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古音在汉语史乃至整个汉藏语系的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古音研究开始的相当早,早在先秦就有学者关注,历代都有研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上古音研究则盛极一时。但是,清儒研究古音,精力主要集中在先秦韵语的整理上,成就也多局限于古韵部的划分。上古声母方面的研究成就远在韵部之下。直至20世纪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上古音研究才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开始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从汉语史的角度,构拟上古音系,不断对前人的拟音系统做出改订,提出新的构拟系统。国内学者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李新魁、何九盈、郑张尚芳等为代表,主张阴阳入三分,阴声韵不带塞音韵尾说;另一派以李方桂、周法高、余迺永等为代表,主张阴声韵带浊塞尾说,或者改浊塞音尾为浊擦音流音尾。
     随着前人不断地深入探索,上古音的研究材料也日益丰富,诸如先秦韵文、重文、异读、《说文》谐声、汉语方言、域外对音等;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包括韵脚归纳法、谐声推演法、域外对音法、历史比较法等。本文主要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研究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和变化规律。论文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主要材料,从分析原始谐声系列的基础工作做起,对每个系列的谐声字都进行了中古音韵地位的分析,然后用概率公式计算各声类、韵类、调类发生谐声关系的几率,并以此推断它们间的疏密关系,最后根据统计出的数据信息来探讨上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结合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古文字诂林》、《说文解字诂林》对《说文解字》的各个版本进行校检,整理出字形无误的形声字,最终形成《说文》谐声表。其次,对《说文》谐声表中的每一个字标注中古音韵地位,进行古音上的系联。
     最后,采用统计学中的概率统计法计算出《说文》中形声字声、韵、调的实际相逢数及几遇数,对实际相逢数超过几遇数的谐声系列进行音理上的讨论与分析。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人们对谐声字音读关系的认识历程,并对各家总结的谐声原则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主要根据不同的《说文》版本以及《古文字诂林》等材料对《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收字数量以及形声字的误析现象做了详细校检。第三章对《说文解字》中谐声字的基本声符做了仔细认定。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文所用材料的计算机处理方式以及数理统计的计算方式。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结合《说文解字》中的谐声数据对上古的声、韵、调系统做了深入的探讨。
     几率统计法是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全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声母、韵部及调类谐声频率统计表和谐声几遇表。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相逢数和几遇数的大小来确定某两类字之间是否有音理关系可循。将谐声关系几遇率很高的那些声类归纳之后,可以看出《说文解字》谐声反映出的上古汉语单声母系统比较整齐,至少包含以下五类:
     (1)唇音组[p]、[ph]、[b]、[m]。
     (2)舌音组[t]、[th]、[d]、[n]、[l]。
     (3)齿音组[ts]、[tsh]、[dz]、[s]、[z]。
     (4)牙音组[k]、[kh]、[g]、[η]。
     (5)喉音组[?]、[x]、[γ]
     异常谐声则表现为语音性质的近似性或者复辅音的遗留。
     《说文》谐声反映出的上古汉语韵部系统,主要是以30部自谐为主,即谐声的原则还是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即使有个别表现为阴入通谐的异部谐声现象,也非主流。
     《说文》谐声反映出的调类对立不是非常鲜明,平入突出是其反映出的最主要的调类特征。我们赞成辅音韵尾的脱落在声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韵尾辅音说较之其他学说有其合理性,它有助于解释许多特殊的音变现象,如破读就可以解释为有无-s尾的转化。辅音韵尾说对某些特殊的谐声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这些韵尾是如何脱落的,脱落后又如何转变成音高特征,目前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声调的形成因素应该比较复杂,可能包含有音高、韵尾、清浊等多方面原因。因此,对于声调最初状态的研究还需继续。
The Old Chinese pho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lso in that of Sino-tibetan phylum. Although it started early, the study of the old Chinese phonology reached its prosperous period during Qing dynasty. However, most Qing scholars concentrated only on the rhyme categories, the achievement of initial consonants was far behind the study of the former one. The great progress had not been made until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nguage theory of historical comparison in the 20~(th) century. Scholars began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with scientific phonetic symbol. Some scholars, e.g., Wang Li, Li Xinkui, He Jiuying, Zhengzhang Shangfang etc., consider that the rhyme category should be sorted as y(?)nsh(?)ng words, y(?)ngsh(?)ng words and r(?)sh(?)ng words, and there is no final consonant at the end of y(?)nsh(?)ng words. Others like Prof. Li Fangkui, Prof. Chou Fagao and Prof. Yu Naiyong etc., argue that there are final consonants or glide consonants in the end of y(?) nsh(?)ng word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materials on the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come more and more enriched, such as the verses in Qin dynasty, the xi(?)sh(?)ng characters in shuowenjiezi, etc.. Correspondingly, we have accumulated much mor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e.g., summarizing the rhyme in shijing, summarizing the relations of xi(?)sh(?)ng characters in Shuowenjiezi,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two relative languages, etc.. Based on the Phonogram characters in Shuowenjiezi, in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we use statistical metho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among xi(?)sh(?)ng character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initial consonant system, the rhyme categories and the tone system in the old Chinese phonology.
     We discuss the above mentioned materials in this thesis in seven parts. In Part 1 we briefly introduce the essence of xi(?)sh(?)ng characters and the principles of xi(?)sh(?)ng characters. In Part 2 we mainly study how to recense the xi(?)sh(?)ng characters in shuowenjiezi. In Part 3, the cognizance of the basic phonology symbol of xi(?)sh(?)ng characters is introduced. Part 4 introduces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uses it to deal with the xi(?)sh(?)ng characters via computer technique. Finally, the last three parts explore the system of initial consonant system, the rhyme categories system, and the ton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the xi(?)sh(?)ng characters in shuowenjiezi.
     In summary, the high relations in xi(?)sh(?)ng characters, we get a regular consonants system from the nomal xi(?)sh(?)ng relation. It includes five groups:
     (1) labial initials phonology group: [p], [ph] ,[b],[m].
     (2) dentals phonology group: [t],[th],[d],[n],[l],
     (3) dentals sibilants phonology group: [ts],[tsh],[dz],[s],[z].
     (4) velars phonology group: [k],[kh],[g],[η].
     (5) laryngeals phonology group: [?],[x],[γ].
     We can explain the abnormal xi(?)sh(?)ng relations by a theory of comparability in phonology and some complex consonants. We can also have a kind of rhyme categories like traditional 30 groups from xi(?)sh(?)ng character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ur tones does not stand out in xi(?)sh(?)ng system, just p(?)ng and r(?) stand facing each other in xi(?)sh(?)ng system.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form of the tone includes other complex reasons, and the final form of p(?)ng sh(?)ng q(?) r(?) experiences a long process in phonology development.
引文
[1]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四,第9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陈第:《毛诗古音考》,第7页,中华书局,1988年。
    [1]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四,第9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第166页,语文出版社,2003年。
    [1]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第393-394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2]陈第:《毛诗古音考》,第7页,中华书局,1988年。
    [1]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第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吴长安:《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师大学报》,第63页,1998年第5期。
    [2]江学旺:《<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3]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第407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1]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第3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
    [1]许慎:《说文解字》,第314页,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7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第409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2]陈振寰:《音韵学》,第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3]洪波:《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4]黄易青:《论“谐声”的鉴别及声符的历史音变》,《古汉语研究》,第24页,2005年第3期。
    [5]赵诚:《<说文>谐声探索》(三),《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第5页,1988年。
    [1]洪波:《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2]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1992年。
    [3]《论语集解义疏》卷四,何晏集解,第93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1]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一五四,第2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张玉来:《汉民族共同语形成问题》,《汉语音韵学第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10-312页,2000年。
    [3]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发展》,《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2-3分。
    [1]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第5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2]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第5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3]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第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第2-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276-283页,中华书局,1988年。
    [6]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1]陈其光:《论谐声》,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论文,1992年。
    [2]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音韵学研究》(第一辑),1984年。
    [3]陈第:《毛诗古音考》,第7页,中华书局,1988年。
    [1]吴械:《韵补》序言,第2-3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2]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经部》二一六,第498页,齐鲁书社,1997年。
    [3]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经部》二一六,第498页,齐鲁书社,1997年。
    [4]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经部》二一六,第498页,齐鲁书社,1997年。
    [5]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经部》二一六,第498页,齐鲁书社,1997年。
    [6]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二》,第239页,中华书局,1982年。
    [7]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二》,第251-252页,中华书局,1982年。
    [1]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四》,第262页,中华书局,1982年。
    [2]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八》,第332页,中华书局,1982年。
    [3]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第24-35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4]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古谐声说》,第17页,中华书局,1983年。
    [5]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古谐声说》,第17页,中华书局,1983年。
    [1]孔广森:《诗声类·序》,第2页,中华书局,1983年。
    [1]王力:《汉语音韵》,第162页,中华书局,1980年。
    [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0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3]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音韵学研究》(第一辑),第183页,中华书局,1984年。
    [4]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9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5]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9-1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6]何九盈:《古韵通晓》,第4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第286页,中华书局,2001年。
    [2]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
    [3]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4]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1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1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 William H.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p348,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1992年。
    [1]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第10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3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洪波:《关于说文形声字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1]赵元任:《高本汉的谐声说》(译),《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第217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1]赵元任:《高本汉的谐声说》(译),《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第218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第286页,中华书局,2001年。
    [2]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第301页,中华书局,2001年。
    [3]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0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86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2]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2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2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19-13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80-8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8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8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二一六,第498页,齐鲁书社,1997年。
    [2]江学旺:《<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1]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1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2]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一三,第4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第6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7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7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卷一注,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22页,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2]李孝定:《殷商甲骨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相当位置》,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4分册,1993年。
    [3]冯蒸:《<说文>形声字基本声首音系研究》(上),《语言》第4卷,2003年。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何九盈:《<说文>省声研究》,《语文研究》,第4页,1991年第1期。
    [3]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第30页,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胡韫玉:《六书浅说》,《说文解字诂林》,第519页,中华书局,1982年。
    [1]冯蒸:《说文形声字基本声首音系研究》,《语言》第4卷,第46页,2003年。
    [1]《二十五史·史记》,第376-3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陆志韦:《<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燕京学报》,第13页,1940年第28期。
    [1]金治明、李永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5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陆志韦:《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4年。
    [2]金治明、李永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0-2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
    [1]方孝岳:《汉语语音史概要》,第60页,香港商务印书馆,1979年。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1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1]王力:《汉语史稿》,第74页,中华书局,1980年。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第290页,中华书局,2001年。
    [2]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第293页,中华书局,2001年。
    [1]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若干问题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期。
    [1]陈广忠:《韵镜通释》,第3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1]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第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乔永:《黄侃“无声字多音说”与上古声纽研究》,《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3]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2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章太炎:《文始·略例》,《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王力:《汉语音韵》,第171-190页,中华书局,2003年。
    [1]竺家宁:《声韵学》,台湾五南出版社,1995年。
    [2]曾运乾:《喻母古读考》,《东北大学季刊》,第57-78页,1927年第2期。
    [3]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4]潘悟云:《章、昌、禅母古读考》,《温州师院学报》,第96页,1985年第1期。
    [1]金理新:《再论喻母古读》,《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第5页,1998年第2期。
    [1]潘悟云:《章、昌、禅母古读考》,第97页,《温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2]潘悟云:《章、昌、禅母古读考》,第98页,《温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李新魁:《汉语音韵学》,第397-398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
    [1]金理新:《精组的上古读音构拟》,第17页,《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邢公畹:《汉语遇、止、效、流五摄的一些字在侗台语里的对应》,《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3]白一平:《上古汉语sr-的发展》,《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4]金理新:《精组的上古读音构拟》,第17页,《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钱玄同:《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读·古音无邪纽证》,第5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陆志韦:《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第240页,中华书局,1985年。
    [3]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4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1]郑张尚芳:《中古三等专有声母非、章组、日喻邪等母的来源》,《语言研究》第23卷,第4页,2003年第2期。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25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1]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第17页,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重印本。
    [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3]潘悟云:《章、昌、禅母古读考》,《温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第15页,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重印本。
    [1]曾晓渝:《论水语声母*s->h-的历史音变》,《民族语文》, 2002年第2期。
    [2]Ferlus. Michel(1971)Simplication des groupes consonantiques dans deux dialectes austroasiens du sud-laos.Bulletin de la societe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66:1.389-403.
    [3]金理新:《再论喻母古读》,《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1998年第2期。
    [1]李新魁:《论<切韵>音系中床禅的分合》,《中山大学学报》,第58-59页,1979年第1期。
    [2]李新魁:《论<切韵>音系中床禅的分合》,《中山大学学报》,第58-59页,1979年第1期。
    [1]李新魁:《汉语音韵学》,第394-395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
    [2]章太炎:《国故论衡》,第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章太炎:《国故论衡》,第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王力:《汉语史稿》,第75页,中华书局,1980年。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第288页,中华书局,2001年。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9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00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1]金理新:《与晓母相关的一些谐声关系和晓母读音》,《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111-1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严学窘:《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化模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1]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2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13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张琨:《张琨教授谈汉藏系语言和汉语史的研究》,《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
    [4]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音韵学研究》(第一辑),第204页,中华书局,1984年。
    [5]金理新:《上古汉语音系》,第21-22页,黄山书社,2002年。
    [1]参见《汉台语比较手册》(邢公畹,商务印书馆,1999年)以及《论汉语南岛语的亲属关系》(沙加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2]金理新:《上古汉语音系》,第23-24页,黄山书社,2002年。
    [3]沈括:《梦溪笔谈》,《四库全书·子部》一六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九,《四库全书·子部》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焦竑:《焦氏笔乘·古诗无谐音》,第63页,商务印书馆发行。
    [1]陈第:《毛诗古音考》,第7页,中华书局,1988年。
    [1] William H.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p429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1992.
    [2]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6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16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16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李方桂:《切韵(?)的来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1分册,第38页,1932年。
    [3]王力:《汉语史论文集》,第77-156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4]王力:《汉语音韵》,第132页,中华书局,1980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15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8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8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7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四声论》,第32-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2]王骥德:《曲律·论平仄》,第8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3]净严:《三密钞》,转引自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20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4]释真空:《篇韵贯珠集·玉钥匙歌诀》,转引自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20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王骥德:《曲律·论平仄》,第7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6]王骥德:《王骥德曲律》,第8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7]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第40-41页,中华书局,1982年。
    [8]江永:《音学辨微》,第1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
    [9]戴震:《声类表》,《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四四,第5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张成孙:《谐声谱·序例》,《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四七,第7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第47-48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1]罗杰瑞:《汉语概说》,第52页,语文出版社,1995年。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34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2]罗杰瑞:《汉语概说》,第52页,语文出版社,1995年。
    [3]张玉来:《周秦时代汉语声调的分布及其语音性质》,《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2005年。
    [4]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第106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1]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第281-282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1]张玉来:《周秦时代汉语声调的分布及其语音性质》,《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2005年。
    [2]张玉来:《周秦时代汉语声调的分布及其语音性质》,《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2005年。
    [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25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力:《汉语史稿》上册,第102页,中华书局,1980年。
    [3]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第164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
    [1]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第164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
    [2]宗福邦:《论入声的性质》,《音韵学研究》(第一辑),第457页,中华书局,1984年。
    [3]赵诚:《商代音系探索》,《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第188页,中华书局,1991年。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
    说文解字:南方日报出版社(《说文解字》全文检索),2004年。
    说文解字(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说文解字校订本:凤凰出版社,2004年。
    说文解字(大徐本):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
    说文解字新订:臧克和、王平著,中华书局,2002年。
    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
    陈第(明):毛诗古音考,中华书局,1988年。
    焦竑:焦氏笔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吴械:韵补,商务印书馆,1936年。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筠(清):说文句读,中华书局,1988年。
    桂馥(清):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年。
    朱骏声(清):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
    严可均(清):说文声类,续修四库全书,经部2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严可均(清)、姚文田(清):说文校议,续修四库全书,经部2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江有诰(清):谐声表,中华书局,1993年。
    姚文田(清):说文声系,商务印书馆,1936年。
    苗夔(清):说文声读表,商务印书馆,1936年。
    江沅(清):说文解字音均表,丛书集成初编,1935年。
    陈立(清):说文谐声孳生述,清道光一七年刻本
    顾炎武(清):音学五书,中华书局,1982年。
    段玉裁(清):六书音韵表,中华书局,1983年。
    孔广森(清):诗声类,中华书局,1983年。
    江有诰(清):音学十书,中华书局,1993年。
    钱大昕(清):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桑绍良(清):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经部,第216-498页,齐鲁书社,1997年。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
    二十五史(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古文字诂林: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年。
    宋本广韵: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本。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
    奥德里古:越南语声调的起源De lorigine des tons en Vietnamien, Journal Asiatique242,冯蒸译文载《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7
    白一平:汉语上古音手册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p.429 ,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1992年。
    包拟古:原始汉语和汉藏语(N.C.Bodam: Proto-Chinese and Sino-Tibetan,载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d. by Frans van Coetsem and Linda R.Wangh. Leiden E. J Brill 1980)
    [潘悟云、冯蒸译本,1995,北京中华书局]
    陈独秀: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
    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陈振寰:音韵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广忠:韵镜通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重印本。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戴庆厦: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书海出版社,1998年。
    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年。
    方孝岳、罗伟豪:广韵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费孝通: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
    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85年。
    高本汉:高本汉的谐声说,赵元任译,国学论丛1卷2期,1927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商务印书馆,2002年。
    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金理新:上古汉语音系,黄山书社,2002年。
    金理新:上古汉语形态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
    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5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陆志韦: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4年。
    陆志韦: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二),中华书局,1999年。
    金治明、李永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8年。
    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发展,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2-3分。
    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6年。
    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2000年。
    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商务印书馆,1963年。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
    罗美珍、张惠英译:汉语概说,语文出版社,1995年。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史存直:汉语音韵学纲要,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沙加尔:论汉语南岛语的亲属关系,汉语研究在海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沈兼士:广韵声系,中华书局,1985年。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力: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1992年。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年。
    王力:同源字论,中国语文,1978年。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
    王骥德:王骥德曲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薛斯勒:1974b上古汉语的R音和L音,Rand Lin Archaic Chinese,JCL.2.1:78-87
    邢公畹:汉台语比较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
    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
    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
    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张琨: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张卫国:汉语研究基本数理统计方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
    赵秉璇、竺家宁: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
    竺家宁:声韵学,五南出版社,1995年。
    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
    陈其光:论谐声,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论文,1992年。
    戴庆厦: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书海出版社,1998年。
    冯蒸:《说文》形声字基本声首音系研究(上),语言,第4卷,2003年
    冯蒸:试论藏文韵尾对于藏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影响——兼论藏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管燮初:从《说文》中的谐声字看上古汉语声类,中国语文,1982年。
    何九盈:说文省声研究,语文研究,1991年第1期。
    黄布凡:藏语方言声调的发生和分化条件,1993年第26届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洪波: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黄易青:论“谐声”的鉴别及声符的历史音变,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3期。
    胡晓新、金理新:谐声本质探微,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胡坦: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第十二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上提出的论文。
    洪波: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江学旺: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江荻:论声调的起源和声调的发生机制,民族语文,1998年第5期。
    金理新:再论喻母古读,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金理新:精组的上古读音构拟,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金理新:与晓母相关的—些谐声关系和晓母读音,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李新魁:重纽研究,语言研究,1984年第2期。
    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送气清塞音声母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文,1993年第5期。
    麦耘:《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语言研究,1991年第2期。
    潘悟云:非喻四归定说,温州师专学报,1984年笫1期。
    潘悟云:章、昌、禅母古读考,温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潘悟云:谐声现象的重新解释,温州师院学报,1987年笫4期。
    潘悟云:上古收-p-m诸部,温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潘悟云:喉音考,民族语文,,1997年第5期。
    乔永:黄侃“无声字多音说”与上古声纽研究,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瞿霭堂: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邵荣芬:匣母字上古一分为二试析,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王珊珊:也谈古汉语特殊谐声关系,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汪大年: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吴安其: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吴长安: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徐通锵:声调起源研究方法论问题再议,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徐通锵: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民族语文,1998年第1期。
    邢公畹:关于汉语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问题——L.沙加尔《汉语南岛语同源论》述评补正,民族语文,1991年第3、4、5期。
    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
    严学窘: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化模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杨剑桥: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语言研究,第1期,1986年。
    尉迟治平:日本悉昙家所传古汉语调值,语言研究,第2期,1986年。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东北大学季刊,1927年第2期。
    曾晓渝: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语源关系,民族语文,2003年第1期。
    曾晓渝:见母的上古音值,中国语文,2003年第2期。
    张永言:关于上古汉语的送气流音声母,音韵学研究,中华书局(第一辑),1984年。
    赵诚:《说文》谐声探索(三),1998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
    赵诚:上古谐声和音系,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郑张尚芳: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温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郑张尚芳:上古汉语的s-头,温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郑张尚芳:上古入声韵尾的清浊问题,语言研究,1990年第1期。
    郑张尚芳:汉语介音的来源分析,语言研究,1996年。
    郑张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瞻望(一),《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郑张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瞻望(二),《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
    张玉来:汉民族共同语形成问题,《汉语音韵学第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
    张玉来:《周秦时代汉语声调的分布及其语音性质》,《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2005年。
    周流溪:上古汉语的声调和韵系新拟,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周流溪:上古汉语音系新论,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