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37年中国社会精英对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00-1937年是近代中国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初步发展,诸多文化精英和政界精英对“城市”展开深刻持久的思考。一方面,他们发现,世界和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使得许多近代中国学者开始对“都市化”这一历史现象发生了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对城市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区别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1900-1937年间,不仅是中国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而且中国的市政运动也是发生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先进市政管理理念的学习与传播、中国城市自己的市政规划方案的出台、一大批民国市政学者的出现,也同样是发生在这段时期。他们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市政规划理念和市政管理经验,力图探索一条中国城市化之路,其内容涵盖城市制度、城市设计、城市治理与文化建设诸方面。中国市政观的特点是“市政”始终与“国政”相联、反资本主义观。
     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在它的半殖民地社会状态下进行的,它的发展常常是呈现出病态的特征。因此,在现实中,中国文化精英们对城市发展的状况是不满意的。他们猛烈揭露、批判了中国的“城市病”,如两极分化、市民习惯的落后、城市精神文化的低俗等顽疾。并且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及市政管理的角度去分析了中国“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当“城市”的理想在“城市”本身这座空间内寻找出路之时,“向乡村去”的思潮也在逐步抬头,一部分学者积极地探讨城乡关系,力图通过复兴乡村为城市现代化化事业重建良好的根基。这既表示一部分学者将城市和乡村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表明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视角跳出了“城市”中心观而向广大的乡村世界寻找现代化动力支撑。在这一探索中,也出现了要求“回归田园”的“反城市化”思潮。这些思想都给予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深刻的启示。
1900-1937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urban development period in modern China. As the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a lot of culture elites and political elites make a deep lasting thought about "city". On the one hand, they found the world and china had entered an "urban" age. The urban development made many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interest in this historical phenomen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d presented their views on the historical role of urban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culture and rural culture.
     The period of1900-1937is not only the most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period, but also the period of Chinese municipal movement. The studying and spreading of the western advanced city management ideal, the Chinese municipal planning and a multitude of municipal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came from this period. The had tried to study the western advanced municipal planning ideals and the municipal management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find a road for Chinese urbanization which contains city system, city design, city management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etc. The characters of Chinese municipal view were "Municipal" always associated with "National Policy" and anti-capitalism.
     However,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rbanization had processed in imbalance world system, its development always presented abnormal characters. In the real world, Chinese culture elites we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state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y had fiercely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he "urban disease" of China, just as polarization, the retarded citizen custom and the vulgar urban culture, etc. They had analyzed the reason of Chinese "urban disease" from the level of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pitalism and the management of municipal.
     When the ideal of "urban" suffered setbacks in the "city", the thought of "to the countryside" have raised step by step. A part of scholars had actively discussed urban-countrysid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rebuild the better foundation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This means that a part of scholars had made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o an organic integral. At the same time it means a part of elites had adjusted their viewpoint from the top down, they had jumped the view of "city" centered, gone to the extensive countryside to find the support of the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exploring, there was the view of "returning to countryside" and "anti-urbanization". There views offer the Chinese city modernization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
引文
① 申报馆编辑:《五十年来之中国工业》,1923年2月,转引自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1月,第6页。
    ② 何一民:《中国近代城市研究的新动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8月版,第619-620页。
    ③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9页。
    ① 胡适:《<市政制度>序》,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47页。
    ① 吴松弟:《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从港口-复地的角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③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页。
    ④ 黄美真、张济顺:《近代上海与近代中国几个问题的思考》,《论上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⑤ 陈自芳:《略论近代城市发展的条件与动力—对杭州城市近代化的剖析》,《城市史研究》2000年第17—18辑。
    ⑥ 郑忠:《长江下游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动力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
    ⑦ 谭玉秀、范立君:《从市场发育等角度对近代东北城市化的分析—以奉天东部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① 孟晋:《民国初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近代化》,《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② 张秀英:《自开商埠后济南经济近代化程度分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③ 陆远权:《开埠通商与重庆城市的近代化阶层》,《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 王中茂、卫铁林:《外商经营房地产活动与上海城市的近代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⑤ 徐凯希:《略论近代沙市社会经济的变迁—近代长江中游通商口岸研究之一》,《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⑥ 尹作升: 《论近代济南城市工业的兴迁及其特点(1904-1937)》, 《东岳论丛》2005年7月。
    ⑦ 李运华:《中国城市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城市化之命脉》,《城市史研究》第7辑。
    ⑧ 林吉玲、董建霞:《胶济铁路与济南商埠的兴起(1904--1937)》,《东岳论丛》2010年第3期。
    ⑨ 李卫华、颜凤:《胶济铁路与近代淄博产业城市化》,《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⑩ 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
    11 李卫东、彭学斌:《论晚清武汉社会经济的变迁》, 《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3月。
    ① 刘志琴:《由市政建设看近代城市功能的衍化—以清末民初的保定城为例》,《河北学刊》2012年第3期。
    ② 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文史哲》1994年第6期。
    ③ 吴毅:《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6(9)。
    ④ 涂文学:《文化汉口》,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①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6月,第229页。
    ② 熊月之、罗苏、周武:《论上海近代市政》, 《学术月刊》1999年第6期。
    ③ 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1期。
    ④ 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09页。
    ① 方秋梅:《辛亥革命与近代汉口市政体制转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讨论用稿)二。
    ② 郭钦:《民国前期长沙市政现代化初步发展述论》,《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③ 唐富满:《20世纪20、30年代广州的人力车夫及其政府救助》,《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④ 陈广:《试析民初广州路政政策及演变—以马路建设为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① 于海漪:《从<市政全书>看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地位》, 《建筑》2006年第1期。
    ② 赵可:《20年代我国留美知识分子对市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留学生与1920-1930年代市政学的传入及其人才培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
    ③ 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初探1927-1937》,《史林》2003年第6期。
    ④ 李占乐:《近代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事业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⑤ 郑成林:《1927-1936年国民政府与商会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魏国栋:《天津商会与胶济铁路的收回》,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② 何一民:《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③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④ 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2期。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②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37--138页。
    ③ 根据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号,1923年7月1日,第3—7页。
    ④ 根据中华续行委员会:《中华归主》附录七,引自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8-480页。
    ① 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5页。
    ② 上海日报社:《中国年鉴》,1933年,转引自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8月,第190页。
    ③ 据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地理学报》第4卷第1期。
    ④ 启译:《中国都市人口之研究》,《钱业月报》第10卷第6期,1930年6月15日,第9页。
    ⑤ 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4页。
    ⑥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660页。
    ⑦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页。
    ⑧ (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9月,第388-392页。
    ⑨ (日)饭田茂三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译本),北平:人人书店,1934年10月,第100-110页。
    ⑩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地理学报》第2卷第2期,1935年,第37-38页。
    11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概要》,《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27页。
    12 根据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4页;张又新:《中国都市之特点》,《市政评论》第1卷合订本,1934年6月,第18页。
    ① 转引自(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第31-32页。
    ② 殷体扬:《市政问题的研究》,《市政评论》第1卷合订本,1934年6月,第1页。
    ③ 董修甲:《城市之发达》,《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0页。
    ④ 姜琦:《城市教育》,《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54页。
    ⑤ 梁克西:《京市自治问题》,《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23页。
    ⑥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244页。
    ⑦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2009年4月,第241—242页。
    ⑧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244页。
    ⑨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3页。
    ⑩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72页。
    ① 《手工艺品预展及本市手工业之将来---都市与农村之经济交流》,《都市与农村》第23期,1937年4月5日,第3页。
    ② 《财政部调查会为移送江苏省岁入岁出简明总表致泉币司付附视察报告及简明总表(1912年12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第60卷,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10月,第98-99页。
    ③ 奚东曙:《都市发展之社会学观》,《都市与农村》创刊号,1935年4月21日,第12页。
    ④ 中华续行委员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2月,第31页。
    ⑤ 根据施坚雅:《城市及地方体系的等级系统》表3,以及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中的中国5万人口以上都市表编译整理。引自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2-83页。
    ⑥ 《陕甘调查记》,156页,《近代中国西北五省经济史料汇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7月,第160页。
    ⑦ 张继:《开发西北问题-----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中央大学致知堂开发西北协会讲演》,《中央周报》第244期,1933年2月6日。
    ① 齐大芝:《近代中国长江沿线商业面貌的发展变化》,胡平主编:《近代市场与沿江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② 余定义:《引言》,《西南六省社会经济之鸟瞰》,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9月,第7-8页。
    ③ 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9月,第226页。
    ④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53页。
    ① 《五十年来之中国工业》,申报馆编辑1923年2月,转引自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1月,第6页。
    ② 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G. Rawski)《战前中国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XX页,转引自(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8页。
    ③ 小科布尔,杨希孟、武莲珍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9页。
    ④ 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第314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56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225页。
    ⑤ 陈重民编纂:《今世中国贸易通志(一)》,第3-5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653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⑥ 《中国国际贸易统计表》,《经济统计月志》(一),1935年12月,第380页。
    ①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423页。
    ② 根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44-48页。
    ③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3月,第212页。
    ④ 《新国民年鉴.第九编.交通》,第12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929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① 《对于全国公路建设之调查》,《中华实业商报》第2期,1934年7月1日,第26页。
    ②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01-602页。
    ③ 《新国民年鉴.第九编.交通》,第19-21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929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④ 王世选修,梅文昭等纂:《宁安县志》卷三《职业、农业》,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⑤ 郑士纯等修,朱衣点等纂:《桦川县志》卷三《物产、植物、谷类》,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⑥ 任传藻等修,穆祥仲等纂:《东明县新志》卷四《物产、植物》,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⑦ 宋宪章等修,于清洋等纂:《牟平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⑧ 陈焕等修,李饪纂:《寿昌县志》卷三《食货志、特产》,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⑨ 曾继梧等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物产类.浏阳》,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⑩ 石国柱等修,许承尧等纂:《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1 刘佶修,刘威荣纂:《双流县志》卷二《土产》,民国十年铅印本。
    ① 林懿均等修,胡应庚等纂:《续修盐城县志》卷四《产殖志、粮食》,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② 余启谋修,张启煌等纂:《开平县志》卷六《舆地略,物产》,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 廖兆骏编:《绥远志略》第七章《绥远之县邑》第四节《归绥县》,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④ 黄维翰纂修:《呼兰府志》卷十一《物产略,植物,农产》,民国四年铅印本。
    ⑤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2页。
    ⑥ (清)王树棻等修,潘履祥等纂:《罗店镇志》卷一《疆域志、风俗》,清光绪十五年铅印本。
    ⑦ 童世高编:《钱门塘乡志》卷一《土产》,1933年《上海史料丛编》本。
    ⑧ 刘延昌修,刘鸿书纂:《徐水县新志》卷三《物产记、植物》,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⑨ 黄容惠修,贾思绂纂:《南宫县志》卷三《疆域志、物产篇、货物》,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⑩欧阳珍等修,韩嘉会等纂:《陕县志》卷十三《实业、商业》,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1 同上。
    12 陈传德修,黄世祚、王焘曾等纂:《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物产》,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3 刘樗寿等修,黄范冕等纂:《续清河县志》卷一《疆域志、物产》,民国十七年刻本。
    14 裴焕星等修,白永贞等纂:《辽阳县志》卷二十七《实业、蚕业》,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①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25页。
    ② 于定增修,全咏榴增纂:《青浦县续志》卷二《疆域(下).土产》,民国6年修,民国23年增修刻本。
    ③ 吴馨等修,姚文等纂:《上海县续志》卷八《物产》,民国7年刻本。
    ④ 李大本修,李晓泠等纂:《高阳县志》卷二《风土.民生》,民国22年铅印本。
    ⑤ 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G. Rawski)《战前中国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XX页,转引自(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8页。
    ⑥ 张寿彭:《试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特点》,《贵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⑦ 何廉:《中国的经济力量在哪里》,《工商学志》第7卷第2期,1935年12月25日,第146页。
    ⑧ 同上。
    ① 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56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27-28页。
    ②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237页。
    ③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32页。
    ④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499页。
    ⑤ 《陕甘调查记》,第118页,《近代中国西北五省经济史料汇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7月,第122页。
    ⑥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482-483页。
    ⑦ 《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统计月志》第2卷第7期,1935年7月,第3页。
    ⑧ 根据翁文灏:《中国工商经济的回顾与前瞻》,《资源委员会公报》第5卷第2期,转引自《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
    ①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1月,第8页。
    ②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上海各种工业资本分配比较表》,北京:中华书局,《民国时期上海史料文献丛编》第2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10月,第229页。
    ③ 根据翁文灏:《中国工商经济的回顾与前瞻》,《资源委员会公报》第5卷第2期,转引自《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
    ④ (日)矢部良策:《亚细亚产业篇》,创元社问题讲座1940年2月,第67-70页,转引自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1月,第953-954页。
    ①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上海各种工业资本分配比较图》,北京:中华书局,《民国时期上海史料文献丛编》第2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10月,第229页,。
    ② 根据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上海各种工业资本分配比较表》,北京:中华书局,潘公展:《答谢赞助国货诸君》,上海《新闻报》,1930年10月10日。
    ③ 曾铁忱:《中国煤铁工业与煤的贸易》,《社会月刊》第1卷第3、4合期,1929年10月31日,第1页。
    ④ 曾铁忱:《中国煤铁工业与煤的贸易》,《社会月刊》第1卷第3、4合期,1929年10月31日,第31页。
    ⑤ 曾铁忱:《中国煤铁工业与煤的贸易》,《社会月刊》第1卷第3、4合期,1929年10月31日,第60页。
    ⑥ 《我国所用机器之来源》,《广东实业厅公报》第1卷第1期,1926年7月,第122页。
    ⑦ 《中国之工业》,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年,第B135页。
    ⑧ 朱其华:《中国经济危机及其前途》,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323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266页。
    ⑨ 朱其华:《中国经济危机及其前途》,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323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268页。
    ① 《京沪杭粤平汉六大城市失业总计》,《劳动季报》第1期,1934年,录1934年2月南京民生报,第74页。
    ② 根据《中国国际贸易统计表》,《经济统计月志》(一),1935年12月,第380页。
    ③ 康迺文:《从数字中来观察中美贫富的悬殊》,《青岛社会》第2期,1930年,《论述》第5页。
    ④ 叶恭绰:《交通救国论》,《遐菴丛稿》中编,第197页。
    ⑤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399页。
    ① 《新国民年鉴.第九编.交通》,第21-22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929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233-234页。
    ② 《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统计月志》第2卷第7期,1935年7月,第4页。
    ③ 漆树芬:《1920年世界各国航业势力比较表》,《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第244页。
    ④ 漆树芬:《我国沿岸内河中外轮船势力比较表》,《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第256-257页。
    ⑤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第二编《各业发展计划》,北京:中华书局,第10--11页。
    ⑥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第二编《各业发展计划》,北京:中华书局,第2页。
    ⑦ 翁文灏:《中国经济建设概论》,《中国经济建设论丛》,资源委员会秘书处1943年,《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502页。
    ⑧ 姜明清:《铁路史料》,台北:“国史馆”,1992年,第784页。
    ⑨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490--491页。
    ⑩ 姜明清:《铁路史料》,台北:“国史馆”,1992年,第786页。
    11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29页。
    ① 乔元良:《中国农村经济一般的观察》,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67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12页。
    ② 乔元良:《中国农村经济一般的观察》,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67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第14--15页。
    ③ 乔元良:《中国农村经济一般的观察》,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67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第8页。
    ④ 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第13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56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第235页。
    ① 何一民:《中国近代城市研究的新动向》,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8月,第619-620页。
    ① (美)黎德:《美国市政论》,《京都市政月刊》第23、24合期,《译述》第314页。
    ② 冯飞:《都市发达之历史的考察》,《东方杂志》第19卷第1号,1922年1月,第42页。
    ③ 梁启超:《中国都市小史》,《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1926年6月1日,第219-220页。
    ① 冯飞:《都市发达之历史的考察》,《东方杂志》第19卷第1号,1922年1月,第42页。
    ② 冯飞:《都市发达之历史的考察》,《东方杂志》第19卷第1号,1922年1月,第44页。
    ③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7月1日,第1页。
    ④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46页。
    ⑤ 李鸣非:《都市人口比例演进观》,《市政评论》第3卷第10期,1935年5月16日,第4页。
    ⑥ 李鸣非:《都市人口比例演进观》,《市政评论》第3卷第10期,1935年5月16日,第5页。
    ⑦ 张隆祐:《城市发展概要》,《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1号,1929年5月,第14-15页。
    ⑧ 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第112页,《民国史料丛刊》第568册,第334页。
    ① 《都市发达与历史考察》,《东方杂志》第19卷第1号,1922年1月10日,第41页。
    ②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43页。
    ③ 董修甲:《城市之发达》,《市政全书》第二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7页。
    ④ 董修甲:《城市之发达》,《市政全书》第二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8页。
    ① 殷体扬:《市政问题的研究》,《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1页。
    ② 朱通九:《都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1934年8月,第37页。
    ③ 赵国华:《都市计划与地方计划概念》,《道路月刊》第41卷第1期,1933年,《论著》第12页。
    ④ 张君劢:《近代市政之由来及其根本识掌》,《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期,1924年,第5页。
    ⑤ 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1页。
    ⑥ 柯象峰:《现代人口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第352页。
    ⑦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8页。
    ① 陈剑如:《民国十三四年广州市市政报告丛刊》,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7页。
    ② 吴景超:《都市社会学》,《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45页。
    ③ 吴景超:《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对于旭生先生教育方案的商榷》,《独立评论》第2卷第40号,1933年3月5日,第8页。
    ④ 姜春华:《都市建设与建设武汉》,《市政评论》第3卷第8期,1935年4月16日,第10页。
    ⑤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22页。
    ⑥ 胡适:《<市政制度>序》,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47页。
    ⑦ 李鸣非:《都市人口比例演进观》,《市政评论》第3卷第10期,1935年5月16日,第6页。
    ① 君实:《现代文明与都市计划》,《东方杂志》第15卷第12号,1918年12月,第18页。
    ② 冯飞:《都市发达之历史的考察》,《东方杂志》第19卷第1号,1922年1月,第41页。
    ③ 温崇信:《城市的意义》,《市政期刊》第2期,1934年,第7页。
    ④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12页。
    ⑤ 陈序经:《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独立评论》第126号,1935年,第16页。
    ⑥ 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第36页。
    ⑦ 《本会筹备之经过》,《武汉市政公报》第1卷第1期,1928年12月,《专载》第1页。
    ⑧ 陈恺廷:《我国目前的几个市政问题》,《市政评论》第4卷第3期,1936年3月16日,第10页。
    ①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12页。
    ②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4页。
    ③ 顾炎武:《日知录》。
    ④ 《路市问题咨询》,《道路月刊》第47卷第1号,1935年。
    ① 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1930年代汉口的市政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9页。
    ② 《改良市政之理由》,《市政通告》第1期,1914年,第4版。
    ③ 董修甲:《市政与民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3页。
    ④ 孙科:《民国十二年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序》,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8页。
    ⑤ 格诚:《市政管理之我见》,《市政月刊》第5号,1928年10月31日,《言论》第10页。
    ① 转引自金禹范:《筹备无锡市政的几个要点》,《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第19页。
    ② 金禹范:《筹备无锡市政的几个要点》,《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第19页。
    ③ 蒋小秋:《在三民主义下的市政问题》,《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论著》第56页。
    ④ 蒋小秋:《在三民主义下的市政问题》,《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论著》第59-60页。
    ⑤ 刘瑞泉:《公安局各署宜招集街长作纪念周之我见》,《市政月刊》第1期,1928年,《言论》第5页。
    ⑥ 薛笃弼:《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第100页。
    ⑦ 《郑州市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市政月刊》第4期,1929年,《言论》第1页。
    ⑧ 朱炳海:《九一八以前的东北》,《国风半月刊》第5期,1932年10月10日,第85—86页。
    ⑨ 刘郁樱:《参观上海市展以后的感想》,《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2-3页。
    ① 刘郁樱:《参观上海市展以后的感想》,《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3页。
    ② 胡汉民:《为党服务的人绝不应有权利思想—一月二十一日在中央纪念周对南京特别市党部执监委员宣誓就职典礼训话》,《中央周刊》第5期,1929年2月4日,第12—13页。
    ③ 胡汉民:《为党服务的人绝不应有权利思想—一月二十一日在中央纪念周对南京特别市党部执监委员宣誓就职典礼训话》,《中央周刊》第5期,1929年2月4日,第13页。
    ④ 《当前的市任务》,《市政评论》第4卷第3期,1936年3月16日。
    ① 殷体扬:《殷体扬自传》,陈翔华、毛华轩等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319页。
    ② 沈维栋:《现代都市计划的趋势》,《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论著》第7页。
    ① 沈维栋:《现代都市计划的趋势》,《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论著》第7页。
    ② 张又新《苏俄市政一瞥》,《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第21页。
    ③ 金慕陶:《都市建设论发凡》,《都市与农村》第3期,1935年5月11日,第5--6页。
    ④ 陈赞祺:《都市的平民住宅问题》,顾彭年:《市行政选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第189页。
    ⑤ 崔廷猷:《怎样繁荣天津市》,《社会月刊》第1卷第5、6合期,1929年12月31日,第6页。
    ⑥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77页。
    ① 刘永耀:《城市发达之趋势及建设武汉之财政问题》,《汉市市政公报》第1卷第1期,1929年7月,第17页。
    ② 介人:《市政与教育》,《市政月刊》第5期,1929年,《言论》第14页。
    ③ 孙向晨:《论个体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两重性》,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现代意识与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31页。
    ④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9页。
    ① 《改良市政之理由》,《市政通告》第1期,1914年,第4版。
    ② 《刘市长宣誓就职典礼》,《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第37页。
    ③ 虞清楠:《市政论集》,南京:京华书局1931年,第63页。
    ④ 《本会举行正式成立典礼详纪》,《武汉市政公报》第1卷第1期,1928年12月,《专载》第10页。
    ① 罗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② 殷体扬:《市政问题的研究》,《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第1页。
    ① 陈念中:《关于我国造就人才的方法》,《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298页。
    ②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312页。
    ③ 王世杰讲演,唐性天笔:《民生主义与都市政策》,《安徽建设》第12期,1929年12月,第30-31页。
    ④ 孙科:《广州市市政纲要》,《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合期,1924年,《附录》第1-2页。
    ⑤ 董修甲:《市政制度》,《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第23页。
    ⑥ 陈登皞:《市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21页。
    ⑦ 董修甲:《市政制度》,《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8页。
    ① 陈登皞:《市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25页。
    ② 董修甲:《市政制度》,《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3页。
    ③ 郭体乾:《市委员制与市经理制》,《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7页。
    ④ 董修甲:《市政制度》,《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8页。
    ⑤ 郭体乾:《市委员制与市经理制》,《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15页。
    ⑥ 潘绍宪:《市政组织法》,《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8页。
    ⑦ 郭体乾:《市委员制与市经理制》,《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16页。
    ⑧ 郭体乾:《市委员制与市经理制》,《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16页。
    ⑨ 董修甲《市政与民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37页。
    ⑩ 郭体乾:《市委员制与市经理制》,《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第19页。
    11 潘绍宪:《市政组织法》,《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9-20页。
    ① 陈登嗥:《市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26页。
    ② 陈登嗥:《市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26页。
    ③ 董修甲《市政与民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39页。
    ④ 董修甲《市政与民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37页。
    ⑤ 董修甲:《市政制度》,《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8页。
    ⑥ 郭体乾:《市委员制与市经理制》,《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第19页。
    ⑦ 潘绍宪:《市政组织法》,《市政全书》第2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0页。
    ① 刘文岛:《政党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② 张锐:《比较市政府》,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第588-589页。
    ③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150-151页。
    ④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283-284页。
    ①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301页。
    ②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299页。
    ③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91页。
    ④ 田炯锦:《中央与城市之关系(下)》,《时代公论》第155、156合期,1935年,第18-19页。
    ⑤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第21页。
    ① 陆丹林:《市政杂谭》,《道路月刊》第31卷第1期,1930年7月15日,第11页。
    ② 梁启超:《中国都市小史》,《晨报》七周纪念增刊,第226页。
    ③ 《上海县续志》卷二《建置上、城池》。
    ④ 《改良市政之理由》,《市政通告》第1期,1914年,第4版。
    ⑤ 林云陔:《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建设》第1卷第3号,1919年10月,第512页。
    ⑥ 张慰慈:《欧美城市和国家的关系》,《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26年,第377页。
    ⑦ 张慰慈:《欧美城市和国家的关系》,《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26年,第377页。
    ⑧ 张慰慈:《欧美城市和国家的关系》,《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26年,第378页。
    ①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123页。
    ② 伍无畏:《公共汽车公司之组织与管理(一)》,《道路月刊》第42卷第3号,1933年,《论著》第5页。
    ③ 田炯锦:《中央与城市之关系》,《时代公论》第112号,1934年,第10页。
    ④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一编《各国市政府制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9页。
    ⑤ 董赓材:《我国现行市制之评论》(未刊手稿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引自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02页。
    ① 夏光宇:《怎样去建设首都市政》,《市政演讲录》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小丛书,1928年,第1页。
    ② 张君劢:《近代市政之由来及其根本识掌》,《道路月刊》第2—3期《附录》,第11卷,第5页。
    ③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9页。
    ④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42页。
    ⑤ 黄曾樾:《发刊辞》,《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3页。
    ⑥ 胡适:《序三》,白敦庸:《市政举要》,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2页。
    ⑦ 《京都市政计划说略》,《市政通告》第1期,1914年,第3版。
    ⑧ 《市政问答》,《市政通告》第2期,1914年,第3版。
    ① 《市政问答》,《市政通告》第2期,1914年,第3版。
    ② 朱启钤:《七月二十五日在织云公所会集北京商会诸君及士绅演说笔述如左》,《市政通告》第11期,1914年7月31日,第2版。
    ③ 《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三年二月三日》,《山东公报》,1914年2月7日,第1页。
    ④ 孙科:《市政问题》,《市声周报》第6卷第2、3合期,1927年1月9日,第13页。
    ⑤ 孙科:《市政问题》,《市声周报》第6卷第2、3合期,1927年1月9日,第14页。
    ⑥ 同上。
    ⑦ 孙科:《都市规划之进境》,《市政全书》第一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15页。
    ⑧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110页。
    ⑨ 伍无畏:《公共汽车公司之组织与管理(一)》,《道路月刊》第42卷第3号,1933年,《论著》第5页。
    ① 孙科:《市政问题》,《市声周报》第6卷第2、3合期,1927年1月9日,第14页。
    ② 刘孟扬:《天津自治的过去与将来》,《市政评论》第3卷第1、2期,1935年1月16日,第75页。
    ③ 刘孟扬:《天津自治的过去与将来》,《市政评论》第3卷第1、2期,1935年1月16日,第76页。
    ④ 刘孟扬:《天津自治的过去与将来》,《市政评论》第3卷第1、2期,1935年1月16日,第76页。
    ⑤ (加拿大)杰布.布鲁格曼:《城变:城市如何改变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69页。
    ① 金慕陶:《青岛的自治基础在哪里》,《都市与农村》第19期,1936年4月31日,第9页。
    ② 《渝埠之市政》,《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合期,1924年,《调查》第13页。
    ③ 立庵:《武汉市政杂论.怎样建设汉口市》,《市声周报》第5卷第45期,1926年11月14日,第7页。
    ④ 《渝埠之市政》,《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合期,1924年,《调查》第13页。
    ① 浪鸥:《为小贩请命》,《商人生活》第1卷第2期,1935年9月15日,第18-19页。
    ② 刘岫青:《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1933年9月,第68页。
    ③ 董修甲:《市政规划》,陆丹林:《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20页。
    ④ 孙科:《都市规画之进境》,陆丹林:《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06 页。
    ① 赵国华:《都市计划与地方计划概念》,《道路月刊》第41卷第1期,1933年,《论著》第14页。
    ②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2页。
    ③ 张维翰:《都市美化运动与都市艺术》,《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65页。
    ④ 徐悲鸿:《雅趣与俗调》,《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9页。
    ⑤ 胡官明、杭海:《中国城市卫生论(续)》,1918年9月12日,第3版。
    ⑥ 沈怡:《改革城市观》,《同济杂志》第1卷第3号,1921年12月1日,第10页。
    ① 沈怡:《改革城市观》,《同济杂志》第1卷第3号,1921年12月1日,第11--12页。
    ② 董修甲:《城市之发达》,《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9页。
    ③ 彭慎三:《论拆城与卫生有关系》,《光华卫生报》第5期,1919年3月15日,第17页。
    ④ 同上,第18页。
    ⑤ 同上,第22页。
    ⑥ 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10页。
    ⑦ 白敦庸:《市政述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20页。
    ① 白敦庸:《市政述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20页。
    ② 白敦庸:《市政述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21页。
    ③ 白敦庸:《市政述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21页。
    ④ 卢毓骏译著,顾在埏校阅:《明日之城市及其计划》,《道路月刊》第39卷第1期,1932年,《论著》第26页。
    ⑤ 庸儿:《奉天市政之规划》,《市声周报》第5卷第41期,1926年10月11日,第8页。
    ⑥ 林云陔:《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建设》第1卷第3号,1919年10月,第503页。
    ⑦ 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吴良镛主编:《梁思成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第39页。
    ⑧ 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吴良镛主编:《梁思成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1年4月,第38-39页。
    ① 《首都城市建筑计划》,《市政全书》第4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40页。
    ② 同上,第100页。
    ③ 张謇:《吴淞开埠计划》,《市政全书》第4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67页。
    ④ 孙科:《都市规画论》,《建设》第1卷第5期,1919年12月,《论说》第8页。
    ⑤ 卢毓骏:《各国城市防空建设之趋向》,《科学的中国》第5卷第10期,1935年5月15日,第5页。
    ① 赵国华:《都市计划与地方计划概念》,《道路月刊》第41卷第1期,1933年,《论著》第15页。
    ②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弟184页。
    ③ 《改良市政之理由》,《市政通告》第1期,1914年,第4版。
    ④ 朱启钤:《七月二十五日在织云公所会集北京商会诸君及士绅演说笔述如左》,《市政通告》第11期,1914年7月31日,第2-3版。
    ① 张又新:《苏俄市政一瞥》,《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21---22页。
    ② 张又新:《北平市之缺点及其救济》,《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6-7页。
    ③ 黄子先:《繁荣平市之我见》,《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11页。
    ④ 介人:《市政与教育》,《市政月刊》第5期《言论》,1929年,第18页。
    ⑤ 介人:《市政与教育》,《市政月刊》第5期《言论》,1929年,第14页。
    ⑥ 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93—194页。
    ① 卢毓骏译著,顾在埏校阅:《明日之城市及其计划》,《道路月刊》第39卷第1期,1932年,《论著》第24页。
    ② 张维翰:《都市美化运动与都市艺术》,《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64页。
    ③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第45-46页。
    ④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民国时期市政史料选编》第2卷,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2页。
    ⑤ 黄曾樾:《发刊辞》,《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3页。
    ⑥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4页。
    ⑦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9月,第58-59页。
    ① 赵国华:《都市计划与地方计划概念》,《道路月刊》第41卷,1933年第1期,《论著》第15页。
    ② 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73页。
    ③ 朱启钤:《中央公园记》,《蠖园文存》,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8页。
    ④ 《整理北京市计划书》,《京都市政月刊》第23、24合期,《专件》第16页。
    ⑤ 李善勤:《建筑洪桥公园之计划》,《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9、10合期,1935年,《专载》第17页。
    ⑥ 陈兼善:《行道树之利益及其选择之注意》,《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合期,1924年,《论说》第12页。
    ⑦ 野村兼太郎;《道路改良之必要》,漆琪生译,《道路月刊》第42卷第3号,1933年,《论著》第2页。
    ⑧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俊西主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徐志摩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第33页。
    ⑨ 《巴黎市之一瞥-----道路》,《京都市政月刊》第7期,1926年7月,《世界都市暨要》第2页。
    ⑩ 《整理北京市计划书》,《京都市政月刊》第23、24合期,《专件》第15页。
    ① 《郑州市新市建设计划草案》,《市政月刊》第5期《言论》,1929年,第5页。
    ② 张维翰:《都市美化运动与都市艺术》,《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68页。
    ③ 《植树节之造林运动》,《中央周刊》第93期,1930年3月17日,第6页。
    ④ 《植树节之造林运动》,《中央周刊》第93期,1930年3月17日,第6页。
    ⑤ 王韬:《漫游随录》,陈尚凡、任光亮校点,岳麓书社,1985年,第83页。
    ① 金禹范:《市政浅议》,《无锡市政》第4号,1930年1月1日,第23页。
    ② 格诚:《市政管理之我见》,《市政月刊》第5号,1928年10月31日,《言论》第10页。
    ③ 殷体扬:《市政问题的研究》,《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第1页。
    ④ 毛泽东:《湘江杂评.不信科学便死》,《湘江评论》1919年第3号。
    ⑤ 徐志禹:《犬与市政》,《市声周报》第5卷第27期,1926年7月11日,第6页。
    ① 姜春华:《都市建设与建设武汉》,《市政评论》第3卷第8期,1935年4月16日,第12页。
    ② 孙科:《民国十二年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序》,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8页。
    ③ 殷体扬:《解决中国市政问题的一个企望—读了董修甲先生<中国市政问题>一文后的感想》,《市政评论》第4卷第4期,1936年4月16日,第1页。
    ④ 杨哲明:《都市政策ABC》,上海:世界书局,1922年,第64-66页。
    ⑤ 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131页。
    ⑥ 杨希南:《市财政略说》,《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第16页。
    ⑦ 杨希南:《市财政略说》,《无锡市政》第1号,1929年10月1日,第17页。
    ① 《应用市政论》,《京都市政月刊》第8期,1926年8月,《译述》第6页。
    ② 白敦庸:《市政述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资料选编》第8册,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30页。
    ③ 白敦庸:《市政述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资料选编》第8册,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34页。
    ④ 马寅初:《市财政》,顾彭年编:《市行政选集》,1929年1月,第70页。
    ⑤ 马寅初:《市财政》,顾彭年编:《市行政选集》,1929年1月,第72页。
    ⑥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第192---193页。
    ⑦ 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吴良镛主编:《梁思成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第53页。
    ⑧ 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吴良镛主编:《梁思成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第53页。
    ① 胡庆荣:《都市财政》,《市政季刊》第2期,1933年,第3页。
    ② 立庵:《武汉市政杂论.武阳夏商埠计划何以失败》,《市声周报》第5卷第45期,1926年11月14日,第6-7页。
    ③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6页。
    ④ 吴文波:《救济京市屋荒刍议》,《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72页。
    ⑤ 楼桐孙:《京市社会问题概论》,《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4页。
    ⑥ 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83页。
    ⑦ 楼桐孙:《京市社会问题概论》,《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4页。
    ⑧ 蒋介石:《三民主义纲要----十八年七月在北平陆军大学讲演词》,《中央周刊》第63期,1929年8月19日,第15页。
    ① 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83页。
    ② 唐应晨:《国内市地问题之检讨》,《市政评论》第4卷第4期,1936年4月16日,第6页。
    ③ 《新建平民新村设计概要》,《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1号,1929年5月,第44页。
    ④ 王世杰讲:《民生主义与都市政策---在汉口市学术演讲会演讲辞》,《市政月刊》第3卷第2号,1930年2月20日,第33页。
    ⑤ 一诒:《沪市平民村》,《市政评论》第4卷第3期,1936年,第20页。
    ⑥ 周隆基:《苏俄的市政制度与城市计划》,《市政期刊》第2期,1934年,第50页。
    ⑦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1月1日,第221页。
    ⑧ 楼桐孙:《京市社会问题概论》,《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4页。
    ⑨ 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 196页。
    ① 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192页。
    ② 孙科:《都市规画论》,《建设》第1卷第5期,1919年12月,《论说》第9页。
    ③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71页。
    ④ 孟威:《城市的安全谈》,《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68页。
    ⑤ 《袁市长谈平市本年度预定行政计划》,《市政评论》第3卷第15期,1935年8月1日,第19页。
    ① 张又新:《中国都市之特色》,《市政评论》第1卷,193年6月,第15页。
    ② 张又新:《中国都市之特色》,《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16页。
    ③ 鲁钝:《平市警政之变迁与今后改进之商榷》,《市政评论》第3卷第17期,1935年9月1日,第6页。
    ④ 鲁钝:《平市警政之变迁与今后改进之商榷》,《市政评论》第3卷第17期,1935年9月1日,第7页。
    ⑤ 孟威:《城市的安全谈》,《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68页。
    ⑥ 唐应晨:《平市创设公共汽车刍议》,第3卷第8期,1935年4月16日,第6页。
    ① 楼桐孙:《所贵乎有国家者》,《东方杂志》第23卷第6号,1926年3月25日,第8页。
    ② 殷体扬:《平市社会病态及救济》,《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43页。
    ③ 孟威:《冬防与冬赈》,《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70页。
    ④ 游海雄:《救济事业在平市之得失》,《市政评论》第3卷第6期,1935年3月16日,第6页。
    ⑤ 游海雄:《救济事业在平市之得失》,《市政评论》第3卷第6期,1935年3月16日,第6-7页。
    ⑥ 孟威:《城市的安全谈》,《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69页。
    ⑦ 殷体扬:《改进北平市社会事业意见书》,《市政评论》第3卷第13期,1935年7月1日,第19-20页。
    ① 殷体扬:《答关心平市社会事业诸君》,《市政评论》第3卷第14期,1935年7月16日,第2页。
    ② 戴季陶;《资力集合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393页。
    ③ 同上。
    ④ (美)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7月,第41-42页。
    ⑤ (加拿大)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9页。
    ⑥ 《巴黎市之一瞥一道路》,《京都市政月刊》第7期,1926年7月,《世界都市暨要》第1页。
    ⑦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俊西主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徐志摩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 第33页。
    ① 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续志》卷二,民国七年刻本。
    ② 章若渊:《街道与市政》,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第3页。
    C 章若渊:《街道与市政》,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第4页。
    ④ 《大上海建设方案》,《市政全书》第4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56页。
    ⑤ 张又新:《改良中国城市的要点》,《市政评论》第1卷合订本,1934年6月,第30页。
    ⑥ 赵守钰:《郑州市市政府布告:禁止重载大车在马路上通行由》,《市政月刊》第1期,1928年,《布告》第1页。
    ⑦《龚思曾谭南昌德胜路工程之经过》,《道路月刊》第32卷第1期,1929年,《调查》第19页。
    ⑧ 王正廷:《序》,陈树棠:《道路建筑学》,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34年。
    ⑨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民国时期市政史料选编》,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277页。
    ⑩ 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1920年3月1日),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2-223页。
    ① 《省政府代表刘委员栽甫训词》,《广东建设厅公报》第2卷第7期,1928年1月15日,《演说词》第1-2页。
    ② 崔廷猷:《怎样繁荣天津市》,《社会月刊》第1卷第5、6合期,1929年,第7页。
    ③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1卷第2期,1933年7月1日,第4页。
    ④ 孙科:《都市规画论》,《建设》第1卷第5期,1919年12月,《论说》第11页。
    ⑤ 孙科:《都市规画论》,《建设》第1卷第5期,1919年12月,《论说》第11页。
    ⑥ 章若渊:《街道与市政》,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第12-16页。
    ⑦ 章若渊:《街道与市政》,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第11页。
    ⑧ 孙科:《都市规画论》,《建设》第1卷第5期,1919年12月,《论说》第12页。
    ⑨ 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28页。
    ① 王晋伯:《举办市政之根本策略》,《市政评论》第2卷第11期,1934年11月1日,第19页。
    ② 舒伯炎:《新旧都市之设计》,《市政评论》第4卷第7期,1936年6月17日,第13页。
    ③ 《郑州市新市建设计划草案》,《市政月刊》第5期,1929年,《言论》第3页。
    ④ 蔡元培:《智育十篇》,《蔡元培讲教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26页。
    ① 蔡元培:《德育三十篇》,《蔡元培讲教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97页。
    ② 孙科:《都市规划之进境》,《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20页。
    ③ 《郑州市新市建设计划草案》,《市政月刊》第5期,1929年,《言论》第3页。
    ④ 董修甲:《市政规划》,《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226页。
    ⑤ 《沪市人力车夫之生活》,《市政评论》第3卷第6期,1935年3月16日,第16页。
    ⑥ 殷体扬:《为何要谈市政》,《市政评论》第3卷第12期,1935年6月16日,第14页。
    ⑦ 陆费达:《京津两月记》,《小说月报.文苑》第8期,1911年,第3页。
    ⑧ 陈良士:《国民市政常识之培植》,《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68页。
    ①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31页。
    ②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47页。
    ③ 张锐:《促进市政的基本方案》,《中国建设》第2卷(5),1931年,第217页。
    ④ 顾彭年:《市行政人员与市民的市政训练》,顾彭年编:《市行政选集》,1929年1月,第55页。
    ⑤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189页。
    ⑥ 楚狂:《南昌市之回顾与展望(一)》,《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4年,《论著》第4页。
    ⑦ 《马超俊就京市长职谈施政意见》,《市政评论》第3卷第9期,1935年5月1日,第15页。
    ⑧ 介人:《市政与教育》,《市政月刊》第5期,1929年,《言论》第18页。
    ⑨ 陈良士:《国民市政常识之培植》,《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第69页。
    ① 天翼:《改良城市之理想》,《进步》第3卷第5期,1913年3月,《撰著》第1页。
    ② 《济南市市政府市政月刊.公牍.各局函令》,1936年12月15日,第86页。
    ③ 陈援:《北平市车捐问题》,《市政评论》第3卷第3期,1935年2月1日,第8页。
    ④ 介人:《市政与教育》,《市政月刊》第5期,1929年,《言论》第18页。
    ⑤ 刘郁樱:《参观上海市展以后的感想》,《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杂俎》第2页。
    ⑥ 徐沧水:《合作事业与教育》,《平民》第34期,1921年1月8日。
    ⑦ 黄炎培:《实业上的一个根本问题》,《工商新闻百期汇刊》第1期,1925年,第2页。
    ⑧ 方荻生:《市政与广州市》,《道路月刊》第41卷第2号,1933年,《论著》第11页。
    ①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243页。
    ② 唐应长:《改进平市社会教育事业之我见》,《市政评论》第3卷第17期,1935年9月1日,第9页。
    ③ 格诚:《普及教育》,《市政月刊》第2期,1928年,《言论》第5页。
    ④ 白敦庸:《市政述要》,第31页,《民国时期市政建设资料选编》第8册,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39页。
    ⑤ 董修甲:《市政学纲要》,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11页。
    ⑥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87页。
    ⑦ 董修甲:《市政学纲要》,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10页。
    ⑧ 金国珍:《市政概论》,第10页,《民国时期市政建设资料选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112页。
    ⑨ 金禹范:《市政浅说》,《无锡市政》第4号,1930年1月1日,第22页。
    ① 白敦庸:《市政述要》,第31页,《民国时期市政建设资料选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39页。
    ②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5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985页。
    ③ 《地方自治与合作事业》,《市政评论》第3卷第7期,1935年4月11日,第5页。
    ④ 黄炎培:《实业上的一个根本问题》,《工商新闻百期汇刊》第1期,1925年,第2页。
    ⑤ 南京市政府社会局:《南京社会特刊》发刊辞,《南京社会特刊》第1期,1931年1月,第2页。
    ⑥ 杨振声:《也谈谈教育问题》,《独立评论》第26号,1932年11月13日,第9页。
    ① 引自曾弓:《公务员新生活》,《新生活导报》第2期,1935年1月1日,第7页。
    ② 《新生活运动特刊》,《中华实业商报》第2期,1934年7月1日,第50页。
    ③ 《刘市长宣誓就职典礼》,《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第37页。
    ④ 吴嵩庆:《我们要求一个市设计法》,《市政评论》第3卷第3期,1935年2月1日,第3页。
    ⑤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论著》第31页。
    ⑥ 章若渊:《街道与市政》,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第131页。
    ⑦ 周瑞和:《都市发展之趋势》,《市政期刊》第2期,1934年,第89页。
    ⑧ 时新:《上海市参议会》,《道路月刊》第39卷第1期,1932年,第7页。
    ① 顾敦柔:《中国市制概观》,《东方杂志》第26卷第17期,1929年9月10日。
    ② 唐应晨:《国内市地问题之检讨》,《市政评论》第4卷第4期,1936年4月16日,第4-5页。
    ③ 许世瑾:《中国各大城市之出生率与死亡率》,《卫生月刊》第5卷第4期,1935年4月,第166页。
    ① 《社会问题、都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朱亦松、宋希痒编:《社会问题》,出版地、时间不详,第5页。
    ② 温崇信:《城市的意义》,《市政期刊》第2期,1934年,第7页。
    ③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144页。
    ④ 哲生:《都市与煤烟》,《东方杂志》第28卷第22号,1931年11月25日,第96页。
    ⑤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第2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216页。
    ⑥ 张维翰:《都市美化运动与都市艺术》,《市政全书》第1编,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论著》第171页。
    ⑦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版,第418页。
    ⑧ 吴嵩庆:《我们要求一个市设计法》,《市政评论》第3卷第3期,1935年2月1日,第1页。
    ① 陆琢之:《近代都市之畸形发展》,《广州市市政公报》第385期,1931年4月10日,第7页。
    ② 王世杰讲:《民生主义与都市政策—在汉口市学术演讲会演讲辞》,《市政月刊》第3卷第2号,1930年2月20日,第32页。
    ③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王晓毅、王地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0页。
    ④ 陈赞祺:《都市的平民住宅问题》,顾彭年:《市行政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第188页。
    ⑤ 周隆基:《苏俄的市政制度与城市计划》,《市政期刊》第2期,1934年,第48页。
    ⑥ 汉如编译:《美国近代教会的工作.近代城市的问题》,《兴华》第24卷第45期,1927年11月23日,《译著》第12页。
    ①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430页。
    ②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430页。
    ③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第5页。
    ④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第68页。
    ① 陆丹林:《上海开埠八十周年之感言》,《市政全书》第1编,《论著》第130页。
    ② (美)孟洛,宋介译:《市政原理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③ 陈恺廷:《我国目前的几个市政问题》,《市政评论》第4卷第3期,1936年3月16日,第8页。
    ④ 《上海市建设与复兴之计划》,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A171页。
    ⑤ 王一凡:《观西湖博览会暨考察苏杭甬市政报告》,《社会月刊》第1卷第1期,1929年7月31日,第116页。
    ① 刘郁樱:《谈市政管理》,《道路月刊》第32卷第1期,1930年11月15日,《论著》第5页。
    ② 刘郁樱:《在重庆城里》,《道路月刊》第39卷第1期,1932年,《杂俎》第1页。
    ③ 陈恺廷:《我国目前的几个市政问题》,《市政评论》第4卷第3期,1936年,第8页。
    ④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民国时期市政建设资料选编》第2册,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第48页。
    ⑤ 唐家伟:《北京城市观察记》,《道路月刊》第6卷第2期,1923年7月15日,《游记》第3页。
    ⑥ 《广州路政日臻美化》,《道路月刊》第41卷,1933年第1期,《路市建设》第17页。
    ⑦ 《卫生局业务报告》,《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第54页。
    ① 寒徽:《春来春去》,《平汉新生活》第2期,1934年,第11页。
    ② 殷体扬:《城市中之救济事业》,《市政评论》第3卷第13期,1935年7月1日,第12页。
    ③ 《令人哭笑不得的节约运动》,《都市与农村》第23期,1937年4月5日,第9页。
    ④ 寒徽:《春来春去》,《平汉新生活》第2期,1934年,第10--11页。
    ⑤ 刘呐鸥:《风景风景》,《都市风景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
    ⑥ 李若虚:《江苏省常熟县、湖北省大冶县实习调查日记》,1937年,第62页。
    ① 方荻生:《市政与广州市》,《道路月刊》第41卷第2号,1933年,《论著》第11页。
    ②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24页。
    ③ 吴文波:《救济京市屋荒刍议》,《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72页。
    ④ 楼桐孙:《京市社会问题概论》,《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3页。
    ⑤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67页。
    ⑥ 陆琢之:《近代都市之畸形发展》,《市政公报》第385号,1931年4月10日,《特载》第7页。
    ⑦ 转引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20页。
    ⑧ 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60页。
    ⑨ 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59--160页。
    ⑩ 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61—162 页。
    ①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5页。
    ② 《朱懋澄讲演改善中国劳工生活》,《山东工商公报》第3期,1929年11月,《附载》第3页。
    ③ 胡适:《归国杂感》,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9页。
    ④ 胡适:《归国杂感》,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9页。
    ①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胡适文集》第2卷,第572页。
    ② 王晋伯:《上海市举办集团结婚之商榷》,《市政评论》第3卷第8期,1935年4月16日,第7页。
    ③ 《青岛特别市社会局十八年度第一期行政计划纲要》,《青岛社会》第1期,1929年,《行政计划》第25页。
    ④ 沈怡:《改革城市观》,《同济杂志》第1卷第3号,1921年12月1日,第12-13页。
    ⑤ 梁克西:《从农村社会谈到京市农业问题》,《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69页。
    ⑥ 梁克西:《从农村社会谈到京市农业问题》,《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月,第69页。
    ① 王一凡:《观西湖博览会暨考察苏杭甬市政报告》,《社会月刊》第1卷第1期,1929年7月31日,第113页。
    ② 黄敬思:《救国的成人教育征学制》,《民声周报》第6期,1931年11月7日,第10页。
    ③ 郁樱蓉生丹林同作:《吴门秋屐》,《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杂俎》第10页。
    ④ 刘瑞泉:《公安局各署宜招集街长作纪念周之我见》,《市政月刊》第1期,1928年,《言论》第5页。
    ⑤ 陈扬杰演讲:《建设首都市政的我见》,《市政公报》第12期,1928年,第7页。
    ⑥ 《半月来市政纪要.工务事项》,《长沙市政半月刊》第24期,1933年6月15日,第5页。
    ⑦ 爱棠:《开封市公共卫生鸟瞰》,《市政评论》第3卷第7期,1935年4月1日,第7页。
    ① 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市政全书》第一编,《论著》第196页。
    ② 《长城画片公司来函》,《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合期,1924年,《文牍》第2页。
    ③ 瘦鸥:《家庭教育和公德心》,《永安月刊》第4期,1939年,第8页。
    ④ 臧启芳:《复刊辞》,《社会月刊》复刊号,1931年3月20日。
    ⑤ 杨振声:《也谈谈教育问题》,《独立评论》第26号,1932年11月13日,第6页。
    ⑥ 杨振声:《也谈谈教育问题》,《独立评论》第26号,1932年11月13日,第6页。
    ⑦ 徐蔚南:《<现代市政通论>序》,《现代市政通论》,第1页。
    ⑧ 胡适:《<市政制度序>》,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648页。
    ① 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64-165页。
    ② 《职工俱乐部计划大纲》,《山东工商公报》第1期,1929年9月,《专载》第1页。
    ③ 赵峥:《中国城市化与金融支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86页。
    ④ 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第94页。
    ⑤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第211页。
    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第135页。
    ①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145页。
    ②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3页。
    ③ 茅盾:《机械的颂赞》,《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401页。
    ④ 刘呐鸥:《方程式》,《都市风景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57-158页。
    ① 刘呐鸥:《方程式》,《都市风景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60页。
    ② 何爽:《“回不去的家”:30年代京派海派文学的“还乡情结”》,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第10页。
    ③ 寒徽:《春来春去》,《平汉新生活》第2期,1934年,第10页。
    ④ 岸根佶:《支那财政观》,《民国经济杂志》第2期,1912年11月10日。
    ⑤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21页。
    ① 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9月,第216页。
    ②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③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④ 刘郁樱:《谈市政管理》,《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30年11月15日,第4页。
    ⑤ 曹伯闻:《湖南之病态与强心剂》,《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5页。
    ⑥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37页。
    ① 刘郁樱:《参观上海市展以后的感想》,《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第3页。
    ② 郭沫若:《上海印象》,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62页。
    ③ 郁达夫:《海上---自传之八》,《郁达夫文集》第4卷,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1月,第27页。
    ④ 仲平:《建设“上海图书馆”运动,《民声周报》第26期,1932年5月29日,第4页。
    ⑤ 茅盾:《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3页。
    ⑥ 曹伯闻:《湖南之病态与强心剂》,《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5页。
    ⑦ 苏汶:《文人在上海》,《现代》第4卷第2期,1933年12月1日,第282页。
    ① 怀疑:《没有灵魂的小城》,《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22号,1936年11月1日,第285页。
    ② 《京市本年施政方针》,《市政评论》第3卷第6期,1935年3月16日,第17页。
    ③ 根据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230页。
    ④ 记者:《国际贸易输入量之减少原因》,《中华实业商报》第3期,1934年8月1日,第1415页。
    ⑤ 寒徽:《三教街的透视》,《平汉新生活》第7期,1934年,第10页。
    ⑥ 金慕陶:《谁应当节约》,《都市与农村》创刊号,1935年4月21日,第3页。
    ⑦ 丰子恺:《西湖船》,钱理群编:《乡风市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①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418页。
    ② 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钱理群编:《乡风市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③ 章士钊:《业治与农》,罗荣渠:《西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682页。
    ④ 郁达夫:《海上---自传之八》,《郁达夫文集》第4卷,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1月,第28页。
    ⑤ 刘郁樱:《在重庆城里》,《道路月刊》第39卷第1期,1932年,《杂俎》第1页。
    ⑥ 刘谷侯:《天津之化妆品工业》,《社会月刊》第1卷第3、4合期,1929年10月31日,第4页。
    ⑦ 赵晋卿:《商业不振之原因》,《工商新闻百期汇刊》第1期,1925年,第2页。
    ⑧ 上海市绸缎同业公会请愿电报,《申报》1931年1月20日。
    ⑨ 《苏纱缎业云锦公呈上海社会局呈文》,《首都提倡国货运动特刊》1931年,第93—94页。
    ①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1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212页。
    ② 曼云女士:《新十希奇》,《红杂志》第98期,上海:世界书局,1924年7月4日,第1页。
    ③ 王阶平:《办理首都提倡国货运动宣传周经过及对于国货前途之希望》,《南京社会特刊》第2期,1931年4月,第164页。
    ④ 宜之:《提倡国产的先决问题》,《中华实业商报》第1期,1934年6月1日,第16页。
    ⑤ 葆仁:《从国难当头说到提倡国货》,《道路月刊》第41卷,1933年第1期,《国货特载》第2页。
    ⑥ 宜之:《提倡国产的先决问题》,《中华实业商报》第1期,1934年6月1日,第17页。
    ⑦ 《京市本年市政方针》,《市政评论》第3卷第6期,1935年3月16日,第18页。
    ① 资耀华:《中国国际贸易之现状及其救济方案》,《东方杂志》第22卷第17号,1925年9月10日,第32页。
    ② 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新青年》第2卷第2号,第3页。
    ③ 顾仁武:《市政赘言》,《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4年10月15日,《专载》第1页。
    ④ 寒徽:《三教街的透视》,《平汉新生活》第7期,1934年,第11页。
    ⑤ 熊十力:《要在根本处注意》,《独立评论》第51号,1933年5月21日,第28页。
    ⑥ 顾仁武:《市政赘言》,《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4年,《专载》第7页。
    ①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第1-2页。
    ② 吴景超:《都市社会学》,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47页。
    ③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第13页。
    ④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48页。
    ⑤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49页。
    ① 陈独秀:《贫民的哭声》,《独秀文存》第1卷,《民国丛书》第1编第92册,上海书店,第615页。
    ② 立庵:《无业与失业》,《市声周报》第5卷第31期,1926年8月8日,第6页。
    ③ 赖琏:《失业与无业》,《南京社会特刊》第2期,1931年4月,第8页。
    ④ 陈淑:《由消费到生产》,《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第31页。
    ⑤ 凤蔚:《改造社会中的一个小问题》,《社会月刊》第1卷第1期,1929年7月31日,第30页。
    ① 楼桐孙:《京市社会问题概论》,《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6页。
    ② 胡汉民:《节约运动的意义与范围----十九年二月十日在立法院总理纪念周演讲》,《中央周刊》第93期,1930年3月17日,第26页。
    ③ 陈淑:《由消费到生产》,《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4月,第31页。
    ④ 陈淑:《由消费到生产》,《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4月,第31页。
    ⑤ 孟真:《教育崩溃之原因》,《独立评论》第9号,1932年,第3页。
    ① 景藏:《主张与地位》,《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1920年1月9日,第5页。
    ② 孟真:《教育崩溃之原因》,《独立评论》第9号,1932年,第4页。
    ③ 赵寿堦:《城市师范毕业生应如何尽先去乡村办教育》,《陕西教育月刊》第1期,1935年1月31日,第22-23页。
    ④ 根据吴景超:《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对于旭生先生教育方案的商榷》,《独立评论》第40号,1933年,第9页。
    ⑤ 慎厂:《湘江杂评》,《湘江评论》第2号,1919年。
    ⑥ 顾仁武:《市政赘言》,《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4年,《专载》第6页。
    ⑦ 顾仁武:《市政赘言》,《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4年,《专载》第6页。
    ⑧ 钱智修:《材与识》,《东方杂志》第12卷第9号,1915年9月10日,第3页。
    ⑨ 催若:《论职业教育之重要》,《市政月刊》第7期,1929年,《言论》第12页。
    ① 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第219页。
    ② 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22页。
    ③ 壮克:《北平市的特殊性》,《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第2页。
    ④ 刘谷侯:《天津工商业之鸟瞰---<天津工商业>之序论》,《社会月刊》第1卷第5、6合期,1929年12月31日,第17页。
    ⑤ 《实行统治推及都市》,《黑白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33年12月15日,第31页。
    ⑥ 顾仁武:《市政赘言》,《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4年10月15日,《专载》第3页。
    ① 马寅初:《市财政》,顾彭年编:《市行政选集》,1929年1月,第72页。
    ② 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62页。
    ③ 吴嵩庆:《我们要求一个市政设计》,《《市政评论》第3卷第3期,1935年2月1日,第1页。
    ④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第12页。
    ① 刘郁樱:《修路的动机》,《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杂俎》第12页。
    ② 胡汉民:《建设不尚修饰—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在立法院总理纪念周讲演》,《中央周刊》第95期,1930年3月31日,第27页。
    ③ 刘郁樱:《修路的动机》,《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29年,《杂俎》第12-13页。
    ④《碰报》1930年2月18日。
    ⑤ 唐应晨:《国内市地问题之检讨》,《市政评论》第4卷第4期,1936年4月16日,第5页。
    ⑥ 刘岫青:《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1933年9月,第71页。
    ① 董修甲:《市政与民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21-22页。
    ②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6-7页。
    ③ 莫朝豪:《摩登都市计划的几个重要问题》,《工程学报》第2期,1933年,第6页。
    ④ 刘岫青:《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1933年9月,第36页。
    ⑤ 《济南市市政统计》,1934年,第168页。
    ① 吴铁城:《民国二十四年之上海市政》,《市政评论》第3卷第4号,1935年2月16日,第10页。
    ② 萧冠英:《筹办汕头市平民新村意见书》,《市政全书》第4编《各省市政计划与建议》,第95页。
    ③ 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62页。
    ④ 董修甲:《中国市政问题》,《道路月刊》第32卷第1号,1930年1月15日。
    ① 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20页。
    ② 张又新:《北平市之缺点及其救济》,《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7页。
    ③ 张又新:《北平市之缺点及其救济》,《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7页。
    ④ 张又新:《北平市之缺点及其救济》,《市政评论》第1卷,1934年6月,第8页。
    ⑤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市政全书》第1编,《论著》第45页。
    ⑥ 顾毓方:《城市是罪恶的渊薮抑是文化的中心点》,《无锡市政》第5号,1930年2月1日,第24页。
    ⑦ 刘孟扬:《社会改进的根本问题》,《社会月刊》复刊号,1931年3月20日,第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第56页。
    ②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9月,第54页。
    ③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52页。
    ④ 刘师培:《论新政为病民之根》,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969页。
    ⑤ 刘师培:《论新政为病民之根》,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971页。
    ⑥ 梁克西:《从农村社会谈到京市农业问题》,《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2期,1931年,第69页。
    ① 涂长望:《与张印堂先生商榷中国人口问题之严重》,《地理学报》第2卷第1期,1935年3月,第132页。
    ② 《从省际贸易说到沟通机制品与土产品》,《大公报》,1936年10月2日,第1版。
    ③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0页。
    ④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1页。
    ⑤ 《农业衰落与城市集中的危机》,《合作讯》第55期,1930年,第407页。
    ⑥ 章士钊:《注重农村生活---章行严在甲种农业讲演》,《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⑦ 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晨报》1919年2月20日,第7版。
    ① 金慕陶:《到农村去与回农村去》,《都市与农村》第16期,1935年11月21日,第2页。
    ② 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补救》,《东方杂志》第26卷第9号,1929年5月10日,第21页。
    ③ 《农村问题》,《经济统计月志》,1934年1月,第2页。
    ④ 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补救》,《东方杂志》第26卷第9号,1929年5月10日,第21页。
    ⑤ 杜素民:《中国农民经济之衰落及其救济》,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民国史料丛刊》第67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114页。
    ⑥ 朱通九:《都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1934年,第44页。
    ⑦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章开沅主编,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417页。
    ⑧ 卢作孚:《乡村建设》,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59页。
    ① 《农村衰落与城市集中的危机》,《合作讯》第55期,1930年,第5页。
    ② 唐应长:《平市儿童年的展望》,《市政评论》第3卷第16期,1935年8月16日,第9页。
    ③ 业孔:《谈乡村教育—过去的缺憾》,《长沙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30页。
    ④ 业孔:《谈乡村教育—过去的缺憾》,《长沙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33页。
    ⑤ 胡适:《归国杂感》,《胡适文集》第2卷,第474页
    ⑥ 胡适:《归国杂感》,《胡适文集》第2卷,第473-474页。
    ⑦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7页。
    ⑧ 梁漱溟:《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梁漱溟全集》第4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37页。
    ⑨ 李正吾:《都市教育之应有的设施》,《市政评论》第3卷第3期,1935年2月1日,第18页。
    ① 胡适:《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30、431页。
    ② 陆琢之:《近代都市之畸形发展》,《市政公报》第385号,1931年,第6-7页。
    ③ 《农村衰落与城市集中的危机》,《合作讯》第55期,1930年,第5页。
    ④ 吴景超:《讨论<中国农民何以这样多>》,《独立评论》第2卷第45号,1933年,第20页。
    ⑤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25页。
    ①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第25页。
    ② 《农村衰落与城市集中的危机》,《合作讯》第55期,1930年,第6页。
    ③ 余之伴:《不景气的城市》,《独立评论》第128号,1934年11月25日,第21页。
    ④ 寄紫:《西安漫游杂纪》,《道路月刊》第40卷第1期,1933年,《杂俎》第4页。
    ⑤ 卢作孚:《乡村建设》,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60页。
    ⑥ 杜素民:《中国农民经济之衰落及其救济.》,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总论》,第100页。
    ⑦ 姚溥荪:《不复兴农村中国也可以工业化吗?》,《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27日,第15页。
    ⑧ 朱其华:《中国经济危机及其前途》,《民国史料丛刊.经济.概况》第323卷,第310页。
    ⑨ 蓝名诂:《中国农村建设之途径.自序》,第10页,《民国史料丛刊》第495卷,第292页。
    ① 根据一之:《从对外贸易观察目前中国经济的危机》,《独立评论》第26号,1932年,第15,18页。
    ②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7月1日,第17页。
    ③ 成南:《北平市农村衰落原因及其救济》,《市政评论》第1卷合订本,1934年,第4647页。
    ④ 陶行知:《论地方自治之设施当先有种种之预备》,《申报》1920年6月25日,第18版。
    ⑤ 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晨报》1919年2月23日,第7版。
    ⑥ 梁漱溟:《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梁漱溟全集》第4册,第834页。
    ①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册,第608卷。
    ② 卢作孚:《乡村建设》,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60页。
    ③ 徐中玉:《从江阴到青岛》,《独立评论》第130号,1934年12月9日,第13-14页。
    ④ 徐中玉:《从江阴到青岛》,《独立评论》第130号,1934年12月9日,第14页。
    ⑤ 卢作孚:《乡村建设》,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61页。
    ⑥ 坚瓠:《都市集中与农村改造》,《东方杂志》第18卷第17号,1920年9月10日,第3页。
    ⑦ 陆琢之:《近代都市之畸形发展》,《市政公报》第385号,第10页。
    ⑧ 《手工艺品预展及本市手工业之将来---都市与农村之经济交流》,《都市与农村》第23期,1937年4月5日,第4页。
    ① 章士钊:《注重农村生活---章行严在甲种农业讲演》,《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② 戴季陶:《棉布救国论》,《戴季陶文集》,第421页。
    ③ 殷体扬:《由城市到农村》,《市政评论》第3卷第15期,1935年8月1日,第9页。
    ④ 骆清华:《金融业.序》,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经济金融》第457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3页。
    ⑤ 贝淞孙:《金融业第一编银行业》,上海市商会商务科编辑,第4页,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经济金融》第457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第12页。
    ⑥ 根据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2页。
    ① 根据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2页。
    ②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10页。
    ③ 乔元良:《中国农村经济一般的观察》,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民国史料丛刊》第672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第61-62页。
    ④ 严灵峰:《再论中国经济问题》,《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第233页。
    ⑤ 杜素民:《中国农民经济之衰落及其救济》,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第112页,《民国史料丛刊》第672卷,第118页。
    ⑥ 殷体扬:《合作事业与都市繁荣》,《市政评论》第3卷第9期,1935年5月1日,第7页。
    ⑦ 殷体扬:《合作事业与都市繁荣》,《市政评论》第3卷第9期,1935年5月1日,第12页。
    ① 胡适:《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胡适文集》第5卷,第430页。
    ② 同上,第431页。
    ③ 业孔:《谈乡村教育---过去的缺憾》,《长沙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24页。
    ④ 金慕陶:《到农村去与回农村去》,《都市与农村》第16期,1935年11月21日,第2页。
    ⑤ 周钟岐:《电力计划.绪言》,《浙江建设厅月刊.论坛》第2号,1927年7月,第4页。
    ⑥ 《电力计划之宗旨》,《浙江建设厅月刊.论坛》第2号,1927年7月,第3页。
    ⑦ 周隆基:《苏俄的市政制度与城市计划》,《市政期刊》第2期,1934年,第46页。
    ⑧ 张又新:《苏俄市政制度一瞥》,《市政评论》第一卷合订本,1934年,第26页。
    ⑨ 张又新:《苏俄市政制度一瞥》,《市政评论》第一卷合订本,1934年,第26页。
    ① 《社会问题、都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朱亦松、宋希痒编:《社会问题》,第10页。
    ② 《社会问题、都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朱亦松、宋希痒编:《社会问题》,第10页。
    ③ 黄曾樾:《发刊辞》,《南京社会特刊》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第2页。
    ④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第24页。
    ⑤ 子暲:《富贵=妇女》,《湘江评论》第4号,1919年。
    ⑥ 龙泉:《郊行》,《商人生活》第1卷第5期,1935年,第71页。
    ⑦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9月,第55页。
    ⑧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9月,第55页。
    ⑨ 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49页。
    ① 龙泉:《郊行》,《商人生活》第1卷第5期,1935年,第73页。
    ② 百诲:《山林与城市》,《进步》第7卷第2号,1914年。
    ③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9页。
    ④ 蒋慎吾:《近代中国市政》,北京:中华书局,1937年,第140-141页。
    ⑤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第175—176页。
    ⑥ 杨哲明:《现代市政通论》,第194页。
    ⑦ 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市政全书》第1编,《论著》第191—192页。
    ① 陶希圣:《都市与农村》,《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27日,第12页。
    ② 蓝梦九:《都市与农村的根本关系》,《中国经济月刊》第1卷第2期,1933年5月15日,第1-2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台北:风云时代出版,1993年,第126页。
    ④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25页。
    ⑤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4、5页。
    ⑥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3页。
    ① 《农村问题》,《经济统计月志》第1卷第1期,1934年1月,第2页。
    ② 钱醉竹:《农村崩溃的致命伤》,《都市与农村》第5、6合期,1935年6月11日,第9页。
    ③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26页。
    ④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号,1923年,第16页。
    ⑤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第3页。
    ①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53页。
    ②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6月,第236页。
    ③ 《中外日报社论》,1904年6月15日。
    ① 梁漱溟:《真力量要从乡村酝酿出来》,《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97页。
    ② 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晨报》1919年2月23日,第7版。
    ③ 柯象峰:《现代人口问题》,上海:正中书局,《民国丛书》第3编第16册,第352页。
    ④ 李善勤:《建筑洪桥公园之计划》,《南昌市政半月刊》第1卷第9、10合期,1935年,《专载》第18页。
    ①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号,1923年,第25页。
    ②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9月,第13页。
    ③ 业孔:《谈乡村教育—过去的缺憾》,《长沙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31页。
    ④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第407页。
    ⑤ 根据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第136页。
    ①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第12页。
    ② 杨昌济:《治生篇》,《新青年》第2卷第4号,第8页。
    ③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第2页。
    ④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第2页。
    ⑤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第2页。
    ①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416页。
    ② 章士钊:《农国辩》,《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267页。
    ③ 章士钊:《农国辩》,《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269页。
    ④ 章士钊:《在上海暨南大学商科演讲欧游之感想》,《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⑤ 章士钊:《何故农村立国》,罗荣渠:《西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732页。
    ⑥ 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2月15日,第12版。
    ⑦ 周作人:《上海气》,《谈龙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1月,第90页。
    ⑧ 朱自清:《那里走,我们的路》,《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37页。
    ① 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2-13页。
    ② 胡适:《文化的冲突》,罗荣渠:《西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362页。
    ③ 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文集》第4册,第17页。
    ④ 毛泽东:《世界杂评》,《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年7月14日。
    ⑤ 李叔同口述,高文显纪录:《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送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57-162页。
    ⑥ 老舍:《想北平》,钱理群:《乡风市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⑦ 陈玉润:《欧美改良都市农村说》,《东方杂志》第10卷第7号,1914年3月1日,第43-44页。
    ① 章士钊:《记章行严先生演词》,《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② 章士钊:《农村自治—在学术研究会讲演》,《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③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2-153页。
    ④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08页。
    ⑤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1页。
    ⑥ 费达生:《我们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独立评论》第73号,1933年10月22日,第12页。
    ⑦ 孙倬章:《农业与中国》,罗荣渠:《西化与现代化》,第706页。
    ① 孙倬章:《农业与中国》,罗荣渠:《西化与现代化》,第706页。
    ② 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路》,《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27日,第17-18页。
    ③ 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路》,《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27日,第18页。
    ④ 同上。
    ⑤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420页。
    ⑥ 陆贯元:《南京市粮食管理问题》,《南京社会特刊》第1期,1931年1月,第70页。
    ⑦ 戴季陶:《棉布救亡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421页。
    ⑧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419页。
    ⑨ 梁漱溟:《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907页。
    ⑩ 陈序经:《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独立评论》第126号,1934年11月11日,第12页。
    11 何廉:《中国的经济力量在哪里》,《工商学志》第2期,1935年,第146页。
    ① 何廉:《中国的经济力量在哪里》,《工商学志》第2期,1935年,第147页。
    ② 章士钊:《农国辨》,《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272页。
    ③ 资耀华:《中国国际贸易之现状及其救济方案》,《东方杂志》第22卷第17号,1925年9月10日,第33页。
    ④ 贺岳僧:《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应走的路》,《独立评论》第131号,1934年12月16日,第16页。
    ⑤ 申报馆:《五十年来之中国工业》,《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2月,引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2页。
    ①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09页。
    ②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09页。
    ③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
    ④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8页。
    ⑤ 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⑥ 方显廷:《中国之工业化与乡村工业》,《中国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632页。
    ⑦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0页。
    ① 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路》,《独立评论》第6卷137号,1935年1月27日,第17页。
    ② 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路》,《独立评论》第6卷137号,1935年1月27日,第19页。
    ③ 戴季陶:《向西北猛进的两大意义》,罗家伦编:《革命文献》第88辑,1978年10月影印再版,第10页。
    ④ 戴季陶:《开发西北工作之起点》,罗家伦编:《革命文献》第88辑,1978年10月影印再版,第22页。
    ⑤ N.克列姆涅夫(A.恰亚诺夫):《我的兄弟阿列克塞到农民乌托邦国的旅行》,莫斯科1920年,第5页。
    ⑥ 泰戈尔演讲,从予译:《都市与田园》,《东方杂志》第21卷第15期,1924年8月10日,第28页。
    ① 金国珍:《市政概况》,第339页。
    ② 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第209页。
    ③ 尼古拉斯.克利福德:《帝国的宠儿:二十年代上海的西方人和中国革命》,Middlebury College Press 1991,第25-27页,转引自(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320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台北:风云时代出版1993年,第107页。
    ①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第2页。
    ②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梁启超全集》第5卷,第2973页。
    ③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梁启超全集》第5卷,第2973页。
    ④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讲演录》,《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04页。
    ⑤ 施蛰存:《山城》,林呐主编:《施蛰存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219页。
    ① 吴景超:《都市社会学》,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47页。
    ②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第26页。
    ③ C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当代文化研究网:《“城”长的烦恼》,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6月,第20页。
    ④ 曹伯闻:《湖南之病态与强心剂》,《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第7页。
    ① 陶孟和:《新贫民》,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第189页。
    ② 徐志摩:《南行杂纪.丑西湖》,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9页。
    ③ 施蛰存:《玉玲珑阁丛谈》,陈子善徐如麒编选:《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第123页。
    ④ 施蛰存:《茶》,陈子善徐如麒编选:《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第125页。
    ⑤ 余荣虎:《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阐释》,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7月,第211—212页。
    ⑥ 余荣虎:《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阐释》,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7月,第205页。
    ① 亚当.斯密,唐日松等译:《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② 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6页。
    ③ 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1933年6月,第14页。
    ④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39页。
    ⑤ 根据(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 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② 周积明、郭莹:《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96页。
    ① 易家钺:《中国都市问题》,《民铎杂志》第4卷第5期,1923年,第16页。
    ② 张培刚:《第三条路走得通吗?》,《独立评论》第138号,1935年2月17日,第16页。
    ③ 张培刚:《第三条路走得通吗?》,《独立评论》第138号,1935年2月17日,第16页。
    ④ 陈燕谷:《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张颐武:《现代性中国》,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页。
    ⑤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第12页。
    ①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第67页。
    ②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0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447页。
    ① 赵钧南:《交通机关与军事政治社会之关系》,《道路月刊》第11卷第2、3合期,1924年,《附录》第10页。
    ② 黄凤祝:《城市与社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1日,第314页。
    ③ 姚秀利、王红扬:《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所处的困境与出路》,《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1月,第83页。
    ① 闵冬潮:《快城与慢城》,《“城”长的烦恼》,第116页。
    ② 根据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陈翰笙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年6月,第32页。
    《民铎杂志》
    《清华学报》
    《社会杂志》
    《市政评论》
    《南京社会特刊》
    《南京特别市政府公报》
    《南京市政府公报》
    《济南市市政府市政月刊》
    《广东建设厅公报》
    《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
    《都市与农村》
    《道路月刊》
    《京都市政月刊》
    《市政期刊》
    《市政月刊》
    《市政通告》
    《广州市市政公报》
    《市政季刊》
    《武汉市政公报》
    《汉市市政公报》
    《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
    《南昌市政半月刊》
    《长沙市政半月刊》
    《市声周报》
    《无锡市政》
    《安徽建设》
    《安徽建设月刊》
    《社会月刊》
    《山东公报》
    《山东工商公报》
    《经济学季刊》
    《独立评论》
    《民声周报》
    《进步》
    《平民》
    《工商新闻百期汇刊》
    中华续行委员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2月。
    《中央周刊》
    《西南六省社会经济之鸟瞰》,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9月。
    《近代中国西北五省经济史料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7月。
    《经济统计月志》第一卷。
    《统计月刊》第一册。
    《新国民年鉴》,《民国史料丛刊》第929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
    《中华实业商报》
    《中国实业杂志》
    《中国经济》
    《工商学志》
    《经济统计月志》
    《资源委员会公报》
    《民国经济杂志》
    《社会月刊》
    《广东实业厅公报》
    《浙江建设厅月刊》
    《劳动季报》
    《青岛社会》
    《商人生活》
    《平汉新生活》
    《东方杂志》
    《申报》
    《大公报》
    《晨报》
    《晨报副刊》
    《晨报》七周纪念增刊,
    《长沙市民日报周年纪念特刊》,1931年。
    《小说月报》
    《生活星期刊》
    《国风半月刊》
    《建设》
    《湘江评论》
    《新湖南》
    《湖北学生界》
    《北京大学日刊》
    《同济杂志》
    《工程学报》
    《光华卫生报》
    《时代公论》
    《工业杂志》
    《工程学报》
    《新生活导报》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中华书局。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市政报告》,汉文正楷印书局,1936年12月。
    湖北省政府编:《大武汉市建设计划大纲草案》,1945年。
    《济南市市政统计》,1934年。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1978年10月影印再版。
    《绣像小说》第4号,1903年。
    《小说月报.文苑》
    王世选修,梅文昭等纂:《宁安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郑士纯等修,朱衣点等纂:《桦川县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任传藻等修,穆祥仲等纂:《东明县新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宋宪章等修,于清洋等纂:《牟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陈焕等修,李饪纂:《寿昌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曾继梧等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物产类.浏阳》,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石国柱等修,许承尧等纂:《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刘佶修,刘威荣纂:《双流县志》,民国十年铅印本。
    林懿均等修,胡应庚等纂:《续修盐城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余启谋修,张启煌等纂:《开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廖兆骏编:《绥远志略》,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黄维翰纂修:《呼兰府志》,民国四年铅印本。
    王树棻等修,潘履祥等纂:《罗店镇志》,清光绪十五年铅印本。
    童世高编:《钱门塘乡志》,1933年。
    刘延昌修,刘鸿书纂:《徐水县新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黄容惠修,贾思绂纂:《南宫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欧阳珍等修,韩嘉会等纂:《陕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陈传德修,黄世祚、王焘曾等纂:《嘉定县续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刘樗寿等修,黄范冕等纂:《续清河县志》民国十七年刻本。
    裴焕星等修,白永贞等纂:《辽阳县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于定增修,全咏榴增纂:《青浦县续志》,民国六年修,民国二十三年增修刻本。
    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续志》,民国七年刻本。
    李大本修,李晓泠等纂:《高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胡祥翰:《上海小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蠖园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史料选编》,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4月。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1月。
    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10月。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姜明清:《铁路史料》,台北:“国史馆”,1992年。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陆丹林:《市政全书》,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928年。
    董修甲:《市政问题讨论大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
    董修甲:《市政与民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
    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
    张慰慈:《市政制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9月。
    白敦庸:《市政举要》,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
    章若渊:《街道与市政》,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
    邱致中:《都市社会问题》,上海:有志书屋1936年。
    罗超彦:《现代都市计划》,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9月。
    吴景超:《都市社会学》,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
    刘岫青:《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1933年9月。
    李若虚:《江苏省常熟县、湖北省大冶县实习调查日记》,1937年。
    顾彭年:《市行政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
    虞清楠:《市政论集》,南京:京华书局,1931年。
    《市政演讲录》,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小丛书,1928年。
    金国珍:《市政概况》,上海,新民印书局,1941年。
    乔元良等编:《中国农村问题、总论》,《民国史料丛刊》第67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范苑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民国史料丛刊》第67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
    朱其华:《中国经济危机及其前途》,《民国史料丛刊.经济.概况》第323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
    《中国国民经济》,《民国史料丛刊.经济.概况》第322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
    蓝名诂:《中国农村建设之途径》,《民国史料丛刊》第495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
    千家驹等:《农村与都市》,《民国史料丛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
    《金融业》,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经济金融》第457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民国史料丛刊》第568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陈重民编纂:《今世中国贸易通志(一)》,《民国史料丛刊》第653卷,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
    贝淞孙:《金融业第一编银行业》,上海市商会商务科编辑。
    胡庆荣:《考察上海市政及复兴计划报告书》,出版地不详,1932年。
    朱亦松、宋希痒编:《社会问题》,出版地、年代不详。
    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
    叶恭绰:《交通救国论》,《遐巷丛稿》。
    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
    柯象峰:《现代人口问题》,南京:正中书局。
    张心澂:《中国现代交通史》,《民国丛书》第4编37,上海书店。
    金家凤:《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向》,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7月。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上海书店,1984年3月。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
    李学通选:《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
    蒋梦麟:《西潮与新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台北:风云时代出版1993年。
    李叔同:《送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王韬:《漫游随录》,陈尚凡、任光亮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文集(1909-1920)》,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茅盾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老舍:《老舍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月。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徐俊西主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徐志摩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
    《郁达夫文集》,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1月。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
    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上海:文匪出版社,2000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蔡元培讲教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
    罗荣渠:《西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黄凤祝:《城市与社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1日。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8月版。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普迁(1840-194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1930年代汉口的市政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9月。
    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
    赵峥:《中国城市化与金融支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
    当代文化研究网:《“城”长的烦恼》,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6月。
    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月1日。
    罗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6月。
    钱理群:《乡风市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9月。
    周积明、郭莹:《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张颐武:《现代性中国》,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现代意识与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余荣虎:《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阐释》,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7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9月。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
    (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杨希孟武莲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美)R.E.帕克:《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7月。
    (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加拿大)杰布.布鲁格曼:《城变:城市如何改变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加拿大)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年2月。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寿彭:《试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特点》,《贵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5月。
    姚秀利、王红扬:《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所处的困境与出路》,《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1月。
    吴松弟:《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从港口-复地的角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陈自芳:《略论近代城市发展的条件与动力—对杭州城市近代化的剖析》,《城市史研究))2000年第17-18辑。
    郑忠:《长江下游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动力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
    谭玉秀、范立君:《从市场发育等角度对近代东北城市化的分析—以奉天东部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孟晋:《民国初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近代化》,《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徐凯希:《略论近代沙市社会经济的变迁—近代长江中游通商口岸研究之一》,《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尹作升:《论近代济南城市工业的兴迁及其特点(1904-1937)》, 《东岳论丛》2005年7月。
    李运华:《中国城市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城市化之命脉》,《城市史研究》第7辑。
    林吉玲、董建霞:《胶济铁路与济南商埠的兴起(1904--1937)》,《东岳论丛》2010年第3期。
    李卫华、颜凤:《胶济铁路与近代淄博产业城市化》,《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刘志琴:《由市政建设看近代城市功能的衍化—以清末民初的保定城为例》,《河北学刊))2012年第3期。
    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文史哲》1994年第6期。
    吴毅:《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6(9)。
    熊月之、罗苏、周武:《论上海近代市政》, 《学术月刊》1999年第6期。
    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1期。
    郭钦:《民国前期长沙市政现代化初步发展述论》,《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唐富满:《20世纪20、30年代广州的人力车夫及其政府救助》,《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陈广:《试析民初广州路政政策及演变—以马路建设为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于海漪:《从<市政全书>看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地位》, 《建筑》2006年第1期。
    赵可:《20年代我国留美知识分子对市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初探1927-1937》,《史林》2003年第6期。
    李占乐:《近代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事业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郑成林:《1927-1936年国民政府与商会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魏国栋:《天津商会与胶济铁路的收回》,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何一民:《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2期。
    陆远权:《开埠通商与重庆城市的近代化阶层》,《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中茂、卫铁林:《外商经营房地产活动与上海城市的近代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
    李卫东、彭学斌: 《论晚清武汉社会经济的变迁》, 《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