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64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进程中,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中国法治逐渐走向完备、趋向成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入宪,中国社会犹如破茧重生,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血雨腥风和动荡不安之后开始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对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专门性高校法制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工程”。一直以来,高校被誉为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的变化,高校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缩影。同时,高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职责。从逻辑关系上看,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又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以一般介绍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高校法制教育的嬗变历程与脉络轨迹的系统把握。本文着重从阶段划分角度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历史进程上,重点考察其发展演变轨迹,深入挖掘基本规律,提炼出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有力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和重大历史转折。以改革开放为界,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期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四次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和挫折失误阶段(1957-1977);实现了两次相同而又不同的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摧毁到建设,第二次是从再摧毁到再建设。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开拓进取阶段(1986-2003)和继承创新阶段(2004-);产生了两次重要历史“飞跃”,第一次是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第二次是从法律意识教育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中发生重大转变,顺利完成了法制教育主渠道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法制教育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尽管教训多、经验少,但是其具有启蒙意义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法制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手段,不断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度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
     本文注重横纵结合,从演变脉络上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横断面”解读,在每个历史阶段对相对固定的考察点进行比较性、系统性、反思性研究,涵盖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时代背景、基本做法、阶段特点和经验教训等主要方面。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宏画面,勾勒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时间轴和发展线,剖析期间的成败得失和兴衰荣辱,这对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校法制教育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各具特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整体而言,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螺旋式上升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抚今追昔、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光辉历程将凝结成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而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经验和沉痛教训也必将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向着扩散化、均衡化和权威化的方向继续阔步前进。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rough the hard work and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people from all nationaliti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l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ev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sixty-four years ago.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in China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and evolved from "the rule of man" to the "the rule of law",and then from the "the rule by law" to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hus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has become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policy which has been put into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a. After the early days of turbulences, China is on its way to its great rejuvenation, embarking on the great journe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rule of law.
     As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countr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entrusted with the hope and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Their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legal quality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s well as the country.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to this special group of young people is vital not only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t is a great 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 popular proje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a strategy to build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university is known as a barometer of chang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spheres. Thus, the process of the 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becomes the epito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universities are still important sectors for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ering great responsibilities for educating people to supply high-quality talents to the community. Logically spe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stitute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democratic and legal construction.
     The present relative study on 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summary without comments and reviews, overlook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leg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eriods,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and the latter three decades with the year of1978as the demarcating line, demonstrating a process of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four major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 Legal education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of development, namely the initial exploring stage (1949-1956), and frustrating stage (1957-1977). The previous period witnessed two major shifts: the first from destruc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the second from redestruction to rebuilding. Legal educa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covery stage (1978-1985), development stage (1986-2003) and innovation stage (2004-), showcasing two important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from the legal knowledge education to legal awareness education; from the legal awareness education to legal quality enhancement education. Legal education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both in concept and in practice, experiencing a shift of channels for legal education program, that is, from the curriculum of1985to those of1998and2005. 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from scratch, through a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lexity to simplicity, from passive education to active education and from a spontaneous one to a conscious one. Legal education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bounds in more lessons than experiences, yet the cornerstone of enlightenment can not be ignored. By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s the theme and taking the socialist legal consciousness as the core,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egal educa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mbines the rule of virtue and the rule of law with a view to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in-depth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combination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evels and through highlighting the features of each stage in history,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makes a systematic and reflective comparison of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n legal education and presents a panorama of the main aspects of university legal education backgrounds, the basic approaches,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lessons learned. By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view and summary of legal education an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vicissitudes, the dissertation sketches out a timeline of legal education which will undoubtedly serve as a guideline for future research, therefore embodying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history of legal educatio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with every historical stage having its own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hich in turn reflects the changing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in China.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legal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has been in a cline, which is spiraling with the times. Looking back into the past,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legal education will be condensed into the power source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the painful lessons we shall draw from history will pave a way for the proliferation, equalization and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引文
① 陈至立:《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载《中国教育报》,1998年7月16日。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为了21世纪:视野与行动》,载《中国教育报》,1999年2月1日。
    ① 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 董节英:《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年,第2页。
    ① 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状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 赵光军:《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综述》,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
    ② 陈群辉:《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载《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 刘咏梅:《中美高校法制教育之比较》,载《前沿》,2004年第3期。
    ① 《礼记》,钱玄、徐克谦等六人注释,岳麓书社出版,2011年版,226页。
    ① 夏勇:《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7页。
    ① 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 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② 周帮扬:《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第3页。
    ① 苗琰:《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第3页。
    ② 韩世强:《法制教育机制及其实现形态的理论框架》,载《中国司法》,2006年10月。
    ③ 陈广:《高校法制教育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第3页。
    ④ 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1995年12月28日.
    ① 陈爱娟:《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校法律教育》,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第12页。
    ①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中国人大网,2004年12月3日。
    ② 刘颖丽:《我国现阶段普法教育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第3页。
    ① 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1995年12月28日。
    ② 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10月21日。
    ① 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1995年12月28日。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① 刘一睿:《我国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比较与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1期,第375页。
    ① 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 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1995年12月28日。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11月23日。
    ③ 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十意见》,2002年10月21日。
    ① 杨文圣:《马加爵案件的分析》,www.xinhuanet.com.2008-4-2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第20页。
    ①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陈甦:《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② 武树臣:《三十年的评说——“阶级本位.政策法”时代的法律文化》,载《法律科学》,1993年第5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② 武树臣:《法治类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③ 毛泽东:《评战犯求和》,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① 沈国明、王立民:《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页。
    ② 陈金全:《新中国法律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① 曹义孙、胡晓进:《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49-197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② 吴志攀:《中国法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① 何勤华:《六十年法制建设与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 《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④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①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
    ②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的资料,政法院系调整后的政法院系为6所.根据《中国法律年鉴.1988》)的资料,调整后的政法院系为8所,包括武汉大学法律系和西北大学司法专修科。
    ③ 周振想、邵景春:《新中国法制建设40年要览(1949-1988)》,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④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①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
    ② 陈守一:《改进高等法律工作,提高教学质量》,[A].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③ 汤能松、张蕴华、王清云、阎亚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① 何勤华:《六十年法治建设与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 何勤华:《六十年法治建设与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 参见教育部:《法学院、法律系课程草案》,1951年6月。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②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① 吴玉章、冯军、邹海林等:《中国二十五年来的法治历程》,2004年6月,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zbg/577841.html。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③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3-194页。
    ① 《列宁选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② 陈金全:《新中国法律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0页。
    ③ 何勤华:《六十年法治建设与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② 沈国明、王立民:《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① 沈国明、王立民:《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② 沈国明、王立民:《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① 陈景良:《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176页。
    ② 陈景良:《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③ 陈景良:《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86页。
    ④ 陈甦:《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① 侯欣一:《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回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 如西南政法学院与四川公安学院合并,1962年改为四川行政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与财经学院及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湖北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被撤销。
    ③ 吴志攀:《中国法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① 张友渔:《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② 数据来源于《1953年至1976年全国政法院系法律本科招生毕业生在校学生统计表》、《1977年至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法律专业本专科招生在校生统计表》。参见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1978-1998)》,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326页。
    ①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第266-269页,第967-973页。
    ② 1949-1952年的政法专业院校数包括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人类学、外交学等专业。所以,真正法律专业的实际人数比上述数字还要少。
    ③ 李林:《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6页。
    ① 《西南政法学院1958年修订教学计划》等有关资料。
    ② 《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共中央文件发[63]462号),转引自《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2》,第268页。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一般专业按绝密、机密专业政治审查标准录取新生的通知》,1963年7月11日。
    ① 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苏力、贺卫方:《21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② 汤能松:《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③ 赵聪:《文革运动历程述略》(第四卷),友联研究所出版社,1979年版,第689页。
    ① 汤能松:《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① 彭真:《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219页。
    ② 王健:《论中国的法律教育》,载《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2期,第139-152页。
    ③ 曾宪义:《新中国法治50年论略》,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31-4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67页。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① 蒋传光:《新中国法治简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①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9日。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②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中发[1979]64号,1979年9月9日。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① 姜正国:《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① 陈大文、刘一睿:《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哞》,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① 孙笑侠:《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页。
    ② 梁文永:《法治是检验法学教育的唯一标准》,载《法制日报》,2008年3月2日,第11版。
    ① 李矅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新中国教育总方针》,载《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8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257页。
    ③ 《人民日报》,1984年5月12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114/9119/20020929/834017.html。
    ④ 《乔石同志载第二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刘飏主编:《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普法依法治理十五年》(下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9页。
    ⑤ 朱景文:《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8页。
    ⑥ 张福森:《深化普法教育强化依法治理》,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329126.html。
    ① 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② 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③ 许章润:《普法运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①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341页。
    ② 张福森:《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01年11月7日,第11版。
    ③ 许章润:《普法运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页。
    ① 侯欣一:《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回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①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②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①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③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④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① 祖嘉合、宇文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前沿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③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② 卓泽渊:《法治进程中的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Detail.asp?ArticlelD=38144。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②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交叉学科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1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②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部200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2001年1月4日。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页。
    ①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03年7月17日。
    ② 刘群:《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③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http://www.edu.cn/20050331/3132843.shtml。
    ①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① [瑞士]奥利佛.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及其局限》,董守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 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① 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读本》(一),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 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6期,第17页。
    ② 《人民日报》,1998年3月9日。
    ③ 李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立法发展》,载《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第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4-145页。
    ① 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06年10月。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7年10月21日。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7年10月21日。
    ② 罗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第六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2006年5月15日。
    ① 侯欣一:《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回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① 王维澄:《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八讲,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15097/2369562.html。
    ① 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二○一一年三月十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1年3月19日,第1版。
    ②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蒋传光:《新中国法治简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② 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①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② 邢国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
    ③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张斌贤、楼世洲:《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② 石中英、王卫东:《基础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页。
    ① 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适用大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4页。
    ②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③ 巫建忠:《构建和谐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期。
    ①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② 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① 萧伯符:《儒法两家的治国主张与现代法治方略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② [美]本迪特:《作为规则和原则的法律》,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③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336页。
    ① 祖嘉合、宇文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前沿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① 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② 高超:《大学生素质教育十八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① 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载《北京晨报》,2001年11月6日。
    ② 何文庆:《“校园犯罪”亟须引起重视,申城大学生犯罪率上升》,载《上海劳动报》,2003年6月9日。
    ③ 瓯海区检察院:《年轻大学生犯罪率上升应引起关注》,2006年5月30日,
    ① 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第8期。
    ② 洪冬:《浅析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第16期。
    ① 胡礼祥、费英勘等:《关于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年第2期。
    ② 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3号),1997年12月30日。
    ① 李林:《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① 李林:《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法治建设》,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① 何勤华:《六十年法治建设与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
    ②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① 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1995年12月28日。
    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175页。
    ③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页。
    ① 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1995年12月28日。
    ② 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1995年12月28日。
    ① 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① 冀祥德:《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① 蒋传光:《中国法治简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① 姜正国:《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② 曹义孙、胡晓进:《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49-197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③ 曹义孙、胡晓进:《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49-197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① 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①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2年12月4日。
    ②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李林:《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页。
    ②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③ 张庆福、黎中:《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及启示》,http://www.doc88.com/p-787674005078.html。
    ① 李林:《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0页。
    ② 《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1页。
    ①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4页。
    ②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② 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 李林:《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①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① 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② 元光:《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26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① 王孝哲:《关于社会发展动力之新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09年第1期,第6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3页。
    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 李龙:《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4页。
    ①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①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②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③ 邢国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④ 朱苏力:《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的三个核心关注》,载《人民日报》,2008年7月23日,第15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7]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17]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8]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0]毛泽东、周思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4]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论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和青年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1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7]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新时期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全书.[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
    [18]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教育文献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0-199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上、中、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4]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5]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6]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7]段忠桥主编.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30]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
    [3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Z].2001
    [32]教育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1994
    [33]教育部,司法部等.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Z].1995
    [34]教育部,司法部等.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2
    [1]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武东生,赵铁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6]武东生.做合格公民(大学生版).[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7]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祖嘉合,宇文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14]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6]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17]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8]阎占定,张瑞敏,杨金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汪荣有,周利生.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0]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创新.[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1]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姜正国,范大平,杨国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3]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4]杜时忠.德育十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6]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7]刘群.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8]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9]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0]李伟,王汝秀,杨芳.承载与失落——高校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交叉学科视野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 (201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2]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3]魏雷东.和谐社会视阈下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4]张斌贤,楼世洲.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5]邱伟光,王殿卿,刘友渔.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6]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7]冯克诚,刘以林,张文珍等.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施.[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38]王立新,郑宽明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9]夏威.大学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0]高超.大学生素质教育十八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1]顾明远.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2]曹子建,李志平.我国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3]谢和平.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5]张光兴.大学生道德法律修养(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6]陈岸涛,王京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47]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89
    [48]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9]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0]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第2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2]王人博.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3]王健.中国近代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4]曹义孙,胡晓进著.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19-1949).[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55]曹义孙,胡晓进著.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49-1978).[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56]曹义孙,胡晓进著.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78-2008).[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57]曹义孙.漂泊的思:现代性视野下法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58]冀祥德.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9]冀祥德,孙远,杨雄著.中国法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0]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1978-1998).[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1]怀效锋.德治与法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62]许章润.普法运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3]许章润.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4]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65]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6]陶希晋.新中国法制建设.[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67]陈守一.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8]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9]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A].苏力,贺卫方.21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0]张友渔.中国法学四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1]沈国明,王立民.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2]陈甦.当代中国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3]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状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4]徐显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5]陈景良.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76]吴志攀.中国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8]李林.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9]蒋传光.新中国法治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0]陈金全.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1]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2]李龙.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3]李龙.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4]李龙,蔡守秋.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5]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6]侯强.中国近代法律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7]汤能松等.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88]王立民.中国法制与法学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89]赵聪.文革运动历程述略(第4卷).[C].香港:友联研究所出版社,1979
    [90]刘旺洪,刘敏.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9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2]刘海年,李林.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3]刘海年,李步云,李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4]曹建民,郝铁川.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5]徐运良.法治是如何实现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6]何勤华,任超等.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7]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99]侯新一.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回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00]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01]邢国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2]高全喜,张伟,田飞龙.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3]元光.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04]武建敏,董佰壹.法治类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5]朱景文.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107]许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108]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109]孙育玮等.都市法治文化与市民法律素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0]刘同君,夏民.伦理文化与法治文化同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2]江必新.法文化的建构及法制教育工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113]马抗美.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14]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编.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15]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16]田欣,周颖,张静茹.大学生之盾——大学生实用法律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17]陈本亮.法制在学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0
    [118]吴殿朝,崔英楠,王子幕.国外高等教育法制.[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19]罗丽华.法治的生活之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0]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1]傅忠贤,潘道兰,易江莹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22][美]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23][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2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26][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27][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8][英]IG.D詹姆斯著.陈静茹,关贵森译.法律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129][英]丹宁著.李克强译.法律的正当程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0][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2][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33][美]柯尔柏格.道德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34][美]R.M.昂格尔著.吴玉章,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3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6][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37][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8][加]保罗.埃文斯.费正清看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9][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40][日]川岛武宜.申政武译.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41][英]罗杰.科特威尔.潘大松等译.法律社会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2][美]本迪特.作为规则和原则的法律.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8
    [143][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44][瑞士]奥利佛.隆.董守云译.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及其局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3
    [3]董节英.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4]高正文.列宁的法律革命思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沉思:[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5]刘和清.法与人类解放:马克思法制观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9
    [6]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65-71
    [7]陈大文,何建中.和谐社会建设与大学生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制教育部分)修改说明及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49-52
    [8]陈大文.“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28-29
    [9]陈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路径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61-65
    [10]陈大文.谈谈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7(5):29-30
    [11]陈大文.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26-31
    [12]陈大文.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法律素质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70-72
    [13]陈大文.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6(9):20-24
    [14]巩献田.德法并举长治久安.[J].高校理论战线,2001(7):41-42
    [15]巩献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特征.[J].当代法学,1999(4):1-7
    [16]武东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55-59
    [17]武东生.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08(2):35-38
    [18]武东生.努力找寻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最佳结合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5(4):13-14
    [19]武东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考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23-26
    [20]武东生.关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体系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1):46-48
    [21]平章起.公民道德意识的确立与青年的法律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2(2):18-22
    [22]寇清杰.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30
    [23]付洪.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教学模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些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8(1):36-39
    [24]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27-31
    [25]骆郁廷.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36-41
    [26]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14-18
    [27]曾宪义.新中国法治50年论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31-41
    [28]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1-12
    [29]张文显.加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1):3-19
    [30]曹康泰.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和发展.[J].求是,2009(14):32-35
    [31]余一凡.学术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减负问题探讨.[J].求实,2012(9):76-79
    [32]张志铭.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J].中国法学,2009(2):140-158
    [33]曾朝夕,王卓宇.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51-53
    [34]李婧.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47-50
    [35]黄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42-46
    [36]胡神松,魏纪林,刘颖.论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素质提升的基本要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76-80
    [37]廖礼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1-34
    [38]张德琴.关于艺术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68-71
    [39]艾国.“基础”课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39-43
    [40]汪先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67-70
    [41]付文茂.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6-57
    [42]喻军.中体西用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法制教育.[J].求索,2009(4):148-149
    [43]李梁.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与教材、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5):53-54
    [44]黄咸强.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9-71
    [45]张小平,曾裕华.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完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7-69
    [46]王康康,徐延平.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103-105
    [47]孙冕.试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74-75
    [48]黄新建,朱立新,邓亚文等.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69-70
    [49]陈洪涛,周妍.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9-51
    [50]韩世强,陈秀君.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3):111-112
    [51]赵光军.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03-205
    [52]谢鹏程.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7(1):76-88,206-207
    [53]陈金钊.论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3):1-9
    [54]胡礼祥,费英勤等.关于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2):76-79
    [55]吴秀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95-98
    [56]朱子桐.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86- 87
    [57]杨霄.关于高校学生工作践行依法治校理念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65-66
    [58]甘玲.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5):73-76
    [59]孙冕.试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74-75
    [60]杨双,刘碧琼.依法治校构建和谐高校.[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21-123,128
    [61]欧阳庆芳,赵伟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48-50
    [62]张明新.对当代中国普法活动的反思.[J].法学,2009(10):30-36
    [63]周虹.新时期我国普法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0(9):52-55
    [64]俞歌春.新中国头七年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参与.[J].中共党史研究,2001(5):57-61
    [65]关连芳,王志飞.试论高校的法制教育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166-167
    [66]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10-21
    [67]刘武俊.解读十八大报告的法治精神.[J].中国司法,2012(12):17-22
    [68]邢国忠.全国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124-125
    [69]郑向东.公民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77-78
    [7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71]吴邦国.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1月25日
    [7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年12月5日
    [73]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新华网,2012年11月29日
    [74]包心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N].人民日报,2012年12月7日
    [75]陈宝成,徐显明.形成法治体系才是法治国家建成时.[N].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11日
    [76]朱苏力.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的三个核心关注.[N].人民日报,2008年7月2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