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山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时代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高句丽山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句丽山城分布、类型、筑城法的具体分析,全面介绍和总结高句丽山城的现状和特点,并通过期别的划分,对山城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高句丽山城现在分布于中国辽宁省、吉林省,朝鲜全境以及韩国中北部地区,根据山势和地形的选择方式为基准,将其分为包谷型山城,山顶型山城-平顶型、山峰型,混合型山城-山顶包谷型、马鞍型、山腹型。
     高句丽山城由城墙,城墙附属设施-马面、女墙、石洞、城门-门道、门扇、门楼,山城内外建筑与设施-宫殿?房址,高台式建筑址,蓄水·排水设施,内城·壕·遮断墙而构成,各类建筑与设施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并具有独特的筑造方式。
     根据对考古学方面的资料和文献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高句丽山城可分为4期。第1期为公元前1世纪末-3世纪末,第2期为3世纪末~4世纪,第3期为5世纪~6世纪中叶,第4期为6世纪中叶~7世纪中叶,各期高句丽山城的形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Zoumou(邹牟), founder of the Koguryo state, built Koguryo on mountain city-sites. Even if this point is not stressed, the fact that the mountain city-sites of Koguryo have had great influence on Koguryo’s history is indisputable. The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are material evidence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 of enlargement of Koguryo territory. They were not only used as protective structures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s during war, they served also as the basic infrastructure for establishing control of Koguryo territory.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consist mainly of a city-wall, the city-wall auxiliary facilities, and various installa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each cit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ajor components that constituted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reflected typical ci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dditionally, a new periodiz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for each period is analyze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chronological scope of this thesis goe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Koguryo state during the 1st century BCE to its destruc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7th century CE. The area of the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extended from the provinces of Liaoning and Jilin in the present da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North Korea into the northern region of South Korea. The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has been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all data and results of surveys and excavations on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previously conducted in the PRC, North Korea, and South Korea.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typology of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In the first part, distribution analysis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contemporary national territories and levels of research. The main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namely China, North Korea and South Korea– as well as partition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bor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Koguryo territory is divided into the Yalu river valley, the Liao river valley, the eastern Liaoning peninsula, the Songhua river valley, and the Tumen river valley; within the borders of North Korea, it is divided into the lower course of the Yalu river– the littoral of the lower course Chongchon (清川) river, the Taedong(大同) river valley, the coast of Hwanghaenamdo(黄海南道), the Yeseong(礼成) river valley, the eastern coast of North Korea, and the Tumen river valley; and within the borders of South Korea, it is divided into the Imjin(临津) river valley, the Yangju(扬州) basin, the Han(汉) river valley, and the Kum(锦) river valley. The second part establishes a typology of the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The criteria used include localization and topography. Categories include: valley type, summit type– which includes flat summit type, peak type and mixed type– summit and valley type, saddle type and mid-slope type.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scale and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of each type.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rchitectural methods of city building used in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entrates on the architectural method us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facilities of the city-wall. On these sites various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and basic facilities of the city-wall. Furthermore, single-sided, double-sided, outer wall and inner wall methods have all been used to build city-wall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various types of Wengcheng(瓮城)and their basic structure. The enclosure outside the city gate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concave,“凹”shaped,“?”shaped,“二”shaped and“>-”shaped. The city gate are composed of an entryway, door leafs, a building over the gateway, a door plinth, and a door opening. The third part inspects the auxiliary facilities of city-walls, especially Mamian(马面), Nuqiang(女墙) and Shidong(石洞), which all are typical features of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m and structure to clarify their functions. The fourth part divides the inner and outer features of mountain city-sites into palatial sites, houses and terrace architectural types, water supply and drain off system, inner-city wall, moats and obstruction wall, and their form and structure are analyzed.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eriod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After synthesizing records in transmitted texts with the changes in architectural methods explained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period extend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Koguryo state to the end of the 3rd century CE, the second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3rd century to the 4th century, the third period from the 5th to the middle of the 6th century, and the fourth perio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6th century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7th century. The first period extend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Koguryo sta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iti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both textual record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it is impossible to describe the content of the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during this period. Using the Wandu mountain city-site as a starting point, Koguryo’s characteristic method of building a city became fixed during the late 2nd century and early 3rd century. However, taking in consideration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conditions of the Koguryo at this time, the spread of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must have taken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The second period begins with the foundation of xincheng(新城) and ends before the conquest of the Liaodong area. At the end of the 3rd century Koguryo developed a system of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t is during this period when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city-sites began to spread to regions that were further away from the capital. It is especially along the main road of the Koguryo–“the north-south road of Koguryo”– that typical mountain city-sites were been built. These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emphasized defensive functions, so mountain city-sites of the summit type are relatively numerous. Most of the middle-size and small-size sites were built below 2000m above sea level. The third period begins with Korguryo’s occupation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and ends with the transfer of the capital to changancheng(长安城), located near modern Pyongyang. During this period, Koguryo not only stabilized the recently conquered Liaodong area, but by moving the capital to the Pyongyang, implemented policy to conquer the south and control primary political power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se regions, the greater scope of Koguryo mountain city-sites shows a growing number of valley-type sites, an enlargement of the size of the cities, and the climax of architectural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within the borders of modern South Korea, some small scale fortress were constructed which were structurally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ountain city-sites of the Liaodong and North Korean regions. The fourth period begins with the foundation of changancheng and ends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tate of Koguryo. At this time a new type of site was developed which combined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both mountain city-sites and plain city-sites– the“plain-mountain type(平山城)”. Moreover,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Koguryo, the Qianli (千里) great-wall was built. It was the last defensive system built during this period in Koguryo using earth as building material, since the Qianli great-wall and mountain city-sites line were contemporaneously built right before the destruction of Koguryo as a final defensive system.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fter summarizing research results, new topic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引文
[1]三国志[M]
    [2]晋书[M]
    [3]魏书[M]
    [4]北史[M]
    [5]隋书[M]
    [6]旧唐书[M]
    [7]新唐书[M]
    [8]辽史[M]
    [9]资治通鉴[M]
    [10]册府元龟[M]
    [11]三国史记[M]
    [12]三国遗事[M]
    [13]高丽史[M]
    [14]墨子[M]
    [15]守城录[M]
    [16]梦溪笔谈[M]
    [17]与犹堂全书[M]
    [18]民堡辑说[M]
    [19]华城城役仪轨[M]
    [20]增补文献参考[M]
    [21]海东金石苑[M]
    [22]三韩金石录[M]
    [1]曹桂林、王铁军.铁岭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简介[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 15-17.
    [2]陈大为.淸原县英额门山城子调査记[J].辽宁文物, 1982(3): 33-34.
    [3]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 1995(1):147-148.
    [4]崔玉宽.凤凰山山城调査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1-7.
    [5]崔玉宽.凤城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6]崔研茹、冯永谦、崔德文.营口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7]大连市文物考古硏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査报告[J].东北史地, 2006(4): 71-80.
    [8]董学增.吉林市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及附近卫城调査报告[J].北方文物, 1986(4):32-35.
    [9]董学增.吉林东团山原始、汉、高句丽、渤海诸文化遗存调查简报[J].博物馆硏究, 1982(1): 85-91.
    [10]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覇王朝山城[J].考古, 1962(11):569-571.
    [11]抚顺市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辽宁抚顺市高尔山古城址调査简报[J].考古, 1964(12): 108-111.
    [1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J].文物, 1985(2): 46-51.
    [13]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J].北方文物, 1991(1): 43-45.
    [14]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J].考古, 1992(4): 318-323.
    [15]富品莹、吴洪宽.海城英城子高句丽山城调査刊报[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12-14,142.
    [1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3.
    [17]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M], 1990.
    [18]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査与试掘[J].文物, 1984(1): 47-54.
    [19]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 2008(1):46-55.
    [20]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辑安县文物保管所.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J].考古, 1964(2):76-79.
    [2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査简报[J].文物, 1985(2):39-45.
    [22]吉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査试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 2004.
    [23]吉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民主遗迹试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 2004.
    [24]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长白县文物志[M], 1984.
    [25]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抚松县文物志[M],1987.
    [26]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辉南县文物志[M],1987.
    [27]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浑江市文物志[M], 1984.
    [28]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集安县文物志[M], 1984.
    [29]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吉林市郊区文物志[M], 1983.
    [30]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吉林市市区文物志[M], 1983.
    [31]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蛟河县文物志[M], 1987.
    [32]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辽源市文物志[M],1985.
    [33]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龙井县文物志[M], 1984.
    [34]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柳河县文物志[M], 1987.
    [35]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盘石县文物志[M],1987.
    [36]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通化市文物志[M], 1986.
    [37]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通化县文物志[M], 1987.
    [38]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M], 1985.
    [39]吉林省地方志编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文物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40]吉林市地方志编编纂委员会.吉林市志-文物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41]李龙彬、华玉冰、崔丽萍.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信息网, 2007-3-26.
    [42]李晓钟、刘长江、佡俊岩.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试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 1993(1): 22-31, 21.
    [4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票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J].考古, 2001(8).
    [44]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 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査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 2004.
    [45]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 1998(10): 1-12.
    [46]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西门址的补充发掘[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科学出版社,2007: 92-101.
    [47]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M],1962.
    [48]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査简报[J].文物, 1994(3).
    [49]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遗址的调査[J].考古, 1997(2):28-35,51.
    [50]刘岚、邵春华.吉林通化市汉代自安山城调査和考证[J].博物馆硏究, 1991(3):73-78.
    [5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1):1-8.
    [52]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J].考古,2007(7):17-27.
    [53]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 2001(3): 35-50.
    [54]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4年Ⅲ区发掘简报[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科学出版社. 2007: 67-91.
    [55]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区发掘简报[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C],2007:102-106.
    [56]佟达,新宾五龙高句丽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18-24.
    [57]五女山志编纂委员会.五女山志[M], 2004.
    [58]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 1987(2): 43-62.
    [59]延边文物简编[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
    [60]扬永芳、扬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 8-11,24.
    [6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北垣一号马面的发掘[J].考古, 1986(8).
    [6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査[J].考古, 1996(7): 60-65, 90.
    [63]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査[J].北方文物, 2001(2): 39-42, 54.
    [64]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 1993(2): 22-31.
    [65]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J].北方文物, 1996(1): 36-42.
    [65]鞍山市文物志[M].沈阳:辽大出版社,1989.
    [1]安炳灿、崔承泽.关于最近发掘的平壤城[J].朝鲜考古硏究, 1998(4):37-41.
    [2]崔昌彬.关于瓮津古城(高句丽瓮川城)[J].历史科学,1986(2):39-43.
    [3]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1号建筑址[J].朝鲜考古硏究, 1991(4): 34-38.
    [4]崔承泽.关于凤势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4): 11-13.
    [5]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内的冶铁址[J].朝鲜考古硏究, 2002(4): 28-31.
    [6]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J].考古民俗, 1965(2):53-58.
    [7]蔡熙国、田提宪.大岘山城踏查记[J].考古民俗, 1966(2): 41-43.
    [8]崔羲林.关于黄州城[J].历史科学, 1982(7):44-48.
    [9]金基雄.白川山城踏查报告[J].考古民俗, 1966(1):24-27.
    [10]金仁哲.关于温井里古城[J].朝鲜考古研究, 1994(2):29-32.
    [11]金日成综合大学考古学及民俗学讲座.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
    [12]金钟赫.加应山城调查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 1992(3):33-36.
    [13]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 1994(4): 7-10.
    [14]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对于大圣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报告[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 1964.
    [15]孙寿浩.关于忽骨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1(1):39-40.
    [16]田提宪.大城山城的蓄水池发掘中间报告[J].考古民俗, 1964(3):46-51.
    [17]张尚烈.高原隘守镇城[J].历史科学, 1985(3):47-48.
    [18]新发掘的德山土城朝鲜考古研究[J].朝鲜考古研究, 2002(4): 48.
    [1]中原文化财研究院.清原芙蓉面地域山城地表调查报告书[M],2005.
    [2]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M], 2007.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 2007.
    [4]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M], 2007.
    [5]高句丽研究财团.平壤一带高句丽遗迹[M],2005.
    [6]国立文化财硏究所.峨嵯山4堡垒城墙发掘调査[J], 2007.
    [7]韩国土地公社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发掘调查报告书-第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 2003.
    [8]韩国土地公社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发掘调查报告书Ⅲ-第2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 2007.
    [9]九宜洞报告书刊行委员会.汉江流域的高句丽要塞-九宜洞遗迹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 1997.
    [10]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涟川堂浦城-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3.
    [11]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京畿道博物馆.涟川堂浦城Ⅱ-试掘调査报告书[M], 2008.
    [12]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波州德津山城试掘调査-指导委员会资料[J],2004.
    [13]首尔特别市.首尔所在城郭调查报告书[M], 2003.
    [14]首尔大学校博物馆.梦村土城-东北地区发掘调査报告书[M],1988.
    [15]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 2000.
    [16]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 2002.
    [17]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4次)约报告[J],2009.
    [18]首尔大学校博物馆.龙马山2堡垒发掘调查约报告[M], 2006.
    [19]首尔大学校博物馆.龙马山2堡垒2次发掘调查约报告[M], 2006.
    [20]檀国大学校埋葬文化财研究所.涟川隐垈里城地表及试、发掘调査报告书[J], 2004.
    [21]忠南文化财研究院.大田月坪洞山城[M], 2003.
    [22]忠北大学校博物馆.南城谷高句丽遗迹[M], 2004.
    [1]池内宏、梅原末治.通沟(上、下)[M].日满文化协会, 1938、1940.东京:图书刊行会,1973.
    [2]山上次男、田村晃一.北关山城[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90(再版).
    [1]朝鲜总督府藏.朝鲜古迹图谱[M], 1915.(名著出版, 1973.)
    [2]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M].平壤:外国文综合出版社,1989.
    [3]京畿道博物馆.高句丽遗迹的宝库京畿道[M],龙仁:2005.
    [4]首尔大学校博物馆、京畿道博物馆.高句丽-汉江流域的要塞[M].首尔:通天文化社, 2000.
    [5]徐吉洙.高句丽城[M].首尔:礼堂, 1994.
    [1]冯永谦.北方史地硏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耿铁华.高句丽考古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
    [3]耿铁华.高句丽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4]耿铁华、倪军民.高句丽历史与文化[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
    [5]金毓黻.东北通史.台北:乐天出版社, 1971.
    [6]李殿福.东北考古硏究(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7]李有升.营口地方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
    [8]刘景玉.鞍山地方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9]刘叙杰.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城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10]陆锡兴.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1]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1?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12]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0.
    [13]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14]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硏究汇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4.
    [15]魏存成.高句丽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16]魏存成.高句丽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17]曹德全.高句丽史探微[M].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
    [1]蔡熙国.大圣山-平壤城[M].平壤:朝鲜劳动堂出版社, 1963.
    [2]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的建国与为三国统一斗争、城郭[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85.
    [3]池承弼.高句丽的城郭[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
    [5]李华善.朝鲜建筑史(1)[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89.
    [6]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区的城防御体系[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95.
    [7]朴真旭.朝鲜考古学全书(高句丽篇)[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 1991.
    [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高句丽文化[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5.
    [9]社会科学院考古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概要[M].平壤:科学百科出版社, 1977.
    [10]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全史(3)[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1.
    [11]孙永钟,高句丽史(2)[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97.
    [1]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M].首尔:书景, 2006.
    [2]白钟伍.高句丽瓦的成立与王权[M].首尔:周留城出版社,2006.
    [3]车勇杰等.京畿道的城郭[M].水原:京畿文化财团, 2003.
    [4]崔武藏.高句丽考古学Ⅰ[M].首尔:民音社, 1995.
    [5]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5[M], 1998.
    [6]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8[M], 1998.
    [7]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M]. 2005.
    [8]九里文化院.峨嵯山的历史与文化遗产[M], 1994.
    [9]孔锡龟.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硏究[M].首尔:书景文化社, 1998.
    [10]李丙焘.韩国古代史硏究[M].首尔:博英社, 1976.
    [11]李殿福、孙玉良(姜仁求、金英洙译).高句丽简史[M].首尔:三省出版社, 1990.
    [12]李殿福(车勇杰、金仁景译).中国内的高句丽遗迹[M].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4.
    [13]李元根.韩国的城郭与烽燧(上、中、下)[M].韩国boyscout联盟,1989.
    [14]卢泰敦.高句丽史研究[M].首尔:四季节,1999.
    [15]潘永焕.韩国的城郭[M].首尔:世宗大王纪念事业会, 1978.
    [16]潘永焕等.韩国的城郭[M].首尔:大原社, 1991.
    [17]申莹植等.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制研究[M].首尔:白山资料院, 2000.
    [18]申莹植.高句丽史[M].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 2000.
    [19]孙永植.韩国城郭的硏究[M].文化财管理局, 1987.
    [20]魏存成(辛容民译).高句丽考古[M].首尔:湖岩美术馆, 1996.
    [21]徐锃锡.百济的城郭[M].首尔:学研文化社, 2002.
    [22]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M].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8.
    [23]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M].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9.
    [1]关野贞.朝鲜美术史[M].东京:岩波书店,1943.
    [2]关野贞.朝鲜的建筑与艺术[M].东京:雄山阁,1972.
    [3]东潮、田中俊明.高句丽的历史与遗迹[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5.
    [4]东潮.高句丽考古学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 1997
    [1]高丽大学校.(韩国古代的Global Pride)高句丽[C].首尔:通天文化社, 2005.
    [2]高句丽研究文集[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3]高句丽研究会.高句丽山城研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9.
    [4]高句丽研究会.高句丽遗迹发掘与遗物[C].首尔:学研文化社, 2001.
    [5]国防军史研究所.韩国军事史研究1[C].首尔:1998.
    [6]国防军史研究所.韩国军事史研究3[C].首尔:1999.
    [7]韩国古代史学会.高句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C].首尔:书景, 2004.
    [8]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硏究中心.边疆考古硏究(第四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9]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所.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通化:通化师范学院,1999.
    [10]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11]东北亚历史与文化[C].沈阳:辽沈书社, 1991.
    [12]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一)[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
    [13]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
    [14]朴真奭、姜孟山.中国境内高句丽遗迹硏究[C].首尔:礼河, 1995.
    [15]考古民俗论文集9[C].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 1984.
    [16]韩国古代文化硏究[C],首尔:白山资料院,2005
    [17]历史科学论文集15[C].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 1990.
    [18]历史科学论文集18[C].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 1995.
    [19]辽宁本溪丹东地区考古学术讨论会文集[C], 1985.
    [20]辽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C].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8.
    [21]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2]中国东北边疆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陈平.高句丽山城硏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0.
    [2]崔承泽.对长寿山城的研究[D].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准博士学位论文, 1994.
    [3]崔章烈.汉江北岸高句丽堡垒的筑造时期与其性质[D].首尔大学校硕士学位论, 2001.
    [4]金希宣. 6~8世纪东亚都城制与高句丽长安城[D].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5]李龙彬.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及墓葬发现与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李维宇.北票康家屯城址及其相关问题[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李新全:《高句丽早期遗迹及其起源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李元根.三国时代城郭硏究[D].檀国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 1980.
    [9]梁时恩.关于汉江流域高句丽陶器的制作技法[D].首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朴相佾.三国时期城郭硏究[D].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1]沈光注.南韩地域高句丽城郭研究[D].祥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12]徐日范.北韩地域高句丽山城研究[D].檀国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 1999.
    [13]于新水.高句丽古城硏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
    [1]曹迅.叆河尖古城和汉安平瓦当[J].考古, 1980(6):566-567.
    [2]曹德全.尉那岩城考-兼论丸都城不是尉那岩城[J].高句丽史探微[M].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115-123.
    [3]曹德全.高句丽新城尉始筑那年代考[J].高句丽史探微[M].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 227-241.
    [4]曹桂林、裵跃军.铁岭东南部的兩座古代城址[J].辽宁文物, 1983(4).
    [5]陈大为.抚顺高尔山山城结构布局辨析[J].辽海文物学刊, 1992(2):45-47,12.
    [6]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J].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 1986: 115-117.
    [7]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J].北方文物, 1995(3):55-63.
    [8]陈平.高句丽山城名辨析[J].博物馆硏究, 2004(2): 26-28.
    [9]陈平.试析高句丽山城的起源[J].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5(2): 82-84.
    [10]迟勇.高句丽都城的战略防御体系[J].高句丽硏究文集[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3:182-187.
    [11]崔玉宽、张庆贺.乌骨城考[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一)[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642-646.
    [12]崔双来.丹东地区高句丽山城及其墓葬考察纪要[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 123-128.
    [13]崔艳茹.营口地区山城调査与探讨.东北史地, 2009(3): 26-31.
    [14]邓常云.燕州城初探[J].地名丛刊, 1987(4).
    [15]董峰.东北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分类及年代[J].博物馆硏究, 1995(3):30-37,101.
    [16]冯永谦.东北古代长城考辨[J].东北亚历史与文化[C].沈阳:辽沈书社, 1991: 20-47.
    [17]冯永谦.高句丽泊汋城址发现与考证[J].北方史地硏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174-190.
    [18]冯永谦.高句丽千里长城建置辨[J].社会科学战线, 2002(1):184-198.
    [19]耿铁华.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的考古学证明[J].东北史地, 2004(2):17-21.
    [20]耿铁华、李淑英.高句丽纥升骨城新考[J].高句丽考古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95-110.
    [21]耿铁华.高句丽南北道和形成于拓展[J].高句丽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303-324.
    [22]耿铁华.访高句丽覇王朝山城[J].高句丽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111-116.
    [23]郭俊武.纥升骨城初探[J].辽宁本溪丹东地区考古学术讨论会文集[C], 1985:140~142.
    [24]郝武华.高尔山城考[J].中国地名, 2000(2): 16~17.
    [25]何明、张雪岩.吉林集安高句丽国内城马面址淸理简报[J].北方文物, 2003(3):33-34.
    [26]康家兴.吉林市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和“水牢”[J].吉林省文物工作通迅, 1957版:37-38.
    [27]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硏究[J].边疆考古硏究(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43-156.
    [27]李殿福.集安山城子山城考略[J].求是学刊, 1982(1):93-95.
    [28]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J].文物, 1982(6): 82-85.
    [29]李甸甫.高句丽新城的始筑年代[J].辽海文物学刊, 1988(2): 156,15.
    [30]李殿福、孙玉良.高句丽的都城[J].博物馆硏究, 1990(1): 36-44,27.
    [31]李殿福.高句丽山城硏究[J].北方文物, 1998(4):25-27.
    [32]李健才.东北地区中部的边岗和延边长城[J].辽海文物学刊, 1987(1):102-107.
    [33]李健才.唐代高丽长城与夫余城[J],民族硏究. 1991(4):49-55.
    [34]李健才.唐代高句丽长城和夫余城[J].东北亚历史与文化[C].辽沈书社, 1992:293-298.
    [35]李健才.吉林市龙潭山山城考[J].博物馆硏究, 1995(2):18-24.
    [36]李健才.再论唐代高句丽的夫余城和千里长城[J].北方文物, 2000(1): 27-29.
    [37]李健才.关于汉代夫余王城几个问题的探讨[J].东北史地, 2005(3): 2-3,12.
    [38]李淑英.五女山城不是纥升骨城[J].通化师院学报, 2001(1).
    [39]栗谷.关于高句丽山城[J].博物馆硏究, 1983(1):33-38.
    [40]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概述[J].博物馆硏究, 1992(1):64-82.
    [41]梁志龙.哥勿考辨[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 67~73.
    [42]梁志龙.高句丽南北道新探[J].社会科学战线, 1995(1):142-150.
    [43]梁志龙、马毅.辽宁本溪市平顶山高句丽山城调査[J].东北史地, 2009(5): 3-7.
    [44]梁振晶.高句丽千里长城考[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84-87.
    [45]林至德、张雪岩.高句丽两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J].文物天地, 1984(6): 7-9.
    [46]刘岚.高句丽古城硏究[J].博物馆硏究, 2000(1):62-68.
    [47]刘兆田、扬光、董玉芹.岫岩娘娘城山城兴废年代初探[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45-47.
    [48]刘永智.访高句丽早期遗迹五女山城[J].朝鲜史通迅, 1981(3):119-124.
    [49]孟祥忠、潘国庆、郑淑云.西丰城子山山城考[J].沈阳文物, 1993(2): 13-15.
    [50]朴润陆、高占一.罗通山城考[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一)[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656-662.
    [51]朴眞奭.城子山山城和土城村土城及其筑城年代[J].延边大学学报, 1987(4).
    [52]任鸿魁.泊汋城方位考述[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29-32.
    [53]孙力.辽宁的高句丽山城及其意义[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C].哈尔滨出版社, 1997:239-243.
    [54]孙进己.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城名及建立时间考[J].北方文物, 2000(1): 30-32.
    [55]孙进己.高句丽王国的都城[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一)[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 70-79.
    [56]孙德连.卑沙城[J].金州博物馆馆刊, 1990(1): 93.
    [57]佟达.高句丽南北交通道[J].博物馆研究, 1993(3).
    [58]王健群.高句丽千里长城[J].博物馆硏究, 1987(3):32-36.
    [59]王健群.玄菟郡的西迁和高句丽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 1987(2):199-202.
    [60]王连春.丹东市区的高句丽山城[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120-122.
    [61]王绵厚.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J].历史地理, 1985(4).
    [62]王绵厚.‘玄菟’与‘新城’新解-兼论沈阳东上伯官屯古城的建置名称与时代[J].沈阳文物, 1993(1):1-4.
    [63]王绵厚.鸭绿江右岸高句丽山城综合硏究[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38-50.
    [64]王绵厚.新城、南苏、木底道与高句丽南北二道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 1996(5): 140-146.
    [65]王绵厚.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J].辽海文物学刊, 1997(2): 89-103,114.
    [66]王绵厚.关于高句丽第二“丸都城”考略[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1-7.
    [67]王绵厚.关于高句丽古城硏究的若干问题[J].辽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C].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8:252-257.
    [68]王绵厚.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其社会发展的关系略论[J].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120-136.
    [69]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的构筑特点及其特殊规律[J].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137-161.
    [70]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的建置分期及其历史背景[J].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162-177.
    [71]王绵厚.高句丽的“辽东城冢”壁画中若干问题的考析[J].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217-226.
    [72]王绵厚.高句丽城邑制度与山城[J].社会科学战线, 2001(4): 177-176.
    [73]王绵厚.高句丽扶余城与渤海扶余府[J].东北历史地理论丛[C], 2002.
    [74]王绵厚.关于高句丽“尉那岩城”的若干问题-兼与冯永谦,孙进己先生商榷[J].东北史硏究[C]. 2004(5).
    [75]魏存成.高句丽初中期的都城[J].北方文物, 1985(2):28-36.
    [76]温秀荣.高句丽山城的排水系统[J].博物馆硏究, 2002(2): 57-58.
    [77]温秀荣、张波.关于抚顺地区的高句丽山城[J].博物馆硏究, 1996(1): 53-54, 80.
    [78]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J].东北史地, 2007(2): 53-59.
    [79]辛占山.辽宁境内高句丽城地的考察[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 33-37,92.
    [80]许明纲.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J].博物馆硏究, 1996(1): 55-61.
    [81]徐日范.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山城分布及其防御体系[J].中国东北边疆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13-236.
    [82]佡俊岩.从石台子山城看高句丽对山城选置结构布局及建筑艺术[J].博物馆硏究, 2002(2): 49-56.
    [83]营口市博物馆.关于安市城址的考察与研究[J].北方文物,2000(2): 79-83.
    [84]袁辉.泊汋口位置考[J].北方文物, 1993(2): 70-71.
    [85]张福有.高句丽平壤东黄城考[J].东北史地, 2004(5):24-29.
    [86]翟立伟、仇起.吉林市的城市起源-兼论龙潭山城的始建年代[J].博物馆硏究, 2003(3): 36-38.
    [87]张喜英.千年古代石城调査记[J].鞍山文物汇编, 1992.
    [88]张正岩、王平鲁.新城道及新城道上诸城考[J].辽海文物学刊, 1994(2): 25-27.
    [89]张志立.高句丽南北道和有关城址的考证[J].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一)[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7: 607-611.
    [90]赵俊杰.试论高句丽山城城墙上石洞的功能[J].博物馆硏究, 2008(1):59-65.
    [91]赵晓刚.石台子山城城名考辨[J].北方文物, 2003(3): 28-37.
    [92]郑元喆.高句丽山城瓮城的类型.博物馆硏究, 2009(3):54-59.
    [93]郑元喆.汉江流域高句丽“堡垒”的建筑形制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9(6): 85-91.
    [94]周向永.高句丽金山城考[J].博物馆硏究, 1994(3): 32-35.
    [95]周向永.“纥升骨”词义发微[J].博物馆硏究, 1998(1): 44-47.
    [96]周向永.涉及铁岭境内高句丽山城的几个问题[J].东北历史地理论丛[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3: 81-93.
    [97]周向永.西丰城子山山城始建年代再考[J].东北史地, 2009(2),34-37,64.
    [1]安炳灿、崔承泽.关于最近发掘的平壤城[J].朝鲜考古硏究, 1998(4):37-41.
    [2]安炳灿.关于长寿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遗物[J].朝鲜考古研究, 1990(2):7-11.
    [3]池承哲.高句丽的西海岸城防御体系[J].历史科学, 2001(4): 52-54.
    [4]池承哲.关于高句丽的西海岸城防御体系的形成时期[J].历史科学, 2002(3):30-32.
    [5]崔昌彬.在新原郡发现的高句丽时期大型城址[J].历史科学, 1985(4):46-47.
    [6]崔昌彬.关于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的国南7城和国东6城[J].历史科学, 1990(3):51-54.
    [7]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的筑造年代[J].朝鲜考古硏究, 1991(3):14-18.
    [8]崔承泽.高句丽南部副首都的卫城防御体制[J].朝鲜考古硏究, 2000(4):22-26.
    [9]蔡熙国.平壤附近的高句丽时期遗迹[J].文化遗产, 1957(5): 5-19.
    [10]蔡熙国.关于平壤城(长安城)的筑城过程[J].考古民俗, 1965(3):20-27.
    [11]蔡熙国.对高句丽首都的变迁和凤凰城-丸都[J].历史科学, 1980(2): 41-46.
    [12]蔡熙国、田提宪.寻找新原郡长寿山城[J].考古民俗, 1966(1):45-48.
    [13]崔羲林.平壤城的筑城年代与规模[J].考古民俗, 1967(2): 27-35.
    [14]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长安城)的城墙筑造形式与施设物的配置状态[J].考古民俗,1967(3): 20-28.
    [15]崔羲林.兴华镇城的位置和筑造形式及其时期研究[J].历史科学, 1982(4):32-38.
    [16]韩仁浩、李浩.平壤城外城内的高句丽都市里坊有关的几个问题[J].朝鲜考古硏究. 1993(1):13-18.
    [17]金基雄.关于白马山城筑造经纬[J].考古民俗,1967(2): 36-41.
    [18]金基雄.关于安州城和白霜楼筑城时期[J].历史科学, 1982(3):36-40.
    [19]金基雄.对于高句丽山城特证的硏究[J].考古民俗论文集9[C].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 1984:136-152.
    [20]金礼焕、刘泽奎.在笼吾里山城发现的高句丽石刻文[J].文化遗产, 1958(6):53-56.
    [21]金明哲.高丽城的石城墙筑造形式[J].朝鲜考古研究, 1989(2):31-34.
    [22]金顺南.关于国内城都邑时期高句丽的纵深防卫城体系[J].朝鲜考古研究, 2000(2):28-31.
    [23]金顺南.高句丽初期首都防御城体系[J].朝鲜考古研究, 2000(3):33-36.
    [24]金庆灿.中世我国黄海南北道地方的城遗迹[J].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 1989(3):90-99.
    [25]金庆灿.关于黄海南道地方的海岸防御城[J].朝鲜考古硏究, 1992(4): 29-33.
    [26]金庆灿.九月山一带的地域城防御体系[J].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 1993(4):29-33.
    [27]金庆灿.黄海南北道地方的从心城防御体系[J].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 1996(2):22-25.
    [28]金京森.关于高句丽早期的首都形式.朝鲜考古硏究, 1998(2): 21-23.,
    [29]金在孝:水原城的筑城形式[J].文化遗产, 1958(5):33-49.
    [30]李承赫.长寿山城的筑造形式和年代[J].历史科学,1985(4):31-36.
    [31]李华善.关于高句丽平壤城外城内的里坊的形态与规模其展开[J].历史科学, 1989(1):27-32.
    [32]李华善.新复原大城山城的南门[J].历史科学, 1979(2):46-48.
    [33]南一龙.九月山城和其周边的遗迹[J].朝鲜考古研究, 1989(1): 11-18.
    [34]朴昌洙.高句丽山城的位置选定的优越性[J].朝鲜考古研究,1988(2): 33-36.
    [35]朴昌洙.高句丽西北方城防御体制的威力[J].朝鲜考古研究,1988(3): 17-21.
    [36]朴昌洙,427年平壤迁都以前时期高句丽城的分布[J].历史科学,1988(4):30-34.
    [37]朴昌洙.高句丽的城分布和西北防御体系[J].历史科学论文集15[C].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 1990: 220-259.
    [38]朴黄植.对于我国城门形式的资料[J].考古民俗, 1966(4): 38-42.
    [39]孙良九.高句丽山城的优秀性和百济、新罗的山城发展的影响[J].朝鲜考古研究, 1985(3):105-116.
    [40]孙良九.关于泰川郡笼吾里山城筑造年代[J].朝鲜考古研究, 1987(1): 17-20.
    [41]孙永钟.关于高句丽南道与北道的丸都城的位置(1)[J],历史科学, 1989(3): 28-32.
    [42]孙永钟.关于高句丽南道与北道的丸都城的位置(2)[J],历史科学, 1989(4): 34-37.
    [43]孙永钟.关于高句丽领土扩张过程[J].平壤:历史科学论文集18[C], 1995.
    [44]张尚烈.辽东城塔[J].考古民俗, 1967(1): 24-28.
    [45]郑灿永.关于平壤城[J].考古民俗, 1966(2): 13-20.
    [1]白钟伍.京畿北部地域高句丽城郭的分布和性质[J].京畿道博物馆年报3, 1999: 59~94.
    [2]白钟伍.南韩地域高句丽关防体系-以临津江流域为中心[J].先史与古代26,2006: 279-306.
    [3]崔武藏.高句丽山城的建筑构造硏究[J].建大学术志41,1997:1-31.
    [4]崔章烈.汉江北岸高句丽堡垒的筑造时期和其性质[J].韩国史论47, 2002:1-58.
    [5]崔钟泽.京畿北部地域的高句丽关防体系[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1999:257~288。
    [6]崔钟泽.从考古学看高句丽的汉江流域进出和百济[J].百济研究28, 1998:135-170.
    [7]崔钟泽.梦村土城内高句丽遗迹再考[J].韩国史学报12, 2002:9-40.
    [8]崔钟泽.南韩地域的高句丽遗迹和遗物[J].高句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C].书景, 2004:467-496.
    [9]车勇杰.高句丽前期的都城[J].国史馆论丛48, 1993: 1-41.
    [10]车勇杰.南韩内高句丽山城的现况和特证[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1999: 157-173.
    [11]车勇杰.韩国古代山城城门构造的变化[J].中原文化财硏究2,2008:61-86.
    [12]成周铎.对于百济都城筑造发展过程的考察[J].百济研究19,1988.
    [13]金希宣.高句丽的汉江流域进出和其防御体制[J].首尔学研究20, 2003: 1-37.
    [14]金希宣.高句丽长安城的筑城过程与迁都的背景[J].历史文化硏究22,2005: 3-26.
    [15]金荣官.百济的熊津迁都背景和汉城经营[J].忠北史学11、12合集,2000: 63-92.
    [16]孔锡龟.百济箍山式山城的型式分类[J].百济研究24,1994: 5-49.
    [17]孔锡龟.对于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J].韩国上古史学报29, 1998:143-178.
    [18]孔锡龟.高句丽百济城郭的比较硏究[J].白山学报54, 2000:39-74.
    [19]李丙焘,平壤东黄城考[J].韩国古代史硏究.博英社, 1976.
    [20]李晓钟.石台子山城[J].高句丽遗迹发现与遗物[C].首尔:学研文化社,2001: 699-710.
    [21]林起焕.高句丽前期山城研究-高句丽山城的基础的检讨(1)[J].国史馆论丛82, 1998:47-98.
    [22]刘岚.高句丽古城与辽金古城的比较硏究[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9: 417-444.
    [23]闵德植.高句丽的中期都城[J].韩国史论19, 1989:75-159.
    [24]闵德植.高句丽的后期都城[J].韩国史论19,1989:159-228.
    [25]闵德植.关于高句丽笼吾里山城磨崖石刻的‘乙亥年’[J].韩国上古史学报3, 1990:79-113.
    [26]闵德植.对于三国时代筑城法的几个试考[J].白山学报38, 1991:23-84.
    [27]闵德植.关于高句丽平壤城筑城过程研究高句丽[J].国史馆论丛39, 1992:1-49.
    [28]闵德植.关于高句丽的平壤城刻字城石研究[J].韩国上古史学报13, 1993:93-152.
    [29]闵德植.高句丽的泰川笼吾里山城和磨崖石刻[J].白山学报43, 1994:5-46.
    [30]闵德植,对高句丽泰川笼吾里山城磨崖石刻检讨[J].高句丽硏究11, 2001:157-195.
    [31]闵德植,从发掘调査资料看古代城郭的蓄池池[J].白山学报63, 2002:47-104.
    [32]闵德植,从发掘调査资料看古代城郭的蓄池池[J].白山学报64, 2002:59-86.
    [33]闵德植.特殊类型的城郭[J].亚细亚文化18,2002: 125-176.
    [34]闵德植.从发掘调査资料看高句丽城郭的筑造工法-体城的筑造工法为中心[J].史学志37,2005:45-95.
    [35]闵德植.高句丽城郭的发掘调査现况与展望[J].白山学报72,2005: 31-81.
    [36]朴灿奎.百济熊津早期北境问题[J].史学志24, 1991:47-67.
    [37]朴眞奭.高句丽栅城遗迹考[J].中国境内高句丽遗迹研究[C].首尔:礼河, 1995:77-84.
    [38]朴眞奭.高句丽栅城遗迹再考[J].中国境内高句丽遗迹研究[C].首尔:礼河, 1995:85-107.
    [39]朴眞奭.对丸都城遗迹考证[J].中国境内高句丽遗迹研究[C].首尔:礼河, 1995:47-75.
    [40]全荣来.百济山城的特征与源流[J].马韩百济文化8, 1985:109-128.
    [41]全荣来.古代山城的发生与变迁[J].马韩百济文化11,1998: 31-61.
    [42]沈奉谨.新罗城和高句丽城[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1999:487-513.
    [43]沈光注.南韩地域的高句丽遗迹[J].高句丽遗迹发掘与遗物[C].首尔:学研文化社,2001:453-492.
    [44]沈光注.高句丽和百济的城郭文化[J].高句丽硏究20, 2005: 269-304.
    [45]沈正补.高句丽山城和百济山城的比较检讨[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1999:519-551.
    [46]沈正补.关于高句丽长安城筑造时期问题点1、2[J].北方史论丛6,2005: 371-380.
    [47]田中俊明.从城郭施设看高句丽的防御体系[J].高句丽山城研究.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9: 175-207.
    [48]田中俊明.东亚都城制中的高句丽长安城[J].白山学报67, 2003: 505-527.
    [49]田中俊明.高句丽长安城的规模与特征-条坊制为中心[J].白山学报72, 2005:324-346.
    [50]田村晃一.高句丽的城郭について[J].百济研究19, 1988: 147-168.
    [51]佟达、张波.抚顺高尔山城Ⅱ区遗迹的再认识[J].高句丽遗迹发现与遗物[C].首尔:学研文化社,2001: 651-668.
    [52]魏存成.吉林省高句丽山城的发现与硏究[J].高句丽山城硏究.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9:5-31.
    [53]吴江原.大城山城[J].平壤一带高句丽遗迹[M].首尔:高句丽研究财团,2005: 74-107.
    [54]西谷正. 1945年以前高句丽遗迹发掘和遗物[J].高句丽遗迹发掘与遗物,首尔:学研文化社, 2001: 85-95.
    [55]徐吉洙.松花江流域的高句丽山城硏究(1)[J].高句丽硏究1. 1995:103-147.
    [56]徐吉洙.通过石台子山城来看高句丽山城的特点[J].高句丽研究7. 1999:127-184.
    [57]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硏究(1)[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硏文化社,1999:303-369.
    [58]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硏究(2)[J].文化史学11、12、13, 1999:137-172.
    [59]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和关防体系[J].高句丽研究11, 2001:197-316.
    [60]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硏究(3)[J].高句丽遗迹发掘与遗物[C].首尔:学研文化社,2001:547-645.
    [61]徐吉洙.忽本和国内城地域的新考古学的成果[J].高句丽硏究15. 2003:27-56
    [62]徐吉洙.从高句丽壁畵看高句丽的城和筑城术[J].高句丽硏究17. 2004:369-394.
    [63]徐吉洙.对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新考古学的成果[J].高句丽硏究19. 2005:21-58.
    [64]徐吉洙.五女山城筑城法硏究[J].高句丽硏究20. 2005:9-44.
    [65]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硏究-城门(1)[J].韩国古代文化硏究[C].白山资料院, 2005:155-188.
    [66]徐日范.北韩境内高句丽城的分布和硏究现状[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9: 109-154.
    [67]徐荣一.京畿北部地域高句丽堡垒考察[J].文化史学17,2002: 63~80.
    [68]徐荣一.中原高句丽碑中的高句丽城和国防体系[J].中原高句丽碑研究[C].首尔:学硏文化社,2000:491-517.
    [69]徐荣一. 6~7世纪高句丽南境考察[J].高句丽研究11, 2001:27-45.
    [70]徐程旭.关于高句丽时代城郭的门楼研究[J].高句丽研究9. 2000:19-43.
    [71]申莹植.高句丽千里长城的硏究[J].白山学报49, 1997:67-118.
    [72]尹明喆.国内城的鸭绿江防御体制硏究[J].高句丽硏究15. 2003:57-77.
    [73]余昊奎. 3世纪后半~4世纪前半高句丽的交通路与地方统治组织[J].韩国史研究91,1995:1-39.
    [74]余昊奎.国内城期高句丽的军事防御体系[J].韩国军事史研究1[C].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8: 2-76.
    [75]余昊奎.高句丽后期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军事战略[J].韩国军事史研究3[C].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9:3-68.
    [76]余昊奎.高句丽千里长城的径路与筑城背景[J].国史馆论丛91,2000: 157-192.
    [77]余昊奎.辽河中上流东岸地域的高句丽城和地方支配[J].历史文化研究17, 2002: 229-273.
    [78]余昊奎.平壤城[J].平壤一带高句丽遗迹[M].首尔:高句丽研究财团,2005: 54-73.
    [79]俞元载.‘三国史记’筑城记事的分析[J].湖西史学12, 1984:1-27.
    [80]尹武炳、成周泽.百济山城的新类型[J].百济研究8,1977:9-31.
    [81]尹武炳.关于泗泌都城[J].百济研究19,1988:23-28.
    [82]尹武炳.高句丽和百济的城郭[J].百济硏究丛书3, 1993:7-21.
    [83]郑永镐.京畿南部和忠淸地域的高句丽城[J].高句丽山城研究[C].首尔:学硏文化社,1999:289-297.
    [84]郑永振.对于延边地区的城郭硏究[J].高句丽山城硏究[C].首尔:学研文化社, 1999: 379-411.
    [1]弊原坦.朝鲜的城郭[J].历史地理, 15-3, 1910.
    [2]林直树.高句丽的都城与山城[J].青丘学术论集5,1994.
    [3]林直树:桓仁高句丽遗迹考[J].青丘学术论集7,1995.
    [4]秋山日出雄.南朝都城“建康”的复原序说[J].僵原考古学研究所论集7.吉川弘文馆,1984.
    [5]松波宏隆.高句丽山城的构造与特质[J].朝鲜学会大会发表文, 1997.
    [6]田中俊明.高句丽长安城的位置与迁都的有无[J].史林67-4,1984.
    [7]田中俊明.高句丽前期、中期的辽东进出路[J].朝鲜社会, 1997.
    1朝鲜总督府藏版:《朝鲜古迹图谱》,1915年(1973年名著出版影印),48页。
    2池内宏:《通沟》上,1938年,23~31页。
    3当时五女山城的原版照片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4山上次男、田村晃一:《北关山城》,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90年再版。
    5抚顺市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辽宁抚顺高尔山古城址调査简报》,《考古》1964年第12期。
    6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覇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7陈大为:《淸原县英额门山城子调査记》,《辽宁文物》1982年第3期,33~34页。
    1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1期;《集安山城子山城考略》,《求是学刊》1982年第1期。
    2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査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3康家兴:《吉林市龙潭山城和“水牢”》,《吉林省文物工作通迅》,1957年版,37~38页。
    4董学增:《吉林市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及其附近卫城调査报告》,《北方文物》1986年第4期。
    5董学增:《吉林东团山原始、汉、高句丽、渤海诸文化遗存调査简报》,《博物馆硏究》1982年第1期。
    1刘岚、邵春华:《吉林通化市汉代自安山城调査和考证》,《博物馆硏究》1991年第3期。
    2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通化市文物志》,1986年,25~29页。
    3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43~45页。
    5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6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宁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7佟达、张波:《抚顺高尔山城2区遗迹的再认识》,《高句丽遗迹发掘和遗物》,学研文化社,2001年。
    1 1990年代五女山城关联研究有梁志龙:《哥物考辨》,《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周向永:《“纥升骨”词意发征》,《博物馆硏究》1998年第1期等。
    2李晓种、刘长江、佡俊岩:《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试掘报告》,《辽篘奈镅Э?993年第1期。
    3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4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5冯永谦:《高句丽泊汋城址的发现与考证》,《北方史地硏究》,1997年。
    6与虎山山城有关研究有袁辉:《泊汋口位置考》,《北方文物》1993年第2期;任鸿魁:《泊汋城方位考述》,《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等。
    7佟达:《新宾五龙高句丽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18~24页。
    8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22~31页。除此之外与西丰城子山山城关联的研究有孟祥忠、潘国庆、郑淑云:《西丰城子山山城考》,《沈阳文物》1993年第2期等。
    9赵桂林、裵跃军:《铁岭东南部的两座古代城址》,《辽宁文物》1983年第4期。此外与催阵堡山城关联研究有周向永:《高句丽金山城考》,《博物馆硏究》1994年第3期等。
    10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査》,《考古》1996年第7期,60~90页。
    1邓常云:《燕州城初探》,《地名丛刊》1987年第4期。
    2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147~148页。
    3富品莹、吴洪宽:《海城英城子高句丽山城调査记》,《辽篘奈镅Э?994年第2期,12~14,142页。
    4 a: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査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b: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遗址的调査》,《考古》1997年第2期。
    5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楯觥罚恫┪锕莩x究》1992年第1期。.
    6曹桂林、王铁军:《铁岭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简介》,《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周向永:《涉及铁岭境内高句丽山城的几个问题》,《东北地理历史论丛》,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
    7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8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査简报》,《辽篘奈镅Э?994年第2期。
    9相关研究有柳兆田、杨光、董玉芹:《岫岩娘娘城山城兴废年代初探》,《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
    10许明纲:《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博物馆硏究》,1996年第1期。
    11相关论文有孙德连:《卑沙城》,《金州博物馆馆刊》1990年第1期。
    12温秀荣、张波:《关于抚顺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博物馆硏究》1996年第1期。
    13辛占山:《辽宁境内高句丽城址的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4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15孙力:《辽宁的高句丽山城及其意义》,《高句丽渤海硏究集成(三)》,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
    1魏存成:《吉林省高句丽山城的发现与硏究》,《高句丽山城硏究》,学研文化社,1999年。
    2王绵厚:《鸭绿江右岸高句丽山城综合硏究》,《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3冯永谦:《高句丽城址辑要》,《东北史地硏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余豪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国防军史硏究所,1998年;《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硏究所,1999年。
    5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硏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6东潮、田中俊明:《高句丽的历史与遗迹》,中央公论社,1995年。
    7高句丽硏究会编:《高句丽山城硏究》,学硏文化社,1999年。
    8朴相佾:《三国时期城郭硏究》,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9于新水:《高句丽古城硏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10董峰:《东北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分类及年代》,《博物馆硏究》1995年第3期。
    11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的构筑特点及其特殊规律》,《东北亚历史地理硏究》,中州出版社,1998年;《高句丽古城的建置分期及其历史背景》,《高句丽山城硏究》,学硏文化社,1999年。
    12李殿福:《高句丽山城硏究》,《北方文物》1998年第4期。
    13崔武藏:《高句丽山城的建筑构造硏究》,《建大学术志》第41集,1997年。
    14林起焕:《高句丽前期山城硏究-高句丽山城的基础的检讨(1)》,《国史馆论丛》第82,1998年。
    15余豪奎:《国内城期高句丽的事防御体系》,《韩国军事史硏究1》,国防军史硏究所,1998年;《高句丽后期的军事防御体系与军事战略》,《韩国军事史研究3》,1999年。
    16徐吉洙:《松花江流域的高句丽山城硏究(1)》,《高句丽硏究》1,学硏文化社,1995年;《高句丽筑城法硏究(1)》,《高句丽山城硏究》,学硏文化社,1999年;《高句丽筑城法硏究(2)》,《文化史学》11、12、13号,1999年。
    17进入21世纪年代与五女山城关联论文有耿铁华、李淑英:《高句丽纥升骨城新考》,《北方民族》2001年第2期;李淑英:《五女山城不是纥升骨城》,《通化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徐吉洙:《忽本和国内城地域的新考古学的成果》,《高句丽硏究》15,学硏文化社,2003年;徐吉洙:《对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新考古学的成果》,《高句丽硏究》19,学硏文化社,2005年;徐吉洙:《对于五女山城筑城法的硏究》,《高句丽硏究》20,学硏文化社,2005年等。
    1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4~10页。
    2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284~291页。
    3与石台子山城相关研究有徐吉洙:《从石台子山城看高句丽山城的特征》,《高句丽硏究》7,1999年;孙进己:《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城名及建立时间考》,《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李晓种:《石台子山城》,《高句丽考古遗迹与遗物》,学硏文化社,2001年;佡俊岩:《从石台子山城看高句丽对山城选置,结构布局及建筑艺术》,《博物馆硏究》2002年第2期;赵晓刚:《石台子山城城名考辨》,《北方文物》2003年第3期;李晓种:《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硏究》,《边疆考古硏究》,2005年等。
    4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区发掘简报》,《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102页。2002年与2003年试掘调査报告还未出版。
    5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4年Ⅲ区发掘简报》,《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67~91页。
    6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区发掘简报》,《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102页。
    7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西门址的补充发掘》,《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92~101页。
    8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区发掘简报》,《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102~106页。
    9李龙彬、华玉冰、崔丽萍:《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信息网》,2007年3月26日。
    10周向永:《西丰城子山山城始建年代再考》,《东北史地》2009年第2期,34~37,64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
    2曹桂林、裵跃军:《铁岭东南部的两座古代城址》,《辽宁文物》1983年第4期。
    3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査》,《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
    4大连市文物考古硏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査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71~80页。
    5梁志龙、马毅:《辽宁本溪市平顶山高句丽山城调査》,《东北史地》2009年第5期,3~49页。
    6崔艳茹:《营口地区山城调査与探讨》,《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
    1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
    2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综合自己写的研究成果的,有叫对高句丽古城的综合研究书,有相当的意义。内容中与高句丽山城关联的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对高句丽山城的综述跟山城命名的文化内涵、山城的古今地理与地名考察,文献中相关史迹考察等要求相当的历史、地理学的知识。
    3申滢植等:《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系硏究》,白山资料院,2000年。
    4池承弼:《高句丽的城郭》,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陈平:《高句丽山城硏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6李龙彬:《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其墓葬发现与硏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刘岚:《高句丽古城硏究》,《博物馆硏究》2001年第1期。
    8王绵厚:《高句丽城邑制度与山城》,《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9陈平:《高句丽山城古城名辨析》,《博物馆硏究》2004年第2期。
    10赵俊杰:《试论高句丽山城城墙上石洞的功能》,《博物馆硏究》2008年第1期。
    11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硏究》11,学硏文化社,2001年;《高句丽筑城法硏究(3)》,《高句丽硏究》12,学硏文化社,2001年;《从高句丽壁畵看高句丽的城和筑城术》,《高句丽硏究》17,学硏文化社,2004年;《高句丽筑城法硏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硏究》,2005年。.
    12余豪奎:《辽河中上流东岸地域的高句丽城与地方支配》,《历史文化硏究》17,2002年。
    13闵德植:《从发掘调査资料看高句丽城郭的筑造工法-体城的筑造工法为中心》,《史学志》37,2005年;《高句丽城郭的发掘调査现况与展望》,《白山学报》72,2005年。
    14《关于大城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硏究》,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64年,1页。
    1《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73年,13~68页。
    2南一龙:《九月山城与其周边的遗迹》,《朝鲜考古硏究》1989年第1期,11~18页。
    3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1号建物址》,《朝鲜考古硏究》1991年第4期,34~38页。
    4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内的冶铁址》,《朝鲜考古硏究》2002年第4期, 28~31页。此外与长寿山城关联的研究成果有考古民俗编辑部:《寻找新院郡长寿山城》,《考古民俗》1966年第1期;李承赫:《长寿山城的筑造型式与年代》,《历史科学》1985年第4期;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的筑造年代》,《朝鲜考古硏究》1991年第3期;安炳灿:《关于长寿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遗物》,《朝鲜考古硏究》1990年第2期等。
    5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事典出版社,1978年。.
    6安炳灿、崔承泽:《关于最近发掘的平壤城》,《朝鲜考古硏究》1998年第4期。
    7郑灿永:《关于平壤城》,《考古民俗》1966年第2期。
    8蔡熙国:《关于平壤城(长安城)的筑城过程》,《考古民俗》1965年第3期。
    9崔羲林:《平壤城的筑城年代与规模》,《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高句丽平壤城(长安城)的城墙筑造型式与施设物的布局状态》,《考古民俗》1967年第3期。
    10李华善:《关于高句丽平壤城外城内的里坊的形态与规模其展开》,《历史科学》1989年第1期。
    11韩仁浩、李浩:《平壤城外城内的高句丽都市里坊有关的几个问题》,《朝鲜考古硏究》1993年第1期。
    12闵德植:《高句丽的后期都城》,《韩国史论》19,国史编纂委员会,1989年;《对高句丽平壤城的筑城过程硏究》,《国史馆论丛》第39集,1992年。
    13田中俊明:《高句丽长安城的位置与迁都的有无》,《史林》67-4,1984年;《东亚都城制中的高句丽长安城》,《白山学报》第67号,2003年;《高句丽长安城的规模与特征-条坊制为中心》,《白山学报》第72号,2005年。
    14沈正補:《关于高句丽长安城筑造时期问题点1,2》《北方史研究》第6集,2005年。
    15金希宣:《高句丽长安城的筑城过程与迁都的背景》,《历史文化硏究》第22集,2005年;《6~8世纪东亚都城制与高句丽长安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孙秀浩:《关于忽骨(纥骨)山城》,《朝鲜考古硏究》1991年第1期。
    17金基雄:《关于白马山城的筑造经纬》,《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
    18孙良九:《关于泰川郡笼吾里山城的筑城年代》,《朝鲜考古硏究》1987年第1期。
    1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査记》,《考古民俗》1965年第2期。
    2崔承泽:《关于凤势山城》,《朝鲜考古硏究》1994年第2期。
    3金基雄:《白川山城踏査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第1期。
    4考古民俗编辑部:《大岘山城踏査记》,《考古民俗》1966年第2期。
    5崔昌彬:《关于瓮津古城(高句丽瓮川城)》,《历史科学》1986年第2期。
    6张尙烈:《古原隘守镇城》,《历史科学》1985年第3期。
    7金种赫:《加应山城调査报告》,《朝鲜考古硏究》1992年第3期。
    8金仁哲:《关于温井里古城》,《朝鲜考古硏究》1994年第2期。
    9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朝鲜考古硏究》1994年第4期。
    10金基雄:《关于安州城与百箱楼筑城时期》,《历史科学》1982年第3期。
    11崔羲林:《关于黄州城》,《历史科学》,1982年。
    12徐日范:《北韩地域高句丽山城硏究》,檀国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13 a: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硏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b:东潮、田中俊明:《高句丽的历史与遗迹》,中央公论社,1995年;c:申滢植等:《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系硏究》,白山资料院,2000年;d:魏存成:《高句丽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e: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14金基雄:《关于高句丽山城的特征硏究》,《考古民俗论文集》9,1984年。
    15朴昌洙:《高句丽山城位置选定的威力》,《朝鲜考古硏究》1988年第2期;《高句丽的西北方城防御体系的优越性》,《朝鲜考古硏究》1988年第3期;《高句丽的城分布与西北防御体系》,《历史科学论文集》15,1990年。
    16金庆灿:《中世我国黄海南北道地方的城遗迹》,《金大学报》1989年第3期;《关于黄海南道地方的海岸防御城》,《朝鲜考古硏究》1992年第4期;《九月山一带的地域城防御体系》,《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黄海南北道地方的从心城防御体系》,《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7池承哲:《高句丽的西海岸城防御体系》,《历史科学》2001年第4期;《关于高句丽的西海岸城防御体系的形成时期》,《历史科学》2002年第3期。
    18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区的城防御体系》,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白种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硏究》,西景,2006年,13~28页。
    1九宜洞报告书刊行委员会:《汉江流域的高句丽要塞》,图书出版素花,1997年。
    2金元龙、任孝宰、朴淳发:《梦村土城-东北地区发掘调査报告书》,1988年。
    3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2000年。
    4国立文化财硏究所:《峨嵯山4堡垒城墙发掘调査》,2007年。
    5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2002年。
    6首尔大学校博物馆:《九里市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査略报告》,2009年。
    7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2007年。
    8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2007年。
    9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2007年。
    10首尔大学校博物馆:《龙马山2堡垒发掘调查略报告》,2006年3月;首尔大学校博物馆:《龙马山2堡垒2次发掘调查略报告》,2006年7月。
    1忠北大学校博物馆:《南城谷高句丽遗迹》,2002年。
    2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波州德津山城试掘调査-指导委员会资料》,2004年。
    3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第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2003年;《涟川瓠芦古垒Ⅲ-第2次发掘调査报告书》,2007年。
    4檀国大学校埋藏文化财硏究所:《涟川隐垈里城地表及试、发掘调査报告书》,2004年。
    5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涟川堂浦城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2003年;京畿道博物馆、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涟川堂浦城Ⅱ-试掘调査报告书》,2008年。
    6 a:崔种泽:《京畿北部地域的高句丽关防体系》,《高句丽山城硏究》,学研文化社,1999年, 257~288页;b:白种伍:《京畿北部地域高句丽城郭的分布与性质》,《京畿道博物馆年报》第3号,1999年,59~94页; c:徐荣一:《京畿北部地域高句丽堡垒考察》,《文化史学》第17号,2002,63~80页;d:崔章烈:《汉江北岸高句丽堡垒的筑造时期与其性质》,首尔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7申滢植等:《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系硏究》,白山资料院,2000年。
    8白种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硏究》,西景,2006年。
    9沈光柱:《南韩地域高句丽城郭硏究》,祥明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东夷高丽。
    2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建国和为三国统一的斗争,城郭》,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年,138~148页。
    1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全史(3)》,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1年,190~194页。
    2东潮、田中俊明:《高句丽的历史与遗迹》,中央公论社,1995年。
    3孙永钟:《高句丽史(2)》,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7年,80~96页。
    4《东北历史地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33~349页。
    5冯永谦:《高句丽城址辑要》,《北方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38~173页。
    6辛占山:《辽宁境内高句丽城址的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33~34页。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2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3书上原本收录了辽宁省90座,吉林省80座总170座的城址,但其中有重复的城址,故删除了辽宁省2座,吉林省1座。
    4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68~142页。
    5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67~143页。
    1 a:辛占山:《辽宁境内高句丽城址的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b: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c: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d: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介述》,《博物馆研究》1992年第1期;e:温秀荣、张波:《关于抚顺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1期;f:曹桂林、王铁军:《铁岭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简介》,《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g: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h: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i:许明纲:《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1期;j:王连春:《丹东市区的高句丽山城》,《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三)》,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
    2 a:池内宏:《通沟》(上),日满文化协会,1938年,23~31页;b: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6期;c: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65~69页;d: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4 a:刘岚、邵春华:《吉林通化市汉代自安山城调查和考证》,《博物馆研究》1991年第3期;b:《通化市文物志》,1986年,24~29页。
    5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1郑永振:《关于延边地区的城郭研究》,《高句丽山城研究》,学研文化社,1999年。
    2徐日范:《北韩地域高句丽山城研究》,檀国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13~18页。
    3沈光柱:《南韩地域高句丽城郭研究》,祥明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4~64页。
    4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
    1 a: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 b: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61~65页;c: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4年第1期; d:董峰:《国内城中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高句丽研究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
    2a:池内宏:《通沟》(上),日满文化协会,1938年,23~31页;b: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6期;c: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65~69页;d: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3 a: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辑安县文物管理所:《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考古》1964年第2期,76~77页;b: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71~75页; c:王绵厚:《关于高句丽第二丸都城考略》,《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三)》,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
    4 a: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辑安县文物管理所:《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考古》1964年第2期,76-78页; b: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76~78页。
    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78~80页。
    6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80~81页。
    7 a: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569~571页;b: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69~71页。
    8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文物志》,1984年,81~82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3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4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
    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化县文物志》,1987年,63~65页。
    6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概述》,《博物馆研究》1994年第2期。
    7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概述》,《博物馆研究》1994年第2期。
    8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9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化县文物志》,1987年,63~65页。
    10李新全:《高句丽早期遗迹及其起源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1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市文物志》,1986年,25~29页。
    13 a:苏长清:《高句丽早期平原城-下古城子》,《辽宁本溪丹东地区考古学术讨论论文集》,1985年;b: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14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概述》,《博物馆研究》1994年第2期。
    15《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1990年。
    16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概述》,《博物馆研究》1994年第2期。
    17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化市文物志》,1986年,29页。
    18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化县文物志》,1987年,65页。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
    2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
    3崔玉宽:《凤凰山大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2《宽甸虎山高句丽泊汋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7年。
    3 a: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1962年;b:曹迅:《叆河尖古城和汉安平瓦当》,《考古》1980年第6期。
    4有观点称位于太子河南侧上流一带的兰河峪镇的新城子山城,土城门山城是高句丽山城。但不具体说明,笔者也无法确认。(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
    2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4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5此外还有本溪市牛心台乡有官山有高句丽城址的观点,(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现场调查结果不是“有官山”而是“老官山”。老官山是位于江岸的类似丘陵的海拔低的山地,顶部留有土筑墩台,没有发现能证明是否是高句丽城址的证据。
    6梁志龙、马毅:《辽宁本溪市平顶山高句丽山城调查》,《东北史地》2009年第5期。
    7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8太子河北岸的岩州城对面的安平镇有位于汤河镇东岸的姑嫂城,与岩州城相同相当于辽东平原到进出千山山脉山间地带的路口,大体上与岩州城以南北方向面对着。有将此山城比定为横山的例(《东北历史地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20页。)但目前为止没有哪个资料明确给出是高句丽山城的证据。
    9一般比定为盖牟城。a: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1962年,56页;b: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
    10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
    1徐家国:《玄菟郡二迁址考略》,《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3期。
    2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4页。
    3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4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6~57页。
    5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7页。
    6《东北历史地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7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7页。
    8《东北历史地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9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7页。
    10佟达:《辽宁五龙高句丽山城》,《辽宁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4页。
    2 a:抚顺市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辽宁抚顺高尔山古城址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12期;b: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4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另一方面因未发现高句丽遗物,所以很难确定是否是高句丽城址(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4~55页。)
    5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4~55页。
    6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5页。
    7另一方面因未发现高句丽遗物,所以很难确定是否是高句丽城址(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 2007年第2期, 54~55页。)
    8陈大为:《清原英额门山城子调查记》,《辽宁文物》1982年第3期。
    9冯永谦:《高句丽城址辑要》,《北方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辽源市文管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
    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源市文物志》,1985年,32~33页。
    3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源市文物志》,1985年,29~31页。
    4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5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6周向永、赵守利、刑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7有人认为在和隆乡张家堡山城也是高句丽山城。(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在其它资料没有找到此山城,而且有报道称当地没有张家堡这一地名。(余昊奎:《辽河中上流东岸地域的高句丽城与地方支配》,《历史文化研究》第17集,2002年,229页。)
    8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9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陈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10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查》,《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1张喜营:《千山古代石城调查记》,《鞍山文物汇编》1992年第5期。
    1 a:《鞍山市文物志》,辽大出版社,1989年;b:《鞍山地方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2 a:《鞍山市文物志》,辽大出版社,1989年;b:《鞍山地方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3富品莹、吴洪宽:《海城英城子高句丽山城调查记》,《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4 a:《鞍山市文物志》,辽大出版社,1989年;b:《鞍山地方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5《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6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88~89页。
    7《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6年。
    8 a: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1962年,58页;b:《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9《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10《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1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8页。
    2a: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b:刘兆田、杨光、董玉芹:《岫岩娘娘城山城兴废年代初探》,《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三)》,哈尔宾出版社, 1997年。
    1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2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3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4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b: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5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b: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6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7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8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8页有岫岩境内
    11座高句丽山城分布图,连接海城市和岫岩县道路南西侧标有三城沟山城。但除了大概位置,无法知道其余状况,在其它资料也没有找到此山城。
    9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0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1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12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13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14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15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b: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16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17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18王禹浪、孙玉良:《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1崔研茹、冯永谦、崔德文:《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47~71页。
    2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3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b: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4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b: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5冯永谦:《高句丽城址辑要》,《北方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6许明纲:《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1期。
    7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8许明纲:《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1期。
    9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b: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10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b: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11许明纲:《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博物馆研究》1996年第1期。
    12 a: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60~63页,表;b: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13崔研茹、冯永谦、崔德文:《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47~71页。
    1陈大为:《清原英额门山城子调查记》,《辽宁文物》1982年第3期。
    1冯永谦:《高句丽城址辑要》,《北方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2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表。在南山城内据说采集到了典型的战国~汉代的铁农具和不同时期多样的陶器。调查者确认了南山城是抚顺地区最早的战国~汉代山城。(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7页。)
    3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4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辉南县文物志》,1987年。
    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辉南县文物志》,1987年。
    6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盘石县文物志》,1987年。
    7董学增:《吉林市龙谭山高句丽山城及其附近卫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6年第4期。
    8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蛟河县文物志》,1987年。
    9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抚松县文物志》,1987年。
    1郑永振:《关于延边地区的城郭研究》,《高句丽山城研究》,学研文化社,1999年。
    2 a:《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b:郑永振:《关于延边地区的城郭研究》,《高句丽山城研究》,学研文化社,1999年。
    3 a:《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b:郑永振:《关于延边地区的城郭研究》,《高句丽山城研究》,学研文化社,1999年。
    1 a:金基雄:《关于白马山城的筑造经纬》,《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 b: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2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3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5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1 a: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b: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2《大城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64年。
    1《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系研究》,白山资料院,2000年,160页。
    2《新发掘的德山土城》,《朝鲜考古研究》2002年4期。
    3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区的城防御体系》,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孙寿浩:《关于纥骨山城》,《朝鲜考古研究》1991年第1期。
    5 a:崔羲林:《关于黄州城》,《历史科学》1982年第7期;b: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6 a: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b:安炳灿:《关于长寿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遗物》,《朝鲜考古研究》1990年第2期。
    7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8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1南一龙:《九月山城和其周边的遗迹》,《朝鲜考古研究》1989年第1期。
    2金庆灿:《九月山一带的地域城防御体系》,《金大学报》1993年第4期。
    3金庆灿:《关于黄海南道地方的海岸防御城》,《朝鲜考古研究》1992年第4期。
    4金庆灿:《九月山一带的地域城防御体系》,《金大学报》,1993年第4期。
    5金庆灿:《关于黄海南道地方的海岸防御城》,《朝鲜考古研究》1992年第4期。
    6崔昌彬:《关于瓮津古城(高句丽瓮川城)》,《历史科学》1986年第2期。
    7 a: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考古民俗》1965年第2期;b: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8考古民俗编辑部:《大岘山城踏查记》,《考古民俗》1966年第2期。
    9金基雄:《白川山城踏查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第1期。
    10崔承泽:《关于凤势山城》,《朝鲜考古研究》1994年第4期。
    
    1金仁哲:《关于温井里古城》,《朝鲜考古研究》1994年第2期。
    2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朝鲜考古研究》1994年第4期。
    3张尚烈:《高原隘守镇城》,《历史科学》1985年第3期。
    1金钟赫:《我国在东海岸一带调查发掘的渤海遗迹》,《渤海史研究论文集(2)》,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6年第1期。
    2金钟赫:《我国在东海岸一带调查发掘的渤海遗迹》,《渤海史研究论文集(2)》,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6年第1期。
    3金钟赫:《加应山城调查报告》,《朝鲜考古研究》1992年第3期。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
    1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63~131页。
    
    1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132页。
    2罗角顺(音译):《首尔的山》,首尔特别市编纂委员会,1997年。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堡垒》,2007年,6页。
    1 a: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外:《峨嵯山第4堡垒》,2000年,61-62页;b: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173~174页。
    2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173~174页。
    3忠北大学校湖西文化研究所:《镇川大母山城》,1996年。
    4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255页。
    5忠北大学校博物馆:《清原南城谷高句丽遗迹》,2004年。
    
    1忠北大学校博物馆:《清原南城谷高句丽遗迹》,2004年,25页。
    2车勇杰等:《清原芙蓉面地域山城地表调查报告书》,(财)中原文化财研究员,2005年。
    3忠南文化财研究院:《大田月坪洞山城》,2003年。
    4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书景,2006年,263~264页。
    1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年, 148~153页。在《朝鲜考古学全书》中再将此细分,根据城的位置分为山城和平地城,根据城址的功能和形式分为邑城,都城,关城(遮断城),长城,根据筑城材料分为石城,土城,栅城。(《朝鲜考古学全书》,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1991年,165页。)
    2 a: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8年, 16~23页;b: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年,22-31页。(根据鸭绿江中上流地区的所在地分为山城和山城之间完成特殊功能的关隘与哨所、平地城,辽河流域则分为山城和平地城,长城。)
    3 a: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8年,23~28页;b: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年,31-41页。
    4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 1998年, 147~148页。
    5田村晃一:《高句丽的城郭について》,《百济研究》第19集,1988年。(单廓式-城子山城和大圣山城,复廓式-高尔山城、罗通山城、鸺鹠山城、长寿山城)
    6《与犹堂全书》补遗三。
    1成周泽:《大田附近古代城址考》,《百济研究》第5集,1974年,40页。
    2《民堡辑说》,堡制二。
    3弊原坦:《朝鲜的城郭》,《历史地理》,15卷3号,316页。
    4 a: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建国和为三国统一鬪争,城郭》,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年,155~159页;b: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50~151页;c: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8年,17页;d: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年,22页。
    5 a:关野贞:《朝鲜美术史》,《朝鲜的建筑与艺术》,岩波书店,1943年,159页;b:关野贞:《朝鲜的建筑与艺术》,雄山阁,1972年,243页。
    1‘?(Te)’,‘?(moe)’是纯粹的韩国语所以没有汉字,‘?’的意思是箍,‘?’的意思是山,所以在这里’用‘箍山式’替换‘??式’,‘???(Temori)式’也是根据意思变换为‘箍头式’。
    2朝鲜学者韩仁浩也将百济山城分为山峰式,栲栳峰式,复合式,只是名称不同,其余的区分内容是一样的。(韩仁浩:《关于百济的城郭》,《朝鲜考古研究》,1990年第4期,25页。)
    3尹武炳、成周泽:《百济山城的新类型》,《百济研究》第8集,1977年,9-22页。
    4全荣来:《古代山城的发生与变迁》,《东亚细亚与日本》,考古、美术编(田村圆澄先生古稀纪念会编), 1987年,480-481页。
    5全永来:《古代山城的发生与变迁》,《马韩百济文化》第11集,1998年,32~33页。
    6孔锡龟:《百济箍山式山城的型式分类》,《百济研究》第24集,1994年,14~44页。
    7闵德植:《特殊类型的城郭》,《亚细亚文化》第18集,2002年,125~176页。
    8闵德植:《特殊类型的城郭》,《亚细亚文化》第18集,2002年,137页。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15~117页。
    2李殿福:《高句丽简史》,三星出版社,1990年,211~215页。
    3 a:魏存成:《高句丽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30~31页;b: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106~120页。
    4林直树:《高句丽的都城与山城》,《青丘学术论集》第5集,71~75页;林直树:《桓仁高句丽遗迹考》,《青丘学术论集》第7集,1995年,101~102页。
    5对于百济山城将箍头式根据包含的山峰数量分为单峰箍头式、复峰箍头式与之于高句丽山城区别。(孔锡龟:《百济箍山式山城的型式分类》,《百济研究》第24集,1994年,23~29页。)
    6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48~168页。
    7 a: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8年,16~19页;b: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年,22~27页。
    8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9年, 23~26页。山间型有五龙山城、西丰城子山山城,突出型有龙谭寺山城、古城子山城、营城子山城等,山脉型有高尔山城和催陈堡山城等。
    1车勇杰、洪成杓:《百济城郭的比较研究试论》,《百济论丛》第5集,1996年,284~285页。
    1车勇杰、洪成杓:《百济城郭的比较研究试论》,《百济论丛》第5集,1996年,282~284页。
    2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114-116页。在包谷式山城和山顶式山城中以别的类型设定了“筑断为城”型山城和左右城与内外城型山城。其中内外城型山城是相当于在韩国设定的复合式山城。
    3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63~164页。
    4尹武炳、成周泽:《百济山城的新类型》,《百济研究》第8集,1977年,4~10页。
    5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63~166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2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3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322~323页。这里将公元15年以前被梁貊所筑造的内城认为被高句丽沿用。以外城和其它石材的使用和内城瓮城门的形制来证明。但在使用石材方面因没有客观的数据和图面,照片等明确的根据材料,所以有可能参杂主观方面的因素,山城内也没有发现能追溯到此时期的遗物。还有内城瓮门具体的以五女山城的东门作为比较强调类似点,这是说将五女山城东门的时期看作是公元15年前的。但五女山城的东门是否筑成在那时期也是疑问,也不知梁貊的筑成法的典型是什么样子。内城的筑造方法和高句丽瓮城的形式大体相同,从这点来看内城也有可能是在高句丽时期筑造。
    4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148页。
    5对于太子城最近提出了内城和外城是在同时期筑造的观点。(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8页。)
    2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106页。
    1卢泰敦:《5~7世纪高句丽地方制度》,《韩国古代史论丛》第8集,1996年;卢泰敦:《高句丽史研究》,四季节,1999年,283页。
    1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58~159页。
    1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57页。
    1《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53~155页。
    4 a:郑永振:《对延边地域城郭的研究》,《高句丽山城研究》,学研文化社,1998年,396页;b: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井县文物志》,1984年,65~66页。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外:《峨嵯山第4堡垒》,2000年,234页。
    2首尔大学校博物馆、京畿道博物馆:《高句丽-汉江流域的要塞》,2000年,37~57页。
    
    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39页。
    2董学增:《吉林市龙谭山高句丽山城及其附近卫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6年第4期。.
    1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年,22页。
    
    1孔锡龟:《百济箍山式山城的型式分类》,《百济研究》第24集,1994年,35~36页。
    2闵德植:《镇川大母山城的分析的研究》,《韩国史研究》第29集,1980年,5页。
    1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的类型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58页~159页。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15页。
    1初期有以600m为基准将山城和堡垒区分的观点(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外:《峨嵯山第4堡垒》,2000年,234页)通过到目前为止的调查情况可知周长300m左右就可区分大小。(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西景,2006年,282页。)
    1全荣来:《古代山城的发生与变迁》,《东亚细亚与日本》,考古、美术编(田村圆澄先生古稀纪念会编), 1987年,480~481页。
    2孔锡龟:《对高句丽城郭类型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第29集,1998年,171~172页。
    1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116~119页。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15~117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1)》,《高句丽山城研究》, 1999年, 304~308页。
    2又称“基槽基础法”(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 150页。)
    1崔羲林:《关于兴化镇城的位置与筑造形式,时期的研究》,《历史科学》1982年第4期, 36页。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學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 51页。
    3崔羲林:《关于黄州城》,《历史科学》1982年第7期, 45页。
    4南一龙:《九月山城与其周边的遗迹」,《朝鮮考古研究》1989年第1期, 12页。
    5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筑造年代》,《朝鮮考古研究》1991年第3期, 15页。
    6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朝鮮考古研究》1994年第4期, 7页。
    
    1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方的城防御体系》,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1)》,《高句丽山城研究》, 1999年, 307页。
    3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53~55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16页。
    2佟达、张正岩:《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7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2页。
    2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1)》,《高句丽山城研究》, 1999年,315页。
    3金基雄:《关于白马山城的筑造经纬》,《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 47页。
    4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方的城防御体系》,金日称综合大学出版社, 1995年, 105页。
    5高句丽山城大体上墙体下部石材要大于上部石材,五女山城、白马山城、大城山城、平壤城等山城城墙的部分区段甚至使用了巨型石材。这与阶梯内收式工法有一定区别,也有推测其用其他方法砌筑的认识。(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1)》,《高句丽山城研究》, 1999年, 309页)但是这些山城的部分墙体的下部也采用了阶梯内收式工法,因此本文暂不加区分。
    1《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 18~26页。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 51页。
    3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筑造年代》,《朝鮮考古研究》1991年第3期, 15页。
    4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考古民俗》1965年第2期, 54页。
    5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朝鮮考古研究》1994年第4期, 7页。
    6金钟赫:《加应山城调查报告》,《朝鮮考古研究》1992年第3期,页。
    7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高句丽文化》,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5年, 22~24页。
    8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筑造年代》,《朝鮮考古研究》1991年第3期, 15页。
    9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67页。
    
    1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4年第1期, 48页。
    2《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 108~117页。
    3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高句丽文化》,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5年, 24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4年, 54~63页。
    2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47页。
    1《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73年,18~22页。
    2 a:金基雄:《关于白马山城的筑造经纬》,《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 38页;b:蔡熙国、全在宪(音译):《寻找新院郡长寿山城》,《考古民俗》1966年第1期, 46页。
    
    1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年, 163~164页。
    2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年, 168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1)》,《高句丽山城研究》, 1999年, 337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6页。
    
    1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51页。
    2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51页。
    1楔形石宽厚长(a-b-c)的比例是3:2:4~5或者34%: 21%: 45%(《朝鲜考古学概要》, 1977年, 200~201页;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1)》,《高句丽山城研究》, 1999年,342~344页。)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學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 49页。
    3金明哲:《高丽城的石城墙筑造形式》,《朝鮮考古研究》, 1989年第2期, 31页。
    1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學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 49页。
    1 a: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85年,175页; b: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 2005年, 186~187页。
    2关野贞:《满洲辑安县及平壤附近於高句丽时代遗蹟》,《考古学杂志》5-3、4,1914年。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4~29页。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3年,29~32页。
    4关野贞:《满洲辑安县及平壤附近於高句丽时代遗蹟》,《考古学杂志》5-3、4,1914年,48页。
    5关野贞:《满洲辑安县及平壤附近於高句丽时代遗蹟》,《考古学杂志》5-3、4,1914年,48页。
    6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35~38页。
    
    
    
    1《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王二十三年。
    2《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故国原王十二年。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7~9页。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34页。
    3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0页。
    1 a:抚顺市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辽宁抚顺高尔山古城址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12期,109页; b: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44页。
    2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40~41页。
    3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0~61页。
    4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 169页。
    5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 169页。
    6郑永振:《延边地域的城郭研究》,《高句丽山城研究》,1999年, 400页。
    
    1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569页。
    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8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176页。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48页,150页。
    5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85页。
    1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0页。
    2 a: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178页; b: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59页。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29页。
    1周向永、赵守利、刑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4~25页。
    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查》,《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41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179页。
    4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179页。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30~32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183页。
    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查》,《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41页。
    3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40~41页。
    4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城门(1)》,《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白山资料院,2005年,185~186页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 1995年第3期,59页。.
    1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77页、80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9~42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 7~53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西门址的补充发掘》,《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93-94页。
    1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41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33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9~31页。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37~38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 《考古》1998年第10期, 5页。
    2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53页。
    1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39页。
    2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87页。
    3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41页。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58页。
    5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72页。
    6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86页。
    7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99页。
    1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47页。
    2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47页。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4年, 46~47页。
    
    1石台子山城的南门现已复原,可以说是将发掘的状况正确使用的模范性例子
    2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 153~154页。
    1发掘进行的较为仔细的高句丽山城中丸都山城和国内城的城址上出土了瓦片但在五女山城,石台子山城的城址没有挖掘出瓦片。
    2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54页。
    1刘叙杰:《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城墙》,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赫连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十丈,二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陈规,《守城录》卷二守城机要:“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覻城腳,其上皆有楼子,所用木植甚多。”
    3《高丽史》卷八十二志三十六兵二城堡。
    4金在孝:《水原城的筑城形式》,《文化遗产》, 1958年, 43页。
    5 a: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b: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考古》2007年第7期;c: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1期;d: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票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8期;e:李维宇:《北票康家屯城址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子墨子曰子间羊黔之守邪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距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强弩射之技机藉之奇器之然则羊黔之攻败矣。”
    7“子墨子曰间云梯之守邪云梯者中器也亓动移甚难.守为行城杂楼相见,以环亓中以敌广陕为度环中藉幕毋广亓处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广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高广如行城之法。”
    8刘叙杰:《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城墙》,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北垣一号马面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1金在孝:《水原城的筑城形式》,《文化遗产》, 1958年, 43页。清代朝鲜的《华城城役仪轨》用敌台区分没有屋舍的门楼左右的马面。
    2方起东:《吉林集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570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 631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 630~636页。
    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9页。
    1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8页。
    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9页。
    3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0~63页表。
    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0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4年。
    5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通化县文物志》,1986年, 65页。
    6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 1992年第4期。.
    7《第一次报告》以后有关文字介绍一共有十个马面,但是《第一次报告》中的10号马面被确认为是涵洞。(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48~149页。)
    8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148~149页。
    1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148~149页。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8页。
     1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47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584页。
    2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584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591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595页。
    2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00页。
    3徐吉洙先生认为按照是否用灰,不同地看待垒筑的时期。他认为没有使用灰的4号马面是高句丽时期重新垒筑的。而利用灰重新垒筑的其余的1号,2号,3号马面是高句丽以后重新垒筑的。
    4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03页。
    
    1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48页。
    2周向永外:《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6页。
    3报告书中两部分的马面都是用了望台分类的。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 618~619页。
    2有很多倒塌,所以不好量正确的大小,大约长度7m,宽度4m(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20页。)
    3余昊奎:《高句丽城Ⅱ》,国防军史研究所, 1999年, 270页。
    4北墙西部还有一个马面,但是有很多倒塌,所以不可知其原型。(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36页。)
    
    1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0页。
    2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07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08~609页。
    4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621页。
    1垒筑马面的时期可能成为问题,但在报告书中的垒筑的部分没有高句丽时期致密,加工石头也没有那么整齐,被判断成辽金时期垒筑的。反面,徐吉洙先生认为垒筑的部分是高句丽时期的,所以引起对比。
    2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3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2001年,621~627页。
    4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75~77页。
    
    1报告书中说是辽金时代垒筑的,但是还没有可以判断此的明确的根据。
    2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61页表。
    
    1《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
    2《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26-27页。
    3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91页。
    1现存24个马面,大小为4×5m~9×10m等几种。(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70页。)
    2崔羲林:《黄州城》,《历史科学》1982年第7期,46页。
    1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考古民俗》1965年第2期, 53~54页。
    2金基雄:《白川山城踏查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第1期, 24页。
    3金基雄:《关于白马山城的筑造经纬》,《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 38页。(山城的西南角有一个马面,长7m,宽4m。位置上使用为角台。)
    4崔羲林:《兴化镇城的位置与筑造形势及对时期的研究》,《历史科学》1982年第4期, 37页。(在四个角落各有一个马面,北墙有2个,西墙有1个,总共有7个马面。马面的大小是长约8~10m,宽6~8m。北墙的两个马面在北门的左右被使用为敌台。位于角落的马面上有筑有角楼的痕迹。)
    5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70页。(现存24个马面,大小为长宽4×5m~9×10m等几种。)
    6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130页。(在城墙向里弯曲所形成突出部的地方设置了马面。)
    7金基雄:《关于安州城与白箱楼筑城时期》,《历史科学》1982年第3期, 37页。(马面设置在东,北,南各2个,一共有6个。)
    1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175页。
    2李承赫:《长寿山城筑造形式与年代》,《历史科学》1985年第4期, 34页。(在内城的南门两边有敌台。)
    3南一龙:《九月山城及周边遗迹》,《朝鲜考古研究》1989年第1期, 13页。(在九月山城仅有一个马面,位于西边城墙和南边城墙连接的山脊。马面宽2.5m,长19m。)
    4金庆灿:《关于咸镜南道的海洋防御城》,《朝鲜考古研究》1992年第4期, 31页。(留有11个马面。)
    5崔承泽:《关于风势山城》,《朝鲜考古研究》1994年4期, 12页。(南墙,西墙,东墙各有两个马面,北墙有一个一共有7个马面。规模大体上宽3m,长6m。东牆马面长宽各1.5m。)
    6张尚烈:《古原隘守镇城》,《历史科学》1985年第3期, 47页。(东北角上有马面的痕迹。与山城后部的山峰连接的有山脊的部分是有利于监视从山峰后面下来的敌人,或者监视从倾斜面进攻的敌人并且打击敌人。)
    7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朝鲜考古研究》,8页。(在东墙和西墙的结合处并且与山脊连接的部分垒筑了马面。长度8m,宽度4m,高度6.5m。)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京畿道博物馆:《高句丽-汉江流域的要塞》,2000年,39~45。
    2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号堡垒》,2000年,86~92页。
    3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峨嵯山4堡垒城壁发掘调查》,2007年,9~19页。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2000年,71~75页。
    2首尔大学校博物馆:《龙马山2堡垒2次发掘调查略报告》,2006年,8~9页。
    3《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2, 44, 77, 254, 266页。
    1《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2, 87页。
    2 a:池内宏:《通沟》上, 1938年;b:金在孝:《水源城的筑城形式》,《文化遗产》1958年第5期,32~33页;c:俞伟超:《跋朝鲜平安南道顺川郡龙凤里辽东城冢调查报告》,《考古》1961年第1期,60页;d: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2)》,《文化史学11, 12, 13合集》,1999年,140~141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2)》,《文化史学11, 12, 13合集》, 1999年,141页。
    2朝鲜总督府藏版:《朝鲜古迹图谱》,《山城子山城址城壁立面见取图》, 1915年, 48页。
    3池内宏:《通沟》上, 1938年, 38页。
    
    1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6期, 83页。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4年, 54~63页。
    1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569~570页。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13~26页。
    3梁志龙:《桓仁地区高句丽城址概述》,《博物馆研究》1992年第4期, 66页。
    4松波宏隆:《高句丽山城的构造与特质》,朝鲜学会大会发表文, 1997年。
    5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50页。
    1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19页。
    2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1页。
    3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117页上记录为高度0.3m,宽度0.8m,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 1995年第1期, 148页上记录为长度0.2~0.3m,宽度0.8~0.85m。
    4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2)》,《文化史学11, 12, 13合集》, 1999年, 145~148页。
    5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53页。
    1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2)》,《文化史学11, 12, 13合集》, 1999年, 149页。对此报告书上说(〈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上没有提及到。
    2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56页。
    3松波宏隆:《高句丽山城的構造与特质》,朝鲜学会大会发表文, 1997年。
    4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1页。
    5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1页。
    6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40页。
    1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年, 168页。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89页。
    3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長安城)的城墙筑造形式与设施物的布局状态》,《考古民俗》1967年第2期, 24页。
    4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89~91页。
    1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44页。
    2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方的城防御体系》,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95年, 105页。
    3崔承泽:《对长寿山城的研究》,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准博士学位论文, 1994年, 38~40页。
    4南一龙:《九月山城与其周边的遗迹》,《朝鮮考古研究》1989年第1期, 13页。
    5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62页。
    6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162页。
    
    
    1池内宏:《通沟》(上),日满文化协会, 1938年, 26~27页。
    2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6期, 83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 56~63页。
    
    1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570页。
    2佟达、张正岩:《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8页。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13~23页。
    1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 1990年, 37页。
    2崔玉宽:《凤凰山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5页。
    3《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新息网》,2007年3月26日。
    4周向永、赵守利、刑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4页。
    5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3页。
    6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5页。
    
    1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24页。
    2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08页。
    3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56~257页。
    4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6页。
    
    1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74~275页。
    2笔者的调查。
    1松波宏隆:《高句丽山城的构造与特质》,朝鲜学会大会发表文, 1997年。
    1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50页。
    1陈规,《守城录》卷一:“于女头墙里鹊台上,靠墙立排叉木,每空阔三四寸一根,通度枪刀向上,高出女头墙五,六尺,敌至女头墙上,必为排叉木隔住,背后承空,守御人于木空中施枪刀刺击岂有刺击不下者,下而不死者鲜矣。”
    2《中国古代器物大辞典-兵器、刑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57页。
    3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2)》,《文化史学11, 12, 13合集》, 1999年, 170页。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东夷高丽。
    5《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高丽。
    6《册府元龟》将帅部?攻取二。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92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2-73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3页。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4-75页。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3页。
    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6-77,82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6-77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81-82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8-80,82-84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84页。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80~81,84~85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75~76页。
    2《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73年,43页。
    1山城北部坡地上发现6座,房址能分为长方形单室房址,长方形三室房址。(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9页)
    2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石臺子高句丽山城2002年Ⅲ区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30页。
    3《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73年,43页。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72~77页。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京畿道博物馆:《高句丽-汉江流域的要塞》,2000年,39~45页。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 2002年,78~90页。
    2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号堡垒》,2007年,24~32页。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号堡垒》,2007年,45~65页。
    4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号堡垒》,2007年,27~30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83页。
    2《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 43页。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72~73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89~95页。2
    
    1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号堡垒》,2007年,35页。
    2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号堡垒》,2000年,95~96页。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号堡垒》,2007年,34页。
    4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号堡垒》,2007年,33~34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154~161页。
    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9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45页。
    2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44页。
    3佟达:《新宾五龙高句丽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20页。
    1方起东:《吉林集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
    2徐吉洙:《高句丽筑城法研究(3)》,《高句丽研究》12, 2001年, 631页。
    3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49页。
    4周向永外:《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6页。
    1崔玉宽:《凤凰山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5页。
    2李龙彬、华玉冰、崔丽萍:《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信息网, 2007年3月26日。
    3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0页。
    4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0~11页。
    1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3页。
    1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3页。
    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查》,《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41页。
    3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6页。
    
    1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0页。
    2崔玉宽、张庆贺:《乌骨城考》,《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一)》, 1997年, 644页。
    1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2页。
    2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0页、321~322页。
    3李龙彬、华玉冰、崔丽萍:《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信息网, 2007年3月26日。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45~48页。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4年, 167~168页。
    
    1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2页。
    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查》,《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41页。
    3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6~27页。
    
    1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3~74页。
    2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43页。
    3董学增:《吉林市龙谭山高句丽山城及其附近卫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6年第4期, 33页。
    1李龙彬:《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及墓葬发现与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 13~14页。
    2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48页。
    3周向永外:《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38页。
    4周向永外:《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37页。
    5周向永外:《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39页。
    6《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文物出版社, 1996年。
    7王连春:《丹东市区的高句丽山城》,《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三)》, 1997年, 121页。
    8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86~288页。
    9许明强:《大连地区高句丽四座山城略考》,《博物馆研究》1991年第1期, 47页。
    1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196~205页。
    2孙秀浩:《关于纥骨山城》,《朝鲜考古研究》1991年第1期, 40页。
    3 a:全在宪:《大城山城池发掘中间报告》,《考古民俗》1964年第3期, 46~51页;b:《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 44~68页。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175页。
    5崔羲林:《关于黄州城》,《历史科学》1982年第7期, 47页。
    6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215页。
    7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考古民俗》1965年第2期, 55页。
    8安炳灿:《关于长寿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蹟遗物》,《朝鲜考古研究》1990年第2期, 9页。
    9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233页。
    10崔承泽:《关于凤势山城》,《朝鲜考古研究》1994年第4期, 12页。
    11《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44~68页。
    12已发掘的蓄水池是1号、2号、3号、5号、6号、7号、10号、16号蓄水池。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号堡垒》,2000年,99~102页。
    2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2002年,90~92页。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号堡垒》,2007年,38~40页。
    1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号堡垒》,2007年,24~26页。
    
    1冯永谦:《高句丽泊汋城址的发现与考证」,《北方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175页。
    2《丹东虎山高句丽遗迹》,《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186~187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45~48页。
    2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3~74页。
    3《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 1973年,44~68页。
    1 a: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36~42页;b: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45~146页。
    2 a: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37页;b: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47~148页。
    1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46~147页。
    1 a: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42页;b: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49页。
    2李晓钟,《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边疆考古研究》, 2005年, 150页。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 2004年, 8~15页。
    
    1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6页。
    2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2期, 24页。
    3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0页。
    4周向永外:《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36页。
    1周向永外:《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38页。
    2孙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44页。
    3富品瑩?、吴洪宽:《海城英城子高句丽山城调查记》,《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4页。
    4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11页。
    5崔玉宽:《凤凰山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3页。
    6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36页。
    7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86~288页。
    8董学增:《吉林市龙谭山高句丽山城及其附近卫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6年第4期, 33页。
    9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号堡垒》,2000年,92~98页。
    
    1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2002年,76~77页。
    2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号堡垒》,2007年,20~24页。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号堡垒》,2007年,34~38页。
    
    1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0页。
    2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考古》1992年第4期, 321~323页。
    3徐吉洙:《大陆的高句丽》,2003年,78~81页。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76~78页。
    5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纂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 1989年, 206~213页。
    
    1徐吉洙:《碧流河流域的高句丽山城与关防体系》,《高句丽研究》11, 2001年, 286页。
    2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48页。
    
    1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9页。
    2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查报告》,《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 72页。
    1周向永外:《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38页。
    
    1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 1978年, 94~95页。
    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64页。
    3杨永芳?、杨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8~9页。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5~26页。
    
    1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峨嵯山4堡垒城壁发掘调查》,2007年,16页。
    2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号堡垒》,2007年,32~34页。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号堡垒》,2007年,33页。
    4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号堡垒》,2007年,38页。
    
    1辛占山:《辽宁境内高句丽城址的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36页。
    2辛占山:《辽宁境内高句丽城址的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37~38页。
    1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58~59页。
    1温秀荣·张波,《关于抚顺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博物馆硏究》1996年第1期, 53~54, 80页。
    2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148~155页;王绵厚,《鸭绿江右岸高句丽山城硏究》,《辽宁文物学》1994年第2期,45~49页。
    3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161~162页。
    4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162~164页。
    
    1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164~166页。
    2董峰,《东北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分类及年代》,《博物馆硏究》1995年第3期, 30~37页。
    3林起焕,《高句丽前期山城硏究-高句丽山城的基础的检讨(1)》,《国史馆论丛》82,1998年。
    1《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王三十三年。
    2《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264~265页。
    3但是高句丽当时并非直接统治这一地区。
    4这里的乐浪是崔理建立的乐浪国,并非平壤地区的乐浪。话说好童在去往沃沮游玩的途中遇见崔理,乐浪可以判断为是途径东沃沮的一个小国。
    5这三个小国可以看作为高句丽为了占领东沃沮而准备的一个东沃沮西方前进基地。东沃沮在自身地区的基础良好,在早期已与汉郡县交流频繁,其文化水平较高,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 2005年, 104~105页。)
    6到3世纪末为止,对服属民的支配方式可以分为只交贡纳,保障完整自治的方式;对地区进行部分的再编制而支配的方式;把征服地区作为食邑分给高句丽的官员统治的方式。(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 2005年,136~148页。)
    7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在今抚顺市劳动公园的汉代古城。二是认为在今沈阳市上柏官屯古城。
    8《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山上王一年。
    1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
    2肖景全、郑辰:《抚顺地区高句丽考古的回顾》,《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53~59页。
    3崔艳茹:《营口地区山城调查与深讨》,《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29页。(盖州市团甸乡牵马岭村牵滚马岭山城、大石桥市官屯乡石棚峪村石城子山城也推定为青铜时代的山城)
    1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33~34页。
    2《三国志·魏书·高句丽》
    3各有197年说、209年说、197年和209年两次说等。(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35页参考。)
    4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34~36页。(在《三国史记》山上王1年条(197年)记有“……发岐请兵异国,以侵国家。罪莫大焉……。”,虽然没有对战斗的详细内容,但检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是公孙氏攻击了高句丽的可能性较高。)
    5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36页。
    1方起东释读:《集安高句丽王陵》,文物出版社,2004年,266~269页。
    2《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3《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98~100页,王绵厚将汶比定为现在的太阳升乡王家店村,北丰比定为普兰店市星台镇蘶覇山城(吴姑城山城)。
    4《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长寿王。
     1孔锡龟:《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研究》,书景文化社,1998年,179~196页。
    1余豪奎:《国内城期高句丽的事防御体系》,《韩国军事史硏究1》,国防军史硏究所,1998年,36~43页。
    2 2世纪中期针对毌丘俭的侵袭高句丽动员了2万名的军士,故国原王(385)进攻辽东、玄菟时动员4万名军士。广开土王14年(404)救援新罗时跟广开土王17年(407)进攻后燕时动员5万名军士。也即安排在北道上的5万名兵力相当于当时高句丽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
     1林起焕:《高句丽战期山城研究-高句丽山城的基础的检讨(1)》,《国史馆论丛》82, 1998年,76页。
    1在这条路上分布与淸原英额门山城与南山城山城、通化自安山城等山城,但是可以说没有存留高句丽的典型筑城法的山城。
    2《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35~38页。
    3林起焕:《高句丽战期山城研究-高句丽山城的基础的检讨(1)》,《国史馆论丛》第82集, 1998年。
    4太子城比定为梁貊谷、高俭地山城被比定为梁口(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227页。)
    1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2005年,57页。
    2诸说有平壤说(王绵厚:《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第2期。),江界说(李丙焘:《高句丽平壤东黄城考》,《韩国古代史研究》,博英社,1976年, 370~373页),集安东台子遗迹说(孙进己:《高句丽王国的都城》,《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一)》,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临江桦皮甸子说(张福有:《高句丽平壤东黄城考》,《东北史地》2004年第5期。)等。
    3当时留在平壤地区的已存的土著势力以半自立的形态居住着,但是这种支配方式很难说成跟高句丽中央无关。即应认为这些地区是基本受高句丽中央的军事或者行政上的统治。
    4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的研究》,2005年,175页。
    5只可以确认关于白岩城和新城的改筑和修葺的记录。(《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阳原王3年(547)“改筑白岩城,葺新城”)
    1《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广开土王三年。
    2崔昌彬:《关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的国南七城和国东六城》,《历史科学》1990年第3期;金庆灿:《关于黄海南道地方的海岸防御城》,《朝鲜考古研究》1992年第4期。
    3其中山城中有居城(周长约900m)、万境山城(周长约450m)、朔宁山城(周长约570m)、老基山城(周长约400m)、深洞里山城(周长约600m)。这些都属于小型山城,山城内均出现了红色的瓦片。(崔昌彬:《关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的国南七城和国东六城》,《历史科学》1990年第3期, 53~54页。)
    1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2005年,190~191页。
    2孔锡龟:《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研究》,1998年,260~261页。
    3白钟伍:《高句丽瓦的成立和王权》, 2005年,257~269,277~280页。
    4李承赫:《长寿山城的筑造形式和年代》,《历史科学》1985年第4期。
    5考古民俗编辑部:《寻找新原郡长寿山城》,《考古民俗》1966年第1期。
    6闵德植:《对于高句丽泰川笼吾里山城磨崖石刻检讨》,《高句丽研究》11,2001年。
    7《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148,150,185页
    8《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1),1989年,220~231页。
    1大体认为是在东城王在位时(479~500)和武宁王在位时(501~522)恢复了汉江流域。(朴灿奎:《百济熊津早期北境问题》,《史学志》第24集, 1991年。)最近也有在熊津时期大部分的期间中百济拥有了汉江流域的见解。聖王7年(529)五谷之原的失败,百济又丧失了汉江流域。(金荣官:《百济的熊津迁都背景和汉城经营》,《忠北史学》11、12合集,2000年。)
    2梁时恩:《关于汉江流域高句丽土器的制作技法》,首尔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6~60页。
    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号堡垒》,2007年,144~156页。
    4庚子年,可以与当时高句丽占领汉江流域的期间做个比较,就会知道是520年。
    5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号堡垒》,2007年,178~180页。
    6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号堡垒》,2007年,182~184页。
    1 a:秋山日出雄:《南朝都城“建康”的复原序说》,《僵原考古学研究所论集》7,1984年;b:尹武炳:《关于泗泌都城》,《百济研究》19,1988年。
    2成周铎:《对于百济都城筑造发展过程的考察》,《百济研究》19,1988年。
    1“此刻今在平壤府治西十里乌滩江涯余于咸丰乙卯作燕台之行路出箕城谒殷师墓历覽井田故址因沿江而至閑似亭防得此刻于故城潰決處盖高句丽城時所刻也。”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24~25页。
    3 a:蔡熙国:《关于平壤城(长安城)的筑城过程》,《考古民俗》1965年第3期,21页;b:郑灿永:《关于平壤城》,《考古民俗》1966年第2期,13页;c: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16~17页。
    4田中俊明:《东亚都城制中的高句丽长安城》,《白山学报》第67集,2003年,508页。
    5朝鲜学界认为①③刻字城石在同一地点发现这是错误的。(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13~18页。)
    
    
    1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14页
    2田中俊明:《东亚都城制中的高句丽长安城》,《白山学报》第67集,2003年,508~509页。
    3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14页。
    4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14页。
    1闵德植先生认为12月的筑城记录只有新罗时期的就一次,在严冬来临之前的丙戌年(566年)12月内城基本上已经完成。(闵德植:《对于高句丽平壤城筑城过程的硏究》,《国史馆论丛》第39集,1992年,41~42页。)
    2郑灿永:《关于平壤城》,《考古民俗》1966年第2期,14页。
    1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19~23页。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23~26页。
    3田中俊明:《东亚都城制中的高句丽长安城》,《白山学报》第67集,2003年,508~511页。
    4《朝鲜遗迹遗物图鉴(3)》高句丽篇(1),1989年。
    5经过长达42年的工程当中占最长区间的外城是从589年开始到593年仅仅4年内完成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己酉年以前外城也处于筑造当中。
    1尹游:《平壤续志》城池北城条“旧城底有石刻曰本城四十二年毕役古人之不计功力而以坚筑为事者可见矣俗传旧城蒸土筑之今观居城底者鋻土非斧斤不入种树近拳而不深入蒸土之设恐非虚也。”
    2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年,28~29页。
    3闵德植:《对于高句丽平壤城筑城过程的硏究》,《国史馆论丛》第39集,1992年,36~38页。
    4冯永谦:《高句丽千里长城建置辨》,2002年,185~188页参考。
    5余豪奎:《高句丽千里长城的径路与筑城背景》,《国史馆论丛》第91集,2000年,159~166页参考。
    1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28页。
    1《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永和二年正月。
    2高句丽说之外有勿吉的某一种族‘伯咄靺鞨’说(孙进己,宋昊晸)和燕说(李健才),辽西百济说(郑寅普)等。
    3 a:李丙焘:《扶余考》,《韩国古代史研究》,博英社,1976年, 221~222页;b:金毓黻:《东北通史》,258~259页;c:卢泰敦:《扶余国的境域与其变迁》,《高句丽史研究》,四季节,1999年,501页。
    4如果说346年向夫余进攻的是高句丽的话4世纪中叶高句丽应该已经把吉林市地区占据。但是,这个时期
    342年高句丽受前燕的攻击力量大大削弱,因此对夫余进行攻击的实体是否是高句丽得进一步考证。
    5《魏书·高句丽传》“扶余为勿吉所逐“
    1《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东京道通州条,龙州黄龙部条里自称农安地区原来是“扶余国王城”,“渤海扶余”但是无法查找与高句丽有关的资料。
    2 6世纪中期开始包括农安地区的北部松花江地区也在高句丽的统治之下。(卢泰敦:《高句丽史研究》,四季节,1999年,524~525页。)
    3李健才,《唐代高句丽长城与扶余城》,《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2年, 294~297页。
    4《奉天通志》卷七十四。
    5王建群,《高句丽千里长城》,《博物馆研究》1987年第3期,35~36页。
    1李健才:《唐代高丽长城与扶余城》,《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
    
    1冯永谦,《高句丽千里长城建置辨》,《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188~190页。
    2余豪奎:《高句丽千里长城的径路与筑城背景》,《国史馆论丛》第91集,2000年,184~191页
    
    1《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阳原王三年。
    2《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平原王二十八年。
    3闵德植:《对于高句丽泰川笼吾里山城磨崖石刻检讨》,《高句丽研究》11,2001年。
    1高句丽扬原王7年(551年),突厥向新城进攻后来改为进攻百崖(岩)城,通过山城的分布图来看新城道百崖城必经推定为盖牟城的塔山山城。但是据记载没有提到盖牟城而直接进攻了百崖城。即6世纪中叶以前土城-盖牟城并没有筑造的可能性大。
    2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宁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