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封建政治、经济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为繁盛的交游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极大可能性,北宋社会出现了“举世重交游”的盛况。作为北宋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主体,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全面提升,士大夫群体也依托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机缘,以极大的自信和热情,形成了对象广泛、主题丰富、形式各异的交游活动。
     士大夫作为北宋社会的中坚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事务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北宋时期士大夫群体的交游为研究对象。对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交游观和交游心态进行了细致考察,并对士大夫之间,以及士大夫与武将、宗室、后妃、外戚、宦官、商人、歌妓、巫觋术士、僧道人士等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交游关系和交游状况进行了微观研究,以期从宏观上把握北宋士大夫所在时代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面貌。
     北宋时期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偃武右文,施行文治。官私教育普及,学术文化出现明显的民众化倾向,加之“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度的大力推行,大量平民知识分子由科举入仕,最终推进了北宋时期士大夫群体的壮大和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形态——“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士大夫政治条件下,作为君权的唯一合作者,士大夫群体在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统治者对士大夫阶层的倚重、尊崇和优礼,成就了北宋士大夫生存、发展难得的历史际遇,这对其精神风貌、交游心态,乃至交游行为的构建与塑造,均产生了极为直接且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期,伴随门阀制度的最终破除,社会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逐渐缩小,界限进一步模糊,各阶层之间广泛交游渐成社会常态,士大夫交游亦不限士庶。随着社会生产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守、封闭的社会状态渐为开放、活跃的社会状态所取代,人们的交游对象增加,交游范围扩大,交往能力亦得到增强,交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也更为频繁,遂在北宋社会形成了“举世重交游”的良好时代氛围。士大夫积极投身于各类交游活动,而优越的休假和俸禄制度,则为其交游提供了充裕的闲暇和良好的经济条件。
     士大夫间的交游形式主要包括日常走访、礼尚往来等。此外,北宋士大夫还经常相约同游山水名胜,其雅集、结社活动亦格外频繁,士大夫倚此进行休闲、创作,并实现感情上的交流。在统治者“厚自娱乐”的政策劝导下,北宋士大夫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极娱心态,交游中即含有众多的娱乐休闲性内容,例如,宴饮。宴饮中又常伴有乐舞、投壶、行酒令和传花等娱乐活动。另外,弈棋亦是士大夫宴席之上和闲暇时分经常进行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对士大夫日常闲暇中具有交际功能的休闲娱乐活动进行探讨,是了解北宋士大夫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依据。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强势崛起,崇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构架,为这一群体营造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生存、发展环境,士大夫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气质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新貌主要体现在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即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群体意识、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上
     这一时期,士大夫的交游心态呈现出较多的理性色彩,突出表现在自信、平等、包容、开放、平和等几个方面。慎交、淡交,崇尚道义、信义之交,推崇长久不渝的交谊,推崇“君子之交”、“真丈夫之交”,是北宋士大夫几个较为突出的交游理念,在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家训中亦有所反映。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交游心态和交游观对其交游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士大夫交游出于不同的动因。性情、志趣相近,以及对对方的仰慕均可构成彼此间的交游。另外,士大夫的政治身份还决定了这一群体在交游中对政治利益的考量。北宋一朝朋党之争如火如荼,士大夫们将良好的交游关系引入政治生活,形成良好的政治伙伴关系,并通过广事交游来壮大朋党。与此相类,“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新风下,士大夫还通过联姻巩固、发展彼此间的交游和朋党关系,维护已有的政治利益。由交游而朋党、而联姻,成为士大夫间交游关系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
     针对士大夫间的奔竞、请托与结党交游,统治者通过连坐、禁谒等法制手段进行一定的约束与干预。这与险诐的政治斗争形势一同,大大增加了士大夫交游的政治风险,使北宋士大夫的交游在活跃的交游局面背后,隐约显现出某种淡交的倾向。
     北宋统治者吸取前代乱离教训,实施“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对武将、宗室、后妃、外戚、宦官等几个政治相关群体进行严密的防范,他们与士大夫的交游亦随之受到一定的限制。伴随政治地位的上升,士大夫在与武将、宗室、后妃、外戚、宦官的关系地位对比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这在士大夫与上述群体的交游中有所体现。另外,士大夫与外戚、宦官等群体的交游还常以政治交结的形式呈现,成为北宋一朝政治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升,士大夫不以从商赢利为耻,同时还与商人、富民结托交游,甚至通婚结姻;此外,北宋士大夫还与以歌妓为主的女性群体进行交游。士大夫狎妓成风,常以妓唱词奏乐、侑觞助兴。士大夫与歌妓诗酒唱和、填词弄弦,扩大了词的传播,刺激了词的创作,使二者间的交游具有了重要的文化意义。此外,宋代巫术活动猖獗,士大夫中亦不乏崇巫信巫之人,士大夫与巫觋、术士进行交游,甚至交结谋逆,受到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和严厉打击。
     北宋实行较为宽松的佛、道教政策,佛道二教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士大夫参禅论道、信佛崇道,士、僧,以及士、道之间交游普遍,交游形式亦较为多样。士大夫的释、道方外交,对北宋时期的“三教合流”,以及文学创作的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方外交谊还对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处世心态以及人生态度等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Chinese feudal society has had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A series of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on feudal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n, which provide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prosperous social activities. The political position and the economic situation for the scholar-bureaucrat has been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dynasties. As with other groups of people, the scholar-bureaucrats formed a variety of social-activities by all kinds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As the backbone clas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scholar-bureaucrat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ields. The dissertation has taken careful observation on the spiritual outlook, thoughts and mind-set for social activit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 bureaucrats. It has also taken microcosmic research on social activity relation and status among the scholar-bureaucrats, between scholar-bureaucrats and general, imperial clan, queens and princesses, mother and wife relatives of the emperor, eunuch, businessman, rich people, geisha, wizard, monks and Taoists and people of other classes, in order to get a macroscop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ircumstanc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ased on the theme mentioned above, the dissertation is included six chapters in total as following, except the "instruction" and "conclusion"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position for the scholar-bureaucrats has been improved at that time.
     The policy of "advocating culture and restraining military" has been take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oth feudal official and private education is popular then and the academic culture is inclined to the common people. Many common intellectual enter the official career after examination, which expands the scholar-bureaucrats group and helps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status of scholar-bureaucrats as the main social part. As the only cooperators of the emperor, scholar-bureaucrats have extremely high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us then. Respect and favorable treatment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from the emperor have given a sc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which have direct and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building of social activity.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life style. There is a proverb called "Jushizhongjiaoyou" (the social activities were highly encouraged and addressed by people) in th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material base for this situ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ereditary aristocracy system is finally destroye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identity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is reduced gradually. Social activities take place between all the classes. "Value the social activity" atmosphere is formed then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social activity scope. Good holiday and salary system has also provided enough time and economic basis for the social activity.
     Chapter three is the studies on several main social association forms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 group in the Northern Song China, which is embodied specifically in the daily visits, giving presents from each other, traveling together, Ya Ji(elegant meeting), drinking, playing chess and so on.
     Social activities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are mainly daily visit. Also the scholar-bureaucrat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metimes visit the landscape together to communicate and create works. Under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entertainment", the scholar-bureaucrats form the exceeding entertainment mind. Their social activities contain many amusement activities, for example, banquet. Many entertainment items like dancing, pitch-pot game, drinking games and flower transferring are quite popular during the banquet. Moreover, playing chess is also a popular game during the banquet and leisure time. Research on th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having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during the leisure time is one important basis to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ctivities and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of North Song Dynasty.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spiritual style and ideological concept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discussion on the ideas of social activities from their family education.
     Growing up of scholar-bureaucrats clas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advocating culture and restraining military have given quite different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circumstances for the scholar-bureaucrats. Mind and spirit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have had great changes then, which enhanc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group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t that time, the social activity of scholar-bureaucrats is quite logical which is shown as self-confidence, equality, openness, and gentleness. Cautiousness, pureness, advocating morality and justice of the social-activity are the main concept. Spiritual outlook, mind status and concep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bureaucrats.
     Chapter five digs into the social-activities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 group. The scholar-bureaucrats in the Northern Song China combines literariness, academic and Political nature. This section chiefly specif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clique, and the marital relations.
     Social activities of scholar bureaucrats come from different motives. It might be the similar nature or interest, and also it can be the mutual admiration. Moreover, the political position also decides the social activities. Cabal's scramble is quite seriou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bureaucrats take use of social activities to expand their cabals. Similarly they also develop their cabal relations by intermarriage in order to keep the political benefits. Social activities to cabal and then intermarriage is a common mode for the social activities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The emperor takes use of the punishment of all related people and other legal measures to interfere the social activities, which might cause the political risk for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So their social activities are quite shallow, although it is quite popular.
     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 communications with military generals, imperial clansmen, empresses, members of wife's families, eunuchs, merchants, geisha, witches, and alchemists.
     The policy of "advocating culture and restraining military" has been take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evious troubled dynasty. Emperor governs the country together with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and the generals, imperial clan, queens and princesses, mother and wife relatives of the emperor, eunuch are controlled strictly. Their social activities with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have some limits. Political position of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is rising quickly, which has obvious advantage than the generals and other. Moreover, social activities of scholar bureaucrats with the mother and wife relatives of the emperor are often for the political association, which compose one part of the political struggl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economy, political and social position of the businessman rise quickly. Scholar bureaucrats did not take the making money by doing business as the shame. They also take social activities with the businessman and rich people, even they get intermarriage. Moreover, scholar bureaucrats also take social activities with the females mainly geisha. They often visit prostitutes and sing with geisha which irritates 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 poetry, which is meaningful for the culture. Witches and wizards activities are quite popular then and there are many scholar bureaucrats trusting them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m quite often, even try to rebel. Emperor pays close attention on them and attacks them seriously.
     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emphatically about the conditions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communications with monks and taoist priests. The Song Dynasty governor performed the loose religion policy on the whole, which kept the scholar-bureaucrats to be socially active in making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monks and taoist priests.Buddhism and Taoism developed quickly then as the loosen control policy was conducte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communicate with them quite often which promote the interflow of the Taoism, Buddhism and scholar-bureaucrats and the literary creation. It also affects the life style and attitude of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引文
①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页。
    ①郭学信:《“以儒立国”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第71页。
    ①见《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三)》,香港:新亚洲文化基金会有限公司编印,2003年版。
    ①四川大学古籍所吴洪泽等主编的大型断代年谱丛刊——《宋人年谱丛刊》(全十二册),2003年由四川大学出版。该书对现有宋编宋人年谱及元明清、民国时期、今人和台湾、日本学者所编的宋人年谱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收录。共收有谱主188人,年谱163种,为有宋以来最大的宋人年谱集成。北宋士大夫年谱多可参见该书。
    ②孔凡礼:《三苏年谱》凡例,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见郑再时笺注:《西昆酬唱集笺注》附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④见吴洪泽等编:《宋人年谱丛刊》册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见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见《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版。
    ①[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10页。
    ②[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第159页。
    ③[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④严复:《与熊纯如书札》之五二,见《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8页。
    ⑤钱穆:《理学与艺术》,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册六,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13页。
    ⑥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册五《静安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70页。
    ⑦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第138页。
    ⑧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①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1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十二月乙卯,第293页。
    ④脱脱:《宋史》卷四三九《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997页。
    ⑤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⑥蔡襄:《端明集》卷二二《国论要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雍熙二年十二月,第600页。
    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之32,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345页。
    ⑩脱脱:《宋史》卷三二一《吕诲传》,第10430页。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第5370页。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熙宁十年十月庚寅,第6978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亥,第8935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至和元年六月癸且,第4263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元祐元年三月己卯,第9031页。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二《书解》,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35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六,大中祥符九年二月乙酉,第1972页。
    ⑥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⑦诸葛忆兵:《宋词说宋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1页。
    ⑧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⑨邓晓芒:《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书屋》2004年第8期,第5页。
    ⑩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29页。
    11诸葛忆兵:《宋词说宋史》,第108-109页。
    ①邓晓芒:《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书屋》2004年第8期,第5页。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九《吉州学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2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一一《南安军学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4页。
    ④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第3604页。
    ⑤三次兴学分别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王安石主持的熙丰兴学,还有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
    ⑥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七八《教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四,崇年三年十一月丙申,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8页。
    ⑧葛胜仲:《丹阳集》卷一《乞以学书上御府并藏辟雍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脱脱:《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第3657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八《百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66页。
    ③参见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263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一《学校二·太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⑤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二《学校三·太学》,第395页。
    ⑥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学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⑦参见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第262、269270页。
    ⑧吕祖谦:《东莱集》卷六《白鹿洞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五《州郡书院》,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88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熙宁七年四月己巳,第6148页。
    ⑩参见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9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四,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壬辰,第1694页。
    ②赵与时:《宾退录》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天禧元年九月癸亥,第2082页。
    ④范仲淹:《范文正集》补编卷四《重修文正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郑憔:《通志》卷二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9页。
    ②陈傅良:《止斋集》卷三五《答林宗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厂丁亥,第3162页。
    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7之2,第4356页。
    ⑤同上。
    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1之13,第4237页;脱脱:《宋史》卷一九至二二《徽宗本纪》,第357418页。
    ⑦苏辙:《栾城集》卷二一《上皇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⑧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谢范舍人书》,第1425页。
    ⑨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五《饶州风俗》,第683页。
    ①晁冲之:《夜行》,见《全宋诗》卷一二二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第13893页。
    ②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③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八《策别课百官》之二,第243页。
    ①田況:《儒林公议》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栐:《燕翼冶谋录》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页。
    ③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制禄之厚》,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4贝。
    ④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第3611页。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一○《送章子平诗叙》,第323-324页。
    ⑥陈义彦:《从布衣入仕论北宋布衣阶层的社会流动》,《思与言》卷9,1972年第4号。
    ⑦脱脱:《宋史》卷四三九《文苑传序》,第12997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戍,第171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辛亥,第422页。
    ③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庚辰,第559页。
    ⑤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二《宝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38页。
    ⑥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对这一问题已有详论,此不赘述。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二月戊戌,第1525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九,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辛酉,第1799页。
    ⑨宋庠:《讲诗彻章置酒崇政殿讲官两府宗室近臣皆顶会》,见《全宋诗》卷一九三,第2216页。
    ①陆游:《避暑漫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②王夫之:《宋论》卷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页。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孝宗论用人择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45页。
    ④陈公辅:《上钦宗条画十二事》,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五○《总议门·总议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9页。
    ⑤张荫麟:《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文史杂志》1941年第1卷第7期。
    ⑥王曾瑜:《岳飞之死》,《历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⑦顾宏义:《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⑧杜文玉:《宋太祖誓碑质疑》,《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⑨徐规:《宋太祖誓约辨析》,《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①李峰:《论北宋“不杀士大夫”》,《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②相关讨论参见李峰《论北宋“不杀士大夫”》(《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杨海文《“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学术月刊》,2010年第42卷)等。
    ③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
    ④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第206页。
    ⑤顾炎武著,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卷一五《宋朝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4-1225页。
    ⑥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⑦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⑧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序》,第1页。
    ①李延寿:《南史》卷三二《张邵附张敷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26页。
    ②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六《陶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69页。
    ③李延寿:《南史》卷四九《庾果之附庾乔传》,第1211页。
    ①李延寿:《南史》卷三六《江夷附江敩传》,第943页。
    ②陈傅良:《止斋集》卷三五《答林宗简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刘跂:《学易集》卷六《马氐园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孙国栋:《唐宋史论从》,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5页。
    ②范仲淹:《范文正集·别集》卷三《淡交若水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恪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⑥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和现时代》第1卷,潘培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
    ①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和现时代》第1卷,第415-416页。
    ②[美]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59页。
    ③[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页。
    ④[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
    ③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368页。
    ①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二六《杂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9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四月壬子,第153页。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516,第7321负。
    ③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三《马行街铺席》,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2页。
    ④苏轼:《牛口见月》,见《全宋诗》卷七八四,第9085页。
    ⑤苏轼:《上元夜》,见《全宋诗》卷八二二,第9509页。
    ⑥参见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⑦释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一《归宗道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脱脱:《宋史》卷一六三《职官志三》,第3853页。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25之3,第2915页。
    ③据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从书集成初编本。参见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第87页。
    ④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从书集成初编本。
    ①参见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第87页。
    ②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一一《次韵任公渐感梅花十五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田锡:《咸平集》卷一六《郡楼书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韩琦:《安阳集》卷一五《次韵和张宗益工部初到相台书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韦骧:《钱塘集》卷四《和潘倅通甫游狼山寺三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周敦颐:《周元公集》卷二《香林别赵清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陈舜俞:《都官集》卷一三《和王介甫寄安丰知县修芍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杨杰:《无为集》卷七《怀黄梅三阁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朱长文:《乐圃余稿》卷四《喜公权仲逢垂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王禹偁:《官舍书怀呈罗思纯》,见《全宋诗》卷六三,第690-691页。
    ①赵翼:《甘二史杞记》卷二五《宋制禄之厚》,第533-534页。
    ②赵翼:《甘二史杞记》卷二五《宋恩赏之厚》,第537页。
    ③宋祁:《官廪月钱不足经费》,见《全宋诗》卷二一四,第2467页。
    ④石介:《送路遵谒孔宣公》,见《全宋诗》卷二六九,第3410页。
    ⑤石介:《三子以食贫困于藜藿为诗以勉之》,见《全宋诗》卷二七○,第3420页。
    ⑥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第13页。
    ⑦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第13页,“增百官俸”条:景德三年五月丙辰,诏:“赤畿知县,已令择人,俸给宜优。自今两赤县,月支见钱二十五千,米麦共七斛。畿县七千户以上,朝官,二十千、六斛;京官,二十千、五斛。五千户以上,朝官,二十千、五斛;京官,十八千、四斛。三千户以上,朝官,十八千;京官,十五千、米麦四斛。三千户以下,京官,钱十二千、米麦三斛。”是时已为特异之恩。至四年九月壬申,诏曰:“并建庶官,以厘庶务,宜少丰十请给,以各励于廉隅。自今文武官月请折支,并给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而惠均覃四海矣。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04页
    ②脱脱:《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第4155页。
    ③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三九《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禹偁:《御书钱》,见《全宋诗》卷六四,第713页。
    ⑤王禹偁:《雪中看梅花因书诗酒之兴》,见《全宋诗》卷六六,第755页。
    ⑥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二《答秦太虚七首》之四,第1536页。
    ⑦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栽东坡》,见《全宋诗》卷八○四,第9319页。
    ①脱脱:《宋史》卷一七○《职官志十·杂制》,第4092页。
    ②赵抃:《清献集》卷四《武林言怀寄程给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5页。
    ②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9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5页。
    ④张师正:《倦游杂录》“茶床谜”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咸平四年正月庚寅,第1044页。
    ⑥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第102页。
    ⑦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3页。
    ①王禹偁:《岁除日同年冯中允携觞见访因而沉醉病酒三日醒而偶题》,见《全宋诗》卷六四,第719-720页。
    ②韩琦:《提举陈龙图春寒惠然见访》,见《全宋诗》卷三三七,第4113页。
    ①强至:《陈伯成学士垂访以病中新浴不克见走书二短篇谢之》,见《全宋诗》卷五九八,第7063页。
    ②范仲淹:《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见《全宋诗》卷一六五,第1871页。
    ③宋祁:《喜翟颖先辈至有感》,见《全宋诗》卷二二四,第2610页。
    ①[美]罗伯特·F·莫非:《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2页。
    ②杨亿:《仆射李相公宅观花烛》,见《全宋诗》卷一一七,第1364页。
    ①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1页。
    ②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三《邵南神术》,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生日祝寿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页。
    ④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⑤沈松勤在《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一书中,曾对现存两宋寿词进行统计:现存两宋寿词达1786首之多,其中由题序标明祝“寿”的1270首、祝“生日”的400首、祝“生朝”的59首、祝“生辰”的35首、庆某某“六十”或“八十”的23首;无题序的89首,占全部宋词的1/12强(见271页)。与本文所作统计两相比照,可大致窥见宋代祝寿风俗之盛。
    ①见《全宋诗》卷八○五,第9332页。
    ②见《全宋诗》卷八一七,第9459页。
    ③见《全宋诗》卷八○,第9493页。
    ④见《全宋诗》卷八二五,第9558页。
    ⑤许观:《东斋记事·人事物》,《说郛》卷二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祁:《景文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晏殊:《八日菊》,见蒲积中编《岁时杂咏》卷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觏:《盯江集》卷一六《富国策第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议茶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第6页。
    ⑤黄庭坚:《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见《全宋诗》卷九八六,第11370页。
    ⑥黄裳:《次鲁直烹密云龙之韵四首》之一,见《全宋诗》卷九三五,第21011页。
    ⑦宋徽宗:《大观茶论》,《说郛》卷九三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蔡條:《铁围山从谈》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页。
    ⑨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欧阳光:《宋代的怡老诗社》,《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第69页。
    ②周密:《齐东野语》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6页。
    ①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第49页。
    ②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一引《侍讲杂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9页。
    ③魏泰:《东轩笔录》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页。
    ④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2页。
    ⑤司马光:《和子骏约游一二园亭看花遇雨而止》,见《全宋诗》卷五一一,第6212页。
    ①见《全宋诗》卷二一二,第2441页。
    ②见《全宋诗》卷二一二,第2440页。
    ③宋祁:《寄临江知军刘了先学士》,见《全宋诗》卷二一三,第2450页。
    ④宋祁:《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见《全宋诗》卷二一一,第2426页。
    ①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八三《游褒禅山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蔡襄:《端明集》卷二八《游径山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一《记承天寺夜游》,第2260页。
    ④余靖:《同游泐溪石室记》,见《全宋文》册27,第44页。
    ⑤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见《欧阳修全集》附录卷四,第2716页。
    ⑥[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贝。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戊辰,第50页。
    ②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4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八八《周起传》,第9672页。
    ④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6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四,景德三年九月庚戌,第1425页。
    ⑥李廌:《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页。
    ⑦刘筠:《大酺赋》,见《宋文鉴》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一《张秉传》,第9997页。
    ③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页。
    ④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一,第126页。
    ⑤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5页。
    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第108页。
    ①张咏:《春日宴李氏林亭记》,见《全宋文》册6,第134页。
    ②苏轼:《满庭芳》,见《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8页。
    ③李昌龄:《乐善录·量饮》,《说郛》卷七三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杨亿:《劝石集贤饮》,见《全宋诗》卷一二一,第1409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九《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见过会饮之作》,第136页。
    ⑥黄庭坚:《西江月·劝酒》,见《全宋词》,第400页。
    ⑦王禹偁:《郑州与张秉监察联句》,见《全宋诗》卷六四,第707页。
    ①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第79页。
    ②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第60页。
    ③吕本中:《轩渠录》,《说郛》卷三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晏殊:《燕归梁》,见《全宋词》,第108页。
    ⑤欧阳修:《减字木兰花》,见《全宋词》,第124页。
    ⑥范哗:《后汉书》卷二○《祭遵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42页。
    ⑦许景衡:《横塘集》卷三《赵敦礼见招小饮投壶明日南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第16页。
    ①见《全宋诗》卷五○一,第6062页。
    ②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第102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七五《投壶新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曾慥编:《类说》卷四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钱世昭:《钱氏私志》,《说郛》卷四五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辗然了:《拊掌录》,《说郛》卷三四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相关内容可参见刘初棠《中国古代酒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麻国钧等《中国酒令大观》(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等。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二七《归田录》附《九射格》,第1945页。
    ②宋介:《曲泊旧闻》卷三,第115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2页。
    ④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31页。
    ①释文莹:《王壶清话》卷五,第51页。
    ②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第16页。
    ③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七《弈棋二首呈任公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三《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事见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王安石“围棋赌诗”:荆公在钟山下棋,薛昂门下与焉。赌梅花诗一首,薛败而不善诗,荆公为代作,今集中所谓薛秀才者是也。
    ⑥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二七《棋》,文渊阁四U库全书本。
    ⑦杨亿:《因与弈棋予输纸笔砚三物以诗见征属宣毫适尽但送蜀笺端砚继以此章》,见《全宋诗》卷一一八,第1379页。
    ⑧杨亿:《又以建茶代宣笔别书一绝》,见《全宋诗》卷一一八,第1379页。
    ⑨宋祁:《招希元奕》,见《全宋诗》卷二二三,第2568页。
    ①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323页。
    ②韦曜:《博弈论》,见《三国志文类》卷四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白:《弈棋序》,见《全宋文》册3,第409页。
    ④吕本中:《童蒙训》,见刘清之《戒了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梁焘:《家庭谈训》,见刘清之《戒了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如《宋刑统》卷二六《杂律·博戏赌财物》:“诸博戏赌财物者,各杖一百。赃重者,各依己分准盗论。’另据《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二年(991)闰二月己丑,太宗尝诏:“京城蒲博者,开封府捕之,犯者斩。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十二月丁卯,第2813页。
    ⑧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第31页。
    ①脱脱:《宋史》卷四《太宗本纪》,第64页。
    ②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二,第684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五二《李邦彦传》,第11120页。
    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八引《幼老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⑤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二引刘放《中山诗话》,第685页。
    ⑥王明清:《挥塵后录》卷七,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7143715页。
    ⑦脱脱:《宋史》卷三一三《文彦博传》,第10259页。
    ⑧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六《收灯都人山城探春》,第176页。
    ⑨《宋史·礼志二四》:“打球,本军中戏”。《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第九盏御酒,左右军相扑。”
    ①脱脱:《宋史》卷四四二《石延年传》,第13071页。
    ②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第1-2页。
    ④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三,第54页。
    ⑥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除反映士大夫之间交游活动的交游诗外,与僧、道等其他群体的交游诗此处亦一并纳入统计。
    ②其中方外交游诗9首,余以“寄”为题3首,以“赠、和”为题4首,以“送”为题17首,其他2首。
    ③其中方外交游诗17首,余以“寄”为题7首,以“呈、贻”为题4首,以“送、送别、留别”为题14首,以“怀、忆”等为题9首,以“和”为题7首,其他4首。
    ④其中方外交游诗21首,余以“寄、呈、上、示”为题11首,以“送、别”为题25首,以“依韵和、答、酬”为题38首,以“赠、酬、和、答”等为题31首,其他7首。
    ⑤其中方外交游诗30首,余以“寄、因寄、怀寄、寄献”为题13首,以“贺、喜”为题4首,以“赠、酬、戏赠、酬、酬谢、和、答”等为题12首,以“依韵、次韵”等为题52首,以“呈、贻”等为题4首,另有以“送、别、留别”等为题的送别诗107首,其他18首。
    ⑥其中方外交游诗22首,余以“寄”为题21首,以“贺”为题10首,以“赠、酬、戏赠、酬赠”等为题25首,以“和”为题24首,以“次韵、依韵”为题11首,以“送”为题70首,以“上、投、献、简、呈、贻、示”等为题24首,其他32首。
    ①[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②郭学信:《“以儒立国”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第71页。
    ③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二《五代幕僚之祸》,第476页。
    ①李山:《中国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0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第10275页。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附录《伊川先生年谱》,第343页
    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说郛》卷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叶适:《习学记言》卷三九《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8页。
    ⑦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镇阳读书》,第35页。
    ①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第10268页。
    ③蔡襄:《端明集》卷二七《答赵内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见阮阅编:《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9-241页。
    ⑤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206230页。
    ⑥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⑦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6页。
    ⑧同上
    ⑨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第169页。
    ⑩马茂军:《宋代文人的群体意识与诗歌创作》,《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80页。
    11同上。
    ①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美]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邓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2页。
    ③[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淑湘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页。
    ①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第236页。
    ②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第144-145页。
    ③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第137页。
    ④钱穆:《唐宋时代文化》,《宋史研究集》第三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66年版,第2页。
    ①钱穆:《理学与艺术》,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册六,第213页。
    ②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页。
    ③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第111页。
    ④钱穆:《理学与艺术》,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册六,第213页。
    ⑤参见王育济:《“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为例》,《文史哲》2006年第5期。文中对宋代皇帝的“官家”称谓有着深刻剖析。
    ⑥如,嘉祐末,参知政事欧阳修尝言:“臣等五六措大尔,举动若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听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九)仁宗时,宰相杜衍亦尝言:“衍本一措大尔,名位爵禄、冠冕服用,皆国家者。一旦名位爵禄,国家夺之,却为一措大,又将何以自奉养耶?”(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
    ⑦王育济:《“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为例》,《文史哲》2006年第5期,第78页。
    ⑧苏轼:《苏轼诗集》卷二一《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21页。
    ①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3页。
    ②朱弁:《曲洧旧闻》卷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9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第10381页。
    ④工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第49页。
    ①柳永:《劝学文》,见《全宋文》册27,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②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治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张载:《张载集》之《经学理窟·宗法》,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59页。
    ④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第122页。
    ①陈寅恪:《寒柳堂集·论再生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页。
    ②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314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一三《文彦博传》,第10263页。
    ④杨亿:《武夷新集》卷八《尚书吏部侍郎宋公(湜)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杨亿:《武夷新集》卷九《户部尚书钱公(若水)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439440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第219页。
    ④朱弁:《曲洧旧闻》卷一,第91页。
    ①王通:《中说》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赵湘:《南阳集》卷四《交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禹偁:《送许制归曹南序》,见《全宋文》册8,第10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一五《亡妻王氏墓志铭》,第472页。
    ④朱或:《萍洲可谈》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331页。
    ⑤同上。
    ①脱脱:《宋史》卷四五三《赵俊传》,第13331页。
    ②脱脱:《宋史》卷四五七《邢敦传》,第13431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三九《苏辙附苏元老传》,第10836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二一《吕诲传》,第10426页。
    ⑤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滕章敏公结客》,L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端拱二年夏四月,第681页。
    ⑦贾岛:《长江集》卷一《送沈秀才下第东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曾巩:《隆平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田锡:《规过箴》,见《全宋文》册5,第290页。
    ⑩张咏:《惧箴》,见《全宋文》册6,第136页。
    11李至《座右铭》,见《全宋文》册7,第36页。
    ①王通:《中说》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刘向集录:《战国策》卷一四《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第489页。
    ③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二《任华》,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8-319页。
    ④田锡:《贻青城小著书》,见《全宋文》册5,第231页。
    ⑤张咏:《答友生问文书》,见《全宋文》册6,第119页。
    ⑥范仲淹:《范文正集·别集》卷三《淡交若水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四月戊戌,第3580页。
    ⑧苏轼:《苏轼文集》卷一《文与可字说》,第334页。
    ⑨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与李方叔书》,第1420页。
    ⑩黄庭坚:《山谷集》卷二九《跋李康年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李廌:《师友谈记》,见《四库全书提要·师友谈记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脱脱:《宋史》卷三四六《彭汝砺传》,第10976页。
    ①脱脱:《宋史》卷三○六《戚纶传》,第10107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第10777页。
    ③洪迈:《容斋随笔》卷九《朋友之义》,第120页。
    ④骆宾王:《咏水》,见《全唐诗》卷七八,中0华书局,1960年版,第848—849页。
    ⑤孟郊:《劝友》,见《全唐诗》卷三七三,第4195页。
    ⑥白居易:《赠皇甫宾客》,见《全唐诗》卷四五○,第5076页。
    ⑦郑谷:《池上》,见《全唐诗》卷六七四,第7719页。
    ⑧郑谷:《咏怀》,见《全唐诗》卷六七五,第7726页。
    ⑨范仲淹:《范文正集·别集》卷三《淡交若水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一三《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军府事王公(质)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六《祭李审言文》,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5页。
    12王禹偁:《仲咸以予编成商於唱和集以二十韵诗相赠依韵和之》,见《全宋诗》卷七○,第797页。
    13曾巩:《和酬孙少述》,见《全宋诗》卷四六一,第5602页。
    ①强至:《书感》,见《全宋诗》卷五八七,第6903页。
    ②黄裳:《结交》,见《全宋诗》卷九三七,第11028页。
    ③郑侠:《辞谢诸相知见招》,见《全宋诗》卷八九二,第10432贝。
    ④杨亿:《武夷新集》卷一○《平阳柴公(成务)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脱脱:《宋史》卷三二二《陈荐传》,第10444页。
    ⑥脱脱:《宋史》卷二九六《梁颗传》,第9866页。
    ⑦石介:《朋友解》,见《全宋文》册29,第316页。
    ⑧宋祁:《答连生见寄兼简同邑胡希元》,见《全宋诗》卷二一○,第2420页。
    ⑨吕陶:《送文达甫赞善》,见《全宋诗》卷六六八,第7805页。
    ⑩苏辙:《次韵偶成》,见《全宋诗》卷八五六,第9923贝。
    11王禹偁:《和冯中允炉边偶作》,见《全宋诗》卷六八,第782页。
    ①范仲淹:《范文正集·别集》卷三《淡交若水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脱脱:《宋史》卷三四四《鲜于侁传》,第10938页。
    ③脱脱:《宋史》卷一三九《欧阳修传》,第10381页。
    ④石介:《朋友解》,见《全宋文》册29,第316页。
    ⑤余靖:《谢祖太傅见访西园》,见《全宋诗》卷二二八,第2674页。
    ①余靖:《送江秀才归庐陵诗序》,见《全宋文》册27,第26页。
    ②宋庠:《次韵和石学士见寄十首》,见《全宋诗》卷二○○,第2288页。
    ③宋祁:《和延州庞龙图见寄》,见《全宋诗》卷二一五,第2482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端叔书》,第1432页。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五《与程全父十二首》,第1623页。
    ①苏舜钦:《苏舜钦集》卷四《某为世所弃困居于苏平生交游过门不顾长安侍读叶丈不以秦吴之远高下之隔闵此穷悴特贶以诗然韵险句奇不可攀续仰酬高谊强抉芜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75页。
    ②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三九“诗有变态”条云:“苏子美穷居和长安师叶清臣见寄:‘玉帐夜发兵似水,茅斋春静草如烟’……”(第508页)。由是可知,苏舜钦《某为世所弃困居于苏……长安侍读叶丈……》中所言“叶丈”乃指叶清臣。
    ③苏舜钦:《苏舜钦集》卷四,第275页。
    ④家颐:《教子语》,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八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嵇康:《家诫》,见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颜延之:《庭诰文》,见沈约《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1902页。
    ②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上《慕贤篇第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朱仁轨:《诲子弟言》,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柳玭:《唐柳玭序训》,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第180页。
    ②司马光:《家范》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同上。
    ④江端友:《家训》,见刘清之《戒了通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邵雍终生未仕,本非本文所谓“士大夫”。此处略作讨论,聊供参照。
    ⑥邵雍:《邵康节戒子孙》,见刘清之《戒了通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黄庭坚:《家诫》,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祁:《庭戒》,见刘清之《戒了通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范质:《戒儿侄八百字》,见《全宋诗》卷三,第47页。
    ④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第17-18页。
    ⑥录自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附范纯仁传》,第10293页。
    ①梁焘:《家庭谈训》,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第17-18页。
    ③范质:《戒儿侄八百字》,见《全宋诗》卷三,第47页。
    ④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邵雍:《邵康节戒子孙》,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江端友:《家训》,见刘清之《戒了通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见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文彦博:《和公仪隐厅书事》,见《全宋诗》卷二七四,第349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天圣六年九月丙午,第2482页。
    ③据张胜海:《宋初直臣田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的研究,“青城小著”为宋珰。
    ①田锡:《贻青城小著书》,见《全宋文》册5,第231页。
    ②司马光:《涑水记闻》附录三《温公琐语》,第386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一○《范文正公文集叙》,第311页。
    ④田锡:《贻青城小著书》,见《全宋文》册5,第231页。
    ⑤参见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①王禹偁:《酬赠田舍人》,见《全宋诗》卷六八,第778页。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二《卫尉卿祁公神道碑铭》,第901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七七《许骧传》,第9436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第10543页。
    ①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5页。
    ②此间存有争议。据詹大和等的考证,王安石与韩、吕两家交游并非出于攀附的考虑,详见詹大和等《王安石年谱三种·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五,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7页。
    ③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四一《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第8876页。
    ⑤脱脱:《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第10807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天禧四年七月癸亥,第2205页。
    ⑦脱脱:《宋史》卷三一五《韩绛传》,第10304页。
    ⑧脱脱:《宋史》卷三四八《石公弼》,第11032页。
    ⑨朱或:《萍洲可谈》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343页。
    ⑩脱脱:《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第10823页。
    ①赵湘:《南阳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班固:《汉书》卷三六《刘向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945页。
    ③李绛:《李相国论事集》卷五《论朋党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脱脱:《宋史》卷三八四《叶衡传》,第11824页。
    ⑤王禹偁:《朋党论》,见《全宋文》卷一五一,册4,第440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四月戊戌,第3580页。
    ②同上。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熙宁五年九月丁未记王安石论云:“小人乃为朋党,君子何须为朋党?”《宋史》卷三二二《滕元发传》记神宗即位后召滕元发问治乱之道,谈及朋党之弊时,滕对曰:“君子无党,辟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孙甫在《辨朋党》(见《唐史论断》卷下,又见《唐宋名贤确论》卷一○)中亦曰:“君子小人各有其徒,君子之徒以道合,小人之徒以利合。以道合者思济其功,此同心于国事,非朋党也;以利合者思济其欲,此同心于私计,乃朋党也。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四月丙戌,第2785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五月乙未,第2786页。
    ①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②王水照:《论“苏门”的词评和词作》,见《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③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九七《论江淮官吏札子》,第1504页。
    ④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第162页。
    ⑤宋祁:《景文集》卷二《伤贤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觏:《盱江集》卷二七《上江职方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朱或:《萍洲可谈》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299页。
    ①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第161页。
    ②田锡:《贻青城小著书》,见《全宋文》册5,第231页。
    ③房玄龄等:《晋书》卷五二《郄诜传》,第1441页。
    ①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三,第146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元祐二年九月庚申,第9688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二八《黄履传》,第10573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八,元祐四年五月丁酉,第10340页。
    ⑤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第162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熙宁四年正月丁宋,第5326页。
    ⑦脱脱:《宋史》卷三○三《滕宗谅传》,第10037-10038页。
    ⑧脱脱:《宋史》卷三○三《滕宗凉传》,第10038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二月戊申,第3542页。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27之1,第4662页。
    ②佚名:《宋大诏令集》卷一九○《诫饬百僚奉命诸道不得妄有请托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95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七,元祐六年四月庚戊,第10942页。
    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5之4,第3393页。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90,第6540页。
    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93,第6542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九月丙辰,第71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咸平二年二月己酉,第930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己巳,第371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元祐二年八月丁亥,第9834页。
    ③脱脱:《宋史》卷一六○,《选举志六》,第3740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二月庚寅,第61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六,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壬戌,第1979页。
    ⑥脱脱:《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第235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太平国六年十一月丁酉,第504页。
    ⑧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5之14,第3853页。
    ⑨脱脱:《宋史》卷三四四《鲜于优传》,第10938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六,元祐元年四月辛亥,第9119页。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皇祐元年六月戊寅,第4001页。
    12可参见史继刚《宋代宰执的谒禁制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宋代官吏谒禁制度述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朱瑞熙《宋代官员回避制度》(《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等。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五年二月癸巳 ,第3746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四,熙宁五年六月癸酉,第5687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十月壬辰,第6797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三,元丰八年十二月丁亥,第8683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己巳,第1589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咸平六年十一月己亥,第1217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壬寅,第1603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五月癸亥,第1606-1607页。
    ②脱脱:《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第13079页。
    ③王夫之:《宋论》卷四,第8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五月丙戌,第2784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四月戊戌,第3582页。
    ⑥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五《唐六臣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2页。
    ⑦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五,第51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五月丙戌,第2784页。
    ①释文莹:《续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端叔书》,第1432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了二十一首》之二,第1859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端叔书》,第1432页。
    ⑤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见《全宋诗》卷八○三,第9300页。
    ⑥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三《与陈季常十六首》之八,第1567页。
    ⑦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二《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八,第1517页。
    ⑧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一《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一五,第1480页。
    ⑨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三《与陈季常十六首》之八,第1567页。
    ⑩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一《与李公择十七首》之一一,第1500页。
    ①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七,第73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第10789页。
    ③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第66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第10789页。
    ⑤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第66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五,天禧四年三月己卯,第2186页。
    ⑦脱脱:《宋史》卷四五三《赵俊传》,第13331页。
    ⑧脱脱:《宋史》卷三三九《苏辙附苏元老传》,第10836页。
    ⑨脱脱:《宋史》卷三二一《吕诲传》,第10426页。
    ⑩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滕章敏公结客》,第79页。
    ①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端叔书》,第1432页。
    ①沈约:《宋书》卷四二《王弘传》,第1318页。
    ②李延寿:《南史》卷二八《褚裕之附褚湛之传》,第748页。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二《杜兼附杜中立传》,第5206页。
    ④刘餗:《隋唐嘉话》卷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页。
    ⑤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第439页。
    ⑥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52页。
    ⑦潘光旦:《四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0页。
    ①陈傅良:《止斋集》卷三五《答林宗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王旦)婚姻不求阀阅,留意文雅及近世典章宦族,志在崇奖名教。
    ③参见王育济等主编:《历代王氏望族·三槐王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4页。
    ⑤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睦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53页。
    ①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二二《酬冲卿见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一七《人物二》,广陵书社,2005年版,第240页。
    ③米芾:《同官帖》,《中国书法全集》(册三八),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版,第517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九一《宋绥传》,第9735页。
    ②毕仲游:《西台集》卷一四《魏国王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一三《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军府事王公(质)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第172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九一《李若谷传》,第9738页。
    ②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二○《宋故韩公表墓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陆佃:《陶山集》卷一六《寿昌县君陆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七《与过求婚启》,第1371页。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三《祭迨妇欧阳氏文》,第1960页。
    ⑥苏辙:《栾城集》卷二六《祭曹演父朝议文》,第542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第143页。
    ②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宗厚墓志》,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③苏颂:《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9页。
    ④刘攽:《彭城集》卷三四《贾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三,元祐五年十二月壬子,第10868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丁酉,第5481页。
    ⑦周煇:《清波杂志》卷三,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30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三,元祐三年八月辛丑,第10044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三,元祐三年八月辛丑,第10044-1004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三,元祐三年八月辛丑,第10046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七,元祐三年十一月甲寅,第10126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四三《温益传》,第10923页。
    ⑤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一五《蔡京除吏》,第603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九五《谢绛附谢景温传》,第98479848页。
    ②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O三,元祐二年七月壬戌、癸亥、甲子、戊辰、壬申等条,第98079822页。
    ③参见王育济等主编:《历代E氏望族·三槐王氏》,第234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四六《常安民传》,第10988页。
    ①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东岳论从》2001年第3期,第109页。
    ②王铚:《默记》卷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页。
    ③范哗:《后汉书》卷六○《蔡邕传》,第1990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七《贾敦颐传》,第5622页。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2,第3813页。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6,第3815页。
    ③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7,第6499页。
    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5,第3815页。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8,第3816页。
    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1,第3813贝。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天禧二年五月壬戌,第2115页。
    ⑧李清臣:《吴正宪公充墓志铭》,见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脱脱:《宋史》卷四七二《蔡京附蔡卞传》,第13728页。
    ⑩脱脱:《宋史》卷三三七《范镇附范祖禹传》,第10795页。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六,元祐七年八月丁巳,第11340页。
    12脱脱:《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附吕希哲传》,第10778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五,宝元二年十二月己巳,第2947页。
    ②刘安世:《尽言集》卷一《论差除多执政亲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元非八年九月乙巳,第859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元祐二年八月甲辰,第9846页。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9,第3817页。
    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6,第3815页。
    ⑦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63之8,第3816页。
    ①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第84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四,元祐元年八月辛卯,第9368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淳化二年九月丁丑,第720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一○《李迪传》,第10174页。
    ⑤脱脱:《宋史》卷四四二《石延年传》,第13070-13071页。
    ⑥脱脱:《宋史》卷三○三《滕宗谅传》,第10037页。
    ⑦脱脱:《宋史》卷二八三《丁谓传》,第9570页。
    ①参见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5页。
    ②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5页。
    ③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5页。
    ①参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版)、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等。
    ②张国刚:《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第92页。
    ③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④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第82页。
    ⑤邓小南:《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交游圈——以朱长文之交游为核心的考察》,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⑥见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⑦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详见下章。
    ②王水照:《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见《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③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第169页。
    ④[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上),夏应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331页。
    ①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导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贝。
    ②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导论,第5页。
    ③北宋时期士大夫间议论风气盛行,以诗文十政亦是惯常之现象(参见第三章)。日常交游、诗酒酬酢之中,士大夫议论时事的现象并不鲜见。相关史料可参见阮阅编《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后集卷三八“箴规门”。另可参见今人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6页。
    ④见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导论,第5页。
    ⑤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导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⑥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295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正月丙寅,第646页。
    ①梁建国:《朝堂内外:北宋东京的士人交游——以“嘉祐四友”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2009年第5期,第119页。
    ②参见梁建国:《朝堂内外:北宋东京的士人交游——以“嘉祐四友”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2009年第5期,第113页。
    ③梁建国:《朝堂内外:北宋东京的士人交游——以“嘉祐四友”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2009年第5期,第117页。
    ④同上。
    ⑤详见方健:《宋代的相见、待客与交游风俗》,《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第126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第16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七,康定元年五月己卯,第3014页。
    ③苏辙:《龙川别志》卷上,第83页。
    ④欧阳修所作范仲淹神道碑,其中有关范、吕释憾的记载,后世学者多有争论。宋人朱熹、周必大即曾就此激烈论争,可参见夏汉宁《朱熹、周必大关十欧阳修<范公神道碑>的论争》(《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刘德清《范仲淹神道碑公案考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谷敏《周必大对小说与正史的态度——也谈“范仲淹神道碑”的删文问题》(《文献》2007年第3期)等文;此外,就“范吕释憾”一事,方健《从范仲淹的交游看朋党之争》(《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李强《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宋仁宗》(《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姚红《北宋宰相吕夷简奸臣说献疑》(《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等文均有讨论,熊海英在《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一书中亦有涉及(详见第173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一《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仲淹)神道碑铭》,第335页。
    ⑥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一○《祭吕相公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四九《读诗I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旧传元豐间,朝廷以群言论公,独神庙惜其才,不忍杀。丞相王文公曰:“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当时献议,以公一言而决。”
    ②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四《次韵荆公四绝》其三,第1251页。
    ③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二,第128页。
    ④此据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卷四九《读诗献》:“余顷年尝见章丞相论事表,云:‘轼十九擢进士第,二十三应直言极谏科,擢为第一。仁宗皇帝得轼,以为一代之宝,今反置在囹圄,臣恐后世以谓陛下听谀言而恶汗直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五《与章致平二首》其一,第1643页。
    ①本节所讨论的“武将”主要为武资军事将领,而非文官担任武职者。
    ②王夫之:《宋论》卷二,第37页。
    ③漆侠:《宋代对武人的防制》,见《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7年12月31日。
    ④宁可:《宋代重文轻武风气的形成》,见《宁可史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4642页。
    ⑤黄宽重:《中国历史上武人地位的转变:以宋代为例》,见《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87-400页。
    ①陈峰:《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第97-106页)、《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29-38页)、《试论宋朝“崇文抑武”治国思想与方略的形成》(张希清等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370页)等。此外,陈峰先生相关论著还有,《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等。以上论文多收入陈峰:《宋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刘子健:《略论宋代武官群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见《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版。
    ③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④王曾瑜:《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
    ⑤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⑥范学辉:《宋人本朝军政体制论争试探》,《文史哲》2007年第4期。
    ⑦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一三《科举恩数》,第374页。
    ⑧蔡襄:《端明集》卷二二《国论要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黄宽重:《中国历史上武人地位的转变:以宋代为例》,第392页。
    ①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三月己巳,第11页。
    ③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书艺祖皇帝十节度风云图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23页。
    ⑤同上。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十一月丁卯,第759页。
    ①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一三,第15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一月丙子,第1287页。
    ③胡寅:《斐然集》卷一六《上皇帝万言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四月内辰,第3590页。
    ⑤脱脱:《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第8982页。
    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第83页。
    ⑦王铚:《默记》卷上,第16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富弼语,宝元二年九月丁巳,第2933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第13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天圣七年二月丙寅,第2495页。
    ③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九九《论郭承祐不可将兵状》,第1523页。
    ④可参见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范学辉《北宋三衙管军素质状况的动态考察》(《文史哲》2005年第3期)等文。
    ⑤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三《死事传》,第355页。
    ⑥注:武将中有兼具外戚身份者。据陈峰在《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的考证,北宋武将中外戚出身者占12.3%,此不详论。
    ⑦脱脱:《宋史》卷二八八《周起传》,第9672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九月庚午,第289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九月庚午,第289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四,景德三年十月癸巳,第1431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二,元丰八年三月甲午,第8435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四,元祐元年四月辛卯,第9069页。
    ⑤脱脱:《宋史》卷二五九《袁继忠传》,第9006负。
    ⑥脱脱:《宋史》卷二五七《李崇矩附李继昌传》,第8956页。
    ⑦脱脱:《宋史》卷二七五《安守忠传》,第9370页。
    ⑧脱脱:《宋史》卷四六三《刘美附刘从广传》,第13551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咸平三年九月壬寅,第1026页。
    ⑩脱脱:《宋史》卷二七九《王汉忠传》,第9477页。
    11脱脱:《宋史》卷二五七《李处耘附李继隆传》,第8969页。
    12脱脱:《宋史》卷二四九《魏仁浦传》,第8804页。
    13脱脱:《宋史》卷二五四《赵赞传》,第8892页。
    14脱脱:《宋史》卷二五二《侯章传》,第8859页。
    15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史弘肇传》,第332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五○《高怀德传》,第8823页。
    ②脱脱:《宋史》卷二六○《田重进传》,第9024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六○《米信传》,第9023页。
    ④脱脱:《宋史》卷二六○《党进传》,第9019页;卷二八九《高琼传》,第9694页。
    ⑤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第15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咸平二年六月戊午,第946页。
    ⑦脱脱:《宋史》卷二五八《曹彬附曹玮传》,第8984页。
    ⑧脱脱:《宋史》卷三四九《燕达传》,第11057页。
    ⑨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兕传》,第11058页。
    ⑩苏轼:《王巩屡约重九见访既而不至以诗送将官梁交且见寄次韵答之交颇文雅不类武家有侍者甚惠丽》,见《全宋诗》卷七九八,第9242页。
    11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库整理:《杨文公谈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12宋祁:《送马军范太尉恪》,见《全宋诗》卷二二○,第2534页。
    13张耒:《柯山集》卷一二《送刘季孙守隰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脱脱:《宋史》卷二五○《王审琦附王承衎传》,第8819页。
    ②脱脱:《宋史》卷二五二《郭从义附郭守信传》,第8851页。
    ③王稱:《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三一《乞擢用刘季孙状》,第901页。
    ⑤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天禧四年七月癸亥,第2205贝。
    ⑥脱脱:《宋史》卷二九○《曹利用传》,第9706-9707页。
    ⑦脱脱:《宋史》卷二五八《曹彬附曹玮传》,第8987页。
    ⑧脱脱:《宋史》卷二八八《周起传》,第9672页。
    ⑨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一五《文正李公魏国太夫人符氏墓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胡宿:《文恭集》卷三八《礼部尚书谥恪李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一五《文正李公魏国太夫人符氏墓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一五《文简向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杨亿:《武夷新集》卷一○《忠武李公(继隆)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二《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殊)神道碑铭》,第353-354页。
    15脱脱:《宋史》卷二九九《李仕衡传》,第9938页。
    ①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研究》,河北大学历史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50页。
    ②如宋太祖时,文臣辛仲甫不愿改换军职(见《宋史·辛仲甫传》);又,宋真宗时,文臣陈尧咨,虽射术过人,但却拒绝出任官位更高的武职(见《湘山野录》卷中);仁宗时,范仲淹、韩琦等人亦曾拒绝改换武职(见《宋史·范仲淹传》)。参见陈峰:《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等。
    ③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庆历四年六月癸卯,第3626-3633页。
    ④余站:《武溪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余靖:《武溪集》卷五《大宋平蛮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余靖:《武溪集》卷一九《宋故狄令公(青)墓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余靖:《武溪集》卷一九《宋故狄令公(青)墓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第130页。
    ⑤余靖:《武溪集》卷一九《宋故狄令公(青)墓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余站:《武溪集》卷一九《宋故狄令公(青)墓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脱脱:《宋史》卷二九○《狄青传》,第9718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九○《狄青传》,第9721页。
    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第130页。
    ⑤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四《送古卞北游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苏轼:《苏轼文集》卷八《策别安万民五》,第264页。
    ⑦苏轼:《苏轼文集》卷一○《六一居士集叙》,第316页。
    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北宋文人的谈兵风气,可参见刘瑛《谁复轻儒者,难淹笔砚间——论梅尧臣注(孙子兵法)与北宋文人谈兵风气》(《中国中世文学研究论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刘春霞《李元吴“僭号”与北宋中期文人谈兵论析》(《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王军营《北宋文人论兵与<何博士备论>诸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等。
    ⑩苏洵:《嘉祐集》卷一一《上韩枢密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脱脱:《宋史》卷三一八《张方平传》,第10358页。
    ①梅尧臣:《宛陵集》卷五○《送李太保知仪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梅尧臣:《宛陵集》卷四六《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三《送李冀州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七《奏上时务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八《尹师鲁墓铭》,第432页。
    ⑥脱脱:《宋史》卷二九五《尹洙传》,第9838贝。
    ⑦梅尧臣:《宛陵集》卷二六《夜酌赵候家闻合流曹光道诣府遂访之一夕纵谈明日光道赴本任邀予诗送因叙其言以赠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四,庆历三年十月甲子,第3490页。
    ⑨王夫之:《宋论》卷二,第46页。
    ⑩脱脱:《宋史》卷二九○《狄青传》,第9721页。
    ①参见陈峰、张明:《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罗家祥:《欧阳修与狄青之死——宋代文臣与武将关系的个案考察》(《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等。
    ②曾肇:《上哲宗论君道在立巳知人》,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君道门·君道三》,第30页。
    ③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四《治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43页。
    ④蔡东藩:《宋史演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⑤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0页。
    ⑥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⑦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36,第111页。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书篇》,第1202页。
    ①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九,淳熙八年二月己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833页。
    ②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八《宗室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行太了右司御率府率兼殿中侍御史骑都尉世褒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范镇:《上仁宗乞宗了以次补外》,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二《帝系门·宗室》,第312页。
    ④李攸:《宋朝事实》卷八《玉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七《裁定宗室授官》,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1页。
    ⑥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七《宗室》,第1085页。
    ⑦刘随:《上仁宗乞分王宗室壮观洪业》,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二《帝系门·宗室》,第311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五,元祐二年二月丁亥,第9620页。
    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24,第105页。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30,第108页。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31,第108页。
    ③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3,第6517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六,大中祥符九年正月己巳,第1968页。
    ⑥李攸:《宋朝事实》卷八《玉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熙宁十年十一月己酉,第6987页。
    ①漆侠:《宋太宗与守内虚外》,见《宋史研究论从》(第3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②脱脱:《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第8667页。
    ③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六,第321页。
    ④见脱脱:《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⑤李裕民:《宋神宗制造的一桩大冤案——赵世居案剖析》,见《庆祝邓庆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181页。
    ⑥脱脱:《宋史》卷二四五《周王元俨传》,第8706页。
    ⑦脱脱:《宋史》卷三一○《李迪传》,第10174-10175页。
    ⑧脱脱:《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第9520页。
    ①赵令峙生年学界有争议,主要有皇祐三年(1051)、嘉祐六年(1061)、治平元年(1064)三说。此处从孔凡礼先生考订(见《侯鲭录》点校说明,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
    ②徐度:《却扫编》卷下,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12页。
    ③周南:《山房集》卷八《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苏轼:《上哲宗荐令畤》,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二《帝系门·宗室》,第318页。
    ⑤脱脱:《宋史》卷二四四《赵令峙传》,第8681页。
    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四《复次韵谢赵景贶陈履常见和兼简欧阳叔弼兄弟》,第1791页。
    ⑧赵令峙:《侯鲭录》卷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3页。
    ①赵令峙:《侯鲭录》卷一,第38页。
    ②赵令峙:《侯鲭录》卷七,第182贝。
    ③沈雄编纂,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卷上之二○,上海书店,1987年版。
    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6贝
    ⑤李廌:《德隅斋画品·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⑦顾炎武著,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卷九,第739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开宝六年九月壬申,第308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甲寅,第556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二二《论夜开宫门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任伯雨:《上徽宗请严宫禁之法》,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六《方域门·宫禁》,第1389页。
    ③详见窦仪等:《宋刑统》卷七《卫禁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O,元祐八年正月丁亥,第11416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八八《赵稹传》,第9682页。
    ②脱脱:《宋史》卷二四三《哲宗昭慈孟皇后传》,第8634页。
    ③曾布:《曾公遗录》卷九,元符三年二月己酉,见《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48页。
    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五,元符三年正月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第13页。
    ⑥同上。
    ①梅尧臣:《碧云騢》,《说郛》卷三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碧云騢》,一说为魏泰所作。
    ②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4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四八《徐国长公主传》,第8781页。
    ①脱脱:《宋史》卷四六三《外戚传序》,第13535页。
    ②脱脱:《宋史》卷四六三《刘美附刘从广传》,第13551页。
    ③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曹佾附曹偕传》,第13573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三,元祐六年八月己丑,第11053页。
    ⑤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李遵勖传》,第13569页。
    ⑥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李遵勖附李端懿传》,第13570页。
    ⑦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曹佾传》,第13572页。
    ⑧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曹佾附曹偕传》,第13573页。
    ⑨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曹佾附曹评传》,第13574页。
    ⑩脱脱:《宋史》卷四六四《高遵裕附高士林传》,第13577页。
    11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李遵勖附李端懿传》,第13569页。
    12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李遵勖附李评传》,第13572页。
    ①彭龟年:《止堂集》卷五《论韩侂胃干预政事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后妃》1之24,第232页。
    ③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8之48,第186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天圣元年十二月丙子”条略同,第2344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五月庚午,第2676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皇祐元年五月戊寅,第4001页。
    ⑥同上
    ⑦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8之49,第187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嘉祐六年十月庚辰,第4725页。
    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3,第6517页。
    ⑩同上。
    1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8之51,第188页。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六,元符元年三月戊辰,第11801-11802页。
    ①陈瓘:《是徽宗论向宗兄弟交通宾客》,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五《帝系门·外戚下》,第347页。
    ②陈瓘:《上徽宗论蔡京交结外戚》,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五《帝系门·外戚下》,第350贝。
    ③陈瓘:《上徽宗论向宗兄弟交通宾客》,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五《帝系门·外戚下》,第348页。
    ④脱脱:《宋史》卷四六四《王贻永传》,第13562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八,皇祐二年七月丙申,第4049页。
    ⑥谢深甫监修:《庆元条法事类》卷四《职制门一·禁谒》之三一,中国书店,1948年版。
    ⑦张邦炜:《北宋宦官问题辨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第93-94页。
    ⑧脱脱:《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传序》,第13599页。
    ①脱脱:《宋史》卷四六六《周怀政传》,第13615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三九《言王中正第二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刘挚:《上哲宗弹奏王中正等四宦官之罪》,见《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三《百官门·内侍下》,第697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四《范正辞附范讽传》,第10061-10062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天禧四年七月癸亥,第2205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七月壬寅,第2385-2386页。
    ⑦脱脱:《宋史》卷三四一《赵瞻传》,第10878页。
    ①脱脱:《宋史》卷四六八《阎文应传》,第13656页。
    ②脱脱:《宋史》卷四六六《周怀政传》,第13616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八三《丁谓传》,第9569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六月庚申,第2283页。
    ⑤梅尧臣:《碧云騢》,《说郛》卷三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佚名:《靖康要录》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脱脱:《宋史》卷四六八《童贯传》,第13658页。
    ⑧同上。
    ①脱脱:《宋史》卷三四六《陈师锡传》,第10973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四六《常安民传》,第10990页。
    ③王楙:《野客从书》附录《野老记闻》,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5页。
    ④见《宋史·王黼传》:“梁师成与连墙,穿便门往来。
    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卷三一引《中兴姓氏奸邪录》,第231页。
    ⑥脱脱:《宋史》卷四六六《[继恩传》,第13604页。
    ⑦脱脱:《宋史》卷四六六《周怀政传》,第13615页。
    ⑧脱脱:《宋史》卷二九二《程戡传》,第9757页。
    ⑨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二《彭孙谄李宪》,第2284页。
    ⑩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二《彭孙谄李宪》,第2284页。
    11脱脱:《宋史》卷四六七《宋用臣传》,第13642页。
    12蔡條:《铁圈山从谈》卷六,第110页。
    13王稱:《东都事略》卷一二一《梁师成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脱脱:《宋史》卷四六八《梁师成传》,第13663页。
    15脱脱:《宋史》卷四七○《王黼传》,第13681页。
    ①脱脱:《宋史》卷四六六《上继恩传》,第13604页。
    ②王稱:《东都事略》卷六五《贾昌朝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脱脱:《宋史》卷三一○《列传·论曰》,第10192页。
    ④脱脱:《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第9549页。
    ⑤脱脱:《宋史》卷三一一《章得象传》,第10205页。
    ⑥王铚:《默记》卷下,第39页。
    ⑦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五,庆历八年十一月戊戌,第3973页。
    ①脱脱:《宋史》卷四六六《王继恩传》,第13604页。
    ②脱脱:《宋史》卷二八七《李昌龄传》,第9653页。
    ③脱脱:《宋史》卷四三二《胡旦传》,第12830页。
    ④赵抃等:《上仁宗论带御噐械须得老成谨畏之人》,见《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一《百官门·内侍上》,第675页。
    ⑤脱脱:《宋史》卷四六八《陈衍传》,第13650页。
    ⑥脱脱:《宋史》卷四六八《梁师成传》,第13663页。
    ⑦脱脱:《宋史》卷四六六《秦翰》,第13614页。
    ⑧同上
    ⑨孙沔:《上乞收回先降札了更不施行》,见《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一《百官门·内侍上,第668页。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市籴一·均输市易和买》,第194页。
    ②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文史哲》2005年第1期,第42-45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王旦语,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巳,第195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六月丁巳,第3784负。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二月辛丑,第3538页。
    ⑥脱脱:《宋史》卷三四五《刘安世传》,第10952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太平兴国五年八月甲戊,第478页。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之22,第2447页。
    ②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三九《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夏竦:《文庄集》卷一三《议国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蔡襄:《端明集》卷二二《国论要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乙丑,第170页。
    ⑥佚名:《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八《禁约中外臣僚不得因乘传出入赍轻货邀厚利诏》,第731页。
    ⑦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3,第3365页。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四《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第937938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八《食货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9负。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20页。
    ④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七七《曹确传》,第4607页。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5-16,第4490页。
    ⑥徐忪辑:《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2,第4488页。
    ⑦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三,第30页。
    ①苏辙:《栾城集》卷二一《上皇帝书》,第465页。
    ②沈垚:《落帆楼文集》卷二四《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脱脱:《宋史》卷二七七《许骧传》,第9435-9436页。
    ②李贽:《焚书》巷二《又与焦弱侯》,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页。
    ③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四《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第938页。
    ①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三,熙宁三年七月丁酉,第5172页。
    ③刘述:《上神宗乞郡县主只十见任文武官中选择为亲》,见《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三《帝系门·公主》,第327页。
    ①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朱氏盛(?)》,第146页。
    ②朱或:《萍洲可谈》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29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四月壬寅,第2279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四六《彭汝砺传》,第10974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三月乙亥,第2537页。
    ⑥蔡襄:《端明集》卷三四《福州五戒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见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五三《不论资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脱脱:《宋史》卷二九九《孙祖德传》,第9928页。
    ⑨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一《四民诗》有“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的诗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朱或:《萍洲可谈》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306-2307页。
    ①丁骘:《请禁绝登科进士论财娶妻》,见吕祖谦编《宋文鉴》卷六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庄绰:《鸡肋编》卷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页。
    ③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27页。
    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55之38,第3617页。
    ⑤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附范纯粹传》,第10281页。
    ⑥脱脱:《宋史》卷九三《河渠三》,第2361页。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致尧)神道碑铭》,第328页。
    ②脱脱:《宋史》卷二八五《梁适传》,第9624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五一《林摅传》,第11111页。
    ④林文勋等:《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前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苏辙:《栾城集·三集》卷八《诗病五事》,第1555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大中祥符六年三月戊申,第1820页。
    ③详见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从钞》“魏晋之男女社交”条,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593页。
    ④详见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第244页。
    ⑤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上卷,第602-605页。
    ⑥司马光:《家范》卷一《治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司马光:《书仪》卷四《居家杂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钱世昭:《钱氏私志》,《说郛》卷四五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方勺:《泊宅编》(三卷本)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④周煇:《清波杂志》卷五,第197页。
    ⑤参见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
    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六:苏子瞻守杭日,有妓琴操,颇通佛书,解言辞,了瞻喜之。
    ⑦沈雄编纂,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引:苏了瞻倅杭日,府僚高会湖中,群妓毕集,惟秀兰不至。营将督之,良久乃来。诘其故,答因午浴倦眠,忽闻扣门声,起视,乃营将催督也。整妆趋命,不觉稍迟。时府僚有属意十兰者,责以有私,秀兰力辩,了瞻亦为之缓烦,终未释然。适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献座,府僚愈怒其不恭,秀兰进退失措。子瞻欲为解围,乃赋《贺新郎》词授秀兰歌之。
    ⑧周煇《清波杂志》卷五:东坡在黄冈,每用官妓侑觞,群妓持纸乞歌词,不违其意而予之。有李琦者,独未蒙赐。一日有请,坡乘醉书:“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后句未续,移时乃以“却以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足之,奖饰乃出诸人右。其人自此声价增重,殆类子美诗中黄四娘。
    ⑨陈善《扪虱新话》:坡昔寓京口,官妓郑容、高莹二人尝侍宴,坡喜之,二妓间请十坡,欲为脱籍。坡许之,而终不为言。及临别,二妓复之船所恳之。坡日:“尔但持我此词以往,太守一见,使知其意。”盖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也。
    ⑩张邦基《墨庄漫录》:徐州有营妓马盼者,甚慧丽。东坡守徐日,极喜之。盼能学公书,得其仿佛。公书《黄楼赋》未毕,盼窃效公书“山川开合”四字,公见之大笑,略为润色,不复易。今碑四字,盼书也。
    11佚名:《东南纪闻》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四四,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522页。
    14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第222页。
    ①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八,第79页。
    ②梅尧臣:《宛陵集》卷一九《次韵和酬永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吕本中:《轩渠录》,《说郛》卷三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页。
    ⑤赵令峙:《侯鲭录》卷四,第100页。
    ⑥赵令峙:《侯鲭录》卷七,第178页。
    ⑦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15页。
    ⑧见张璋等编:《历代词话》(上册),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⑨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第60-61页。
    ⑩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2页。
    11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第72页。
    ①苏轼:《千秋岁·浅霜侵绿》,见《全宋词》,第301页。
    ②苏轼:《西江月·点点搂头细雨》,见《全宋词》,第284页。
    ③参见王培友:《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与诗词关系考论》,《东方论坛》2007年第5期,第55页。
    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一《委巷从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脱脱:《宋史》卷二六九《王著传》,第9241页。
    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一《委巷从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一,第124页。
    ⑧关于此点,学界多有论述,在此不赘,可参见李剑亮著作《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及陶第迁《宋代声妓繁华与词的发展》(《学术研究》1991年第1期)、杨海明《“妙在得于妇人”:论歌妓对唐宋词的作用》(《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吴小英《宋词与歌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等。
    ①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41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③李觏:《盱江集》卷一六《富国策第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第6498页。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0之12,第770页。
    ⑥蔡條:《铁围山丛谈》卷五,第86页。
    ⑦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第47页。
    ⑧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六,第176页。
    ⑨脱脱:《宋史》卷二九五《谢绛附谢景温传》,第9848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九,元祐三年闰十二月丁卯,第10160页。
    ①吴鸥:《从宋人作品中的卜筮梦兆谶应看宋代文人心态》,见《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293页。
    ②费衮:《梁溪漫志》卷九,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427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六六《钱若水传》,第9171页。
    ④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第3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九月丙了,第2544页。
    ⑥脱脱:《宋史》卷四六二《贺兰楼真传》,第13515页。
    ⑦脱脱:《宋史》卷四六二《僧智缘传》,第13524页。
    ⑧方勺:《泊宅编》(十卷本)卷四,第24页。
    ⑨徐度:《却扫编》卷下,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15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八三《丁谓传》,第9569-9570页。
    ②收蔡襄:《端明集》卷三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蔡襄:《端明集》卷三八《尚书主客郎中王君(惟正)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小红:《宋代的尚巫之风及其危害》,《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第100页。
    ⑤刘昫等:《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第184页。
    ⑥脱脱:《宋史》卷二八三《王钦若传》,第9562页。
    ⑦事详见《挥塵后录》、《清波杂志》、《梁溪漫志》、《九朝编年备要》等。
    ⑧王明清:《挥塵后录》卷八,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717页。
    ①脱脱:《宋史》卷二○《徽宗本纪》,第378页。
    ②详见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东岳论丛》2001年第3期,第111页。
    ③脱脱:《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第954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八,至和二年二月庚子,第4309页。
    ⑤脱脱:《宋史》卷三五二《王安中传》,第11125页。
    ⑥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六,第320页。
    ⑦脱脱:《宋史》卷二○○《刑法二》,第4998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六载称:“熙宁中,介甫(王安石)为相,馆士宁于东府且半岁,日与共子弟游”。此外,王安石与李士宁诗歌赠答,有《寄李士宁先生》诗:“楼台高耸闲晴霞,松桧阴森夹柳斜。渴愁如箭去年华,陶情满满倾榴花。自嗟不及门前水,流到先生云外家,”又有《赠李士宁道人》诗:“季主逡巡居卜肆,弥明邂逅作诗翁。曾令宋贾叹车上,更使刘侯惊坐中。查杳人传多异事,冥冥谁识此高风。行歌过我非无谓,唯恨贫家酒盏空”等,足见二人情谊。
    ②事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九(熙宁八年正月庚戊注引)、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六等。
    ③脱脱:《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第10548页。
    ④学界对此案多有探讨,就此案中的王、吕关系亦有争议。可参见范文汲《一代名臣王安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李裕民《从王安石变法的实施途径看变法的消极影响》(见《宋史考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高继春《关于吕惠卿与王安石关系的几点考辨》(《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吕一燃《吕惠卿与王安石变法》(《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等。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庚辰,第6403页。
    ⑥窦仪等:《宋刑统》卷九《禁玄象器物》,第155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九月戊寅,第290页。
    ⑧脱脱:《宋史》卷四《太宗本纪》,第57页。
    ⑨据《宋大诏令集》,真宗景德元年正月有《禁习天文星算相术图谶诏》(卷一九八)、景德三年有《禁天文兵书诏》(卷一九九)。
    ⑩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一三《太史日官》,第382页。
    11脱脱:《宋史》卷四六一《楚芝兰传》,第13500页。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八,至和二年正月庚辰,第4305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景德元年正月壬寅,第1227页。
    ②脱脱:《宋史》卷四六二《郭天信传》,第13525页。
    ③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⑥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⑦[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郑彭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⑧汪圣铎:《宋代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①程民生:《略论宋代的僧侣与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4期。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孙克宽:《宋元道教之发展》,台中:东海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
    ⑥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线装书局,2003年版。
    ⑦唐大潮编著:《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降元年六月辛卯,第17页。
    ⑨参见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甲申,第554页。
    11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四,见《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3,第7875贝。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咸平二年八月丙子,第961-962页。
    ③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四,见《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
    ④苏辙:《栾城集》卷四《和子瞻宿临安净土寺》,第88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庚戌,第1853页。
    ⑥李攸:《宋朝事实》卷七《道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四《经籍考》,第1802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第1637页。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3,第7875页。
    ③杨亿:《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简知郡李学士》,见《全宋诗》卷一一七,第1359页。
    ④杨亿:《赠文照大师》,见《全宋诗》卷一一八,第1372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一二《戏呈尧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卷二八《宗乘第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第4页。
    ④徐度:《却扫编》卷上,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491页。
    ⑤成明明:《北宋诗僧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⑥宋初的9位著名诗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
    ⑦吴庆红:《北宋诗僧道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⑧冯国栋、车轩:《杨亿佛门交游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8893页。
    ⑨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龙延、陈开勇:《黄庭坚禅林交游考略》,《重庆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第54-58页。
    ②张新红:《王安石交游考辨》,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③张煜:《王安石与佛教》,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第141页。
    ⑤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15页。
    ⑥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三,第31页。
    ①转引自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第488-489页。
    ②王禹偁:《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见《全宋文》册8,第27页。
    ③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梅圣俞与僧良玉诗》,第5贝。
    ④朱介:《曲泊旧闻》附录一《续骫骳说·参寥子》,第236-237页。
    ⑤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第46页。
    ⑥苏轼:《苏轼文集》卷二二《海月辩公真赞》,第638页。
    ⑦苏轼:《苏轼文集》卷一二《黄州安国寺记》,第392页。
    ①佚名:《道山清话》,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929-2930页。
    ②脱脱:《宋史》卷三○五《杨亿传》,第10083页。
    ③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1页。
    ④赵湘:《饮茶》,见《全宋诗》卷七六,第879页。
    ⑤王禹偁:《无愠斋记》,见《全宋文》册8,第78页。
    ①郭祥正:《招孜祐二长老尝茶二首》,见《全宋诗》卷七七o,第8922页。
    ②赵湘:《观楚上人陈处士夜棋》,见《全宋诗》卷七七,第884页。
    ③钱惟演:《雪夕奉陪天台明照禅师拥炉闲话》,见《全宋诗》卷九五,第1070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八月癸亥,第2693页。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一《记游定惠院》,第2257页。
    ⑥见《全宋文》册6,第382页。
    ⑦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二《示宝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苏轼:《苏轼文集》卷一九《参寥泉铭》,第566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了二十一首》之一八,第1865页。
    ③郭祥正:《休师携茶相过二首》,见《全宋诗》卷七七五,第8974页。
    ④吴则礼:《携茶过智海》,见《全宋诗》卷一二六八,第14319页。
    ⑤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一三《寄新茶与南禅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范仲淹:《范文正公尺牍》卷下《与文鉴大师书》,见《全宋文》册18,第380页。
    ⑦曹修睦:《赠仁晓禅师竹簟》,见《全宋诗》卷一四六,第1625页。
    ①见《全宋诗》卷八○四,第9319页。
    ②见《全宋诗》卷二二七,第2669页。
    ①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第61页。
    ②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第34页。
    ③见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宝晋英光集》补遗,从书集成初编本。
    ④见《全宋文》册9,第4-11页。
    ⑤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见《全宋诗》卷七九○,第9152页。
    ①徐度:《却扫编》卷下,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15页。
    ②宋祁:《寄大固山嘉祐院长吉上人》,见《全宋诗》卷二一一,第2426页。
    ①脱脱:《宋史》卷八《真宗本纪》,第172页。
    ②赵与时:《宾退录》卷一,第4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28页。
    ④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第59页。
    ⑤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一二《西禅听戴道士弹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刘敞:《公是集》卷一七《戏金壶道士法墨走笔杂言寄邻几圣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陆佃:《陶山集》卷一《赠李柔得道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文同:《送李道士》,见《全宋诗》卷四四○,第5374页。
    ③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6307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五《晁迥传》,第10086页。
    ⑤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第153-154页。
    ⑥郑景璧:《蒙斋笔谈》,《说郛》卷二九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苏轼:《东坡志林》卷二《道士张易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页。
    ①苏辙:《龙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页。
    ②赵抃:《赠东川曹道人》,见《全宋诗》卷三四二,第4190页。
    ③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记道人问真》,第42页。
    ④脱脱:《宋史》卷二九九《郎简传》,第9927页。
    ⑤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26页。
    ①刘敞:《公是集》卷一三《菊花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刘放:《彭城集》卷七《次韵了瞻赠桥道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邹浩:《道乡集》卷五《示徐道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禹偁:《道服》,见《全宋诗》卷六四,第725页。
    ⑤范仲淹:《范文正集·别集》卷四《道服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至:《奉和小园独坐偶赋所怀》,见《全宋诗》卷五二,第553页。
    ⑦脱脱:《宋史》卷三○六《谢泌传》,第10097页。
    ①脱脱:《宋史》卷三五一《张商英传》,第11095页。
    ②蔡條:《铁围山从谈》卷二,第36页。
    ③王铚:《默记》卷下,第50页。
    ④脱脱:《宋史》卷二六六《钱若水传》,第9165页。
    ⑤王稱:《东都事略》卷四四《陈尧佐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王铚:《默记》卷中,第32-33页。
    ⑦张师正:《倦游杂录》“道人诈骗张杲卿”条,第69页。此事亦见于朱或《萍洲可谈》卷三。
    ①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87-2588页。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一七《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脱脱:《宋史》卷三五二《王安中传》,第11125页。
    ④脱脱:《宋史》卷三八二《曾几传》,第11767页。
    ①充分吸纳佛道二教而形成的新儒学。 王安石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苏轼蜀学、朱熹理学等,皆为其中重要的学术派别。
    ②惠洪:《冷斋夜话》卷六,载王安石之语:“善学者读其书,惟理是求。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二二《海月辩公真赞》,第638页。
    ④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第233页。
    ①赵与时:《宾退录》卷五,第61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了二十一首》之一七,第1864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一八,第1865页。
    ④同上。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二,第1860页。
    ①苏轼:《送参寥师》,见《全宋诗》卷八○○,第9272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九《书归去来词赠契顺》,第2201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了二十一首》之一八,第1865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一《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二,第1860页。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四《六一居士传》,第635页。
    ②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二九《示宝觉二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见《全宋词》,第288页。
    ①方健:《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究》,见《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三)》,第28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五,第294295页。
    ②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第27页。
    ③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第1页。
    ①毛峰:《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②政治社会学中的概念。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他认为,精英是“由每个人类活动领域中能力最强的所有人组成”的,他们在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精英之所以获得主宰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见[英]米勒、波格丹诺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224页)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隋]王通:《中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贾岛:《长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刘餗:《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李绛:《李相国论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毕仲游:《西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蔡條:《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蔡襄:《端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晁说之:《景迂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傅良:《止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舜俞:《都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窦仪等:《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方勺:《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费衮:《梁溪漫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葛胜仲:《丹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韩琦:《安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宋]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胡寅:《斐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庭坚:《山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觏:《盱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宋]李攸:《宋朝事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廌:《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李廌:《德隅斋画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刘敞:《公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跂:《学易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佃:《陶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游:《避暑漫抄》,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吕祖谦编:《宋文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祖谦:《东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梅尧臣:《宛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米芾:《宝晋英光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彭龟年:《止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蒲积中编:《岁时杂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阮阅编:《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广陵书社,2005年版
    [宋]释道潜:《参寥子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释文莹:《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司马光:《家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苏舜钦:《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苏洵:《嘉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辙:《龙川别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田况:《儒林公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田锡:《咸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王稻:《东都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王楙:《野客丛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标:《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王禹偁:《小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韦骧:《钱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谢深甫监修:《庆元条法事类》,中国书店,1948年版
    [宋]徐度:《却扫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徐梦苹:《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杨杰:《无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杨文公谈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宋]杨亿:《武夷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叶适:《习学记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佚名:《道山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宋]佚名:《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宋]佚名:《靖康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袁采:《袁氏世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曾布:《曾公遗录》,朱易安、傅璇琮等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宋]张端义:《贵耳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张方平:《乐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师正:《倦游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宋]赵抃:《清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令畤:《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宋]赵湘:《南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与时:《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张耒:《柯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敦颐:《周元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煇:《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周南:《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弁:《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长文:《乐圃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或:《萍洲可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祖无择:《龙学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陶宗仪:《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佚名:《东南纪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64年版
    [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沈雄编纂,江尚质增辑:《古今词话》,上海书店,1987年版
    [清]王昶辑:《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版
    [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黄宽重:《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山:《中国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文勋等:《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黄约瑟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毛峰:《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书店,1989年版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版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书店,1985年版
    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三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66年版
    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育济、党明德主编:《中华名门望族丛书·历代王氏望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中华书局,2008年版
    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红:《北宋初期进士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
    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等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朱易安、傅璇琮等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诸葛忆兵:《宋词说宋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罗伯特·莫非:《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美]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普洛格、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邓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淑湘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上),夏应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苏]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社会学和现时代》,潘培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英]米勒、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成明明:《北宋诗僧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吴庆红:《北宋诗僧道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徐红:《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进上研究——以精英分子为中心》,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张煜:《王安石与佛教》,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张新红:《王安石交游考辨》,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张胜海:《宋初直臣田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
    陈峰:《从文不换武看北宋社会的重文轻武风气》,《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
    陈义彦:《从布衣入仕论北宋布衣阶层的社会流动》,《思与言》卷9,1972年第4号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邓晓芒:《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书屋》2004年第8期
    杜文玉:《宋太祖誓碑质疑》,《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范学辉:《北宋三衙管军素质状况的动态考察》,《文史哲》2005年第3期
    范学辉:《宋人本朝军政体制论争试探》,《文史哲》2007年第4期
    方健:《宋代的相见、待客与交游风俗》,《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方健:《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究》,见《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三)》,香港:新亚洲文化基金会有限公司编印,2003年版
    冯国栋、车轩:《杨亿佛门交游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顾宏义:《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郭学信:《“以儒立国”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文史哲》2005年第1期
    李峰:《论北宋“不杀士大夫”》,《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
    李强:《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宋仁宗》,《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
    李小红:《宋代的尚巫之风及其危害》,《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梁建国:《北宋东京的士人拜谒——兼论门生关系的生成》,《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梁建国:《朝堂内外:北宋东京的士人交游——以“嘉祐四友”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2009年第5期
    梁建国:《北宋东京的社会变迁与士人交游——以宋徽宗时代为参照的考察》,《南都学坛》2010年第3期
    龙延、陈开勇:《黄庭坚禅林交游考略》,《重庆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
    欧阳光:《宋代的怡老诗社》,《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王培友:《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与诗词关系考论》,《东方论坛》2007年第5期
    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东岳论丛》2001年第3期
    王育济:《“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为例》,《文史哲》2006年第5期
    王曾瑜:《岳飞之死》,《历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吴鸥:《从宋人作品中的卜筮梦兆谶应看宋代文人心态》,见《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徐规:《宋太祖誓约辨析》,《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姚红:《北宋宰相吕夷简奸臣说献疑》,《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张荫麟:《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文史杂志》1941年第1卷第7期
    张邦炜:《北宋宦官问题辨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张国刚:《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
    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