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正义品质培养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正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价值,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而且是公民的底线美德。研究公民正义品质的培养机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如它有助于深化个体道德理论、丰富正义美德理论,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助于匡正道德教育的偏颇,弥补制度正义的不足,并促进良序社会的稳定与持久。
     什么是正义?在中西方历史上,不同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是不同的。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多从社会人伦的角度理解正义,将正义视作一种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个体明辨是非的美德。而西方学者多从社会价值的层面解释正义,他们将自由、平等、安全与公共福利视作正义的基本价值。尽管不同思想家由于立场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他们都意识到正义既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美德。正义要求个人所尽的义务与其享有的权利是对等的。
     公民正义品质的人性论基础是什么?该问题的解答关涉到正义品质究竟能不能培养的问题,是研究公民正义品质培养机制之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概言之,人的自然属性是公民正义品质产生的人性根源,人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公民获得正义品质的关键因素,人的精神属性使得正义品质成为根植于人内心的一种价值追求,实现了正义追求的理想性与正义实践的现实性的统一,因故,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人自身使得正义品质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可见,正义不仅是根植于人性中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实现了人对自身的超越,正义不仅是一种底线的道德,更是一种超越性道德。由于正义品质根植于人性当中,因此,公民正义品质的养成有其内在的自我生成机制。但正义要想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它必离不开个人的社会化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外在教育和制度正义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公民正义品质的自我发展依次经历了由简单地根据快乐和痛苦来规导行为,即儿童期的自然正义阶段;到根据社会环境的规定指导自己的行为,即青少年期的社会正义阶段;再发展到更高水平地依照自己的良心指导行为的精神正义阶段。具体说来,儿童是通过感性认知正义的,建立在自然需要满足基础上形成的自然正义观,但由于缺乏理性认知与道德理解,因此,儿童的正义感体验形式以情境-直觉体验为主,正义意志具有自发性、强制性与短暂性特点,而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儿童通过绝对服从权威以及抵罪式惩罚的方式进行正义实践活动。处于理性认知正义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基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形成了建立在平等与互惠原则基础上的社会正义观,内疚与义愤是其正义感的主要表现。与儿童的正义意志相比,青少年的正义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和现实性特征,他们会遵从社会公共规范进行正义实践活动。成人是公民正义品质发展的最高阶段,他们已能辩证全面地认知并理解正义,他们依据人权与良心进行正义判断,形成了以公道为核心的正义观念。此刻,正义原则已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一部分,成人的正义感是建立在个体正义信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固的道德情感,正义意志具有普遍性、真实性和自由性特征,决定了个体正义行为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换言之,公民正义品质的内在生成过程是一个由关怀自我到他人,再上升至对自我和他人都予以适当关注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正义的社会规范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以指导个体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与正义的实践。
     就公民正义品质外在培养机制而言,公民教育是核心,经济分配正义是关键,政治正义是保障。具体说来,以公民正义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制度是培养公民正义品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经济的分配正义对公民正义品质的实践活动起着示范与导向作用,政治领域的司法正义制度通过强制性措施规约与保障着公民正义行为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公民的正义认知与情感易受到多元利益格局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正义的意志与信念日益变得不那么牢固,道德自觉性下降,因此,在加强公民正义品质培养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与正义思想理论灌输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正义建设,主要是政治领域的司法正义制度和经济领域的分配正义制度,而此两者通过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不仅影响着公民的正义认知和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还影响着公民正义行为习惯的养成。总之,公民正义品质的培养既需要微观的公民教育活动做基础,更需要政治、经济制度的正义作为外在环境保障。
As an important value in modern society, justice is not only the primary virtue ofthe social system, but also is the baseline virtue of the citizens. It has importanttheoretic value to study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which is helpful of promotingvirtue theory and enrich justice and virtue theory. Moreover,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for reality in rectifying the deviation of virtue education, making up for the deficiencyof the institutional justice and promoting the stability and duration of a good—orderedsociety.
     What’s the justice? Different thinkers share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justiceduring the east and west history,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represented by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explain justice mo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social human relations, which regard justice as virtue built on humanity and love andindividual can 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However, westernscholars who regard freedom, equality, safety and common welfare as fundamentalvalue of justice and interpret justice mostly from social value. Though differentthinkers hold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justice result from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studying perspective, they all realize that justice is not only a kind of rules, but avirtue. Justice requires that duties taken by individuals are equal to rights enjoyed bythem for justice involves social interactive activities.
     What’s the base of the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of human nature theory? Suchissue involves whether justice character can be cultivated, so we must confront itbefore studying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In general,humans’ natural properties is the human nature root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humans’ social properties is the key factor decide citizen obtain justice character, andhumans’ spiritual properties make justice character as a value pursuit rooted in heart,they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idealism of justice pursuit and realism of justicepractice. Consequently, human itself included by natural properties, social propertiesand spiritual properties make the justice character as the nature of human to be human.It can be clearly seen that justice is not merely rooted in human nature, moreimportantly, it realize that human transcend itself through social procession ofindividual, justice is not merely a kind of baseline virtue, is also a kind oftranscendence virtue. Because justice character is rooted in human n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has inner forming mechanism. Nevertheless,justice can’t realize the transcendence to human nature without social practice activityof individual, which make the construction of outer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justicebecome more significant.
     As it seen from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process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 theself—development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undergone three periods inturns—from natural justice period in childhood when guild one’s behavior simply onthe ground of happiness and pains to adolescent social justice period when conductone’s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 of the social surroundings and then to ahigh—level spiritual justice period when conduct one’s behavior in accordance withone’s conscience. Specifically speaking, children get the justice cognition byperception and their justice idea is built on self—satisfaction to their natural need.While as lack of rational cognition and moral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menting formof children’s justice sense mainly focus on situation—institution experience with thecharacter of spontaneity, compulsiveness and shortness of their justice willingnesswithout consciousness and self—mastering, children practice justice by way ofabsolutely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d evil off—setting punishment. Adolescence,during the justice period of rational cognition, they develop social justice notion on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reciprocity principle under their social needs satisfactionwith the expression of guilt and indignation on their justice sense. They can obeysocial public norm to practice justice with the character of consciousness andself—controlling and realism of their justice willingness comparing with children’s.During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period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adults cancognize and understand justice dialec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judge justiceaccording to human rights and conscience and form justice notion with commonmorality as nucleus. In this moment, justice principle has become the inner part of theindividual moral. Adult’s justice sense is a kind of stable moral feeling built on thefoundation of individual’s justice belief, the character generality, reality and freedomof their justice willingness decide the duration and stability of individual’s justicebehavior. In other words, the inner forming procession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isa development procession from care oneself to other and then ascend to attendingoneself and other properly when justice social norm will evolve internally and gradually to individual’s values and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conductingindividual to make right moral judgment and justice practice.
     To external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citizens’justice character, citizen educationis the nucleus, economic distribution justice is the key and politics justice is safeguard.Specifically speaking, citizen education system with citizen justice virtue education asmain subject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economic distribution justice plays an exemplary and leading role in the practiceactivities of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judicial justice system in the political fieldregulates and safeguards citizens’ justice practice behavior via compulsory measures.Especially in nowadays with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citizens’ justice cognitive and feeling are affected andrestricted by pluralistic interest structure and pluralistic cultural values, justicewillingness and belief become less steady day by day and moral conscious declining,consequentl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olitical andeconomic system justice which adapt to the delivery of justice thoughts theory whenstrengthening 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mainly to thejudicial justice system in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distribution justice system in theeconomic field, the two systems not only affects citizens’ justice cognitive and feeling,also affects the forming of citizens’ justice behavior and habit in some ways by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citizens’ rights and duties. In conclusion, the cultivation ofcitizens’ justice character not only needs microscopic citizen education activities asfoundation, also need to tak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s external surroundingsguarantee.
引文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③万俊人:《制度美德及其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①参看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②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①万俊人:《制度美德及其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万俊人:《制度美德及其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②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页。
    ①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陈濯:《市场经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第二版)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②吴忠民:《失去社会公正意味着什么》,《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
    ③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④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①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③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④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⑤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①倪勇:《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②倪勇:《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③倪勇:《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191页。
    ④倪勇:《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⑤倪勇:《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①万俊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第225页。
    ②万俊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第228页。
    ③万俊人:《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梁晓杰:《法律正义和正义美德》,《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
    ②梁晓杰:《法律正义和正义美德》,《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
    ③梁晓杰:《法律正义和正义美德》,《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7页。
    ②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
    ③陈江进:《正义感及其进化论解释——从罗尔斯的正义感思想谈起》,《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6期。
    ①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②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③靳凤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④靳凤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①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②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③参看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3-77页。
    ①参看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
    ②郑湘萍:《论当代社会正义感的缺失及其培育》,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9-11页。
    ③廖运生:《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与出路》,2010年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95页。
    ①廖运生:《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与出路》,2010年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4页。
    ②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③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④吴俊:《论公民美德》,《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武立敬,刘月岭:《培育大学生公平正义美德的方法》,《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②李海青:《制度、正义感与社会和谐》,《岭南学刊》2009年第2期。
    ③李海青:《制度、正义感与社会和谐》,《岭南学刊》2009年第2期。
    ④刘余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经验浅析》,《理论前沿》2007年第6期。
    ①参看肖雪慧:《守望良知》,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②肖雪慧:《守望良知》,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③肖雪慧:《守望良知》,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④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6页。
    ⑤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⑥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②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③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①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②参看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50页。
    ③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页。
    ②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的传统叙述、重述和辩述(译者序言)》,出自[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①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的传统叙述、重述和辩述(译者序言)》,出自[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②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的传统叙述、重述和辩述(译者序言)》,出自[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③[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④[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①[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56页。
    ②[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④[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①[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③[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329页。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325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①John·M·Darley. Citizens Sense of Justice and the Legal System [J].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1):10.
    ②John·M·Darley. Citizens Sense of Justice and the Legal System [J].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1):10.
    ③John·M·Darley. Citizens Sense of Justice and the Legal System [J].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1):12
    ④[印]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⑤[印]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页。
    ①Jay·drydyk. A Capability Approach to Justice as a Virtue [J]. Ethical Theory&MoralPractice,2012,15(1):23.
    ①[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①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擅变与综合(上)》,《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②黄玉顺:《孔子的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①刘余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
    ②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刘余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③刘余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①林桂榛:《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若干辨正》,出自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7页。
    ①林桂榛:《“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出自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7页。
    ②刘余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页。
    ①林桂榛:《“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出自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5-416页。
    ②郭齐勇:《“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出自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③郭齐勇:《“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出自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①杨建祥:《公平正义观:从儒、道到马克思主义》,出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②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72页。
    ③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74页。
    ④《老子》,李存山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⑤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80页。
    ⑥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82页。
    ①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6页。
    ②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④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12页。
    ①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57页。
    ②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55页。
    ③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61页。
    ④吕锡琛:《论道家对社会正义的诉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③张家成:《中国佛教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页。
    ③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页。
    ④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2页。
    ⑤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⑥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
    ③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
    ④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页。
    ⑤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4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0-861页。
    ③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④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⑤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①张家成:《中国佛教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9页。
    ③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7-868页。
    ③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8页。
    ④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0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1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3页。
    ③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页。
    ④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6页。
    ⑤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①[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②参看沈晓阳:《古希腊正义观论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③参看姚德利:《“正义”的诠释与阐述: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略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参看宋希仁:《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正义观》,《道德与文明》1988年第5期。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4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0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1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8页。
    ①参看宋希仁:《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正义观》,《道德与文明》1988年第5期。
    ②参看马捷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译注者序第xxi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1页。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0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②[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③参看彭富明:《论中世纪神学正义理论的历史嬗变》,《前沿》2010年第5期。
    ①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文长春:《正义:政治哲学的视界》,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7页。
    ③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④参看彭富明:《论中世纪神学正义理论的历史嬗变》,《前沿》2010年第5期。
    ①《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4页。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3-104页。
    ①《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9页。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0页。
    ③《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5页。
    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6页。
    ⑤《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6页。
    ⑥《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3页。
    ①《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8页。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2页。
    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6页。
    ④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8页。
    ①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②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③[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④[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①[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①[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②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③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①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③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④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⑤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①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6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李义天:《正义之正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见于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2页。
    ①[英]诺曼·杰拉斯:《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见于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②林进平:《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哲学研究》2009年第6期。
    ①[波]W.兰,初晓:《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哲学译丛》1991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③[波]W.兰,初晓:《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哲学译丛》1991年第5期。
    ④祈程:《论马克思主义正义视阈的四重张力》,《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③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④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1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①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③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正义》,《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④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正义》,《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①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②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
    ①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45页。
    ①《宪法》第33条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平等权》的第一条款。
    ①[英]德里克·希特著:《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4页。
    ②[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英]露丝·里斯特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夏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25页。
    ②[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③[英]露丝·里斯特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夏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63页。
    ①蔡英文:《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政治观念史的阐述》,见于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②[英]露丝·里斯特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夏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45页。
    ①[英]露丝·里斯特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夏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56页。
    ②[英]露丝·里斯特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夏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52页。
    ①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②吴忠民:《社会公正论(第二版)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页。
    ③《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英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8月第2版,第839页。
    ④Fairness共有两层含义,其首要含义是指“the quality of treating people equally or in a way thatis reasonable”。参看《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英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4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8页。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②[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①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静思下的哲学回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①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4页。
    ②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5页。
    ③戴景平:《人的需要: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①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
    ①根据周辅成的观点,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中,公民是带有特权性质的概念,是城邦中的统治阶级,公民与奴隶有着截然相反的正义标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借神之口将祖先遗传的习惯与法律视作自然的规律,也就意味着奴隶与公民生而固有的身份等级差异是符合自然规律,也是正义的,奴隶唯有安于现状才是正义的。可见,古希腊的自然正义观建立在人先天不平等的基础上。
    ②[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1页。
    ③沈晓阳:《自然正义·生态正义·社会正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思考》,《攀登》1999年第1期。
    ①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13页。
    ②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15页。
    ③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3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斯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7页。
    ②[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2页。
    ③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②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①[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①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7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①李友谊:《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人性结构的二维透视》,《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③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④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6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页。
    ②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
    ②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静思下的哲学回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8页。
    ②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8-49页。
    ③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8页。
    ④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页。
    ②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页。
    ③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④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②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③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页。
    ④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页。
    ⑤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页。
    ⑥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静思下的哲学回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①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静思下的哲学回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①《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页。
    ②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①[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2页。
    ①[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页。
    ④[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页。
    ⑤[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①[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②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④[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页。
    ①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①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页。
    ④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①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②[美]约翰·马丁·里奇,约瑟夫·L·戴维提斯著:《道德发展的理论》,姜飞月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①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②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③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④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①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4页。
    ②靳凤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
    ①《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②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6-87页。
    ③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④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页。
    ⑤《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页。
    ②《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9页。
    ③《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9页。
    ④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①《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6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页。
    ④[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页。
    ⑤[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
    ①[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①[日]堀/内敏:《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页。
    ②[日]堀/内敏:《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④[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3页。
    ①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页。
    ④[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0页。
    ⑤[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4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5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3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3页。
    ④[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页。
    ⑤[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3页。
    ⑥《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页。
    ⑦[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
    ②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300页。
    ③[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1页。
    ①[美]R.默里·托马斯著:《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页。
    ②[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①[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1页。
    ②[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9-610页。
    ④[美]R.默里·托马斯著:《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328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8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7页。
    ③[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著:《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生发展的轨迹》,苏彦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页。
    ④[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页。
    ⑤[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246页。
    ⑥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⑦[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275页。
    ①[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5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5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61页。
    ①[美]马丁·L·霍夫曼著:《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杨韶刚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②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③[美]马丁·L·霍夫曼著:《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杨韶刚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②《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③《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232页。
    ④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⑤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⑥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⑦曾钊新,李建华等著:《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①《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6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7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4页。
    ①《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8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3页。
    ④[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4页。
    ①[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④[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⑤[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8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1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1页。
    ①[美]R.默里·托马斯著:《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9页。
    ②[美]R.默里·托马斯著:《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③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④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⑤[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著:《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生发展的轨迹》,苏彦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10页。
    ⑥[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著:《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生发展的轨迹》,苏彦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页。
    ①[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7页。
    ②[日]堀/内敏:《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页。
    ③[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67页。
    ④[日]堀/内敏:《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页。
    ⑤[日]堀/内敏:《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①[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49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1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页。
    ①[英]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为能力》,丁东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6页。
    ②[英]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为能力》,丁东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7-428页。
    ③[英]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为能力》,丁东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9页。
    ④[英]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为能力》,丁东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0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②《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9页。
    ②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4-145页。
    ③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5页。
    ④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5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9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1页。
    ②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张康之:《制度文明与道德行为自由——论政治文明和人的道德存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页。
    ②[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页。
    ①[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
    ②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举出的一个经典心理学案例,旨在通过道德两难对话法了解不同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情况。
    ③[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页。
    ④[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页。
    ⑤[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614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③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105页。
    ①蓝维等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①张鹏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公民意识培育》,《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1期。
    ②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性》,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③吴俊:《论公民美德》,《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6页。
    ②吴俊:《论公民美德》,《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③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与培育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页。
    ①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①[德]黑格尔:《黑格尔历史哲学》,潘高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②蓝维,高峰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②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2页。
    ①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3页。
    ②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8页。
    ③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1页。
    ④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1页。
    ⑤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2页。
    ⑥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5页。
    ⑦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2页。
    ①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5页。
    ②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③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6-97页。
    ④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7页。
    ①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7页。
    ②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8页。
    ③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④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⑤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页。
    ①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②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①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②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③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207页。
    ④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⑤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0页。
    ①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与培育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6页。
    ②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页。
    ③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④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⑤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性》,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⑥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1页。
    ①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②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转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③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3页。
    ④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4页。
    ①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3页。
    ②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2-103页。
    ③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④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①田晓康:《以司法公正回应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6期。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页。
    ③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④周永坤:《诠释司法公正的权威理论》,转引自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⑤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3页。
    ①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9-250页。
    ②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④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①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②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③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④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⑤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①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②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①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9-100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③刘华:《法律伦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①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③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④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
    ①刘华:《法律伦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②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③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④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⑤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⑥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⑦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②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③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④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⑤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①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②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①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②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③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页。
    ①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页。
    ②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
    ③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①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③刘华:《法律伦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④杨一平:《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①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②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①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②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③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①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②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③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④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⑤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⑥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②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③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④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何建华:《经济正义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页。
    ②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②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②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③贾可卿:《分配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④贾可卿:《分配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⑤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⑥贾可卿:《经济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⑦贾可卿:《经济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⑧强以华:《经济伦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②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③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④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⑤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⑥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⑦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②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③乔法容,朱金瑞主编:《经济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④乔法容,朱金瑞主编:《经济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⑤贾可卿:《经济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⑥贾可卿:《经济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②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③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④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⑤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⑥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②强以华:《经济伦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③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④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⑤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⑥廖小明:《理想与现实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②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③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④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②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③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
    ④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
    ①乔法容,朱金瑞主编:《经济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②贾可卿:《经济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①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传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86页。
    ②章秀英:《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不服从》,《浙江学刊》2008年第5期。
    ①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传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关鑫:《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河北法学》2010年第4期。
    ③章秀英:《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不服从》,《浙江学刊》2008年第5期。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页。
    ⑤严从根:《公民不服从与公民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
    ①严从根:《公民不服从与公民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
    ②严从根:《公民不服从与公民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①关鑫:《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河北法学》2010年第4期。
    ②张耀杰:《“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与五四运动》,《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7期。
    ③严从根:《公民不服从与公民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
    ④谢维雁:《公民不服从的宪政意义及其中国语境》,《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①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传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唐]慧能.坛经校释[M].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9]章海山.当代道德的转型和建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10]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1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2]陈濯.市场经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13]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5]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6]周辅成.论人和人的解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7]肖雪慧.守望良知[M].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8]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9]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0]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2]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5]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6]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7]钱穆.庄老通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8]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9]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0]李建华,曹刚等.法律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1]刘华.法律伦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2]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3]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4]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5]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36]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8]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9]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0]老子[M].李存山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41]何建华.经济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4.
    [4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5]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6]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7]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8]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9]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0]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1]倪勇,等.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2]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3]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4]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5]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6]蓝维等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7]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8]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9]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0]梁晓杰.德法之辨:现代德法次序的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1]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2]林火旺.正义与公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63]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64]俞世伟,白燕.规范·德性·德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5]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6]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7]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8]贾可卿.分配正义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0]文长春.正义:政治哲学的视界[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1]靳凤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2]范进学.法律与道德:社会秩序的规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3]毛勒堂.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4]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75]涂良川.在正义与解放之间——马克思正义观的四重纬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6]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7]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8]刘余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9]张家成.中国佛教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0]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81]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静思下的哲学回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82]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83]《伦理学》编写组编.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84]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与培育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5]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86]吴忠民.社会公正论(第二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日]堀/内敏.儿童心理学[M].谢艾群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5][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美]马丁·L·霍夫曼著.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韶刚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美]约翰·马丁·里奇,约瑟夫·L·戴维提斯著.道德发展的理论[M].姜飞月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2][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4]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英]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M].孙晓春,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M].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英]德里克·希特著.何谓公民身份[M].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8][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张沛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9][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0][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1][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第四版)[M].邓正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美]R.默里·托马斯著.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M].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王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6][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9][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M].吴万伟译.南京: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
    [3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1][英]露丝·里斯特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M].夏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2][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斯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3]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5][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6][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9][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0][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4][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著.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生发展的轨迹[M].苏彦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5][英]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为能力[M].丁东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6][德]黑格尔著.黑格尔历史哲学[M].潘高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7][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增订版)[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8[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0][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公共理性观念新论[M].张晓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51][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M].文长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2][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4][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5][美]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6][印]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M].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宋希仁.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正义观[J].道德与文明,1988(5).
    [2][波]W.兰,初晓.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J].哲学译丛,1991(5).
    [3]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J].求索,1992(4).
    [4]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5]沈晓阳.自然正义·生态正义·社会正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思考[J].攀登,1999(1).
    [6]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J].哲学研究,2000(8).
    [7]田洪声.中国公民正义观评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擅变与综合(上)[J].伦理学研究,2002(2).
    [9]沈晓阳.古希腊正义观论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10]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J].国际政治研究,2003(4).
    [11]姚德利.“正义”的诠释与阐述: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略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2]吕锡琛.论道家对社会正义的诉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3]万俊人.制度美德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14]唐爱民.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异趣与关联:一种德育学辩护[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15]周新城.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J].红旗文稿,2005(14).
    [1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实践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4).
    [17]张俊山.对“公平与效率”命题的马克思主义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18]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19]王广.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公平正义思想的批判[J].理论视野,2006(4).
    [20]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的审视[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1]陈江玲.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思想解读[J].理论月刊,2006(6).
    [22]梁晓杰.法律正义和正义美德[J].道德与文明.2006,(6).
    [23]李友谊.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人性结构的二维透视[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24]马捷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
    [25]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26]陈红英.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探析[J].求实,2007(3).
    [27]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正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28]戴景平.人的需要: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J].长白学刊,2007(2).
    [29]郑广永.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不公正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30]潘允康.公平问题的社会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8(3).
    [31]吴忠民.失去社会公正意味着什么[J].理论视野,2008(4).
    [32]张鹏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公民意识培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1).
    [33]万俊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8(5).
    [34]李海青.制度、正义感与社会和谐[J].岭南学刊,2009(2).
    [35]林进平.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J].哲学研究,2009(6).
    [36]张霄.马克思与正义——评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一场争论[J].道德与文明,2010(3).
    [37]邹佳呈.苏格拉底正义思想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38]彭富明.论中世纪神学正义理论的历史嬗变[J].前沿,2010(5).
    [39]黄玉顺.孔子的正义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2).
    [40]黄少成,傅安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异比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0).
    [41]吴俊.论公民美德[J].哲学研究,2010(3).
    [42]武立敬,刘月岭.培育大学生公平正义美德的方法[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3]田晓康.以司法公正回应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J].法制与社会,2010(16).
    [44]陈江进.正义感及其进化论解释——从罗尔斯的正义感思想谈起[J].伦理学研究,2011(6).
    [45]祈程.论马克思主义正义视阈的四重张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1(5).
    [45]张康之.制度文明与道德行为自由——论政治文明和人的道德存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J].社会科学,2013(10).
    [1]郑湘萍.论当代社会正义感的缺失及其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廖运生.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与出路[D].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Jay·drydyk. A Capability Approach to Justice as a Virtue [J]. EthicalTheory&Moral Practice,2012,15(1):23.
    [2]John·M·Darley. Citizens Sense of Justice and the Legal System [J].current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1):10.
    [1]杨建祥.公平正义观:从儒、道到马克思主[G]//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张雪梅.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哲学精神[G]//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祈程.论马克思主义正义视阈的四重张力[G]//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义天.正义之正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G]//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林桂榛.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若干辨正[G]//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林桂榛.“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G]//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7]郭齐勇.“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G]//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8]蔡英文.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政治观念史的阐述[G]//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英]诺曼·杰拉斯.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G]//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