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绘画”的实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新绘画”多线索及体系化的语言边界实验角度,本文尝试较为全面地梳理和阐释中国当下新的绘画创作实践。
     当下绘画的梳理和阐释的角度与范围、其理论建构的偏颇与期待等诸多问题是本文写作的缘由。总体上来说,一方面存在着诸如偏重社会学指涉等非语言研究切入角度、缺乏较为全面的梳理阐释等问题,一方面,当绘画已经将语言边界实验现场全面展开和呈现的时候,需要一种纠偏建构性的、对其实验系统深入和较为全面的考察,这正是本文主要内容之所在。
     从图像修辞、文字侵入、转向行动、媒介形态迁移等相关线索,本文展开新绘画的语言边界实验考察。新绘画在图像的句法、各类图像化语法、艺术史图像的引用的语法等方面所实验的图像之修辞写作;图像之外,新绘画在图像和文字之间、文字在绘画中的一般呈现形式、图文性的“艺术家之书”、文字“物化”、文字表达的透明性等方面所实验的,描绘文字而侵入绘画的言说;图文的绘画作品之外,新绘画在凸显过程性、现场性、合作和组织等方面的行动语言;绘画本身之外,新绘画在影像世界中的绘画、雕塑的和装置的绘画、数字媒介为主的新媒体转译的绘画等方面迁移变形的存在性自述等等。
     当下新绘画实验沿上述语言边界相关线索体系化泛延而展开,对此的梳理阐释重构了一个总体的实验现场——一个主要基于绘画自身修辞的、语言意义上的异常开放与混杂的边界实验景观,一个当下绘画的不确定的实验形态。以此,本文尝试为中国当下新绘画的阐释与判断、意义与价值建构提供基础。
This dissertation try to sort out and explain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New Painting" more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language boundary experimenting through systematized clues. Many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angle and scop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New Painting, and its biase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re the reasons of this writing. Generally speaking,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problems of present New Painting such as the emphasis of the sociology referential non-language point of view and the needs of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etc, when present New Painting's experiments has given the scene in full swing experimenting the language boundary, we needs a corrective constructing investigation of New Painting focusing on the language border experimental system in-depth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which is this dissertation's main cofflgjtf:is, according largely to the language boundary referential clues of the New Painting's image rhetoric, the invasion of the words into New Painting, the action turn of New Painting and it's morphological media,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language boundaries experiments of systematized clues. New Painting's rhetoric or writing experimented by all kinds of image syntax or image oriented grammar, art history image quoted grammar; New Painting's "writing" expression of painted words'invasion into painting by means of experiments between image and words, of words'general presented form in painting, graphic "artist's book", the "materialized" words,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words'expression, which being out of the boundary of image; New Painting's action language of it's emphasis on process, on-site meaning and cooperation, which being out of the boundary of painting with images and words; New Painting's self-description of it's morphological media existence by the means of painting in the world of photography images, painting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painting translated by digital media-based new media art, which being out of the boundary of painting itself, etc. To combing and interpreting present New Painting's systematized pan-extension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along with abovementioned language boundary referential clues gives the overall landscape of it's language border experiments site, namely to synthetically presents it's experiments'landscape site with unusually opened and mixed borders based mainly on it's own rhetoric and language significance, a present experimental form of the uncertainty of New Painting, this dissertation tr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judgment, meaning and value construction of present Chinese contemporary New Painting.
引文
1 [美]列奥·施坦伯格著,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另类准则》,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461-462页。
    2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马奈的绘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月,第4页。
    3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马奈的绘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月,第5页。
    4 《绘画之乱》,2008年6-7月,由舒阳策展,在北京天画廊举办,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光、何森、兰一、马宁、满宇等,详见附录部分。
    5 [美]金·莱文著,常宁生等编译:《后现代的转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7页。
    6 吕澎:《新绘画的历史上下文》,载于《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第31页。
    7 漆澜、徐可:《超越图像的中国新绘画》,载于《艺术当代》,2008年第1期,第21页。
    8 漆澜、徐可:《超越图像的中国新绘画》,载于《艺术当代》,2008年第1期,第21-22页。
    9 [法]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97-98页。
    10 [法]列奥·施坦伯格著,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470页。
    11 陈平著:《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185-186页。
    12 栗宪庭:《念珠和笔触——治疗、修性艺术,繁复极简而繁或者极繁主义》,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en/s/blog_489e7ad501000887.html,2003年3-4月。
    13 象罔艺术计划:《一心一信——王光乐访谈》,象罔艺术计划,http://www.lecode.co/2012/01/21/wangguangle/,2012年1月7。
    14 [法]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1页。
    15 关于格子绘画,可同时参看罗萨林·克萝斯(Rossalind Krauss)的相关理论阐释:Rossalind Krauss:"Grid", The Originaility of the Avant 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Cambridge MA:MIT Press,March 1985。
    16 但是,笔者觉得这同样具有某种悖反而至的真正的幻觉,满幅绘画之后,很快发生了巨大的绘画转折。
    17 何桂彦:《后抽象个案之——王光乐》,何桂彦:《走向后抽象》,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66页。
    18 朱青生:《第三抽象》,载《艺术界》,2011年第12期,第12页。
    19 象罔艺术计划:《一心一信——王光乐访谈》,象罔艺术计划,http://www.lecode.co/2012/01/21/wangguaagle/,2012年1月7日。
    20 凯伦·史密斯:《萧搏访谈(二)》,站台中国,http://www.platformchina.org/article show.asp?id=55,2008年3月。
    21 凯伦·史密斯:《交错的瞬间》,站台中国,http://www.platformchina.org/article show.asp?id=53,2008年3月。
    22 凯伦·史密斯:《萧搏访谈(二)》,站台中国,http://www.platformchina.org/article_show.asp?id=55,2008年3月。
    23 [英]布莱顿·泰勒著,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当代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 79页。
    24 常宁生编:《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42页。
    25 常宁生编:《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42页。
    26 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唐海龙译:《继父有主意!——谢南星》,麦勒画廊,http://www.galerieursmeile.com/fileadmin/images/Artists/XIE_NANXING/XIE NANXING TEXTS/Xie-Nanxing Stepf ather-Has-An-Idea_Nataline-Colonnello_2010_C.pdf,2010年5月。
    27 参见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英]诺曼·布列逊著,王之光译: 《语词与图像:旧王朝时期的法国绘画》,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8月,第289页。
    28 还有图像—文字的游戏,参见第二章的相关讨论。
    29 郑笑仁:《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艺术眼,http://www.artspy.cn/exhibit/comment/?i=28&p=2,2011年3月12日。
    30 [法]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97-99页。
    31 同上,第98页。
    32 同上,第99页。
    33 关于马格利特这18种关系图谱中关系命名(法文,也有英文版的)文字的译称,笔者引自刘云卿先生著作插图,下同,刘云卿:《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67-71页;其他部分文字等参考自:[英]金·格兰特著,王升才译:《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第314-318页。
    34 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将符号看成二个部分:能指和所指。其中能指是指符号形态本身,所指是指符号代表的意义所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重要关系包括相互之间的联系的任意性和指称由上下文关系或者具体情境来决定。
    35 刘云卿:《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65页。
    36 Gfried Gohr、Rene Magritte:Magritte:Attempting the Impossible, D.A.P./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Inc., June 2009,第311页。
    37 参见笔者前述关于文字的概念的分析,第27页。
    38 [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00页。
    39 同上,第100页。笔者在这里借助米歇尔关于文字(文字,德里达之文字学)和形象(图像,图像学)的关系理论来说明同在视觉化语言基础之上的,关于绘画中的文字的口语化和书面化呈现形式的类似关系。
    40 Aimee Selby (Editor):Art and Text, Black Dog Publishing, September 2009,第37页。
    41 [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第248-251页。
    42 同上,第249页。
    43 [法]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99页。
    44 同上,第203页。
    45 沈语冰著:《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153页
    46 同上,第256页。
    47 [美]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94页。
    48 [美]罗伯特·威廉姆斯著,许春阳等译:《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49 沈语冰著:《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87-190页。
    50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马奈的绘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引自其中马里沃尼·塞宗的引言,第6页。
    51 [美]列奥·施坦伯格著,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另类准则》,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77-84页。
    52 岳鸿飞:《梁远苇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1期,第27页。
    53 宋琨:《宋琨自述》,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1期,第30页。
    54 同上。
    55 孙东东:《谢墨凛的艺术创作》,载《美术文献》,2010年1期,第83页。
    56 [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第189页。
    57 胡斌、何金芳、刘小东:《刘小东广东现象》,《画廊》,2007年3月,第61页。
    58 胡斌、何金芳、刘小东:《刘小东广东现象》,《画廊》,2007年3月,第64页。
    59 尤羊、曹斐等:《Forget Art集评》,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5期,第49页。
    60 同上,第49页。
    61 付晓东、严舒黎:《“自我组织在“2010》,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5期,第10页。
    62 付晓东、严舒黎:《“自我组织在“2010》,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5期,第12页。
    63 未知博物馆:《未知博物馆自述》,载《美术文献》2010年底5期,第28页。
    64 [英]约翰·伯格著,翁海贞译:《讲故事的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259-261页。
    65 同上,第262-263页。
    66 通常称为定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我们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古老。定格动画是一种特殊的动画形式,与手绘动画、电脑动画共同构成了现代动画的三大门类。”,转载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5080.htm。而这三类动画中,手绘动画和绘画的关系最为密切,这里提到的画家所采用的动画技术实际是一种手绘动画的停格制作。
    67 象罔艺术计划:《平行的世界——孙逊访谈》,象罔艺术计划,http://www.lecode.co/2011/12/12/sunxun/,2011年12 月12日。
    68 [法]米歇尔·福柯等著,谢强、马月译:《马奈的绘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6页。
    69 鲍栋:《绘画课(一)——错觉与幻象》,杨画廊,http://www.galleryy ang.com/cnexhibitionpress.aspx?id=12&url=/cnexhibitions.aspxawp;type=past,2011年4月21日。
    70 戴夫·比驰:《文本艺术在今天》,载《艺术世界》,2010年第2期,第7页。参考:Dave Beech:Turning the Whole Thing Around:Text Art Today, Aimee Selby (Editor):Art and Text, Black Dog Publishing, September 2009, 第30页。关于制档冲动的概念源自:Hal Foster:An Archival Impulse, October 110, Fall 2004,第3-22页。
    71 叶红著:《杰夫·沃尔》,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第27页。
    72 [美]蒂埃里·德·迪夫、梁硕恩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月,第28-29页。
    73 沈语冰著:《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59-256页。
    74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7月,第67页。
    75 同上,第73页。
    7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7月,第75页。
    77 [法]福柯著,谢强、马月译:《马奈的绘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6页。
    78 同上,第14页。
    79 [美]列奥·施坦伯格著,沈语冰等译:《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473页。列奥·斯坦伯格指出老大师的绘画的“现代主义性”,尤其是其超越错觉和写实的,形式主义和对媒介的自觉意识。而且,就形式主义而言,笔者认为我们通常将古典绘画的特质涵盖形式主义,格林伯格他们所面对的实际上是古典绘画的衰退的现实(19世纪的学院派绘画)。
    80 同上,第468页。
    81 沈语冰著:《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56页。
    82 该附录主要参考了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的数据(http://www.artlinkart.com/cn/)。
    1.孙东东:《主题:视觉的结构》,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1期
    2.岳鸿飞:《梁远苇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1期
    3.梁远苇:《梁远苇自述》,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1期
    4.孙东东:《谢墨凛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10年1期
    5.比利安娜·斯瑞克:《主题:上海2010》,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2期
    6.邱黯雄:《廖斐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10年2期
    7.页长春:《廖国核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10年3期
    8.王兴伟:《廖国核访谈》,载《美术文献》,2010年3期
    9.付晓东、严舒黎:《“自我组织”在2010》,载《美术文献》,2010年5期
    10.杜曦云:《“当代艺术”的规范》,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12期
    11.崔灿灿:《未来制造与制造未来的绘画》,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12期
    12.郭晓彦:《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载《艺术当代》,2010第1期
    13.庾凯:《日常生活——关于张恩利的新作》,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4.顾振清:《观念绘画与中国语境》,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5.段炼:《视觉秩序与观念》,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6.徐可:《日常——文化生存的直觉描绘》,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5期
    17.吴蔚,贾蔼力:《早安,世界!》,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7期
    18.白家峰:《秦琦,一个诚恳的绘画探索者》,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10期
    19.亚历克斯·波茨:《二种符号》,载《新美术》,2006年第2期
    20.张建军:《“诗画一律”的观念前史》,载《新美术》,2007年第1期
    21.曹意强:《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载《新美术》,2005年第3期
    22.W.J.T.米歇尔:《文字与图像》,载《新美术》,2007年4期
    23.朱其:《消费社会的视觉状况和自我的图像——1990年代末以后当代绘画的图像实践》,载《艺术当代》,2006年2期
    24.付晓东:《现实崩溃之后——关于“上房抽梯”当代艺术展》,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3期
    25.张小涛:《绘画的抗体——浅析中国当代新绘画语言特征》,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4期
    26.姜宇辉:《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文字——书写——痕迹,载《艺术世界》2011年第10期
    27.戴夫·比驰:《扭转乾坤——文本艺术在今天》,载《艺术世界》,2010年第10期
    28.朱青生:《第三抽象》,载《艺术界》,2011年第12期
    29.宋琨:《宋琨自述》,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1期
    30.胡斌、何金芳、刘小东:《刘小东广东现象》,《画廊》,2007年第3期
    31.尤羊、曹斐等:((Forget Art集评》,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5期
    32.未知博物馆:《未知博物馆自述》,载《美术文献》2010年底5期
    33.刘晶晶、周铁海:《我们寻找周铁海去了!——“另一种历史”周铁海上海美术馆个人回顾展》,载《艺术世界》,2006年第5期
    34.王可:《迷失与困惑——不确定的艺术》,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11期
    35.张小涛:《跨学科的实验领域》,载《画廊》,2009年第10期
    36.吕澎:《新绘画的历史上下文》,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
    37.漆澜、徐可:《超越图像的中国新绘画》,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1期
    38.周长江:《抽象之道》,载《上海艺术家》,2011年第1期
    39.何桂彦:《后抽象——抽象艺术的另一种新的可能性》,载《美苑》,2008年第5期
    40.盛葳:《新世纪青年艺术创作的倾向与问题》,载《画廊》,2008年6月号
    41.于艾君:《东北!以及东北以远……再绘东北当代艺术生态地图》,载《画廊》,2009年1月号
    42.舒阳:《绘画之乱》,载《美术文献》,2008年第5期
    43.顾振清:《观念绘画与中国语境》,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3期
    44.武玲:《新一代与坏艺术》,载《美术文献》,2007年第6期
    45.段炼:《图像的堕落》,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12期
    46.杨小彦:《图像的去魅化及其他》,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12期
    47.胡斌:《多种媒材之间的精神穿透》,载《画廊》,2008年8月号
    48.大卫·克拉克文,李喆译:《亚洲当代艺术及其在西方的接纳》,载《艺术当代》,2004年第1期
    49.贺万里:《当美术遭遇网络……》,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4期
    50.赵本嘉:《美术在当今媒介环境中的命运》,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4期
    51.王林、管郁达、陈默:《数像时代的绘画与雕塑》,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12期
    52.潘耀昌:《跨文化、跨门类作品的融超经验》,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2、3期
    53.卢缓:《谁在动中国艺术史?——中国青年艺术发展的一种力量》,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6期
    54.邱黯雄:《邱黯雄自述》,载《美术文献》,2008年第1期
    55.杨劲松:《换种说法——由杭州艺术家群落说开去》,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2、3期
    56.薛保华:《数码消费时代的异像——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动画》,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57.孙冬冬:《陈杰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5期
    58.安倪玮、陈杰:《陈杰访谈》,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5期
    59.朱其:《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后的一代》,载《艺术当代》,2005年第4期
    60.贾亦正:《面向当下——关于影像与架上艺术走向的一些思考》,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3期
    61.黄笃:《唐茂宏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2.皮力:《陈劭雄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3.陈劭雄:《陈劭雄自述》,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4.付晓东、唐茂宏:《唐茂宏访谈》,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5.凯伦·史密斯:《孙逊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6.孙逊:《孙逊自述》,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7.汪建伟:《皮三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8.皮三:《皮三自述》,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3期
    69.高岭:《对传统视觉中心主义的超越,再超越——杨千艺术的内在美学逻辑》,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6期
    70.张小涛、郑娜文,刘智彬整理:《“我关心的是图像的谱系”》,载《画廊》,2009年第9月号
    71.W.舒里安文,罗悌伦译:《时间的污斑——张小涛:2002-2003》,载《画廊》,2004年第1月号
    72.张朝晖:《在图像的背后——张小涛访谈》,载《艺术当代》,2005年第2期
    73.杨小彦:《唐晖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6年第3期
    74.唐晖:《唐晖自述》,载《美术文献》,2006年第3期
    75.徐可:《超常——杨千创作的辐射形态》,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7、8期
    76.彼得·韦伯:《后媒体状态:媒体的底稿》,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8期
    77.王林:《数像时代艺术何为——对“图像转型”的反思》,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3期
    78.贺万里:《艺术的“观念价值”——观念艺术综述》,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79.朱其:《“青春残酷绘画”:—种青春的集体逃亡》,载《艺术当代》,2002年第5期
    80.尤永、尹朝阳:《神话尹朝阳》,载《艺术世界》,2006年第4期
    81.朱其:《超验的中国:它的自我景观和形式(节选)》,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1期
    82.贺万里:《超越图像的新绘画》,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
    83.吕澎:《假象的制造与问题——从玩世的模样到水果般的青春形状》,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3期
    84.郭小力:《特别的捐赠》,载《画廊》,2007年第1期
    85.刘小东、郭小力::《零度写作与视网膜艺术》,载《画廊》,2007年第1期
    86.赵力:《“水磨石”与“寿漆”》,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5期
    87.刘悦迪:《关于“艺术终结”——与阿瑟·丹托的对话》,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10期
    88.包茜:《新绘画与“新会话”》,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
    89.张朝晖:《新的转向——从北京众多新绘画展览的出现谈起》,载《艺术当代》,2005年第2期
    90.伍劲:《少年心气》,载《艺术当代》,2004年第4期
    91.郑二利:《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解析》,载《文艺研究》,2012年第1期
    92.陆平原:《陆平原的自我访谈》,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2期
    93.王兴伟:《与素人风格相关》,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3期
    94.乔纳森·法恩伯格:《回忆与欲望——关于张晓刚的作品》,载《美术文献》,2008年第12期
    95.冷林:《史记:张晓刚》,载《美术文献》,2008年第12期
    96.丁乙:《图像时刻》,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8期
    97.秦琦:《秦琦自述》,载《美术文献》,2008年第12期
    98.于艾君:《“务实”与“拟虚”》,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5期
    99.周轶伦、陈海涛,肖迪整理:《周轶伦和陈海涛在展览前的对话》,载《画廊》,2008年10月号
    100.徐可:《对话张恩利:一些艺术相干的事(节选)》,载《艺术当代》,2008年第10期
    101.庾凯:《日常生活——关于张恩利的新作》,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02.顾铮:《张恩利绘画二章》,载《艺术当代》,2011年第2期
    103.高士明:《从图像中拯救视觉》,载《艺术当代》,2004年第5期
    104.刘礼宾:《图像不是一种充分理由》,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
    105.冯博一:《原本与摹本——关于何森的摹本手迹》,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6期
    106.张小涛:《跨学科的实验场域》,载《画廊》,2009年10月号
    107.付晓东:《关于“黑板”的多重可能性(节选)》,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7、8期
    108.廖斐:《廖斐自述》,载《美术文献》,2010年第2期
    109.鲍栋:《绘画是我的方案——李青访谈》,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1期
    110.艾未未:《李松松推介词》,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11.付晓东:《李松松访谈》,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12.于千:《人物的局部失语,物象的时间传承》,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2、3期
    113.付晓东:《捣乱——李大方访谈》,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
    114.付晓东:《“表象的迷宫”油画专辑(解说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5期
    115.闽丽柯:《李大方推介词》,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5期
    116.付晓东:《李大方访谈》,载《美术文献》,2009年第5期
    117.凯伦·史密斯:《行走无疆——贾蔼力的世界》,载《艺术当代》,2007年第6期
    118.詹姆斯·伊莱恩:《少年:贾蔼力访谈》,载《艺术当代》,2009年第7期
    119.吴蔚:《贾蔼力:早安,世界!》,载《艺术当代》,2010年第7期
    120.丹纳·菲利韩生、林恩·姆·赫伯特、马蒂·梅欧、保拉·毛西阿尼文,吴沛译:《什么人、什么东西塑造了艺术的十年》,载《艺术当代》,2002年第5期
    121.冯博一:《技术时代的艺术变节》,载《艺术当代》,2001年第12期
    122.王璜生:《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6期
    123.唐泽慧:《李松松:另一种催眠》,载《艺术界》,2011年第4期
    124.张黎、王兴伟:《王兴伟访谈》,载《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3期
    1.吕澎著:《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2.吕澎著:《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月
    3.朱其编:《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
    4.朱其主编,朱其等译:《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
    5.沈语冰著:《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6.邹跃进著:《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
    7.朱青生著:《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
    8.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
    9.张少侠、李小山著:《中国现代绘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
    10.陈平著:《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
    11.范景中编:《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
    12.司徒立,金观涛编:《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3.孙周兴、高士明编:《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14.巫鸿著:《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
    15.巫鸿著:《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
    16.王林著:《绘画与观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6月
    17.曹意强等著:《艺术史的视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8月
    18.邵亦扬著:《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19.何桂彦:《后抽象个案之——王光乐》,何桂彦:《走向后抽象》,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
    16.常宁生编:《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
    16.刘云卿:《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2.刘悦笛著:《艺术终结之后》,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9月
    23.朱朱著:《一幅画的诞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3月
    24.高名潞主编:《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25.高名潞著:《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6.邹跃进:《视觉图像与书写语言之间的权力史》,邹跃进、顾丞峰主编:《批评家2009/08总第四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
    27.戴陆:《媒体领域中视觉图像与书写语言的交互关系》,邹跃进、顾丞峰主编:《批评家2009/08总第四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
    28.鲁虹:《面对图像转向的批评》,邹跃进、顾丞峰主编:《批评家2009/08总第四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
    29.刘晋晋:《图像的晕头转向——对W.J.T.米歇尔的理解与误解》,邹跃进、顾丞峰主编:《批评家2009/08总第四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
    30.傅汉思撰,麦静虹、黄虹译:《中国和西方有关诗画转换的观念》,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Ⅴ、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1.吕澎著:《从新具像到新绘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
    32.王群主编:《艺术家对话录》,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
    33.高名潞著:《中国极多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3月
    34.高名潞著:《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35.易英主编:《西方当代美术批评文选》,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
    36.易英主编:《纽约的没落—世界美术文选》,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年6月
    37.[美]金·莱文著,常宁生等编译:《后现代的转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38.[英]布莱顿·泰勒著,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当代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39.[美]阿瑟·丹托著,王春辰译:《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40.[美]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41.[德]瓦尔特·本雅明著,李伟、郭东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
    42.[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单行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43.[美]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著,彭萍译:《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44.[意]安伯托·艾柯著,刘儒庭译:《开放的作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
    45.[意]莫妮卡·德玛黛著:《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2月
    46.[法]卡巴内著,王瑞芸译:《杜尚访谈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月
    47.[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4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芩麟祥、叶蛮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
    49.[加]奇塔姆著,沈亚丹,帅慧芳译:《康德、艺术与艺术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4月
    50.[法]福柯,谢强、马月译:《马奈的绘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51.[法]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52.[美]列奥·施坦伯格著,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另类准则》,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4月
    53.[英]诺曼·布列逊著,王之光译:《语词与图像:旧王朝时期的法国绘画》,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8月
    54.[英]诺曼·布列逊著,丁宁译:《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1月
    55.[英]金·格兰特著,王升才译:《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
    56.[英]哈里斯著,徐建译:《新艺术史批评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
    57.[美]埃尔金斯著,雷鑫译:《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
    58.[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
    59.[美]阿瑟·丹托著,王春辰译:《美的滥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60.[美]罗伯特·威廉姆斯著,许春阳等译:《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6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7月
    62.[美]美蒂埃里·德·迪夫、梁硕恩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月
    63.[美]卡斯比特著,吴啸雷译:《艺术的终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64.[美]达勒瓦著,李震译:《艺术史方法与理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2月
    65.[英]切利编,杨冰莹等译:《艺术、历史、视觉、文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
    66.[美]梅尔维尔,里汀斯著,郁火星译:《视觉与文本》,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2月
    1.栗宪庭:《念珠和笔触——治疗、修性艺术,繁复极简而繁或者极繁主义》,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7ad501000887.html.2003年3-4月
    2.象罔艺术计划:《一心一信—王光乐访谈》,象罔艺术计划,http://www.lecode.co/2012/01/21/wangguangle/,2012年1月7日
    3.凯伦·史密斯:《萧搏访谈(二)》,站台中国,http://www.platformchina.org/article_show.asp?id=55,2008年3月
    4.凯伦·史密斯:《交错的瞬间》,站台中国,http://www.platformchina.org/article_show.asp?id=53,2008年3月
    5.萧岭(Nataline Colonnello).唐海龙译:《继父有主意!—谢南星》,麦乐画廊,http://www.galerieursmeile.com/fileadmin/images/Artists/XIE_NANXING/XIE_NANXING_TEXTS/ Xie-Nanxing_Stepfather-Has-An-Idea_Nataline-Colonnello_2010_C.pdf,2010年5月
    6.郑笑仁:《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艺术眼,http://www.artspy.cn/exhibit/comment/?i=28&p=2,2011年3月12日
    7.象罔艺术计划:《平行的世界—孙逊访谈》,象罔艺术计划,http://www.lecode.co/2011/12/12/sunxun/,2011年12月12日
    8.鲍栋:《绘画课(一)—错觉与幻象》,杨画廊,http://www.galleryyang.com/cnexhibitionpress.aspx?id=12&url=/cnexhibitions.aspxawp;type=past,2011年4月21日
    9.张海涛:《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人造情感>当代新媒体艺术展览文献(序言)》,艺术档案,http://www.artda.cn/view.php?tid=5714&cid=43,20119月4日
    10.艺术眼、张尕:《”新媒体艺术是零距离的艺术”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策展人张尕专访(上)》,艺术眼,http://www.artspy.cn/html/video/0/786.html,2011年8月4日
    11.艺术眼、张尕:《”不能说艺术品没有用”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策展人张尕专访(下)》,艺术眼,http://www.artspy.cn/html/video/0/787.html,2011年8月4日
    12.Tom Holetr,王丹华译:《合作的状态》,艺术论坛,http://artforum.com.cn/inprint/201102/pagenum=0/3353,2011年2月
    13. AABronson、Gelitin、没顶公司(MadeIn)、Guyton\Walker、Das Institut、Claire Fontaine、Tiny Creatures,梁舒涵译:《艺术小组:讲述》,http://artforum.com.cn/inprint/201102/pagenum=0/3357,2011年2月
    14.李超:《网络艺术:新媒体还是“新玩具”?》,博客“李超的艺术空间”/Art-Ba-Ba,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ForumID=8&lange=cn,2010年12月1日
    15.李超、孙振华:《专访李振华:尊重新媒体艺术的精神价值功能》,博客“李超的艺术空间”/Art-B-Ba,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ForumID=8&lange=,2010年12月1日
    16.朱其:《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艺术中国/Art-Ba-Ba,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ForumID=8&lange=cn,2011年9月14日
    17.严舒黎、刘凡:《艺术小组:合作的症候》,美术文献(2011,04)/Art-Ba-Ba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ForumID=8&lange=cn,,2011年11月6日
    17.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http://www.artlinkart.com/cn/
    1. Simon Morley:Writing on the Wall:Word and Image in Mordern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une 2005
    2.Gioni Massimiliano, Laura Hoptman, Lauren Cornell:Younger Than Jesus:Artist Directory, Phaidon Press, May 2009
    3. Dave Beech:Turning the Whole Thing Around:Text Art Toaday, Aimee Selby (Editor):Art and Text, Black Dog Publishing, September 2009
    4. Rossalind Krauss:"Grid", The Originaility of the Avant 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Cambridge MA:MIT Press, March 1985
    5. Aimee Selby(Editor):Art and Text, Black Dog Publishing, September 2009
    6. Hal Foster:An Archival Impulse, October 110, Fall 2004
    7.Foster, Rosalind Krauss, Yve-Alain Bois, Benjamin H. D. Buchloh:Art Since 1900:Modernism, Antimodernism, Postmodernism, Volume 2:1945 to the Present, Thames & Hudson, May 2005
    8. William Blake:William Blake:The Complete Illuminated Bookst, Thames & Hudson, April 2001
    9. Liz Kotz:Words to Be Looked At:Language in 1960s Art, The MIT Press, February 2010
    10. John Dixon Hunt, Michael Corris, David Lomas:Art, Word and Image:2,000 Years of Visual/Textual Interaction, Reaktion Books, September,2011
    11. Johanna Drucker:Century Of Artists'Books, Granary Books, November 2004
    12. Robin Vamum (Editor), Christina T. Gibbons (Editor):The Language of Comics:Word and Image,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August 2007
    13. Gfried Gohr, Rene Magritte:Magritte:Attempting the Impossible, D.A.P./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Inc., June 2009
    14. Barry Schwabsky:Vitamin P:New Perspectives in Painting, Phaidon Press, September 2004
    15. Phaidon Press, Peio Aguirre, Negar Azimi:Vitamin P2:New Perspectives in Painting, Phaidon Press, October,2011
    16. Betty Bright:No Longer Innocent:Book Art In America 1960-1980, Granary Books, July 2005
    17. Raymond Pettibon, Roberto Ohrt, Uwe Koch, Robert Ohrt (Editor):Raymond Pettibon:The Books 1978-1998, Distributed Art Pub Inc (Dap), December 2000
    18. Claire Doherty (Editor):Situation (Whitechapel: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MIT Press, October 2009
    19. David Evans (Editor):Appropriation (Whitechapel: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MIT Press, March 2009
    20. Charles Merewether (Editor):The Archive (Whitechapel: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MIT Press, December 2006
    21. Terry R Myers (Editor):Painting (Whitechapel: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MIT Press, February 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