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公正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整个人类社会通过管理而维系,通过有效的管理而发展,管理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即一种公正的秩序。所以,公正与管理通过秩序而有机地连接起来。公正是管理内在的价值诉求。公正在管理领域的体现就是管理公正。人们要求社会公正,就必然要求管理公正,管理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表现和基础。但管理公正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管理也开始步入人性化时代。组织活动之中冲突不断,其中最根本的冲突就是利益冲突、是权利与义务的冲突,现代组织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表明,管理公正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因而,加强管理公正问题研究,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需要,更是拓展管理哲学理论空间的内在需要,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管理公正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权利和义务的互动统一为基础并通过对组织资源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为中介的利益关系所反映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是人们在管理过程中对共有价值的分享并使每个组织成员得其所应得。管理公正反映了人们对以分配为中介的利益关系的合理性的价值追求。公正作为对人与人关系的度量,其实质就是对利益关系的度量。合理均衡地划分利益是是管理公正的深层本质。管理公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作为实践理性和实践规范的管理公正是组织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的调节剂和平衡器。管理公正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管理理念公正、管理制度公正、管理组织公正和管理行为公正。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管理制度公正。
     任何时代的管理公正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管理公正的内容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随着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发展,因而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决定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管理公正的内容一般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管理公正是不存在的。管理公正思想并不是思想家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管理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精神上对管理实践活动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管理思想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在国家管理、生产管理等具体管理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强调公正。
     管理公正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社会与组织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二是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这是管理公正基本问题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管理是要追求效率的,没有管理效率就无法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但这种效率应该是合乎公平的效率。三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如何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处理好平衡关系,这是管理公正基本问题之中最为基础的问题。管理公正是管理权利与管理义务的统一。
     管理公正从应然走向实然是现代管理实践的重要目标,只有通过管理实践活动,公正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公正的秩序才能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管理公正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我们还必须探究管理公正观的变迁、管理公正运行机制和实现机制以及其实现的途径。管理公正要求用人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管理公正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和社会的和谐,也是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管理公正关涉到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人们在要求社会公正的同时也就必然要求管理公正,实现管理公正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致诉求。公正的实现依赖于制度,制度是管理公正的保证。确立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对于维护和实现管理公正意义重大,自由、平等、民主的文化环境,构成了管理公正的精神文化基础。法治与管理公正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法治的文化氛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管理公正。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被分配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分配机制改革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公认,要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心理契约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隐性契约,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劳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契约管理得当的结果。
     管理公正性的评价,它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具体历史发展阶段、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生存发展的具体需要作为标准,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已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符合作为整体的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比较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指出其中哪一种更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在观念中建构符合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想的人与人利益关系模式,为人们在实践中建构这种理想模式提供指导原则,为人们调整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指明方向。管理价值评价作为管理价值主体对以组织为载体的管理行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效应的评价,必须以一定的尺度,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进行的。只有主体的需要不超越现实条件,又能够有利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时,这一需要才是合理的,才能够作为管理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我国改革开放和管理实践的这一实质,决定了它对管理公正性评价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关于管理公正性的评价对它的意义。
Management is the objective need of the human activity.The whole society maintains and develops through efficient management.Management level also largely reflects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human society.One of the purposes of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social order,which is a fair order. Therefore, justice and order are organically linked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 management . Justice is the demand of intrinsic value of management. Management justice is the embodiment of justic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It demands social justice.And it is important and basic for social justice.But management problem , as cutting-edge research topic of philosophy ,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world. With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human society enters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management also begins to enter the era of human nature. There are ongoing conflicts in the activities of Organization.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flicts is a conflict of interest, ie the the conflic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various injustices of the modern organizations shows that the justice of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problem faced by modern society. Thus,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f management justice ,which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 but also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expanding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space,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Management justice is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status which show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ased on interac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s resources through fair 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s an intermediary relationship at a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It reflects the value demand of people in total sharing of the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justice embodies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mong the members. Justice as a measu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ts essence is a measure of interest.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is the deep-seated nature of the management justice. Management justice is the unity of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 of the relativity and absoluteness and of the history and the reality. Management justice as practical reason and practice norm is a balancer or regulator of organization order and personal freedoms . Management justi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 fair management concepts, fair management systems , fai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impartial administrations. The core is justice of management systems.
     Management justice are bound to be historic at any time .Management fairness depends on the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it develop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So it has different contents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and the same society h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Generally, management justice develop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management just does not exist without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Justice ideas are not just fabricated by thinkers but the results of a reflec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eople's mind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anagement thought , justice must be more or less emphasized in whether Chinese or Western, whether traditional or modern society and in whether the country management,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questions in the management justice: First,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al,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is is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management justice. The goal of Management is to pursue efficiency. There is n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without management efficiency . However, this efficiency should be a fair efficiency. Thir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 How to deal with the balance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s the most basic question of management justice. Management justice is the unity of management rights and management obligations.
     The target of modern management practice is to change likelihood into reality of management justice. Only through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ideal of justice can become a reality, and the order of justice can be formed, maintained and developed.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justice should not only stay at a theoretical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play its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ation of its social values.we have to get a fair view of the changes in management,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ts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just demands fair employment, fair opportunity, just rules and just distribution.we should emphasize the un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Management justice is in favor of inspiring the organization vitality and social harmony,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The management justice concerns the most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People require social just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evitablely require the management justice . Justice depends on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for the systems are a guarantee of justice. To establish a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the times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and achieve management justice.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constitut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justice . The rules and law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anagement justice .There is no real management justice without atmosphere of the rules and laws.In the process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psychological guidanceshould be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idea of justice.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mechanism must be acknowledged b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nd be benefi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armony among peopl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a basis of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as an implicit contract to coordinate labor relat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proper manag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fairness is a demand that the people measure the benefi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judge the exis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s a whole in line with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n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y compar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and point out which one is more beneficial to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more conducive to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can provid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people to adjust and reform the relationships the benefits among people.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evaluators offer must be based on a certain scale and a certain value standard. Only if the demands do not go beyond the reality,but also benefi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y are reasonably the standard and scale of evaluation. China's essence of reform, open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decides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airness evaluation.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39页。
    ②周鸿雁:《应当重视管理公正研究》,《伦理学》,2005年第4期刊。
     ①赵剑民:《理性、非理性与现代管理》,《唯实》,2001年第11期。
    ①周鸿雁:《应当重视管理公正研究》,《伦理学》,2005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367页。
    ②李翔宇:《汉语“管理”词源考》,《管理观察》,2008年第6期。
    
    ①转引自赵树进:《自然的呼唤》,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48页。
    ②潘茂群:《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③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①参见李翔宇《管理文明论》(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7页。
    ②赵树进:《自然的呼唤》,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55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
    
    ①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3页。
    ④何建华:《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制度伦理思想初探》,《复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8,153页。
    ⑥[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5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9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7页。
    
    ①[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61,166页。
    ②包利民:《重建公共伦理规范基础的不同途径》,《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
    ③徐友渔:《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若干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④[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①参见戴文礼:《公平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②《张岱年文集》第二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95页。
    ③赵昆:《社会转型期公正问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④荀子:《荀子·王制》,中华书局,1983年。
    
    ①冯颜利:《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与解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②《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2页。
    ③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58—2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82页。
    ②葛长龙:《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观》,《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③冯颜利:《公正与正义》,《道德与文明》,2002年6期。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①董建萍:《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②盛庆琜:《功利主义新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16页。
    ③祝成生:《道德体系正义原则的历史类型与现实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⑤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①参见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5—176页。
    ②江畅:《论公正及其与自由、平等的关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③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④周鸿雁:《论管理公正的概念》,《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①[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72—173页。
    ①《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载冯林主编,《中国公民人权读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③张玉堂:《利益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⑤张玉堂:《利益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6—317页。
    ①张玉堂:《利益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0页。
    ②[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1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页。
    ③万俊:《机会均等原则—社会强大的稳定器和推动力》,《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①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30页。
    ②李兰芬:《管理伦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③庄有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6页。
    ④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龚天平:《追寻管理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①彭新武:《哲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6页。
    ②李兰芬:《秩序:管理与伦理》,《苏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④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第202—203页。
    
    ①[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本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②马俊峰:《公正概念的价值论分析》,《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③赵昆:《社会转型期的公正问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②李兰芬:《管理文化—管理哲学的新视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
    ①参见徐琛:《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①[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514页。
    ②转引自朱永新主编《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③徐琛:《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④转引自朱永新主编《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①[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①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②转引自赵树进:《自然的呼唤》,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37页。
    ①张勤国:《管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9页。
    ③转引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
    ④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⑤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②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③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就是社会科学》,2003年第一期,第160页。
    ④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第26页。
    
    
    ①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0页。
    ②周鸿雁:《论管理公正的概念》,《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①林闽钢:《转变中的经济秩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①龚天平:《追寻管理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②李兰芬陈宇光:《管理伦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①崔绪治徐厚德:《现代管理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7—358页。
    ②周鸿雁:《论管理公正的概念》,《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①[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0—63页。
    
    ①[美]泰罗:《工厂管理》,见《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38页。
    ②涂明君:《科学管理公正观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4页。
    ②[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③转引自《经济管理》1996年,第2期,第42页。
    
    ①[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②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28页。
    ①参见陈向澜:《理性与管理—论韦伯的管理哲学及其影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3至73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9页。
    ③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2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50页。
    
    ①[美]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②刘敬鲁:《谢尔登管理的社会责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英]谢尔登:《管理哲学》[M],伦敦,威特利格,2003年,第82-86页。
    ②[英]谢尔登:《管理哲学》[M],伦敦,威特利格,2003年,第91-94页。
    ①《管理哲学的探索者—朗特里和谢尔登》,见《财经界·管理学家》,2006年10月13日。
    
    ①[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②[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③[美]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①[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1页。
    ②[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③赵洁:《马斯洛的社会改良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世纪桥》,2006年第10期。
    ①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①黄显中:《21世纪中国管理发展的若干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②李建军罗莉:《管理创新要“以人为本”—泰罗、梅奥理论的启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③黄显中:《21世纪中国管理发展的若干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56页
    ②叶章和:《试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①冯秋婷:《西方领导理论研究》,人们出版社,2008年,第311页。
    
    ①冯秋婷:《西方领导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2页。
    ②李训:《激励机制与效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62页。
    
    ①区美定,《公平与效率:从哈耶克到巴纳德》,《理论观察》,2008年第3期。
    ②转引自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42页。
    ③李兰芬:《管理文化》,1999年,苏州大学出版社,第259页。
    ①转引自[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24页。
    ②西蒙:《公共管理》,转引自[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29—230页。
    ③[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71—277页。
    ①[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81—284页。
    ②[美]西蒙:《管理行为学》,转引自占不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82页。
    
    ①[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81页。
    ②[美]德鲁克:《管理一任务、责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11页。
    
    ①[美]德鲁克:《管理实践》.毛忠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②陈长里:《公平、效率与人本的互动》,《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③[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④[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罗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①[美]德鲁克:《社会的管理》,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7页。
    ②[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罗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③托马斯·康纳森:《有约束力的关系》,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
    ④[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⑤[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罗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08页。
    
    ①罗珉:《后现代管理理论探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②[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序言,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页。
    ①[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63页。
    
    ①王成珉:《学习型组织的人文价值追求》,《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6期。
    ②李福英:《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周易》管理思想之比较》,江汉论坛,2006年第8期。
    ①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②[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16页。
    ③[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①[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34页。
    ②[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③[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66页。
    ④[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⑤[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①[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②[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③[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68页。
    ④[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68页。
    ⑤[英]查尔斯·汉迪:《大象与跳蚤》,潘东洁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①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年,第184页。
    ②徐琛:《论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③赵昆:《社会转型期的公正问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④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⑤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第326,327页。
    ①朱永新主编:《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②金龙:《教育公正新解—重构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观》(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第57页。
    ③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200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第228页。
    ④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3页。
    ①[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67页。
    ②参见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2—43页。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③参见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2—173页。
    ①转引自李兰芬:《管理文化—管理哲学的新视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②金龙:《教育公正新解—重构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观》(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第53页。
    
    ①刘秀华:《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和谐的道德阐释》,《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②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③万泽民:《西方思想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论考评》,《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①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①康健:《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6期。
    ②康健:《是家乡,不是异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3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①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转引自《光明日报》1991年7月7日。
    ②参见赵孟营:《论组织理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刊。
    ①参见赵孟营,《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组织如何联结》,《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①李兰芬:《管理文化—管理哲学的新视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
     ①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转引自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42页。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3页。
    ②[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3页。
    ③转引自[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页。
    
    ①李兰芬倪黎:《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②《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656页。
    ①[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李兰芬:《管理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69页。
    ②高惠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中的效率与公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①参阅毕贤:《柯塔尔宾斯基和人类行为学》,《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5年第1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960年,第514页。
    
    ①李兰芬:《管理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王素云:《效率与公平:下岗与再就业政策的伦理透视》,《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期。
    ②吴鹏森:《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建公平》,《光明日报》,1994年6月22日。
    
    ①李兰芬:《管理伦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③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政法论坛》,1995年3月。
    
    ①转引自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67-268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97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136页。
    ②[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6页。
    ③参见郭道晖:《论义务及其与权利的本质关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4页。
    
    ①参见吴忠希:《论权利与义务》,《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72—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16页。
    ③李兰芬:《管理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第167页。
    ④[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4页。
    ⑤万君宝袁红林:《管理伦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9—293页。
     ①宗鹤:《渎职官员必须为黑砖窑悲剧负责》[N].上海法治报,2007年06月15日。
    ①参见刘永佶:《民权国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44—268页。
    
    ①《毛泽东文选》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②刘云柏:《中国社会主义管理哲学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①吴丽兵:《和谐社会构建中公平正义价值共识的达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推荐序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①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②参见董建萍:《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①董建萍:《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进展与问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冯庆龙:《和谐社会观: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卫兴华张富军:《应重视十七大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观点》,《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5期。
    ②孔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及其实现机制》,《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③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④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⑤蒋京议:《在调整利益结构中构建和谐社会》,《长白学刊》,2005年,第3期。
    
    ①参见吴沁芳:《从平均到公正—中国公正观的价值维度转换》,《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②曾繁亮:《当代和谐观:效率与公平的集合》,《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参见吴沁芳:《从平均到公正—中国公正观的价值维度转换》,《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②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③周鸿雁:《论管理公正的基本原则》,《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陈希玲:《对人性化制度化管理关系的思考》,《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年第9期。
    ②周鸿雁:《论管理公正的基本原则》,《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吴忠民:《公正:从传统到现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②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35页。
    ③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①彭定光:《论正义的整体利益原则》,《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②陈敏:《管理公正及其实现》,《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6期。
    ③叶志华:《试论社会公正实现的机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0期。
    ①叶志华:《社会公正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②www.china.com.cn/2008lianghui/2008—3/18/content12946346.htm。
    ③http://news.QQ.com。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3月14日。
    ④参见叶志华:《试论社会公正实现的机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0期。
    ⑤夏建国:《实践规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7页。
    
    ①邓玉函:《社会公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8年第151页。
    ①邓玉函:《社会公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童世骏:《现代社会与规则意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②喻中:《中国政治中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相互关系》,见《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4期,第53页。
    ③郭建宁:《潜规则盛行将危害社会文化》,《人民日报》,2009年1月14日。
    ④喻中:《中国政治中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相互关系》,《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4期,第61页。
    
    ①参见万俊,《机会均等原则—社会强大的稳定器和推动力》,《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①转引自彭升陈建华:《论初次分配的公平意蕴》,《求索》,2008年,第11期。
    ②辛报:《中国高收入阶层为富不税问题调查》(上),载《工人日报》,2002年8月12日。
    ③参见赵振华:《分配制度改革之总结》,《理论动态》,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第2期。
    ④转引自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⑤赵昆:《社会转型期公正问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①李国圣、关云亭:《公平与效率—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①覃杏花:《管理不公正现象的表现以及成因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增刊),2004年,第1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②见《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②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514页。
    ③转引自李岳:《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①李岳:《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②陈敏:《管理公正及其实现.》,《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79页。
    ④周鸿雁:《论管理公正》,《光明日报》,2005年1月18日。
    ①叶志华:《社会公正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159页。
    ①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②徐显明:《法学的使命在于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见徐显明主编《法治与社会公平》(代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③韩小荣:《心理契约视阈中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商场现代化》,2008年9月(上旬刊)。
    ④牟临杉:《心理契约的维系纽带–公平》,《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12期。
    
    ①张理海:《社会评价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②陈新汉:《评价论研究20年》,《哲学动态》,1999年,第3期。
    ①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30—33页。
    ②赵传金:《近年来评价理论研究综述》,《南京政治学院》,2005年,第5期。
    ③马俊峰:《评价论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④马俊峰:《评价论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①何海兵秦宏毅:《社会评价论研究的进程、问题与进路》,《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4期。
    ②陈新汉:《社会评价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③张理海:《社会评价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
    
    ①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8-272页。
    ②参见徐家良:《政府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③参见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①谢军:《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光明日报》,1982年12月23日。
    
    ①张静:《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②叶志华:《试论社会公正》,《现代哲学》,1999年,第1期。
    
    ①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②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③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40页。
    ④钟克钊:《主体需要与价值评价》,《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
    ⑤郑庆林:《也谈价值的哲学本质》,《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①张富:《公共行政价值评价:标准、矛盾与困惑》,《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②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4页。
    ③张富:《公共行政价值评价:标准、矛盾与困惑》,《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①王德清:《管理哲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①张富:《公共行政价值评价:标准、矛盾及困惑》,《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①周鸿雁:《如何保证管理公正》,《中国汽车报》,2005年1月24日。
    ②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0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页。
    ②摘自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①韩小荣:《全球化语境下的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
    ②www.sina.com.cn.2004年4月1日,中国新闻网。
    ③韩小荣:《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②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85年,第208页。
    ①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
    ②郭学诚:《法律保护有贡献的知识分子》,见《光明日报》,1983年1月4日;高叙法陆方遒:《韩琨事件揭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2—94页。
    ①徐盼秋:《要划清是非功罪的界限》,见《光明日报》,1983年1月4日;高叙法陆方遒:《韩琨事件揭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②王锐生:《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社会哲学视野下的SA8000》,《哲学动态》,2004年,第4期。
    
    ①转引自唐一之:《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解读》,《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②张书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正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①叶志华:《影响社会公正评价的因素》,《岭南学刊》,2002年,第5期。
    ②参见叶志华:《影响社会公正评价的因素》,《岭南学刊》,2002年,第5期;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99—100页。
    
    ①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②叶志华:《社会公正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79页。
    ③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86—193页。
    ①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①《躲猫猫事件成立调查委员会过程曝光》,www.sina.com.cn。云南网。2009年2月23日。
    ①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62页。
    ①参见江畅:《教育考试公正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3—278页;关丹丹:《ETS评价工具公正性审查的国际准则》,《中国考试》,2006年,第6期;周鸿雁:《论考试管理公正》,《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6月下半月。
    
    ①李岳:《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页,序言。
    ②刘云柏:《管理伦理学—管理精神的价值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①刘云柏:《管理伦理学—管理精神的价值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8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②汪行福:《社会公正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③吴忠民:《社会公正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学术界》,2007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李兰芬、崔绪治:管理文化——管理哲学的新视野[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王金福、辛望旦:实践的唯物主义[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鹏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英]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M],曹海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英]布莱恩·巴利:正义诸理论论[M],孙春阳曹海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第1,2,3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5、[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赵睿肖聿戴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美]穆蒂莫·艾德勒,六大观念[M],郗庆华薛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8、[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M],王子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19、[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0、[美]哈灵顿·埃默森:效率的12项原则[M],梓浪莫丽芸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昶冼子恩曹丽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3、[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林宗锦展学肿张玉琪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4、[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M],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
    25、[英]波特·马金凯瑞·库帕查尔斯·考克斯:组织和心理契约[M],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2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英]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M],周旭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M],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30、[英]查尔斯·汉迪:大象与跳蚤[M],潘东杰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肯尼斯·阿罗:组织的极限[M],万谦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2、[美]马斯洛:人本管理模式[M],冯化平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4、[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7版)[M],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德鲁克:社会的管理[M],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美]德鲁克:《管理实践》[M],毛忠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7、[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8、[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9、[美]乔治·弗莱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2003年版.
    4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41、[阿根廷]博尔赫斯:巴比伦的抽签游戏[M],陈凯先译,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42、[德]磨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孙美堂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3、[美]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M],解格先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美]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M],韩经论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美]珍妮特·V·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8、崔绪治:现代管理哲学[M],安徽人们出版社,1991年版.
    49、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0、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利义务观[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张勤国:管理学—理念、方法与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52、黎珍:正义与和谐—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崔开华:组织的社会责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5、赵昆:转型期公正问题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徐显明:法治与社会公平[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汤玉奇:社会公正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59、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张应杭:管理伦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刘云柏:管理伦理学—管理精神的价值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张福墀杨静:管理哲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63、苏勇:管理伦理学[M],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4、刘茂才冯乔云: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研究[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65、肖明:管理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6、何建华:经济正义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王海明:新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68、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69、潘茂群: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70、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龚天平:追寻管理伦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3、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77、冯平:评价论[M],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78、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9、陈新汉:评价论导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80、叶志华:社会公正论[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1、姜杰:城市管理问题聚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2、葛四友:正义与运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陈燕:公平与效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董建萍: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85、胡圣真: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潘自勉:论价值规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卢风:应用伦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88、胡传省: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谢德高: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0、王锋:行政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92、康健:是家乡,不是异乡: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及其限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93、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95、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96、罗珉:后现代管理理论探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7、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8、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9、江畅:走向优雅生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江畅周鸿雁,幸福与优雅[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1、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吴宏洛: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3、芮明杰:民主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4、胡启忠:契约正义论[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5、陈加洲: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与管理对策[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6、周作伟:新和谐之道:决定和谐的组织伦理与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7、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8、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9、谢军:责任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10、赵祥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11、张二芳:社会公正的价值考量[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2、高叙法陆方遒:韩琨事件揭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3、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4、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15、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6、樊勇:贫富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7、冯颜利: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与解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8、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9、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0、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1、尹卫东;百年回眸:哲学视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变[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赵树进;自然的呼唤—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管理认识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123、胡海波:正义的追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4、张玉堂:利益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5、盛庆戴:、合效用主义与公平分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6、陈向澜:理性与管理—论韦伯的管理哲学及其影响[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7、厉以宁蔡曙涛: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8、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9、张书琛:探索价值产生奥秘的理论—价值发生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0、张康之:[M]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2、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3、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34、高岸起:利益主体性[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5、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6、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7、郝云:管子与现代管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8、史瑞杰:效率与公平:社会哲学的分析[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9、万君宝袁红林:,管理伦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0、罗珉:管理学前沿理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1、张秀娟汪纯孝:人际关系与职务晋升公正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2、张静,《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3、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44、汪行福:《社会公正论》[M],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45、Mcgregor.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McGraw Hill Publishers.1960。
    146、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pper and Row 1954。
    147、Rlikert 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1。
    148、Oliver Sheldo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Routeledge,2003。
    149、Daniel A.Wren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 ,John Wiley Sons ,Tnc。
    150、Kotter ,J.P.herkett ,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Free Press, New York.
    151、R.Howitt.Rethinking Resource Management.Justice,Sustainability and Indigenous People.New York:Routledge,2001.
    1、杨思基:平等与公平的定性分析与历史分析[J],齐鲁学刊,1996年第5期。
    2、龚天平:管理效率的伦理追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刘敬鲁,谢尔登管理的社会责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4、吴沁芳:从平均到公正—中国公正观的价值维度转换[J],《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5、任宗哲: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6、范玉春:管理中如何实现平[J],华东经济管理,1993年第6期。
    7、康健: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传、理解及其出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周鸿雁:论管理公正的概念[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周鸿雁:管理公正的基本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0、冯颜利:公正与正义,道德与文明[J],2002年第2期。
    11、韩东屏: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2、彭升陈建华:论社会初次分配的公平意蕴[J],求索,2008年11期。
    13、何铁:胡锦涛同志对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创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2期。
    14、徐琛:论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5、杜承铭:论公正的评价本质[J],江汉论坛,1998年第11期。
    16、陈长里:公平、效率与人本的互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7、涂明君:科学管理公正观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8、董金平:《现代公正的评价[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9、叶志华:试析影响社会公正评价的主体要素[J],岭南学刊,2002年第5期。
    20、高兆明:公共管理主体职责义务及其冲突的伦理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21、邓玉函:社会公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9期。
    22、汪辉勇:公正:公共管理道德的基本原则[J],学术论坛,2002年第6期。
    23、唐环:论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24、高兆明: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中的社会正义问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25、陈敏:管理公正及其实现[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6期。
    26、区美定:公平与效率:从哈耶克到巴纳德[J],理论观察,200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