昌朝人镜阳秋>,[明]汪廷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圖书馆藏。
    107[明]陈所闻,《南宫词纪》卷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七四一册,页711。
    108李云峰亦认为,汪廷讷希望通过此书拯救日益颓废的世风,整顿紊乱不堪的纲常。李云峰,《汪廷讷戏曲研究》,页19。
    109[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3。
    110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508-509。匠体字形成于隆、万年间,后在刻书中得到推广。张道一编着,《中国木版画通鉴》(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页46。
    111任中奇,“古书价格漫谈”,《藏书家》,2004年10月,页125。
    112[日]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书物世界と知の风景》,页223-224。
    113[英]崔瑞德(Denis C.Twitchett)、(?)[美]牟复礼(Frederick W.Mote)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下卷,杨品泉、吕昭义、吕昭河、陈永革译,杨品泉校订,页632
    114关于袁黄的传记,见Goodrich and Fang,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Vol.2,pp.1632-1635最近关于袁黄的研究,见Brokaw,Yuan Huang(1553-1606)and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115[明]袁黄,<人镜惕秋先>,[明]汪廷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圖书馆藏。
    116[明]程涓,<人镜阳秋序>,同上。朱之蕃对于赠书的目的的描述更为明确:“大夫汪君昌朝寄所为《坐隐图》、《订谱》及袁了凡公所□记示余,见其生平大端,属题其像。”朱之蕃<题坐隐园景诗>,[明]汪延呐撰,《坐隐先生全集》,页676下。
    117这一做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世纪中叶,和凝(898955)用政府资金将自己的100卷诗文集印刷了几百部,作为赠送给别人的礼物。[日]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书物世界と知の风景》,页109。
    118如真诚堂刊本和万历原刊、清乾隆鲍氏知不足斋辑印本。
    119玩虎轩刊《养正图解》系据万历二十二年吴怀让本复刻而成,其中版画亦重新调整,已非吴本中真正的丁云鹏风格。关于《养正图解》》版画的研究.可参见Julia Murray和林丽江的文章Julia Murray,"Squaring Connoisseurship with History:Jiao Hong's Yangzheng tujie", in Ming Wilson and Stacey Pierson ed.,The Art of the Book in China, Percivai David Foundation Colloquy on Art and Archaeology in Asia 23 (London:Perrial David Foundat ion,2006),pp. 139-157林麗江,“明代版画《养正圖解》之研究”,《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页163-224。
    120参见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意]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朱万曙主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153-154。
    121如《交州记》、《林邑记》等,均已失传,当从类书中转引而来。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76。
    122如清代士人钱泳(1759-1844)即认为:“有明中叶,写书匠改为方笔,非颜非欧,已不成字。”清 錢泳,《履園叢话》。
    123北宋三个主要刻书地中,浙刻多用欧字,蜀刻多用颜体,闽刻多用柳体。南宋时,临安棚北大街陈宅书籍铺使用了一种瘦长端秀的楷书体,即今之仿宋体。元刻初承南宋遗风,后改用赵孟頫体,其字秀媚,称“元体字”。明初沿袭之,嘉靖时兴起复古运动,刻书仿宋版,取其轮廓方板、棱角峻厉,至万历地时形成横轻直重、四角整齐的方块字,即今之宋体字。
    124“忠部”之“致命类”28人,“节部”之“狷介类”31人,“义部”之“清廉类”25人。
    125[明]汪廷讷,《人镜阳秋》,卷十二,<林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26[明]李登,<讀汪昌朝人镜阳秋>,[明]汪廷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圖书馆藏。
    127应组号仰川,歙县虬村人,若从刻《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黄铤算起,应是黄氏刻工的第一代。据周芜对《黄氏宗谱》的研究,黄应组父名黄銂(15221598),号近川,刻有《徽州府志》(明嘉靖四十五年本):应组子机,生卒年不详。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39、42。郑振铎认为《人镜阳秋》规模宏伟,虽然署名者只有黄应组,刻工一定不止一二人。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册九,页38。
    128[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32。晚明书业中,流行的说法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参见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第五册说明。
    129傅措华称认为《义烈记》插图亦为黄氏所刻。参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认集》,页30、66。
    130[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32
    131据张国标,汪耕字于田,歙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周心慧认为是青城人,待考。
    132参见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62。万历三十八年(1610)曹以杜起凤馆刊《元本出相北西厢记》二卷,《释意》一卷,四册,元王德信撰、关汉卿续,明李贽、王世贞评,汪耕画,黄一楷、黄一彬刻“西谛、大兴傅氏均著藏。郑氏称刻工尚有一凤、一林,余实未见。黄一楷兄弟所刻《南琵琶记》、《北西厢记》及《浣纱记》三种插图,风格一致,有典型的徽派版画之称,很可能都是起风馆刊本,且都刊于杭州。”参见周芜,《徽派版画论集》,页69。周心慧亦认为,起凤馆所刊《王李合评南琵琶记》、《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风格与《北西厢记》无异,应为汪耕所绘。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贝174。
    133[日]小林宏光,《中国の版画:唐代から清代まそ》,页66。
    134对于汪耕的构图法,小林宏光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参见[日]小林宏光,《中国の版画:唐代から清代まそ》,页67。
    135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页65。
    136[明]汪廷讷,《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37[明]汪廷讷,<人镜阳秋自敘),《人镜阳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38 G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Marly Modern China. London:Reaktion Books Ltd,1997, pp.92。
    139此图系据张秀民先生描述,唐少桥像为戴笠,手执书册,上栏刻“先知我名,现见吾影,委办诸书,专选善本”四行小字。此外,南京书商亦有将自己的肖像刻成木戳,用朱色印于黑色方木戳的广告反面。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521。
    140正如王重民先生对余象斗的评价:“四百年来,余氏短书遍天下,家传而户诵,诚一草莽英雄。今观此图,仰止固以王者自居矣
    141对汪延讷文学创作的研究,可参见牛文利,《汪廷讷及其剧作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未刊稿。李云峰,《汪廷讷戏曲研究》。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页87-93。
    142《中国书店三十年所收善本书目·子部·艺术类》第一一五页著录为明万历刻本,竹纸1册;又《坐隐先生全集》上署万历徽郡汪衙环翠堂精刻初印本,棉纸2册。《西谛书目》著录。
    143焦竑、《坐隐先生谱集叙》,末署“万历己酉岁六月,琅琊焦竑书于所居之恬愉馆中”。郭子章《坐隐先生订谱全集序》,末署“万历戊仲春之吉,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巡抚贵州兼督湖北川东提督军务、右都御史兼兵部在侍郎,青螺郭子章拜撰。门人阮汝书”。程朝京《汪鹾使坐隐订谱全集序》,末署“万J历三十七年,岁在屠维作噩春二月花朝日,赐进士第,亚中大夫、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漳南道左参政、前 南京礼、刑二部郎中,邑人程朝京撰。姻氏王尚哲镜远书”。袁福徵《坐隐先生订谱题辞》,末署并“赐进士第,比部郎历三州牧、云间通家侍生袁福征顿首拜撰。洪士英女含甫书”。金继震《叙汪鹾使坐陷先生订谱》,末署“赐进士,奉议大夫、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前奉敕审录山东等处,通家眷侍生金继震顿首拜撰。金汝诚书。李自芳《坐隐先生订谱序》,末署“赐进士,中宪大夫、知福建汀州府事,通家友人李自自芳顿首拜撰。祝纯一书”。
    (?)顾起元《坐隐先生传》,末署“万历丁未岁仲秋月几望,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编修、文林郎、记注起居编纂章奏,江宁友人顾起元顿首拜撰。秣陵魏之璜书”。林世吉《题坐隐先生传后》,末署“闽中林世吉顿前拜纂”。梅鼎祚《题坐隐先生传后》,末署“万历戊中长至日戊戌,宣传梅鼎作撰”。朱之蕃《坐隐先生赞·有序》,末署“赐进士及第,奉议大夫、右春坊、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修撰、编纂章奏、记注起居管理制牧、正使朝鲜,赐一品服,金陵友弟朱之蕃书,时万历三十五年二月日偕属丁未,并此纪事”。姚履素《坐隐图赞》,末署“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史司郎中,友人姚垣素顿首拜赞’
    115周亮,《明刊本<琵琶记>版画插图风格研究》,《艺术探索》,2009年月,页10。
    116原本并无纪年,周芜、胡广俊均认为《环翠堂园景图》出版于1610年前后。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66;胡广俊,《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珍品莅美展览图录》(New York:QueensBorough Public Library: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朝花出版社,2000),页51。李平凡则认为约在1602到1605年之间。李平凡,“关于环翠堂园景图”,《环翠堂园景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林丽江也认为可能出版于1609年之后。林麗江,“徽州版书《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页300。
    147关于《环翠堂园景图》,中汪氏庄园是否虚构及原址何在,学界争论已久。郑振铎汪延讷“常住南京,筑环翠堂,日为诗洒之会”,然未举出具体的论证。郑振铎,《中国古休木刻画史略》,页103。周芜认为环翠堂原址不在休宁,《园景图》表现的应是汪氏南京庭园景色。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17:——,“金陵古版画概述”,《金陵古版画》(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然从《园景图》画面看,表现的应为徽州景色无疑,且汪廷讷不惜工本刊印近十五公尺的版画长卷,颇有以“家乡地理景致与苏州或其它地我争胜”之意,自无需描绘金陵庄园景色。林麗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之研究》,页306。张国标通过对《园景图》中山形地貌、建筑形式及耕樵工具的考证,认为坐隐园原址位于休宁松萝山汪村带。张国标,《徽派版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页187-190。
    148[明]陈所闻,《南宫词纪》卷二,《续修四厍全书》第17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页711。
    149李之皥《坐隐园落成碑》对此事的记载,颇县神异色彩:“谋欲首土木,卜庚子岁,而已亥仲冬淫雨不休,穷阴晦朔,人不知有旭色。开岁孟春十有三日,卜筑之期也,雨忽止,渐有光霁,至望日,日午举栋,贺客云集,乃丽日当空,纤云尽敛。……移时事峻,复大雨经句,则益异矣。”[明]汪廷讷,《坐隐先生全集十八卷》,页607608。
    150晚明著名的文人朱之蕃(f1.17th)、顾起元(1565-1628)分别作有《题坐隐园景诗》和《坐隐园百一十二咏》对之一一介绍。[明]汪廷讷,《坐隐先生全集十八卷》,676-678。
    151[明]陈所闻,《北宫词纪》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7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页573。
    152从景点的命名中,我们也可窥见汪氏涵括儒道释三教的良苦用心。
    153林丽认为,《环翠堂园景图》可看做是汪廷讷生命情调和一生成就的展现,汪作为徽商“居于雅与俗,文人与一般大众之间,他们是文人文化庸俗化,大众文化精致化的中介。苏州文人指导着其它人包括徽商如何过雅致的文化生活,徽州商人则是此种生活的大山提介者与追随者”。林丽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之研究”,页315。
    154张国标,《徽派版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页181。
    155林丽汪,“徽州版击《环翠堂园景图》之研究”,页309。
    156汪炳璋,“《环翠堂园景图》的园林艺术特征”,《装饰》,2008年9月,页96。
    157在林丽江看来,这种秩序感来自汪廷讷的精心布置。林麗江,“徽州版宣《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页309。
    158[明]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页268。
    (?) Nancy Berliner, "Wang Tingna and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in Huizhou" .Orientations, (January 1994)林丽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之研究,载于《区域與綱路——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诗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董捷,“燕云改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新美术》,2011年4月Michela Bussotti, Gravures de Hui: Etude du livre illustre chinois(de la fin du ⅩⅥe sieclc a la premiere moitie du ⅩⅦe siede). Paris:Kcole franfaise d' Kxtreme-Orient, 2001。
    160《坐隐先生全集》竹部收录王经世所作《题坐隐先生订谱歌》云:“年万三十拜盐官,秩领大夫,绾银绶。”徐朔方据此推断汀延呐生于穆宗降庆三年(1569),以未见《坐隐先生纪年传》之故,董捷对此亦有论述,因《坐隐先生纪年传》有记载:“(万历)丁未春,……鹾台秉政,中外艳之。”认为廷讷应生于万历五年前后,此说较为可靠。
    161参见[明]汪廷訥,《人镜陽秋》,卷十九,叶34b-35a,明万历二十七年后休宁环翠堂刻本(索书号1690B),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此前对廷讷家世的研究,多由《坐隐先生传》推断,言其为继子,实误。
    162见陈去病,《五石脂》,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4。
    163[明]汪道昆,<明故太学生潘次君暨配王氏合葬墓志铭>,《太函集》卷五十二,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482。
    164[明]林景倫,<坐隐先生纪年传>,[明]汪廷讷撰,林景倫增补,《人镜陽秋》,明天启五年后休宁环翠堂刻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卷二十三,叶2b。
    165董捷推测《纪年传》应作于汪廷讷死后,系为“谀墓之词”。董捷,“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页65。
    166《坐隐先生传》中赞美之辞与《纪年传》如出一辙,此文末署“万历丁未(三十五年)岁仲秋月几望”《纪年传》,中则作万历丙午(三十四年),显然相互矛盾。
    167董捷.“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页64。
    168[明]林景倫,<坐隠先生纪年传>,叶39b。
    169[英]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页34。
    170巫仁恕,《明清城市民变研究——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页194。
    171讽刺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止是像延讷这样的数以万计的例监生。据林丽月统计,1545年至1581年进入北监的学员中,贡生不足40%,例监生占44%,经过考试程序进入的生员占17%,官生不足2%。关于明代国子监的研究,可参见林丽月,《明代的国子监生》,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78: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o
    172[英]崔瑞德(Denis C.Twitchett)、[美牟复礼(Frederick W.Mote)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页39。
    173林景伦的记载为:“八洞九隘,辫发苗俗,山有岚烟,人多鸟音”。[明]林景倫,<坐隠先生纪年传>,叶32a。
    174明代在督抚幕中有“赞画”一职,取赞襄谋画之意,文职,其具体职责、品级无定制。
    175[明]林景倫,<坐隠先生纪年传>,叶40a。
    176[明]林景倫,<坐隠先生纪年传>。
    177[明]顾起元,<坐隐先生传>,[明]汪延讷撰,《坐隐先生全集》,517上。
    178[明]林景倫,<坐隠先生纪年传>,叶2b-3b。
    179[明]汪延内,《汪廷讷戏曲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页1。
    180参见[明]汪延讷,《人镜阳秋》,<汪氏妇>,莭部,卷一六,页46b。文训似为兄长,但除此以外,没有更详细的文字记载。
    181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40。
    182引自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44。
    183[明]顾起元,<坐隐先生传>,[明]汪廷讷撰,《坐隐先生全集》,517上
    184[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5a-5b。
    185据徐朔方,廷讷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从学于祝世禄。然据《纪年传》,廷讷于万历二十一年入南京国子监,则其在休宁从学世禄,当在万历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即他十二至十七岁之间。徐朔方,“汪廷讷行实系年”.《晚明曲家年谱》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页513。
    186廷讷于万历三十一年后编辑、刊印祝世禄《留垣疏草》,内容为世禄任南京吏科给事中时的奏疏,卷首署“新安门人汪廷讷辑”。徐朔方,“汪廷讷行实系年”,页521。
    187当出自《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88[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4b。
    189[明]顾起元,<坐隐先生传>,[明]汪廷讷撰,《坐隐先生全集》,517下。
    190[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11a-11b。
    191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士人有徐光启、李贽、祝世禄等。到了万历三十三年,由于利玛窦的影响,包括徐光启在内,北京已有200人开始信奉天主教。关于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可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192[明]汪廷讷撰,《坐隐先生全集》,页676上。
    193[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2b。
    194[明]程君房,《程氏墨苑》,卷三,页16上
    195见利玛窦为程君房的作序《述文赠幼博程子》[明]程君房,《程氏墨苑》,卷十二,页4上。
    196[明]林景偷,<隱先生纪年传>,叶13a。
    197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意]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朱万曙主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 ,2010),页1153-154。
    198《纪年传》即载有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内史以《人镜阳秋》进御览,然此事难以考证。[明]林景 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15a-16b。
    202“王,谋垅,康懿嫡一子,隆庆二年(1568)封长孙。万历二年(1574)改封长子 三十一年袭封”《明史》卷一百二,表第三,诸王世系表
    203[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18b-19a。
    204《玉茗堂诗之十二》有《建安王夜宴即事二首》:“沙龙正自雍名藩,秀骨凌霄帝子孙。渌水宜入秋澹淡,小山何客暮攀翻。衣簪翠拂长眉舞,犀不就杯深古色存。似是建安逢七子,盈盈飞盖旧西园。”“偶随高胜接华轩,华动名园客思繁。玉斗夜倾朱斗近,衮衣遥觉面衣尊。征歌——从南楚,守器累累奉北藩。巧笑旧沽词客醉,博山通晓奉余温。”又有《建安曲池夜归醉和》云:“梁园春物蔼余晖,绕径春归客未归。粉黛笑侵图画色,殿堂光发舞人衣。星槎暗逐楼台转,廉影随风雨飞。残烛卧深清露晓,蒲萄香梦醉霏微。
    202万历三十六年(1608),汤显祖作《建安王施贶蔷薇露、天池茗却谢四首》:“朱邸晴窗散绮尘,百花争发小阳春。青罂舶上蔷徽露,白镊山中憔悴人。”“蔷薇花缬功宫墙,飞盖离离惹梦长。忽报芙蓉池上客,海风吹送露华香。”“已过西峰白露滋,天池寒色映青瓷。梁上忆得相如渴,正是幽兰醉雪时。”“天池十月应霜华,玉茗生烟吐石花。便作王侯何所慕,吾家真有建安茶。
    203汤显祖《牡丹亭》作于万历二十六年,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评价:“《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儿(?)<西厢》减价。
    204[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纪年传),叶18b。
    205[意]利玛窦(Matteo Ricci)[比]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得玛窦中国札记》,页300-302。
    206[明]何良俊撰,《四友斋叢说》,卷一三,页111-112
    207十六世纪的许多地方志作者都认为正德(或嘉靖初期)是脱离“古代”秩序的转折点。见《武城县志》(1549),卷一,页7下:《光山县志》(1556),卷一,页29上:《宁波府志》(1560),卷四,页32上。
    208《邵武府志》(1543),卷二,页45下46上
    209黄仁宁认为,洪武皇帝创建的明朝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它以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并以之为全国的标准。看起来,明帝国更像是一座大村庄,而非一个国家。参见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页183-184。在卜正民石来,到了十六世纪后期,洪武字帝的理想蓝图—三分之一的ill外桃源,二一分之_的I IV.刑山如去—在现实生话中已小复存在[加」卜门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少之10
    210《崇武所城志》(15 12.1987),页39-40。
    211[美]牟复礼(Tredcrick W. Mote)英,崔瑞德(Denis C.Twitcliett)编,《剑侨中国明代史》,页4。
    212根据盖杰民(James Geiss)的研究,正德、嘉靖时期,嘉靖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税收已经不能按一个多世纪前的定额征税。参见牟复礼、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52。国家税收逐渐转移到以货币为基础自银货币化的出现,直按或间接按地导致明初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如黄册制度、户籍管理制度、里甲制度、军屯、商屯和民屯制度、工匠制度、开中制度的瓦解 陈梧桐、彭勇,户籍管理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88。
    213《惠安县志》(11530),卷二,页9下[明]李樂,《见闻雜记》(1610),卷五,页68上。
    214有学者估算,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人口为66 906 040人,至万历六年(1578),这一灵敏字增至75814 219人 见王毓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史卷》上册,(北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页66、71。该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根据何炳棣(Ho Ping-ti)等学者的研究,十四世纪中国的人口从从大约1.2亿下降到6500万至8000万。此后,在十五世纪的夫部分时期内,人口增加缓慢而县城不均匀。16世纪初,大口开始迅速增长,此时经济上先进地区的城区显然在迅速扩大。到十六世纪后期,中国的总人口或许已达到1.5亿至1.75亿,见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Iniversity Press, 1959, pp. 3-23. Dwight H. 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 na, 1368-1968. Chicago: Aldine, 1969, pp. 194-201.
    215十六世纪后期,大量白银持续不断地从日本和南美流入中国市场。1597年和1602年的报告显示,每年有15万34.5万公斤(400 900万两)的白银从阿加普科运出,其中大部分最终流向中国,以供西班牙人购买中中国商人带到马尼拉进行贸易的物品[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页233。
    217[英]崔瑞德(Uen is C. Twitchett)、[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编.杨品泉、吕昭义、吕昭河、陈水革译,畅品泉校订,《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页554-555。
    (?)G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 dge:Polity Press, 1991, pp. 61.
    218与此同时,多数的商人生活在比徽州的富商大贾地位低得多的社会阶层。受制于有限的致富途径,在中等商人的眼中,士绅的身份是遥远而不可企及的幻想。[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页248。
    219关于明代徽州商人和山西商人势力的消长,可参阅[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徽商研究论文集》,页167-170。
    220[明]谢肇帝淛,《五雜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页74。
    221万历《歙志·货殖》,引自郑力民,“徽商与开中制,《徽商研究论文集》,页444-447
    222《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环田明处士松峰李公行状》,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471。
    223[明]汪道昆《太函集》,卷六十七,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向资料选编》,页474。
    224《广东通志》(1561),载于《琼山县志》(1917),卷二,页17上
    225张实龙,《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页80,叶显恩,“徽商利 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页382-393。
    226晚明文人顾起元(15651628)在其著作中驳斥了一位批评两都制的官员:“夫宫阙陵寝所在,六军城守之事,府库图籍之所储待,东南财赋之所辐辏,虽设六卿以分理之,犹惧不给也。可以为冗员而轻议之,善乎?丘文庄公有言: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91),卷二,<两都>,页29。
    227作为留都,南京设有体制完备的最高行政官职,与北京的政府机构完全相同。这些职位的品秩与薪俸也都与北京相同,但实际的职责却有限,除了则政竹理及其它某些方而,只有指挥地区政府的权力。晚明时期,一些富有文化趣味、厌恶政界争权夺利的官员开始竞相谋求这些官职,使得南京成为在位十大夫能享有一切的乐园,只是没有政治生活的实质罢。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页166。
    228[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金陵社集诸诗人》。引自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81。
    229《明太祖实录》卷六三,洪武四年闰三月。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页262。
    230[明]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页307。
    231如何乔远(1557 1633)就说:“凡家累千金,垣屋稍制,必欲营制一园。”‘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卷十二《西园集会序》,页9a。
    232像“细木家火”之类的高级家具,在晚期时亦逐渐普及。“隆万以来,虽奴隶层甲之家,皆用细器”[明]范濂,《云间据日抄》卷二《记风俗》,页3b。
    233[美]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页165
    234中国古代的市民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住在城市、市镇及其近郊:其二,他们是“民”而不是“官”其三,过着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城市文化的熏染,并有一定的自由度,既有和其它阶层居民交往的自由,又有出入所在城市的相对的行动自由。基于这种标准,市民阶层应包括以下这些人群:无业游民、各种力夫、杂色人员、服务行业及艺术行当的从业人员、城市知识分子、商人和的工业主及其雇员、城居地主和张绅、家庭服务人员、非主管官员及吏员、告衙门的差役人等、无职位的贵族、闲居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13。
    235据一位曾在中国游历的朝鲜人崔溥(1454-1504)的见:“且江南人以读书为业,虽癌里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识字。”崔溥,《漂海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页194。十七世纪的一部方志亦记载,即使在究乡僻壤,民众中不识字者亦寥寥无几。《德化县志》(1697).卷二,页8上
    236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92。按通行的说法,明代后期全国实际人口在一亿左右,城镇人口约为500万至1000万。
    237城市知识分子的指涉范围较为复杂。严格来说,在“士大夫”、“士人”、“生员”,或者“下层读书人’种种的称谓之间,并不仔在清晰稳定的界分标准。本文所谓的城市知识分子,更偏重指身份或财富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士人,其生活大致处于温饱,或低于此水平
    238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92。
    239[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引自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58。
    210 Harriet Zurndorfer,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a Local History:The Development of Hui-chou Prefecture.800 to 1800,Leiden:E.J.Brill,1989,P.100.
    240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100。
    24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91),卷二,<民利>,页55。
    242一项对从南宋到二十世纪初1056个书坊所印小说的研究表明,除了4家书坊外,其余都活跃于1520年以后。另一项研究认为,在1507个这样的书坊中,只有3个来自南宋和元代,有185个来自明代。其中明代的最早出现于约1515年,第二部出现于1552年。[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61。
    243黄宗羲,《明文海》(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一册,卷一○五,页1034。
    244[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61-62。
    245范风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页197。
    246“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小说”意为浅薄琐屑之言,并非后代文本形式的小说、《汉书·艺文志》视“小说”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桓谭《新论》肯定了小说的社会功能:“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清乾隆时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对“小说”的概念做了总结性解说,其《子部·小说家类》称小说“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上述论断,体现的都是一种古代的正统小说观。至唐传奇,文人始有意为小说,以反映现实世界。宋代讲唱文学盛行,与正统小说观念相对的通俗小说观念出现。宋人“说话”有三家、四家说。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元吴自牧《梦粱录》等提出“说话四家”说。此“四家”一般认为是: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宋代“讲史”,经过元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等,至明代发展为长篇章回小说,即历史演义。其“说话”的底本——话本,多收录于明人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中。晚明文人仿宋、 元话本,写作短篇白话小说,世称“拟话本”长篇章回小说和拟话木小说遂成为通俗小说的主体,而明代文人多以“通俗演义指称之 参见周心慧,“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页33-31。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未刊稿,页1-2。
    268[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61。
    269[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
    270即使《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优秀作品,亦是从嘉靖时代才开始刊印流传,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页277
    271据统计,在创作、序刻、考评、赞誉通俗小说的63名士人中,江苏、浙江籍10名,此63人之中,进士40名,举人6名,即举浮人以上功名者占73%;有官职者50名.占79%。举人以下,且无官职者,如郎瑛、莫是龙、陈继儒等,亦皆一时名士。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页588-590。
    272通俗小说源于说话艺术。此艺术形式主要诉诸听觉,凭借艺人的说唱技艺,及相应的形体动作来吸引听众。因此,就话本而言,多以故事情节为主,缺乏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文字较为粗糙。明代中后期几乎所有的通俗小说部经过文人的整理、改编和加工提高,其中许多更属原创之作。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页281。
    (?)像胡应麟即认为“《水浒》所撰语,稍涉声偶者,辄呕哕不足观,信其伎俩易尽“,至于《三国演义》,更是“浅鄙可耻[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辛部,卷四一,页436-437。
    (?)嘉兴士人沈德符(1578-1612)记载:“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幼龙见之惊喜,怂恩书坊,以重价购刻。”[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卷二五,页652。袁中道(1575-1630)亦记曰:“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大约模写儿女情态具备。……琐碎中无限风波,亦非慧人不能。”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九。引自陈汀,《明代中后期的汪南社会与社会生活》,贝282。
    (?)赵琦美,《酉阳杂俎序》。转引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页280。
    美]高彦颐,《闺塾师》,页42。
    (?)高彦颐认为,文字与图画的共存,是设计出来以拨动读者心弦,并逐渐灌输了一种个人参与意识,它意味着读者大众中,一种新的欣赏口味。[美]高彦颐,《闺塾师》,页53。
    258参见王国维,《宋元曲史》(长沙:岳麓书社,1998),页109-120。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长沙:岳麓书社,1998),页150、155-156。[明]徐渭,《南词敘录》(上海:上海籍出版社,2002),页411。方志远,《明代城市民文学》,页131-137。陈汇,《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页292-293。
    259[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编》,卷二四,页627。
    260张岱家自祖父辈,于万历年间始蓄声伎,先后有可餐班、武陵班、梯仙班、吴郡班、苏小小班、茂苑班六个家班、[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70。有关晚明江南私家戏班的情况,可参见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中册,页349。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页116-132。
    261[明]何良俊,《四友斋叢说》,卷一三,页110。
    262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137。
    263[明]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七,页311。《四库禁毁书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集部,九十七册。
    264例如,顾璘、何良俊、陈芹等的青溪社,梁辰等人的鹭峰诗社,潘之恒、邱长孺等的蓬蒿社,曹学佺、藏懋循等的金陵诗社,茅元仪、潘之恒等人的秦淮大社,范凤翼、龚贤等的白门社。参见夏太娣,《晚明南京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未刊稿,页8。
    265晚明小说与戏曲在创作、传播、阅读等方面的区别,可参见董捷的论述。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页113-120。
    266朱万曙,“《环翠堂乐府》与晚明文学精神”,《艺术百家》,1999年1月,页39、51-58。
    267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页305。
    268据杜信孚统计,明代戏剧(包括杂剧和传奇)共633种,书坊所刻为445种,占67.12%。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287。
    269如万历三十四年(1606)徽州浣月轩刊《新镌蓝桥玉杵记》前序即云:“本传逐出绘像,以便照扮冠服。”
    270首都图书馆编,《古本戏曲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页78。
    271“凡例”,《牡丹亭还魂记》(1625),引自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498。
    272例如,晚明时期,书坊间互相挪用、抄袭戏曲插图的风气极为盛行.尤其在建阳地区,为节省成本,不少书籍纸质粗劣,绘刻潦草。
    273关于晚明出版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交流,可参见马孟晶的研究。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记》版书插图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页201-276、279。
    274此数字仅包括可见《西厢记》版本。参见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页3-4。萧麗玲,《晚明版击舆戲曲和绘书的关系——以《琵琶记》为例》,页48-49。
    275[明]谢肇淛,《五雜组》,卷十三,页266。
    216 Graig Clunas,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an.London:Reaktion Books Ltd,1997, pp.33-34.
    277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记》版书插图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页202
    278[明]陈昭遠,<敘三祝记>。[明]汪廷讷,《环翠堂樂府三祝记》,《古本戏曲丛刊二庥》,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279“余自鬓岁夙婴书癖,稍长从家大人宦游诸省,遍历燕、吴、齐、赵、鲁、卫之墟,补缀拮据垂三十载。近辑《山房书目》,前诸书外,自余所获纔二万余,大率穷搜委巷,广乞名流,录之故家,求诸绝域,中间解衣缩食、衡虑困心,体肤筋骨靡所所不惫.收集仅兹。”[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1。
    280井上进,“书肆·书贾·文人”,页316-317。吴晓明,“明代的上海藏书家”,《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1984年第1期),页102103。
    281[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1。
    282同上。
    283从十五世纪晚期开始,科举应试者占人数急剧增长,这带来了对考试用书和应试手册的强烈需求。一些作者甚至靠为这一膨胀的读者群编书为生。[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61。
    284[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90。
    285[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1-42。在苏州,书版的刊刻成本仅为北京的60或中室的20%。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91
    286明代北京可考的书坊只有13家,不及南京、建阳远甚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59。
    287转引自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64。
    288陆深对杭刻的否定,或正由于其认为书坊对经典、正史的校刻远不如宋、元之时。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63-364。
    289此数字据《中国印刷史》2006年增订版的统计。见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韩琦增订,页257。
    290[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2。
    291[明]陆深,《金台纪闻》,《从书集成》本,页7。十七世纪初,邻近的湖州府取代杭州,成为高质量印刷品的生产中心,但还不是发行中心。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页303-304。
    292冀淑英,“谈淡明刻本及刻工——附明代中明苏州地区刻工表”,《文献》第七卷(1981年第1期),页211-231。叶瑞宝,“苏州书坊刻书考”,《江苏出版史》1992年3月,页85-94。
    293周弘祖认为,苏州府刻书在万历初以前多至177种,为全国各府之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68。
    294[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页91-92
    295万历三十九年[1611)建阳刘氏安正堂刻《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标明“好纸板每部价银壹两正”,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页164。
    296[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91),卷二,页29。
    297[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美]施坚雅(G.W.Skinner)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页162、165。
    298据胡应麟判断,苏州、南京两地的书业加起来,相当于福建印本数量的两倍,此计算可能并不正确。[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逆子四,页42。
    299南京作为留都,国子监和六部仍被保留下来。南京国子监不但储集了元集庆路儒学旧藏的各路史书版,又接收了元代杭州西湖书院筑(南样为太学)的人量版片。明初诸帝对于监版都比较重视,屡命上部修补。除此之外,南监还常从地方上收取书版。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40-341.
    300此数字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2006年增订版,页246。不过,此94家书坊中,很多无体坊号,且未将胡正言十竹斋与吴发祥萝轩计算在内。本文以有堂名可考者统计,共58家,详见本文附录二
    301[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2。
    302[清]洪亮青,《北江诗话》(《丛书集成》版),5,页61。
    303[明].周亮(?),《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一,页8。
    304[日]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页243。
    305宋、元时代,福建的书坊多在建宁府附郭之建安县,至明代,建安书坊衰落,而建阳独盛。
    j(?)Lucille China,Printing for Profit,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Fujian(11th 17th Centuri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2,pp.250-253.
    306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即描述道:“建阳两坊(麻沙、崇化)坟籍大备,比屋弦诵”。朱熹(1130-1200)亦云:“建阳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元远不届。”宋熊禾同文书院上梁文写道:“几郎伟,抛梁东,书籍高丽、日本通。”清闽人陈寿祺云:“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未己。四部巨帙限自吾乡锓板以达四方,盖十之五六。”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8、389。
    309嘉靖《建阳县志》记载:“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同上,页377。
    309此数字只包括注有姓名铺号者,象谭城金氏、,芝城建邑书林余氏、书林余恒等大量的书坊并未计入。实际上,建阳的书坊可能达到一百多家,比南京还多,建阳书林中,有的一家父祖、子孙、兄弟没用同一字号经营,也有的自立门户、别创新号。亦有建阳书商不仅在本地开店,同时也在南京设肆。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83-384。
    310周弘祖《古今书刻》载建宁府书坊书目共365种(原本宋、辽、金三史作一种,今怍三种)。景泰《建阳县志续集》书目计173种。嘉靖《建阳县志》卷五作451种。据张秀民先生统计,自嘉靖二十四年1545至明末,建本小说杂书应在千种左右。同上,页378、389。
    311建本除极少数用白棉纸、蓝靛印刷外,其余多用竹纸,及邻县廉价的顺昌纸。用墨亦取村于本地墨窑质量自比不上徽墨精良。“版苦薄脆,旧而裂缩,字渐失真。”刊刻原料既差,又复校勘不精,错讹颇多,再兼不讲究装订,偷工减料,而价钱极廉。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88-389。[明]谢肇淛,《五雜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卷十三,页266。据宿白先生研究,南宋时,建阳书坊主要依靠中间商人转丁负贩于外地,为了便于携运和减低成本,遂普遍使用本地所产的柔本雕版,及色黄而薄的竹纸印刷,又昼挤紧版式、压缩册数,并为此创造出一种适于密行的,粗细线分明的瘦长字体。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页94。
    31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下
    313以建阳出版业的规模,胡应麟却未将其归于南京、北京、苏州、杭州之列,其原因或在于此。[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3。
    314[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4。
    315[明]谢肇淛,《五雜组》,卷十,页266。
    316闵、凌、茅三氏谱系可参见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们》,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未同稿,页51-5
    317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450。谢肇淛认为闵氏刻书史精.“吴兴凌氏诸刻,急于成书射利,又悭于倩人编摩其间,亥豕相望,何怪其然。”[明]谢肇淛,《五雜组》,卷十三,页266。
    318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449。
    319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196。
    320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页303-304。
    321周弘祖《古今书刻》载万历以前徽州官刻书31种.多为理学著述述、史书、医书和诗文集。其书目如下:《天原发微》、《瀛奎律髓》、《家礼会编》、《文公年谱》、《汉文选》、《小学集解》、《晦庵语录》、《新安文献志》、《胡传》、《左传》、《伤寒书》、《罗鹗洲小稿》、《篁墩文集》、《篁墩文萃》、《春秋属辞》、《文公感兴诗》、《朱子语录》、《春秋集解》、《楚辞》、《玄玄棋经集》、《李诗白文》、《杜诗白文》、《草堂诗余》、《批点<史记>、<汉书>》、《山海经》、《明目方》、《四书集注》、《文心雕龙》、《狮山文集》、《皇明文衡》、《人相全编》。
    322两宋时期,徽州官刻书有33起、28种,私刻41起、40种。元代官刻共19起、19种,私刻42起、42种。详细的论述参见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扬州:广陵书社,2003),页16-37。
    323[清]郑恭撰,《杂记》》,稿本。引自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页1205。
    324[明]谢肇淛,《五雜组》,卷十,页266。
    325“徽多巨商,饶于则,收书刻书,条件优越,故刻书有特别精美者,为他处所不及。”毛春翔,《古书版常谈》,页50。引自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192。
    326[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书籍的社会史》,页61。
    327[加]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页185。
    328自然,这一在书籍各类上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北京和湖州各自代表了政府、皇室占主体地位与私人刻书两种截然不同的出版导向。苏州、杭州,包括南京,是精品书籍的生产中心,与徽州有类似的市场定位,但作为图书生产和销售的中心城市,实际情况又略有不同。相对而言,建阳和徽州在出版导向上更为单一。
    (?)王振忠,《徽州社会之化史控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页1。
    (?)蝥源《炖煌洪氏统宗谱》卷五九,引自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53。
    (?)见《太函集》卷十六《兖山汪长公六十寿序》,《阜成篇》,同上,页44。
    (?)明清的多部方志都记述了徽州商人的“儒行”事迹,如明代徽商汪遂志,行贾四方,“虽舟车道路,恒卷自随,以周览占今贤不肖治乱兴亡之迹”。徽商程淇美“年六十而外贸……然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客中,手不释卷”歙县盐商吴炳寓居扬州时,“往往昼筹盐策,夜究简编”休宁汪志德“虽寄居于商,尤潜心于学问无虚日”参见《济阳江氏族谱》卷九《明光禄丞乡饮大宾应公原传》,《旌阳程氏宗谱》卷十三,《淇美程君传》,引自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页385《丰南志》第五册,《皇清附贡生诰授资政大夫候选道加四级恩加顶带一级又恩加一级议叙加六级显考嵩堂府君行述》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460。《汪氏统宗谱》卷四十二《行状》。引自叶显恩,“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和版画”,《徽州与粤海论稿》页133.
    歙、休宁、祁门、黟、绩溪五县今属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省。
    334《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一二,《徽州一府》。
    335弘治《徽州府志》卷十一。
    336相关的论述参考了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页26。
    337叶显恩认为,秦时乐越人已在徽州栖息繁衍。三国时期,徽属之民众被称为“山越”,实际上包括东越人的后裔以及移居于此的汉人。参见叶显恩,“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础研究论文集》,页360另据《五石脂》载:“什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其骨专车,盖即汪芒也,其国在今湖州山楚灭于越,遗黎四窜,汪芒氏入歙,当在期时,故时号歙曰山越。”引自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4。
    338以赋税来看,唐时的徽州已跻身富庶地区之列。《新唐书·地理志》载:“歙州新安郡,上。”淳熙《新安志》记载:“陆傪……(唐贞元)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出刺歙州,朝野之贤惜其去,韩愈序送之曰:歙大州也.刺史尊官也,由郎官而往者,前后十相望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宰相之所荐闻,天子之所选用,其不轻而重也较然矣。”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不仅如此,唐代徽州的人文气象已蔚然可观、嘉靖《徽州府志》卷十八《文范传》云:“新安益称文献郡云自唐左台开弘雅延,厥后作者世不乏人。”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15。
    339北万士族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下竞争的需要,沿袭了世家大族式的宗族组织。他们选择易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壁,组成以族人为核心,有部曲、佃客等依附农民参加的武装队伍,即所谓“宗部“、“宗伍”,首领称为“宗帅”。由越人仿效汉人组成宗部.酋长亦自称宗帅。为争夺生存资源,北方士族与山越人宗部展开斗争,在武力扩张势力的同时,以浸透着宗法思想的中原正统文化进行教化,最终在越人控制的徽州地区反客为主,,并取而代之。随着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不仅越人的习俗日渐泯灭,山越之名称亦消失不见。叶显恩,《明消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页301。——,《徽州与粤海论稿》,页51-52。
    340乾隆《绩溪县志序》,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6。
    341宗族制起源于氏族公社时期的黄河流域,盛行于西周。中原士族迁往徽州后,依然保持其宗族组织。他们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教道,撰写族谱家法,以保持和发扬其传统的家风。徽州的宗制注重尊卑 长幼的等级制度主仆名分,以科举仕宦为价值依归,因此,教育子弟被列入族规家法而必须遵行。光宗耀祖是宗族伦理观念的核心,读书求取功名便成为人生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徽州宗族制是中原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亦奠定了此后千年间尚儒重文的发展基调。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页2931。
    (?)淳熙《斯安志》,卷一,<州郡·风俗>。民国《歙县志》亦记载:“尚武之风显于梁陈,右文之习振于唐宋。”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页5。程朱理学又称新安理学。程昌《祁门善和程氏谱》记载,程颐、程领“胄出中山,中山之胄出自新安之黄墩,实忠壮公之裔”,朱嘉的先人出自婺源。作为徽州本土出现的儒学宗师,朱熹做认为“嗣孔孟之统,而开绝学于无究”,影响尤为巨大。尔后数百年间,朱熹理学在中国思想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页251252。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徽州与粤海论稿》,页67。
    (?)康熙《绩溪县志续编,卷三,<硕行》。由于朱熹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多部方志中,徽州都被比作儒家的发源地邹鲁。“(徽州)益尚文雅,宋名臣辈出,多为御史、谏官者。自朱子而后,为士者多明义理,称为‘东南邹鲁’。”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四方谓新安为‘东南邹鲁’,休宁之学特盛。万历《休宁县志·重修休宁志序》。“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茗洲吴氏家典·序》。“州县立学,始自宋之庆历。而南渡后,徽为朱子阙里,彬彬多文学之上,其风埒于邹鲁。”乾隆《绩溪县志·风俗》。
    (?)道光《重修徽州府志·序》,引自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9。
    346[明]赵汸,《商山书院记》,见道光《休宁具志·艺文志》。
    347徽州四境64%的山峰海拔在1332米以上,境内36%的山峰海拔在1131米以上。张实龙,《甬商、徽向、晋商文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页80。
    348《徽商便览·缘起》.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7。
    349万历《休宁县志·重修休宁志序》,同上,页54。
    350见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1。叶显恩,“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和版画”,《徽州与粤海论稿》,页13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52。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页136。
    康熙《休宁县志》卷七《汪伟奏疏》。
    (?)据弘治《徽州府志》:“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贡赋薄,以取是于目前日用观之则富郡,遇小火灾及大役则大窘。”顺治《歙县志》的记载更为详细:“地隘斗绝,狂犬病厥上骍刚而不化。高山湍悍少潴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大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大山之所落,多垦为田,层累而上,指至十余级,不盈一亩”参见弘治《徽州府志》,卷二,<食货一 >,顺治《歙县志》,卷一,<舆地·风俗>[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江南二十>。不过,六县之中,由于山壤限隔,情况亦有所不同。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歙附郭其俗与休宁近,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绩溪之俗有二:徽岭以南壤瘠而民贫,岭北壤沃而民饶。黟则民朴而简,不事商贾。祁门则土隘,俗尚勤俭,男耕女织,以供衣食。婺源乃文公桑梓之乡,素习诗书,不尚浮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 ,<地理志·风俗>、此原文出自南宋端平年间李以中的《新安续志》,或元廷佑年间洪焱祖的《新安后续志》。引自刘和惠,“徽商始于何时”《徽商研究论文集》,页56。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页50。
    (?)康熙《休宁县志》,卷七,<汪伟秦疏>。
    (?)淳熙《新安志》卷十。
    (?)《做事闲谭》第十八册,《歙风俗礼教考》。另据《寄园寄所寄》载:“徽处万山中,绝无农桑利,荈茗之外惟墨。而旧志称徽产砚,今虽有,而佳者绝少矣。……新安四宝:澄心堂纸、汪伯玄笔、李延珪墨、旧坑石之砚。”见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引《云谷卧余》。
    (?)“新安人例工制墨,方于鲁名最着,汪太函司马与之联姻,奖饰稍过,名振宇内,所刻《墨谱》穷极工巧,而同里程君房几超而上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义,梅圣俞《宛陵集》卷三十五有《谢潘歙州寄纸三百番、石砚一枚》诗云:“永叔新诗笑原父,不将澄心纸寄寄予。澄心纸出新安郡,腊月敲冰滑有余。潘侯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墨花磨碧涵鼠须,玉方舞盘蛇与虺。其纸如彼砚如此,穷儒有之应瞰鬼。”《歙事闲谭》第三十册,《澄心纸》。
    (?)明代南京并南直隶有府城14座,即应天、凤阳、庐州、安庆、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直隶州城4座:广德、和州、潞州、徐州,属州城13座、县城96座。万有文库本万历《明会典》卷一五《户部二》“南京并南直隶地方”缺安庆府及所属六县,中华书局校勘本亦未补正,兹据《明史·地理志》补之。引自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页36。
    362[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页136-137。
    363《歙事闲谭》第十八册,《歙风俗礼敦考》。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页56。
    364[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卷四,页42
    365分别为歙西鲍氏耕读书堂、歙县吴勉学师古斋、新都吴继仕熙春堂、新都吴氏树滋堂、休阳吴氏漱玉斋、书林新女余氏双荣精舍、歙岩镇汪济川主一斋、汪廷讷环翠堂、新安黄诚、休邑屯溪高升铺。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375-376。
    (?)Michela Bussotti考证为40家。见Michel a Bussotti, Gravures de Hui:Etude du livre illuistre chinois (de la fin du ⅩⅥe sieclc a la premiere moitie du ⅩⅦe siecle). Paris: Ecole francaise d'Exireme-Orient,2001,p.107.
    367如开益堂的《新镌便蒙珠群杂安》,上节为书启活套(称谓)、古今尽牍粹品、聘帖、具礼套字,下节分为天文、地理、人物、人事、宫室、器用等二十余类杂字,既节竹版面,亦减少成本。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70。
    368在徽州,上商之间并不矛盾,汪道昆、汪廷讷、潘之恒都是较具说服力的例子。
    369刘尚恒,《徽州刻书藏书》,页75。
    370刘尚恒将汪廷讷划分为第一种类型的书坊主,此说有待商榷。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8。
    371[英]崔瑞德(Denis C.Twitchett)[美]牟复礼(Frederick W.Mote)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下卷,页577、595。
    372施坚雅该篇论文主要以十九世纪的地区城市休系为对象,当可作为本文参照。[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页399。另外,傅衣凌认为,南京、苏州以及扬州,是徽州的盐商、木商首选的聚居城市。傅衣凌,“明清时代向人及商业资本”,《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页69。
    374[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页3271521年的方志表明,迁都的一百年间,南京的人口锐减,但从1593年的方志中,可以看出人口和财富都大大恢复了。[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页164165。
    375[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页164。
    376“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装》,中部,卷四,页42。关于国子监地区的书坊,可参见马孟晶的论述。马孟晶,“文人雅趣与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箋谱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业”,《新史学》十卷三期,1999年9月,页23。
    377[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页21。
    378复东折而江宁县,至三坊巷页院,世胄宦族之所都居也。其人文之在主者多,其物力之在外者侈。游上豪客,竞千金裘马之风。而六院之油檀群屐,浸淫染于闾阎,膏唇耀首,仿而效之。”[明]顾起元,《客座赘主》,卷一,页21。
    380“秦淮灯船之胜,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幕须臾,灯般毕集。火
    379[清]余怀,《板桥杂记》。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踏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清]余怀,《板桥杂记》。
    381[清]孔尚任,《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页190。
    382汪燕岗,“明代中晚期南京书坊和通俗小说”,《南京社会科学》,2004.10,页58。
    383“是武弁中涓之所群萃,太学生徙之所州处也,其人文、主客颇相埒,而物力啬,可以娱乐耳目、膻慕之者,必徙而图南,非是则株守此处。”[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页21。
    384[明]吴应箕,《留都见闻录》(丛书集成续编据贵池先哲遗书影印,上海书店,1994),卷上,10b。引自马孟晶,“文人雅趣舆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箋谱的刊印与胡正言出版事业”,页23。
    38(?) Lucille Cilia, "Of Three Mou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hlishers of Ming Nanjing" in Cynthia J.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s.,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p.121。
    385马孟晶,“文人雅趣舆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箋谱的刊印与胡正言出版事业”,页23。
    387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页100。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6。周心慧指出黄铤、黄钫绝非黄氏一族中最早的镌图者,但也认同《新编日连救母劝善戏文》是徽州戏曲版画的开山之作。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58-159。
    388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54。
    389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12。
    390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页81。
    391见周芜、周路、周亮,《日本藏中国古版画珍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页61。
    392参见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页142-153、177-182。
    393[美]贾晋珠(Lucille Chia)吴勉学与明朝的刻书世界”,[意]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朱万曙主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23。
    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编》,卷二十五,页636。
    195关于《养正图解》在晚明版画中的影响,可参见Nancy Berliner,"Wang Tingna and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in Huizhou".Orientations, (January 1994),pp.67-75。
    196林丽江认为玩虎轩本《养正图解》并非丁云鹏所绘,而是吴怀让本的翻刻本。详见林丽江,“明代版画《食正图解》之研究”,《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12,页163-224。
    197《元本出相琵琶记》三卷,有图28幅,末署绘者,由黄一楷、黄一凤镌刻。《元本出相西厢记》两卷,黄鏻、黄应岳刻,卷首莺莺小像署名汪耕,书共二十齣,每齣一图。
    398周芜,“金陵古版画概述”,《金陵古版画》。
    399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页24。
    0林麗江,“明代版书《養正圖解》之研究”,页184。
    101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45-151。
    102与富春堂相近的还有世德堂的版画风格,关于两的书坊的讨论,可参见董捷,“晚明戏曲版画的趣味之变——以屏风为视点的讨论”.《新美术》,2012年第5期,页24-25。
    103关于世德堂版画风格的变化,可参见篇麗玲,“版画与剧场:從世德堂刊本《琵琶记》看萬曆初期戲曲版画之特色”,《艺术学》第五期,1991年3月。
    104[美]高居翰(James Cahill),《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夏春梅等译,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105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页159。
    106[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页32-35。
    107 Graig Clunas,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Reaktion Books Ltd,1997,pp.142.
    108在巫鸿看来,闵齐极刊《西厢记》是一个典型的“后设画”(metapicture)案例。[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表现》,页231。
    109在万历年间,戏曲剧本的写作已与舞台演出脱离,成为文人案头的清赏读物,晚明戏曲版画的风格演变与此一变化关联甚密。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记》版画插图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页209。
    110林丽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图》之研究”,页308。
    111如陈龙正即认为:“文人未必可耻,而慕文人之心,可耻特甚。”[明]陈龙正《几亭文录序》,崇祯四年刊本,卷首。
    (?)[清]李渔,《闲情偶寄》(台北:长安出版社,1990),卷十,(器玩·制度第一上),页231。
    据何乔远(1557-1633)记述:“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园。”[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卷十二 ,<西园集会序>,页9a。松江士人范濂记载:“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页3b,在杭州府,“毋论富豪贵介,执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七,(风俗纪),页139。
    (?)[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页11
    (?)[明]周文炜,<与婿荆良>,《尺牍新钞二集》。转引自陈万益,《晚明小品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页66-67。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七,《初学备忘》下。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659。
    8 G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1997, pp.42。
    (?)此段文字来自佚名手稿《十百斋书画录》(1800年前后)。参见[美]高居翰(Jaraes Cahill), "Types of Artist Patron Transactions in Chineae Painting" in Artists and Patrons: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ed.chu-tsing Li(Lawrence,1989), pp.7-20(p.8)。
    120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记》版画插圖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页221。
    121马孟晶,“依違於版画与绘画之间:《十竹斋书画谱》的多重性格”.《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2000年9月,页113。
    122[明]李克恭,<十竹斋笺谱叙),[明]胡正言.《十竹斋笺谱》,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423“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唐]冯贽,《云仙杂记》。
    [明]张岱,《啪J赴炒忆·西湖梦寻》,<自序>,页3。
    [清]王世祯,《居易录》。
    (?)《学政全书》,卷七,<书坊禁例>。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种道德严格主义”.《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8《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八。
    129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生活·改书·新知三联书 店,2010),页35。
    130对于明中期以后社会“近代性”的研究,可参见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页662-663。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167-168.林丽月,“世變与秩序:明代社会风尚相关研究评述”,《明代研究通讯》第四期,台北:2001年12月,页9-19。[日]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
    131明之时,大臣专权,至清代,阁部督抚不过奉行诏命:明时,士人多讲学,清代则聚徒结社者渺马无闻;明之士多清议,清代之士则心科举。参见竹管同,《拟言利举书》,载贺长龄、魏源等编《消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卷七,页201。
    132张海珊,《送张少渊试礼部序》,载《清经世文编》,卷一,页80。
    133佚名,《研堂见闻杂录》(上海:上海书店,1982),页268-269。
    134据袁栋(1697~1761)描述:“印板之盛,莫胜于今矣,吾苏特工”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页554-555。
    135同治《苏州府志》,卷三。
    136康熙十九年(1680),清延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的刻称为“殿本”。武英殿本多用开化纸,书品宽大,刻印、墨色皆精,然为稳固统治,于古书文字常有删改。
    137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241。
    138首都图书馆编,《古本戏曲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第二册,页350。
    139宝古堂之吴琯,与西爽堂之吴琯疑为一人,待考。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86,注18。
    140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页166。
    411一说婺源。张国标,《徽派版画》,页69。
    412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54。
    413或作熙春楼,吴继仕一字信甫。关于熙春楼的详细论述,见张国标,《徽派版画》,页66。
    414张国标作忻赏斋。同上,页67。
    415黄正宗另有秀宇堂书坊。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69。
    415周芜认为,程大宪与程大约可能是同族兄弟。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页54。
    417《北京图书书馆善本书目》著录:“《注解伤寒论》十卷《图》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江通值生式斋刻本。”或作主一斋者,待考。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页87,注19。
    148此表参考了张秀民、周芜Michela Bussotti、Lucille Chia等学者的研究。在此,仅收录有堂名可考的书坊,基余仅标有“金陵书林”、“金陵书坊”或“金陵书肆”而未有具体坊号者不在此列。
    149 Lucille Chia."Of Three Moii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hlishers of Ming Nanjing",p.113。
    150 Lucilie Chia又作西爽堂。同上,p.119。
    171同上。
    172臧懋循(?1621)字晋叔,号顾渚,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其室名负苞堂,亦以雕虫馆的坊号刻书。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页152。
    165《金陵诗征》卷二十九。转引自夏太娣,《晚明南京剧坛研究》,页227。
    《陈大声乐府全集》曹学佺序云:“昌朝触事即景,辄度新声,才四易寒暑,已成乐府数十种。
    [明]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上海:朵云轩,1981。
    [明]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明]胡正言《十竹斋笺谱》,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明]李登题签,饯贡绘图,黄应组刻,《环翠堂园景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郑振铎编,《中国古代版画图录》,北京:荣宝斋,1942。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丛刊》,上海:中华书局,1951。
    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面选集》,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傅惜华,《中国古典版画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第二十册:版画卷,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周芜,《中国古本戏曲插图选》,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5(?)
    周芜,《武林插图选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周芜,《中国古代版画百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周芜,《金陵古版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周芜,《环翠堂园景图》,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周芜、周路、周亮,《日本藏中国古版画珍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周芜、周路、周亮,《建安古版画》,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
    周亮,《苏州古版画》,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周亮,《明清戏曲版画》,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张国标,《徽派版画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
    ·胡广俊编著,《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珍珍品莅美展览图录》,New York:Queens Borough Public Library,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朝花出版社,2000。
    周心慧撰集,《中国古代戏曲版画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编,《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周心慧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金沛霖主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北京:线装书局,1996。
    金沛霖主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吴希贤编,《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
    马文大、陈坚主编,《明清珍本版画资料丛刊》第四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首都图书馆编,《古本戏曲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胡进杉、叶淑慧,《天上人间:儒释道人物版画图绘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9。
    [明]汪廷讷,《人镜阳秋》,明万历二十七年休宁环翠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汪廷讷,《人镜阳秋》,明万历二十八年休宁环翠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汪廷讷撰,林景偷增补,《人镜阳秋》,天启五年后休宁环翠堂刻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
    [元]王德信撰、關汉卿续、[明]王延讷校,《袁了凡先生释義西廂记》,万历环翠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元]王德信、关汉卿撰,《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明万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元]王实甫,《明闵齐伋绘刻西厢记彩图·明何璧校刻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王延讷撰,《坐隐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八八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汪延讷,《环翠堂乐府彩舟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明]汪廷讷,《环翠堂乐府三祝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明]汪廷讷,《环翠堂乐府投桃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明]汪廷讷,《环翠堂乐府义烈记》,《古本戏曲从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明]汪廷呐,《环翠堂乐府重订天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明]汪廷讷,《坐隐奕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明]汪廷讷,《汪廷讷戏曲集》,李占鹏校,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十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十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明]谢肇淛,《五雜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明]陈所闻,《北宫词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陈所闻,《南宫词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张风翼,《处实堂后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明]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明]彭泽修、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天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明]顧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91。
    [明]李日华,《味水轩晶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明]]何良俊撰,《叫友斋叢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
    [明]沈德符,《万曆野獲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明]高濂,《遵生八笺》,成都:巴蜀书社,1988。
    [明]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
    [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汗道昆,《太函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1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清]葉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餘话》,扬州:广陵书社,2007。
    [清]黄开簇纂,《虬川黄氏重修宗谱》,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撰,《康熙休宁县志》,康熙三十二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清]曾曰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同治六年版。
    [清]张奉书修,张怀洵纂《通光新都县志》,道光二十四年尊经阁藏版。
    [清]张延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清]董康等校,《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清]徐卓《休寧碎事》,嘉庆十六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孔尚任,《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
    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德]雷德伐(Lothar Ledderose),《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张总等译,党晟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韩琦、[意]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编,《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魏隐儒编著,《中国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美]牟复礼(Frederick W.Mote)、[英]崔瑞德(Denis C.Twitchett)编,《剑桥中
    国明代史》,张书生、黄沫、杨品泉、思炜、张言、谢亮生译,谢亮生校,北京: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英]崔瑞德(Denis C.Twitchett)[美]牟复礼(Frederick W.Mote)编,《剑桥中
    国明代史》,下卷,杨品泉、吕昭义、吕昭河、陈永革译,杨品泉校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道一编著:,《中国森版画通鉴》,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周心慧,《中国古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柳扬、岑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二集》,梅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表现》,文丹译,黄小峰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意]利玛窦(Matteo Ricci)、[比]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潜》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朱万曙,《徽州戏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朱万曙主编,《论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张国标,《徽派版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美]高彥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齐凤阁,《超越与裂变:20世纪中国版画评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美]史景迁(Jonathan.D.Spence),《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吕胜中,《中国民间木刻版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冯鹏生,《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英]贡布里希(E.H.Gombrich),《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
    李本正、范景中译,杨成凯校,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英]巴克桑德尔,《意图的模式》,曹意强、严军、严善錞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Runjamin),《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美]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美]周绍明(Joseph P.MeFermott),《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何朝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
    元鹏飞,《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它》,北京:中华书局,2007。
    [日]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黄裳,《榆下说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廖奔,《中国戏剧图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美]姜斐德(Alfreda Murck),《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北京:中华书局,2009。
    樊树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他山的石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田晓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黄镇伟,《坊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陈铎,《建本和建安版画》,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许并生,《古代小说与戏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赵景深,《中国戏曲初考》,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方维保、汪应泽,《徽州古刻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美]白谦慎,《傅山的世界:17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美]乔迅(Jonatuan Hay),《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邱士华、刘宇珍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邱士华、刘宇珍、胡隽译,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蒲慕州主编,《生活与文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美]黄仁宇(Ray Huang),《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美]马森(M.G.Mason),《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杨绳信,《中国刻综录》,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王重民,《中国善本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1。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德]康德(Immanuel Kant),《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悲剧的诞生》,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姜东赋、刘顺利选注,《王国维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万木春,《味水轩里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2008。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扬州:广陵书社,2003。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张海鹏、王延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
    ——,《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李琳琦,《徽商与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张实龙,《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意]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朱万曙主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0。
    朱万曙,卞利主编,《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美]施坚雅(G.W.Skinner)主编,《中华帝国晚期城市》,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袁熙旸主编《设计学论坛》第二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费振钟,《堕落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陈桥驿主编,《中国六大古都》,北京:中国年出版社,1983。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高居翰(James Gahill),《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李佩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夏春梅等译,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的图像”,《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日]大木康,“明末‘画本’的兴盛与市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年第1期。
    蒋星煜,“汪廷讷及其《环翠堂乐府》”,《艺谭》,1984年第4期。
    ——,“汪廷讷校《环翠堂乐府》本《西厢记》”,《艺谭》,1985年第1期。
    王重民,“套版印刷法起源于徽州说”,《安徽历史学报》,1957年10月创刊号。
    杨绳信,“从碛砂藏刻印看宋元印刷工人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从》,1984年第1期。
    周心慧,“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延讷”,《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年增刊。
    徐学林,“明代徽州戏曲出版大家汪廷讷”,《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
    [美]梅尔清(Tobie Mever-Fon),“印刷的世界: 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史林》,2008年第4期。
    王家范,《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史林》,1987年第2期。
    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未刊稿。
    ——,“明末湖州版画创作和晚明版画的风格与功能”,《新美术》,2008年第4期。
    ——,“古本《西厢记》版画插图考”,《新美术》,2001年第3期。
    ——,“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新美术》,2011年第4期。
    ——,“晚明戏曲版画的趣味之变——以屏风为视点的讨论”,《新美术》,2012年第5期。
    马孟晶,“耳目之玩——徒《西厢记》版画插图论晚吸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2。
    ——,“文人雅趣舆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箋谱》的刊印与·胡正言的出版事业”,《新史学》十卷三期,1999年9月。
    ——,“依違於版书与绘画之间,《十竹斋书画谱》的多重性格”,《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2000年9月。
    林麗江,“徽州版画《环翠堂園景圖》之研究”,载于《区域与綱路——近千年 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格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
    ——,“明代版画《食正图解》之研究”,《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12。
    萧麗玲,“版画与剧场:從世德堂刊本《琵琶记》看萬暦初期戲曲版画之特色’《艺术学》第五期,1991年3月。
    ——,《晚明版画舆戲曲和绘画的关系——以<琵琶记>为例》,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圖书文物组[硕士论文,1991,未刊稿。
    王正华,“女人、物品与感官欲望:陈洪綬晚期人物画中江南文化的呈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十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王琳,“试论徽商经济对明清徽派版画的影响”,《美术研究》,1999后第4期。
    蒋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未刊稿。
    韩春平,《传统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未刊稿。
    夏太娣,《晚明南京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未刊稿。
    周进生,《明清画谱画廖初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未刊稿。
    李云峰,《泪廷呐戏曲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未刊稿。
    牛文利,《汪廷讷及其剧作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末刊稿。
    龙晓英,《焦竑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未刊稿。
    汪炳璋,“《环翠堂园景图》的园林艺术特征”,《装饰》,2008年第9期。
    吴琦,“晚明至清的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 。
    Graig Clunas,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1997.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Gulture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China.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Fruitful Sites:Garden Gulture China. London:Reaktion Books Ltd,1996.
    Ma Meng-Ching,"Fragmentation and Framing of the Text:Visuality and narrativity in Late-Ming Illustrations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 Wing" ,a dissertat 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rt and Art Hi story and the Committee on Graduate Studies of Stanford iniversity,2006.
    —— "Looking Inside: Female Portraits in Illustrated Fditions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1569-1676)",发表於“中研院”史语所舆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合辦之国际会议"City Life in Jiangnan:From Late Imperial To liarly Modern China",2006.
    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Of Three Mou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Ming Nanjing" in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eds.,Print 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 "Masaben: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Jianya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in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eds., The Su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
    Cynthia J. Brokaw, Kai-wing Chow, (eds.)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1ey:University of Ca1ifornia Press, 2005.
    Cynthia J. Brokaw, Commerce in Culture:The Sihao Book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7.
    Kai-wing Chow,"Publishing, Cullure,and Power in F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fy Press,2004.
    Katherine Carlitz,"Printing as Performance:Literati Playwright —Publishers of the Late Ming" in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s.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hal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Anne Burkus-Chasson, "Visual Ilermeneuties and the Act of Turning the Leaf"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Cynthia J. Brokaw, Kai-wing Chow,Berkeley, 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Anne E. Mclaren,"Constructing New Reading Public in Late Ming China" in Printing find Hook Culture in Lite imperial China, ed.Cynthia J. Brokaw,Kai-wing Chow,Berkeley, Los Angeles,London:I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日]小林宏光(Hiiromitsu Kobayashi), "Publishers and their hua-p'u in the Wan-li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ainting Manual in the Late Ming"《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4。
    ——《中国の版畫:唐代から清代まて》,东京:东信堂,1995。
    Nancy Berliner," Wang Tingna and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in Huizhou". Orientations,(January 1994).
    Edith Dittrich,"Das Westzimmer-His-hsiang ch'i:Chinese Farbho1zschnitte Von Min Ch'i-chi 1610" , Mongraphien des Museums fur Ostasiatisehe Kunst Band 1, Museen Der Stadt Koln,1977,德藏本圖。
    Jennifer Purtle, "Seopic Frames: Devices for Seeing China c. 1640.Art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ians, Vol.33,No.1 February 2010o
    Robert Hegei,"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George Rowley, Principles of Chinese Paint ing, Princeton, N. J.:Prince 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日]井上進(Inouo Susuniu),《中国出版文化史:书物世界と知の风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藏书と讀书”,《东方学报》,No.62,1990.。——“书肆·书贾·文人”,荒井健编,《中华文人の生活》,东京:、平凡社,1994。
    Ellen Widmer, "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A Stud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Publish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 56.1, June 1996.
    Soren Edgren, "Southern Song Printing at Hangzhou",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61,1989.
    Michela Bussotti, Gravures cle Hui:Etude du livre illustre chinois (de la fin du ⅩⅥe siecle a la premiere moitie du ⅩⅦe siecle).Paris:Ecole Franfaise d'Extreme-Orient,2001.
    Xia Wei, "The Huizhou Style of Woodcut Illustration",Orientations, (January 1994).
    KwangTsing Wu. "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e Studies,Vol.7,1942-1943.
    Harriet Zurndorfer,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a Local History:The Development of Hui-chou Prefecture, 800 to 1800. Leiden:E.J. Brill,1989.
    Julia Murray,"Squaring Connoi sseurship with History:Jiao Hong's Yangzheng ujie",in Ming Wilson and Stacey Pierson ed.,The Art of the Book in China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Colloquy on Art and Archaeology in Asia 28 (London:PereiaI David Poundation,2006),pp.139-1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