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昆曲以崭新姿态由苏州向江南其他地区迅速传播、扩散,一跃而为主导声腔,并由此激发了昆曲演出的热潮。人们在信仰、喜庆、社交、冶游等社会活动中多以昆曲“伴奏”,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昆曲之所以如此广泛流播,是因为:江南“有闲阶层”相对庞大,社会总体消费昆曲能力较强;享乐之风炽烈,而昆曲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享乐需求;昆曲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江南不同人群的偏爱;趋吉辟邪等民俗心理的强力驱动,昆曲表演仪式和特征迎合了此种社会心理;朝廷倡导、保护昆曲,并抑制昆、弋以外声腔,江南民间深受这一戏曲文化政策的影响。
     昆曲作为江南社会“肌体”的活跃细胞,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有:丰富、美化社会生活;在人际网络中,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能够融洽人际关系,甚至对打破社会群体间的壁垒、削弱身份差异等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传播文德教化知识、时事信息以及有悖于封建伦理的婚姻观念等。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也带来了诸多影响:它被派生、嫁接到其他艺术形式中,从而间接地发挥妆饰、点缀江南社会生活的作用;促进苏州戏具制造业的兴盛;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教习、演出昆曲成为一部分人,尤其是贫民阶层谋生的门径。而其易于引发、加重社会“病态”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
     昆曲在江南盛行长达200多年,迈入近代,它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昆曲活动中心循着大批江浙移民的足迹而转移到了上海。在上海的“大染缸”中,昆曲表演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异于往昔的新现象。与此同时,新兴的、现代的演出经营策略也应运而生。这些变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也是昆曲为适应、融入近代社会生活而作出的自我调整,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衰势。昆曲在近代急骤衰落,主要原因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昆曲社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遭到摧毁,江南有能力享受昆曲的人群锐减,知识分子、市民、农民等群体因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冷落、疏远昆曲。
     总之,在历史横断面上,昆曲向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江南社会生活图景,在历史纵剖面上,其生命轨迹动态地折射出近世江南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说,昆曲是近世江南社会生活的“活化石”,这也是它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丰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冰山一角。回溯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保护、传承昆曲,并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Kun Opera has been spreading from Suzhou City to other Chiang-Nan areas quickly with new gesture since it was reformed from Kun Shan Opera by Weiliangfu during Jiajing Period in Ming Dynasty. It became the leading opera and expired the heat of its performance. Most people were used to performing Kun Opera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religious belief, celebration, communication, traveling, etc. Even some persons took it as one major subject in everyday life. The first reason why it could be widely spread was that there was comparatively huge number of free mass in Chiang-Nan and people's consumption ability was strong. Second, th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Kun Opera fascinates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Third, the ritual and character of Kun Opera met the thought of trending to for opera and avoiding demon existing in people's mind. Besides, it was influenced by cultural policy which was supported and protected by the government.
     As an active muscle cell, Kun Opera's main functions exist in decorating social life. As a media of communication, it could mel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break down the unfriendly wall among different society groups. And it had the positive meaning in weakening the identity differences. It spread the knowledge of culture, morality, education, the latest information, even the thought of opposing traditional wedding of feudalism. It also influenced every aspect of Chiang-Nan people's social life. It had been transferred into other art forms and had a function of decorating the social life indirectly. It promoted the booming of manufacturing and brought 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relative service industries. Teaching, learning and performing such kind of opera became one way of making a living especially in the poverty clas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ausing and enhancing social state of illness also could not be neglected.
     Kun Opera had been popular in Chiang-Nan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When it walked into modern times, its appearance had a great change. Its activity center was converting to Shanghai along with the trace of migrat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In the "big dye vat", its content and form had changed greatly. Meanwhile, new and modern performing tactics
引文
《江苏文史资料》、《苏州史志资料选辑》、《昆山文史》、《上海文史资料选辑》、《吴县文史资料》、《浙江文史资料选辑》、《海宁文史资料》、《上海地方史资料》、《武进文史资料》、《遂昌文史资料、《太仓文史资料》。
    《申报》、《大公报》、《剧学月刊》、《苏州明报》、《新盛泽》、《新闻报》、《新青年》、《字林沪报》、《戏剧月刊》、《新小说》、《戏剧旬刊》、《月月小说》、《剧学月刊》、《罗宾汉》、《红茶》。
    1. (清)张应昌编:《清诗铎》,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0 年版。
    2. 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年版。
    3. 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4.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卷》,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5. 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年版。
    6. 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7. 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版。
    8.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 年版。
    9. 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10.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百家出版社 2002 年版。
    11. 汪协如校:《缀白裘》第 1、2、3、4 册,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12.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3.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14. 翁有公整理:《海宁戏曲史话》(内部资料)。
    15. 谢国桢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6. 徐珂编辑:《清稗类钞选·文学·艺术·戏剧·音乐》,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 年版。
    17. 曾长生口述,徐渊、张竹宾记录:《昆剧穿戴》第 1 集,苏州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 2005 年重印。
    18. 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年版。
    19.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
    20.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
    21.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
    22.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
    23.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
    24.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
    25.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年版。《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 2005 年。
    26.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27. 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28.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9. 丁守和主编:《中国历代治国策选萃》,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30. 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 1989 版。
    31. 谢国桢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32. 武新立编著:《明清稀见史集叙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33. 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 年版。
    34.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35. 赵山林选注:《历代咏剧诗歌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
    36. 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上、下),(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年版。
    37.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 《中国风土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3 年影印本。
    2.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3.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4》,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4.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5》,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5.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6》,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6.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7》,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7.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8》,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8.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9.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0》,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0.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1》,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1.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2》,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2.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3》,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3.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4》,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4.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5》,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5.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17》,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6.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 22》,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2 年版。
    17.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 11》,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1 年版。
    18.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 5》,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1 年版。
    19.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 1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20. 《道光苏州府志》、《光绪溧阳县续志》、《光绪苏州府志》、《嘉庆硖川续志》、《康熙松江府志》、《康熙无锡县志》、《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苏州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吴江县志》、《宣统诸暨县志》。
    21.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省府县志辑 20》,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1 年版。
    22.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23.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中国 ISBN 中心 1996 年版。
    24.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 ISBN 中心 1996 年版。
    25.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 ISBN 中心 1996 年版。
    26. 李炳华主编:《盛泽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27. 陈晖主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8. 方家骥、朱建明主编:《上海昆剧志》,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 年版。
    29. 刘晓辉主编:《松江文化志》,百家出版社 2001 版。
    30. 苏州市文化局、苏州戏曲志编辑委员会:《苏州戏曲志》,古吴轩出版社 1998 年版。
    31. 《镇江戏曲志》编辑委员会:《镇江戏曲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
    32. 王道伟主编:《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版。
    33. 张墀山等编:《苏州风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34. 《西湖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 265 册,海南出版社 2001 版。
    1. (元)范德机:《木天禁语》,《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 1936 年影印本。
    2.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洪诚:《洪诚文集·附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版。
    3. (明)陈继儒著、胡绍棠选注:《陈眉公小品》,文化艺术出版 1996 年版。
    4. (明)陈龙正:《几亭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 12 册,北京出版社 1998 年版。
    5. (明)范濂:《云间据目钞》,《笔记小说大观》第 22 编 5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78年版。
    6. (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 165 册,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7. (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国家图书馆分馆编:《稀见明史史籍辑存》第 10 册,线装书局 2003 年影印本。
    8. (明)冯时可:《冯元成选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
    9. (明)顾起元:《嬾真草堂集》,沈云龙选辑:《明人文集丛刊第一期》第 29 种,文海出版社1970 年版。
    10. (明)海瑞:《备忘集》,《四库全书·别集类》第 22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1.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12. (明)据梧子:《笔梦叙》,《笔记小说大观》第 5 编 6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0年版。
    13. (明)李介:《天香阁随笔》,《笔记小说大观》第 22 编 8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78年版。
    14.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 558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影印本。
    15. (明)陆容:《菽园杂记》,《笔记小说大观》第 14 编 2 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3 年版。
    16. (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 57 册,北京出版社 1997年影印本。
    17. (明)潘之恒著、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年版。
    18.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1937 年排印本。
    19.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20. (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21.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22. (明)屠隆:《鸿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 89 册,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23. (明)汪然明:《西湖纪游》,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6 年影印本。
    24. (明)王穉登:《吴社编》,《笔记小说大观》第 4 编 6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78 年版。
    25. (明)谢肇淛:《五杂俎》,《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 37 册,北京出版社 1998 年版。
    26. (明)徐数丕:《识小录》,《笔记小说大观》第 40 编 3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5 年版。
    27. (明)叶绍袁:《甲行日注》,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28. (明)叶天寥:《自撰年谱·年谱续纂》,国学保存会印行《国粹丛书》第 2 册,光绪丁未版。
    29. (明)于慎行:《谷山笔尘》,《笔记小说大观》第 40 编 9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5年版。
    30.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31.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笔记小说大观》第 22 编 6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79 年版。
    32. (明)张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 1985 年版。
    33.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家出版社 1996 年版。
    34. (明)张瀚:《松窗梦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35. (明)张煌言:《张苍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36. (明)郑仲夔:《耳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37. (明)支大纶:《支华平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162 册,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38. (明)周同谷:《霜猿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39. (明)周旋:《畏庵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34 册,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40. (明)卓明卿:《卓光禄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 158 册,齐鲁书社 1997 年。
    41. (明)邹迪光:《调象庵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160 册,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42. (清)《叶天寥年谱·别记》,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43. (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华夏出版社 1995 年版。
    44.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 1987 年版。
    45. (清)陈鼎:《留溪外传》,《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 35》,台北明文书局 1991 年版。
    46. (清)陈迦陵:《湖梅楼诗集》,上海书店编:《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出版者不详),第 2282 册。
    47. (清)陈维崧:《水调歌头》,马祖熙笺注:《迦陵词选》,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48. (清)褚人获:《坚瓠十集》,《笔记小说大观》第 23 编 9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78 年版。
    49. (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
    50. (清)葛芝:《卧龙山人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33 册,北京出版社 1998 年影印本。
    51.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52. (清)龚自珍著、郭延礼选注:《龚自珍诗选》,齐鲁书社 1981 年版。
    53. (清)顾公燮:《丹午笔记》,《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54.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吴中文献小丛书·消夏闲记选存》,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 1939 年。
    55. (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56. (清)顾禄:《桐桥倚棹录》,王稼句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 2005 年版。
    57. (清)顾炎武:《日知录》,王五云主编:《万有文库》第 1 集 846 种 5 册,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58. (清)顾炎武:《生员论上》,雒启坤、王德明主编:《中国历代禁书》,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59. (清)顾震涛:《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60. (清)侯朝宗:《马伶传》,张潮辑:《虞初新志》卷 3,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61. (清)侯方域著、邬国平选注:《侯方域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
    62. (清)花村看行侍者:《花村谈往》,《适园丛书》第 11 集,同治十一年序香溪草堂刊本。
    63. (清)黄安涛:《吴下寻山记》,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4 年版。
    64. (清)黄式权:《粉墨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65. (清)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66. (清)黄卬:《锡金识小录》,清光绪二十二年木活字印本。
    67. (清)黄宗羲:《南雷文定》,王云五选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68. (清)金埴:《不下带编》,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69. (清)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70. (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 1961 年版。
    71. (清)李绿园:《歧路灯》,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版。
    72. (清)李渔:《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73. (清)李渔著,江巨荣、卢寿荣校注:《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74. (清)梁章钜:《浪迹续谈》,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75. (清)刘廷献:《广阳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76. (清)陆文衡:《蔷庵随笔》,光绪二十三年(1897)陆同寿石印本。
    77. (清)冒辟疆:《影梅庵忆语》,(清)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78. (清)闵麟嗣编:《黄山志定本》,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4 年版。
    79. (清)缪彤:《游洞庭西山记》,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4 年版。
    80. (清)钮琇:《人觚》,(清)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81. (清)钮玉樵著,潘杰、朱杰选译:《觚賸·季氏之富》,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82. (清)潘耒:《类音》,《四库全书总目·类音八卷》,齐鲁书社 1997 年影印本。
    83. (清)潘宗洛:《潘中丞文集》,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84. (清)钱德苍辑:《解人颐》,三环出版社 1992 年版。
    85. (清)钱牧斋:《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86.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87. (清)钱襄:《侍疾要语》,(清)邵廷烈辑:《娄东杂著》,道光十三年太仓东陵氏刻本。
    88. (清)钱泳:《履园丛话》,见《海王 古籍丛刊》,中国书店 1991 年影印本。
    89. (清)钱元熙:《过庭纪闻》,(清)邵廷烈编:《娄东杂著》,道光十三年太仓东陵氏刻本。
    90. (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笔记小说大观》第 1 编 1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78年版。
    91. (清)沈复:《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92. (清)汪懋麟:《锦瑟词》,尤振中等编著:《清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93. (清)王抃:《王巢松年谱》,《丛书集成续编》第 37 册,上海书店 1994 年版。
    94. (清)王韬:《淞滨琐话》,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95. (清)王韬:《 园文录外编》卷 7“平贼议”,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96. (清)王锡麒:《北行日记》,《清代日记汇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97.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98. (清)王应奎:《柳南文钞》,乾隆刻本。
    99. (清)吴敬梓著,张巨才校注:《儒林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100.(清)吴伟业著、何衡森等校对:《吴梅村诗集笺注》,世界书局 1936 年版
    101.(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102.(清)吴震方:《晚树楼诗稿》,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103.(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王稼句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 2005年版。
    104.(清)许养和:《白门衰柳附记》,《笔记小说大观》第 5 编 10 册,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1年版。
    105.(清)姚鼐著、周中明选注评点:《姚鼐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06.(清)姚廷遴:《历年录》,《清代日记汇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107.(清)叶梦珠:《阅世编》,《笔记小说大观》第 33 编 5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3年版。
    108.(清)叶绍袁:《启祯记闻录》,乐天居士编:《痛史》,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09.(清)佚名:《逸史残钞》,1933 抄本。
    110.(清)尤恫:《西堂全集》,康熙刻本。
    111.(清)余怀:《板桥杂记》,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12.(清)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13.(清)余怀:《三吴游览志》,王稼句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 2005 年版。
    114.(清)余怀:《王翠翘传》,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15.(清)余治:《得一录》,台北华文书局 1969 年版。
    116.(清)俞蛟:《梦厂杂著·乡曲枝辞》,见晓园客编:《清说七种》,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117.(清)袁学澜:《适园丛稿》,同治十一年(1872)序香溪草堂刊本。
    118.(清)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19.(清)曾朴著、冷时峻校点:《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120.(清)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张潮辑:《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21.(清)张霞房:《红兰逸乘》,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4 年版。
    122.(清)周筼:《采山堂遗文》,1983 年杭州古旧书店据民国刊本复印发行。
    123.(清)毛祥麟撰、毕万忱点校:《对山余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124.(清)朱隗:《鸳湖主人出家姬演〈牡丹亭记〉歌》,赵山林选注:《历代咏剧诗歌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
    125.(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国学整理社 1937 年版。
    126.(清)朱彝尊著、黄君坦点校:《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127.(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笔记小说大观》第 5 编 9 册,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1年版。
    128.(清)祝德麟:《悦亲楼诗集》,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 63 册,总第 14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129.(清)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130.(清)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131.(清)吴贵芳:《淞故漫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132.(清)王韬:《海陬冶游录》,《香艳丛书》第 20 集,上海书店 1991 年影印本。
    133.《洞庭东山沈氏宗谱》。
    134.《贰臣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16)》,台北明文书局 1985 年版。
    135.《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36.《瞿秋白文集》编写组:《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138.《毘陵盛氏族谱》。
    139.《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清主编:《中华族谱集成》第 18 册“陈氏谱卷”,巴蜀书社 1995 年版。
    140.《祁忠敏公日记》1937 年排印本。
    141.《滩簧》第 1 集,杭州武林印书馆 1916 版。
    142.《铁瓮烬余》,《小说林》第 12 期。
    143.《吴门续画舫录》,《笔记小说大观》第 5 编 10 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0 年版。
    144.张允和:《最后的闺秀》,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 年版。
    145.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 年版。
    146.梁启超等著:《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147.《寓疁杂詠》,(清)邵廷烈辑:《娄东杂著》,道光十三年太仓东陵氏刻本。
    148.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叙例》,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149.哀梨老人:《同光梨园纪略》,《乐府新声》,上海国华书局 1922 年版。
    150.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张玉法、张瑞德主编:《中国现代自转丛书》第 2 辑,台北龙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0 年版。
    151.陈独秀:《论戏曲》,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 4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152.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
    153.陈去病:《五石脂》,《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154.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55.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56.顾湄伊人:《吴下丧礼辨》,(清)邵廷烈辑:《娄东杂著》,道光十三年太仓东陵氏刻本。
    157.海上漱石生:《海上戏园变迁志》,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
    158.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卷施阁诗》,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159.黄宗羲:《谢翱年谱游录注序》,《黄宗羲诗文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160.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嘉宾出版社 1991 年版。
    161.酒城渔叟:《十美词纪》,《香艳丛书》第 1 集,上海书店 1991 年影印本。
    162.林语堂:《无可不谈——林语堂文集》,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
    163.吕梦周、方琴父编:《昆曲新谱》,上海华通书局 1933 年版。
    164.马祖熙笺注:《迦陵词选》,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165.钮琇:《觚剩续编》,宣统三年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
    166.萍寄生:《菊部闲评》,转引陆萼庭著:《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
    167.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168.任二北:《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年版。
    169.孙佩兰:《中国刺绣·缂丝文集》(内部出版物)。
    170.无名氏:《绛芸馆日记》,《清代日记汇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171.(清)无名氏:《燕京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172.叶圣陶:《倪焕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6 页。
    173.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174.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第 4 编,上海生活书店 1936 年版。
    175.俞樾:《茶香室丛钞》,中华书局 1995 年影印本。
    176.张美翊、屠可全等纂修:《甬上屠氏宗谱》,1919 既勤堂木活字本。
    177.张岫云编著:《补园旧事》,古吴轩出版社 2004 年版。
    178.张郁文:《光福诸山记》,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4 年版。
    179.张允和、张兆和等编著:《浪花集》,新世界出版社 2005 年版。
    180.郑振铎:《郑振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81.周作人:《中国戏剧的三条路》,《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82.酌元亭主人:《照世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6 年。
    183.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年版。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年版。
    184.赫马:《上海旧话》,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6 年版。
    1. (法)丹纳(H.A.Taine):《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2.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3. [法]约翰·沙坡兰:《法兰西学院关于悲喜剧<熙德>对某方所提意见的感想》,《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 5 册。
    4. [芬兰]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6. [美]杰弗瑞·戈比:《21 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张春波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7.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 [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匡雁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9.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赵冉译、季斌校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0.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著),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11. [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云贵彬、于允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年。
    12.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13. [苏]М.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4.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卷 2,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15. 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 年版。
    16. 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百家出版社 1995 年版。
    17. 曹聚仁著、曹雷、曹宪镛编:《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8.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9. 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20. 陈建森:《戏曲与娱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1. 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年版。
    22.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3. 董晓萍、[美]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4. 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25. 高福民、周秦主编:《中国昆曲论坛 2003》,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6. 高福民、周秦主编:《中国昆曲论坛 2004》,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7. 高小康:《狂欢世纪——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8. 顾炳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年版
    29. 顾笃璜:《昆剧史补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30. 顾笃璜:《昆剧之盛衰与复兴》,未来稿。
    31. 顾笃璜:《苏剧昆剧沉思录》,古吴轩出版社 2004 年版。
    32.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33. 郭毅生:《太平天国经济史》,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4.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35. 郭英德编著:《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36. 韩德昌、窦家瑜主编:《广告理论与实务》,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7.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8. 赫马:《上海旧话》(一),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6 年版。
    39. 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上、下),(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年版。
    40. 胡忌、刘致中编著:《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 年版。
    41. 胡平生:《抗战前十年间的上海娱乐社会(1927—1937)——以影剧为中心的探索》,台湾学生书局 2002 年版。
    42. 黄升民:《广告观》,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6 年版。
    43. 黄式权:《粉墨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44. 寄云山人:《江南铁泪图》,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 1969 年版。
    45. 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46. 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 1993 版。
    47. 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8. 李晓:《中国昆曲》,百花出版社 2004 年版
    49. 廖奔:《中国戏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50. 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1. 刘崇德:《燕乐新声》,黄山书社 2003 年版。
    52. 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53.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年版。
    54.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55.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6.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
    57. 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 1995 年版。
    58. 鹿原学人:《昆曲皮簧盛衰变迁史》,泰东图书局 1928 年版。
    59. 林克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九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93 年版。
    60. 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61. 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剧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
    62. 民哀:《南北梨园略史》,《菊部丛刊·歌台新史》,交通图书馆 1918 年版。
    63. 牛康:《社会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4. 高福民、周秦主编:《中国昆曲论坛 2004》,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5.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66. 桑毓喜:《昆剧传字辈》,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第 130 辑、《苏州文史资料》第 29 辑,2000 年版。
    67. 宋波:《昆曲的传播流布》,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68. 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工艺美术》1963 年内部印行。
    69. 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1963 年铅印本。
    70. 孙从音:《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年版。
    71.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转型与开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
    72. 汪小丹主编:《友恭堂——甘贡三及其子女的艺术生涯》,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版。
    73. 王梦生:《梨园佳话》,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5 年版。
    74. 王琪延等:《休闲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5. 王世祯:《中国节令习俗》,台湾星光出版社 1985 年版。
    76. 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书店出版社 1991 年版。
    77. 吴责芳:《淞故漫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8.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79. 吴新雷、丁波:《戏曲与道德传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80. 吴新雷、朱栋霖主编:《中国昆曲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81. 王廷信:《昆曲与民俗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82.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83. 小田:《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84.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85. 徐凌云:《清末时期人的昆班艺人》(未刊稿),载陆萼庭著:《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
    86.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87. 许伯明主编:《吴文化概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88. 汪晖、余国良编:《上海·城市·社会与文化》,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89. 杨念群等:《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90.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91. 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年版。
    92. 余秋雨:《笛声何处》,古吴轩出版社 2004 年版。
    93.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 2002 年版。
    94.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
    95.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 年版。
    96. 张岫云编著:《补园旧事》,古吴轩出版社 2004 年版。
    97. 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张家旧事》,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9 年版,
    98.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99.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100.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版。
    101.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剧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
    102.周秦:《苏州昆曲》,(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2 年版。
    103.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
    104.周育德:《昆曲与明清社会》,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105.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 1 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106.朱家缙:《故宫退实录》,北京出版社 1999 年版。
    107.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 [美]R·威尔逊、周宪译:《商业社会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 8 期。
    2. [日]相田洋:《清代演剧与民众运动》,见中国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所编:《戏曲研究》第 34 辑。
    3. 张余:《全福班后期在上海的演出》,《上海文化史志通讯》第 23 期(1992 年刊印)。
    4. 顾笃璜:《昆剧之盛衰与复兴》,未刊稿。
    5. 陈菁楠:《木偶昆曲艺人姚宝五》,姚氏研究网 www.chinayaoshi.com,2003 年 11 月 19 日。
    6.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号。
    7. 丛兆桓:《张庚先生和中国昆剧》,《兰》,总第 12 期。
    8. 丁修询:《昆曲三谈》,《艺术百家》,2004 年第 1 期。
    9. 樊诵芬:《回忆苏州幔亭女子曲社》,《昆剧艺术》创刊号。
    10. 樊卫国:《近代上海的奢侈消费》,《探索与争鸣》1994 年 12 月。
    11. 樊卫国:《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学术季刊》1992 年第 4 期。
    12. 方传芸:《我在昆曲传习所》,《戏剧艺术》,1984 年第 3 期。
    13. 顾笃璜:《昆剧之盛衰与复兴》,载未刊稿。
    14. 顾笃璜:《昆曲为什么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网址 http://www.kunqu.net/article23.htm。
    15. 顾希佳:《江南地区民间信仰沿革考》,《宗教学研究》1994 年第 4 期。
    16. 顾一枫:《寻访木偶昆曲》,《苏州杂志》2003 年第 3 期。
    17. 顾兆璋:《南昆中的武戏》,《艺术百家》1993 年第 4 期。
    18. 郝金娥:《丁阿金与惠山戏文泥人艺术》,《东南文化》1996 年第 3 期。
    19. 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档案》2003 年第 4 期。
    20. 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 年第 1 期。
    21. 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 年第 4 期。
    22. 李真瑜:《清宫演剧的宫廷文化意味》,《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 年第 4 期。
    23. 林鑫:《扬昆简论》,《扬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
    24. 刘水云:《明末清初文人结社与演剧活动》,《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
    25. 刘祯:《论魏良辅与昆曲艺术的本体革新》,《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26. 罗苏文:《论近代戏曲与都市居民》,见林克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 9 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
    27. 马宏武:《吉祥文化刍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28. 束霞平:《苏州昆剧戏衣对苏州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装饰》2005 年第 10 期。
    29. 孙家正:《携手开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美好未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讲演》,2005 年 7 月 5 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908126.htm。
    30. 谭静波、刘景亮:《树立经营意识、启动城市戏曲市场—河南人民剧院演出调查》,《中国戏剧》1999 年第 5 期。
    31. 汤敏:《租界与晚清上海戏曲的变革》,《档案与史学》1996 年第 4 期。
    32. 王成:《试论明清徽商对戏剧的贡献》,中国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所编:《戏曲研究》第 60 辑。
    33. 王东明:《浅谈清代的戏曲年画》,《西北美术》1998 年第 3 期。
    34. 王稼句:《昆曲戏文泥塑拾零》,载中国昆剧研究会会刊《兰》2005 年刊。
    35. 王染野:《吴中滩簧新考——兼谈锡剧、沪剧、梨簧剧等的源头》,《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
    36. 王永健:《吴文化与昆曲艺术》,《艺术百家》1993 年第 4 期。
    37. 巫仁恕:《明清之际江南时事剧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 年 6 月)第 31 期。
    38. 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探讨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41 期。
    39. 吴敢:《〈缀白裘〉叙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 年 10 月创刊号。
    40. 吴小葵:《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与戏曲雕刻浅议》,《四川戏剧》,2002 年第 5 期。
    41. 吴新雷:《南京剧坛昆曲史略》,《艺术百家》1996 年第 3 期。
    42. 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明史研究论丛》第 2 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43. 徐林:《宴饮与明中后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生活》《社会科学战线》2005 年第 2 期。
    44. 许敏:《近代上海的戏曲和市民生活》,《上海文化》1996 年第 2 期。
    45. 许敏:《晚清上海的戏园与娱乐生活》,《史林》1998 年 3 期。
    46. 许周鹣:《清代吴地旅游消费与旅游业的勃兴》,《南京大学学报》1995 年第 4 期。
    47. 杨振淇:《昆剧与中州韵》,《戏曲艺术》1996 年第 2 期。
    48. 姚小鸥、陈波:《〈申报〉的戏曲广告与早期海派京剧》,《现代传播》2004 年第 4 期。
    49. 于心蓝:《永嘉昆曲——不能遗忘的“百戏之祖”》,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艺术栏。
    50. 臧卫东:《昆剧源流与兴衰浅谈》,《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 年第 1 期。
    51. 臧卫东:《昆剧之衰原因补论》,《艺术百家》2004 年第 1 期。
    52. 臧卫东:《试论昆剧衰败的经济原因》,《戏曲艺术》2003 年第 2 期。
    53. 臧卫东:《再论昆剧之衰及其原因》,《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54. 臧卫东:《中国昆剧衰落的过程与特点》,《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55. 郑传鉴:《昆剧传习所纪事》网址 http://www.kunqu.net/article27.htm。
    56. 郑也夫:《在人生观提供者大转换的时代:反省快乐、批判消费》,网址 www.gmw.cn。
    57.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 期。
    58. 郑志良:《明代徽商与昆曲的兴盛》,http://www.rucchinese.net/displaynews.asp?id=93
    59. 周秦:《魏良辅与新声昆山腔》,《苏州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60. 朱恒夫:《论明清时事剧与时事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 年第 2 期。
    61. 朱恒夫:《论滩簧中之昆剧》,《艺术百家》2003 年第 4 期。
    62. 朱家缙:《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 年第 2 期。
    63. 朱建明:《近代昆剧在现代都市中的消亡—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昆剧回眸》,《上海艺术家》1999年第 5 期。
    64. 朱建明:《近代昆剧在现代都市中的消亡——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昆剧回眸》,《上海艺术家》1999 年第 5 期。
    65. 朱英:《论近代上海商人文化的特征》,《社会科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