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产品视域下的朝鲜与东北亚合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旨是借助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朝鲜加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动力、必要性与可能性。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下的区域竞争的加剧、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使得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日益凸现。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是研究和解释地区合作和地区一体化趋势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地区,由域内国家联合起来对适用于本地区、服务于本地区的相关区域公共产品进行筹措、融资和管理的办法,将是今后国际关系中的一大趋势。区域公共产品的政策含义在于,国家可以通过为公共产品承担一定的成本而不是“搭便车”的做法,来分享地区机制建设的收益。
     东北亚是当今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目前,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大国,相互之间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推动中日韩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然而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极为缓慢,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限制,朝鲜无疑是东北业区域合作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安全结构上看,南北双方比例失衡。南方的美日韩同盟不但继续维持,还有加强的趋势。美日韩对朝关系的定位仍然处于敌视的状态,美国不仅没有解除对朝鲜的封锁和遏制,而且试图将朝鲜边缘化。从朝核问题看,前途未卜,甚至可能是引发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索。从经济上看,朝鲜经济沉疴难返。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外加经济体制的缺陷,使朝鲜连年来粮食短缺、外债加剧,经济发展乏力。朝鲜严峻形势的外溢造成了对东北亚地区的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东北业地区的安全隐患就不会消除,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一体化。这就要求东北亚区域各国必须考虑朝鲜的存在,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式,让朝鲜参与到区域合作中,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缓解朝鲜的经济困难,化解矛盾和消除冲突,消除朝鲜对外部世界的疑虑,进而使其尽快融入国际社会,遵守国际规范,成为正常国家。
     因此,本论文将东北亚一体化作为一个既定目标,试图从朝鲜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参与者这一角度,通过对朝鲜内外政策和东北业区域合作现状的梳理,分析朝鲜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最终找出符合东北亚区域现实的朝鲜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以期解决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根据上述基本思路,本文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理论阐述。主要阐述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四个核心命题:1、区域公共产品提供的动力:行为体负外部性的治理;2、区域公共产品提供的必要性:区域合作与短板效应;3、区域公共产品提供的可能性:合作参与国的能力和意愿;4、区域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合作机制与机构。二是理论应用。把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应用于朝鲜加入东北亚区域合作这一实践课题,从“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朝鲜问题的负外部性、区域公共产品的必要性与朝鲜的对外合作、区域公共产品的可能性与朝鲜的对外合作”三个角度讨论朝鲜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动力、必要性与可能性。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this paper dedicates itself to the motivation,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s (DPRK) involvement i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Northeast Asia.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take the center stage. Regional Public Goods has attracted ever-increasing academic attention as the result of more intense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emergence of regional public issues. Shedding new perspectives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theory argues that it is the major tre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ereby countries within a certain region will jointly source, finance and manage public goods serving the region given the worldwide undersupply of public goo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a nation is willing to undertake costs of public goods, rather than taking "free-rides", so as to benefit from regional development.
     Northeast As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the major economies in this region, China, Japan and Republic of Korean (ROK) have become key partners in cross-border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ir ever-closer economic ties facilitate the cooperation in politics, business and culture. However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moves along very slowly, the fact that is attributed to diverse factors in history and reality. Among them, DPRK is no doubt the loose link and main reason. In terms of regional security, power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mains unbalanced. The US-Japan-ROK alliance remains very strong, if not strong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PRK and US-Japan-ROK alliance is still very confrontational and the US is trying to marginalize DPRK, rather than removing the blockage and containment. The Korean Peninsula nuclear issue is still in thick mist, and even might trigger another war. In the economic dimension, DPRK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grain supply shortage and mounting external debt because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flawed economic systems. The ripple-over effect of the grim situation in DPRK spells a negative concern hanging over Northeast Asia. If this concern is neglected or not addressed properly, the security hazards will linger in the region and the genuine regional integration cannot be achieved. Therefore countries in Northeast Asia should, through appropriate means and channels, get DPRK involved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help this country relieved from its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diffuse conflicts and differences so that DPRK will let off its cautions, abide by the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embrace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soon as possible.
     Positioning DPRK a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the Northeast Asian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DPRK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including DPRK i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a viable model that gets DPRK integrated into Northeast Asia and hopefully can contribute to the ease of tension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Following the thread of thoughts, the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1.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focuses on four key issues:i. Motivation of providing public goods; ii. Necessity of providing regional public goods; iii. Possibility of providing public goods; iv. Ways of providing public goods.2. Case study.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otivation,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getting DPRK involved i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引文
[1]史妍嵋.新世纪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J].攀登,2010,29(4):20
    [2]王柯.东业共同体与共同文化认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3]仇发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业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52.
    [4]新华网.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业签署加入欧盟的条约[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6/content_2877548.htm, 2005-04-26
    [5][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6.
    [6][美]Patrik Stalgren, "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Regional Public Goods, " Working Paper, No. 2(2000), pp. 30.
    [7]陈峰君、王剑传.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3
    [8]黄彬华.金融危机让中日韩走到了一起[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12(18)
    [9]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9
    [10]张慧智.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136.
    [11][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8
    [12]瑞典外交部组织的发展问题专家小组(EGDI)工作论文2000:2。该工作论文由帕特里克·斯塔尔格林(Patrik Stalgren)主编,题为: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Regional Public Goods.
    [13]Arce, Daniel G. and Todd Sandler. Regional Public Goods:Typologies, Provision,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 Assistance, Stockholm: Almqvist & Wikesll International,2002.
    [14][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5]樊勇明.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6]樊勇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7][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8]张建新.霸权、全球主义和地区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2005,8
    [19]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2008,1
    [20]仇发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亚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1]孙茹.朝核问题地区合作进程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2]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刘建飞,刘丽华.同舟共济:东北亚安全与合作[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24]李敦球.战后朝韩关系与东北亚格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5]孟庆义、赵文静、刘会清.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石源华.以伙伴关系建立未来东北亚安全体系[J].社会观察,2003,1.;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J].国际观察,2005,2.;六方会谈面临的新挑战与东北亚安全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7,8.;朝鲜核试爆与六方会谈[J].东北亚论坛,2007,1
    [27]赵传君.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8]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9]何志工,安小平.东北亚区域合作通向东亚共同体之路[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30]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1]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范爱军、韩忠先.朝鲜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探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Ol
    [33][韩]张东震.从自由主义观点看韩半岛和平统一与中国的作用[J]: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2008,02.
    [34][韩]柳锡烈.北韩的体制危机和韩半岛统一[M].首尔:博英社,1997
    [35][韩]金明吉.南北韩统一政策[M].首尔:韩国国际问题研究所,1995.
    [36][韩]朴柳奎.东北亚情势和韩半岛统一的研究[M].首尔:延世大学出版社,1993
    [37][韩]申相镇.中美关系和朝鲜半岛[M].首尔:统一研究院,2000
    [38][韩]郑玉任.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和韩半岛[M].首尔:世宗研究所,2001.
    [39][韩]朴英镐.美国的韩半岛政策和统一问题[M].首尔:统一研究院,2004
    [40][韩]郑文宪.脱冷战时期南北关系和美国:南北关系的沉浮[M].首尔:美峰出版社,2004
    [41][韩]金江宁.韩国的安全与南北关系[M].釜山:新知书院,2004
    [42][韩]权英卿.朝中经济合作的影响力和朝鲜半岛经济共同体的发展[J]: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2009,02.
    [43][韩]李凤朝.通过南北合作提升韩半岛的整体竞争力[J]: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2009,02.
    [44][韩]郑锡弘:《南北韩比较论》[M].首尔:人和人出版社,1999
    [45][韩]徐大淑.现代北韩领导人[M].首尔:乙由文化社,2000
    [46][韩]吴乘烈.北韩经济的变化和激励结构[M].首尔:统一研究院,1999.
    [47][韩]柳吉裁.北韩体制的建立过程[M].首尔:极东研究院,1991
    [48][韩]李泰燮.金日成领导力研究[M].首尔:田野出版社,2001
    [49][朝]金日成.关于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M].平壤:朝鲜外交出版社,1990.
    [50][朝]金正日.金正日选集[M].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96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84
    [2]Paul San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XXXVI (1954), pp. 387-389
    [3][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
    [4]Patri-k Stalgren, "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an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 working paper, EDGI(2000); p. 8-9.
    [5][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M].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48.
    [6]Mancur Olson, "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25, No. 4, (Autuman 1971), pp.866-874.
    [7]Mancur Olson, "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25, No. 4, (Autuman 1971), pp.866-874.
    [8][美]Charles P. Kingdeberger,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 1 (1986), pp.1-11
    [9][美]英吉·考尔等编.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M]张春波等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1
    [10]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7-9.
    [11][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
    [l2]Todd Sandier, "Global and Regional Public Goods. a Prognosis fof Collective Action" , Fiscal Studies, Vol. 19, No. 2, 1998, pp. 221—247.
    [13]陈霞.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D].上海:复旦大学,2010:19.
    [14]杨国庆、黄帅.西方地区公共产品理论及其政策意义[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九辑,2009,9:16
    [15]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7-9.
    [16]樊勇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4
    [17]Patrik Stalgren, "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an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working paper, EDGI(2000), p.8-9.
    [18][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32
    [19][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4
    [20]林成.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57
    [21][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序言)2.
    [22][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2
    [23][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3.
    [24]Joseph Nye,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 Reading, (Mass:Little. Brown & Co. Boston,1968), p.vii
    [25][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68
    [26][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76
    [27][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 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
    [28][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30.
    [29][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70.
    [30][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3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3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33]此外,还有“次弱环节”(Weaker Link)和“次优环节”(Better Shot)。参见Patrik Stalgren, "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an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working paper, EDGI(2000), pp.15.
    [34][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9.
    [35][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60
    [36][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61
    [37]欧盟官方网站:"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 icy:Price and Market Policies", http.//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sources/docoffic/offic ial/reports/p24_en.htm.
    [38]舒波.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分析及利益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6,5:17
    [39][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M].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80-382
    [40][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沦到实践[M] 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65
    [41]朱景鹏.区域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关学说[J].国际政治研究,2000,1:52-57
    [42][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2
    [43][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8
    [44]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7-9.
    [45][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存(第3版)[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46][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3.
    [47][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3
    [48][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16
    [49][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7
    [50][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4
    [51]樊勇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4.
    [52][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M]张建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5.
    [53]郑信哲.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多种影响[J].当代韩国,2001,秋季号:23
    [54]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
    [55]沈志华,董洁.中苏援助与朝鲜战后经济重建[J].炎黄春秋,2011,6:124
    [56]环球网(环球日报).韩媒:中国无偿援朝6亿元物资[EB/OL].: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2-03/2529087.html,2012-03-16
    [58]赵传君.应对危机:东北亚需要区域贸易自由化[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news/154974.htm,2011-3-15
    [1]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75.
    [2]杨昭全.中朝关系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90-713
    [3]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
    [4]张琏瑰.朝鲜半岛分裂的由来[EB/OL].:中央电视台网站,http.//www.cctv.com/specials/nanbeihuitan/plfx/fx2.html
    [5]张琏瑰.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五十年(上)[J].百年潮,2001,1:18
    [6]杨昭全.朝鲜现代史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8
    [7]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杜鲁门主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9]张琏瑰.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五十年(上)[J].百年潮,2001,1:19.
    [10]赵炜.韩国现代政治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37
    [11]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57
    [12]王传剑.从“双重遏制”到“双重规制”——战后美韩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J].《美国研究》,2002,2:28
    [13]李元烨.中美两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演进历程研究(从对抗走向协调1945—2000)[M].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58.
    [15][朝]金日成.与世纪同行:金日成回忆录[M].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92:258.
    [18]陈新明.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苏美互动关系[M].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62
    [19]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韩国:大旺社,2003:169
    [22]沈志华,董洁.中苏援助与朝鲜战后经济重建[J].炎黄春秋,2011,6:23
    [24]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韩国:大旺社,2003:93
    [25]杨昭全.朝鲜现代史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
    [27]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韩国:大旺社,2003:153
    [28][韩]李三星.关于韩美同盟柔软化的建议[J].国家战略(2003年),9(3):11
    [29][韩]咸泽英.国家安保的政治经济学[M].首尔:法文社,1998: 185-191
    [31][朝]高相振.伟大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先军政治的根本特征[J].哲学研究,1999:18—19
    [32]中国新闻网.朝鲜称将进行多次核试验要求美国停止对朝威胁[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j/gj-yt/news/2009/05-25/1706863.shtml, 2009-05-25:
    [33]张琏瑰.2010年朝韩对峙的背后[J].南方人物周刊,2011,136:25.
    [34]夏立平.亚太地区军备控制与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58.
    [37]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韩国:大旺社,2003:79.
    [40]环球网.韩媒称朝鲜今年发射导弹核试验已花费7亿美元[EB/OL].: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7/506554.html,2009-07-06:
    [46][韩]朝鲜日报.对北贷款3.5万亿韩元偿还可能性微乎其微[N].2012,01(19):2
    [48]新华网.朝鲜即将迈入新时代?[EB/OL] . : 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0-10/11/c_12645615. htm, 2010-10-11:
    [49][朝]劳动新闻.美国企图主宰朝鲜的战略是妄想[N].2003,01(09):1
    [50]张琏瑰.朝核2009.胜负成败岔道口[J].世界知识,2009,22:17
    [51]陈向阳.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及其走势[J].国际资料信息,2011,1:16.
    [52]Investigation Result on the Sinking of ROKS "Cheonan, The Joint Civilian—Military Investigation Group, May, 20,2010.
    [53]主动遏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可对朝挑衅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二是可以军事应对朝的挑衅;三是将经济合作及对朝援助与南北政治、军事互信挂钩。
    [54]新华网.朝鲜半岛局势千钧一发[EB/OL] . : http://news.xinhuanet. com/video/2010-12/20/c_12897720.htm,2010-05-25:
    [55]孙茹.“天安舰”事件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EB/OL].: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11-08-25:
    [56][韩]朝鲜日报.北韩:韩进行射击演习将进行意想不到的攻击[EB/OL] . : http://chinese.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0/12/18/ 20101218000008.html, 2010-12-18:
    [57]美国认为,朝鲜的高速离心机数量要远远多于这些,除了宁边外,朝鲜还有其它3处秘密铀浓缩设施。赫克在《外交》杂志上刊文质疑:朝鲜将离心机设立在很难保密的宁边并向外界公布不合常理,很可可以在其它地方还隐藏有浓缩铀生产设备。
    [58]中华网.韩核潜艇秘密计划曝光 或引发东北亚军备地震[EB/OL].: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101013/16185161.html , 2010-10-13:
    [59]中朝交通走廊包括中朝铁路通道、中朝公路通道和中朝聐海联运航线。其中,中朝铁路、公路是连接中国内陆腹地与朝鲜日本海沿岸港口的主要通道。
    [61]新华网.韩国要求朝鲜在韩朝对话和韩朝关系上展现诚意[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1/07/c_12954716. htm,2011-01-07:
    [62]张琏瑰.金正日访俄.朝鲜大国外交新举动[J].世界知识,2011,18:23.
    [1]张建新.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地区一体化的新视角[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9,第九辑:32
    [2]樊勇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3]Robert Z. Lawrence, Regionalism, Multilateralism, and Deeper Integration, (Reading, Mass: Washington, 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6), pp.215
    [4]赵晨.东南亚国家联盟[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4:132.
    [5]新华网.柬副首相强调东盟加强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3/17/c_122847518. htm,2011-03-17:
    [6]新华网.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正式签署[EB/OL] . : http. //news. 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8/content_12718026. htm,2009-12-28:
    [7]中国新闻网.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今起正式启动步入零关税时代[EB/OL] : http://www.chinanews.com/cj/cj-gncj/news/2010/01-01/2049924. shtml, 2010-01-01:
    [8]峰梁.东北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72.
    [9]刘福江.朝鲜半岛统一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10]中国外交部网站,中韩关系[EB/OL] ? : http. //www.fmprc.gov.cn/ chn/pds/gjhdq/gj/yz/1206_25/sbgx/, 2012-02-11:
    [11]何志工,安小平.东北业区域合作—通向东业共同体之路[M].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136
    [12]上海金融网.区域经济一体化:亚洲的选择[EB/OL] . : http. //www. shfinancialnews.com/xww/2009jrb/node5019/node5025/userobjectlai24016. html, 2008-5-30:
    [14]峰梁.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78.
    [15]王胜今.现代朝鲜经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183.
    [16]林晓光.朝鲜半岛:东北亚国际格局的钥匙[J].东北亚学刊,2001,4:35.
    [17]傅梦孜.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M].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142.
    [18]Kurt Campbell and Mitchell Reiss, "Korean Changes, Asian Challenges and U. S. Role, " Survival, Vol.43, No. 1, Spring 2001, pp. 53-69; JoeS.Wit, "North Korea. The Leader of the Pack,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 1, Winter, 2001, pp. 77-92.
    [19][韩]咸泽英.国家安保的政治经济学[M].首尔:法文社,1998:185-191
    [20]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首尔:韩国大旺社,2003:93.
    [21][朝]劳动新闻.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新高潮[N].1998,8(22):1
    [22][朝]姜成吉.走向先军时代的祖国[M].平壤:平壤出版社,2002:257
    [23]中国中央电视台网.朝鲜举行最高人民会议10届5次会议[EB/OL].:http.//www.cctv.com/special/672/2/40571.html, 2003-03-27:
    [24][朝]金峰浩.先军发挥威力的强国[M].平壤:平壤出版社,2005:108—113.
    [26]中国改革论坛网.农业改革:朝鲜经济改革的先导[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Experience/201109/t 20110912_121304.htm, 2007-04-11:
    [27]世界粮食计划署. food aid to North Korea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me (WFP) [EB/OL] . : http.//www.wfp.org/ countries/korea-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dprk, 2005:
    [28]新浪财经网.中朝经贸合作急剧升温[EB/OL] . : http.//finance. sina.com.cn/j/20060210/17262333461. shtml, 2006-02-10:
    [29]林今淑.中朝经贸合作[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147
    [30]新华网.朝鲜举行第11届最高人民会议[EB/OL] . : http.//news. xinhuanet.com/fortune/2006-04/15/content_4427074. htm, 2006-04-15:
    [31]东北新闻网.朝鲜希望各国积极参与罗先地区的开发[EB/OL].:http. //news.nen.com.cn/guoneiguoji/377/3942377.shtml, 2011-09-06:
    [3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反恐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M]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203
    [33][朝]劳动新闻.元旦社论[N],2012,01(01):1
    [1][韩]朝鲜日报.金正恩时代[EB/OL] . : http. //chn.chosun.com/site/ data/html_dir/2011/10/26/20111026000026.html, 2011-10-26:
    [2]中国新闻网.韩美日称朝鲜体制稳定金正恩视察军队巩固地位[EB/OL] : http. //www.chinanews.com/gj/2012/01-31/3632632.shtml, 2012-01-31:
    [4][韩]朝鲜日报.金正日秘密访华[EB/OL] ? : http. //www.chinanews. com/gj/2010/08-29/3631612.shtml, 2010-8-29:
    [7]环球网.朝鲜神秘接班人[EB/OL] ? : http. //people.huanqiu.com/ Exclusive/2010-ll/1303596_3. html, 2010-11-30 :
    [8]环球网.金正恩的年龄不是问题[EB/OL] . : http.//world.huanqiu. com/roll/2011-12/2313491.html, 2010-11-30 :
    [15][朝]劳动新闻.金正日将军伟大遗产[N].2011,12(28):1
    [16]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一1995[M].首尔:韩国大旺社,2003:139
    [17]世界粮食计划署. food aid to North Korea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me (WFP) [EB/OL] .:http.//www. wfp. org/ countries/korea-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dprk,2005:
    [18]韩联社网站.北韩粮食紧张有所缓和[EB/OL].:http.//chinese. yonhapnews. co. kr/allheadlines/2012/01/29/0200000000ACK201201290006008 81. HTML,2012-01-29:
    [19]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首尔:韩国大旺社,2003:68.
    [20]王胜今.现代朝鲜经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143
    [23]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M].首尔:韩国大旺社,2003:153
    [26]杨昭全.朝鲜现代史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1
    [28]李敦球,高敬洙.朝鲜从封闭到开放[J].世界知识,2007(7):26
    [30][美]华盛顿邮报.美国人对朝鲜的五大误解[N]. Victor D. Cha,2010, 12 (10):12.
    [31]刘长敏.论朝鲜核问题解决中的国际斡旋与调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53
    [32][朝]劳动新闻.元旦社论.[N].2011,01(01):1
    [34]杨昭全.朝鲜现代史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7
    [36]腾讯网.中日韩确立建东亚共同体长远目标[EB/OL].:http.//news. qq.com/a/20091012/001860.htm,2009-10-12:
    [38]李敦球,高敬洙.朝鲜从封闭到开放[J].世界知识,2007(7):23
    [39]人民网.中国成全球经济增长重要贡献国[EB/OL].:http.//finance. people.com.cn/GB/16535069.html,2011-12-08:
    [40]郑永年.中国须重新界定在朝核问题上的角色[N].参考消息,2009,07(08):16.
    [41]中国外交部网站.六方会谈[EB/OL] .:http.//www.gov.en /gzdt/2009-04/05/content_1278180.htm,2009-04-05:
    [42]陈扬.在利益与协调之间:朝核问题与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2005,1:58.
    [43]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9
    [44]朴昌根.东北亚经济圈、朝韩合作与朝鲜的改革开放[C].见:石源华,方秀玉.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30年[M].首尔:韩国大旺社,2003:169
    [45]国际经济时报.金正日访华--韩担忧话语权减弱[N].2011,05(30)
    [46][韩]韩联社网站,北韩与中国签署合作投资备忘录[EB/OL].:http. //chinese.yonhapnews.co.kr/n_international/2011/01/ll/8000000000 ACK20110111001600881.HTML, 2011-01-11:
    [47]王兵银.俄罗斯强化东北亚地缘战略及其前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4:22
    [48]冯绍雷.普京外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6.
    [50]凤凰网.俄朝首脑会晤:朝愿重返六方会谈俄送朝韩天然气[EB/OL]: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8/25/8674748_0. shtml, 2011-08-25:
    [51][韩]韩联社.普京总统在国会的演讲[EB/OL] . : http.//chinese. yonhapnews.co.kr/n_international/2001/02/28/8000000000ACK201101110017 00735.HTML, 2001-2-28:
    [52]俄罗斯新闻网.2030年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美国的70%[EB/0L] .: 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caijing/ 20080529/42159667.html, 2008-05-29
    [53]“无核、开放、3000”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朝鲜完全弃核(无核)、对外完全开放的前提下,韩国帮助朝鲜10年内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
    [54]新华网.李明博呼吁韩朝合作[EB/OL] .: 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1-08/16/c_121863578.htm, 2011-8-16:
    [55]央视网.克林顿曾欲攻打朝鲜金泳三坚称不派一兵一卒[EB/OL].:http. //www.cctv.com/news/world/20030117/100552.shtml, 2003-01-17:
    [56]羊城地铁报.美国《新闻周刊》预测:如与朝鲜开战,人力财力代价高[N],2006,11(01):A5
    [59]中国新闻网.韩统一部:韩朝统一成本或上百万亿[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8-11/3251643.shtml, 2011-08-11:
    [62]中国新闻网.美联社在朝鲜开设分社[EB/OL] .: http. //www. chinanews.com/gj/2012/01-16/3608956.shtml, 2012-01-16:
    [65]根据KAL858航班的元凶金贤姬提供的关于“李恩惠老师”的细节,日本方面判断出“李恩惠老师”的真实姓名与身份是被绑架的日本女性田口八重子。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与朝鲜就人质问题展开了漫长的交涉。
    [67][韩]朝鲜日报.日本政府就朝鲜国防委员长突然去世的消息表示哀悼[N],2011,12(19):2
    [1]林今淑.中朝经贸合作[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83
    [2]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M].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243
    [4]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2
    [5]黄兆群.韩国六大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6]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14
    [8]陈新明.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苏美互动关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95.
    [9]中国外交部网站.六方会谈[EB/OL] . : http.//www. fmprc.gov.cn/
    [13]珲春热线网.http. //www.infohc.com/Travel/Diary/200707/ 16966.html
    [14]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战略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6,03:21
    [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朝鲜退出图们江流域开发计划[EB/OL].:http. //www.undp.org/content/undp/en/home/ourwork/overview.html
    [16]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J].国际观 察,2005,2:17
    [17]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7-9
    [18]陈扬.在利益与协调之间:朝核问题与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2005,1:58
    [19][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20]向冬梅,徐德荣.朝鲜“棱牌”战略的缘起与出路[J].国际资料信息,2006(9):26.
    [21]王在邦、李军.朝鲜二次核试探源与外交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9(7):19.
    [22]朴建一.朝鲜半岛棱问题与新世纪中国外交[J].东疆学刊,2007(2):16.
    [23]石源华.缓解朝核危机需要新思路[J].:评论周刊,2009(8):B04
    [28]环球网.朝鲜接连邀请美国专家访问盼美放宽对其制裁[EB/OL].: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1/1240537.html,2010-11-09:
    [29]李玉潭、陈志恒、殷立春.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7
    [1]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韩国高句丽出版社,2001年版
    [2]石源华:《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30年》,韩国大旺社,2003年版
    [3]何志工,安小平:《东北亚区域合作通向东业共同体之路》,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柯:《东业共同体与共同文化认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李向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朴键一:《中韩关系与东北业经济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崔立如:《东北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8]韩彩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仇发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业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0]李立,(韩)李荣镐:《东北亚合作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孙茹:《朝核问题地区合作进程研究》,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2]黄大慧:《构建和谐东业:中日韩关系与东业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3]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朱立群:《东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5]张锡镇:《东亚区域合作与合作机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6]张宝仁、张慧智:《东北业区域贸易合作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孙泓:《东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郭定平:《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伍贻康:《多元一体:欧洲区域共治模式探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20]夏立平:《论东亚区域合作趋势与影响》,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夏立平:《亚太地区军备控制与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罗荣渠:《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刘雪莲:《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陈峰君、王剑传:《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肖欢容:《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7]庞中英:《中国与亚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苏浩:《从哑铃到橄榄:亚太合作安全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9]陈峰君、祈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0]陈峰君:《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峰君:《美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任晓、胡泳浩:《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赵学功:《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36]何剑:《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7]何剑:《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9]刘中树:《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宋玉华:《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1]张景柏等:《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国的选择》,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42]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1945-1995》,韩国大旺社,2003年版
    [43]米庆余:《国际关系和东亚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张蕴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45]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韩彩珍:《东北业地区的经济合作》,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8]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张英:《和平和解合作—韩国金大中总统的对北包容政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版
    [50]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1]张英主编:《首脑会谈与半岛的和平统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3]蔡佳禾:《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乐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陈舟:《美国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55]高边福主编:《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团组织,2002年版
    [56]孟庆义、赵文静、刘会清合著:《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孟庆义:《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潘锐:《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从老布什到小布什》,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59]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0]王纬:《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1]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曹中屏、张琏瑰等著:《当代韩国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曹中屏:《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4]黄兆群:《韩国六大总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朴键一、朴光姬主编:《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崔立如:《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67]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邵毅平:《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0]刘清才:《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沈定昌:《韩国外交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2]沈定昌:《韩国对外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阎学通:《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74]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刘金质:《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刘金质、杨淮生:《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献汇编(1949—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7]刘金质,张敏秋,张小明:《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8]刘金质、杨淮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文件资料汇编(1991-2006)(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79]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崔志鹰:《大国与朝鲜半岛》,香港卓越出版社,2000年版
    [81]李保平:《文人总统:金泳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82]石源华主编:《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发行,2001.8
    [83]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汉城高句丽出版社,2001年版
    [84]王钮欣:《卢泰愚总统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85]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李元烨:《中美两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演进历程研究(从对抗走向协调1945-2000)》,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87]傅梦孜:《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88]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军控与裁军研究中心编译:《朝鲜核危机透视—美俄日韩专家论朝核危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年版
    [89]黄兆群:《韩国六大总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0]刘福江:《朝鲜半岛统一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剑河牧:《韩国四总统合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张慧智:《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刘长敏:《论朝鲜核问题解决中的国际斡旋与调停》,政法大学出 版社,2007年版
    [94]金朱德:《国防经济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95]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朱明权,吴药思,苏长和:《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98]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99]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0]刘长敏:《论朝鲜核问题解决中的国际斡旋与调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1]丁斗:《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2]夏禹龙、周建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中国业太经济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3]李玉潭、陈志恒、殷立春:《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机制创新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4]林今淑:《中朝经贸合作》,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林今淑:《朝鲜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6]王胜今:《现代朝鲜经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7]朴承宪:《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8]黄汉民:《国际经济合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峰梁:《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10]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军事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11]沈伟烈,陆俊元:《国家安全地理》,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
    [112]《中韩关系史》编写组:《中韩关系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3]杨昭全:《朝鲜现代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4]杨昭全:《中朝关系简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5]赵炜:《韩国现代政治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16]金文:《大韩民国—中国的新视野》,中国物质出版社,1993年版
    [117]张链瑰:《1945年以前国际政治中的朝鲜与中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8]许通美:《美国与东亚—冲突与合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19]翟晓敏:《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0]宋成友:《中韩关系史》(现代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1]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22]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23]朱明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4]王绳组:《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25]李明:《南北韩政经发展与东北亚安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126]周世雄:《国际体系与区域安全—欧业安全体系之探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
    [127]林利民:《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128]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129]海平,乔良:《全球军力排行榜》,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30]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1]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2]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
    [133]陈新明:《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苏美互动关系》,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年
    [134]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5]冯绍雷:《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6]罗天虹:《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中国—欧盟关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7]倪建民:《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上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13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中国的 国际环境》,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13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1][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4][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美]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美]康威·汉得森:《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M],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美]曼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19世纪和20世纪对国家安全的追求》,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美]迈可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约翰·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美]丹尼斯·鲁德:《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克雷格·斯奈德:《当代安全与战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5][美]马士.必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1998年版
    [16][美]NoamChomskv:《无赖国家》(RougeStateS),汉城Dourei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罗伯特·斯卡拉宾诺:《美国与业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9][美]尼克松:《超越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22][美]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3][美]约翰·斯帕尼尔:《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4][美]丹特涅:《美国人在亚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5][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俄罗斯重振雄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26][美]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27][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1][美]米斯海默尔:《大国政治的悲剧》,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社,2004年版
    [3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1988年版
    [35][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36][加]阿米塔·阿查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37][新加坡]林华生:《东盟经济的地壳变动一面向21世纪的次区域经济圈的形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8][韩]大韩民国统一部:《韩国新政府对北韩政策》,1998年4月,中文版
    [39][韩]统一部:《卢武铱政府的和平繁荣政策》,2003.3
    [40][韩]卢武铉:《CEO总统卢武铉》,匡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41][韩]金泳三:《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42][韩]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
    [43][韩]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44][韩]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5][韩]李敬南:《卢泰愚传》,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46][韩]姜万吉:《韩国现代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7][韩]柳锡烈:《北韩的体制危机和韩半岛统一》,博英社,1997年版
    [48][韩]姜万吉:《韩国现代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9][韩]郑锡弘:《南北韩比较论》,人和人出版社,1999年版
    [50][韩]金明吉:《南北韩统一政策》,韩国国际问题研究所,1995年版
    [51][韩]宋炳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52][韩]朴柳奎:《东北亚情势和韩半岛统一的研究》,延世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3][韩]朴明林:《东北亚和平共同体的形成与展望》,首尔情报通讯政策研究院,2004年版
    [95][朝]《金日成著作集》,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80一1997年陆续出版
    [96][朝]金日成:《关于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朝鲜外交出版社,1990年版
    [97][朝]《金正日选集》,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96年至今陆续出版
    [98][朝]康德珠:《官方统一论的轨迹:拆除分裂的壁障》,朝鲜外文出版社,1991年版
    [99][朝]《金日成答外国记者问》,朝鲜外文出版社,1996年版
    [100][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统一国家方案汇编》,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1982年版
    [1]石源华,“朝鲜设置新义州特别行政区的深层原因”,《社会观察》,2003年第1期
    [2]石源华,“以伙伴关系建立东北亚安全体系”,《社会观察》,2003年第1期
    [3]石源华,“六方会谈:东北业安全体系的新契机”,《复旦交流与合作》,2004年第2期
    [4]石源华,“北韩经济改革难入市场经济轨道”,韩国西江大学《国际与区域研究》(英文),2006年第2期
    [5]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国际观察》,2005年第2期
    [6]石源华,“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
    [7]石源华,“论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的基本立场”,《同济学报》(社科),2006年第3期
    [8]石源华,“论19世纪下半叶中、日、俄与西方列强对于朝鲜半岛的争夺”,《当代韩国》,2007春季号
    [9]石源华,“朝鲜核试爆与六方会谈”,《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1期
    [10]石源华,“六方会谈面临的新挑战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11]李铁立、姜怀宇,“论中国一朝鲜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与辽宁省的作用”,《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1期
    [12]李铁立、姜怀宇,“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介析框架”,《东北业论坛》,2005年第3期
    [13]蔡鹏鸿,“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4]沈晓丹,“辽宁边境地区与朝鲜经贸合作路径探析”,《对外开放》,2008年第1期
    [15]李玉潭、陈治国,“东北亚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吉林省发展战略”,《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3期
    [16]张惠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朝合作”,《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17]王艳欣,“辽宁与朝鲜半岛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5月中旬刊
    [18]董藩、郭波,“沿边次区域合作与中国对外经济规划的调整”,《财贸研究》,2004年第4期
    [19]赵艳、红向勇,“辽宁边境地区与朝鲜的经贸合作”,《亚太经济》2007年第2期
    [20]金凤君,“东北业运输合作:中国与朝鲜半岛陆路交通联系与运输组织战略”,《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1]李靖宇、范凤,“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依据认证”,《业太经济》,2005年第3期
    [22]张慧智,“朝鲜的经济变化与中国的作用”,《亚太经济》,2006年第4期
    [23]王健伟,“东北亚国际运输通道”,《长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4]刘鸣,“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与东北安全机制建设:动力、构想与面临的问题”,载《后朝核时代朝核问题与中国应对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中心,2008年6月5日
    [25]朴键一,“当前朝鲜国内形势”,载《世界社科交流》,1999年第77期
    [26]石斌,“从强制外交到多边协调—析美国对朝核问题的政策”,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
    [27]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2期
    [28]杨光海,徐立波,“接触遏制与对抗遏制-----克林顿政府与布什政府对朝核政策之比较”,载《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
    [29]张春,“后朝核时代的美朝谈判战略”,载《后朝核时代朝核问题与中国应对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2008年6月5日
    [30]李敦球,“卢武铉政府对朝鲜政策的核心:实现南北经济共同体”,载《政治论坛》,2003年第4期
    [31]赵永利、鲁晓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期
    [32]于美华,“朝鲜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走势”,《军备控制与安全》,2006年第1期
    [33][韩]潘基文,“韩国外交的主要课题”,《国际问题》2005年5月号
    [34][韩]金恩善,“卢武铱政府2年秘密报告一外交安保、南北关系”,《月刊中央》,2005年5月号
    [35]朴光姬,”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及问题”,《当代业太》,2007年第7期
    [36][韩]俞炳勇,“1948年以来韩国政府的北方政策研究”,东北亚论坛》,2000年8月
    [37]刘小芳、吴建华,“冷战后韩国的新外交及其成因”,《国际资料信息》,2006第11期
    [38]唱新,“东北业在美国战略种的地位及美国的东北业政策”[J], 《东北亚论坛》,1994年第3期
    [39]李熙玉,“韩国的视角:韩美关系、东北亚均衡者以及六方会谈”,《当代韩国》,2005年秋季号
    [40]刘建平,“从国际政治到世界政治—朝鲜核危机之六方会谈处理模式的理论意义”,《学术探索》,2004年第3期
    [41]陈峰军,“21世纪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42]王英津,“朝韩复归统一模式之探析”,《国际论坛》,2003(11)
    [43]杨守明,“东北亚地区合作与朝鲜半岛统一”,《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44]孟庆义,“朝鲜半岛统一方案的设想”,《东疆学刊》,2001年第3期
    [45]王亚明,“朝鲜半岛统一的机遇和隐忧”,《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6]刘建飞,“意识形态对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的影响”,《当代亚太》,2002年第9期
    [47]金强一,“美日东北亚区域战略与朝鲜半岛问题”,《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48]夏金梅,“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
    [49]欧阳小刚,“韩国对半岛和平统一的路径选择—“安全共同体”理论的视角”,《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7期
    [50]欧阳小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国家统一路径的选择”,《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十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期
    [51]方秀玉,“韩国政府对朝鲜政策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进展”,《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十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期
    [52]苏浩,“东业的区域主义与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3]焦连成,于国政,“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及俄罗斯政策走向评析”,《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54]武斌红,孟然,“朝鲜半岛问题中的大国因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5]李华锋,赵月峰,“朝鲜半岛问题与东北业的区域主义”,《延边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6]金强一,“论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的政治环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7]张玉国,白如纯,“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构建:动力与困境”,《当代亚太》,2007年第1期
    [58][韩]赵成烈,“韩半岛和平机制的构筑与东北亚安全合作”,《当代韩国》,2007年夏季号
    [59]金香海,“论东北亚区域冲突结构与和平体制构建”,《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60]金强一,“东北业合作问题研究的新视野:重组区域政治结构”,《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1]李秀石,“试析日本亚太外交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期
    [62]王联合,“朝核问题解决路径的三个层次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