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农业资源的约束和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实践证明,有效的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取决于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改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为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也是我国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改革和创新。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组织体系、推广内容、推广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总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衔接不紧密,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与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兼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典型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与弊端,对我国超级稻推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美国、日本、印度三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提出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高效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构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的保障机制;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试构建,研究制度框架中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与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的文献和推广理论研究,包括国外主要研究动态、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问题研究。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机制、推广人员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我国超级稻推广的典型调查,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研究提供依据。
     第三,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考察,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和印度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研究。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型组织紧密结合,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
     第五,农业科技推广保障机制创新研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投入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研究,力求为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强的后盾。
     第六,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试构建。以发挥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潜能为出发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创新。
     第七,我国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与探索,分析大学农业推广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以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模式为案例,分析我国大学推广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我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和制度变迁理论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大学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要发挥农业高校科技推广的优势和潜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路径依赖决定并影响着推广制度变迁的轨迹,因此对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不能完全抛开既成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美国、日本、印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创新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应建立健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企业、组织与个人参与农业推广投资,形成农业科技推广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之间的协作,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协会、涉农企业等市场组织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制度,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
     (3)我国现行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职能不清,管理体系不规范;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衔接不紧密;投资机制不健全;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迫在眉睫。
     (4)鉴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应明确实行分类推广,公益性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推广机构承担;经营性推广服务主要由市场型推广组织承担;中介性技术推广采取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市场型组织紧密结合,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
     (5)提出加强政策法律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资、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保障措施。
     (6)高校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的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优势显著,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国大学推广模式创新实践为构建新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现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过程中大学理应当仁不让。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是我国一项可行而有益的举措。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制度设计必须突显农业大学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特征,调动科教人员、推广人员、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
     论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研究从推广体系和保障制度两个方面探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框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进行试构建,从体制创新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在研究视角方面较以往研究可能具有一定创新。
     (2)以四川省超级稻推广实地调研为例,从种植效益、农技人员推广积极性、政府经费和补贴政策四个方面对影响农户种植超级稻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加快超级稻的推广速度和效果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灵活、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结论,这部分的实证研究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有力证明。
     (3)提出了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确立了政府型主导模式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并对农业高校科技推广体制创新进行了试构建,这些创新性设计主要包括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推广模式。
     (4)从实践层面提出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即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5)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用调研个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体两翼”科技推广模式三个不同类型大学农业推广实践创新的案例,深化了农业推广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弥补了我国农业推广研究案例分析不足的缺陷。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hina's government lead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has not adapted to the new sta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ough a series of reforms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promotion of content, promotion and so on, but overall, the low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research, extension, production three convergence is not close, extension personnel low quality problems have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esolved. Therefore,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ory, quantit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typical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China, the promotion of super rice in China empirically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in India,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organ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guarantee mechanism of syste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construction.The main contents are follows:
     Firstly,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cluding the main foreign research dynamic,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Secondly,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Fro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investment mechanism, promote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typical survey of Chinese Super Rice promotion,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irdly, investig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foreign countries, introduce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India to promote the system's experie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Fourthly, Study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Fifthly, Research on security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Legal safeguard system, the exten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strong backing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ixthly,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y to constru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s potential as a starting point, to systematically research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ion mode innovation.
     Seventhly,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as the main body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 agriculture extension,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with typical mode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case, analysis of innovation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 extension mode, explo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involved.
     1.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principle, th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novation in china
     2.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Ind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s a good referenc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3. China's current government lead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restricted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reform and perfect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current system has been imminent.
     4.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clearly classified promotion,
     5. Put forward strengthening policy and law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security measures.
     6.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novation is a feasible and useful measure of our country.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Kasetsart University must highlight design of new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highlight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Trinity fusion characteristics,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extension workers,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y make five innovations.
     1.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innovation on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may have certain innovation.
     2. Sichuan Province promotion to super rice field research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lanting benefit, agricultural extension factor four aspects enthusiasm, government funding and subsidies to farmers super rice planting effect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is part is proof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china.
     3. Th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establish the government leading mode in the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the scientific promotion system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4. The security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smoothly in practice.
     5.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extensive use of case analysis method.
引文
5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2008,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4页.
    7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版,2004.
    8 祖立义,《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1月.
    10 胡瑞法,黄季火昆,李立秋,《农业推广为何举步维艰—28个县农技推广现状问题调查》,《农民日报》2004年02月26日.
    11 张真和,《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科技体系网,2009年8月17日http:/ /tx.na-Tesc.Gov.cn/Html/2009_08_17/28278_39649_2009_08_17_104739.html.
    12 许玉璋,《农业推广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
    13 宣锋等,《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趋势及经验启示》,《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356-357.
    14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1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46-54.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17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24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P46-54.
    20 旷宗仁,高晓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东南学术》,2011年第3期:24-36.
    21 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
    22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10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8月.
    23 李力,杜青林,《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经济日报,2006-08-02.
    24 柏振忠,王红玲,《基因利用限制技术的潜在影响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4期:135-139.
    28 汤国辉,朱新星,张海彬.南京农大:科教兴农的“大篷车”[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5):61-63.
    29 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
    30 中共农业部党校调研组,《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90-93.
    31 数据来源《2009中国统计年鉴》和《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2 何忠献,廖秀建,《农资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SWOT定量分析——以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1期:5-6.
    33 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8期.
    34 吴兴华,《袁隆平主持在湖南江苏大面积示范“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人民日报,2000年12月7日,第4版.
    35 陈温福,徐正进,《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6卷第1期.
    36 农业部,《关于做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2005-03-03.
    37 全永明,《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杂交水稻》,2005年第20期:1-5.
    38 资料来源于《2008年全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总结》,2008年12月。
    39 资料来源于调研点农技推广站
    40 资料来源于《2008年全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总结》,2008年12月。
    43 胡瑞法,孙项强等,《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52 于文博,《国外知识农业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第4期:47-50.
    53 李哲敏,王玉庭,《美国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简介》,《农业工作通讯》,2011年11期.
    55 安杰,孙境鸿,刘顺,《美国农业推广发展及启示》,《商业经济》,第2010年第7期:22.
    60 魏勤芳,《美国农业科技体系及运行机制》,《政策管理》,2006年第22:11-12.
    61 邓克英,罗正荣,李忠云,《日本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实践与借鉴》,《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第47期:363-366.
    62 交付金采取“标准定额”支付方式,并根据经费的累计金额,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分摊.
    63 邓克英,罗正荣,《日本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实践与借鉴》,2008年第47期:363-366.
    65 中国农业考察团,《印度农业科技体制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9期.
    66 中国农业考察团,《印度农业科技体制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9期.
    67 张利库,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55-62.
    71 旷宗仁,高晓巍,胥译心,左停,《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东南学术》2011年第3期:24-36.
    72 任晶燕,《基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87-91.
    73 杨生超,李佛琳,沙本才,《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与措施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6期:30-32.
    75 胡灵红,鹿红娟,《试论高等农业院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6期:1236-1237.
    76 陆华忠,罗锡文,《改革推广机制,促进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9月.
    77 它们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78 赵文忠,《“农业专家在线”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1期.
    79 黄英惠,《农业专家在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3期:43-45.
    80 何得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的“农林科大模式”》,《中国科技论》,2012年第11期.
    81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通知.二〇一二年四月九(附录3)
    82 浦徐进,明炬,《“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科技大学》,2012年第4期.
    83 编辑部,《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国农村科技》,2012年第9期
    1.罗伟雄、丁振京,2001:《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制度》[M],时事出版社,第7页。
    2.高翔,2005:《关于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考察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6月6日。
    3.刘文曾,2009:《试论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成果的转化》,《农林经济》,第9期:115-117。
    4.鲁振,《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特点及对我国农业的启示》,《河南农业》,2011年第11期:57-58.
    5.[美]J.T.施莱贝克尔著,高田、松平,1981:《美国农业史(1607-1972)—我们是怎样兴旺起来的》,农业出版社,第212页。
    6.胡紫玲、沈振锋,2007:从《莫里尔法案》到《史密斯—利弗法案》—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高等农业教育》,第9期:86-88
    7.吴雪莉,1983:《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67-69页。
    8.[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塞思·金缩写,方福前译,2001年:《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210-211页。
    9.苏文伟、苏保、李旭耀,2009:《超级稻种植经济效益调查初报》[J].《杂交水稻》,第24期:35—36
    10.樊亢,戎殿新,1994:《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经济日报出版社,第40页。
    11.科斯等,1991:《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
    12.郝建平等,1998:《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 版社。
    13.罗伟雄,丁振京,2001:《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制度》[M].时事出版社,第39页。
    14.沈光华,2011:《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种业导刊》,第3期:26-29。
    15.丁振京,2001:《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学》第2期:107-108。
    16.[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2004:《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第116页。
    17.周新庄,2004:《关于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18.唐玉权,2007:《关于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对策》,《现代农业科技》,第24期。
    19.朱方长,2009:《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
    20.王芬,2003:《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体制障碍及改革方向》,《四川农业科技》,第5期。
    21.管叔琪,2004:《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与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创新》,《安徽农学通报》,第1期。
    2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23.李全胜、黄一超,2010:《浅论当前中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问题》[J],《新疆社会科学》,第1期:112-116。
    24.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2010:《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第24期:l-5。
    25.崔晓卉,张俊梅,2007:《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良性循环模式》,《内蒙古农业科技》,第6期:87-89。
    26.郭江平,2004:《构建市场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第7期:28-29。
    27.何传新、窦敬丽,.2004:《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中国 科技产业》,第10期。
    28.姜太碧,2004:《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障碍和改革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0期:178-180。
    29.刘志扬,2007《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科技推广体系》[J],《农业经济》,第4期:24-26。
    30.张萍,2007:《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第2期。
    31.李宗泰,2010:《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创新探讨》[J],《经济师》,第11期。
    32.欧阳欢、方骥贤、唐冰,2011:《科研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评体系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与技术》,第31期:18-21。
    33.郑洁,2011:《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第6期:243-245。
    34.余学军,2012:《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与中国的创新》,《世界农业》,第3期。
    35.郭海洋,2007:《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进展及思考》[J],《河南农业》,第11期:45-46。
    36.张玉珍、曹永胜,2005:《浅谈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第5期:86-88。
    37.李立秋,2003:《区域站成为推广体制创新亮点》,《中国农技推广》,第2期。
    38.吕雁琴,张丽峰,2007:《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之我见》[J],《山西科技》,第1期:30-31。
    39.林豪森,2007:《世界农业推广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期:36-39。
    40.周曙东,2003:《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57-62。
    41.黄天柱、杨和财,2007:《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第7期:31-35。
    42.王国华、李克强,200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 经研究》,第1期。
    43.米晓、张保军、杨改河,2006:《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8-31。
    44.孙好勤、邵建成,2006:《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第22期:518-522。
    45.刘春芳、王济民、梁辛,2009:《北京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创新思路》[J],《农业展望》,第3期:23-26.
    46.涂立超、梅立竹,2005:《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第11期:430-432。
    47.石义霞,2011:《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期:7-10。
    48.徐小青,2002:《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第24-30页。
    49.高启杰,2007:《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J],《古今农业》,第4期。
    50.郭瑞萍,2008:《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期:5-30。
    51.胡瑞法、黄季煜,200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战略与管理》,第3期。
    52.高启杰,2002:《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
    53.速水佑次郎,2003:《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4.邓克英、罗正荣、李忠云,2008:《日本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实践与借鉴》[J],第47期:363-366。
    55.郭海洋,2007:《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进展及思考》[J],《河南农业》,第11期:45-46。
    5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2006:《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借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27页。
    57.邓志军,2006:《美国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9期。
    5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9.刘庭哲,2009:《美国农业合作推广运动的特色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
    60.安杰、孙境鸿、刘顺,2010:《美国农业推广发展及启示》,《商业经济》,,第7期。
    61.刘正理、祝红伟、杨万桥,2005:《多学科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第3期:359-363。
    62.胡瑞法、孙项强,2004:《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第11期。
    63.何盅伟、陈艳芬,2003:《高等农业院校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与措施》[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第1期:35-36。
    64.严小微、邢福能、云勇,2006:《超级稻强化栽培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J],《福建稻麦科技》,第11期。
    65.涂立超、梅方竹,2006:《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第11期:430-432。
    66.程式华,2007:《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第38期。
    67.吴兴华,2000:《袁隆平主持在湖南江苏大面积示范“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人民日报,第004版,12月7日。
    68.袁隆平,2001:《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杂交水稻》,第16期。
    69钟秋波,2012:《我国超级稻推广难点问题探析》,《农村经济》,第10期。
    70.钟秋波,2009:《浅析我国超级稻推广现状》,《农村经济》,第2期。
    71.程鸿飞、林菲、曹茸,2005:《超级稻孕育水稻生产第三次革命》,农民日报,第001版,9月7日。
    72.智华勇、黄季焜、张德亮,2007:《不同管理体制下政府投入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管理世界》,第7期。
    73.农业部,《关于做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2005-03-03。
    74.段莉,201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成效评估》,《农村经济》, 第4期:108-111。
    75.胡小平,2006:《今后粮食增产靠什么—来自四川省仁寿县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第23期。
    76.黄英金、徐正进,2004:《对超级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第6期:3-7。
    77.韦昌联、邱泗杰,2008:《广西19862006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分析》,《农业科技管理》,第27期:67-70。
    78.林豪森,2007:《世界农业推广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第7期:36-39。
    79.范定先,1994:《农技推广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80.赵蒙蒙,2009:《对中国良种推广模式的思考》,《现代农业科学》,第16卷第3期。
    81.胡俊鹏,2003:《西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第5期:17-20。
    82.汤锦如,1999:《农业推广学》,东南农业大学出版社。
    83.林毅夫,1995:《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84.潘鸿、刘志强,2010:《国外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与管理》,第6期:84-90。
    85.全国超级稻工作会议,2009:《推广超级稻和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是重点》[EB/OL],中国广播网http://www.sina.com.cn,6月21日。
    86.(美)舒尔茨,梁小民,2006《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第25页。
    87.刘贵友、浏志民,2006:《道路·模式·战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32-134页。
    88.王建明,2010:《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第1期:48-51。
    89.田云峰、苏磊,2012:《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第4期:64-68。
    90.左亭、旷宗红、徐秀丽,2009:《从“最后一公里”到“第一公里”—对中国农村技术和信息传播理念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42-47。
    91.汪丽,2008:《中国特色农业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南农 业》,第6期:51。
    92.石明权、陈宏,2009:《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集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第2期:83-85。
    93.聂海,2007:《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大学。
    94.马志国,2008:《国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第8期:9。
    95.黄家章,2010:《我国新型农业农科技传播模式的案例分析——科技特派员制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
    96.王学忠,2009:《美国、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立法的经验与借鉴》[J],《科技法律研究》,第2期。
    97.盖玉杰,2006:《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林业经济》,第9期。
    98.胡紫玲、沈振锋,2007:从《莫里尔法案》到《史密斯-利弗法案》—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高等农业教育》,第9期:86-88
    99.信乃诠,2010:《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第29期:1-5
    100.刘战平、蒋和平,2006:《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科学学研究》,第6期。
    101.刘笑明,2007:《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中国科技论坛》,第5期。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9:《2006-2008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103.刘光哲,《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20卷第3期:72-77.
    104.张利庠、纪海燕,2007:《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105.王建明,2010:《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农业科技管理》, 第2期.
    106.依斯拉伊伊力·阿巴斯、古丽皮艳·迪力夏提,2010:《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浅议》[J],《新疆农业科技》,第2期:10-11。
    107.黄季馄、胡瑞华,2009:《效益、利益分配及政策含义》[J],《中国软科学》,第9期:21-24.
    108.张真和,2009:《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R],第8期。
    109.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110.田玉敏,杜丽,2008:《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探究》,《世界农业》,第3’期:70.
    111.边全乐,2006:《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安徽农业科学》,第22期。
    112.车治,2007:《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农业经济》,第10期。
    113.黄天柱,2007:《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14.高启杰,2008:《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15.张玉珍,尹振君,2007:《关于农业推广队伍的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农业科技管理》,第1期.
    116.王济民,2009:《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117.张沛明,王世芳,戴福权,2012:《关于农业推广人员素质问题的探究》,《吉林农业》,第10期。
    118.韩虎群,2006:《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实践与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67-70。
    119.吴树波,2007:《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企业家天地:理论版》,第12期:3-4。
    120.李君霞,张锦霞,2012:《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及经验借鉴》,《青海农林科技》,第4期。
    121.颜怀坤,秦自强,2007:《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科 技信息》。第31期:354-355。
    122.邵振中,2012:《建立“以农业推广中心为主体,多元化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第6期。
    123.张小林,2008:《《2008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将再提速》,《中国合作经济》,第1期。
    124.杜军玲,2012:《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刘凤之委员的“欢喜”与“忧愁”》,人民政协报,3月10日,第B05版。
    125.李淑英,2007:《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农业》,第12期:5-6。
    126.屈迪、罗华伟,2011:《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第50卷第5期:1074-1077。
    127.李华,2006:《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第7期:32-34。
    128.申丹虹、申丹娜,2010:《美日国家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8期。
    129.刘东,2009:《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30.林梅,2009:《国外农业科技推厂’模式的分析和借鉴》[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国外农业》,第1期。
    131.杨洋,2010:《美国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关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20期。
    132.周玉玲、张贵友,2009:《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第19期。
    133.彭蓉,2009:《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0期。
    134.王济民、刘春芳、周慧,2008:《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向》[J],《农业展望》,第4期:38.-41。
    135.戴起伟,2010:《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展望》,第8期:54-58。
    136.彭兵,2010:《农业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挑战与对策思考》[J], 《农业经济》,第6期:54-56。
    137.陈勇、李小林、张胜文,2009:《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第37期:1821-1823。
    138.王彰奇,2010:《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现状与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第14期:346-347。
    139.王春安、李鹏,2009:《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第11期:309-311。
    140.许云华、张雷、郑霞,2009:《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第6期:253-254。
    141.汪黑铁、郑文霞,2011:《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第32期:54-56。
    142.梁镜财、牛孝国、杨小平,2011:《珠三角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第1期:226-228。
    143.梁镜财,2011:《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与成效践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第24期::39-43。
    143.胡瑞法,李立秋,2004:《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科技导报》,第1期:26-29。
    144.邓克英,罗正荣,等,2008:《日本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实践与借鉴》,《湖北农业科学》,第3期。
    145.杨映辉,2004:《国外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农技推广》,第5期:15-16。
    146.李博文,2005:《河北农大:“太行”新路科技支农,》,《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第5期:66-67。
    147.胡忠实,2010:《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思考》,《农业与技术》,第3期。
    148.廖西元、王志刚,2008:《基于农户角度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4—13。
    149.魏勤芳,2006:《美国农业科技体系及运行机制》[J],《政策管理》,第22期:11-12。
    150.刘钦、孙洪武,2011:《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分析与借鉴》[J],《广东 农业科学》,第17期:225-228。
    151.刘纯景、牛蒙刚,2010:《从美国大学农业推广制度看我国农村高教体系的构建》,《考试周刊》,第23期。
    152.何得桂、高建梅,2012:《建构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价值与限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第40期:7515-7518。
    153.吴万兴,2011:《大学农技推广新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N],科技日报,11月06日。
    154.李哲敏,王玉庭,2011:《美国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简介》,《农业工作通讯》,第11期。
    155.申光华,201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种业导刊》,第3期:27。
    156.杜丽华,201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第27期:176-180。
    157.王风宝,王同坤,等,2008:《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初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158.张维达,王连忠,2008:《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经济纵横》,第1期。
    159.崔俊敏,2010:《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中州学刊》,第3期。
    160.林梅,2009:《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分析和借鉴》,《国外农业》,第1期:65-69。
    161.顾虹,2007:《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安徽农学通报》,第1期:9-11。
    162.胡瑞法,李立秋,2004:《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科技导报》,第1期:26-29。
    163.胡瑞法,时宽玉,崔永伟,2007:《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变化及其与国际比 .较》,《中国软科学》,第2期:53-58。
    164.时允昌,何津,王德海,2012:《世界农业推广体制模式的类型、发展趋势及启示》,《江苏农业科学》,第40期:14-18。
    165.谢特立,2008:《美国农业产业特征与农业推广体系运作、推广目标》,《世界农业》,第6期:51-54。
    166.颜怀坤,秦自强,2007:《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科技信息》,第31期:354-355。
    167.邓克英,罗正荣,李忠云,2008:《日本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实践与借鉴》,《湖北农业科学》,第47期: 363-366。
    168.董运来,董玉珍,2005:《印度农业科研和推广制度研究》,《世界农业》,第10期:51-54。
    169. USDA Funds Researeh[EB/OL].http://www.usda.gov/wps/Portal /usdahome,2008-05-07.
    170. George R.Mcdowell Engaged univerdities:lessons from the land—grant universities and extension..ANNALS,AAPSS,585,January 2003.
    171. Ruifa HU, Zhijian YANG,Peter KELLY,Jikun HUANG,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reform and agent time alloc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 (2009)303-315.
    172. W.M. Rivera and W. Zijp (Eds.).Contracting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and emerging practices.Book review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 (2004) 257-261.
    173. Lin, J.Y.and Guo fu Tall, Policy burden, accountability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t[J], Ameriean economie,1999,89:426-431.
    174. PenderJ, Nkonya, E, JaggerP.Strategies to inerease agrieultural produetivity and reduce land degradation:evidence form Uganda.Agrieultural Eeonomies, 2004(03):181-195.
    175. Qsmar, M. K.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rends and Challenges. Human 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Rome: FAO.2000.
    176. Caniee,The limits of bureatleratic effieieney[J] Journal of Politieal Economical,2003,111(5):929-955.
    177. Bin Wu,Jules Pretty.Soeial connectedness in marginal rural China:The case of farmer innovation circles in Zhidan, north Shaanxi.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ainesville:Spring 2004.Vol.21, Iss.1.
    178. Sherry M.B. Thatcher, Susan A. Brown. Individual creativity in teams: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mix,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0,49(3):290-300.
    179. Acemoglu, Daron and Fabrizio Zibibotti,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2001,116:563-606
    180. Joek R.Anderson and Gerson Feder. Rural extension serviees.World Bank Poliey Working PaPer 2976, February 2003.
    181. Sally, P.M.,David.J.P.&Robert.K.l.Does agrieultural eXtension Pay? A ease study for a new crop, lupins,in Western Austrialia[J], Agrieultural Economiees, 2004(30):17-30.
    182. Sherwood, S.UPhoff, N.Soilhealth:research, Praetiee and Poliey for a more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J].Applied Soil Ecology,2000(15):85-97.
    183.JonHellin,DanielRodriguez,JavierCoello.Sustainable farmer-to-farmer extension Appropriate Technology.Hemel Hempstead:Mar 2004. Vol.31, Iss.1.
    184. Pierre Labarthe. Extension services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from farm diagnosis to farm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2):193-202.
    185. Nathaniel J. Logar,Richard T. Conant, Reconciling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carbon cycle science in the U.S. agricultural sect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0 (2007) 75-84.
    186.Roseboom J.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funding levelsrequired to meet the anti — hunger programme objectives [R]. Rome:FAO,2004.
    187.Anderson J R. Agricultural advisory services [R]. Washington:the World Bank,2007.
    188. Ali Akbar Moayedi, Mehdi Azizi,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pportunity for optimizing in agricultural extension educatio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1531-1534.
    189. Agricultural Technical Institute, College of Food,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ission, Vision and Strategic Plan 2009-2013, DRAFT 1/27/2009.
    190. USDA Farm to School Team 2010 Summary Report July 2011.
    191. LEEUWIS C,VAN DE A. Communication for Rural Innovation[M].UK: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192.College of Agriculture [EB/OL].httP://www.Agrieulture Purdue.edu/, 2008-07-29.
    1.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2.南京农业大学卜凯学派中国农情研究网:http://web.cenet.org.cn/web/ecocxi/
    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4.中国农技推广网:http://www.natesc.gov.cn/sites/MainSite/
    5.日本农业普及协会:http://www.ei.net.ne.jp/gak kai/index.htm.
    6.美国农业部网站:http://www.csrees.usda.gov/
    7.日本农林水产省政府网站:http://www.maff.go.jp/
    8.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网站:httP://WWW.illinois.edu/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