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号称相门,政治个性与表现较为突出,文学创作及影响也自有特色。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史氏家族的发展与评价》。史氏家族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介寒族到地方望族再到相门之家并迅速衰落的过程,其中关键成员如史才、史浩、史弥远等以出色表现直接促进了家族的政治崛起、经济上升与文化塑造。建国以前人们对于史氏家族的各种评论主要集中在和战与用人两大主题上,众说纷纭,针锋相对。两大评论文体——史志传记与笔记小说则载记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言说风貌。第二章、《史氏家族的政治崛起与表现》。史氏家族与赵宋皇权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史氏相权的强大保证。这一政治传统由史浩首建,经史弥远发扬光大,并惠及后世。为相期间,史浩与张浚纷争不断,在战守异议的表面下隐藏着国是之争、职权之争及处事之争的本质;作为与之关联密切的一段公案,王十朋论史浩虚实互存,值得辨析。史弥远废济王、立理宗,引发了相权与公议的对抗,胡梦昱案是个中典型。第三章、《史浩文集与诗词创作》。史浩《郧峰真隐漫录》由周铸编集于绍熙二年,以《四库全书》本与《宋集珍本丛刊》本最为常见,应用性、政治性突出,在家族文献、地方文化、文艺研究方面具备重要价值。其中的诗词作品深受某种制度或文化的影响,如宫廷供奉诗之于王府官制、酬唱诗之于休沐制度、归隐诗词之于四明仙隐文化等,皆是如此。虽文学性不高,个性特点却很突出。第四章、《史浩(郧峰真隐大曲)》。史浩大曲之变表现在以摘遍为大曲、以词调入大曲,据此可以纠正王国维的若干误断。以宫廷宴飨文化相观照,史浩大曲的创作背景、主体条件及艺术特征可得以说明。第五章、《史弥远与江湖诗案及滑稽戏》。围绕着江湖诗案,史氏相党与江湖诗人之间存在分立、冲突与消解的关系,与之相适应,诗也实现了群、怨或颂的功能转换。滑稽戏以宰相为主要嘲谑对象,史弥远与它的关系是其中的的一个缩影。附录有《史浩诗歌酬唱考》、《史浩佚作辑补》两种。
The Shi of Siming is known as an aristocratic family of prime ministers'.Its political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s as outstanding as its literature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The introduc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object,researched results and method of this paper.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ChapterⅠ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ent of the Shi family.Originally,the status of the Shi family was very low.Later,it became a county family of Siming,and then an aristocratic family of prime ministers'.After that,it declined day by day.Shi Cai,Shi Hao and Shi Miyuan who were regarded as key figures achieved succes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The comments on the Shi family were very intense before 1949.Two subjects were focused on:one was fighting or not,and the other was the appointment of officials.It should be also noted that the images in historical biography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tes and novels.ChapterⅡconcerns the political ris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hi family.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Shis' master the power of prime minister probably i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imperial.It's set up by Shi Hao,strengthened by Shi Miyuan,and obided by the descendants.Shi Hao and Zhang Jun debat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national policy.As an aspect of the debate,Shi Hao suffers a serious criticism of Wang Shipeng.The sam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government also appears in the period of Shi Miyuan.The case about Hu Mengyu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struggle.The topic of chapterⅢis Shi Hao's works.His collected works MaoFengZhenYinManLu was edited by Zhou Zhu in the second year of ShaoXi.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ersion SiKuQuanShu and SongJiZhenBenCongKan.The features of his literature mainly are applicability and political.Shi Hao's poems and Ci are affected by some regimes or cultures.They have obviou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although their literariness is poor.ChapterⅣis about Shi Hao' DaQu.Wang Guowei has already studied on it.But the perspective errors in his book should be corrected.Actually,the DaQu' change is manifested mainly in its form.formerly,it united by many movements,but now a few movements could be composed a melody.Moreover,the tunes of Ci are also adopted.Besides,the condition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Shi Hao' DaQu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ulture of court banquet.ChapterⅤdiscusses the Shi Miyuan's influence on the civil poem and the funny drama.In my opinion,the civil poets are united by poem.They usually criticize the Shi's party by their poems.In response, the poets was seriously persecuted by the Shi's party.As a result,the function of poem varies from irony to praise.Similar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ny drama is irony.The actors often satire the prime ministers,and Shi Miyuan is such an object.The appendixes include the Friendship Network of Shi Hao and the Lost Articles of Shi Hao.
引文
[1]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一《风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98-4999页。
    [2]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1]全祖望:《甬上族望表》卷上《西湖史氏》,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9页。
    [2]袁桷:《延祜四明志》卷五《节妇》之《冀国夫人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17-6218页。
    [1]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一○《衣冠盛事》,《宋元方志丛刊》,第5126页。
    [2]参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来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有关史氏的记载,分见于该书卷六《士刘诸儒学案》、卷四○《横浦学案》、卷七四《慈湖学案》、卷七九《丘刘诸儒学案》、卷八七《静清学案》等处。
    [3]全祖望:《题史秦州友林集》,《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78页。此条引文中,“其亦同叔、南叔之亚也欤”,同叔指史弥远,南叔指史弥巩,二者行实不侔,将之并列比拟,当误。
    [1]钱大昕:《跋史弥宁友林乙稿》,《潜研堂文集》卷三一,《嘉定钱大昕全集》第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8页。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友林乙稿>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97页。
    [3]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七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7册,第598页。
    [1]全祖望:《答九沙先生问史学士诸公遗事帖子》,《鲒埼亭集》外编卷四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728页。
    [2]黄震:《宝善堂记》,《黄氏日抄》卷八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5册,第586页。
    [3]戴表元:《跋史和旨诗卷》,《剡源集》卷一八,《丛书集成初编》第2057册,第278页。
    [4]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六《继世为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05页。
    [1]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第129页。
    [2]周芬、张如安:《论宋代鄞县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60页。
    [1]张邦炜、何玉红、刁培俊:《两宋历史的多角度探讨-访张邦炜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第24页。
    [1]张邦炜:《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77-179页。
    [2]彭玉平:《宋代家族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55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三四《吕祖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72页。
    [2]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4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八《陈禾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85页。
    [4]楼钥:《高祖先生事略》,《攻媿集》卷八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17册,第1151页。
    [5]楼钥:《咏归会讲说》,《攻媿集》卷七九,《丛书集成初编》第2016册,第1069页。
    [6]叶熊:《史家祖宗画像题跋》,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1]楼钥:《朝请大夫史君墓志铭》,《攻媿集》卷一○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21册,第1479页。
    [2]关于《叶太君墓志》一文,《南宋四明史氏》第185页有收录,作者题为楼郁。今据张如安《略论北宋“庆历五先生”对宁波的文化贡献》(《宁波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115页)所作考辩:“史美露主编《南宋四明史氏·庆传源流》有棱郁《叶太君墓志》一文,文中提到‘政和七年',棱郁的卒年不可能下延至政和年间,此文显然是伪托,据此落款,当为棱异作。棱郁的生卒,此据俞信芳先生从《鄞塘楼氏宗谱》中披露的资料。”作者当为棱异。此外,棱钥《跋叶氏夫人墓志》云:“(叶夫人)志铭则予之大父少师为乡郡时所作也。”(《丛书集成初编》第2015册,第1005页)考楼钥大父正是棱异,曾拜徽猷阁直学士,累赠太师、齐田公。因此,《叶太君墓志》的作者应为棱异无疑。
    [1]楼钥:《跋叶氏夫人墓志》,《攻媿集》卷七四,《丛书集成初编》第2015册,第1005-1006页。
    [2]司马迁:《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第2353页。
    [3]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再世三世为相”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8册,第353页。
    [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六《衣冠盛事》,《宋元方志丛刊》,第6222页。
    [2]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二“三叶宰相”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24册,第163页。
    [3]佚名:《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卷一三“三叶宰相”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6册,第184页。
    [1]自史才考中史氏家族第一位进士之后,接踵者甚多。叶伟华曾有统计:“南宋时期明州考上进士的人共计782人,在这782位进士当中,四明史氏家族就有25位,占了3.2%”,而属于这一时期的有22人,据其所列,分别是:史浩、史弥大、史弥远、史弥忠、史弥(?)、史弥逊、史弥谨、史弥应、史弥忞、史弥巩、史岩之、史嵩之、史俭之、史望之、史及之、史本之、史能之、史胄之、史有之、史即之、史常之、史介之。(见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33-34页)当然,这份名单尚不包括赐同进士出身的史宅之、史字之兄弟。
    [2]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第36-37页。
    [3]危素:《元至正年四明节行史氏族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80页。
    [1]史浩:《葬五祖衣冠招魂功德疏》,《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三,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103页。
    [2]史浩:《五祖堂记》,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22页。
    [3]王应麟:《三十世四明始祖史惟则像赞》,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3页。
    [4]楼钥:《三十一世少保史成像赞》,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4页。
    [1]《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简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6页。
    [2]陈康伯:《三十二世冀国公史简像赞》,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4页。
    [3]楼异:《叶太君墓志》,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85页。
    [1]朱熹:《祭冀国夫人叶太君文》,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88页。
    [2]《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诏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0页。
    [3]棱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3页。
    [1]见危素:《宋八行先生赠太师追封越国公史公表》,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90-191页。
    [2]史美珩:《中华姓氏谱·史》,第103页。其谓史澄亦中进士,不知何据。
    [1]《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师仲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2页。
    [2]《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师光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8页。
    [3]《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师木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6页。
    [4]见史浩:《祭八十叔父文》,《鄮峰真隐漫录》卷四三,《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18页。
    [1]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4页。
    [2]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第10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4页。
    [1]楼钥:《跋叶氏夫人墓志》,《攻媿集》卷七四,《丛书集成初编》第2015册,第1005页。
    [2]袁桷:《书史忠定王贷钱券后》,《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丛书集成初编》第2074册,第810页。
    [1]袁桷:《延祜四明志》卷一四《本路乡曲义田庄》,《宋元方志丛刊》,第6343页。
    [2]史浩:《论降诏视师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八,《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6页。
    [3]史浩:《真隐园铭》,《鄮峰真隐漫录》卷四○,《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05页。
    [4]全祖望:《甬上族望表》卷上《西湖史氏》,《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639页。
    [1]《四明史氏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84页。
    [2]参史美珩:《中华姓氏谱·史》,第7-8页。
    [3]虞允文:《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59页。
    [4]吴中志:《吴中派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61页。
    [5]周必大:《宋淳熙年史氏宗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77页。
    [1]王十朋:《论史正志札子》,《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8页。
    [2]史浩:《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60页。
    [3]史浩:《葬五世祖衣冠招魂辞》,《鄮峰真隐漫录》卷四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12页。
    [4]《右丞相越王祭五祖建家庙敕命》,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13页。
    [5]参史美珩:《中华姓氏谱·史》,第260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7页。
    [2]黄震:《宝善堂记》,《黄氏日抄》卷八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5册,第586页。
    [3]全祖望:《史魏王周礼讲义序》,《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178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尚书讲义>提要》,第91-92页。
    [2]司马述:《烛湖集序》,孙应时:《烛湖集》卷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655页。
    [3]全祖望:《竹洲三先生书院记》,《鲒埼亭集》外编卷一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42页。
    [4]全祖望:《碧沚杨文元公书院记》,《鲒埼亭集》外编卷一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46页。
    [1]《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守之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42页。
    [2]全祖望:《题史秦州友林集》,《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77页。
    [3]楼钥:《朝请大夫史君墓志铭》,《攻媿集》卷一○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21册,第1484-1485页。
    [1]史美珩:《中华姓氏谱·史》,第105页。
    [2]俞文豹著,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三《赵善湘传》,第12401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1]黄敏枝:《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6-567页。
    [1]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三○“占育王寺”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23册,第670页。
    [2]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三《史弥巩传》,第12637-12638页。
    [4]《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肯之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58页。
    [5]《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守之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42页。
    [6]文征明:《跋宋通直郎史守之告身》,《甫田集》卷二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5册,第574页。
    [1]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嵩之始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82-5883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嵩之传》,第12427页。
    [1]戴表元:《东湖第三溪上皆史氏故第》,《剡源集》卷二九,《丛书集成初编》第2060册,第453页。
    [2]史美珩:《中华姓氏谱·史》,第109-110页。
    [3]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第40-45页。
    [4]刘克庄:《丁给事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一,《宋集珍本丛刊》第82册,第418页。
    [1]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22页。
    [2]袁桷:《书世伦堂雅集诗卷》,《清容居士集》卷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75册,第852页。
    [3]袁桷:《先大夫行述》,《清容居士集》卷三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71册,第566-567页。
    [4]《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宇之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50页。
    [1]《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吉卿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62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三《史弥巩传》,第12638页。
    [3]《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蒙卿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64页。
    [4]史蒙卿:《宋成淳年明州史氏谱序》,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178页。
    [5]袁桷:《史猷父葬記》,《清容居士集》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71册,第526页。
    [1]王夫之:《宋论》卷一三《宁宗五》,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34页。
    [1]有关史浩与张浚的争论背景、内容与实质,本论文第二章之第二节《史、张之争》作有论述,可参看。
    [2]有关王十朋论奏史浩的情况,可参考本论文第二章之第三节《王十朋论史浩》的论述。
    [2]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一“诚斋谒紫岩”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166册。
    [4]脱脱等:《宋史》卷一○九《礼志》,第2630-2631页。
    [1]史浩:《跋杨廷秀秘监张魏公配享议》,《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83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第12069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七《吴猎传》,第12086页。
    [4]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七《吴猎传》,第12088页。
    [1]杨万里:《早暵应诏上疏》,《杨万里集》卷六二,第278页,季羡林总编:《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6册,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2]杨万里:《答谢提干》云:“但作传之说,若作家传,则家人子之任,非外人事也;若作史传,则合于今上庆元元年日历中某月日书云‘某官谢、某薨'之下书云‘某字某,临江人也'云云,如某修《孝宗日历》作张魏公、钦夫、李寿翁三传是也。”(《杨万里集》卷一一一,第576页,《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6册)是知杨万里《张魏公传》乃《孝宗日历》中一种,属史传。
    [3]杨万里:《张魏公传》,《杨万里集》卷一一五,第611页,《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6册.
    [4]杨万里:《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杨万里集》卷一二○,第646页,《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6册。
    [1]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下,《朱子全书》
    [2]第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0、4420、4422页。
    [3]见袁桷:《跋外高祖史越王尺牍》,《清容居士集》卷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75册,第846页。
    [4]袁桷:《跋外高祖史越王尺牍》,《清容居士集》卷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75册,第847页。
    [1]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朱子全书》第18册,第4133页。
    [3]参张其凡:《大事记讲义初探》,《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第59-64页。
    [4]见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4册,第312、313页。
    [1]陈栎:《历代通略》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29册,第33页。
    [2]见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四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5页。
    [3]魏了翁:《虞忠肃公奏议序》,《鹤山集》卷五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2册,第2页。
    [4]宋濂:《题天台陈献肃公行状后》,《文宪集》卷一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8册,第675页。
    [5]方孝儒:《读陈仝甫上宋孝宗四书》,《方孝孺集》卷四,第51页,《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8册。
    [1]何乔新:《帝锐意恢复张浚乞降诏幸建康史浩以为不可王十朋劾浩怀奸惧国等罪遂罢》,《椒邱文集》卷六,《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4:99-100页。
    [2]详论请参第二章之第二节《史、张之争》。
    [3]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卷上,《丛书集成续编》第8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35页。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四《咏史》第八十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8册,第482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尚书讲义>提要》,第91页。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汉滨集>提要》,第1364页。
    [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7页。
    [1]参史美珩:《不平则鸣,奋起抗争-史氏宗谱的最大特色》,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254-256页。
    [2]薛季宣:《与王枢密札子》,《浪语集》卷一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7册,第369页。
    [3]崔铣:《漫记》,《洹词》卷一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3册,第555页。
    [1]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七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7册,第598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6-12417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嵩之传》,第12424页。
    [1]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2]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第269页。
    [1]棱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1284、1285、1287-1288页。
    [2]见史浩:《经筵荐石囗(上敦下山)等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八,《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8页。
    [3]见史浩:《陛辞荐薛叔似等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九,《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2页。
    [1]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熊子复”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09-4910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孝宗论用人择相”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46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论》,第12081页。
    [4]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02页。
    [5]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第12068-12069页。
    [6]本论文第二章之第三节《王十朋论史浩》作有详论,可参看。
    [1]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第12753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第12763页。
    [3]参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4]朱熹:《与史丞相札子》,《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六,《朱子全书》第21册,第1140-1141页。
    [5]孙应时:《上史越王书》,《烛湖集》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675页。
    [6]吕祖谦:《与朱侍讲》,《东莱别集》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4册,第495页。
    [7]吕祖谦:《答潘叔度》,《东莱别集》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4册,第509页。
    [8]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朱子全书》第18册,第4133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朱子全书》第18册,第4133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第12057页。
    [3]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一“陆务观得罪”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564页。
    [4]刘克庄:《后村集》卷一八,《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335页。
    [5]程敏政:《题吴庶子原博所藏放翁帖后》,《篁墩文集》卷三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18册,第529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7页。
    [2]方回:《送家自昭晋孙自庵慈湖山长序》,《桐江续集》卷三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8册,第683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五《王居安传》,第12252页。
    [4]俞德邻:《佩韦斋辑闻》卷三,第24页,《佩韦斋辑闻》(及其他二种),《丛书集成初编》第323册。
    [1]张似:《棋经十三篇》之《得算篇第二》,陈文新译注:《雅趣四书》,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101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传》,第12959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三七《魏了翁传》,第12965、12968页。
    [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草头古“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53-4954页。
    [1]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太学诸生置绫纸”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891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3]关于当时的斗争情况,可参本论文第二章之第四节《史弥远与胡梦昱案》中的论述。
    [4]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史弥远”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0册,第1123页。
    [1]吴子良:《林下偶谈》卷四“圣上亲政二事“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95册,第698页。
    [2]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嵩之始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82-5883页。
    [3]魏了翁:《奏乞收回保全故相史弥远御笔》,《鹤山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1册,第623页。
    [1]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宅之”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985-5886页。
    [2]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卫王惜名器”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986-5887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宋史)提要》,第412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三《史弥巩传论》,第12645页。
    [1]全祖望:《跋宋史史浩传后》,《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02-1303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论》,第12081页。
    [3]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二“通判黄宗一先生以宁”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7册,第225页。
    [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史弥远传”条,《嘉定钱大昕全集》第3册,第1497页。
    [2]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六“秦桧史弥远之揽权”条,第516-517页。
    [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471页。
    [2]王鏊:《读宋史》,《震泽集》卷三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0册,第22页。
    [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史弥巩传”条,《嘉定钱大昕全集》第3册,第1502页。
    [2]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史弥远传”条,《嘉定钱大昕全集》第3册,第1496页。
    [3]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赵与懂传”条,《嘉定钱大昕全集》第3册,第1496页。
    [4]王鸣盛:《蛾术编》卷六○“史浩史弥远史嵩之本贯不同”条,顾廷龙主编:《续惨四库全书》第1150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9-600页。
    [1]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三“宋史各传回护处”条,第452页。
    [2]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三“宋史各传回护处”条。第456页。
    [3]危素:《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圭斋先生欧阳公行状》,《危太仆文续集》卷七,《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64页。
    [1]钱大昕:《跋宝庆四明志》,《潜研堂文集》卷二九,《嘉定钱大昕全集》第9册,第495页。
    [2]王应麟著,翁元圻注:《困学纪闻》卷一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16页。
    [3]全祖望:《再跋四明宝庆开庆二志》,《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479页。
    [4]全祖望:《延祐四明志跋》,《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480页。
    [1]全祖望:《跋宋史袁韶列传》,《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09页。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98页。
    [3]刘知几:《史通》卷七《直言第二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28册,第220页。
    [1]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史浩传赞”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45-5846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论》,第12081页。
    [3]王鸣盛《蛾术编》卷六○“史浩史弥远史嵩之本贯不同”条,《续修四库全书》第1150册,第599页。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小说家类序》,第1182页。
    [1]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544页。
    [2]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贺知章倚史势”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63页。
    [3]洪迈著,何卓点校:《夷坚志》甲志卷六《史丞相梦赐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页。
    [1]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七,《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839页。
    [2]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页。
    [3]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五,第84页。
    [4]戴不凡:《<西湖二集>取材的来源》,《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页。
    [1]周清源:《西湖二集》第七卷《觉阇黎-念错投胎》,《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页。
    [2]张淏:《宝庆会稽续志》卷七《养素先生》,《宋元方志丛刊》。第7171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二○《叙山》,《宋元方志丛刊》,第5248页。
    [4]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六《观音峰》,《宋元方志丛刊》,第6366页。
    [1]蔡东藩:《宋史演义·自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蔡东藩:《宋史演义》,第485页。
    [3]许慕羲:《宋代宫廷演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745、817、837、845页。
    [1]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再世三世为相”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8册,第353页。
    [2]见脱脱等:《宋史》卷二六五《吕蒙正传》,第9148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第10772页。
    [1]本文涉及孝宗登基之前的封号如普安郡王、建王等,为行文方便,皆以孝宗称之(特殊情况除外)。另如对景献太子询、济王竑、理宗等的指称亦同于此。
    [2]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第10196页。
    [3]参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一《张士逊传》,第10217页。
    [4]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八“史文惠以论储副受知”条,第626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7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壬午内禅志”条,第504页。
    [3]史浩:《轮对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9页。
    [4]史浩:《轮对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9页。
    [1]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史浩传赞”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46页。
    [2]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265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8-1279页。
    [4]史浩:《建王免出征先行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93页。
    [5]史浩:《又上皇后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93页。
    [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6060页。
    [2]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四上,第1640页。
    [3]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七上,第1860-1861页。
    [4]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3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2]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壬午内禅志”条,第508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0页。
    [2]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6页。
    [1]岳珂:《桯史》卷五“宸奎坚忍字”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72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八“孝宗初政命相多不以次“条,第627页。
    [3]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八,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591页。
    [4]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4页。
    [5]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八,第1596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5页。
    [2]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6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宰臣生拜太师”条,第171页。
    [4]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5-1286页。
    [5]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大臣赐书阁名”条,第170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五《龚茂良传》,第11845页。
    [2]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二“越王陪位”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10页。
    [1]周密:《齐东野语》卷--“慈懿李后”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565页。
    [2]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史弥坚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12页。
    [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史弥坚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12页。
    [2]袁桷:《先夫人行述》,《清容居士集》卷三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71册,第575页。
    [3]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第162页。
    [1]喻良能:《香山集》卷二,《宋集珍本丛刊》第56册,第87页。
    [2]《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定之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44页。
    [3]《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守之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42页。
    [4]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5页。
    [1]翁方纲:《跋宋光宗书诚斋字》引杨长孺《东宫劝读录·跋》,翁方纲著,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2]《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弥大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26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中兴礼书”条,第113页。
    [1]参《宋史》卷二四六《景献太子询传》及《续编两朝纲目各要》卷十、卷一一。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5-12417页。
    [1]周密:《齐东野语》卷三“诛韩侂胄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465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6页。
    [3]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六《景献太子询传》,第8734-8735页。
    [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虎符”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27页。
    [1]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虎符”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27页。
    [2]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张功甫豪侈”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84页。
    [3]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卫魁廷对”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868页。
    [4]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1页。
    [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史弥远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06页。
    [2]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六《皇子竑传》,第8735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九《余天锡传》,第12551-12552页。
    [2]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六《皇子竑传》,第8736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6页。
    [2]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史弥远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06页。
    [3]《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之《史弥远传》,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30页。
    [4]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5页。
    [5]司马述:《烛湖集序》,见孙应时:《烛湖集》卷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655页。
    [1]俞德邻:《佩韦斋辑闻》卷三,第24页,《佩韦斋辑闻》(及其他二种),《丛书集成初编》第323册。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第798-799页。
    [2]周密:《齐东野语》卷四“潘庭坚王实之”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480页。
    [1]袁甫:《论史宅之奏》,《蒙斋集》卷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34册,第63-64页。
    [2]魏了翁:《奏乞收回保全故相史弥远御笔》,《鹤山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1册,第623页。
    [3]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03页。
    [4]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史弥远传》,《宋元方志丛刊》,第6206页。
    [1]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宅之”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85页。
    [2]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八“前辈知人”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58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嵩之传》,第12427页。
    [4]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第140-148页。
    [1]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第169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五《王质传》,第12055-12056页。
    [2]史浩:《论未可北伐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3页。
    [1]史浩:《再论山东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1页。
    [2]史浩:《回奏条具弊事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八,《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5页。
    [1]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下,《朱子全书》第25册,第4423-4424页。
    [2]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下,《朱子全书》第25册,第4422页。
    [3]史浩:《论未可用兵山东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0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第11795-11796页。
    [2]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下,《朱子全书》第25册,第4423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2页。
    [2]见周密:《齐东野语》卷二“符离之师”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451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2页。
    [1]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下,《朱子全书》第25册,第4421页。
    [2]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0页。
    [1]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下,《朱子全书》第25册,第4420页。
    [2]史浩:《答宣抚张丞相议攻取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三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56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纪》,第621页。
    [4]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第3773页。
    [5]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第3797-3798页。
    [1]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第1488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都督军马”条,第198页。
    [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都督行府”条,第198-199页。
    [2]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水心先生文集》卷二,《宋集珍本丛刊》第66册,第363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1、1282、1282页。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7页。
    [1]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2]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4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8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尚书讲义>提要》,第91页。
    [2]史浩:《论归正人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1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101页。
    [1]杨万里:《张魏公传》,《杨万里集》卷一一五,第613页,《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6册。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紫岩易传>提要》,第8页。
    [3]杨万里:《张魏公传》,《杨万里集》卷一一五,第610-611页,《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6册。
    [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张史和战异议”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34页。
    [5]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2页。
    [1]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卷上,《丛书集成续编》第88册,第735页。
    [2]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第1501页。
    [3]史浩:《论降诏视师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八,《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6页。
    [4]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3页。
    [1]史美珩:《评为岳飞平反的宰相--史浩》,《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第38页。
    [2]史浩:《跋御笔奖谕诏》,《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77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101页。
    [1]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四上,第1631-1632页。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669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第3869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第3778页。
    [3]苏辙:《乞责降韩缜第八状》,《栾城集》卷三七,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61页。
    [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五,第9101页。
    [1]朱熹:《与王龟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七,《朱子全书》第21册,第1612页。
    [2]司马光:《举谏官札子》,《传家集》卷四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613页。
    [3]汪应辰:《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91页。
    [1]张拭:《吏部侍郎李公墓铭》,《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卷三七,《宋集珍本丛刊》第60册,第216页。
    [2]汪应辰:《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91页。
    [3]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朱汉章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563页。
    [4]汪应辰:《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91页。
    [1]汪应辰:《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91页。
    [2]见王十朋:《自劾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33-634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第11885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第11885页。
    [2]王十朋:《论史浩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12-614页。本文所引《论史浩札子》中的文字,出处皆同此,不另出注。
    [3]史浩:《论吴璘攻取上宰相札子》,《鄮峰真隐没录》卷三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55页。
    [4]史浩:《赐四川制置使沈介诫谕诏》,《鄮峰真隐漫录》卷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4页。
    [1]史浩:《赐四川宣抚使吴璘回师秦陇诏》,《鄮峰真隐漫录》卷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5页。
    [2]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3页。
    [3]王十朋:《论史正志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18页。
    [4]王十朋:《再论史正志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19-620页。
    [5]王十朋:《论林安宅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25-626页。
    [1]王十朋:《再论林安宅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27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发运使”条,第223-224页。
    [3]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265页。
    [4]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5]史浩:《荐潜邸旧臣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0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朱子全书》第18册,第4133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1]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四上,第1661页。
    [2]朱熹:《王梅溪文集序》,《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五,《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42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论》,第12081页。
    [4]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六下,第1823页。
    [5]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7-1288页。
    [1]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四上,第1651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五“隆兴台谏”条,第125页。
    [1]王十朋:《与直讲史侍郎》,《王十朋全集》,第934页。
    [2]王十朋:《论史浩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12页。
    [3]王十朋:《再论史浩札子》,《王十朋全集》,第615页。
    [1]周煇:《清波别志》卷下,《清波杂志(附别志),《丛书集成初编》第2774册,第159页。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7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3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朱子全书》第18册,第4135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七《<象台首末>提要》,第516页。
    [2]胡思敬:《竹林愚隐集跋》,《豫章丛书》集部四,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关于史弥远废立一事,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始末”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一、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济王”、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六《镇王竑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四《史弥远废立》等笔记、史籍均有记载,可参看。
    [2]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六《皇子竑传》,第8737页。
    [3]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02页。
    [4]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062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传》,第12961-12963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三七《魏了翁传》,第12968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六《洪咨夔传》,第12265页。
    [3]陶宗仪:《说郛》卷二五上”桃符“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0册,第584页。
    [4]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辛卯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332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九《张忠恕传》,第123251-12331页。
    [1]佚名:《行述》,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7页。
    [1]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01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三《贾涉传》,第12209页。
    [3]参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274页。
    [4]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01页。
    [1]魏了翁:《大理少卿赠集英殿修撰徐公墓志铭》,《鹤山集》卷八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2册,第120页。
    [2]参胡梦昱:《上丞相史弥远书》,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3页。
    [1]胡梦昱:《嘉定壬午六月五日轮对第一札》,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8页。
    [2]胡梦昱:《第二札》,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8页。
    [1]胡梦昱:《宝庆乙酉(诏求直言八月二十二日应诏上封事)》,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2页。
    [2]胡梦昱:《上丞相史弥远书》,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3页。
    [3]袁桷:《胡梦昱印纸识语》,胡知柔编:《象台首末》附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6页。
    [1]李知孝:《监察御史李知孝章疏》,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3页。
    [2]徐瑄:《大理少卿徐瑄上史丞相书》,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4页。
    [1]胡梦昱:《自咏步王庐溪韵》,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0页。
    [2]魏了翁:《大理少卿赠集英殿修撰徐公墓志铭》,《鹤山集》卷八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2册,第120页。
    [3]梁成大:《司谏梁成大章疏》,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4页。
    [4]李前泮:《奉化县志》卷二三《蒋岘传》,《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1219页。据《宋季三朝政要》卷一载:嘉熙元年(1237)“六月,行都大火,由巳至酉,延烧居民五十三万家,士民上书,咸诉济王冤者。侍御史蒋岘,史党,独唱邪说,谓:‘火灾天数,何预故王事?'遂劾万文琮、王逸、刘克壮鼓扇异论,同日去国,并斥进士潘昉,姓同逆贼,语涉不顺,皆论以汉法。自后群臣无敢言者。”(王民信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这里因贬斥万、王、刘等“诉济王冤者”而被视为“史党”,与前引《奉化县志》所载为胡梦昱、徐瑄辩护之举似相矛盾,但揆之以蒋岘这两次的不同言论,皆可谓之公允,故不宜将其目为“史党”而加以否定。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五《傅伯成传》,第12433一12444页。
    [2]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本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01页。
    [3]杨长孺《东山杨长孺》,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9页。
    [1]梁成大:《司谏梁成大章疏》,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3-4页。
    [2]戴栩:《永嘉戴栩》,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9页。
    [3]戴栩:《祭胡梦昱文》,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2页。
    [1]佚名:《归葬省札》,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5页。
    [2]王遂:《殿中侍御史王遂奏札》,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5页。
    [3]佚名:《行述》,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7页。
    [1]邹济:《象州学祠堂奉安文》,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2页。
    [2]李义山:《吉水县学祠堂奉安文》,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2页。
    [3]郑清之:《乞将史卫王配享宁宗奏札》,《安晚堂集》补辑,《丛书集成续编》第106册,第313页。
    [4]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三“宋史各传回护处”条,第456页。
    [1]胡禄:《书象台首末后》,胡知柔编:《象台首末》附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8页。
    [1]董朴:《跋封事后》,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3页。
    [2]杨士奇:《印纸题跋》,胡知柔编:《象台首末》附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3册,第17页。
    [3]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09页。
    [1]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史弥远”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0册,第1123页。
    [2]刘克庄:《后村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289页。
    [3]杨慎:《词品》卷五“咏云词讥史弥远”条,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19页。
    [4]杨慎:《宝庆相),《升庵集》卷二五,《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24册,第506页。
    [1]佚名:《友林乙稿序》,见史弥宁《友林乙稿》卷首,《宋集珍本丛刊》第70册,第730页。关于该序作者,序中仅署其名“械”,全祖望《题史秦州友林集》云:“今乙稿序亦失其首叶,吾友厉征君鹗定为郑棫作。”(《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78页)厉鹗定为“郑棫”,仅为猜测之辞,尚待确考。
    [2]史浩:《宝鼎现序》,唐圭璋:《全宋词》,第1269页。本文所引史浩词及大曲皆据唐编《全宋词》。
    [1]纪昀等:《<友林乙稿>提要》,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3册,第631页。
    [2]全祖望:《句余土音序》,《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33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6页。
    [2]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09页。
    [3]王智勇:《<鄮峰真隐漫录>影刊说明》,《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2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2]脱脱等:《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17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8页。
    [4]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8页。
    [1]史浩:《忠定王家训》,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第225页。
    [2]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9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3]本论文附录二《史浩佚文汇辑》录有这些作品,可参看。
    [4]王智勇:《<鄮峰真隐漫录>影刊说明》云:“盖又因浩力主弃地求和为后人所鄙,故其集不为人所重,流传不广,并在元、明两朝刊刻甚少,遂使宋明旧刻不存。”(《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2页)这里将史洁文集流传不广归咎于史浩的“力主弃地求和为后人所鄙”,并不足据,至于何种原因导致流传不广,史无确据,应作存疑。
    [1]楼叔韫者,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所载“《括苍志》七卷,教授曾贲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楼璩叔韫序。钥之父也”(《丛书集成初编》第45册,第240-241页),知为楼璩,楼钥之父,四明人。楼钥《攻媿集》卷八五《亡妣安康郡太夫人行状》亦云:“先君讳璩,曾以军器监丞兼权尚书工部郎官,知处州,终朝议大夫,累赠银青光禄大夫。”(《丛书集成初编》第2017册,第1152页)略载其行履。虽不言楼璩著述情况,但《鄮峰漫录》为楼璩所作,应是事实,祝尚书“疑别是一人”是正确的。
    [2]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一九,第909-910页。
    [3]全祖望:《鄮峰真隐漫录题词》,《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192页。
    [4]王智勇:《<鄮峰真隐漫录>影刊说明》,《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2页。
    [5]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一九,第910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一六《<鄮峰真隐漫录>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64页。
    [1]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91页。
    [2]王智勇:《<鄮峰真隐漫录>影刊说明》,《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2页。
    [1]王智勇:《<鄮峰真隐漫录>影刊说明》,《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2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256页。
    [1]张侃:《跋陈后山再任校官谢启》,《张氏拙轩集》卷五,《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716页。
    [2]刘埙:《隐居通议》卷二一《骈俪一·总论》,《丛书集成初编》第214册,第211页。
    [3]史浩:《童丱须知自序》,《鄮峰真隐漫录》卷四九,《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52页。
    [4]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6-1367页。
    [1]全祖望:《题史秦州友林集》,《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76-1377页。
    [2]戴表元:《跋史和旨诗卷》,《剡源集》卷一八,《丛书集成初编》第2057册,第278页。对于该句的解释,周芬、张如安《论宋代鄞县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将该句描述的史涓一支的情况等同于整个史氏家族,其云:“与身为政治家的史浩有所区别,史涓曾为删定官,文字功底自然不薄,故史氏‘自删定以来,父子祖孙,人人有集',文学创作之风日渐浓郁。”(《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61页)而细味戴表元原文,仅指史涓、涓子史和旨、和旨诸孙史景肃兄弟等一支而言,非指整个史氏家族。
    [3]参张如安、傅璇琮:《求真务实 严格律己--从关于<全宋诗>的订补谈起》,《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第140页。
    [4]史鸿义:《刻鄮峰真隐漫录序》,《鄮峰真隐漫录》卷首,《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3页。
    [1]史鸿义:《刻鄮峰真隐漫录序》,《鄮峰真隐漫录》卷首,《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763页。
    [2]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二,《宋元方志丛刊》,第6758页。
    [3]脱脱等:《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16页。
    [4]楼钥:《息斋春秋集注序》,《攻媿集》卷五一,《丛书集成初编》第2011册,第699页。
    [5]全祖望:《庆历五先生书院记》,《鲒埼亭集》外编卷一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37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甬上耆旧诗>提要》,第1732页。
    [2]胡文学:《甬上耆旧诗》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93册,第89页。
    [3]全祖望:《鄮峰真隐漫录题词》,《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192页。
    [1]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页。
    [2]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第1-2页,《岁寒堂诗话》(及其他一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
    [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壬午内禅志”条,第503页。
    [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壬午内禅志”条,第499页。
    [2]陈模:《东宫备览》卷二《师傅》,《丛书集成初编》第683册,第6-7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壬午内禅志”条引史弥大《世家》语,第504-505页。
    [4]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4页。
    [1]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六,第1448页。
    [2]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4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5页。
    [1]陈模:《东宫备览》卷三《广诲》,《丛书集成初编》第683册,第13页。
    [2]陈模:《东宫备览》卷二《讲读》,《丛书集成初编》第683册,第8页。
    [1]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5页。
    [1]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5页。
    [1]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第3页,《岁寒堂诗话》(及其他一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
    [2]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5页。
    [3]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宋元方志丛刊》,第5095页。
    [4]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第4页,《岁寒堂诗话》(及其他一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
    [1]王应麟:《玉海》卷二八“治平仁宗御书”条,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547页。
    [2]司马光:《续诗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94册,第420页。
    [1]佚名著,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二五下,第1733-1739页。
    [1]史浩:《跋御制曲宴澄碧殿诗》,《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78-179页。
    [2]周必大:《恭和御制赐史浩古诗》,《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五,《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584页。
    [1]参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658页。
    [2]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丛书集成初编》第2553册,第14页。
    [3]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第3页,《岁寒堂诗话》(及其他一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
    [1]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第4页,《岁寒堂诗话》(及其他一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
    [2]史浩:《跋御制长春花诗》,《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79页。
    [1]史浩:《跋御制东归送行诗》,《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79-180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256页。
    [1]范成大;《吴郡志》卷五○,《宋元方志丛刊》,第1027页。
    [2]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西湖”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20页。
    [3]关于其作期,《四库全书总目》卷七○《<梦粱录>提要》认为:“自牧自序云:‘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故名《梦粱录》。'末署‘甲戌岁中秋日',考甲戌为宋度宗咸淳十年,其时宋尚未亡,不应先作是语。意甲戌字传写误欤!”这里,四库馆臣作“甲戍字传写误”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其错误缘自对《梦粱录》作于宋亡之后的预判。其实,咸淳十年(1274)距离宋亡不过只有五年,此时形势风雨飘摇,亦可如吴自牧《梦粱录序》所称“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17页)所以,吴自牧自书“甲戌”即咸淳十年所作是可信的。
    [4]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十里荷花”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316页。
    [1]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一三“玉壶园”,《宋元方志丛刊》,第3492页。
    [1]徐坚等:《初学记》卷二○“政理部”“假第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82页。
    [2]王溥:《唐会要》卷八二“休假”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18页。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第317页。
    [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一,第1485页。
    [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五,第2711页。
    [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第3475页。
    [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第5714页。
    [1]朱彧:《萍州可谈》卷一“京师士人奔竞之风”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299页。
    [2]刘邠:《彭城集》卷一四,《丛书集成初编》第1908册,第188页。
    [3]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40页。
    [1]见宋祁:《景文集》卷一三,《丛书集成初编》第1873册,第151、152页。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58-459页。
    [3]宋祁:《景文集》卷一九,《丛书集成初编》第1874册,第245页。
    [4]司马光:《传家集》卷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517页。
    [1]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二,第20-21页,《观林诗话》(及其他三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58册。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69-270页。
    [1]耐得翁:《都城纪胜》“社会”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87页。
    [2]参附录一《史浩诗歌酬唱考》中笔者对“西湖学官诗社”的考证。
    [3]李石:《跋西湖唱和诗》,《方舟集》卷一三,《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519页。
    [1]史浩:《辞两王府教授上宰执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三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152页。
    [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三,第5985页。
    [2]王十朋:《王十朋全集》,第225页。
    [1]见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卷一六三《亲征录》,《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402-404页。
    [1]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七“山阜”条,《宋元方志丛刊》,第1557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2]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0-1281页。
    [1]史浩:《临陛辞日进内修八事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九,《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3页。
    [1]史浩:《再乞归乡里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44页。
    [2]史浩:《经筵乞归乡里第二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44页。
    [3]史浩:《真隐园铭》,《鄮峰真隐漫录》卷四○,《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05页。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第600页。
    [1]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八,第1596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宰臣生拜太师”条,第171页。
    [3]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5-1286页。
    [1]沈昫等:《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32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3]房玄龄:《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9页。
    [1]沈约:《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1754页。
    [2]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3页。
    [3]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页。
    [4]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4页。
    [5]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丛书集成初编》第2551册,第2页。
    [1]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四《叙山》,《宋元方志丛刊》,第5032页。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六《<四明山志>提要》,第644页。
    [3]施宿等:《嘉寨会稽志》卷七《余姚县》,《宋元方志丛刊》,第6821页。
    [1]史浩:《建新第奉安四明山王并谢遗尘先生神像文》,《鄮峰真隐漫录》卷四二,《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16页。
    [2]全祖望:《真隐观洞天古迹记》,《鲒埼亭集》外编卷一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84-1085页。
    [1]张如安、周芬:《关于史浩词与道教关系的若干问题》,《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26-27页。
    [2]周必大:《张良臣雪窗集序》,《周益公文集》卷五四,《宋集珍本丛刊》第49册,第234页。
    [1]史浩:《又乞归田里札子》,《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145页。
    [2]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1]周扬波:《南宋四明地区耆老会概述》,《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66-67页。
    [2]参周扬波:《南宋四明地区耆老会概述》,《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67-70页。
    [3]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第240页。
    [4]参周扬波:《南宋四明地区耆老会概述》,《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67页。
    [5]史浩:《姊太宜人安厝祭文》,《鄮峰真隐漫录》卷四三,《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221页。
    [1]楼钥:《六老图序》,《攻媿集》卷五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2册,第729-730页。
    [1]唐圭璋:《史浩词校记》,《全宋词》,第1284页。
    [2]吴梅:《鄮峰真隐大曲跋》,朱祖谋辑校:《疆村丛书》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版,第529页。
    [1]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32页,《王国维遗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1]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1-2页。
    [2]参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29-31页。
    [3]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81册,第29页。
    [4]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74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49页。
    [2]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31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51页。
    [4]分见周密:《武林旧事》卷七,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24、425、425、426页。
    [1]陈旸:《乐书》卷一八五“俗部·雅乐·女乐下”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73册,第490页。
    [2]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第82-83页。
    [3]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84-85页。
    [4]见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4-29页。
    [5]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15-16页。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30页,《王国维遗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2]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23页。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2]《钦定词谱》卷一二,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841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50页。
    [1]《钦定词谱》卷三九上,第2736-2737页。
    [2]万树:《词律》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3]《钦定词谱》卷一四,第930-931页。
    [1]李清照:《词论》,李清照著,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第194页。
    [2]王国维:《来元戏曲考》,第29-30页。
    [1]张德瀛:《词徵》卷一“调笑令”条,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088页。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33页。
    [1]唐圭璋:《全宋词》,第138页。
    [2]欧阳玄:《渔家傲南词并序》,《圭斋文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4册,第223页。
    [1]曾慥:《乐府雅词序》,《乐府雅词》卷首,《丛书集成初编》第2634册。
    [2]朱彝尊:《乐府雅词跋》,曾慥:《乐府雅词》,《丛书集成初编》第2638册,第335页。
    [3]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20页。
    [4]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第33页。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鄮峰真隐漫录>提要》,第1366页。
    [1]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二,第34页。
    [2]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314页。
    [3]王质:《诗总闻》卷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4册,第235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一一三《礼志》,第2683、2691页。
    [2]脱脱等:《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第436页。
    [3]脱脱等:《宋史》卷一三○《乐志》,第3029页。
    [4]脱脱等:《宋史》卷一三○《乐志》,第3030页。
    [1]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略》,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各要》外集卷一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2册,第365页.
    [2]周密:《武林旧事序》,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311页。
    [3]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6册,第267页。
    [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第4741页。
    [2]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中兴四策”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277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七○《曾觌传》,第13688页。
    [4]脱脱等:《宋史》卷四七○《曾觌传》,第13689页.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海野词〉提要》,第1816页。
    [1]周密:《武林旧事》卷七,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22-423页。
    [2]周密:《武林旧事》卷七,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30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三“教坊”条,第101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一三○《乐志》,第3032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45-3346页。
    [1]赵升:《朝野类要》卷一“教坊”条,《丛书集成初编》第844册,第8页。
    [2]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六引《蔡宽夫诗话》语,第106页。
    [3]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第74页.
    [4]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314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7页。
    [2]费衮:《梁溪漫志》卷二“秘书省官撰文字”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363页。
    [1]至于乐章的内容与形式,可参《宋史》卷一三二至一三九《乐志》所录。
    [2]李廌:《师友谈记》,李廌等:《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页.
    [3]脱脱等:《宋史》卷二六八《王继英传》,第9228-9229页。
    [4]脱脱等:《宋史》卷三七九《韩公裔传》,第11703页。
    [5]脱脱等:《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第3887页。
    [6]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二八“左庶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55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第3811页.
    [2]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第3785页.
    [3]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孝宗召周益公”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02-4903页。
    [4]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264页。
    [5]王应麟:《玉海》卷六四“嘉祐学士院草录 中兴以来玉堂制草”条,第1215页。
    [1]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一,《宋集珍本丛刊》第43册,第91页。
    [2]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一“陆务观得罪”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564页。
    [3]王十朋:《与直讲史侍郎》,《王十朋全集》,第934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79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七○《曾觌传》,第13691页。
    [3]史浩:《跋御制曲宴澄碧殿诗》,《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第册,第178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乐志》,第3348页。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58-59页.
    [1]参周密:《武林旧事》卷七,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22-423页。
    [2]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59-61页。
    [3]周密:《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367-376页。
    [4]参周密:《武林旧事》卷七,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31页。
    [1]周密:《武林旧事》卷七,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26页。
    [2]吴梅:《鄮峰真隐大曲跋》,朱祖谋辑校:《彊村丛书》第1册,第529页。
    [3]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85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59-61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61页。
    [1]楼钥:《纯诚厚德元老之碑》,《攻媿集》卷九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18册,第12864页。
    [2]赵晓岚:《论史浩〈鄮峰真隐大曲〉及唐宋宫廷大曲之别》,《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第92页。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宏辞总类”条,《丛书集成初编》第47册,第427页.
    [2]参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68页。
    [3]关于这一事件发生时间、原因、结果及影响等基本情况的研究,以李越深《江湖诗案始末考略》(《浙江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张宏生《江湖诗祸考》(《江湖事派研究》附录三,第358-370)二文为最著,本文所参亦多.又,二文对这一事件的指称不同,本文取“江湖诗案”一名,原因有二:一,这符合宋代文字狱的称谓习惯,可同“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等相提并论;二,与“江湖诗祸”偏指被祸一方不同,“江湖诗案”能兼及施祸与被祸双方,突出其既为文学事件又属政治事件的双重性质,有利于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层面对其加以深入研究.
    [1]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281页。
    [2]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六“诗道否泰”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628页。
    [1]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第843-844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宁宗本纪赞》,第781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第798页。
    [4]罗大经:《鹤林玉露》丙集卷二“大字成犬”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338页。
    [5]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22页.
    [1]吴子良:《林下偶谈》卷二“为文须遇佳题伸直笔”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95册,第693页.
    [2]叶适:《送陈寿老》,《水心先生文集》卷七,《宋集珍本丛刊》第66册,第430页.
    [1]曾极《金陵百咏》有《古龙屏风》:“乘云游雾过江东,绘事当年笑叶公.可恨横空千丈势,翦裁今入小屏风.”诗有小序:“宣和旧物,高宗携之渡江,后坏烂。富官惜之,剪裁背成屏风,立殿上.”(《丛书集成续编》第51册,第719页)可见,该诗乃是通过古龙屏风的命运寄托历史沧桑之慨。不过,对于该诗,张宏生《江湖诗祸考》(《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三,第362-363页)认为乃讽刺史弥远之作,并认为:“从江湖诗人普遍对史弥远的态度来看,这次诗祸完全是事出有因的.如曾极,据《西江志》卷八十载:‘(极)尝游金陵,题行宫龙屏,忤时相史弥远.”实际上,张宏生先生的这一分析值得商榷,主要是引文断句有误。今《江西通志》卷八十云:“尝游金陵,题行宫龙屏。忤时相史弥远,谪道州卒。李心传为上言:‘曾极久斥可念。'上曰:‘非为《江湖集》者耶?'有旨归葬。”(《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74册,第804页)从整个引文来看,此非谓“题行宫龙屏”导致“忤时相史弥远”,而是谓“忤时相史弥远”导致“谪道州卒”,意思方才连贯.此外,从理宗所问“非为《江湖集》者耶”一语可知,曾极得祸是缘于《江湖集》,而曾极该诗并未被收入《江湖集》,故知张宏生所言不确。
    [2]张宏生《江湖诗祸考》认为:“周密说:‘同时被累者',尚有赵师秀和周文璞,这一记载却是失实的。”(《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三,第363-364页)理由是:赵、周二人皆于诗案发生之前去世。笔者认为,周密所说“被累”之意既谓诗人受到惩罚,亦谓诗人之诗受到禁毁。因这次诗案的一个最大惩罚措施便是“劈《江湖》版”,则陈起所刻《江湖集》中之诗“被累”便属可能。据《永乐大典》卷三千五载有赵师秀之诗可知,其有诗被收入《中兴江湖集》中;虽无法证实周文璞是否有诗为《江湖集》所收,但《前贤小集拾遗》卷四有其《赠陈宗之》一诗,相从亦密,陈起刻《江湖集》应不遗之.所以,虽然赵、周二人皆于诗案发生之前去世,但其刻于《江湖集》中的诗作受到株连而被毁是必然的,周密所言“被累”当是指此.又,张文认为:“诗祸所涉及的人,似乎还应增补一个赵汝迕”,根据是《永乐乐清县志》卷七《人物志》的记载。但是,因为此条记载后出,且是孤证,所以笔者视为推测性结论,姑且存疑。最后,应予说明的是,张文论“诗祸所涉及的人员”仅局限于因诗被祸者,未及其他,与笔者所言范围不同.
    [3]叶适:《题刘潜夫南岳诗稿》,《水心先生文集》卷二九,《宋集珍本丛刊》第66册,第682页.
    [1]林希逸:《宋龙图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侍读尚书后村刘公状》,《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二三,《宋集珍本丛刊》第83册,第575页.
    [2]叶茵:《赠陈芸居》,《江湖小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3册,第665页。
    [3]周密编,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笺》卷三“黄简”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98册,第610页.亦参张宏生:《〈江湖集〉编者陈起交游考》,《江湖诗派研究》,第392页.
    [4]参张宏生:《〈江湖集〉编者陈起交游考》,《江湖诗派研究》,第392页。
    [5]施枢:《芸隐倦游稿》中有《开炉次夕以不禁离抱来访宏庵挑灯细语漏促尚忘归即事有赋时黄澹翁在焉》一诗,可证.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5册,第211页。
    [1]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95册,第216页.
    [2]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二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3册,第639页。
    [3]刘克庄:《孙花翁墓志铭》,《后村集》卷三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415页。
    [1]关于诗可以群问题的研究,可参武汉强《“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与先秦时期的文学活动》(《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傅道彬《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邓乔彬《进士文化与诗可以群》(《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 体诗歌的交际性》(《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等论文.
    [2]林希逸:《跋玉融林鏻诗》,《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卷一三,《宋集珍本丛刊》第83册,第490页.
    [1]冯琦原编,陈邦瞻纂辑,张溥论正:《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八《史弥远废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78-780页。
    [2]冯琦原编,陈邦瞻纂辑,张溥论正:《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八《史弥远废立》,第780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七三《真德秀传》,第12961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传》,第12622页。
    [3]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传》,第12622页。
    [4]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传》,第12622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传论》,第12623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二《梁成大传》,第12620-12621页。
    [1]刘爚:《戊辰四月上殿奏札》,《云庄集》卷一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781页.
    [2]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奎律髓汇评》卷二○,第840页。
    [3]耐得翁:《都城纪胜序》,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75页。
    [1]方回:《跋阮梅峰诗》,《桐江集》卷四,《宛委别藏》第10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8页。
    [2]朱彝尊:《信天巢遗稿序》,《曝书亭集》卷三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40册,第71-72页。
    [1]林洪:《山林交盟》,陶宗仪:《说郛》卷七四上,《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1册,第525页。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71页.
    [3]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注》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2页.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九,第7266页。
    [2]陆游:《避暑漫抄》,第6页,《避暑漫抄》(及其他三种),《丛书集成续编》第2863册。
    [3]参张宏生《江湖诗祸考》所作考证,《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三,第362页.
    [1]关于“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一语是否语涉讽刺,张宏生《江湖诗祸考》认为:“陈起的两句,虽难指实其具体作期,但由于《江湖集》刊于宝庆元年之前,则此诗必是是年之前所作.”“因此,这些作品不仅与史弥远废立之事无关,有的或许还作于开禧三年(1207)史弥远控制朝政之前.李知孝等人摘取诸诗作,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进行的肆意诬陷.”(《江湖诗派研究》第362页)笔者认为,此两句并非载在《江湖集》中,应是坊间风传讥讽史弥远之语,为言官所闻,故用以打击江湖诗人。原因如下:1.该诗作者有四:敖陶孙、陈起、曾极以及赵汝迕.若此诗刊于《江湖集》中,作者只能为其中一人,决不能出现作者不定之情况;2.此二句乃改刘子翚《汴京纪事》“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一联而来,其改作行为本身的自觉性说明所改必是有的放矢,有所针对.至于此二句是何人改作,笔者倾向于无名子嫁名而作,因敖陶孙、曾极、陈起皆为当时著名诗人,嫁名于这些人,可产生名人效应,扩大改作之诗的流传度;3.曾极因有诗“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而得罪,陈起因刊刻《江湖集》受到牵连,二人得罪实有征可查.而敖陶孙因韩侘胄时有诗谤讪而致有前科,故将此二句“或嫁‘秋雨'、‘春风'之句为器之所作”,亦非无据.4.就该二句之意象而观,所指甚为明确,正是江湖诗人主导清议的体现,并非“与史弥远废立之事无关”.
    [2]参张宏生;《江湖诗祸考》之“诗祸的后果及其影响”一节,第366页.又,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第十章《畏祸心理与以理遣情: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二》第一节,第490-493页。
    [1]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第26页,《深雪偶谈》(及其他三种),《丛书集成初编》第2572册。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安晚堂诗集〉提要》,第1395页。
    [3]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第26页,《深雪偶谈》(及其他三种),《丛书集成续编》第2572册。
    [1]王士稹:《带经堂诗话》卷一○引《居易录》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23页.
    [2]陈思编,陈世隆补:《两宋明贤小集》卷三一八,《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6册,第307页.
    [3]刘克庄:《与郑丞相》,《后村集》卷四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437页。
    [4]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南北郊明堂”条,第66页.
    [1]方逢辰:《蛟峥文集》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6册,第760页.
    [2]杨简:《诗明堂礼成诗》:“去腊陈三劄,兹秋奉九筵。群英俱有赋,孤迹敢无篇。宗祀新隆礼,宸衷上格天。虚明融寂寞,大化合敷宣。近骇边烽急,前惊惊内寇连。鬼神虽然默,刑政谨将然。咸谓公私杂,希聆宰相贤.积深千万弊,任止二三年。苟且姑循旧,嗟咨亦屡传.早蝗难熟视,殍殣惨相联。寒后裘方索,薪间火已然。冕旒几咫尺,轩陛隔天渊。善颂无谀语,愚衷有至虔.愿兢兢业业,安止出刚乾.”(《慈湖遗书》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536页)语涉讥讽,但其序言:“嘉定二年秋九月辛丑,皇帝祀上帝于明堂.礼成,馆职承旧,比作诗以奏,忠朝请郎秘书省著作郎兼权兵部郎官臣杨简上进,后不上。”此诗不上,似与其内容有关.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72页。
    [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五,第84页。
    [2]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22页。
    [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二“天圣至嘉泰四选人数”条,第249-250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二“选人改官额”条,第244-245页。
    [3]袁燮:《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絜斋集》卷一一,《丛书集成初编》第2029册,第179页.
    [4]脱脱等:《宋史》四七四《韩侘胄传》,第13774页。
    [5]王迈:《乙未馆职策》,《臞轩集》卷一,《宋集珍本丛刊》第79册,第119页。
    [6]真德秀:《召除户书内引札子》,《西山文集》卷一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2册,第281页。
    [1]脱脱等:《宋史》卷四○七《杜范传》,第12287页。
    [2]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456页。
    [3]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08页。
    [4]刘克庄:《丁给事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一,《宋集珍本丛刊》第82册,第418页。
    [5]王季思:《打诨、参禅与江西诗派》,康保成编:《王季思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 页.
    [1]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302页。
    [1]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26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39页。
    [3]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1]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337页。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三,第9328页。
    [1]脱脱等:《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第10550页。
    [2]脱脱等:《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第13727-13728页。
    [1]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079页。
    [2]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742页。
    [3]班固:《汉书》卷五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69页。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第11717页。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第11717页。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第6153页。
    [4]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三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1册,第299页。
    [5]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9册,第419页。
    [1]任半塘:《唐戏弄》,第387页。
    [2]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3-2004页。
    [1]叶梦得:《避暑录话》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74页。
    [1]袁桷:《史观文》,《清容居士集》卷一四,《丛书集成初编》第2067册,第258页。
    [2]袁桷:《静清处士史君墓志铭》,《清容居士集》卷二八,《丛书集成初编》第2070册,第495页。
    [3]袁桷:《史景贤墓志铭》,《清容居士集》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071册,第517页。
    [1]王夫之:《宋论》卷一三《宁宗六》,第236-237页。
    [1]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第224页。
    《十三经注疏》 阮元校刻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诗总闻》 王质 商务印书馆2005年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尚书讲义》 史浩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钦定周官义疏》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周礼述注》 李光坡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乐书》 陈旸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 班固 中华书局1962年版
    《晋书》 房玄龄 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 沈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旧唐书》 沈昫 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脱脱等 中华书局1977年版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中华书局1976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 中华书局2004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 文海出版社1980年《宋史资料萃编》本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刘时举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全文》 李之亮校点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宋季三朝政要》 佚名 文海出版社1981年《宋史资料萃编》本
    《宋史纪事本末》 冯琦原编,陈邦瞻纂辑,张溥论正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佚名 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南宋馆阁录续录》 陈骙,佚名著,张富祥点校 中华书局1998年版
    《钱塘遗事》 刘一清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唐大诏令集》 宋敏求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历代名臣奏议》 杨士奇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闽中理学渊源考》 李清馥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 中华书局1986年版
    《吴郡志》 范成大 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本
    《乾道临安志》 周淙 同上
    《嘉泰会稽志》 施宿等 同上
    《宝庆四明志》 罗濬 同上
    《宝庆会稽续志》 张湨 同上
    《景定建康志》 周应合 同上
    《咸淳临安志》 潜说友 同上
    《延祐四明志》 袁桷 同上
    《蜀中广记》 曹学佺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姑苏志》 王鏊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 中华书局1960年版
    《广志绎》 王士性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江西通志》 谢旻等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吴兴备志》 董斯张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福建通志》 郝玉麟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浙江通志》 嵇曾筠等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奉化县志》 李前泮 成文出版社1975年《中国方志丛书》本
    《宋宰辅编年录》 徐自明 文海出版社1967年《宋史资料萃编》本
    《唐会要》 王溥 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会要辑稿》 徐松 中华书局1957年版
    《历代通略》 陈栎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李心传 中华书局2000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 陈振孙 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库全书总目》 永瑢等 中华书局1965年版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永瑢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史通》 刘知几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论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廿二史札记》 赵翼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初学记》 徐坚等 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梦琐言》 孙光宪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梦溪笔谈》 沈括 丛书集成初编本
    《邵氏闻见录》 邵伯温 中华书局1983年版
    《邵氏闻见后录》 邵博 中华书局1983年版
    《青箱杂记》 吴处厚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避暑录话》 叶梦得 同上
    《铁围山丛谈》 蔡絛 同上
    《梁溪漫志》 费衮 同上
    《老学庵笔记》 陆游 同上
    《北窗炙輠录》 施德探 同上
    《贵耳集》 张端义 同上
    《程史》 岳珂 同上
    《萍州可谈》 朱彧 同上
    《西塘集耆旧续闻》 陈鹄 同上
    《四朝闻见录》 叶绍翁 同上
    《癸辛杂识》 周密 同上
    《齐东野语》 周密 同上
    《鹤林玉露》 罗大经 同上
    《云麓漫钞》 赵彦卫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藏一话腴》 陈郁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丛书集成续编》本
    《林下偶谈》 吴子良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师友谈记》 李廌 中华书局2002年版
    《韵语阳秋》 葛立方 丛书集成初编本
    《吹剑录全编》 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黄氏日抄》 黄震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东宫备览》 陈模 丛书集成初编本
    《朝野类要》 赵升 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波杂志》(附别志) 周煇 丛书集成初编本
    《职官分纪》 孙逢吉 中华书局1988年版
    《象台首末》 胡知柔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浩然斋雅谈》 周密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隐居通议》 刘埙 丛书集成初编本
    《佩韦斋辑闻》 俞德邻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孟元老等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玉海》 王应辟 广陵书社2003年版
    《困学纪闻》 王应辟撰,翁元圻注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说郛》 陶宗仪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古今事文类聚》 富大用 同上
    《群书考索》 章如愚 同上
    《古今合壁事类备要》 谢维新 同上
    《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 佚名 同上
    《万姓统谱》 凌迪知 同上
    《山堂肆考》 彭大翼 同上
    《小学集解》 张伯行 丛书集成初编本
    《雅趣四书》 陈文新译注 崇文书局2004年版
    《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 翁方纲撰,沈津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越缦堂读书记》 李慈铭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白居易集笺注》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传家集》 司马光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景文集》 宋祁 丛书集成初编本
    《苏辙集》 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校点 中华书局1990年版
    《彭城集》 刘邠 丛书集成初编本
    《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著,王仲闻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文定集》 汪应展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海陵集》 周麟之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鸿庆居士集》 孙觌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郧峰真隐漫录》 史浩 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本
    《郧峰真隐漫录》 史浩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盘洲文集》 洪适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方舟集》 李石 宋集珍本丛刊本
    《汉滨集》 王之望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王十朋全集》 王十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于湖集》 张孝祥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陆放翁全集》 陆游 中国书店1986年版
    《范石湖集》 范成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昌谷集》 曹彦约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澹斋集》 李流谦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周必大文集》 周必大 宋集珍本丛刊本
    《朱子全书》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香山集》 喻良能 宋集珍本丛刊本
    《新刊南轩先生文集》 张栻 宋集珍本丛刊本
    《攻媿集》 楼钥 丛书集成初编本
    《杨万里集》 杨万里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传世藏书》本
    《水心先生文集》 叶适 宋集珍本丛刊本
    《云庄集》 刘爚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慈湖遗书》 杨简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絜斋集》 袁燮 丛书集成初编本
    《蒙斋集》 袁甫 丛书集成初编本
    《浪语集》 薛季宣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东莱别集》 吕祖谦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烛湖集》 孙应时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金陵百咏》 曾极 丛书集成续编本
    《安晚堂集》 郑清之 丛书集成续编本
    《臞轩集》 王迈 宋集珍本丛刊本
    《西山文集》 真德秀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鹤山集》 魏了翁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友林乙稿》 史弥宁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友林乙稿》 史弥宁 宋集珍本丛刊本
    《张氏拙轩集》 张侃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蛟峰文集》 方逢辰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 刘克庄 宋集珍本丛刊本
    《后村集》 刘克庄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芸隐倦游稿》 施枢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 林希逸 宋集珍本丛刊本
    《剡源集》 戴表元 丛书集成初编本
    《桐江集》 方回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宛委别藏》本
    《桐江续集》 方回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容居士集》 袁桷 丛书集成初编本
    《圭斋文集》 欧阳玄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危太仆文续集》 危素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文宪集》 宋濂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方孝孺集》 方孝儒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传世藏书》本
    《篁墩文集》 程敏政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震泽集》 王鏊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洹词》 崔铣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椒邱文集》 何乔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四库明人文集丛刊》本
    《升庵集》 杨慎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甫田集》 文征明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弇州四部稿》 王世贞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曝书亭集》 朱彝尊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嘉定钱大昕全集》 钱大昕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蛾术编》 王鸣盛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本
    《全宋文》 曾枣庄、刘琳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江湖小集》 陈起编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两宋明贤小集》 陈思鳊,陈世隆补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甬上耆旧诗》 胡文学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豫章丛书》 陶福履,胡思敬原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彊村丛书》 朱祖谋辑校 广陵书社2005年版
    《词话丛编》 唐圭璋 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全宋词》 唐圭璋 中华书局1965年版
    《乐府雅词》 曾慥 丛书集成初编本
    《绝妙好词笺》 周密编,查为仁、厉鹗笺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词律》 万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钦定词谱》 中国书店1983年版
    《续诗话》 司马光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碧鸡漫志校正》 王灼著,岳珍校正 巴蜀书社2000年版
    《石林诗话》 叶梦得 丛书集成初编本
    《庚溪诗话》 陈岩肖 丛书集成初编本
    《竹坡诗话》 周紫芝 丛书集成初编本
    《梅硐诗话》 韦居安 丛书集成初编本
    《(?)奎律髓汇评》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带经堂诗话》 王士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太平广记》 李昉等 中华书局1961年版
    《夷坚志》 洪迈撰,何卓点校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代宫廷演义》 许慕羲 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宋史演义》 蔡东藩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西湖二集》 周清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说集成》本
    《小说见闻录》 戴不凡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王国维遗书》本
    《唐宋大曲考》 王国维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王国维遗书》本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陈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 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代文学史》 孙望、常国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 欧阳光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宋代文化研究》(8) 巴蜀书社1999年版
    《宋代文化研究》(13) 巴蜀书社2005年版
    《南宋史稿》 何忠礼、徐吉军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人别集叙录》 祝尚书 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浙东文史论丛》 张如安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汉宋宁波文学史》 张如安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华姓氏谱·史》 史美珩 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 漆侠主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 邓乔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季思文集》 王季思著,康保成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唐戏弄》 任半塘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四明史氏》 史美露 2001年内部刊印本
    《南宋四明史氏》 史美露 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张剑 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叶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960-1279: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 Richard L.Davis Durb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