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大同、朔州天主教的传播与本地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1949年前大同、朔州天主教的传播与本地化的专题考察。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列述了关于山西天主教已经出版的著作和论文。这些文献有的是叙述介绍性的,有的是研究论述性的。基于对它们所涉及内容的认识总结,笔者限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
     第二、三、四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叙述了天主教传入山西的历程和教区沿革。它包括二小节内容。一是天主教传入山西的史实。考察山西天主教历史的文章已有发表,所以我的描述重点是自己所发现的新资料,那些为人熟知的则简略带过。第二小节是天主教在山西建立教区的情况。从1696年山西首次建为代牧区,经18、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教会在山西随着教务的兴衰进行了不断的教区建制。考察这一过程即可看出天主教在山西各时期的发展情况。
     第三部分详细回顾了大同、朔州天主教的发展历史。这一部分由两小节组成。大同教区和朔州教区均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大同、朔州天主教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烙印。
     第四部分是对大同、朔州天主教本地化的论述。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方面对其做了论述。一是教会参与兴办社会事业。教会为了使自己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突出了信仰的慈善文化,通过提供一些服务融入当地社会,由此也吸引了大量的民众走进教堂。第二方面是中国籍神父和本地神职人员的培养与使用。因为前人未对山西天主教国籍神父的培养作过考察,在该部分我首先回顾了山西天主教的国籍神父培养史,然后对大同、朔州两教区的本地神职人员数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方面是教徒对本地传统的继承,其实质是两种文化相遇后的碰撞与整合。大同、朔州有着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加入天主教不光是信仰上的改动,许多生活习俗也要进行重新界定。教会教义与地方文化的冲突和调和,使教徒在信仰天主教的同时也继承了本地主要的道德与风俗,这是天主教本地化的重要内容。
     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首先概括了大同、朔州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历程,接着对天主教的本地化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促进民教关系的和谐,从教会本身和国家政策两个方面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My thesis is a dissertation research aiming at the dissemin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atholicism in Datong and Shuozhou before 1949.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I enumerated monographs and treatises concerning Catholicism in Shanxi. Some of these documents are narrative, and some are reasoned. I limited my subject investigated and the space-time area of the thesis basing on the cognition and sum-up of the contents the documents related to.
     Chapter 2, 3 and chapter 4 are the text part. In chapter 2 I narrated the course of the acculturation of Catholicism in Shanxi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ish. This chapter included 2 sections. The content of section 1 is the history of acculturation of Catholicism. My emphasizing depiction was the new data found by myself. While those are well known to everyone were recounted in a nutshell. The second section is in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about the parish system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Shanxi. Since the pasturing area was set up for the first time in Shanxi in 1696, the church had been ceaselessly carrying o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long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church work via 18th,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eeing about this course, we could find how Catholicism developed in each period in Shanxi.
     I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atholicism in Datong and Shuozhou in chapter 3. This chapter is composed of 2 sections, too. The parish in Datong and that in Shuozhou were both set up in 1920's. We could distinctly realize the imprint of that er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tholicism in Datong and Shuozhou.
     Chapter 4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whole article. I made discuss through 3 aspects. Part 1 is that the church participated in initiating fact social. In order to obtain the approval from the native, the church gave prominence to the beneficence culture of gospel, introjected with local society according to providing some service, there out a lot of the masses were attracted to come into the church. Part 2 is that priests with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local clergy's education and appointment. The predecessors never did investigation for priests with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local clergy's education and appointment in Shanxi. So I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priests with Chinese nationality's education, then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e amou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clergy in Datong and Shuozhou. Part 3 is that followers of Catholicism inheritated with local tradition , whose essential is collision and conformity after two culture encountered. Datong and Shuozhou have distinct regional custom. To the followers, joining the religion mean not only the change of belief, but also renewed definition of living habitude. Followers believed in Catholicism meanwhile inherited some reg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flict and consonance of church doxy and regional custom. That is the significant content of Catholicism localizatio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First I recapitulated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atholicism in Datong and Shuozhou. Then I concluded Catholicism loc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my view on how to accel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Catholicism more concordant from the angle of church pre se and country policy.
引文
① 阎守城:《阎宗临史学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该文集中还收有《从西方典籍所见康熙与耶稣会之关系》一文,第120页。
    ② 顾农:《樊守义及其身见录》,《沧桑》,2000年第1期。
    ③ 祝振东:《天主教在山西传入及发展概述》,《山西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2期。
    ④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1999年,第82页。
    ⑤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1999年,第849页。
    ⑥ 姚宾:《大同史论精选》,新华出版社,1994年,第228页。
    ⑦ 江地,梁晋春:《近代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页。
    ⑧ 刘安荣,山西大学,2004届。
    ⑨ 李瑾,太原理工大学,2006届。
    ⑩ 骆安生,福建师范大学,2002届。
    ① 赵英霞:《乡十信仰与异域文化之纠葛——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② 赵英霞:《近代山西教民入教动机初探》,《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③ 刘安荣:《近代山西教徒入教原因探析》,《宗教学研究》,2005第3期。
    ④ 刘安荣:《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合著),《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
    ⑤ 刘安荣:《基督教与近代山经教育事业现代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 [法]费赖之著,梅乘骐,梅乘骏泽:《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1552——1778),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印,第148页。
    ② 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1页。
    ① 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4页。
    ② 同上,第253页。
    ③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1999年,第849页。
    ④ 同上。
    ⑤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1999年,第850页。
    ①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4页。
    ② 具体史实的了解,可翻阅张国光:《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英]苏尔,诺尔著,沈保义,顾卫民,朱静译:《中西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目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 李少峰:《方济会在华传教史》,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90、99页。
    ②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页。
    ① 李少峰:《方济会在华传教史》,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102、103、106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选:《陈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 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人典编印会合作:《元史》.本纪卷第九.世祖六,新亚岀版社,1966年版,第68页。
    ③ 台北国防研究员,中华大典编印会合作:《元史》.志卷第十.地理志一,新亚出版社,1966年版,第529页。
    ④ 周良宵:《元和元以前的基督教》,元史研究院:《元史论从》,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4页。
    ① [英]阿·克·穆尔著,郝镇华译:《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1页。
    ② 周良宵:《有关西辽史的若干问题》,《中华文史论从》,1981年第3期。
    ③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④ 台北国防研究员,中华大典编印会合作:《元史》.列传卷第五,新亚出版社,1966年版,第1265页。
    ⑤ [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⑥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8页。
    ⑦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8、749页。
    ①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8页。
    ② 同上。
    ③ 山西省天镇县县志办公室:《天镇县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3页。
    ④ 郭海:《阳高县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608页。
    ⑤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8页。
    ⑥ 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38页。
    ⑦ 同上。
    ① 山西省天镇县县志办公室:《天镇县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3页。
    ② 山西省广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广灵县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0页。
    ③ 山西省浑源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浑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737页。
    ④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2页。
    ⑤ 大同教区:《天主教大同教区史略》,2006年印,第12页至29页。
    ⑥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2页。
    ①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2页。
    ② 同上,第373页。
    ③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2页。
    ④ 《方济各会在华传教史》,转引白韩铎民著,李树洙译:《朔县教区简史》,电子版。
    ①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3页。
    ② 山西省左云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左云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19页。
    ③ 宁武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宁武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6页。
    ④ 神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神池县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8页。
    ⑤ 周子君:《怀仁县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502页。
    ① 赵光炳,苑丽声,雷云贵:《朔县宗教志》(初稿),朔县民族宗教志编纂领导组办公室,1985年印,第12页。
    ② 韩铎民著,李树洙译:《朔县教区简史》,电子版。
    ③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4页。另注:据韩铎民著,李树洙译:《朔县教区简史》记载,这里应是12人,当时米教区的13位德国巴伐利亚方济各会士中,吴神父与邓神父于1924年因伤寒病去世,故只剩下11人,另加1名国籍邓神父。
    ④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4页。
    ① 韩铎民著,李树洙译:《朔县教区简史》,电子版。
    ② 金普司,麦克罗斯基著,李子忠译:《方济会来华史(1294——1955)》,香港天主教方济会,2000年版,第129页。
    ③ 李少峰:《方济会在华传教史》,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105页。
    ① 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王志远主编,林治平编著:《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② 唐逸:《中国基督教本土化之类型》,《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③ 《神学辞典》,转引自《纪念六位国籍主教祝圣七十周年,我国建立圣统制五十周年,暨田公耕莘枢机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议手册,台湾,1997年印。
    ④ 《救主的使命》,转引自《纪念六位国籍主教祝圣七十周年,我国建立圣统制五十周年,暨田公耕莘枢机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议手册,台湾,1997年印。
    ① 《神学辞典》,转引自《纪念六位国籍主教祝圣七十周年,我国建立圣统制五十周年,暨田公耕莘枢机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议手册,台湾,1997年印。
    ①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90页。
    ② 同上,第391页。
    ③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89、390页。
    ④ 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25页。
    ⑤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90页。
    ⑥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92页。
    ①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46卷,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93页。
    ② 同上,第395页。
    ③ 武永平,36岁,大同市本堂神父,2006年8月17日采访记录。
    ④ 山西省浑源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浑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737页。
    ⑤ 贾玺,86岁,阳高梁家营村人,教民,2006年8月14日采访记录。
    ① 宋增春,75岁,阳高东水地村人,教民,2006年8月13日采访记录。
    ② 张子荣:《近代时期的山西文化教育》,江地,梁晋春:《近代的山西》,山西人氏出版社,1988年版,第576页。
    ①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② 陈介夫,谢凡:《中国神职培育简史》,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333页,原出自徐家汇出版《中西交通史》,第2册,第103页。笔者未见该书。
    ③ P.D.Elia S.J 著,施安堂译:《初期耶稣会士培植中华圣职之努力》,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310页。
    ④ P.D.Elia S.J 著,施安堂译:《初期耶稣会士培植中华圣职之努力》,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316页。
    ⑤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罗文藻篇),中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4页。
    ⑥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郑玛诺篇),中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6页。
    ⑦ 具体史实可查阅费赖之著《在华耶稣会士列传》(樊守义篇),方豪著《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也有记录。
    ① 陈介夫,谢凡:《中国神职培育简史》,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348页。
    ① 李少峰:《方济会在华传教史》,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1967年版,第100页。
    ① 刘嘉祥:《刚恒毅枢机回忆录〉,台湾天主教主徒会,1992年印。
    ① 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24页。
    ② 赵光炳,苑丽声,雷云贵:《.朔县宗教志》(初稿),朔县民族宗教志编纂领导组办公室,1985年5月印,第15页。
    ① 赵光炳,苑丽声,雷云贵:《.朔县宗教志》(初稿),朔县民族宗教志编纂领导组办公室,1985年5月印,第16页。
    ② 贵仁,男,71岁,教民,现在大同市教堂门房工作,2006年8月16日采访记录。
    ③ 郭海:《阳高县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608页。
    ① 黄颂杰:《从本体论谈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之冲突和会通》,徐以骅,张庆熊:《.基督教学术》,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② 贾存义,男,71岁,阳高张官屯村民,非教民,2006年8月14日采访记录。
    ③ 董贵山,男,74岁,阳高马家皂村民,教民,2005年5月10日采访记录。
    ④ 贾存义,男,71岁,阳高张官屯村民,非教民,2006年8月14日采访记录。
    ① 张国光:《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贾玺,男,86岁,阳高张官屯教堂,教民,2006年8月14日采访记录。
    ③ 杜国珍,男,左云巴台村村民,非教民,2005年5月11日采访记录。
    ④ 宋增春,男,75岁,阳高东水地村民,教民,2006年8月13日采访记录。
    ① 张怡明,66岁,小堡村村民,教民,2005年5月24日采访记录。
    ② 柴彬,新安庄村民,教民,2005年5月24日采访记录。
    ③ 杨世杰,69岁,大同郊区西河河村村民,教民,2005年5月9日采访记录。
    [1] 阎守城.阎宗临史学文集[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郭继汾.天主教在山西之创始及其发展[A].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C].第5卷.太原,1999年.
    [3] 郭崇禧.山西天主教简述[A].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C].第5卷.太原,1999年。
    [4] 姚宾.大同史论精选[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
    [5]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6] 张国光.从中西初识到利益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7] [英]苏尔,诺尔.中西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Z].沈保义,顾卫民,朱静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9]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选.陈垣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1] 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合作.元史.本纪卷第九.世祖六[Z].台北:新亚出版社,1966年.
    [12] 周良宵.元和元以前的基督教[A].元史研究院会.元史论从[C].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3] [英]阿·克·穆尔著.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M].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4]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15]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 [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7]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Z].第46卷.民族宗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8] 山西省天镇县县志办公室.天镇县志[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 郭海.阳高县志[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
    [20] 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志[Z].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1] 山西省广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广灵县志[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2] 山西省浑源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浑源县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23] 山西省左云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左云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4] 周子君.怀仁县志[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25] 朔县志编纂委员会.朔县志[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26] 李志斌,黄冀.山阴县志[Z].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27] 山西省右玉县志编纂委员会.右玉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8] 马良.应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 平鲁县志编纂委员会.平鲁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0] 宁武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宁武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1] 保德县志编纂办公室.保德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32] 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3] 繁峙县志编纂委员会.繁峙县志[Z].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34] 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代县志[Z].北京:节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35] 神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神池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6] 山西省五寨县志编纂办公室.五寨县志[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
    [37] 偏关县志编纂委员会.偏关县志[Z].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
    [38] 岢岚县志修订编纂委员会.岢岚县志[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39] 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之必要性与可行性[A].王志远主编,林治平编著.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C].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40]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2年.
    [41] 张子荣.近代时期的山西文化教育[A].江地,梁晋春.近代的山西[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 黄颂杰.从本体论谈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之冲突和会通[A].徐以骅,张庆熊.基督教学术[C].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3] [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 陈银昆.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一八六零——一八九九)[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46]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一八六零——一八七四)[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47] 口述资料[Z]:2005年5月8日至2005年5月13日,大同教区田野调查,共计30,000多字;2005年5月22日至2005年5月26日,朔州教区田野调查,共计40,000余字;2006年8月13日至2006年8月18日,大同教区田野调查,共计10,000余字.
    [1] 祝振东.天主教在山西传入及发展概述[J].山西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2期.
    [2] 顾农.樊守义及其身见录[J].沧桑,2000年第1期.
    [3] 赵英霞.乡土信仰与异域文化之纠葛——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J].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4] 赵英霞.近代山西教民入教动机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 刘安荣.近代山西教徒入教原因探析[J].宗教学研究,2005第3期.
    [6] 刘安荣.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J](合著).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
    [7] 刘安荣.基督教与近代山西教育事业现代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 周良宵.有关西辽史的若干问题[J].中华文史论从,1981年第3期.
    [9] 唐逸.中国基督教本土化之类型[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1] 汾阳教区编.汾阳教区史[Z].1996印.
    [2] 大同教区编.天主教大同教区史略[Z].2006年印.
    [3] 赵光炳,苑丽声,雷云贵.朔县宗教志(初稿)[M].朔县民族宗教志编纂领导组办公室,1985年印.
    [4] 韩铎民著.朔县教区简史[DK].李树洙译.
    [5] 太原教区.山西天主教史(初稿)[Z].2004年印.
    [6] 金普司,麦克罗斯基.方济会来华史(1294——1955)[M].李子忠译.香港:香港天主教方济会,2000年.
    [7] 《纪念六位国籍主教祝圣七十周年,我国建立圣统制五十周年,暨田公耕莘枢 机五十周年》[C].学术研讨会议手册,台湾,1997年印.
    [8] 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C].台湾:光启出版社,徵相出版社,香港真理学社联合出版,1967年.
    [9] [法]费赖之.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1552——1778)[M].梅乘骐,梅乘骏译.上海: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印.
    [10] 陈方中.民国初年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运动[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年.
    [11] 刘嘉祥.刚恒毅枢机回忆录[C].台北:天主教主徒会,1992年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