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界对视觉障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视觉障碍对儿童心
    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二是这些影响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最大限度的补
    救。围绕这些问题又形成两种看法,即缺陷假说和补偿假说。前者认为,视觉障
    碍使正常的感知关系受到破坏,防碍了其它知觉系统的功能,进而造成整个系统
    功能的下降。后者认为,视力障碍会促进其它知觉系统的功能,从而在听觉、触觉
    或其它感觉上形成良好的能力,以弥补视力受损所带来的信息不足,整个认知系
    统功能不会有实质性下降。尽管双方都有若干实验材料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系统
    的实证研究和多因素的比较分析,尚未形成定论。
     盲童的思维问题是心理学家颇为感兴趣的领域之一,皮亚杰等人曾进行过一
    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侧重演绎推理,而对类比推理研究涉及甚少或几乎未涉及
    到。类比推理是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盲童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对那些无法
    触摸到的东西,只有根据盲童的实际经验依靠他人的引导作类比推理,才能使盲
    童形成有关观念。故从类比推理的角度研究盲童的思维,对确证有关理论假设和
    促进盲童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目的
     为“缺陷假说”和“补偿假说”提供佐证,为盲童教育捉供心理学依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盲人组被试来自西安市盲哑学校和郑州市盲哑学校小学2-5年级
    学生,共 37人,其中男生 29人,女生 8人;2、3、4年级被试为先天盲童,人数为31
    人;5年级被试为后天盲童,人数为6人。正常人被试组来自河北省廊坊市麦洼小
    学2-5年级学生,每个年级18人,共72人。其中男、女生各 36人。
     二.实验材料。参照邵瑞珍等人的研究材料,从客观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中
     抽出工具与功用、部分与整体、对立、并列、从属、因果等6种关系作为本研究的基
    本内容。所有测试材料是在盲哑学校老师和正常学校老帅的共同参与下编成的。
     3.实验程序。实验在盲哑学校和普通学校老师的协助下进行,施以个别测
     试,以听觉方式呈现刺激材料,整个实验控制在20分钟左右。
     ①每种类比关系的测试,都是先念范例的两个词,然后让被试想一想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并说出来,主试作记录。
     ③接着主试将后面的四对词念给被试听,让其选择出自己认为和范例关系相
     同的一对,主试记录答案。
     ③每种关系有四组试题。
     ④每种类比关系,主试要随机选择一组问题,向被试提问:“请你告诉我,你是
     二
    
    
    怎样决定选择这一对的?”并作记录。
     4.实验结果的处理。
     ①每种类比推理方式有四次选择,其中有三次(含三次)以上选对者为对此种
    关系具有“正确类推的能力”,记“l”分,其余选择记“0”分。
     ②对每种关系的表述水平(让被试说出范例所给一对叼的关系)的记分标准
    是:能正确仙象表述某种关系记“l”分,其余表述记“0’公u
     ③将整个研究的资料,在486微机,Spss for Win彻ws 6.2版本下进行有关的统
    计处理。
     三、研究结论
     1.二、三、四年级先天盲童与同年级正常儿童的类比皿理成绩、对类比关系的
    表述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排除人学年龄等不利于盲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因素)
    这个结论是支持“补偿假说”的。但并不能完全否定“缺陷假说”,应辩证地看待盲
    童身上存在的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
     2.二、三、四年级先天盲童的类比推理成绩及对类比关系的表述成绩不存在
    性别差异,且与父母的文化水平之间也不存在依存关系。
     3.二、三、四、五年级正常儿童的类比推理成绩及对类比关系的表述成绩不存
    在性别差异,且与父母文化水平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
     4.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二年级先天盲童与四年级正常儿重的类比椎理成绩
    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儿童的成绩高于先天盲童。这有可能是因盲童人学ti‘龄较
    晚,而对盲童的开发训练较晚造成的。
     5.先天盲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先天盲童的困果性类比椎理能
    力发展较好。
     6.无论是先天盲垂还是正常儿童,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邵随年龄的增长而提
    高,但小学四年级是正常儿童对类比关系表述水平的转化时则。
     四、建议
     1.加强盲童的早期教育。婴幼儿时期是很多器官逐渐成熟,很多机能迅速JB
    成的时期,应创造条件使盲童及早接受教育和训练,使他们的缺陷较好地得到补
    偿。
     2.盲校教师在对盲生对进行语言教学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把语言同盲童从
    其它感官中得到的经验结合起来,使盲童的语言能象正常儿童一样发展,从而促
    ·进盲童的思维发展。
     3.编制更适合盲童特点的语言等教材。当前盲童学校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将
    正常儿童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直接翻译成盲文来使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有
    些内容是不适合盲童的。所以必须编写更适合盲童特点的教材,以利于盲童的发
    展。
     4.充分发
Analogy reasoning is an essential constitution of reasoning. It is a hot
    field of thought study. The study uses lexical method to examm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ongenital blind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in analo-
    ason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lea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gy reason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lead to the fo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blind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in Grade 2 - 4 have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analogy reasoning score and that of analogy relationship
    expression.
    2. Neither gender nor parent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nal-
    asoning score reasoning score and that of analogy relationship expression of the normal
    childre in Grade 2 - 4.
    3. Neither gender nor parent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nal-
    ogy reasoning score and that of analogy relationship expression of the normal
    children in Grade 2 - 5.
    4.The blind children in Grade 2 and normal children in Grade 4 are on
    the same chronological age level, and the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al-
    ogy reasoning score, the latter have higher scores.
    5.The development of the blind children's andlogy reasoning ability is
    not balanced, they develop better in causality analogy leasoning.
    6. All children's abitity implnves as they grow older, but Grade 4 is a
    turning point where normal children great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xpress
    analogy relationship.
引文
① 沈家英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② 方俊明:《特殊人与正常人认知比较的实验研究》,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申请报告。
    ③ 王(?)等:《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08页。
    ④ 李丹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第350—351页。
    ⑤ 同③,第309页。
    ⑥ 同③,第312页—314页。
    ⑦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82—183页。
    ⑧ K·F·Riegel,Dialectial operations:the final periad of cognitive developmant.Human Development 16,1973,P346-370.
    ⑨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第223页。
    ⑩ 吕静:<4—9岁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研究》,《心理学报》,1981年第1期,第30—33页。
    (11) 杨玉英:《3—7岁儿童推理过程发展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3年第1期,第28—35页。
    (12) 李丹等:《儿童演绎推理的特点》,《华东师大学报》,1964年第1期,第23页。
    (13) 李丹等:《儿童演绎推理特点再探——假言推理》,《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1期,第4—10页。
    (14) 周镐等:《小学生关系推理特点的调查研究》,本课题1989年鉴定会论文。
    (15) 林崇德:《小学儿童数学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心理学报》,1981年第3期,第43页。
    (16) 冯申禁:《儿童运用归纳法概括句组内词话能力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80年第2期,第32页。
    (17) 查子秀:《外国心理学中关于类比推理的一些研究》,《心理学动态》,1986年第1期,第18—23页。
    (18) 王亚同:《类比推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12页。
    (19) 同(17)
    (20) 王亚同:《3.5—5岁儿童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年,第8—14页。
    (21) 杨玉英:《4—7岁儿童类比推理过程发展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年第3期,第1—9页。
    (22) Sternberg,R·J·& Nigro,G·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solution of verbal analogies.Child Development,1980,51,27-39.
    (23)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编:《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6—35页。
    (24) 刘建清:《9—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1995年第1期,第24—26页。
    (25) 查子秀:《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84年第4期,第373—381页。
    (26) 同(20)
    (27) 查子秀:《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85年第2期,第145—152页。
    (28) 张嘉玮:《藏族和汉族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过程中思维发展特点的比较》,1980年第4期,第406—414页。
    (29) K·D·沃尔克等:《知觉与经验》,1986年,第209—210页。
    (30) 同①,第82页。
    (31) 掘智晴:《残疾儿童学习能力的再思考》,《教育评论》,1995年第1期。(日文)
    (32) 同①,第83—84页。
    (33) 朱曼殊等:《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一项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83年第2期,第15—16页。
    (34) 同①,第72页。
    (35) 张宇兰:《聋童与正常儿童符号一图形逻辑思维能力的比较研究》,《特殊儿童与师资》,1995年第2期,第24—25页。
    (36) 同①,第85页。
    (37) 同⑦,第268—269页。
    (38) 王庭照:《聋人与正常人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比较实验研究》,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
    (39) 朱智贤等:《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3—345页。
    (40) 同(33),第15—20页。
    (41) 同(29),第208—212页。
    (42) 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心理学报》,1984年第4期,第395—399页。
    (43) 钱志亮:《谈盲校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中国特殊教育》,1999年第1期,第6—10页。
    (44) 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5) 汪安圣:《思维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
    (46) 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47) 方俊明:《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48) 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49) Henry Markovits and Vobert Rachon: Reasoning with contrary-to-Fact Propositions, f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9, 47, 398-412.
    (50) Barbara A·Spellman: Pragmatics in Analogical Mapp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6,31,307-346.
    (51) Daniel Schwartz: Analoy I magery in Mental Model Reasoning: Depitive mod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6,30, 154-219.
    (52) Maxwell J·Rober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trategy selection in rcasoning, Britisb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88, 473-492.
    (53) Gentner, D·Metaphor as structure mapping: The relational shift. Child Development, 1988,59, 47-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