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项偏向应用的研究,试图对话语中的话题链展开多角度分析。话语生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心理始终在发挥制约作用。首先表现在元认知机能对话语的监控、评价与调节。每一个自然话语片段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元话语层和基本话语层,前者主要表现为元话语标记语,而后者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话题链。可以说,话语生成的过程,就是在元认知的监控调节下,组配、延展话题的过程,也即是话题链的延展、生长的过程。基本话语层除了受元认知的调控,还受到认知图式的制约。本文主要考察了话题链的衔接、组配情况,对链际和链内的衔接手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和归纳,并从元认知和认知的角度讨论了话题链的组配机制,重点讨论了元认知在话题链的形成和维护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留学生习作中话题链建构的偏误现象。另外,本文还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话题链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汉语的话语建构及语篇修辞研究提供些许帮助。本文共六章,其中第二章到第四章等三个部分是本文的主体。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缘起、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并说明了语料来源。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留学生习作中反映在话题链延展方面的六个主要问题;并对常规的“话题链”定义进行修订,提出了本文的操作性定义。第二章讨论了话题链的语符标记问题。本章先介绍了元认知及元话语的相关理论观点,然后对元话语标记语的内涵、元话语和逻辑衔接语等予以说明,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话题链的链际衔接手段。此外,本章还依据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细致检索,对于能用作话题链链内标记的意向动词与言说动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类。第三章依据认知与元认知的相关理论,重点考察了话题链的组配形式及其形式表现。本章先根据元认知调控的状态,演绎性地分析了话题链的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元认知的前调节与后调节现象及其在话语层面的表现,此外还分析了留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不成功的后调节现象。第四章是从信息结构角度对话题链展开的分析。本章先就Lambrecht的信息结构理论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介绍,然后据此对话题的语用特点作出分析,并特别讨论了留学生习作中话题设置的偏误现象。此外,本章还探讨了话题链的层级结构及其延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限于能力和精力的不足,本章对于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语言事实的分析还相当肤浅,对此,本人深感羞愧、痛心。第五章讨论了话题链研究的篇章功能,并提供了话题链结构的分析示例,此外,还简单分析了意向动词、关系小句、状语从句等常用的话题链衔接配列手段。第六章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说明了本项研究的意义、缺陷和不足以及将来的努力方向。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study,in thedissertation,we try to carry a multi-angular study on topic-chains.
     The creation of discourse is a very complicated-dynamic process,inthe process,there is always the effect of human-beings' cognitivepsychology.Firstly,it is the meta-cognition which monitors,appraisesand regulates the discourse.We can insist that every paragraph can bedisport into two levels,one is the meta-discourse,another is the basicdiscourse.And the first one shows as a series of meta-discourse markers,however,the second one a series of topic-chains.While being effectedby meta-cognition,the basic discourse is also affected by mental schema.We mainly observe the situation of topic-chain,and depict the connectmea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topic-chain and in one same topic-chain.Andwe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meta-cogn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opic-chain.At the same time,we analyze some deviance of topic-chainin oversea students' composition.In addition,we analyze thetopic-chain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and from the third chapterto the fifth one is the main body.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basis,the methods,and alsoprovides the origin of materials.Furthermore,we summarize the sixquestions from oversea students' written exercises.In this chapter,weafford a new definition to topic-chain.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markers of topic-chains.We introduceinterrelated views about meta-cognition and meta-discourse firstly,thenwe analyze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rkers of meta-discourse,and we also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discourse and logical cohesive words.On this basis,we review the cohesive means between different topic-chains.Furthermore,we describe the intent verbs and speech verbs according to“the modern Chinese verbs usage dictionary”.
     Chapter 3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s and markers of topic-chains onthe background of cognition and meta-cognition theory.We analyze the keytypes of topic-chains according to the meta-cognition situation,on the foundation of types analysis,then we focus on the adjustment strategiesof topic-chains and its' discourse form,especially,we discuss theunsuccessful adjustment appearing in the materials built by overseastudents.
     Chapter 4 analyzes the topic-chains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tipnstructure.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found by Lambrecht isintroduced first,then,on the basis of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theory,we canvass the pragmatic characters of topic,besides this,we discussthe deviant phenomena in oversea students' compositions.Furthermore,we probe into the inter-bedded structures of the discourse.
     Chapter 5 discuss the context-functions of topic-chains,and weafford an example to show how to analyze a piece of discourse,apart fromthis,we provide a simple discussion on some familiar means such asintent-verbs,relationship-clauses and adverbial clause which used by theinterlocutors in the process of discourse-build.
     Chapter 6 se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in this part,wesummariz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issertation,then we account for thevalue and disfigurement of this study,in this chapter,we also make outthe aim of this program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T.Giv(?)n 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an introduction.1983:17.
    ①李佐文2001《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
    ②李佐文2003《元话语:元认知的言语体现则》,《外语研究》第1期。
    ③刘勰《文心雕龙·深思》。
    ①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巴赫金 1996 《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曹逢甫著 王静译2005《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曹逢甫著 谢天蔚 译1995《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陈建民 1984《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
    陈平 1987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J],第5期。
    陈平 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和事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陈平 2004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中国语文》[J],第6期。
    陈望道 2001《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英和 1996《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忠 2006《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陈振宇 朴珉秀2006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语言科学》[J],第2期。
    戴浩一 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J],第1期。
    戴浩一 薛凤生主编1994《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2002《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奇 1989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J],第1期。
    董奇 1990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J],第5期。
    董秀芳2007a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J],第1期。
    董秀芳 2007b汉语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只见”,《南开语言学刊》[C],第2期。
    杜晓新1992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J],第3期。
    范开泰1985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J],第6期。
    方梅2000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J],第5期。
    方梅2005篇章语法与汉语研究[A],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方梅2008由背景句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中国语文》[J],第4期。
    冯光武2004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现代外语》第1期。
    高增霞2004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语文研究》第4期。
    顾曰国1989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评,《外语教学与研究》[J],第1期。
    顾曰国1994 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和借鉴,《国外语言学》[J],第3期。
    桂诗春编著2000《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范铸 2003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修辞学习》[J],第1期。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2000《功能主义纵横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葛鲁嘉1994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心理科学》[J],第4期。
    J.H.弗拉维尔著邓赐平等译2002《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岳霖主编1999《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
    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原理(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李葆嘉2002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应用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J],第4期。
    李晋霞2005论话题标记“如果说”,《汉语学习》[J],第1期。
    李晋霞2005“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世界汉语教学》[J],第1期。
    李锦祥1979堆栈技术的应用,《测绘信息与工:程》[J],第4期。
    李明洁2008《元认知和话语的链际结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明洁2003会话推理与交际图式,《修辞学习》[J],第1期。
    李明洁2005口语中的链接结构及其元认知本质[A],《自然语言理解与大规模内容计算》(孙茂松、陈群秀主编)[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熙宗2005a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第3期。
    李熙宗2005b语体的描写研究与话语的语体分析[A],《语言研究集刊》(二)[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熙宗1987语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A],《语体论》[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秀明2006汉语元话语标记语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李战子2002《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宗江2004说“完了”,《汉语学习》第5期。
    李宗江2006“回头”的词汇化与主观性,《语言科学》第4期。
    李佐文2001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第2期。
    李佐文2003元话语:元认知的言语体现则,《外语研究》[J],第1期。
    廖秋忠1991也谈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国外语言学》[J],第2期。又见《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廖秋忠1986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中国语文》[J],第1期。又见《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刘大为2003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第1期。
    刘大为2004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修辞学习》[J],第6期。
    刘大为2008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R],《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论文》[C].上海:复旦大学。
    刘丹青 徐烈炯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丽艳2006话语标记“你知道”,《中国语文》[J],第5期。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1995《文心雕龙》[M].济南:齐鲁书社。
    鲁川2001《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1980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J],第1期。
    吕叔湘1990《吕叔湘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恩格斯著 中央编译局编译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孟琮郑怀德等1999编《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诺姆·乔姆斯基1979句法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欧阳建平2006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云梦学刊》[J]o
    彭宣维2002《语言的过程与维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1970/1995《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屈承熹2006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杉村博文2008日语和汉语叙述基点转换情况比较[R].上海:复旦大学。
    沈家煊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J],第4期。
    沈家煊1998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J],第2期。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开木1987句段分析[M].北京:语文出版社。
    沈开木1996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斯琴李满亮2007从图式理论的视角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第39卷第1期。
    索绪尔1949/1980《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7页。
    王甦汪安圣2006/2008《认知心理学(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8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第1期。
    邢福义1995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2001《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熊学亮1999《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赳赳2005现代汉语联想回指分析,《中国语文》[J],第3期。
    徐赳赳2006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当代语言学》[J],第8卷第4期。
    徐赳赳2003《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烈炯2008形式与功能,《中国语言学在十字路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91-96页。原文刊载于《现代外语》1985年第4期9-17页。
    许余龙2004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雅柯布森著钱军王力译注2001语言学的元语言问题,《雅柯布森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彬2002《汉语论证体语篇中话题的展开模式》[A].复口.大学硕士论文。
    杨惠元2007《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寄洲主编1999《汉语教程·第二册(上、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叶南薰1987《复指与插说》(张中行修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晖戴耀晶主编1998《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M].北京:语文出版社。
    袁晖李熙宗2005《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衰晖2005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烟台大学学报》[J],第1期。
    袁毓林1994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J],第4期。
    袁毓林2004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中国语文》[J],第3期。
    约翰·塞尔著李步楼译2001 《心灵、语言和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必隐郭德俊1988图式理论与阅读过程,《心理科学》[J],第57页。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63-69页。
    张伯江 2005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A].见: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德禄2001论衔接,《外国语》[J],第2期。
    张德禄1994语言符号及其前景化,《外国语》[J],第6期。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燕春2004易位与倒装和追补,《汉语学习》[J]第6期,第28-30页。
    赵元任著1996中国话的文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刘梦溪主编)[M].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著吕叔湘译1979/2001《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钟小勇2008《汉语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周国正2005书面语篇的主题串连与省略,《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第12卷第6期。
    周篠麟1984对“认知”的几种看法,《心理科学》[J],第2期,摘译自Honston等(1981)《Essentials of Psychology》。
    Brown,G & Yule,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Cambri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A.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 (3):199-244.
    Halliday,M.A.K &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Longma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Halliday,M.A.K & Hasan 1985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ockett,Charles F.1958.A Course in Linguistics .New York:MacMillan.P201.
    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John R.Searle (200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Knud Lambrecht.1994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Sentence form.Lond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Li wen-dan 2004 Topic chains in Chinese Discourse.Discourse Processes,37(1),25-45
    Robet.E.Longacre 1983 The Grammar of Discourse.New York:Plenum Press.
    Schwabe,Kerstin.and Winkler,Suanne.2007 On information structure,meaning and Form[M].Amsterdam: John Benjameans Publishing C.O.
    T.Giv(?)n 1983 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an introduction.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A Quantitative Cross-language Study (pp.1-41).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Van Dijk,T.A.1997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
    关于注意力的论述,网址为http://baike.baidu.com/view/110468.htm。
    所引张鸣的文章,见天益网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3975。
    关于“夫”的论述,网址为http://course.xznu.edu.cn/gdhy/neir/neir49.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