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以“纪昀伦理思想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展开本选题的研究。这五个方面是:导论;纪昀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与渊源;纪昀的官德思想;纪昀的女性伦理思想;纪昀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及其启示。
     有人说纪昀宣扬的是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这虽然是必然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但道德是有继承性的,一切道德最根本的是人心的善恶和人情的真伪,亦即是否符合百姓的意愿和利益。纪昀的伦理思想是在地域文化、家族传统、清朝政治文化统治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纪昀伦理思想的基础、核心和实现方式都渊源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站在传统的立场上以修正传统和完善传统为宗旨”。纪昀人性论思想源于古代气本论,将人性的基础建立在“诚”上,目的在于彰显人。通过神道设教落实并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纯净人心,纯厚社会。
     官员纪昀,重视官德建设。他以救世之心,恪守“为政以德”的官德原则。力主“明德”、“民本”、“身正”、“善策”、“任能而后刑”的官德规范。根据自己为官多年的经验,提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修德务实,秉公去私,死而后已,修身正己,明理察情,科学断案的官德标准。
     男权统治社会下的纪昀,关注女性。他主张女性应该遵循从男和贞节的伦理原则,应遵守尽孝、知礼、忌淫、慈幼的行为规范。面对伦理规范对女性的要求在现实中遭遇困惑时,纪昀更多地从人性角度,关心、支持、鼓励女性,为后人提出了如何使女性可以更合人道、更合人性地生存发展,延伸出如何辩证地看待道德体系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社会人纪昀,希望人人都能自觉履行道德责任,追求和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他始终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宣扬善恶因果报应,阐述人的生死、天命观,强调人在天命面前,要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其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心灵,要求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求善去恶,积善成德。又终因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德福冲突而陷入矛盾中,但纪昀提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应完成自己的道德责任,给现代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要积极培育德福一致的社会环境;理解德福一致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遵循义利统一的德福一致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德福一致的实现必将成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Based on other people's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d to talk about "JiYun's ethical values research" from five respects such as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al idea; its official virtue; female ethics; social ethics and virtue in accord with happiness.
     Some people said Jiyun promoted feudal ethics and values. But we should have a clear idea that viture has succession characteristics. The essence for virtue is the problem related with human and favor. It's also related with people's interest. Jiyun's ethical value was influenced by reginal culture, traditinal family, and political ruler. The core value of Jiyun's idea is from confucian values:"established on the tradition and percted them". Jiyun's idea about human is from "Qi" ontologism. The purpose of "The Instructing according to the Sacred Way" is to promote the virture, perfect the society.
     Jiyun emphsizes the value of life and current achievement. He always shows mercy on people's suffering and shows anger on other people's bad behaviors. So he always promotes virture, justice and good. He has a very strict principles for officials such as justice, people-orientedness and equality. From the female ethics, he has strict ethical thought for the female. He thinks that female should have some good viture such as filial, good and virtuous. But when he has troubles in female values, he thought that female shoul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and more freedom for their development. Jiyun tried to establish the brief under the confucian ideas. He promotes the idea that good is rewarded with good, and evil with evil, but he cannot break away from this practical contradictory. So he thinks that people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t any time. This value releases many meaningful information such as promoting the environment of virtue in accord with happines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chieve the unity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profits. These ideas promote the people'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e achievements of virture in accord with happiness will provide many good ideas for the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9
    ②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2
    ③吴波:《历史上的纪晓岚》,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P18
    ④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3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59
    ②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P10
    ③袁宗道:《白苏斋文集》卷十七,论天下
    ④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P11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6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68
    ③仓显:《孔孟之道的卫道士-—纪晓岚》,《河北日报》,1975年2月17日
    ④郭素媛:《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伦理道德观》,《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P65-68
    ①郭素嫒:《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伦理道德观》,《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P65-68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三版,P239
    ③《论语·为政》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1
    ⑤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58
    ⑥《孟子·藤文公上》
    ⑦《孟子·藤文公上》
    ①《国语·楚语下》
    ②《礼记·王制》
    ③《周礼·地官·大司徒》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社,1995年版,P261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社,1995年版,P32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3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3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3
    ⑨(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09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②《朱子语类》卷四十二
    ③福建省《顺昌县志》卷之四,《秩官》
    ④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法理人情》,《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21),P112-116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35
    ⑥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法理人情》,《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21),P112-116
    ①《论语·子路》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5
    ③《朱子语类》卷十五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5—436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一,史部,宋令懿范条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2
    ⑨《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子部,儒家类二案
    ①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1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9-50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15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15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4-205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4-205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31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31
    ⑨(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09-310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09
    ②刘知几:《史通》内篇第三十三,烦省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七,子部,存治篇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0,集部,《逊志斋集》条
    ⑤周积明:《纪的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96
    ⑥高明峰:《关于“理学”概念的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P62-66
    ①朱彝尊:《道传录序》
    ②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五
    ③《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
    ④《二程遗书》卷二十八
    ⑤《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⑥《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⑦《朱子语类》卷四十六
    ⑧《二程遗书》卷五
    ⑨《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子部,《朱子语类纂》条
    ⑩(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10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
    ②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7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31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39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四,子部,读书偶记条
    ⑦《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子部,朱子语类纂条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7
    ②《二程遗书》卷十八
    ③《二程遗书》卷十八
    ④《朱子语类》卷五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P234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P81
    ⑦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1)
    ⑧《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①《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87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2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34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集部,文章正宗条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0
    ⑦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86
    ①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八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70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集部,龙川文集条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5-436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5-436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5-43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5-436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5-436
    ④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01
    ⑤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95
    ⑥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P346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6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集部,立斋遗文条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
    ①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法理人情》,《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21),P112-116
    ②《论语·学而》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社,1995年版,P351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96
    ①《孝经·开宗明义》
    ②《论语·里仁》
    ③《礼记·祭义》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60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6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09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09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69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03-304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29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1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90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90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21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2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9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
    ①韩希明:《试论<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观》,《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P80-8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05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05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3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8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8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3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39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0
    ⑧(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9
    ⑨(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9
    ⑩(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0
    ①(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1
    ②(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16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7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71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7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6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8-49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4-205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93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3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44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597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3-P104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8
    ①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9
    ②成祖明:《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史学集刊》,2007年(4),P69-74
    ③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德传》
    ④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5),P45
    ①成祖明:《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史学集刊》,2007年(4),P69
    ②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5),P45
    ③成祖明:《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史学集刊》,2007年(4),P69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0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12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3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6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5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79
    ③(清)乾隆《献县志》卷九载:“康熙丙子,邑大饥”,纪钰“出米二百斛为粥”,活饿者“甚众”。“有负柴者百余,家贫不能偿”。纪钰“检券凡千四百金,召诸负户悉免之”,并“焚其券”。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68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经部《日讲春秋解义》条:卷十二,《尚书通考》条;卷十九,《礼说》条;卷九,《先天易贯》条;卷三十八,《乐类小序》;卷六,《日讲易经解义》条
    ⑥《清咸丰<初续献县志>·文学》
    ①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①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②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③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④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⑤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⑥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⑦《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恭跋性理精义
    ⑧《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恭跋性理精义
    ①《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恭跋性理精义
    ②《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恭跋性理精义
    ③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7),P59-65
    ④《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恭跋性理精义
    ⑤《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册,P558
    ①《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御制文二集》卷7,命议与明季殉节诸臣谥典谕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59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12
    ②《徐痰庵墓志铭》南雷文约,卷四
    ③《日知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835
    ④《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P27
    ⑤《日知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339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学编四卷,卷九十七
    ⑦《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经部《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二,《尚书通考》条;卷十九,《礼说》条;卷九《先天易贯》条;卷三十八《乐类小序》;卷六,《日讲易经解义》条
    ⑧《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卷八十一,《通典》条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二,《补汉兵志》条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102,子部,《刻本农政全书》条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五,史部,胡端敏奏议条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经部,四书近指条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集部,《文正集》条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93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93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93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25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06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一0七,子部,同文算指前编条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一,经部,重修玉篇条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7-218
    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子部,奇器图说条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9-280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9-34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7-21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80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1-132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4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130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63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87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6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14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8-159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7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6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88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80-481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0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7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7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子部,朱子语类纂条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7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87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68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55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99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9-10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2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2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8-59
    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34
    ⑩(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4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4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8-59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0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6-277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6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4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4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5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09-410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6-277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44
    ①程念祺:《“心即理”与人的主体性》,《学术界》,1989年(4),P57-64
    ②吴泓:《“神道设教”的文字意义及其演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8)
    ③卜然然:《先秦两汉的教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④晁福林:《试论先秦时期的“神道设教”》,《江汉论坛》,2006年(2),P93-98
    ⑤《礼记·祭法》
    ①郑万耕:《“神道设教”说考释》,《周易研究》,2006年(4),P47-52
    ②郑万耕:《“神道设教”说考释》,《周易研究》,2006年(4),P47-52
    ③郑万耕:《“神道设教”说考释》,《周易研究》,2006年(4),P47-52
    ④郑万耕:《“神道设教”说考释》,《周易研究》,2006年(4),P47-52
    ⑤《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语
    ⑥《左传》文公十五年引《诗经·周颂》文
    ①《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周书·泰誓》语
    ②《礼记·祭义》
    ③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礼记·祭统》
    ⑤《礼记·祭统》
    ⑥郑万耕:《“神道设教”说考释》,《周易研究》,2006年(4),P47-52
    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周易口义》,卷四
    ①吴泓:《“神道设教”的文字意义及其演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8),P47-52
    ②吴泓:《“神道设教”的文字意义及其演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8),P47-52
    ③《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周易口义》,卷四
    ④吴泓:《“神道设教”的文字意义及其演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8),P47-52
    ⑤(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P1317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9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1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3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1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6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24-225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9-10
    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
    ⑩(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6-107
    11(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69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
    1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
    ⑤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0
    ⑥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0
    ①现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P406
    ②林婕:《论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官员道德》,《理论观察》,2003年(4),P53-55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为政》
    ⑤《论语·里仁》
    ⑥《论语·宪问》
    ⑦《论语·述而》
    ⑧《论语·为政》
    ①《左传·僖公五年》
    ②林婕:《论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官员道德》,《理论观察》,2003年(4),P53-55
    ③(明)吕坤:《呻吟语》卷下遗补,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P342
    ④朱熹:《周易·系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47
    ⑤(汉)贾谊:《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P325
    ⑥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7),P62-69
    ⑦(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一·七,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版,P567
    ①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32
    ②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32
    ③徐梓:《官箴—做官的门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19
    ④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P76
    ⑤韩国盘:《隋唐五代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33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1291
    ⑦《左传·昭公七年》
    ⑧《孟子·尽心上》
    ⑨《荀子·君道》
    ⑩《孟子·公孙丑上》
    11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7),P62-69
    ①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4),P62-69
    ②(清)张之洞:《劝学篇》守约自注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271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四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7),P62-69
    ③赵尔巽:《清史稿》卷四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四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清史稿,卷三二二,尹壮图传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73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3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5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5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4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2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50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5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91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78-179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8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7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2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6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8
    ①《清高宗实录卷十四·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P404
    ①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7),P62-69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21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55
    ④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7),P62-69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
    ②(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P156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13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13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34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⑦(清)汪德钱:《四一居士文钞》卷四下册,南京图书馆藏嘉庆年间刻本,P12
    ⑧(清)汪德钱:《四一居士文钞》卷四下册,南京图书馆藏嘉庆年间刻本,P11
    ①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32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54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29
    ④徐梓:《官箴—做官的门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19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0
    ⑦张国立:《纪昀的官员道德思想探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P60-63
    ⑧(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54
    ⑨(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29
    ⑩(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4
    11(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4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60
    ②(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一·七》,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版,P567
    ③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78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5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34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11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12
    ⑧(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12
    ⑨(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74
    ①吕爱丽,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的官员队伍道德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9),P93-9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
    ③吕爱丽,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的官员队伍道德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9),P93-96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54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5-336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54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54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5-336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54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4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9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9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9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9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8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9
    ①郝润华:《妇女与道德传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2
    ②(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P73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06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58
    ②蓝鼎元:《女学六卷·妇德篇》,四库全书本,P145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61--162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6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97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14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4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10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82-383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95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16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5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8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82-383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35-P336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3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0年版,P25-26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45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19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5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33
    ①王相:《状元阁女四书下卷中的<女论语·训男女>》,清光绪14年(1888)共赏书局刻本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35—-P336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2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35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8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6-47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5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62
    ②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87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1-132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68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34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99
    ①《乾隆光山县志》卷十九
    ②埃里希·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P16-17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2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97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26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16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9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5-26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6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3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94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01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68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43
    ①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3),P88
    ②《尚书·召诰》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1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9
    ④《论语·子张》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417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1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69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4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79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27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1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43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8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68
    ⑧(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458
    ⑨(宋)《朱熹集注.论语》,金良年导读,胡真集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P30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6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13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96
    ④《孟子·梁惠王上》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31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96
    ⑦(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67
    ⑧《大学·第十章》
    ①《墨子·经上》
    ②庄三舵:《论道德回报》,《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6),P50
    ③顾智明:《道德是人获得幸福的源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2),P22
    ①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博士论文,2003年5月,P92
    ②《周易·坤·文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诗经·小雅·蓼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23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37
    ⑥《尚书·商书·伊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6
    ⑧(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1
    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9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96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04-205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7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1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1
    ⑥辛世俊:《试论宗教的慰籍功能》,《中州学刊》,1994年(1),P52-55
    ①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P412
    ①弓元元:《因果报应传统与<阅微草堂笔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6
    ③(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8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80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57
    ⑥(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130-131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99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99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9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31-334
    ③郑晓江:《中国人死亡态度之探讨—死亡的神秘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0),P1-8
    ④《礼记·郊特性》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9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4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24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4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韩家祥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4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90
    ③(台)黄沛荣:《<周易·说卦传>中的“理”“性”“命”》,周易研究1990年(2),P1-6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6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28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82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44
    ④《孟子·万章上》
    ⑤(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韩家祥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35
    ①(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35
    ②(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孙致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43
    ③《周易·冲·文言》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5
    ②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
    ③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77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04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62
    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05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5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12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83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4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41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1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4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09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28
    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51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38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73
    ①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5月
    ①刘建军:《追问信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3
    ②刘东锋:《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学术论坛》,2009年(11),P14
    ③龚颍,余涌:《幸福之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35页
    ①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江海学刊》,2010年(7)
    ①曾盛聪:《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12)
    ②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621
    ①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江海学刊》,2010年(7)
    ②《论语·里仁》
    ①曾盛聪:《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12)
    ②(清)纪昀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83
    ③(清)纪昀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5
    ④(清)纪昀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11
    ⑤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江海学刊》,2010年(7)
    ①曾盛聪:《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6),P70
    [1]《论语》,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2]《孟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3]《荀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4]《春秋繁露》,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5]《周易·坤·文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诗经·小雅·蓼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礼记》(上、下),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8](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汉)贾谊:《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2](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13]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4]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二程遗书》
    [16]《河南程氏外书》
    [17](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一·七,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版。
    [18]《全宋文》卷三一五,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年版。
    [19]《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0](明)吕坤:《呻吟语》卷下遗补,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21]朱熹:《周易·系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2]《日知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朱子性理语类》,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25]《朱熹集注.论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6]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五。
    [27]《清圣祖实录》。
    [28]《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29]《清高宗实录》卷十四,“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
    [31]《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
    [32]《清世宗实录》。
    [33]唐世隆:《修河间献王陵庙碑记》,清杜甲,河间府志,乾隆年间刻本。
    [34]《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册。
    [35]《四库全书总目》,上海: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3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学编四卷,卷九十七。
    [37](清)纪树馨编校,纪树馥重刊,《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七年刊本。
    [38]纪昀:《纪晓岚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9](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0]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1](清)汪德钱:《四一居士文钞》卷四下册,南京图书馆藏嘉庆年间刻本。
    [42]清咸丰《初续献县志》
    [43]道宣:《广弘明集》卷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44]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学案小识》,东方书局印行。
    [4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6]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7]鲁迅:《鲁迅作品精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48]范晔:《后汉书》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9]郭沫若:《青铜时代》卷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5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5]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一、二、三、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6]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7]季羡林:《修身与治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5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9]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0]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5年版。
    [61]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62]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63]罗国杰:《道德建设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6]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9]唐凯麟:《伦理学大思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0]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1]宋希仁:《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2]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4]何怀宏:《良心与正义的探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5]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6]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7]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8]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80]牟宗三译:《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周积明,李忠智:《正说纪晓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3]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4]吴波:《历史上的纪晓岚》,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85]吴波:《明清小说创作研究》,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赵尔巽:《清史稿》,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
    [87]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88]刘大钧,林忠军:《周易传文白话解》,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89]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90]徐梓:《官箴—做官的门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1]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2]韩国盘:《隋唐五代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3]徐珂编:《清稗类钞》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94]陈志贵:《贞观政要探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5]刘建军:《追问信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6]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7]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8]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P412。
    [99]江畅,戴茂堂:《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0]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1]郝润华:《妇女与道德传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2]余时英:《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4]刘起:《古史续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5]龚群:《社会伦理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6]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107]王玉裸:《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8]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9]成中英:《合内外之道一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1]周原冰:《道德问题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3]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4]习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6](清)纪昀:《给年轻人读的<阅微草堂笔记>》,蒋心海编译,蓝天出版社,2008年版。
    [117]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9]宫晓卫:《孝经:人伦的至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0]柴文华:《中国人伦学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2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2]曾振宇,范学辉:《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
    [123]余治平:《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78]
    [124]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5]高翔:《康雍干三帝统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6]高赞非:《<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127]龚颍,余涌:《幸福之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28]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9]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0]鎌田茂雄注释:《原人论》,东京:明德出版社,1973年版。
    [131](德)鲍尔生:《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P375。
    [1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33](日)陈臣:《儒教三千年》,龙利方,余晓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5](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36](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3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美)詹姆斯.M.布坎南:《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张定淮,何志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0](日)沟口雄三:《明清时期的人性论》,参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141]埃里希·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2]彭定光:《论清代官员的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43]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144]吕耀怀:《“谦”的德性传统及其当代命运》,《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145]吕耀怀:《“慎”的两个维度》,《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
    [146]吕耀怀:《道德的“实”与“虚”》,《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3期。
    [147]吕耀怀:《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伦理》,《学习与探》,2000年第1期。
    [148]吕耀怀:《论道德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149]吕耀怀,曾钊新:《人类之“性”: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视角》,《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0]焦泰平:《<阅微草堂笔记>文化意蕴二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51]赵汀阳:《关于儒家现代化》,《理论参考》,2007年第7期。
    [152]韩希明:《论<阅微草堂笔记>中良吏的道德标尺》,《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53]杜真强:《<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与人之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54]李健章:《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则——<海蠢编>非袁士瑜所著考》,《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55]吕爱丽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的官员队伍道德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第3期。
    [156]周积明:《<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学论(二)》,《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57]周积明:《<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学论(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58]吴波:《“康乾盛世”下的“浮世绘”,——<阅微草堂笔记>对社会弊端的揭露与批判》,《怀化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159]周积明:《“攻击社会”与“神道设教”---<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社会思想》,《社会学研究》,1992第3期。
    [160]周积明:《纪昀思想片论》,《东南文化》,1993第4期。
    [161]张文俊:《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6期。
    [162]焦泰平:《<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问题辩正》,《唐都学刊》,2000第2期。
    [163]金小方:《天—中国伦理道德的形上根源及其现代命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6期。
    [164]韩红星:《从纪晓岚的“狐界”感悟儒家之“礼”》,《贵州社会科学》,2002第3 期。
    [165]牛俊杰:《纪昀与康德伦理思想探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66]袁升祺:《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社会科学论坛》,2007第1期。
    [167]杨亮:《纪晓岚因果轮回观念之危机—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视角》,《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8]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69]胡彩霞许春玲:《<论语>中有关“仁”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70]姜元杰:《从儒家孝文化发展看儒学与现代化》,《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1]罗移山:《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72]程红帅:《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3]吾淳:《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74]杨华:《孔子忠孝观念溯源—兼论先秦时期的宗族依附》,《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175]郭鲁兵,杜振吉:《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76]吴震:《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77]陈徽:《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178]肖明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发达原因分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79]周积明:《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改造》,《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80]韩希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阅微草堂笔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社会经纬》,2004年第7期。
    [181]武凤洲:《纪均年表》,《瀚海学刊》,1990年第1期。
    [189]曹月堂:《纪昀评传》,《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90]吴波:《纪昀的晚年心态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191]黄爱平:《纪晓岚其人其事》,《人民论坛》,2002第2期。
    [192]周积明:《戴东原与纪晓岚》,《安徽史学》,1994年第3期。
    [193]张可辉:《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亲民思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94]曾盛聪:《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195]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新华文摘》,2010第20期。
    [196]刘东锋:《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
    [197]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8]卜然然:《先秦两汉的教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99]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00]张文俊:《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01]蓝佩玲,刘勋斋:《中国传统义利观与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向度》,《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0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203]魏长领:《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04]吴付来:《义命论的逻辑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05]乌晓晔:《传统义利观的反思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1期。
    [206]苑秀丽:《传统与现代:义利观重建的一点思考》,《理论学刊》,2004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