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甘肃丝绸之路段——河西走廊生态地域文化为典型,将地域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对应,依据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生态理论,研究河西走廊地域建筑文化走向;探索西部地域建筑传统文化意匠与传承的现实意义,旨在分析当代世界建筑美学普世化的影响下,当下河西地域建筑所具有的时代哲学特征、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与延展乡土性、本原性、生态性文化在设计领域里的可行性运用。
     本文旨将河西走廊地域建筑放入丝绸之路宏观的生态体系中,溯源河西地域建筑庄堡建筑文化特征的缘起,确立河西走廊地域建筑的生态类型特征,研究该符号建筑精髓在现代建筑中的延续显现;同时通过村堡——军堡——城关建筑的细部比对和年代考证,论证地域建筑形式的出处,目的在于推论确立河西庄堡地域民居形式,以及在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流变中的走向问题。
     论证甘肃丝绸之路段——河西走廊地域建筑“走向”的地域空间关系,发现河西生态地域庄堡建筑形式,与西域民居形式有更多相似之处,并且该建筑形态向关中地段渐于消退,同时具有关中建筑文化回授的史实及特征,管窥到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地域建筑形成由西域向河西转变至关中的主流发展特点,存在丝绸之路地域建筑形式由点串成线的地域建筑隐形带,最终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资料论证,得出当代河西地域建筑的发展走向,不再是历史上由西向东渐进,抑或由东向西的回授,完全处于建筑有机的、新生的、向上的自身生态发展模式。
     通过认知生态观念、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技术体系等诸多源流,强调地域建筑生态文化继承的可持续性,专注继续运用这一形态的发展脉络,寻找其规律和针对地域建筑再创造的可能性,目的在于确立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中地域建筑审美观的建立,关注生态环境下地域主义建筑的文化内涵,放眼于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
This thesis takes the Silk Road of Gansu-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culture of HexiCorridor as one typical example, it uses regional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to correspond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studies th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and architecturalculture of Hexi Corridor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theory of Chinese ecology modernization,in addition, it explores the reality meanings of Artisa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culture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aims at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philosophy, esthetics concept, artistic expression as well a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at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xi Corridor h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orld architectureartistic at the present age. It reflects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local natureextension, originality and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design.
     This thesis aims at integrati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xi Corridor into the macro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Silk Road, tracing the sourc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tarchitecture in Hexi regions,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architecture and studying the extension and indication of this symbol architecture essencein modern archite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etailed parts and agesdemonstration of village fort, military fort, city architecture, it demonstrates patternroot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region and space relations of regionalarchitecture orientation of Hexi Corridor.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pattern of ecological and regional fort architecture of Hexi and dwelling pattern in theWestern Regions, the historical re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gradually disappears towards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 region, have a restricted view of Hexi Corridor section of theSilk Road,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hange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to Hexi and the hiddenarea in 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 area, from this we can deduce that the orientation andtemporary development trend of dwelling pattern of Hexi fort regions in the culturaltransmission of the Silk Road. We know many origins such as ecological concept, historicalcondition, geographical condition, life habit, technological system, in addition, we use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is pattern to seek its rule and possibility of recreation,it aims at stressing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esthetic standard in theculture of the Silk Roa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gionalismarchitecture, taking a broad view of times criticism and creative spirit.
引文
①嘉峪关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瑞安堡修建于民国1938年的,敦煌山庄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
    ②《河西走廊生土民居———瑞安堡.闫有喜,吴永诚》建筑设计管理[J]2011年第一期
    ①《丝绸之路绿洲研究》钱云金海龙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P5
    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在《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4
    ③《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切排,人民出版社,2009.7,P2
    ①《河西史研究》齐陈俊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②《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切排人民出版社2009.7P9
    ③《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 P1
    ①本章第23页
    ②沿祁连山分布的、位于三大内陆河水系中游地区的盆地,统称为南盆地。《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 P14
    ③在《关于春秋战国的探讨》马世之考古与文物1981(4)p93有一种说法认为“城市与原始聚落不同在于城垣代替沟壕”
    ④《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8
    ①即以粘土和亚沙土为主的地区。《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4
    ②《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5
    ③《古代社会》,摩尔根等商务印书店,1977,P257
    ①三大走廊指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和南领走廊,《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切排人民出版社2009.7P11
    ②《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切排人民出版社2009.7P11
    ③甘肃仰韶文化(马场文化类型,距今约3680-4135年),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
    ②《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讨论》杨鸿勋考古学报1975(1)
    ④沙井文化青铜时代(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⑤《民勤绿洲区划与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马绳武西北史地1989(4)
    ⑦《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学报1990(2)
    ①《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2-3实际上,西汉以前人类对绿洲影响不大,绿洲面积处于自然状态,面积小于后期灌溉绿洲。这时各水系所形成的山前冲洪积扇裙尚未开发,是一片荒漠草原,不属绿洲范围。
    ③《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6
    ②《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20
    ①《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153
    ①先后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丝绸之路绿洲研究》钱云、《丝绸之路绿洲研究》钱云、金海龙等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P83
    ②《丝绸之路绿洲研究》钱云、金海龙等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P83
    ①《史记·河渠书》《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李锋敏甘肃社会科学2000(2)P48
    ②《三国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李并成开发研究1990(2)P63-65
    ①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红》1986.3
    ②仲高著《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1P17-27
    ①钱云、金海龙等著《丝绸之路绿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P93
    ①仲高著《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1.P27
    ②《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第二版P25
    ③此处为网络资料暂未找到出处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qAXLygXNO4xYcuMC9X1Na48s88cviN6p-Tz8TkQWnn9aVDvEaTMsnKm3OtUdaVg7XstIiXvnqzo2hgC-afJ8TK
    ①《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26
    ①丝绸之路分为东段(中国河西走廊境内),中段(中国新疆境内),西段(葱岭以西)。钱云、金海龙等著《丝绸之路绿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P26
    ①钱云、金海龙《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P33整理成表
    ②居延古道,居延古道早于丝绸之路,为匈奴南下河西走廊的通道。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6
    ③《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马鸿良郦桂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11其中写道小方盘城城垣正方形,仅有230平米左右,《甘肃关隘史》边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P493标注面积为630平方米
    ①《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①《嘉峪关是谁选址修建的》方家印2006(1)P62-63。
    ①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M].文物1972(2)
    ②《张掖国家沙滩清理简报》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M].文物参考资料1957(8)
    ①《敦煌建筑研究》萧默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P181在相关书籍中提到“坞堡”建筑形式都只是注明
    ②吴庆洲《建筑哲理、艺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P5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掘了一组西周早期建筑遗址,是目前发现最最早的四合院。
    ②《嘉峪关汉画像砖墓》嘉峪关市文物管理小组文物1972(12)
    ①《敦煌建筑研究》萧默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P182
    ②马鸿良、郦桂芬《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19
    ①《青海撒哈拉族—庄窠—篱笆楼—民居的社会环境适应性研究》周晶建筑学报2012(7) P172
    ①樊锦诗主编《中世纪建筑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P89
    ②《土、木、砖、瓦、石》余平、董静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6
    ①《土性文化——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解析》一文中相关多民族迁徙形成的建筑形态。李群李文浩等《装饰》2010.3P143
    ①《关于‘父亲宅’的自述》马清运《建科之声》2004.5P20。
    ①《河西走廊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李世明等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12P2-3
    ①《剖析长城夯土板筑的技术方法》景爱、苗天娥《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2P55,文中所注嘉峪关周长640米,墙基宽6.6米,夯土墙高6米,据计算所需黄土25500立方米.黄土皆从数十公里以外北山而来,交通工具是老牛牵引的木车,每车只能运载0.5立方米,一天一次。
    ④《“胡墼”渊源与西域建筑》葛承雍《寻根》2000,5
    ⑤主要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出版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第4期
    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9isiMlJeycZYIP9DMr5Hv1CQ-7PMOhowL9GyFGNFj_I8V06KLsQNWeMjQMsZEKSqeWl59RboztQXTP8ax9bUq
    ②【英】斯蒂芬.加德纳著汪瑞等译《人类的居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P10
    ②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0/20001217/class001000014/hwz267461.htm
    ①《建筑的永恒之道》【美】亚历山大著赵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P2
    ②哈静所发表于《华中建筑》中《青海“庄窠”式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色探析》强调了庄窠地域建筑的设计因素影响。
    ①《一次西部建筑创作时间——敦煌山庄设计》张正康《建筑学报》1996.12P21,敦煌山庄经受住了1996年5月敦煌市百年不遇特大沙尘暴依然完好无损。沙暴时间长达8小时
    ②《敦煌荒漠化地区建筑形态的再发展——荒漠地带人居环境积极化初探》戚欢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论文附录2004.6鸣沙山附近地区夏季最高温可达40度,相反在冬季气温寒冷时,夜晚的沙体降温又成为一个巨大的冷辐射源,周边建筑环境最低温度为零下30度以下。
    ①《城市发展一定要重视综合承载能力》牛建宏《中国建筑学报》2006.02P9
    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Pⅰ
    ②《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Pⅲ
    ①《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李志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P39
    ①《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周干峙邵益生城镇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P31
    ①译文参照《情歌、荒原、四重奏》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②《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创作研究》闫波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1.6
    ①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著【荷】.王丙辰译《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①《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美】.张钦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出版社.2004年;
    ①《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著【荷】.王丙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①《批判的地域主义》沈克宁《建筑师》2004.5
    ②《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朱晓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
    ①《关于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张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P32
    ①《敦煌建筑研究》萧默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P182
    ①马鸿良、郦桂芬《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19
    ②马鸿良、郦桂芬《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P119
    ③《当代建筑美学意义中》赵巍岩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12
    ①《生态美学导论》曾繁仁商务印书馆2010.7
    ①《历史中心与地理边缘的叠加——刘克成教授访谈》裴钊戴春刘克成《时代建筑》2013.1.
    1、《丝绸之路绿洲研究》钱云金海龙,[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2
    2、《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切排,[M].人民出版社,2009.7,
    4、《河西史研究》齐陈俊,[M].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5、《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域重镇》马鸿良、郦桂芬[M].四川科学出版社1992
    5、《古代社会》摩尔根等,[M].商务印书店,1977
    6、《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仲高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1
    8、《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甘博文,《文物》[M].1972.2
    9、《张掖国家沙滩清理简报》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M]《文物参考资料》1957
    10、《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M].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第二版
    11、《甘肃关隘史》边强著,[M].科学出版社2011.212《敦煌建筑研究》萧默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13、《建筑哲理、艺匠与文化》吴庆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14、《中世纪建筑画》樊锦诗主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15、《土、木、砖、瓦、石》余平、董静[M].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6.
    16、《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17、《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李志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18、《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周干峙邵益生城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19、《情歌、荒原、四重奏》汤永宽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0、《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朱晓明,[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
    21、《当代建筑美学意义中》赵巍岩著,[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2、《美的历程》李泽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
    23、《生态美学导论》曾繁仁,[M].商务印书馆2010.7
    24、《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25、《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6、《中国民居研究》孙大章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7、《名师论建筑》王明贤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8、《中国河西走廊一历史、文化、艺术》邵如林,[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9、《河西走廊-一边寨、古道、祁连》陈淮,[M].深圳:西部文化传播出版社,2006
    30、《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古代建筑》唐晓军师彦灵,[M]..敦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1、《文化交流与空间整合一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张力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2、《西行日记》陈万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3、《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常青,[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4、《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常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5、《河西史研究》齐陈骏,[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36、《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一卷》李并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37、《乡土中国》费孝通,[M].北京出版社
    38、《从传统走向未来》张锦秋著,[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9、《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著,[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0、李允鉌著.《华夏意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2、《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3、《广义建筑学》吴良镛著,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4、《中国哲学史大纲》[耿云志等导读,,胡适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5、《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6、《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47、《敦煌工匠史料》马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48、《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诊释与重建》余正荣著,人民出版社,2002
    49、《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毛刚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0、《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述.》丁一汇等,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51、《绿洲研究》黄盛璋主编,科学出版社
    52、《建筑学的未来》吴良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53、《文化认同和文化吏迁》郑晓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
    54、《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0
    55、《境生象外一一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林德,三联书店
    56、《天人合一一一儒学和生态环境》张云飞,四川人民出版社
    1、前田正名.【日】《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2、奥雷尔斯坦因.【英】《西域考古图记》.巫新华,刘文锁,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歇尔马.【英】《犍陀罗佛教艺术》.许建英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4、О.И.普鲁金.【俄】《建筑与历史环境》.韩林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马达汉.【芬兰】《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王家骥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6、斯文赫定.《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7、《人类的居所》斯蒂芬.加德纳著【英】,汪瑞等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8、《建筑的永恒之道》亚历山大著【美】,赵冰译,[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9、.塞缪尔·享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0
    10、鲁道夫斯基著【美】高军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1、乔治.麦克林【美】《传统与超越》[M]华夏出版社2000.1
    12、露斯.本尼迪克特【美】《文化模式》[M]三联书店1988.5
    13、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2
    14、勒·柯布西埃【法】《走向新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4
    15、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著【荷】.王丙辰译《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16、布野修司主编【日】胡慧琴沈瑶译《亚洲城市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1、《河西走廊生土民居———瑞安堡》闫有喜吴永诚,建筑设计管理[J]2011年第一期.
    2、《关于春秋战国的探讨》马世之,[J]《考古与文物》1981.4
    3、《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李锋敏,[J]《甘肃社会科学》2000.2
    4、《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李并成,《敦煌学辑刊》2010.2
    5、《嘉峪关汉画像砖墓》嘉峪关市文物管理小组文物1972.12
    6、《青海撒哈拉族—庄窠—篱笆楼—民居的社会环境适应性研究》周晶,[J]《建筑学报》2012.7
    7、《土性文化——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解析》一文中相关多民族迁徙形成的建筑形态。李群李文浩等,[J]《装饰》2010.3
    8、《关于‘父亲宅’的自述》马清运,[J]《建科之声》2004.5
    9、《剖析长城夯土板筑的技术方法》景爱苗天娥,[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2
    10、《“胡墼”渊源与西域建筑》葛承雍,[J]《寻根》2000.5
    11、《青海“庄窠”式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色探析》哈静,[J]《华中建筑》
    12、《一次西部建筑创作时间——敦煌山庄设计》张正康,[J]《建筑学报》1996.12
    13、《城市发展一定要重视综合承载能力》牛建宏,[J]《中国建筑学报》2006.02
    14、《批判的地域主义》沈克宁,[J]《建筑师》2004.5
    15、《关于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张伟,[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16、《历史中心与地理边缘的叠加—刘克成教授访谈》裴钊戴春刘克成,[J]《时代建筑》2013.
    17、《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曾繁仁,[J]《文艺研究》2007.4
    1、《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李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2、《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创作研究》闫波,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1
    3、《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王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李鸣骥,西北大
    1、《敦煌荒漠化地区建筑形态的再发展——荒漠地带人居环境积极化初探》戚欢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论文附录2004
    2、《河西走廊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李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及其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汪威,西北大学;2007
    4、《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李鸣骥,西北师范大学;2007
    5、《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于光建,西北师范大学;2008
    6、《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设计研究》李延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7、《河西走廊地区寨堡建筑》王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8、《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李元元,兰州大学;2010。
    9、《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唐栩,天津大学;2004
    10、《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王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1、《当代地域建筑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钟灵毓秀,天津大学;2007
    12、《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兼论河湟地区明清建筑特征及河州砖雕》程静微,天津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