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文章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元明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非但具有朝代更替的政治剧变,更具有汉族复兴的文化变易。政治动荡和种族观念是这一时期影响士人心态的两个主要因素。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宋濂的心态研究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其文章观的把握来深化对此一阶段文学思想的认识。
     从地域角度来看,其文章观受到金华朱学与浙东事功之学的影响而兼重文辞之义理和事功。但观其一生的文章创作,“斯文”重建之“用”才是其文章观的核心。基于此,文辞达于事功,或以道德之气感化人心,或以雅正之体匡正秩序,便成为宋濂折衷文道的关键所在。故其文章观大体可表述为:以事功为中心,义理是其基础,文辞是其工具。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充分注意到此一特点,因此,第一章重在阐释宋濂文章观的核心层面,从“斯文”重建之高度观照其文章观的事功与宗经意识;第二章以其治心思想和现实处境为基础,探讨宋濂对文气的理解,注重把握其文气说中气质培养与才气禀赋所带来的文章体貌。第三章重点在于对文本的分析,通过宋濂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文气、体要、神情的重视来总结其为文之观念,从而进一步补充和印证其理论主张。以上诸章为横向之研究,它与第四章的历时性叙述一起构成本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结构特点。故第四章在把握宋濂心态的同时,着眼于解释在元末明初大的时代背景下,宋濂文章观得以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并以此总括全文。在文学观念的层面上,本文以宋濂的杂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兼顾纯审美性的文章,并由此阐发了其论文重气、宗经雅正的文学思想倾向。
     依其历史地位而论,宋濂的文章观在明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前中期文坛对此评价并不高。到了明代后期,尤其是晚明,诸家对宋濂的认识才趋于客观,宋濂也因此以义理、事功、文辞成为明代文人的典范。
It is a very special period between Yuan and Ming Dynast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changes of dynasties and more to culture changes within the Han rejuven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sychology of scholar was influenced mostly by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racial sense. And the paper, will basically study the mentality of Song Lian as a breakthrough in the research; grasp the concept of in-depth thinking the stage literature awareness through his articles.
     From the geographical point of view, the concept of the article of Song Lian effected by "Zhu xi's doctrine "of Jin hua and "Achievements and Successes Doctrine" of East Zhejiang, more pro-on to the diction argumentation and utilitarianism. Nevertheless, th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nd utility of the restruction of "Si wen" are the core of his artistic view throughout the whole gallery of his works.Therefore, writing for utility to the practice, wording for morality to the world, and diction for rectification to the order, become the key of compromis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article. Therefore, Song Lian's general concept of the article can be expressed as: Utilitarian as the center, argumentation is the base and diction is the instrument.
     In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built as follow: for the first chapter, the explanation of center stratum of his view, and the statement of his value of utility and classics through the "Si wen"reconstruction; for the second chapter,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elegance and exquisiteness of the style on the basis of his thought—administration of mi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r the third, the conclusion of his theory of article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in his works, as the supplementary and proof to his advocates. He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last one which is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brings out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the unification of inner logic and the history. Thus there the whole are summariz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in terms of the cause for that the idea cherished by Song Lian took shape and evolved under the backdrop of time then. In the paper, his writing of essays, is selected as the major subject, but it also embrace his pure aesthetic works for fully display of his literary orientation for elegant style and classics.
     Commented 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 article of Song Lian ha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Early Ming, it had not been appraised highly by the critics of the Mid Ming. However, until the Late Ming, the view from people about Song Lian's concept of prose had been becoming objectively, From then, Song Lian became the model of literati in the Ming Dynasty for his argumentation, utilitarianism and literature.
引文
[1]《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31页。
    [2]《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53页。
    [3][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
    [1]《文笔与诗笔》,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2]1964年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本)第一次出版,今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册,第7页。
    [3]《北方论丛》,1994年第2期,第52-57页。
    [4]《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2-121页。
    [5]《曲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总第33期,第26-29页。
    [6]《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9-89页。
    [7]《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0-100页。后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9月第5期,第59-85页,题目为《论宋濂的诗学理论》。
    [1]《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5期,第21-24页。
    [2]《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第73-77页。
    [3]《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第64-68页。
    [4]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3-42页。
    [5]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7-134页。
    [7]《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108-111页。
    [1]《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1月第1期,第84-86页。
    [2]《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37-42页。
    [3]《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4-152页。
    [4]《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3-143页。
    [5]《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9-173页。
    [6]陈葛满文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2期,第1-8页;
    吴、胡文章见《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3-168页:
    马文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谢文见《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第69-73页;
    邓文见《云南电大学报》,2007年9月第9卷第3期,第47-50页。
    [7]潘杰《宋濂传》,重庆出版社1988年。
    [8]王春南、赵映林《宋濂、方孝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宋濂简谱》,见陈葛满《宋濂诗文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26-247页;
    《宋濂年谱》,见徐永明《元代至明代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59-510页。另外,《潜溪录》中有朱兴悌、戴殿江撰写、孙锵增补的《宋文宪公年谱》,此谱较为简单且有纰漏之处。年谱后附录有墓祠与文集刊刻、遗集目录的相关资料,颇值得注意,见《宋濂全集》第2685-2750页;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有朱编《宋文宪公年谱》影印本,见第37册第45-16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第91-97页。
    [10]《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第96-105页。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期,第136-139页。
    [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9月第5期,第135-143页。
    [3]《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2-77页。
    [4][明]李贽认为,致仕后宋濂如果“杜门作浦江叟,不令一人隶于仕籍,孙辈亦何由而犯法乎?盖公徒知温室之树不可对,而不知杀身之祸固隐于鱼水而不在于温树也”。对宋濂这种“自累”的认识可谓深刻之极。见《续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1页。
    [5]钱穆先生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文中就有意分析了元明之际佐明文臣的心态问题,他指出文人士大夫在积极参与汉族政权的同时,内心还存有怀恋前朝的倾向,对于这一点,读史者未曾留意到。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7-101页。
    [6]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24-28、50-51页。
    [7]《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5月第3期,第172-176页。
    [8]《安徽文学》,2007年第7期,第90-91页。
    [9]《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3月第2期,第128-132页。
    [10]见《明清史探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33页。
    [1]见《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2]黄宗羲著,黄百家、全祖望修补《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801页。
    [1]郭绍虞《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32页。
    [2]张毅《苏轼朱熹文化人格之比较》,《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8-242页。
    [3]见查洪德《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晋阳学刊》,2000年第5期:《元代理学“流而为文”与理学文学的两相浸润》,《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1]王神祎《宋景濂文集序》,见《王忠文集》卷二,第29-30页。除此之外,黄潘、杨维桢、戴良等人大都与王祎认识一致,见徐永明《婺州作家群之构成及其地域文化背景》,《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第1-24页。
    [2]见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86、2484页。(以下所引宋濂文章尽出自罗月霞本,不再详注)
    [3]《论语·子罕第九》有曰:“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孔子在这里作出了两点说明:一是“斯文”得到“天”的认可,没有随文王而消失;二是“与于斯文”就是继承周代开国君王之遗志,顺应“天”的意愿。他进一步认为,斯文实际上综合了两种文明的观念,这种文明奠基于古人的典范与“自然秩序”所昭示的文之上。斯文包括了诸如写作、统治和行为方面适宜的方式和传统。见[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
    [4]章太炎指出,孔子所谓文章指“礼”、“乐”,后来才专指文学。见《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1年8月,第1040页。
    [2]左东岭认为高启格意趣的主张几乎可以包容明代诗歌的全部主要审美形态,如前后七子的格调论;唐顺之、李贽等人重视真情的本色论与童心说;公安派的趣与韵等等。见《明代诗歌的总体格局与审美风格的演变》,《中国诗歌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2007年。
    [3]《徐教授文集序》,见《宋濂全集》第1352页。
    [4]《文原》,见《宋濂全集》第1403-1404页。
    [5]《讷斋集序》,见《宋濂全集》第2031页。
    [6]陈葛满在《宋濂用世思想刍议》一文中指出宋濂主张“生有补于世,死有闻于世”,他一面阐扬王道、仕道、君子之道以服务于世,一而循循善诱地教导子弟生徒与友属要“学为圣贤有用之学”,积极事功。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1988年第3期,第66-72页。
    [1]《讷斋集序》、《文原》,见《宋濂全集》第2031、1404页。
    [2]《讷斋集序》,见《宋濂全集》第2031页。
    [3][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4]毛策《浙江浦江郑氏家族考述》,见《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1-241页。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二八,宋濂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
    [1]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2][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第七章《为了完美的秩序:王安石和司马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2-265页。
    [3]郭庆财《南宋浙东学派的杂文学思想》绪论,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思想史博士论文2007年,第3页。
    [4]《思媺人辞》、《宋太史传》,见《宋濂全集》第87、2326页。
    [1]《龙门子凝道记》,见《宋濂全集》第1787、1814页。
    [2]陈玉东认为宋濂文学思想有一个演变过程,可分为三期:一、萌芽期(32岁之前);二、发展期(32岁至44岁);三、成熟期(45岁后)。见《宋濂交游及文学思想考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这种分期的划分可参考宋濂《赠梁建中序》一文。
    [3]《赠梁建中序》,见《宋濂全集》第557页。
    [1]刘基序文、张缙序文见《宋濂全集》第2504、2514页。
    [2]《故新昌杨府君墓铭》,见《宋濂全集》第1241页:《元史》卷一八九《儒学一》,中华书局1997年。
    [1]见《诸子辩》、《理学纂言序》,《宋濂全集》第149、1450页。
    [2]《华川书舍记》,见《宋濂全集》第55页。
    [3]《曾助教文集序》,见《宋濂全集》第1167页。
    [1]《林氏诗序》,见《宋濂全集》第1729页。
    [2]《题许先生古诗后》,见《宋濂全集》第2085页。
    [3]《文原》,见《宋濂全集》第1404页。
    [1]《浦阳人物记》、《杂传九首》,见《宋濂全集》第1819、2034页。
    [2]《进(元史)表》,见《宋濂全集》第339页。
    [3]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页。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2]《徐教授文集序》,见《宋濂全集》第1351页。
    [3]《讷斋集序》,见《宋濂全集》第2031页。
    [4]《八咏楼诗纪题辞》,见《宋濂全集》第1913页。
    [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6]《药房樵唱序》、《清啸后藁序》,见《宋濂全集》第259、489页。
    [1]引文见《汪右丞诗序》、《郊禋庆诗序》、《寄和右丞温迪罕诗卷序》,《宋濂全集》第481、649、1001页。
    [2]《白云稿序》,见《宋濂全集》第494页。
    [1]《评浦阳人物》、孔克仁、张以宁《潜溪后集序》、贝琼《潜溪前后续别四集序》、朱右《潜溪大全集序》,见《宋濂全集》第2180、2486、2489、2502、2503页。
    [2]胡志泽《从八股文的定型看宋濂对明前期文坛的影响》从八股文体的形成角度立论,探讨了宋濂与八股文法的关系。作者认为,从内容上看,宋濂的理学与道统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嗣后的台阁体、性理诗与茶陵派的创作;从形式上看,在宋濂等台阁文人启发下的李东阳文法与声律论的兴起,直接影响到了八股文法。见《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1-111页。
    [3]《剡源集序》,见《宋濂全集》第467页。
    [4]《赠梁建中序》,见《宋濂全集》第557页。
    [5]《渊颖先生碑》,见《宋濂全集》第243页。
    [1][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第九章《程颐和道学新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4-356页。
    [2]侯外庐等人认为宋濂的理学思想表现出调和朱陆的倾向,同元代主张朱陆合流的吴澄、郑玉、虞集等人的思想较为接近。见《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3]《六经论》,见《宋濂全集》第72页。
    [4]蒙培元《理学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58页。
    [5]《录客语》,见《宋濂全集》第2152页。
    [6]《理学纂言序》,见《宋濂全集》第1450页。
    [7]他在《七儒解》一尊道德之儒之孔子,曰:“我所愿则学孔子也。其道则仁、义、礼智信也,其伦则父子、君臣、夫 妇、长幼、朋友也。其事易知且易行,能行之则身可修也,家可齐也,国可治也,天下可平也。我所愿则学孔子也。”见《宋濂全集》第71页。
    [1]《蒋季高哀辞》,见《宋濂全集》第258页。
    [2]王春南、赵映林《宋濂、方孝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
    [3]蒙培元《理学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2-95页。
    [4]《龙门子凝道记》,见《宋濂全集》第1774页。
    [5]《文说》,见《宋濂全集》第1569页。
    [1]罗月霞《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42、743页。
    [2]《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801页;王镇远、邹国平《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3]李遵进《宋濂的佛教观》,《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29页;和侯外庐、邱汉生等人《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74页。
    [4]王祎《宋太吏传》,见《潜溪录》,《宋濂全集》第2327页。
    [5]《夹注辅教编序》,见《宋濂全集》第939页。
    [6]《送璞原师还越中序》,见《宋濂全集》第721页。任宜敏结合宋濂的一生行迹在《空有相资、真俗并用--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佛学思想述论》一文从理论与实用两个向度对其佛学思想进行了阐释,着重发掘了“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的思想倾向,见《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第39-46页。
    [7]魏青《试析宋濂散文中文与道的关系》一文认为宋濂散文创作中呈现出两种态势,即以文道合一为主导,文道游离或背离同时存在。见《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108-111页。
    [8]《自题画像赞》见《宋濂全集》第2163页。
    [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74页。
    [2]吕思勉《理学纲要》,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27-129页。
    [1]《林伯恭诗集序》,见《宋濂全集》第1008页。
    [2]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云:“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646-647页。
    [3]黄溍文见《吴正传文集序》,《黄文献公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221页:王祎文见《宋景濂文集序》,《王忠文公集》卷二,(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29页。
    [4]《文说》,见《宋濂全集》第1569页。
    [5]《答章秀才论诗书》,见《宋濂全集》第207页。
    [1]《师古斋箴并序》、《文说》,见《宋濂全集》第922、1569页。
    [2]《浦阳人物记·文学篇·柳贯传》,见《宋濂全集》第1849页。
    [3]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15页。
    [4]黄溍文见《翰林侍制柳公墓表》,《黄文献公集》卷十(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518页;
    宋濂文见《杂传九首·谢翱传》,《宋濂全集》第2053页。
    [5]戴良《浦阳人物记序》,见《潜溪录》卷四,《宋濂全集》第2475页。
    [1]《浦阳人物记·文学篇·吴莱传》、《送陈庭学序》,见《宋濂全集》第1849、1711页。
    [2]“活法”说包含两个层面:一、有定法可学而能出规矩之外;二、超越诗法,以率情任性达到自然为文之境,而不背于法度。杨万里主张师法自然,从身边景物悟入,以妙趣天成之诚斋体被时人视为体现了“活法”精神的“活法诗”。见张毅《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张毅自选集》《论活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8-79页。从法度的角度说,“活法”重视悟入,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够不受古人法度的限制而在现实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活法”所达到的自然天成的诗歌境界,虽不排除对法度的顿悟之功,但主要的还在于它扩大了师法对象的视野。在以自然为师的层面上,诗歌更容易提高它的境界与格调。
    [3]《灵隐大师复公文集叙》,见《宋濂全集》第1416页。
    [1]《文原》,见《宋濂全集》第1403页。
    [2]《林伯恭诗集序》,见《宋濂全集》第1008页;揭汯《潜溪新集序》,见《潜溪录》,《宋濂全集》第2501页。
    [3]郭绍虞在《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一文中认为:“最初提出‘神'的观念者,在道家为庄子,在儒家为孔子。后世诗人或文人所论其意义近于纯文学性质者,要皆出于庄子;文人或学者所论其意义偏于杂文学方面者,则又出于孔子。”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53页。
    [1]《文心雕龙研究》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2]《赠梁建中序》、《金华先生黄文献公文集序》,见《宋濂全集》第557、1985页。
    [3]《(庄子)中的“神”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张毅《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
    [1]《秋夜与子充论文,退而赋诗一首,因简子充并寄胡教授仲申》,见《宋濂全集》第2210页。
    [2]《柳待制文集后记》、《题金德原和王子充诗后》、《詹学士文集序》、《林伯恭诗集序》,见《宋濂全集》第2253、2086、482、1008页。
    [3]《林伯恭诗集序》,见《宋濂全集》第1008页。
    [4]《汪右丞诗集序》,见《宋濂全集》第481页。
    [1]《文笔与诗笔》,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2]《文气的辨析》,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3]《兰花篇》,见《宋濂全集》第2202页。
    [4]陈葛满《宋濂诗文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06页。
    [1]以上引文见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白《与韩荆州书》、《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杜牧《郡斋独酌》、《遣怀》。诸诗均见于《全唐诗》(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见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第二章第一节《弘治、正德二朝的士人处境及其心态流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28-162页。
    [3]《燕书四十首》、《龙门子凝道记》,见《宋濂全集》第152-179、1753-1815页。
    [4]世无真识反映在科举上就是仕进多岐,铨无定制。见宋濂等撰《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中华书局1997年。
    [1]《龙门子凝道记·终胥符》,见《宋濂全集》第1761页。
    [2]《送陶九成辞官归华亭序》,见《宋濂全集》第729页。李修业《宋濂的“仕”、“隐”,观》结合宋濂文集中对徐方舟、白鹿生、抱瓮子等三类人物形象的描写,较为全面的阐释了宋濂的仕隐观念,指出宋濂对待仕、隐的态度,既体现了传统道家的归隐观念,又有着儒家待时而动的倾向,其中,深刻认识到宋濂对儒家行义乡里,泽民后世行为的肯定,突出了他学而为用的事功主张。见《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41页。
    [1]《秦士录》,见《宋濂全集》第181页。
    [1]陈葛满《宋濂诗文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页。
    [1]《哀志士辞》,见《宋濂全集》第33页。
    [1]郑楷撰宋濂行状,见《潜溪录》,《宋濂全集》第2350页。
    [2]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将小说对人的感染方式总结为“熏、浸、刺、提”,前两者的感染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后两者的感染都是比较强烈的。见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90页。
    [3]《抱瓮子传》,见《宋濂全集》第822页。
    [1]后又有杂传,体例相似,如其序云:“欲分道学、忠义、孝友、政事、文学、卓行、隐逸、贞节八类,作先民传以示乡之来学。”见《杂传九首》,《宋濂全集》第2034页。
    [2]见郑涛、戴殿泗《浦阳人物记序》,《宋濂全集》第2474、2476页。
    [1]《萝山迁居志》、《双桂轩记》见《宋濂全集》第1356、1179页。
    [2]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与《序志》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以下《文心雕龙》引文均以范本为据,不再详注)。
    [1]见《论韩愈文之体要为钱宾四师九十寿》和《再论韩愈文之体要》,载《杨勇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165-195页。
    [2]宋濂文章不尽遵体,这与其驳杂的思想基础有关系。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方术迷信之作,充斥着神鬼描写,如《瞿孝子传》、《故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危公新墓碑铭》、《说玄凝子》、《豫章铁柱颂》、《序俞神君灵迹》等文。
    [3]这四篇文章分别见《宋濂全集》第251、306、1985、1099页。
    [4]徐师曾文见《文体明辩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以下徐论引文皆以此书为据,不再详注);
    刘勰文见《诔碑》与《定势》篇。
    [1]见《宋濂全集》第615页。
    [2]刘勰文见《书记》篇;徐师曾文见《文体明辩序说》第184页。
    [1]见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第136页。
    [2]见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2、135页。
    [3]此处只是大体而言,实际上古代散文同名而异实的情况很多,比如宋濂的《赠梁建中序》和《送李生序》均为赠序类,却以议论行笔。《愚斋集序》和《孙伯融事集序》均为诗文集序,又以叙事主之。
    [1]以上三篇文章分别见《宋濂全集》第1019、1139、1679页。
    [2]徐师曾文见《文体明辩序说》第125页;刘勰文见《檄移》篇。
    [3]吴晗论此篇檄文之功绩时说:“北伐军所到之处,山东河南州县纷纷降附,名城如济南、益都、汴梁、河南府都不战而降。连蒙古、色目人也望风降附了,扩廓帖木儿的舅父老保投降了,外祖父梁王阿鲁温也投降了……北伐军因之得以顺利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胜利。”见《朱元璋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38-142页。《谕中原檄》见《宋濂全集》第2216页。
    [1]刘勰文见《哀吊》与《诔碑》篇;吴纳文见《文章辨体序说》第53页。
    [2]《王忠文集》卷十九,第496页。宋濂文见《宋濂全集》第257页。
    [1]《阅江楼记》见《宋濂全集》第780页。
    [1][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第二章《士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6-81页。
    [2]《七儒解》,见《宋濂全集》第70、71页。王祎《宋太史传》,见《潜溪录》,《宋濂全集》第2327页。
    [1]见左东岭《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问题》,廖可斌主编《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2]《龙门子凝道记》引文见《宋濂全集》第1762、1777页。宋濂在《龙门子凝道记·悯世枢》虽然写龙门子因悯世之频而梦越西宋濂,似乎不是一人,但后又以龙门子自称为“濂”。见《宋濂全集》第1767页。按至正十年,刘基有《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并序》称宋濂为“龙门先生”,戴良直书其题为《送宋景濂入仙华上为道士序》,参照刘、戴二文,可见宋濂即为龙门子无疑。
    [3]《白牛生传》见《宋濂全集》第80页。致仕后,宋濂以明文章之原教导弟子学文,特别强调自己对文人之称的忌讳,并详细阐发了文的含义。
    [1]《病怀》、《始衰》,见《宋濂全集》第1957、1947页。
    [2]见戴良《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九灵山房集附补遗》(丛书集成初编)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33页;刘基《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并序》,见《宋濂全集》第254页。
    [3]宋濂以“象以牙而成擒,蚌以珠而见剖,翠以羽而招网”劝诫当时之士欲以文自著者,与庄子“无用之用”的遁世态度较为接近。见《宋濂全集》第1796页。
    [4]引文见《龙门子凝道记》,《宋濂全集》第1809-1811、1756-1759页。
    [5]《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见《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42页。
    [1]戴良于至正十八年受郡守之聘,出任婺州郡学学正。后又受元太尉之荐,接受元儒学提举之职,开始了追随元朝并坚持贞节的人生历程。期间朱元璋对儒者的戒心和无情,使戴良深感拘束和恐惧。他曾劝出仕的宋濂回到乡里,说:“游子与家别,来归何不早?路远隔音形,感物坐空老。”但是他又明白,人生各自有志,价值选择亦难以相同。所以他又说:“自知羽翮短,不与同奋飞。寄言奋飞者,当慎子所之。烟波渺无从,云路迥难依。云路多鹰隼,烟波有虞机。”人在旅途,变数难测,此去鹰隼集林,凶多吉少。戴良的劝归带着自己深深的仕明体会。
    [2]宋、戴诗信交往见《宋濂全集》第2594-2595、2191-2193页。
    [1]《平江汉颂》,见《宋濂全集》第327页。
    [1]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19页。
    [2]见《送宋仲珩还金华序并诗》,《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3]孙锵评语见《宋濂全集》第2719页。这里孙锵在《孝慈录》和《凝道记》的著作先后上有认识错误,《凝道记》为元末所作,《孝慈录》为明初所作。四库全书提要见《宋濂全集》第2273页。
    [1]见《宋濂全集》第1020页。
    [2]见《明史》卷一三七,桂彦良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
    [3]宋濂隐居“静轩”,沉浸佛道,实际上就是一种保身之道,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宗教背景上消除与朱元璋等明教信徒的隔阂,同时也避免了明太祖的猜疑。宋濂侍朱元璋近二十年而最后荣归故里,与其在佛道方面的修养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与朱元璋有过多次佛道交流,这也是他们君臣关系得以保持的关键。但宋濂毕竟以儒者自居,他对朱治国原则的冲撞,使其人生观发生错位,沦为无用。晚年“静轩”中的人事感慨,已经证明了他文人角色的回归。
    [4]以上引文见《题方方壶画钟山隐居图》、《送黄伴读东还故里》,《宋濂全集》第1614、1615页。
    [1]魏青《刘基与宋濂》一文在师承、人生出处上论述了二人深厚友谊的形成,并认为“这篇文章所表现的高谊深情,真可说是生前死后心心相印,高山流水千古知音了。”见《殷都学刊》2000年第4期,第48-52页。
    [1]郭桂滨《高启明初文学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硕士论文,2006年5月。
    [2]见左东岭《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问题》,廖可斌主编《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1]刘基、陈纲序文见《潜溪录》,《宋濂全集》第2504、2497页。
    [2]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3]见《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24页。
    [4]见《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80-581页。
    [5]见清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8页。
    [6]《送宋仲珩还金华序并诗》,《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1]王祎;《庚戌七月十五日离南京作》,见王祎年谱,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86页。
    [2]黄宗羲著,黄百家、全祖望修补《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801页。
    [3]黄文见《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24页。胡文见《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1-111页。
    [1][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四部备要)[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明]宋濂.宋学士全集(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初编)[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9.
    [4][明]宋濂.文宪集,宋景濂未刻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8-409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明]宋濂,蒋超.文宪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明]宋濂,罗月霞.宋濂全集(全四册)[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7][明]宋濂.元史[Z].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明]胡广.明太祖实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9][明]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明]徐祯卿.剪胜野记(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清]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清]张廷玉.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2003.
    [1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清]陈田.明诗纪事(全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6][清]赵翼,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元]黄溍.黄文献公集附录补遗(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元]吴莱.渊颖集(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元]戴良.九灵山房集附补遗(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0][明]王祎.王忠文公集(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明]刘基,林家骊.刘基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2][明]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9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3][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12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4][明]李贽.续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6][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7][明]吴纳.文章辨体序说、[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8][清]陈衍.《元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潘杰.宋濂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0]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2]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3]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4]朱世英,方道,刘国华.中国散文学通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5]中共浙江浦江县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学学会.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C].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36]吕思勉.理学纲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7]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9]陈葛满.宋濂诗文选注[Z].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40]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41]王春南,赵映林.宋濂、方孝孺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3]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4]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6][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8]许总.理学文艺史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9]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0]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1]郑克晟.明清史探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2]涂光社.原创在气[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53]邓绍基,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4]李修生,查洪德.辽金元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5]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6]高志忠,高天.宋濂散文选集[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7]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9]左东岭.明代心学与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0]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1]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2]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3]王齐州.中国文学观念论稿[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4]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
    [65]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六)[C].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6]刘明今.辽金元文学史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7]何柄松.浙东学术溯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8]罗宗强.因缘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9]张毅.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70]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1]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余英时文集第10卷)[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2]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
    [73]孟森.明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4]罗立刚.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
    [7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6]杨勇.杨勇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6.
    [77]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文心雕龙研究(第七辑)[C].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78]马达.宋濂寓言初探[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1).
    [79]陈葛满.宋濂散文述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2).
    [80]陈葛满.宋濂用世思想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3).
    [81]王学泰.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诗歌派别论[J].文学遗产,1989,(5).
    [82]汪树清.养气与明道:宋濂文学观之剖析[J].曲靖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4).
    [83]高志忠.学者之文,重在于用:宋濂和他的散文[J].北方论丛,1994,(2).
    [84]郭建球,邓剑波.论宋濂的传记文学[J].中国文学研究,1994,(4).
    [85]张仲谋.论宋濂的文论与散文创作[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2).
    [86]郭预衡.朱元璋之为君和宋濂之为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
    [87]谢其祥.论宋濂的“为文”思想[J].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2).
    [88]张涤云.论宋濂的诗学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6(5).
    [89]查洪德.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J].晋阳学刊,2000,(5).
    [90]查洪德,李艳.金华之学的衍变与戴良的诗文成就[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 (5).
    [91]魏青.刘基与宋濂[J].殷都学刊,2000,(4).
    [92]索宝祥.论宋濂的颂圣文学:兼论颂圣文学的基本特征与明初君臣关系[J].文学遗产,2001,(3).
    [93]魏青.试析宋濂散文中文与道的关系[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
    [94]王春南.宋濂入明后为何难有杰出作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
    [95]查洪德.元代理学“流而为文”与理学文学的两相浸润[J].文学评论,2002,(5).
    [96]张思齐.宋濂文章论的宗教意识[J].中华文化论坛,2003,(3).
    [97]刘健芬.评宋濂、高棅的诗文理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6(5).
    [98]张晶.宋元时期“婺学”的流变[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
    [99]魏青.志趣不同的知己:杨维祯和宋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3).
    [100]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2004-5.
    [101]谢其祥.宋濂散文阳刚风格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1).
    [102]徐子方.从宋濂、刘基的早期诗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后的心态[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103]徐永明.不同处境下宋濂的活动及创作[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5(5).
    [104]任宜敏.空有相资、真俗并用: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佛学思想述论[J].浙江学刊,2006,(4).
    [105]左东岭.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J].文学评论,2006,(3).
    [106]徐永明.宋濂与戴良友谊变异探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107]晏景中.徜徉于出处之间:论宋濂入仕前的仕途观[J].安徽文学,2007,(7).
    [108]郭庆财.南宋浙东学派的杂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思想史博士论文,2007-4.
    [109]左东岭.朝代转折之际文学思想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元明之际文学为例[N].光明日报,2007-4.
    [110]陈玉东.宋濂交游及文学思想考论[D].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论文,2007-4.
    [111]左东岭.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问题[A].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
    [112]左东岭.明代诗歌的总体格局与审美风格的演变[A].中国诗歌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