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金法律阐释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面对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因为主流道德遭受冲击,政府统治与法律所陷入的正当性危机,德沃金重新思考“法律是什么”的问题,试图通过重塑主流道德,维护自由主义作为美国主流政治思想的地位。应当看到,“法律是什么”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展示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理论逻辑。作为一个当代的自由主义者,德沃金要解答的“法律是什么”问题是由自由主义的内在逻辑困境所导致的法律与道德之关系问题。这便不能不涉及古典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古典政治哲学致力于为实现善这一最高目标而设计最佳政治制度,所以,关于政治与法律的讨论也是在这种最佳意义上进行的,远远高于是否正当这一层次。现代自由主义开创了全新的权利话语,以正当取代善,关涉行为正当的道德成为个人自主的事务。因此,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道德信念质疑国家政治活动的正当性,包括法律。法律与道德之关系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法律的正当性基础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在英美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坚持法律是价值无涉的,主张法律与道德相分离,而仅以由立法程序或惯例所确认的承认规则作为法律的基础。实证主义法学所讨论的这种意义上的法律基础更多地只涉及到了形式正当的问题,严格说来,还不能等同于法律的正当性基础。事实上,现实之中的人们无法将法律的形式正当,即有效性与实质正当等而视之,也很难如实证主义法学所鼓励的那样做到一边严格守法,一边自由批判。黑人民权运动明确提出个人拥有基于自身道德信念不服从法律的道德权利,便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法律的正当性基础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都要依赖于道德。这构成了德沃金整个理论建构的基点。相比于这一基本观点的确立而言,如何实现为法律赋予正当基础的问题便成为关系该主张能否确立的前提。德沃金的法律阐释理论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一前提问题。
     德沃金在建构法律阐释理论的过程中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启发。一方面,受古代经典中的理念说以及基督教垄断神圣经典诠释权的历史事实的启发,德沃金将阐释的关注点集中在了如何将抽象理念的形式结构在具体语境中加以落实,从而建构一条现实化雕。由此,他希望为整日争论不休却又浑然盲目的现代人送去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巨大现实危机促使德沃金深入思考道德多元格局如何保持平衡与稳定的问题。从中他选择通过主流道德的重塑作为化解危机的关键。因为主流道德可以抵抗道德虚无,维护道德多元格局的稳定。有了主流道德所提供的共识作支撑,法律即可获得坚实的正当性基础。因此,可以说,面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古老问题,德沃金以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既挖掘古典,同时又努力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中解答着自由主义自身的困境。
     德沃金的法律阐释理论以概念与概念观为基本理论工具。概念即共识,它可以作为人们继续深入讨论的平台。概念观则是在这一平台上生发出的更加具体的观点。尽管概念观可以各不相同,但其论证说服力却有一个判定标准。德沃金认为,对于政治概念与法律而言,最佳的概念观是最具有道德说服力的。就此而言,每一个法律争论都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为了防止出现阐释对象不统一的情形,德沃金为阐释方案的成立设置了一道门槛检验,即符合检验。同时,又为这些合格方案之间的竞争设计了一个最佳者得以胜出的检验,即证立检验。这两项检验既保证了阐释对象的统一,又使阐释始终都在沿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通过这种阐释,德沃金将人们的道德追求活动引向了主流道德的塑造之上。
     当然,德沃金的这套法律阐释理论离不开人们积极进行的包含有道德因素的法律争论。只有这种争论所证明的人们尚未完全放弃、且仍在继续的道德追求,才可使德沃金的这套关注于如何正确进行法律争论、如何实现道德目标现实化的理论获得用武之地。因此,德沃金眼中的法律实践是由人们的这种法律争论所构成的,它的焦点在于法律的正当性基础。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把握,德沃金驱散了一直迷惑人们视线的错误问题,即某些学者与公众一直纠缠不休的法官发现还是发明法律的问题。
     当把德沃金的法律阐释理论适用于关于宪法问题的讨论时,所涉及到的便是整个政制的正当性问题。对于自由主义的民主国家而言,这种正当性意味着在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划定正当的分界线。德沃金对此问题的处理体现了他中间偏左的自由主义立场,即一方面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也主张国家权力为了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可适当干预公民个人生活。德沃金关于堕胎问题的讨论可算作一个对此的示范。此外,国家凭借强力施予个人以义务的正当性问题也是法律正当性问题当中的应有之义。在德沃金的阐释框架内,阐释性的角色义务证成了法律强制的正当性。最后,德沃金通过他对于民主的新型理解,既回应了人们有关法官职能与地位的质疑,又为法律的争论设置起了大的政制背景。这种民主观强调每一个公民的道德成员资格,以此作为构建整体的人民的前提,进而最终实现国家之所欲即人民之所欲。因此,在这种人民广泛同意基础上所进行的政治法律活动都是正当的。
     德沃金的整体性法律阐释理论从属于美国当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工程,这一工程试图在多元道德并存与冲突的世界里寻找对立各方的共处之道。德沃金不能求助于任何形式的道德独断与道德权威,他只能在达至人们道德共识的方法上做文章,以此作为解决法律正当性问题的唯一可能途径。就德沃金所处的特定时代来看,他的这一理论目标及其具体的建构成果都具有相当的问题针对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德沃金本人对此充满自信。
     本文以自由主义的理论困境,即法律与道德之关系问题及其在美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呈现,作为分析德沃金法律阐释理论的切入点,在此基本问题上,清理德沃金法律阐释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线索,以揭示其理论本身的特殊内涵、创新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
When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legal system fell into legitimacy crisis in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because the mainstream morality was dramatically impacted, Dworkin has to rethink "what law is " and trys to rebuild the destroyed mainstream morality in order to defend liberalism as the ruling political theory in U.S.A. It must be minded that "what law is " is a foundermental question in western legal theory history, to which different people has given different answers with their different views 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logic. As a contemporary liberal, Dworkin is confronted with the law-morality question which derives from "what law is" because the inherent logical predicament of liberalism has made this transformation. By comparing classical and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it's easy to see that sinc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concerns devising the best political system in pursuit of the sovereign goal: goodness, their discussions of politics and law also accords with it. Evidently, law's legitimacy question is beyond the scop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wholly attracts the concern of modern liberal theorists, because in modern liberal logic, legitimacy takes the priority over goodness and people independently dominates their moral lives, which means they can question the legitimacy of community and its law simp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nner moral beliefs. Therefore, law-morality question is at the bottom a question of law's legitimacy grounds.
     Legal positivism gives their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as a ruling theory in Anglo-Saxon jurisprudence, ie. law is value free and law ought to be detached from morality. Legal positivism provides the rule of recognition for law's ground which has been admitted by law-making procedures or conventions. Strictly speaking, the law's ground in this mean can not be equal to law's legitimacy ground for it mainly relates to formal legitimacy. In fact, people in reality feel hard to equally treat law's formal legitimacy and essential legitimacy, and can not obey law, at the same time freely criticize law just as positivism has encouraged them to do. The civil movement in 1960s has given a good example because Martin Luther King holds tha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of disobedience just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ral beliefs. So, law's legitimacy ground depends on morality no matter in the terms of theory or practice,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s of Dworkin's whole theory. But a more important question is how to provide legitimacy ground for law, which determines the above claim can or can not be established and becomes the only task of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mainly concerns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how to realize the abstract idea's formal structure in special context and build up a path by which the abstract moral goal is able to be made real, by which Dworkin tries to mak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people who are keeping quarrelling but don't know how to correctly do quarrel. The second, facing the real crisis of liberalism, Dworkin has to think how to keep the plural moralities at stableness. He finds the key to this question lies at mainstream morality, because mainstream morality is able to defeat moral nihilism, keep plural moralities at stableness and cast solid ground for law's legitimacy with the support of consensus provided by mainstream morality.
     Dworkin uses concept and conceptions as his basic theory tools. As some consensus, concept works as a platform, from which the more specific views can derive. Dworkin gives two tests for every interpretive conceptions, one is fit ,which can guarantee people's interpretations pointing at a same project, the other is justification, which can chose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by comparing each conception in the terms of moral compelling. In Dworkin's theoretical logic, a right answer is unavoidably to be produced. Certainly, if law interpretation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it must has a premise that people's law issues includes moral considerations, because only this kind of legal issues demonstrates that people's moral-pursuing activities are still going on and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which concerns how to correctly discuss law and how to realize moral goals, can therefore be of actual effect. In fact, Dworkin holds that people's legal practice is just constituted of this kind of issues.
     When applying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to the issues about constitutional questions, the legitimacy ques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has to be considered. The legitimacy question in this sense means to demarcate community's power and people's right. Dworkin's answer emphasizes people's right prior to community's power, and at the same time admits power to properly interfere people's private lives only in view of the whole interests of community. Dworkin's discussion about abortion issue may well be a demonstration.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also covers how to correctly think obligation and democracy, which constitutes his new view on democracy. According to this new view on democracy, what community desires is just what people desires, so, all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law based on this consensus are legitimate.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subjects to the theoretical project of modern American liberalism, which aims to find an approach to properly accommodate plural moralities. To do that, Dworkin can't appeal to moral authority or moral dogmatism of any forms and has to find possible method that leads people to moral consensus. In Dworkin's view, the question of method is the real key of law's legitimacy. He feels confident of the goal in his theory building and his whole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This essay puts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the logic context of liberalism and chooses the inherent predicament of liberalism as Dworkin's basic question. By examining the logic line in Dworkin's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this essay aims to make plain the special content, creative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ing effect of it.
引文
2 参见[美]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高鸿钧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版,中文版序言第6页。
    4 皮浪派哲学主张不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都不能获得真理,因此,我们的心灵不受任何外来的、精神的和肉体的限制。为了证明这一点,据说皮浪曾用头对着墙壁冲过去,想试探墙壁是否存在;又有一次,他立于疾驰而来的马车前方,想试探马车是否能压死人。
    5 主张对法律进行实证性研究的边沁曾经将自然法学讥讽为高跷上的胡言乱语(nonsence on stilts)。
    6[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页。
    7 本文所述研究成果并不包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学者在上述三地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8 如张乃根著《当代西方法哲学主要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吴玉章著《论自由主义权利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陈金全著《法律思想史纲》,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季卫东著《正义思考的轨迹》,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 李晓峰:《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法律思想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序。
    10 此处的专论系指以一书中的若干章节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论述。
    11 该文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2 该文载于《外国法评译》,1997年第3期。
    13 该文载于《法学》,1998年第10期。
    14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42.
    15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6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有一种永恒的运动,在这一运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切世界的起源。”阿那克西美尼则说“基质是气”。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则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参见[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16页。
    17[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18 同上注,第64页。
    19 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里写道:“自从人类能够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论。这一点在今天正象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贯穿着许多世纪的交互作用就是本书的主题。”([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原来,一部洋洋洒洒厚达千页的哲学史巨著,所要努力证明的正是这一点。可见,这一点之于哲学、甚至之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理论研究都是何等的紧要。
    2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5页。
    21 罗素说:“‘正义'这个名词在法律上所仍然被人使用着的那种意义,比起它在政治思想上所被人使用的那种意义来,是更有似于柏拉图的观念的。……‘正义'……主要地是指财产权,而那与平等是毫无关系的。”[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4页。
    2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26页。
    2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3页。
    24 施特劳斯对此有云:“总的说来,我们可以说,在有关最佳制度的问题上最终达到一个双重的答案,乃是古典自然权利论的一个特点。那答案就是:单纯的最佳制度就是明智者的绝对统治;实际可行的最佳制度乃是法律之下的高尚之士的统治或者混合政制。”[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4页。
    2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2页。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8页。
    27 同上注,第55页。
    2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77页。
    29[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0[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5页。
    31 正如莫内所言:“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使得同时驳斥古典自然观和基督教的恩典观的主张成为可能:前者表明,自然是不好的,或者说从自然角度来看,生活不过是对所有恶的申述而己;后者表明这些恶并不是源于罪过,而是始于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因此,只有通过艺术而不是恩典才能治愈。正是由于这种新艺术的出现,对政治善的全新界定才从这种绝对恶中脱胎出来。”[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3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3页。
    3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3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
    3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页。
    36[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37[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9页。
    38[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9 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2页。
    40[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美]A·C·坎贝尔英译,何勤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41[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42 R·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Introduction.
    43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0页。
    44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3页。
    4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9页。
    46[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基于这种范围上的限定,奥斯丁指出:“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的基本特点(或说使其区别于另类法的显著标志):第一,所有这类法,或者,所有我们径直而且严格地使用‘法'一词所指称的对象,要么是由主权者个人或主权者群体确立的,要么是由主权者群体确立的;第二,这类法所指向的对象,是独立政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或者一些成员;第三,主权者个人或主权者群体,在这种独立政治社会中,是至高无上的,是权力无限的。”(第218页)这种法作为命令的特点是:“如果一方不服从另外一方所提出的意愿,那么,前者可能会遭受后者所施加的不利后果。”(第19页)
    47 参见[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版。
    48 对于纽伦堡审判,德沃金说:“大家知道‘二战'后在纽伦堡审判了纳粹德国战犯,虽然这些战犯的反人类行径都来自于已经公布的、非回溯性的德国法律的授权,但很多人还是被处以死刑。纽伦堡审判认为法律是否公开以及是否具有回溯力并不是法治的必然条件,因为法治观念本身就否定那些明显侵犯人权的罪行。法治不仅是形式的或程序的,而且包含实体内容。纽伦堡审判否定形式法治理念的另一个理由是法治不仅要求某些形式的内容,而且法治的内涵要远远超出形式的内容。……纽伦堡审判的法治理念是一个实质性的而非形式性的法治理念。”[美]罗纳德·德沃金:“论合法性与法治”,《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第4页。在德沃金的理论中,这种实质性的内容显然包括道德。
    49[英]H·L·A·哈特:“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上)”,翟小波译,《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夏季号,第183页。
    50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11.
    51[英]H·L·A·哈特:“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上)”,翟小波译,《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夏季号,第184页。
    53[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54 正如奥斯丁所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法包括了准确意义上的法,以及并非准确意义上的法。我们可以将这些广义而言的法,相应地划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神法或者上帝法,即上帝对人类设定的法;第二,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即我们时常径直而严格地使用“法”一词所指的规则…;第三,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也即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规则,或实际存在的社会伦理规则;第四,隐喻意义上的法,或者比喻意义上的法,亦即人们仅仅在隐喻或比喻的意义上使用的“法”一词所指称的对象。[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导论,第3页。 University Press,1999,Introduction.xi.
    58[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页。
    59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14-15.
    60 不难看出,德沃金有关经验性争议与理论性争议的区分,实际上与他对于实证主义法学的批判也是一致的。正如刘星所言:“德沃金提出‘理论争论'说的目的,主要在于表明以往许多法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形式上的并可经验实证观察的‘识别功能'的基本标准(master rule)确定什么是法律的思路是注定要失败的。”刘星:“德沃金的‘理论争论'说”,《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10期,第85页。
    61 在翻译该短语时,笔者在用“依据”还是“基础”去对应地表达grounds时进行了一番考虑。通常,人们倾向于将“法律”与“依据”连用,常以“法律依据”、“法律的依据”指称可以支持行为或主张的法律上的理据,因此,法律依据指的还是法律。但在这里,德沃金所指的显然是法律以外的为法律提供成立条件的其他根据,所以,它不一定就是法律本身。为了避免与人们常用的“法律依据”发生混淆,并突出德沃金的本来意涵,笔者认为,“基础”比“依据”更恰当,故译作“法律之基础”。
    62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4-5.
    63 值得注意的是,哈特的承认规则与德沃金的法律基础命题有些相似,即它们都关涉法律的产生,不同之处在于,哈特的承认规则并不触及内容方面的问题。正如Raz所言:“它所做的一切,以及它意图做的,只是要鉴别出哪些行为是立法行为,哪些是产生有约束力的司法决定的行为。笼统点说,即哪些行为创造法律。承认规则并不帮助人们搞清楚如此产生的法律是什么,不管这些法律是明示的也好,还是暗示的也罢。”Joseph Raz:"Dworkin:A New Link in the Chain",Canifonia Law Review,May,1986.
    64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1.
    65 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9-10页。
    66 英美等国家的法律体系由宪法、判例法、成文法组成。在这里,文本并非仅指具有法典形式的成文法,而是泛指一切记载有相关法律内容的书面形式,如宪法性文件、判例汇编等。
    67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5-6.
    68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6.
    69[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111页。
    70 R·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31.
    71 R·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34.
    72 德沃金认为,人们在最弱意义上使用自由裁量权仅仅是说,出于某种理由,一个官员在适用他所必须适用的标准时,不能机械死板,而要求运用判断。在另外一种弱的意义上使用该词,则只是说,某位官员有权做出最终决定,其他任何官员不得对其进行审查或者撤销。ibid,pp.31-3.
    73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87.
    74 ibid,p.13.
    75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50.
    76 ibid,p.52.
    77 ibid,p.53.
    78[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79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86.
    80 诠释学(Hermeneutik)一词来源于赫尔墨斯(Hermes)。赫尔墨斯本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任务是来往于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与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之间,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特殊诠释学,即教会垄断对于经典神学著作的解释,使用该词意指自己在神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沟通作用。诠释学的第一次转向所突破的不仅是作为诠释主体的教会垄断,还包括作为诠释对象的文本的范围。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或者说,从认识论到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完成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或者说,从单纯作为理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的转向。这可以说是20世纪哲学诠释学的最高发展。参见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27-29页。
    81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88.
    82 ibid,preface,Ⅺ
    83[英]尼尔·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84 Charles M.Yablon,"Are Judges Liars?-A Wittgensteinian Critique of Law's Empire",in Dennis.Paterson,ed.Wittgenstein and Legal Theory,West View Press,1992,pp.250-251.
    85 ibid,p.251.
    86 ibid,p.262.
    87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315.
    88 ibid,p.348.
    89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12.
    90[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5页。
    9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94页。
    9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3页。
    93 正如德沃金所言:“我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展示了‘法律是什么',因此显然变成了每一个读者的问题。如果他在尝试了我所试图激发的那种反思之后,他发现自己有了各种各样的阐释的、政治的和道德的信念,那么,他就得问问自己他还会沿着我的论证思路走多远。如果他在某一关键的抽象阶段早就离开了我的论证,那么,对他而言,我多半是失败了。如果他后业才在某个有关细节的问题上离开我的论证,那么,我又多半是成功了。然而,如果他死抱住我的论证不放,我则彻底失败了。”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366.
    94 Steven J·Burton,"Ronald Dworkin And Legal Positivism",in Iowa Law Review,Oct.1987.
    95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85.
    96 就德沃金的论述来看,concept涉及到的是某种内在的目的或意涵,由于比较抽象,只具有形式结构。conceptions则以比较具体的内容使concept的内在形式获得了现实化的呈现。当然,这种具体的呈现在不同的人那里面貌各不相同,它在受到个人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反映出个人之间的相关差异。为了准确地表达conceptions的内涵,同时也照顾到读者阅读的方便,笔者在参考台湾译本之后,将conceptions译作“概念 观”,以突出其内涵中与个人关系密切的意味。
    97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71.
    98 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70.
    99 德沃金说:“概念与概念观之间的区别,……非常不同于人们更为熟悉的一个词的内涵与其外延之间的区别。”ibid,p.70.
    100 德沃金对此的相关论述参见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169-171.
    101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93.以上译文参考了李常青先生的中译本,[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86页。
    102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93.
    103 ibid,p.94.
    104 ibid,pp.65-66.
    105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66.
    106 ibid,p.348.
    107 ibid,p.350.
    108 ibid,p.67.
    109 ibid,p.99.
    110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245.
    111 ibid,p.408.
    112 ibid,p.102.
    113 例如德沃金说:“对于当下的法律实践而言,这样的一个闸释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阐释,即致力于执行上帝的意志,因为这是由某些具体的圣经文本所揭示的。即使那是一个法律实践应当采纳的合法而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能主张那是我们的法律实践的目标,因为这种主张几乎从一开始便不符合律师与法官们实际的做法。”R· 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5.
    114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67.
    115 R·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7.
    116 R·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3.
    11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18 罗尔斯说:“通过尊重道德法则、通过千方百计地实现善良意志,我们能够并且的确赋予了我们在世上的生活以意义。我们甚至赋予了世界本身以意义”。反之,“康德认为,除非我们在道德法则范围之内追求我们的目的,否则人类生活是分文不值的”。[英]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4-215页。
    119 正如康德所言:“我们终究被赋予了理性,作为实践能力,亦即作为一种能够给与意志以影响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产生完成其他意图的工具,而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20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7页。
    12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122 同上注,第39页。
    123 同上注,第47页。
    124[英]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5-246页。
    125 2002年德沃金在中国讲学时,曾经这样回答中国学者的提问。摘自“清华大学‘德沃金法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纪要”,《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第337页。
    126[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1页。
    12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页。
    128 正如康德所言:“我们唯有通过道德命令(它是义务的直接指令)才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由于我们是自由的,才产生一切道德法则和因此而来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而权利的概念,作为把责任加于其他人的一种根据,则是后来从这种命令发展而来的。”[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35页。
    129 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5页。
    130[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1页。
    13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1页。
    132[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6页。
    133 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127-128.
    134 德沃金说:“如果说,我们受到吸引而选择因袭主义的理由在于,它在最有效地达到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上,提供了一项可接受的策略;那么,我们倒应当选择实用主义,它反而看起来是一个好得多的策略,……因袭主义作为我们之法律的一项阐释,其失败是全面的:它在阐释的两个向度上都失败了。”ibid,p.150.
    135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60.
    136 R· 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91.
    137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66.
    138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66.
    139 德沃金说:“……法律原则通过自身的协调反映了我们的道德情感,使法律获得了道德特征、获得了道 德权威。这些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规则的集合体所不能享有的。正是法律的这种由法律原则所给予的道德特征,给予了法律的权威,也给予了我们对法律的特别的尊敬。”[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1页。
    140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44.
    141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410.
    142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233-234.
    143 R·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76.或者 ibid,p.234.
    144[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145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61.
    146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62.
    147 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227.
    148 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227.
    149 James Donato,"Dwokin and Subjectivity in Legal Interpretation",Stanford Law Review,July 1988.
    150 林立认为,德沃金“整个法学的基本精神,即一种保守、不求改变、革新既有法律路线的墨守成规心态”。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在2002年德沃金中国之行的座谈讨论会上,林立也向德沃金提出了这种看法。对此,德沃金回答说:“林立教授昨天说这种法治观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观念,因为它意味着我们接受那些法律体系中已体现的原则并且将它们固定下来,这就会妨碍革命性的转变的产生。但是这种法治并没有说不能有革命性的转变。这种法治观只是说不能有那种永远否认部分人的利益的革命性转变。革命性转变只能是逐步完成的,而且应能确保在未来以立法或判例的方式继续进行改变。我相信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法治观也不是保守的。[美]罗纳德·德沃金:“论合法性与法治”,郭琛译,《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第5页。
    152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266.
    153 R·Dworkin,"Objectivity and Truth:You'd Better Believe It",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87.1996.
    154 R·Dworkin,"Objectivity and Truth:You'd Better Believe It",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87.1996.
    155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41.
    156 德沃金举例说:“关于堕胎是否邪恶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的这么一个命题,其本身是一个实质性的道德主张,它必须与其他任何的实质性道德主张相同的方式来加以判断和衡量。R·Dworkin,"Objectivity and Truth:You'd Better Believe It",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87.1996.
    157 R·Dworkin,"Objectivity and Truth:You'd Better Believe It",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87.1996.
    158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2.
    159 R·Dworkin,"Objectivity and Truth:You'd Better Believe It",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87.1996.
    160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1.
    161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77.
    162 ibid,p.179.
    163 ibid,p.182.
    164 ibid,p.184.
    165 Samantha Besson,"Four Arguments Against Compromising Justice Internally",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Summer 2003.
    166[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320页。
    167[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5页。
    168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
    169 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i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401.
    170 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171 R·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68.
    172[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2页。
    173[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3页。
    174 同上注,第59页。
    175[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176[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177 同上注,第148页。
    178[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179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93.180 ibid,p.174.
    181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98.
    182 ibid,p.198.
    183 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438.
    184 ibid,p.200.
    185 Morgan指出,这种将义务的合法性基础建立在友爱共同体之上的观点,并非德沃金的发明。事实上,苏格拉底早在《克里同》中便对此颇感兴趣。David R·Morgan:“Book Review”,Maryland Law Review,1988,Winter,47。
    186[英]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王萍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1页。
    187 2002年,德沃金在他的中国之行中发表演讲,对他的基本理论主张进行了重申与说明。在此问题上,他说:“我只是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对所选择的有意义的生活负起自己的责任。其中我们可以发现,选择需要自由,但选择之后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责任。”摘自“清华大学‘德沃金法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纪要”,《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第333页。
    188[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2页。
    189 同上注,第25页。
    190[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191[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2页。
    192 杰弗里·赖曼:“宪法、权利和正当性条件”,[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宪政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7页。
    193[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3页。
    194[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28页。
    195 同上注,导言第31-34页。
    196[美]R·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4页。
    197 同上注,第267页。
    198 正如朱景文所说:“德沃金的权利与原则法学,经济分析法学和批判法学是当前美国法理学界的三个主要流派。德沃金的理论代表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法学的主流,经济分析法学从其政治主张来说代表了右翼,而批判法学则代表了它的左翼。”朱景文:“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律帝国》的批判”,《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4期,第29页。
    199 威尔·金里卡说:“罗尔斯与德沃金暗示,对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的共同信奉,可以解释这种伦理的共同体感:因为持有同样的正义原则,我们才感觉自己共同属于某个单一的伦理共同体。但这种说法却不可能正确。”“仅仅是这个事实--人们共享类似的正义信念--还不足以维系社会团结或政治合法性。”[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册),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67、465页。
    200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413.
    201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310.
    20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4页。
    203 R·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273.
    204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5页。
    205 R·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310.
    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美]罗纳德·德沃金:《原则问题》,张国清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美]R·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美]R·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美]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高鸿钧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书馆,2002年版。
    16.[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7.[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版。
    18.[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英]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23.[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5.[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美]A·C·坎贝尔英译,何勤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英]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王萍译,江苏: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8.[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宪政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29.[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罹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1.[英]H·L·A·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支振峰译,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6年版。
    32.[英]尼尔·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3.[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34.[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马克·里拉等:《以赛亚·柏林的遗产》,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7.[美]安德雷·马默主编:《法律与解释》,张卓明、徐宗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8.[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汪庆华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9.[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王建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2.[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4.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吴玉章:《论自由主义权利观》,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张乃根:《当代西方法哲学主要流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7.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8.陈金全:《法律思想史纲》,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9.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0.季卫东:《正义思考的轨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李晓峰:《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法律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3.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54.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5.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6.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清华大学‘德沃金法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纪要”,《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
    2.朱景文:“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律帝国》的批判”,《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4期。
    3.洪川:“德沃金关于法的不确定性的自主性的看法”,《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4.“自由主义法律理念与美国宪政传统”座谈会纪要,《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
    5.程立显:“德沃金的‘权利--公正'论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6.刘星:“德沃金的‘理论争论'说”,《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
    7.陈金钊:“德沃金法官的法律解释--评《法律帝国》一书中关于 法律的认识”,《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第1期。
    8.郑云瑞:‘德沃金的权利论法哲学”,《外国法学与法制》,《云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9.朱景文:“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律帝国》的批判”,《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4期。
    10.沈宗灵:“评介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的‘附录'--哈特与德沃金在法学理论上的主要分歧”,《法学》,1998年第10期。
    11.刘星:“美国人手里的牛津大学法理学教鞭--德沃金的法理学革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
    12.[英]H·L·A·哈特:“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翟小波译,《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夏季号。
    13.[英]J·W·哈利斯:“德沃金的权利命题”,萧勇译,《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
    14.[美]罗纳德·德沃金:“论合法性与法治”,郭琛译,《清华法学》,2002年第1期。
    15.刘星:“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法学知识如何成为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6.谢晖:“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17.谢晖:“法律作为符号”,《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18.谢晖:“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5期。
    19.陈金钊:“拯救客观性--关于法治方法的理论探索”,《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
    20.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1.齐延平:“法学的入径与法律意义的创生--论哲学诠释学对中国法学与法治的可能贡献”,《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22.陈金钊:“哲学解释与法律解释学--《真理与方法》对法学的启示”,《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23.张彩凤:“二十世纪英国法治理论的传承与超越--哈特‘法治世界'中的法律”,《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4.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5.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6.王立:‘德沃金视野中的自由与平等”,《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
    27.刘美玲:“关于德沃金平等思想的解读”,《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28.张乃根:“试析德沃金的权利论”,《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
    29.[美]布莱恩·莱特:“帝国的终结:德沃金及21世纪法理学--在拉特格斯法哲学学院成立庆典上的演讲”,《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1期。
    30.王彬:“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31.范进学:“德沃金视野中的法律:走向整体性法律解释之路”,《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32.林来梵、王晖:“法律上的‘唯一正解'--从德沃金的学说谈起”,《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
    33.申善情:“棘手案件出伟大法官--当代新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德沃金评介”,《法学》,1987年第1期。
    1.R· Dworkin,Law's Empi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R·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R· Dworkin,Justice in Robe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R· Dworkin,A Matter of Principl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Charles M.Yablon,"Are Judges Liars?-A Wittgensteinian Critique of Law's Empire",in Dennis.Paterson,ed.Wittgenstein and Legal Theory,West View Press,1992.
    2.Steven J ·Burton,"Ronald · Dworkin And Legal Positivism",Iowa Law Review,October.1987.
    3.James Donato,"Dwokin and Subjectivity in Legal Interpretation",Stanford Law Review,July,1988.
    4.R · Dworkin,"Objectivity and Truth:You'd Better Believe It",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87.1996.
    5.Samantha Besson,"Four Arguments Against Compromising Justice Internally",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Summer,2003.
    6.George C.Christie,"Dworkin's 'Empire'",Duke Law Journal,1987.
    7.Joseph Raz,"Dworkin:A New Link in the Chain",Canifonia Law Review,May,1986.
    8.David R · Morgan,"Book Review",Maryland Law Review,Winter,1988..
    9.William Fisher,"Dworkin's Right Answer Thesis:A Statistical Regression",Iowa Law Review,October,1987.
    10.Richard A.Posner,"The Jurisprudence of Skepticism",Michigan Law Review,April,1988.
    11.Philip Soper,"Dworkin's Domain",Harvard Law Review,March,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