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沙汀是一名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者,在其创作历程中,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大量极具现实主义品格的文学作品。“现实主义”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是一种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甚至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本文论题“沙汀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探索”,充分立足于既有的沙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但不局限于对文本表现形态的外在描述,而是将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心态与其小说联系在一起,在对作者创作心态的深入挖掘中探析其小说创作的特色。
     本文选题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第一章论述沙汀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伦理与其左翼小说创作,主要分析的是在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心态中,现实与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形式和作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由此探析沙汀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观念和现实的复杂关系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在第二章中,将沙汀的讽刺小说视为一种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文化。从道德距离的掌控、现实主义与反讽、讽刺的民族化本土化等三方面论述沙汀的现实主义心态与其讽刺小说,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将“讽刺”引入到现实中,即道德如何现实主义化的问题。在第三章中关注的是沙汀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理性精神与其乡土小说,论述的是沙汀对于现实本身的这种理性态度对其现实主义乡土小说的影响,主要论点在于现实主义的理性精神对于乡土纪实性空间的建构作用、纪实空间下的认知理性和民间范式理性共存的状态以及沙汀现实主义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本位”特征。
Sha Ting is a serious realistic writer. In the course of creation. Under the realism, he created a lot of works with the realistic character." Realism " in his writing career is not only a kind of creation, is also a kind of observation of the world, th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even a way of life.
     This thesis " The multivariate exploratory of Sha Ting's realistic fic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ha Ting novel research. It is not limit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ext form, but contact the realism creation mentality of Sha Ting with the novels together, and to analyze the novel creation in the deep mining of the author's writing mentalit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ree interrelated aspect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ethics of Sha Ting's realistic fiction and its left-wing novels, mainly analyze the realism creation mentality, et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ity and author, and realistic creation form and the embodiment of how to handle this. I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 the Sha Ting's satire 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speech cul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moral distance control of Sha Ting, realism and irony, the satirical novels and nationalization. The main problem discussed is how the " irony " go to the reality, that is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morality of auther come ture materialization. Atten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ha Ting's rational spirit of realistic novels and the native soil novel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ha Ting's rational attitude to the reality itself for native soil novels.The main argument is the vernacular of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rational spirit of realism, and the coexistence state cognitive rationality and the folk paradigm rationality under the documentary space, and Sha Ting's" local standard " in the realistic novels.
引文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0页。
    ① 茅盾:《<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茅盾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50页。
    ② 侍桁:《文坛上的新人》,《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72页。
    ① 陈君冶:《关于沙汀作品的考察》,《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275页。
    ② 周立波:《一九三五年中国文坛的回顾》,《周立波文集》(卷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① 周立波:《一九三六年小说创作的回顾——丰饶的一年间》,《周立波文集》(卷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② 杨晦:《沙汀创作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文艺》(卷一)1945年第6期。
    ① 李长之:《<淘金记><奇异的旅程>》,《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340页。
    ② 石怀池:《评沙汀底<淘金记>》,《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47页。
    ① 卞之琳:《卞之琳·代表作:三秋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② 路翎:《淘金记》,《希望》(第一卷第四期),1945年12月。
    ① 吕荧、何其芳:《关于“客观主义的讨论”》,《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3页。
    ②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修订重版,第281页。
    ①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修订重版,第444页。
    ① 黄曼君:《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1982年第1期。
    ① 卢菁光:《沙汀小说现实主义三题》,《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① 周宪:《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从哲学和心理学看》,《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柳鸣九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①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 [美]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③ [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④ [奥地利]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徐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988年版,第232页。
    ⑤ [匈牙利]格奥尔格·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88页。
    ① [美]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② [奥地利]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徐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③ [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91页。
    ④ 邵玉铭:《文学·政治·知识分子》,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30页。
    ①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225-230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 谢有顺,《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青年作家》,2008年第9期。
    ③ 注:本文对于叙事伦理的概念的界定,除以上所列举文章和著作外,还主要参考了《“伦理转向”与修辞叙事伦理》([美]詹姆斯·费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叙事学新发展”还是“伦理批评新道路”——叙事伦理的提出及其理论价值》(刘郁琪,《江汉论坛》,2009年第7期)、《现代性语境中视点的叙事伦理意义》(伍茂国,《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等文章。
    ①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915年10月。注:这篇文章和其后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等文章以及早期其他新文学家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缺乏明确的分辨,共同将其视为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但在对于现实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现实和介入现实的立场上,两者具有共同点。
    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期。
    ② 鲁迅:《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9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② [法]艾马纽埃尔·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吴惠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注:
    ①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注:韦们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来进行现代性的批判。本文此处用这两种概念来描述创作形式与作者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的使用基于以下前提:创作形式所其有审美意义与作品的道德叙事中所包括的价值追求是存在十作品中截然不同的两种追求,审美意义并不是一个本身含有道德色彩,除非它能够与作者的自觉的价值追求相融合。
    ① 刘玉一、杨红旗:《从文艺伦理学到叙事伦理—兼论文艺学的知识生成》,《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
    ② Newton·Adam Zachary.Narrative Ethic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7.
    ① [法]司汤达:《阿尔芒丝·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② [俄国]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页。
    ③ [苏联]高尔基:《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① [奥地利]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988年版,第236页。
    ② [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36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7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6页。
    ②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6页。
    ① [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197页。
    ①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②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33页。
    ③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①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② [苏联]列宁:《列宁选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293页。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下卷),刘绍铭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② 沙汀:《沙汀自传·序言》,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① [美]安·兰德:《致知识分子·序言》,冯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沙汀:《沙汀文集·自序》(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 沙汀:《沙汀文集·和青年作者谈心》(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④ 沙汀:《沙汀自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①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9页。
    ②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冯克利译,南京:汀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页。
    ④ 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 沙汀:《沙汀自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② 沙汀:《沙汀自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③ 此处评价沙汀具有保守主义的特点,主要是针对作者对于现实的态度而言,这并不否认作者具有革命倾向,保守主义也具有“现实主义革命”的倾向(刘宁军:《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02页)。但也并非依此将其此种倾向归为一种政治现象,虽然两者有许多联系,但并非是回事,保守主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应该是个体在现实面前的“无时间”特征的现象,它与作者的政治倾向结合于一体之后才能形成政治保守主义的“客观的精神结构的复合体”([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58页)。本篇文章所提及作者的保守主义色彩主要指一种广泛意义的保守主义,一种重视“道德知觉正当性”([美]约翰·凯克斯:《为保守主义辩护》,应奇、葛水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的精神现象,和作者社现实面前限制自我言论功能的叙事特征。
    ① 沙汀:《野火》,《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② 沙汀:《战后》,《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① 沙汀:《俄国煤油》,《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② 沙汀:《航线》,《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① 沙汀:《老人》,《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① [法]皮埃尔·马什雷:《小说的功能》,《小说的艺术》,乔艾略特等著,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9页。
    ② [德]阿·德布林:《叙事体作品的建构》,《小说的艺术》,乔艾略特等著,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287页。
    ③ [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芝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朱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 [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② [苏联]巴赫金:《小说理论》,白存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 [苏联]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① 鲁迅:《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鲁迅全集》(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8页。
    ② 巴人:《巴人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6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②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③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页。
    ② 沙汀:《沙汀文集》(卷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③ 沙汀:《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
    ① [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西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① 万书元:《火焰式的讽刺——论<淘金记)的讽刺艺术》,《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173页。
    ① 李庆信:《严峻苦涩的笑——论沙汀小说的讽刺艺术》,《当代文坛》,1985年第4期。
    ① 万书元:《火焰式的讽刺——论<淘金记>的讽刺艺术》,《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①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②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化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③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化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① [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① Claire Colebrook, irony, Routledge, New York,2004, p5.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页。
    ① 王晓明:《论沙汀的<困兽记>》,《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②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① 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注:对此有相近论述的还有贾越的《反讽艺术的关学特征》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反讽小说的美学特征有三方面:“清醒澄明的视镜”、“冷静平和的叙事态度”、“不着痕迹的讽喻”(贾越:《反讽艺术的美学特征》,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②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③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① 冯雪峰:《讽刺文学与社会革命》,《雷峰文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② 张大明:《拓宽思维,把沙汀研究提高一步》,《当代文坛》1992年第2期。
    ③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① 鲁迅:《三闲集·扁》,《鲁迅全集》(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① 鲁迅:《革命文学·而已集》,《鲁迅全集》(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3页。
    ②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二心集》,《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3页。
    ③ 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二心集》,《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
    ④ 老舍:《老舍全集》(卷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
    ⑤ 老舍:《老舍全集》(卷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8页。
    ① 老舍:《老舍全集》(卷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502页。
    ① 茅盾:《法律外的航线》,《文学月报》第1卷第5、6号合刊。
    ② 沙汀:《<沙汀短篇小说集>后记》,《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③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① 沙汀:《沙汀自传:时代冲击圈》(序),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 沙汀:《漫谈有关(淘金记>的一些问题》,《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③ 沙汀:《致王西彦信》,《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① 沙汀:《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② 沙汀:《祝贺与希望——在四川省第二次文代会上的讲话》,《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67页。
    ① 杨剑龙:《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传统文化心态论析》,《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4页。
    ② 李庆信:《沙汀小说的叙述方式》,《沙汀小说艺术探微》,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③ 吴福辉:《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① 沙汀:《人物小记》,《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页。
    ② 黄曼君:《论沙汀的文化意识与现实主义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03期。
    ① 贺仲明:《在传统中寻找异路——论废名的方法学意义》,《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② 王卫平:《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 沙汀:《漫谈(淘金记)的一些问题》,《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② 鲁迅:《什么是讽刺》,《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8页。
    ①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② [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4页。
    ③ [英]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④ [德]黑格尔:《逻辑学》,《哲学全书》,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页。
    ②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25页。
    ③ 丁帆:《中国乡十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 杨瑞仁:《世界乡土文学六要素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版。
    ② 鲁迅:《鲁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345页。
    ①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182页。
    ①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2页。
    ①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0-67页。
    ①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
    ②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① 周海波:《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理性精神》,《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206页。
    ① [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胡风:《现实主义的今天》,《胡风选集》(卷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① 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选集》(卷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415页。
    ② 胡风:《张天翼论》,《胡风选集》(卷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
    ③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3-364页。
    ① 路翎:《淘金记》,《希望》(第1卷第4期),1945年12月。
    ② 沙汀:《沙汀自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③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① 贺仲明:《20世纪乡十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3期。
    ① 路翎:《路翎文集》(卷三),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② 路翎:《路翎文集》(卷三),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8页。
    ③ 胡风:《饥饿的郭素娥·序》,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 [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0页。注:此处运用的展示和讲述的概念主要在一个相对意义而非绝对意义上进行使用,主要指的是作者声音在文本中故意隐藏和直接显现之间的区别。布斯本人也认为,讲述和展示之间并非是绝对的。以作者声音显露的程度来看,在讲述方式中作者声音明显,而在展示中作者声音被故意隐藏。但是这并非是绝对的,“作家的判断总是存在的,对那些知道怎样发现这种判断的人来讲,它的痕迹总是明显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讲,展示和讲述的划分并非是必然的。”(同上书,第24页)
    ② 沙汀:《沙汀文集》(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页。
    ③ 转引自胡风:《饥饿的郭素娥·序》,《路翎文集》(卷三),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26页。
    ③ [美]爱德华·w·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页。
    ④ [美]爱德华·W·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67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 [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4页。
    ② [美]埃里克·霍弗:《文人》,《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王增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③ [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页。
    ④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 沙汀:《沙汀自传·序言》,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② 张大明:《拓宽思维,把沙汀研究提高一步》,《当代文坛》1992年第2期。
    ① 杨晦:《沙汀创作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文艺》(卷一)1945年第6期。
    ② 石怀池:《评沙汀底<淘金记>》,《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页。
    ③ [匈牙利]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4-238页。
    ④ 沙汀:《沙汀文集》(卷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①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 周海波:《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理性精神》,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③ 沙汀:《沙汀自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① 沙汀:《沙汀文集》(卷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329页。
    ① 蓝棣之:《见血见肉,方为真实》,《读书》1992年第5期。
    ② 黄曼君:《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续),《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1、沙汀:《沙汀文集》(卷1、卷2),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2、沙汀:《沙汀文集》(卷3),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3、沙汀:《沙汀文集》(卷4),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4、沙汀:《沙汀文集》(卷5),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5、沙汀:《沙汀文集》(卷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6、沙汀:《沙汀文集》(卷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7、沙汀:《沙汀自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8、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0、胡风:《胡风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冯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2、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4、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15、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6、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
    17、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18、李庆信:《沙汀小说艺术探微》,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9、侍桁:《参差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2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下卷),刘绍铭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2、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
    23、黄曼君、马光裕:《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24、[美]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5、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史》,广州:广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6、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28、杨剑龙:《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9、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3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31、[美]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32、高尔基:《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3、高小康:《人与故事——文学文化批判》,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34、黑格尔:《哲学全书》,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5、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6、[法]:艾马纽埃尔·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吴惠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37、[法]阿尔文·古尔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杜维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38、[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法]安·兰德:《致知识分子》,冯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40、阿·德布林:《叙事体作品的建构》,《小说的艺术》,乔艾略特等著,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1、[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年。
    42、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美学译文》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43、[俄]米·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5、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6、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47、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 人民出版社2005年。
    48、[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戴维·洛奇文集》(卷5),王竣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49、[美]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50、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朱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5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52、[德]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先验现象学引论》,施特洛克编,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53、[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54、[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之路》,王逢振、秦明礼等译,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7年。
    55、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6、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57、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58、[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59、[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0、罗纲:《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1、柳鸣九:《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63、刘宁军:《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4、[英]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桂林:漓江出版社]983年。
    65、李晶:《历史与文本的超越——小说价值学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6、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67、吕同六:《二十世纪小说理论经典》,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1989年。
    6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6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0、[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71、[美]爱德华·W·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72、[法]皮埃尔·马什雷:《小说的功能》,《小说的艺术》,乔艾略特等著,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3、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74、司汤达:《阿尔芒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75、乔·艾略特:《小说的艺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6、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7、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8、[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9、[英]特雷·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0、[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81、[英]特雷·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2、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3、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
    84、[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85、叶舒宪:《二十世纪国外文艺学译丛: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86、约翰·凯克斯:《为保守主义辩护》,应奇、葛水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8、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89、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0、[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91、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2、Claire Colebrook,irony,Routledge,New York,2004.
    93、Newton-Adam-Zachary,Narrative Eth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贺仲明:《在传统中寻找异路——论废名的方法学意义》,《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2、贺仲明:《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3期。
    3、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915年10月。
    4、陈君冶:《关于沙汀作品底考察》,《新语林》1934年7月。
    5、何振荣:《吃讲茶与吃烙饼——沙汀、赵树理笔下两种民俗文化之比较》,《晋阳学刊》1991年第4期。
    6、蒋明玳:《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略论沙汀讽刺小说的题材选择》,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7、毕端:《略观1940年的抗战文艺》,《文学月报》1941年第1期。
    8、卞之琳:《读沙汀(淘金记)》,《文哨》1945年第2期。
    9、董剑、官晋东:《试论沙汀和他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昆明师专学报》1983年第1、2期。
    10、官晋东:《从生活出发写自己熟悉的——沙汀创作道路的启示》,《四川日报》1983年1月。
    11、黄曼君:《论沙汀的文化意识与现实主义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3期。
    12、黄曼君:《谈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13、黄曼君:《沙汀著作系年》,《中国文学研究》1981年5月创刊号。
    14、黄果夫:《艾芜与沙汀》,《杂志》第10卷1943年第6期。
    15、洁泯:《“客观主义”私观》,《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第42期。
    16、洁泯:《正确的扬弃》,《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第50期。
    17、贾越:《反讽艺术的美学特征》,《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8、吕荧:《艺术与政治》,《萌芽》1946年第1期。
    19、吕荧:《关于“客观主义”的讨论》,《萌芽》1946年第4期。
    20、吕荧:《突破“自然主义”》,《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第45期。
    21、吕荧:《再谈突破“自然主义”》,《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第56期。
    22、劳辛:《残酷现实的反映——读沙汀的<呼嚎>》,《大公报·文艺》1947年第171、172期。
    23、刘玉平、杨红旗:《从文艺伦理学到叙事伦理—兼论文艺学的知识生成》,《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
    24、李长之:《淘金记》《时与潮文艺》1944年第6期。
    25、李长之:《奇异的旅程》《时与潮文艺》1944年第6期。
    26、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7、李庆信:《严峻苦涩的笑——论沙汀小说的讽刺艺术》,《当代文坛》1985年第4期。
    28、李庆信:《走向革命现实主义的重要历程——论沙汀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
    29、卢菁光:《沙汀小说现实主义三题》,《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30、茅盾:《法律外的航线》,《文学月报》第1卷第5、6号合刊,1932年12月。
    31、侍桁:《文坛上的新人》,《现代》1934年第4卷第4、6期。
    32、石怀池:《评沙汀的<淘金记>》,《群众》1945年第10期。
    33、谭兴国:《论沙汀的讽刺艺术》,《红岩》1983年第3期。
    34、万书元:《火焰式的讽刺——论<淘金记)的讽刺艺术》,《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35、万本根:《艾芜、沙汀创作的比较研究》,《红岩》1981年第3期。
    36、王晓明:《论沙汀的<困兽记>》,《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37、王晓明:《论沙汀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
    38、王晓明:《论沙汀的<困兽记>》,《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39、王瑶:《黄曼君<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序》,《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40、吴福辉:《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41、吴福辉:《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试论“左联”青年作家和京派作家的讽刺艺术》,《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42、王卫平:《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3、温儒敏:《<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读后》,《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
    44、杨瑞仁:《世界乡土文学六要素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5、杨晦:《沙汀创作的起点与方向》,《青年文艺》1945年第6期。
    46、周海波:《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理性精神》,《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47、张大明:《拓宽思维,把沙汀研究提高一步》,《当代文坛》1992年第2期。张学昕、阎连科:《文学对话录:现实、存在与现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2期。
    48、刘瑜:《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中国革命中政治参与的政治心理分析》《学海》2010年第5期。
    49、李怡:《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写实主义取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0、毕海:《“新形式”与“民族形式”典范的被确立——赵树理创作研究》,《文艺争鸣》2012年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