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总体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罗莎·卢森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享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卢森堡毕生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的主题,而总体性历史辩证法则是其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对于卢森堡思想的考察,无论是其宏观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其针对革命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策略主张,惟有置于这一主题并在整体性解读中才能彰显出其深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卢森堡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即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然后从经济根源、政治力量、阶级基础、实现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卢森堡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从无产阶级民主与专政等角度论述了卢森堡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同时考察了卢森堡与列宁、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人在相关问题上的论战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卢森堡思想的批判性解读,最后探讨了卢森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局限性以及当代价值。
     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并非抽象的思辨理论,其方法论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一切都建立在她对马克思学说的深刻理解之上。卢森堡是马克思的忠实信仰者。在她看来,马克思学说最有价值之处体现于对“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的阐释与创新上。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与马克思、列宁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它是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这特别体现在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把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关系,说明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运动规律及其经济根源,并由此提出资本积累的界限问题,从而在经济根源上把人类命运与历史的未来发展道路客观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对自己阶级使命的清晰认识,并依托于在阶级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本文探讨了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在其阶级意识理论上的应用,并展开论述了无产阶级意识的培养途径:精神灌输与实践内化。在党的组织策略上,卢森堡在批评列宁的“官僚的极端集中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自我集中制”理论,本文分析指出两人的理论分歧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否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两人面临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不同,组织状况也不同,因而在党的策略问题上也各有侧重。在党群关系上,卢森堡重视党的领导作用但也清晰地意识到党的领导作用具有历史地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界限,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
     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是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争论的焦点。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上,卢森堡主张决不能把党的日常斗争同最终目的割裂开,而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使日常的各项斗争服从于最终目的。本文回顾了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逻辑,并从社会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探讨了卢森堡关于合法改良与社会革命的认识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意义和历史限度,提出不仅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和判断眼前所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形势,而且也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群众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究竟应该采取何种社会主义策略。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卢森堡奉行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等理论主张,并坚持要求政务的公开性和彻底的监督制,实行人民参政。她反对布尔什维克让农民直接夺取土地和民族自决的政策,并就苏维埃解散立宪会议、取消人民出版自由、结社和集会权利等策略对社会主义的危害性提出警告。分析来看,这些思想实际上体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原有主张的坚持,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自己建立、自己管理,以最广泛的民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拒斥任何来自上面的、代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实施代管的做法。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没有普适性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它只能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根据具体的国情在实践中去探索、开拓和创造。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从理论价值上看她的思想不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我们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历史辩证法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实践来看,卢森堡的理论对于我们重新反思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国家关系有指导意义,对我们思考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rxism and afounder of the Western Marxism, Rosa Luxemburg enjoyed special status in theMarxist development history. How to carry on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Construction is the theme that Rosa Luxemburg pursued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llher life. With regard to Luxemburg’s thought, no matter the theories about PoliticalEconomy or the claims on some particular problem of the Revolution, only integrityinterpretation can reveal the deep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irst, thispaper explains Luxembourg’s socialist view on the basis of the methodology that is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totality. Second, this paper discusses Luxemburg's SocialistRevolution thought from the economic root, the realization way, political power, massfoundation and other perspective. Third, this paper analyzes her SocialistConstruction strategy. Meanwhile, it examines Luxemburg and Lenin’s controversiesin some related issues, as well as the Western Marxism scholars’ reading aboutLuxemburg’s thought.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limitations,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Luxemburg’s thought.
     Luxemburg’s Socialist view is not abstract philosophical theory, and itsmethodology is not smoke. It’s based on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ies ofMarx. All h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comes from her interpretation ofthe historical road and historical study method of Carl Marx. Luxemburg’s totalitymethod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t’shistorical and specific,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her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Luxemburg balanced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Capital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countries contradiction, explained the history movement and law of the Imperialismera,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boundarie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Luxemburg put thefat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history road together from theeconomic origin objectively.
     The problem of Revolution or Reform is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in the Germany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LaborMov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 the Socialist realization way,Luxemburg maintained that the Party's daily struggle should be obedient to the finalpurpose. This paper reviews Luxemburg’s systematic critique on Bernstein’s and KarlKautsky’s Revisionist,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limit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the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It improves that people should not only analyzeand judge eyes in the complex situation, but also determine what Socialist Strategyshould take when facing the complex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Strategies, Luxemburg proposed the "SelfCentralism" theory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Lenin’s "Extreme Centralism". Thispaper analyzes both of the thoeri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ir differences are notwhether insisting on Marxist or not, but mainly because they faced different political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ir organization situation is different, so their strategiesemphasize on some particular different aspect. A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arty andMass, Luxemburg thought highly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role but put forward thedetermin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ertain limits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role. S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arxist view on the general public, also putforward that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is only the things of the Proletariatthemselv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Proletarian’s Class Consciousnessand points out that Luxemburg’s Spontaneous theory is related with her classconsciousness thought, which has 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 Democratic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Luxemburg pursued that Democracy is the essence of society, the Dictatorship of theProletariat is the way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other theories. She also put forwardthat the Party should carry out the openness of the government thorough supervisorysystem 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Luxemburg is against the Land Seizure policy bythe Bolshevik Par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Luxemburg insisted on the originalthought of the Classical Marxist actually. Socialism is the social system thatProletariats should establish and manage by themselves. It calls for the mostextensive democracy as its foundation, and rejects any way from above or instead of people to implement escrow on the Socialist practice.
     There is no universal model and ready plan in Socialist. It can be only created,explored and developed on the ruins of Capitalism by giving full play to people's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Luxemburg’s Socialistview is not only th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m philosophy creatively fromthe theory value to see. In practice, Luxemburg’s theory makes us to think of the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 era of globaliz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as som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think ofChina and World Socialism's future destin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Civilization.
引文
②参阅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3页
    ③参阅[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殷叙彝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页注释
    ①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德]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傅惟慈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②卢森堡出狱后,《论俄国革命》的手稿一直由其秘书雅各布保存。卢森堡未公开发表此文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她出狱后忙于领导热火朝天的德国革命,事务繁忙而无暇顾及此事;另一种是卢森堡认为此书尚不成熟,某些观点仍值得推敲而不宜公开发表。据约吉希斯回忆,卢森堡在牺牲前夕曾与他谈话并承认此书手稿有错误。参阅《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程人乾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①周凡:《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①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俞吾金:《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参阅《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武汉大学,2006年,第197-297页,转引自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6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6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2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4页
    ②源自希腊传说,美丽善良的阿莉阿德尼用自己的线团,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英勇无畏的忒修斯,从而为雅典国解除了可怕的灾难。“阿莉阿德尼线”的寓意为救人以苦难的救星之线。
    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5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2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2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6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8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2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6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6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3页
    ③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743页
    ①赵春清:《历史与人的解放——罗莎卢森堡社会革命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第138页
    ①何萍:《作为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1期
    ②何萍:《作为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22页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
    ②[匈]卢卡奇: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韩润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88页
    ③[匈]卢卡奇: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韩润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89页
    ①[匈]卢卡奇: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韩润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91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2页
    ②[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63页
    ③[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④[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①[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②[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9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0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0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2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7页
    ②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①熊敏:《论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90页
    ①本节的主要内容已作为论文成果之一《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表于《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第167-171页。
    ②[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5页
    ③[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5页
    ②[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87页
    ③[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87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87页
    ①转引自[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91页
    ①《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282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359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2页
    ③布哈林文选:下册,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336页
    ④[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9页
    ①[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7页
    ②[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9页
    ③[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9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376页
    ②[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6页
    ③[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1页
    ①[奥]奥托鲍威尔:《资本积累》,载《新时代》,1913年第24期,第874页
    ②[荷]潘涅库克:《关于危机的理论》,载《新时代》1913年版第22期,784页
    ③[德]布哈林、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0页
    ①[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美]斯拉沃热·齐泽克:《<帝国>书评——哈特和奈特利为21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何吉贤译,参阅Rethinking Marxism,《反思马克思主义》第13卷,2001年3/4号
    ②吕薇洲:《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到新帝国主义理论》,载《国外马克思主义》,2008年第9期
    ①[美]福斯特:《垄断金融资本的时代》,载《每月评论》,2012年第2期,中译文见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1004/144671.html
    ①[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376页
    ②[德]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1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289页
    ①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里加了注:“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279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
    ①[德]卡尔考茨基:社会革命,参阅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考茨基卷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PDF/Kaociji/socialrevolution.pdf
    ②[德]罗莎卢森堡:群众、党和工会,参阅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06.htm
    ①[苏]叶夫泽罗夫、亚日鲍罗夫斯卡亚:罗莎卢森堡传,汪秋珊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②[德]罗莎卢森堡:领袖失灵,苏冰娴译,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参阅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190110.htm
    ①[德]罗莎卢森堡:斯巴达克同盟想要什么?,苏冰娴、周容译,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参阅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1812.htm
    ①[德]罗莎卢森堡:再论群众和领袖,于沪生译,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参阅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Rosa_191108.htm
    ①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中共马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2页
    ①周凡:《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
    ①[英]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7页
    ③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16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16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9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0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4页
    ①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3页
    ②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4页
    ①伯恩斯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6页
    ②伯恩斯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①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斯坦问题的争论,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17页
    ②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斯坦问题的争论,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306页
    ③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斯坦问题的争论,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333页
    ①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斯坦问题的争论,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153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1页
    ①对卢森堡来说,与考茨基的决裂是让她感到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因为在此之前,卢森堡一直是考茨基家里的座上宾,并与他的夫人路易莎私交甚好。但是既然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上已缺乏共同语言,卢森堡毅然选择了与考茨基决裂。参阅: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①转引自:[德]罗莎卢森堡:理论和实践,中译文参阅http://www.leftlibrary.com/luxemberg29.htm
    ①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1页
    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2页
    ③[德]罗莎卢森堡:疲劳还是斗争?曾广声译,参阅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100523.htm
    ①[德]罗莎卢森堡:疲劳还是斗争?曾广声译,参阅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100523.htm
    ②[德]卡尔考茨基:社会革命,参阅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考茨基卷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PDF/Kaociji/socialrevolution.pdf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0页
    ②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1页
    ①卢森堡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1页
    ②参阅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①[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殷叙彝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51页
    ②[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51页
    ③[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51页
    ④[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51-52页
    ①转引自王新生:《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根基:遗忘与重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德]罗莎卢森堡:斯巴达克同盟想要什么?苏冰娴、周容译,参阅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卢森堡卷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1812.htm
    ①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摘自《毛泽东文选》第3卷,第418页
    ②李德顺:《什么是文化?》,载《光明日报》,2012年3月26日第5版
    ①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②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2页
    ③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3页
    ①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4页
    ②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8页
    ①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页
    ②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3-504页
    ③卢森堡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0页
    ①参阅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9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中共马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卢森堡文选:下卷,中共马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3.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中共马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5.[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6.[德]罗莎·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彭尘舜译,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7.[德]布哈林、罗莎·卢森堡: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8.[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殷叙彝、傅惟慈、郭颐顿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9.[德]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傅惟慈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10.[德]弗雷德·厄斯纳:卢森堡评传,孔固、李度译,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
    11.[苏]叶夫泽罗夫、亚日鲍罗夫斯卡亚:罗莎·卢森堡传,汪秋珊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德]玛丽亚·赛德曼:罗莎·卢森堡与列奥·约吉谢斯——革命时代的爱情,曹伯岩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13.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陈其人: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15.陈其人: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20.[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21.[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4卷),北京:三联书店,1973年。
    22.[德]弗·梅林: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谬论,北京:三联书店,1976年。
    23.[奥]奥托·鲍威尔: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
    24.[德]卡尔·考茨基: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韦建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25.伯恩斯坦言论,中共马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66年。
    26.[德]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
    27.[德]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
    28.[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陆俊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
    2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英]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1.[美]安娜·斯密斯:拉克劳与墨菲,付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32.[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4.[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英]G A·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段忠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6.[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37.[美]朱迪斯·巴特勒: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胡大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8.[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文贯中,魏章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39.[意]葛兰西文选,李鹏程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41.[日]初见基:卢卡奇——物象化,范景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2.[日]伊藤诚:现代社会主义问题,鲁永学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年。
    43.[苏]索波列夫:共产国际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44.[苏]祖波克:第二国际史(第1、2卷),刘金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德]沃尔夫冈·豪格:十三个尝试——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再阐释,朱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46.[英]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何瑞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7.[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8.[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9.[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二卷),陆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0.[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
    51.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2.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53.赵剑英、陈晏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4.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5.王凤才: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56.李惠斌,薛晓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7.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58.刘佩弦,马健行: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59.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年。
    60.赵剑英、张一兵: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1.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2.张翼星:为卢卡奇申辩——卢卡奇哲学思想若干问题辨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3.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4.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5.刘怀玉:走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6.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李宁领导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7.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8.谭希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69.张西平:历史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社会思潮,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70.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71.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73.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74.杨伍栓: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75.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76.段方乐:总体性的终结——从卢卡奇到阿多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77.梁永安:重建总体性——与杰弗逊对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78.刘瑜:民主的细节——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79.陈晏清、阎孟伟:历史的辩证决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1.王南湜: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8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3.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4.Martin Jay: Marxism and Totality——The Adventures of a Concept from Lukács to Haberma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85.Rosa Luxembur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oland, Macsource press,2006.
    86.Rosa Luxemburg InternetArchive: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xemburg/index.htm
    87.G ran Therborn: From Marxism to Post-Marxism? Verso,2008.
    88.G ran Therborn: What does the Ruling Class do when it rules? Verso,2008.
    89.Rosa Luxembur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Leninism or Marxism? 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1961.
    90.Frolich, Paul: Rosa Luxemburg, Haymarket Books,2010.
    91.Florence, Ronald: Marx’s Daughters: Eleanor Marx, Rosa Luxemburg, Angelica Balabanoff,The Dial Press.
    92.Dunayevskaya, Raya: Luxemburg’s Theory of Accumulation How it Differed with Marx andLenin.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dunayevskaya/works/1947/Luxemburg.htm
    93.Zetkin,Clara: Rosa Luxemburg: Her Fight Against the German Betrayers of InternationalSocialism,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zetkin/1919/05/junius.htm
    94.Pierre Kerszberg: Critique and Total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95.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6.Loui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Yorkand London,1971.
    97.Stephen Eric Bronner: Rosa Luxemburg: A Revolutionary for Our Times, Pennsylvania SateUniversity Press,1997.
    1.[美]洛仁戈尔德纳:《虚拟资本和罗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车艳秋、房广顺译,理论前沿,2009年第1期。
    2.[美]保尔泽瑞姆卡:《后期马克思与卢森堡: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3.[美]查尔斯艾略特:《列宁、罗莎卢森堡与不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困境》,张永红(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
    4.[英]简托伯罗维斯基:《罗莎卢森堡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社会化》,罗莎卢森堡思想的当代解读(专题讨论),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5.[法]米歇尔罗威:《罗莎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状态”的概念》,姜锡润、谢宜(译),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6.[日]伊藤成彦:《罗莎卢森堡思想中的民族与国家》,赵士发(译),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南非]昂德霍普曼:《从历史的观点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熊文(译),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8.[印]苏班拉尔达塔古普塔,刘仁胜(译),《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对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俞吾金:《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0.金寿铁:《罗莎卢森堡论民主与社会主义》,哲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11.王学东,王宏斌:《中国关于罗莎卢森堡研究的现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2.庄俊举:《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13.罗骞:《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
    14.周凡:《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论拉克劳与莫菲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15.周凡:《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
    16.何萍:《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17.何萍:《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18.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9.何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0.郑召利:《诠释与误读——论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1.张光明:《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和不足——重读卢森堡关于俄国革命的两篇论文》,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22.张光明:《关于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的几点看法》,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3.张光明:《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24.张光明:《谈谈陈独秀晚年民主观并回溯到卢森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2年第2期。
    25.夏莹:《“卢森堡困境”真的存在吗——论拉克劳、墨菲对卢森堡理论的批判及其误读》,学术月刊,2006年8月。
    26.赵凯荣:《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的论争?——从列宁与卢森堡的论争谈开来》,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27.刘长军:《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总体观探微》,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8.刘长军:《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批判》,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9.刘长军,赵新燕:《卢森堡的阶级意识思想探析》,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0.张燕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资本积累理论引发的深层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31.熊敏:《论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2.熊敏:《卢森堡的政治哲学及其历史效应》,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3.熊敏:《全球化时代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再认识》,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34.陈学明:《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35.吴昕炜:《“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6.闵凯:《浅析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7.钱厚诚:《总体性方法与有机论观点的混合——卢卡奇眼中的罗莎卢森堡》,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8.李新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读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4期。
    39.张保和、贾淑品:《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40.贾淑品:《从“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评罗莎卢森堡对发展列宁建党组织原则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4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罗莎卢森堡》,罗莎卢森堡思想的当代解读(专题讨论),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42.张涛:《罗莎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华章,2008年11月。
    43.费小平:《“永远是一只鹰”:“新马克思主义”先驱罗莎卢森堡与乔治卢卡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月第6期。
    44.杨正喜、唐鸣:《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简析》,学习论坛,2005年第7期。
    45.庄友刚:《资本的空间逻辑及其意识形态神话》,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1期。
    46.刘建洲等:《阶级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个艰难的综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7.张亮:《国内卢卡奇研究的两种模式及其超越》,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48.詹真荣:《重读罗莎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2年第6期。
    49.刘招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拓展——从罗莎卢森堡到列宁》,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50.王雨辰:《加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观念与方法》,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51.李佃来:《卢森堡的民主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回应》,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52.赵春清:《历史与人的解放——罗莎卢森堡社会革命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53.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54.贾淑品:《卢森堡对伯恩斯坦主义的认识与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55.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56.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57.习近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求是,2012年第6期。
    58.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59.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60.王新生:《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根基:遗忘与重建》,新华文摘,2009年第14期。
    61.范冉冉:《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当代资本主义》,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62.范冉冉:《论卢森堡与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策略的共识与分歧》,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