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兴剧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郑怀兴是新时期戏曲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至2010年止,共创作了三十四部戏曲作品,其中新编历史剧影响广泛,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本文通过对郑怀兴到2010年止的所有剧作的整合梳理,力求找寻他的剧作与时代发展结合的意义,以及在坚持戏曲本体特征——戏剧性的基础上,对戏曲未来发展所做的努力探索,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安身立命于梨园”,着重结合郑怀兴的创作道路和剧作影响在整体上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爬梳,其为家乡剧种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坚守的精神,在梨园届被广泛称道。第二部分探讨了郑怀兴剧作的题材选择与时代意蕴。郑怀兴是一个具有典型忧患意识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内容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沾染着浓厚的时代意识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在历史语境下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体悟。他的剧作还具有深沉的民间关怀,孜孜不倦的用戏曲这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为百姓写戏。第三部分是考察郑怀兴剧作的艺术本体特征——戏剧性,是论文的研究重点。本章首先阐述了中西方“戏剧性”内涵的不同,对戏曲的“戏剧性”是人物激情的抒发作了重点介绍;其次结合具体作品,通过对剧作人物关系设置与情节结构两个方面所表现的外在戏剧性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戏曲艺术传统驾驭的高超性;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在戏剧性,剧作人物呈现在戏剧情境中关于生与死、名与利、情感与理智等强烈的内心冲突,反映了人物两难的生存困境和作者对人性的叩问;最后,作者在剧作中插入与戏曲具有天然联系的谐谑内容,浑然天成,妙手得之。表演性也是戏剧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最后作了简单分析。
Born in1948, Zheng Huaixing is a talented playwright in China's modern era. As of2010, Zheng has written more than30play works. Included are new-style history dramas, which brought him great fam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s works and era and his explora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lay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his insistence of dramaticism.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focused on Zheng's life as a playwright and the impact of his works through a survey of his play works. Zheng's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uxian drama in his hometown has won wide praises in playwrights'circle.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 on his selection of theme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n social environment. As a typical playwright with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Zheng's work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n social condition and high attention to humanism. In particular, Zheng's works have unique reflection on intellectuals'spiritual world and show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people. Zheng has been keeping on writing dramas for the common people.As the main body of the article,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dramaticism of Zheng's works. Firstly, this part explains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dramaticism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and highlighted the expression of characters' passion. Secondly, this part investigate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dramaticism showing Zheng's skills in writing plays and characters'dilemma as well as his understandings on humanism, respectively. Lastly, Zheng im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his works for theater performance via adding natural and marvelous banter.
引文
①孟青:《郑怀兴剧作研讨会在京举行》,《剧本》,1986年第12期,第92页
    ①参见吕效平:《论“现代戏曲”》,《戏剧艺术》,2004年第01期,第46页
    ②评章:《郑怀兴创作的心理特点》,《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①史晓丽:《“被”建构的戏剧性—由评剧<寄印传奇>的改编看戏剧性的缺失现象》,《大舞台》,2010年第10期,第11页
    ①王评章:《郑怀兴创作的心理特点》,《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①王评章:《当代的莆仙戏戏曲文学》,《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②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9页
    ①何玉人:《践行戏曲创作三十年——论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的戏曲创作》,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①郑怀兴:《历尽风霜早知命》,金大陆编《苦难与风流——“老三届”人的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②郑怀兴:《历尽风霜早知命》,金大陆编《苦难与风流——“老三届”人的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①据郑怀兴介绍,他共创作了二十多部莆仙戏剧本,参见《郑怀兴剧作集》封面关于郑怀兴个人简介的部分
    ①郑怀兴:《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上海戏剧》,2003年Z1期,第31页
    ②郑怀兴:《仙游县莆仙戏鲤声剧团现状堪忧》,《中国戏剧》,2006年第10期,第6页
    ①董健、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①吕佳:《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硕士论文,第14页
    ②郭汉城:《当代戏曲发展轨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③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页
    ①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第6页
    ②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①(苏联)B·沃里克坦恩:《编剧概论》(李孟岩译),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许纪霖:《关于知识分子的断想——读余英时<上中国文化>》,《读书》,1988年第06期,第110页
    ②杨伯峻:《孟子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15页
    ③郑怀兴:《乾佑山天书》,《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651页
    ④扶摇:《“十”的人格嬗变的悲喜剧——评新编历史剧<乾佑山天书>的寇准形象》,《福建艺术》,1998年第06期,第8页
    ①郑怀兴:《<上官婉儿>主创告白》,《福建艺术》,2002年第05期,第53页
    ②李小菊:《倾注—腔孤愤写狂士 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评郑怀兴新作<青藤狂士>》,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页
    ①古敏主编《论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②庄清华:《以“士”之精神构筑理想人生——简析郑怀兴戏曲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剧本》,2006年第03期,第53页
    ③曲六乙:《现代意识与主体意识——郑怀兴剧作研讨会上的发言》,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④王评章:《自我挽救:死亡方式的营造——周顗、庆忌的悲剧意义》,《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①郑怀兴:《要离与庆忌》,《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535页
    ②郑怀兴:《傅山进京》,《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77页
    ③庄清华:《以“士”之精神构筑理想人生——简析郑怀兴戏曲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剧本》,2006年第03期,第55页
    ①刘祯:《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9页
    ①评章:《当代的莆仙戏戏曲文学》,《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②陈锦:《莆仙骄了剧坛双杰——陈仁鉴、郑怀兴印象描述与比较》,《福建艺术》,1994年第06期,第10页
    ①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144页
    ②苏涵:《戏曲文学独立价值的艰难追寻——论福建剧作家郑怀兴》,《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12卷第4期,第43页
    ①董健:《戏剧性简论》,《戏剧艺术》,2003年第06期,第4页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4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0页
    ③(美国)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4页
    ①施旭升:《反思“戏剧性”:一段问题史》,《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2卷第05期,第53页
    ②(澳门)穆欣欣:《诗与戏曲的抒情性》,《戏曲艺术》,2000年第4期,第40页
    ③陈世骧:《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④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⑤(澳门)穆欣欣:《诗与戏曲的抒情性》,《戏曲艺术》,2000年第4期,第38页
    ①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陈多、叶长海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④臧懋循:《元曲选序二》,《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陈多、叶长海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⑤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07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0页
    ⑥谭帆 陆炜:《中国古典剧论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⑦转引自《六十种曲评注》(第十五册)(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①关汉卿:《窦娥冤》,《全元戏曲》(第一卷)(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②刘素英:《中西戏剧的‘戏剧性’比较》,《外语教学》,2006年第27卷第3期,第96页
    ③吕效平:《再论“现代戏曲”》,《戏剧艺术》,2005年第01期,第5页
    ④陈世雄:《戏剧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①郑怀兴:《戏外功夫》,《当代戏剧》,2000年第4期,第20页
    ②林甦:《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第45页
    ①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119页
    ②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刘素英:《中西戏剧的‘戏剧性’比较》,《外语教学》,2006年第27卷第3期,第94页
    ①吕天成:《曲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23页
    ②荣广润:《当代戏剧论稿》,中国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③安葵:《郑怀兴剧作集序》,《郑怀兴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④荣广润:《准确把握人物关系》,《当代戏剧论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269页
    ⑤张静:《读剧识小录——郑怀兴先生小戏作品杂谈》,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⑥关汉卿:《窦娥冤》,《全元戏曲》(第一卷)(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①郑怀兴:《寄印传奇》,《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740页
    ②阮润学:《大美的探寻——观汉剧<王昭君>所引发的联想》,《戏剧之家》,2008年第Z1期,第106页
    ③金芝:《编剧从谭》,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①郑怀兴:《荷塘梦》,《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
    ①郑怀兴:《神马赋》,《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345页
    ②金芝:《编剧从谭》,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155页
    ③郑怀兴:《傅山进京》,《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69页
    ④同上,第972页
    ⑤郑怀兴:《傅山进京》,《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77页
    ①郑怀兴:《傅山进京》,《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88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5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④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②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76页
    ①金芝:《编剧从谭》,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②陈仁鉴:《<春草闯堂>的“局式”》,《上海戏剧》,1980年第04期,第26页
    ③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93页
    ④郑怀兴:《造桥记》,《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①郑怀兴:《客山闲话之六——漫谈“设局”》,《剧本》,2009年第531期,第93页
    ②郑怀兴:《青藤狂士》,《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7页
    ①何辉斌:《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新华文摘》,2010年第13期,原载2010年4月19日《人民政协报》
    ③郑怀兴:《晋宫寒月》,《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④林甦:《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第46页
    ①郝荫柏:《戏曲剧本写作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②刘忠诚:《论郑怀兴剧作的深层生成》,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①孙绿怡等编著:《(中国文学)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②王实甫:《两厢记》,《全元戏曲》(第二卷)(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页
    ①牛红艳:《浅谈<失子惊疯>中的“水袖”运用》,《大众文艺》,2011年第08期,第85页
    ②郑怀兴:《关于历史剧创作(续)》,《剧本》,2000年第5期,第56页
    ③王评章:《自我挽救:死亡方式的营造——周顗、庆忌的悲剧意义》,《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①郑怀兴:《新亭泪》,《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第71页
    ②见《论语·泰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③郑怀兴:《要离与庆忌》,《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①郑怀兴:《晋宫寒月》,《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②郑怀兴:《轩亭血》,《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827页
    ③郑怀兴:《轩亭血》,《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853页
    ①郑怀兴:《要离与庆忌》,《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531页
    ②王评章:《自我挽救:死亡方式的营造——周顗、庆忌的悲剧意义》,《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①郑怀兴:《傅山进京》,《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80页
    ①郑怀兴:《魂断鳌头》,《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①郑怀兴:《潇湘春梦》,《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886页
    ①郑怀兴:《青藤狂士》,《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7-1128页
    ②雪川:《<新亭泪>浅析》,原载《福建戏剧》,1982年第2期
    ③吴新苗:《金针度人本色写照——读<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①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6页
    ②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③郑怀兴:《新亭泪》,《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①郑怀兴:《林龙江》,《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16页
    ②郑怀兴:《鸭子丑小传》,《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③何光涛:《论元杂剧中插科打诨的“雅”与“俗”》,宁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2页
    ①郑怀兴:《新亭泪》,《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1—92页
    ②郑怀兴:《红豆祭》,《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618页
    ①”邓牛顿:《论谐谑》,《上海艺术家》,1994年第03期,第26页
    ②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144页
    ③郑5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146页
    ①郑怀兴:《傅山进京》,《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977页
    ①谢雍君:《人文品格民间情怀——论郑怀兴莆仙戏剧目创作》,刘祯、范砦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①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台湾),2000年版,第22页
    [1]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陈世雄.西方现代剧作戏剧性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5]金芝.编剧丛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6]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7]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8]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9]田雨澍.戏曲编剧理论与技巧[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
    [10]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11]郑怀兴.郑怀兴戏曲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2]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13]荣广泣.当代戏剧论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14]陈世雄.戏剧思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5]陈世骧.陈世骧文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7]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8]苏国荣.宇宙之美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19]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20]门岿.戏曲文学:语言托起的综合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2](美国)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3]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吕效平.戏曲本质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7]何辉斌.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何玉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9]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0]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新时期戏剧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2]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3]雷达主编;黄薇编选.中国新时期戏剧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4](法)安托南·阿尔托著;桂裕芳译.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5]朱义禄.儒学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匕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6]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7](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8]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9]薛若琳;王安葵(编选).中国当代百种曲[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40]刘厚生;胡可;徐晓钟.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1]胡星亮.现代戏剧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2]叶明生.莆仙戏剧文化生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3]薛若琳;范世康.中原文脉的坚守—晋剧《傅山进京》创作评论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4]张金尧.魏明伦剧作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5]袁联波.西方现代戏剧文体突围[M].成都:巴蜀书社.2008.
    [46]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当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7]马小朝.历史与人伦的痛苦纠缠: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的审美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德)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9]郭汉城.当代戏曲发展轨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5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51]郝荫柏.戏曲剧本写作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2]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3]郑怀兴.郑怀兴剧作集(上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54]刘祯;范碧云主编.风骨与情怀: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1]陈仁鉴.《春草闯堂》的“局式”[J].上海戏剧.1980(4)
    [2]沈贻伟.元剧插科打诨漫议[J].新疆大学学报.1981(4)
    [3]雪川.《新亭泪》浅析[J].福建戏剧.1982(2)
    [4]蔡怀玉.映日荷花别样红——记青年编剧郑怀兴的成长[J].福建戏剧.1982(2)
    [5]王评章.怎样看待王导这个人物[J].福建戏剧.1982(4)
    [6]王评章.一个艰难跋涉者的心理历程——记《新亭泪》中的周伯仁[J].福建戏剧论丛.1984(1)
    [7]朱颖辉.张庚的“剧诗”说[J].文艺研究.1984(1)
    [8]林瑞武;陈欣欣.试析历史剧《晋宫寒月》[J].福建戏剧.1984(3)
    [9]朱展华.谈谈《晋宫寒月》几个重要人物[J].福建戏剧.1984(5)
    [10]吴重霄.关于“戏曲化”的争鸣[J].文艺研究.1985(4)
    [11]曲六乙.谈“现代化”与“戏曲化”[J].文艺研究.1985(4)
    [12]安葵.有历史深度的现代戏——读《鸭子丑小传》[J].福建戏剧.1985(5).
    [13]齐建华.寻求现代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兼探《葫芦湾》、《鸭子丑小传》中的历史意识[J].福建戏剧.1986(2)
    [14]晓赓.热情、敏锐的郑怀兴[J].戏剧报.1986(6)
    [15]王评章.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青蛙记》人物印象[J].福建戏剧.1986(4)
    [16]陈章武.站在立交桥上的剧作家——郑怀兴侧影[J].福建戏剧.1986(5).
    [17]周明.漫谈几个悲剧人物的穿透力[J].福建戏剧.1986(5)
    [18]山水琴.伦理的批判哲理的反思——《青蛙记》题旨臆深[J].福建戏剧.1986(6)
    [19]安葵.关于戏曲作家的突破之路——致郑怀兴[J].福建戏剧.1986(6)
    [20]崔伟.巨轮寻深水而航行——记中年剧作家郑怀兴[J].剧本.1986(11).
    [21]孟小青.郑怀兴剧作研讨会在京举行[J].剧本.1986(12)
    [22]曲六乙.现代意识与主体意识——郑怀兴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J].剧本.1986(12)
    [23]刘世今.从郑怀兴的部分剧作谈起——琐议武夷剧作群体的若干艺术追求[J].剧本.1987(1)
    [24]孟繁树.骊姬形象与现代审美意识[J].剧本.1987(1)
    [25]颜长珂.大深若浅大雅若俗——郑怀兴的艺术探求[J].戏剧报.1987(2)
    [26]张永和.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剧作家郑怀兴答本刊记者问[J].新剧本.1987(4)
    [27]唐蒙.浅析《青蛙记》人物的心理特征[J].剧谈.1987(3)
    [28]马驰.艺术与哲学的和谐统一—也谈莆仙戏《鸭子丑小传》[J].福建戏剧.1987(4)
    [29]蓝凡.点线的艺术和板块的艺术——中西戏剧结构比较[J].上海戏剧.1988(4)
    [30]莫非.写妖写鬼意在人间——也谈《神马赋》的主题意蕴兼同陈锦同志商榷[J].剧谈.1989(1)
    [31]唐蒙.读解《神马赋》——阐述一种对意义的理解[J].剧谈.1989(2)
    [32]唐蒙.无题——关于郑怀兴创作的杂感[J].剧谈.1989(11)
    [33]王评章.论郑怀兴的创作[J].文艺研究.1989(2)
    [34]马建华.平中见奇,俗中有理——评郑怀兴新作《借新娘》[J].福建戏剧.1989(6)
    [35]刘伏宝.追赶太阳的马车——莆仙戏著名作家郑怀兴素描[J].福建画报.1989(12)
    [36]陈锦.悲剧一曲识前贤——读郑怀兴新作《要离与庆忌》[J].剧谈.1990(7)
    [37]马建华.为笑一辩——郑怀兴喜剧简论[J].戏曲研究.1990(35)
    [38]夏放;陈锦.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皆可听—郑怀兴剧作讨论会侧记[J].福建戏剧.1991(1)
    [39]马驰.斗牛剑气何郁结——《要离与庆忌》悲剧特征漫议[J].福建戏剧.1991(2)
    [40]谭华孚.悲喜之结[J].剧谈.1991(2)
    [41]金芝.郑怀兴剧作的艺术个性[J].福建艺术.1991(4)
    [42]梁倩.在低谷中寻觅奋进——记剧作家郑怀兴[J].中国戏剧.1991(5)
    [43]朱宪章.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J].中外文化交流.1993(2).
    [44]刘忠诚.论郑怀兴剧作的深层生成[J].《戏曲研究》第44辑,1993.
    [45]邓牛顿.论谐谑[J].上海艺术家.1994(3)
    [46]陈锦.莆仙骄子,剧坛双杰——陈仁鉴、郑怀兴印象描绘与比较[J].福建艺术.1994(6)
    [47]陈锦.欲正天下者先正自身——《乾佑山天书》评介[J].福建艺术.1996(6)
    [48]郑宜庸.试述郑怀兴戏曲的三个女性形象[J].福建艺术.1997(2)
    [49]高鸿.郑怀兴剧作的创新与追求[J].新剧本.1997(3)
    [50]陈金添.为繁荣文艺辛勤耕耘[J].福建通讯.1997(5)
    [51]扶摇.士的人格嬗变的悲喜剧——评《乾佑山天书》的寇准形象[J].福建艺术.1998(6)
    [52]苏国荣.菩萨与酒瓮——评《乾佑山天书》[J].中国戏剧.1999(1)
    [53]章诒和.形式——艺术之主体——莆仙戏《叶李娘》观后[J].中国戏剧.1999(2)
    [54]颜长珂.谈《叶李娘》的改编[J].新剧本.1999(3)
    [55]金陌.昭君琵琶又弹新音——析汉剧《王昭君》的艺术得失[J].艺坛.1999(1)
    [56]陈先祥.马上琵琶又一曲[J].新剧本.1999(3)
    [57]于建刚.真实与虚幻——论中国戏曲的抒情方式及其文本创作[J].戏曲艺术.1999(4)
    [58]郑宜庸.会于心演于灵——莆仙戏名旦王少媛的表演艺术[J].福建艺术.1999(5)
    [59]晓耕.王少媛绽放莆仙戏的美丽[J].中国戏剧.2000(1)
    [60]佳钰.万古春山颦不尽——观新编历史剧《王昭君》[J].戏剧之家,2000(3)
    [61]洛地.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缺憾[J].社会科学研究.2000(3)
    [62]马建华.愧疚体验与心理刻画——郑怀兴创作心理散论[J].福建艺术.2000(4)
    [63](澳门)穆欣欣.诗与戏曲的抒情性[J].戏曲艺术.2000(4)
    [64]郭英德.独白与对话——论明清传奇戏曲的抒情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
    [65]马建华.文的自觉,美的追求——种理想的史剧观兼论郑怀兴的历史剧[J].剧本.2000(10)
    [66]何玉人.论郑怀兴的戏曲创作[J].戏曲艺术.2001(1)
    [67]孙玫.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戏曲研究之进程[J].文艺研究.2001(6)
    [68]徐蔚.莆仙戏的地域文化特色[J].莆田学院学报.2002(2)
    [69]傅玲.郑怀兴:心灵好似大宇宙[J].新剧本.2002(4)
    [70]刘小梅.剧诗与诗化思维[J].戏曲艺术.2002(4)
    [71]吕效平.戏曲特征再认识——质疑《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概论《中国戏曲》[J].南京大学学报.2002(6)
    [72]吴慧颖.求圆的希冀与惶惑[J].福建艺术.2003(1)
    [73]田涧菁.理性的破碎与心灵的损毁[J].福建剧谈.2003(4)
    [74]徐蔚;蒋松源.经验的探讨与承传——《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读后[J].福建剧谈.2003(4)
    [75]安葵.解读《上官婉儿》[J].剧本.2003(5)
    [76]刘桢.婉儿的形象探求[J].剧本.2003(6)
    [77]董健.戏剧性简论[J].戏剧艺术.2003(6)
    [78]张帆.华美与苍凉[J].剧本.2003(10)
    [79]安葵.张庚的戏曲综合论[J].戏曲研究.2004(2)
    [80]张挺.莆仙戏传统艺术的传承[J].福建艺术.2004(3)
    [81]傅翔.从慷慨悲歌到怜香惜玉[J].福建艺术.2005(1)
    [82]吕效平.再论“现代戏曲”[J].戏剧艺术.2005(1)
    [83]林蔚文.新亭泪湿山间路——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福建当代作家艺术家电视系列传记片文本[J].福建文艺界.2005(1)
    [84]汪余礼.“剧诗说”与“表演中心论”——试析张庚的戏曲本质论及其内在张力[J].戏曲艺术.2005(2)
    [85]吴乾浩.时代激变中的“戏曲化”追求[J].当代戏剧.2005(4)
    [86]邱剑颖.倔硬持节傅青主——郑怀兴笔下的明清遗老[J].福建艺术.2005(5)
    [87]庄清华.“士”气高蹈下的理想人生——论郑怀兴的戏曲历史剧[J].福建文艺界.2005(5)
    [88]钟红英.“创作是我的生命需要”——记剧作家郑怀兴[J].福建剧谈.2005(11)
    [89]陆炜.论第四种戏曲美[J].戏剧艺术.2006(1)
    [90]曾锦藩.莆仙戏的历史与特色[J].艺术教育.2006(2)
    [91]庄清华.以“士”之精神构筑理想人生——简析郑怀兴的戏曲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J].剧本.2006(3)
    [92]陈庆纪.李渔戏曲的关目艺术及当代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4)
    [93]刘素英.中西戏剧的“戏剧性”比较[J].外语教学.2006(3)
    [94]庄清华.神人之间:慈悲胸怀里的刚毅与深情——试析戏曲电视剧《妈祖》中的默娘形象[J].中华妈祖.2006(5)
    [95]赵雪君.强烈的命定感与默娘的神性——致《妈祖》剧作者郑怀兴先生[J].中华妈祖.2006(5)
    [96]方月仿.汉调古韵赋新诗——新编抒情历史《王昭君》观后[J].戏剧之家.2007(3)
    [97]陈燕勇.汉剧《王昭君》穿越美的真谛[J].戏剧之家.2007(3)
    [98]杨雪英.文人风骨的坚守[J].中国戏剧.2007(8)
    [99]龚晏.曲尽人情戏推物理[J].上海戏剧.2007(10)
    [100]忆斯.一场“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锋——沪上戏剧专家点评晋剧《傅山进京》[J].上海戏剧.2007(12)
    [101]刘明君.论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J].戏剧文学.2007(12)
    [102]齐致翔.山作须眉水作魂——解读谢涛和她饰演的傅山[J].上海戏剧.2008(1)
    [103]李季箴.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精神与艺术骨骼——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再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2)
    [104]李天义;余雅燊.谈莆仙戏的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传承[J].兰州大学学报.2008(3)
    [105]卢雪珊.莆仙戏历史发展与保护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3)
    [106]李建民.蛙声、责声,来自生命底蕴的的悲剧[J].福建艺术.2009(1).
    [107]俞为民.论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及其美学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08]郑尚宪;庄清华;郑林群.莆仙戏的生存现状与出路[J].文化遗产.2009(1)
    [109]林晓芝.案头剧本走向舞台的新探索——论郑怀兴的《青蛙记》与《荷塘梦》[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110]余雅燊.对莆仙戏发展现状的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09(3)
    [111]苏涵.戏曲文学独立价值的艰难追寻——论福建剧作家郑怀兴[J].集美大学学报.2009(4)
    [112]施旭升.反思“戏剧性”:一段问题史[J].文化艺术研究.2009(5)
    [113]庄清华.一个残缺人格的成长历程——观高甲戏《乔女》有感[J].福建 艺术.2009(6)
    [114]周长赋.从戏剧性中开掘人物深度——福建精品创作中剧本创作特点[J].福建艺术.2009(6)
    [115]徐蔚;林燕钦.莆仙戏生存现状刍议[J].大舞台.2010(3)
    [116]王丽芬.重建戏曲的“戏曲化”[J].四川戏剧.2010(3)
    [117]常晓华.传奇·传情·见精神——评剧《寄印传奇》剧本琐议[J].剧作家.2010(4)
    [118]史晓丽.“被”建构的戏剧性——由评剧《寄印传奇》的改编看戏剧性的缺失现象[J].大舞台.2010(10)
    [119]翁歆.激活宋元南戏化石的思与考——浅谈福建莆仙戏的繁荣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13)
    [120]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J].新华文摘.2010(13).
    [121]徐乃为;薛瑞.论《红楼梦》的谐谑艺术[J].红楼梦学刊.2011(1)
    [122]刘祯.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J].清华大学学报.2011(2)
    [123]安葵.论戏曲“关目”[J].中国戏剧.2011(3)
    [124]牛红艳.浅谈《失子惊疯》中的“水袖”运用[J].大众文艺.2011(08).
    [1]刘宝志.剧坛上的三连冠——记年轻的剧作家郑怀兴[N].福建日报.1986-8-31.
    [2]傅成兰.老树新花又一枝——赞莆仙戏《鸭子丑小传》[N].北京日报.1986-11-16.
    [3]李春熹.骊姬的悲剧——观莆仙戏《晋宫寒月》[N].戏剧电影报.1986-11-16.
    [4]安葵.人生·人性·心理——从《新亭泪》等三个戏看郑怀兴的探索[N].北京日报.1986-11-22.
    [5]苏国荣.《新亭泪》的当代意识[N].人民日报.1986-12-8.
    [6]张永和.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交融——喜看莆仙戏《新亭泪》[N].光明日报.1987-1-1.
    [7]曲六乙;李春熹.美哉阿丑——小议《鸭子丑小传》阿丑的喜剧形象塑造[N].光明日报.1987-1-22.
    [8]章武.风正一帆悬——记莆仙戏著名作家郑怀兴[N].人民日报.1987-2-5.
    [9]廖奔.郑怀兴剧作的个性及其超越价值[N].文汇报.1987-6-11.
    [10]潘仁山.一个出类拔萃的剧作家——郑怀兴[N].光明日报.1988-3-20.
    [11]安葵.寻求突破的跋涉——试论郑怀兴的戏曲创作[N].文艺报.1990-12-29.
    [12]谢锦城.真情与金钱的较量——莆仙戏现代戏《长街轶事》观后[N].湄洲报.1991-9-12.
    [13]谢锦城.一出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好戏——莆仙戏现代戏《长街轶事》观后[N].鸣钟文艺报.1991-9.
    [14]陈锦.由艺术向生活的回归——试析郑怀兴现代戏风格之演化[N].湄洲报.1991-11-14.
    [15]林德基.寻找新的突破[N].湄洲报,1992-3-14.
    [16]陈锦.留点宽厚与子孙——郑怀兴新作《长街轶事》观后[N].福建文化报.1992-4-5.
    [17]林德基.代沟的“X光机”——评郑怀兴现代新作《长街轶事》[N].福建日报.1992-5-10.
    [18]郑国贤.清笛一曲唤真诚——郑怀兴新作《戏巫记》观后[N].湄洲报.1992-12-10.
    [19]陈金添.郑怀兴的第二职业[N].光明日报.1993-5-4.
    [20]陈建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夜访郑怀兴[N].湄洲日报.1994-8-13.
    [21]陈锦.郑怀兴印象[N].湄洲日报.1994-10-3.
    [22]郑国贤.郑怀兴入选《中国小百科全书》[N].湄洲日报.1994-11-7.
    [23]郑清为.用戏剧引导观众做一个完整的人[N].湄洲日报.1995-4-20.
    [24]艾藻松.我观《神马赋》[N].人民日报.1996-4-11.
    [25]陈锦.人格是不可复塑的[N].湄洲日报.1996-8-18.
    [26]潘真进.展示个性断裂层[N].湄洲日报.1996-9-7.
    [27]杨洪赴.三碗“烈酒”唤英魂——历史剧《乾佑山天书》高潮品析[N].福建文化报.1996-11-20.
    [28]陈金添.为严肃文艺耕耘[N].人民日报.1997-2-20.
    [29]方金腾.剧作家郑怀兴[N].湄洲日报.1998-1-2.
    [30]余青峰.剧坛名士郑怀兴[N].福建日报.1998-1-16.
    [31]王评章.失节的寇准[N].人民日报.1998-11-5.
    [32]陈锦.铸塑悲壮之美[N].湄洲日报.1998-12-13.
    [33]陈锦.事功与道义的选择[N].湄洲日报.199812-20.
    [34]陈锦.文艺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N].湄洲日报.1998-12.
    [35]安葵.寇准的的悲剧[N].文艺报.1999-1-7.
    [36]周传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观莆仙戏《乾佑山天书》[N].戏剧电影 报.1999-1-11.
    [37]郑美清.放开肚皮吃饭,抖起精神读书——春节在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家作客小记[N].福建日报.1999-3-1.
    [38]刘世今.多才多思的剧作家郑怀兴[N].福建日报.2000-12-22.
    [39]郑清为.长觉风雷笔下生——著名剧作家郑怀兴散记[N].文艺报.2001-8-23.
    [40]叶之桦.婉儿的悲剧[N].福建日报.2002-10-19.
    [41]王凡凡.浅斟低唱在盛世(八闽人杰之一)[N].新华网.2003-7-23.
    [42]马建华.福建文化名人:戏路上的先行马车——著名戏剧家郑怀兴散记[N].福建日报.2004-5-1.
    [43]余勇.明妃千古奇汉苑谱新曲[N].长江日报.2007-1-8.
    [44]梁枫.高雅新颖的《傅山进京》[N].太原日报2007-1-15.
    [45]潘真进.家乡的仙,大爱无边[N].湄洲日报.2007-5-22.
    [46]张星.回溯《傅山进京》的诞生[N].太原日报.2007-7-9.
    [47]孟恭才等.弘扬傅山人文精神,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晋剧《傅山进京》的启示与思考[N].太原日报.2007-7-9.
    [48]谭志湘.傅山的另类演绎——晋剧《傅山进京》观后[N].光明日报.2007-7-13.
    [49]安葵.富有韵味的舞台形象——看晋剧《傅山进京》[N].文艺报.2007-7-17.
    [50]薛若琳.布衣与帝王的激烈碰撞——看新编晋剧《傅山进京》[N].中国文化报.2007-7-21.
    [51]宁沁萍;张志峰.专家把脉打造中国戏苑精品——文化部、中国剧协《傅山进京》座谈会侧记[N].太原晚报.2007-7-26.
    [52]曲润海.傅山新演[N].太原晚报.2007-7-26.
    [53]王蕴明.须生谢涛演傅山[N].人民日报.2007-7-26.
    [54]王媛.一样的欢呼与掌声不一样的傅山进京[N].山西经济日报.2007-7-30.
    [55]原蔚.晋剧:“进了京”“中了举”[N].山西日报.2007-7-31.
    [56]徐大为.自觉认识民族精髓科学传承优秀文化——关于《傅山进京》的几点思考[N].太原日报.2007-8-8.
    [57]李遇.傅山传奇·影响篇:文化昆仑——傅山[N].山西晚报.2007-8-12.
    [58]晏子.幻灭影于重光——论晋剧《傅山进京》[N].游牧闽风.2007-8-13.
    [59]胡国华.《郑怀兴其人》——历史长篇小说《血祭河山》序[N].南方周末.2007-8-23.
    [60]王宏伟.回肠荡气唱中原志士——观新编晋剧《傅山进京》[N].中国文化报.2007-8-14.
    [61]宁沁萍.铿锵晋剧《傅山进京》是山西的名片[N].太原晚报.2007-11-10.
    [62]欧阳汗青.今日几人识傅山[N].新民晚报.2007-11-12.
    [63]陈维光.中原文脉的坚守——晋剧《傅山进京》学术研讨会纪要[N].中国文化报.2008-1-27.
    [64]刘平清;徐大为.山西《傅山进京》一出新编晋剧几多思考[N].太原日报.2008-3-3.
    [65]潘真进.重树“被凌迟的英雄形象”——读郑怀兴的长篇小说《血祭河山》[N].湄洲日报.2008-3-25.
    [66]苏涵.精神的坚挺与无以回避的悲哀——评郑怀兴长篇历史小说《血祭河山》[N].文艺报.2008-4-17.
    [67]万素.傅山进京》:触摸传统文化人格对峙[N].中国文化报.2008-4-30.
    [68]济洪娜.真情挥洒自筑清明世界——《傅山进京》观后有感受[N].太原日报.2008-9-4.
    [69]轩蕾.“肖物无心志在笔先”——浅谈晋剧《傅山进京》的编剧艺术[N].太原日报.2008-9-11.
    [70]安葵.思想意蕴深评剧味道足[N].今晚报.2009-6-8.
    [71]于烈.莆仙戏:古为今用的典范——走进莆田民间戏剧[N].文艺报.2009-12-15.
    [72]徐晓萌.郑怀兴:感恩戏曲[N].光明日报.2011-1-5.
    [73]李志远(录音整理).史剧开拓人文品格[N].文艺报.2011-1-17.
    [75]安葵.历史剧是寻求与历史人物心灵的共振[N].中国艺术报.2011-1-24.
    [1]吴剑.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历史剧艺术形象的人性深度[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2]彭毅文.鲤声剧团调查报告[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6.
    [3]张金尧.魏明伦新时期剧作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4]林甦.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5]张帆.寻找新的艺术生存形态——论电视戏曲的改编与创新[D].吉林:吉林大学,2004.
    [6]吕佳.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4.
    [7]何光涛.论元杂剧中插科打诨的“雅”与“俗”[D].宁夏:宁夏大学,2005.
    [8]何玉人.勃发与超越——新时期福建戏曲创作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9]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
    [10]陈彩玲.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论1980年以后的中国历史舞台剧[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1]邓齐平.中国现当代历史剧的启蒙精神[D].南京:南京大学,2004.
    [12]梁莉.论阿英历史剧的戏剧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3]姚佳根.戏剧性对话的戏剧文体学诠释——以曹禺剧作对话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4]刘建秀.论夏衍剧作的戏剧性[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莆仙戏:《搭渡》王少媛、郑必雄主演仙游鲤声剧团
    [2]莆仙戏:《晋宫寒月》王少媛、黄亦林主演仙游鲤声剧团
    [3]歌仔戏:《荷塘梦》曾振东、陈志明、庄海蓉主演厦门歌仔戏剧团
    [4]京剧:《神马赋》沈铁梅主演重庆京剧院
    [5]越剧:《乔少爷造桥》赵志刚主演上海越剧院
    [6]莆仙戏:《长街轶事》王少媛主演莆田市莆仙戏剧院
    [7]莆仙戏:《戏巫记》林飞建、王少媛主演仙游鲤声剧团
    [8]莆仙戏:《乾佑山天书》林希建、王少媛主演仙游鲤声剧团
    [9]莆仙戏:《叶李娘》王少媛、林玉灿主演仙游鲤声剧团
    [10]汉剧:《王昭君》王黎主演武汉汉剧院
    [11]评剧:《寄印传奇》曾昭娟、剧文林主演天津评剧院
    [12]越剧:《林默娘》李敏、王一敏主演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13]高甲戏:《上官婉儿》李莉、吴晶晶主演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
    [14]晋剧:《傅山进京》谢涛、王波主演太原实验晋剧院青年团
    [15]高甲戏:《乔女》吴晶晶主演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